-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7-5-30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地思维甚深法义,就能产生菩提心。这是第四种因缘。
第五、积累善根福德。
若能不断地,无有穷尽地积累善根、积累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时候就能产生菩提心。为了积累善根、积累福德,哪怕再微小的善根也要做,再微小的福德也要积累。虽然一滴水不算什么,但若是累积起来,再大的容器也会盛满。
我们很多时候是大的善根不能做,小的善根不愿意做,结果最终没有善根。到临终的时候,装善根的白袋子空空的,装恶业的黑袋子满满的,看你怎么面对阎罗王,怎么面对这些狱卒们?他们只认白的(白业),不认黑的(黑业)。如果你的黑袋子装得多,就说明你恶业造得多,你就是犯人,他们就会惩罚你;如果你的白袋子装得的多,说明你好事做得多,你就是个好人,阎罗狱卒们会热情地招待你,把你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白袋子里装得东西多,善根、福德积累得多,菩提心就能在你的心相续中产生。
弥勒菩萨共讲了这样五种发菩提心的因缘,大家看看自己具备哪些因缘?通过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有没有希望在相续中产生菩提心?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这多重要啊!“不知道我能不能产生菩提心,能不能发菩提心?”你能知道吗?那么盲目。现在你可以不盲目了,可以依这些去衡量了。如果自己还不具备这些因缘,就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令自己具备这些因缘。
大家想解脱、想成佛的心是不是真的?现在我就怀疑这点。如果是真的,应该满怀喜悦,应该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此前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发菩提心,不知道在相续当中能不能产生菩提心,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无法去衡量。现在我们有标准了,就拿这些标准去衡量。
通过这些方法,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只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在有些众生的相续当中不仅能产生世俗谛的菩提心,还能产生胜义谛的菩提心。弥勒菩萨又讲了,若产生了世俗谛的菩提心,这个心不是很稳定,还要继续保护;若是在相续当中真正产生了胜义谛的菩提心,这个心绝对是稳定的,不退转的。
前面所讲的是菩提心的因缘,接下来介绍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有胜义谛的菩提心和世俗谛的菩提心。什么叫胜义谛的菩提心?什么叫世俗谛的菩提心?它们有各自的法相,应该以各自的法相去衡量、判断。
登地以上的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这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是胜义谛菩提心的法相。若具足这个法相的,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若未具备这个法相的,就不是胜义谛的菩提心。登地以上的菩萨远离一切戏论的智慧境界,就是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即一真法界。
胜义谛菩提心的分类。一地到十地共有十种,十一地就是佛的境界——遍知之智慧,也属于胜义谛的菩提心。在佛的境界里,只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萨入定的时候是胜义谛的菩提心,出定的时候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但是佛没有入定和出定,始终是入定的,所以佛的境界里只有胜义谛的菩提心,没有世俗谛的菩提心。菩萨的入定智慧也叫根本慧,这个是胜义谛;菩萨出定后具有的智慧叫后得智慧,这个是世俗谛的菩提心。也可以说,现量证悟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胜义谛的菩提心。一地到十地的境界不同,智慧不同,因为都有各自的所断、所证,所以都有不同的断证功德。层次越高,断证的功德越增长,最终成佛的时候,就是断证的功德彻底圆满了。总之,一地到十地可以分十种胜义谛的菩提心,第十一地是佛的境界、佛的智慧,也是胜义谛的菩提心,所以也可以说是十一种。所谓“一真法界”或“诸法的究竟实相”,从它自己的角度来说,它的本体是不能分别的,法界本身是不能分的;但是一地到十地以及十一地,这些登位的菩萨、佛的境界和智慧是有分别的,所以就以此进行分类。
接下来讲讲世俗谛的菩提心。今天我们主要讲的也是世俗谛的菩提心,它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是什么?《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这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要具足二利。
第一个条件,以悲心度化一切众生。若是没有悲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是假的;若是内心里有慈悲之心,说“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就是真的。若有悲心,就有慈心。“以悲心”就是指具有慈悲心。关照众生是为了什么?为了度化众生。这里说的众生指一切众生,不分人与非人。对一切众生应该有平等之心,你最可爱的儿子、女儿,与苍蝇蚊子没有分别,一样平等对待。若喜欢儿子,讨厌苍蝇,说明没有慈悲心;若喜欢女儿,讨厌蚊子,说明没有慈悲心。
第二个条件,依智慧求证菩提果。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还是没有菩提心,菩提心是具有智慧的。为什么这么说?给他们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这样想:我要修持成佛,成佛以后我要转*轮,转*轮以后我就有自己的教法,就能以自己的教法去度化众生,感化众生的心灵,让众生的内心获得自在,这才是究竟的利益。所以,以智慧求证菩提果,发誓立志修持成佛,这就是第二个条件。
因为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里,尤其在此处,讲的是世俗谛菩提心的法相,所以这两个条件须要具备。此外要具足二利,“证菩提”是自利,“度众生”是他利,即自度度他,一能度自己,二能度众生。
所以,无论是发心的时候,还是回向的时候,都要具足这两个条件,具足这两种利益,才是如法的。发心是在修法之前,回向是在修法之后,这二者都是世俗菩提心。大家以后应该有些智慧,依这个标准去衡量、判断,不要随便发心,不要随便回向。
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
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这是讲世俗菩提心的分类。所谓世俗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之意乐,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世俗菩提心划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利他而欲求圆满菩提果”,这个意乐是愿菩提心;“为此而次第行持六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