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3|回复: 0

[学佛文档] [中观宗文集]辩中道、中庸与折中思想(涯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6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小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印顺法师之所以下这样的定论,是因为他深知佛教的中道是以智为本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情本的苦乐二边。”
  《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论语》:“语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所谓“执其两端”、”叩其两端”,在学术界是很有争议的。此二命题非常容易使人把它理解为折斗,,实际上并非如此,从孔子思想的统一性上看,他并非一下子大读中庸,一下子又大读折中的。从“执其两端”、“叩其两端、二命题自身考察,也不能认为它是折中。孔子是提出的二命题是他在实践中把握“中”的方法论。把握事物相矛盾对立的双方、两端。其目的不是为了“两端”.而是在于更好地把握恰到好处的“中”。可以这么说;此二命题是把握中庸的前提.把握“中、的条件。这绝对不是折中主义。中观学之中道不是折澡主义,这已在前面论及。至于中观者把握“中道”的具体方法,我在此想加以补充说明。《中论·观因缘品》:“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步,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中观者对于把握缘起中道所使用的方法,是独特善巧的;它完全不同于儒家“叩其两端”的方法,用“不”直接对矛盾对立的正反双边执见予以还定,显出矛盾当体的空无自性,从而把握了缘起,把握了中道。

  参考书目:
  《阿含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波罗蜜易心经
   印度·龙树:《中论》
   隋·吉藏:《中观论疏·中观科划》
  《三论玄义校释》
   宋·朱熹;《四书集注》
   今·印顺
  《朱子语类》
  《中观今论》
  《中观论颂讲记》
  《般若经讲记》
   张曼凄:《现代佛教学术丛书》(53)
   杨伯峻:《论语译注》
   方立天:《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上、下,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下。
  《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