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66|回复: 0

[法师开示] 《六祖坛经·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星云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6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六祖坛经·忏悔品》中的“无相颂”真义何在?佛教的经典,处处指陈佛性人人本具,每个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因此,在《六祖坛经》的〈忏悔品〉里有一首“无相颂”,内容是说: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这一段“无相颂”是六祖大师教我们如何顿悟,如何找寻自己的法门。
  
  所谓“迷人修福不修道”,这是说,现在一般的民间信仰,大都建立在贪求上,例如只晓得向神明要求平安、求幸福、求升官发财等,这是贪心。纵使无贪,有一些人布施行善、修桥铺路,却只知修福,不知修道。甚至于有一些佛教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不知道行解并重、福慧双修。
  
  佛经里有一则叙述“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的故事:
  
  有兄弟两个人,一个是修慧不修福,虽然证得阿罗汉果,但是生活艰难,连饭都不得吃,所谓“罗汉应供薄”。另一个是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后来投生为皇宫里的一只大象,身上披满璎珞、珠宝,但是,终究还是畜生。所以,布施、供养虽然是福报无边,却还在五趣六道里,还是会轮回。如果能够福慧双修,就能灭罪。
  
  说到灭罪,灭罪必须忏悔。“各自性中真忏悔”,就是要能认识大乘中忏悔的真义。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必改,善莫大焉!”在佛教里,不怕犯罪,只怕犯了罪不知道忏悔。犯罪并不是很严重的事,即使犯了无边的罪业,只要肯忏悔,就如同肮脏的东西,遇到清水,就能洗净。忏悔如法水,能够洗净罪业。
  
  说到忏悔,在佛教里有许多忏悔的法门,例如:
  
  1 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持戒律可以防非止恶,例如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一一婬一一、不妄语、不吸毒。若能持守五戒,当然就能灭罪。
  
  2 以功德门求忏悔。功德门就是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服务。以行善做功德,也能灭罪。
  
  3 以无生门求忏悔。无生门就是从自性上认识罪业本空。罪业在相上讲,有造作就有罪;但是从真如佛性上讲,罪性本空。所谓“心中有罪将心忏,心若无时罪亦亡”,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妄动,才有是非,才有罪业。如果无心,那就是真心,真心是不会被染污的,好比你把黄金、钻石摆在臭水沟里,隔个一百年、两百年,再把它拿出来,黄金还是黄金,它是不会受染污。我们的自性虽然随着我们的无明、烦恼流转在五趣六道,但是真心自性没有减损分毫。
  
  4 以作法忏忏悔。作法忏就是礼拜梁皇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藉着礼拜忏仪来忏悔业障
  
  5 以观想忏忏悔。观想忏就是观想佛的光明、相好,如此身心清净,自能灭罪。
  
  除了以上忏悔法门以外,《宝王三昧论》的十不要求,也能帮助我们修养身心。
  
  第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参禅学道的人,不要要求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因为身体没有病,有时候容易生起贪欲、执着。“有病方知身是苦”,学道的人有时候带三分病,才知道发道心。因此,无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发一精一进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无病”。
  
  第二、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在世间做人处事,不要害怕困难挫折,有时太容易、太顺遂,容易骄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从艰难困苦里完成目标,反而不会遭致嫉妒、障碍。所以,“处世不求无难”。
  
  第三、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发心学道,不要要求没有障碍;没有一点障碍、干扰、困难,容易轻忽所学,做人就会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艰难,越懂得谨慎从事。所以,“究心不求无障”。
  
  第四、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我们无论做甚么事情,不要怕魔难,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难有时候也是我们的逆增上缘。所以,“立行不求无魔”。
  
  第五、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我们无论是读书、创业,或是从事任何工作,不要急于成就,太容易成就,则志愿不坚,很容易遭致失败,所以,“谋事不求易成”。
  
  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损道义。
  
  与人交朋友,不要处处想到要别人帮忙我、有利于我,这自私的心态,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与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样给人快乐、给人欢喜、给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于自己,就会亏损道义。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第七、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与人相处,不要要求别人凡事听命于我、顺从我、服从我,事情太过顺心如意,则容易刚愎自用。所以,“于人不求顺适”。
  
  




补充内容 (2017-5-6 20:36):
第八、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帮助别人,不要企望人家报答我。望人报答,那不是布施,是贪欲;既然布施,就要无所求,无所求的无相布施,才是真布施。
  
  第九、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此心妄动。
  
  见到人家有了好处、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羮,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以随喜心为人家欢喜、祝福,这样就不会痴心妄动。
  第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压抑,不要急于辩白、申诉,否则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够吃得亏、看得破、放得下,有时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报。
  
  布袋和尚说得好:“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需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如果我们能了解六祖大师“无相颂”的真义,能放得下是非、憎爱,能够宽却肚肠,凡事多忍耐几分,让人一步,何等快活!即使冤家对头,也能“冤家宜解不宜结”。凡事能用一种谅解的心,自然能证得六波罗蜜,自然能得度。所以,有的时候,只要我们心正、心诚,不求佛,佛自在我们心中,这就是“无相颂”的真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7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