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1|回复: 1

由学友的帖子引出的一种大乘佛经四念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5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末学发的帖子

佛陀为何不说观心无常

大智度论卷第十九
释初品中三十七品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陀为何不说观心无常

入楞伽经卷第七
佛性品第十一

大慧,诸外道等妄计我故,不能如实见如来藏,以诸外道无始世来虚妄执著种种戏论诸熏习故。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

阿陀那识,亦名阿赖耶识,亦名为心,亦名阿梨耶识

解深密经卷第一
心意识相品第三 
 
“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

佛从来没有说过什么观心无常。


学友的回帖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王当知!修四念处得四种离法:观身不净,出离净倒;观受是苦,出离乐倒;观心无常,出离常倒;观法无我,出离我倒。”


末学最先接触的佛经是《楞伽经》,故此,始终不能认同四念处中观心无常这种说法,认为和如来藏起冲突。故此,在2012年6月的时候接触到这种四念处说法,当时发了一个帖子:网上看到的四念处修行的一个公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个人根据理解对此公论的修改,观身无常、观受是苦、观心不净、观法无我。

这么多年过去了,始终不认同,直到学友的这篇回帖。于是在龙藏中寻找《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没找到。但是,找到了另外一部经《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


由学友的帖子引出的一种大乘佛经四念处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75部   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十卷

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卷第七
如来无过功德品第八之二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沙门瞿昙。成就如是清净道法。是故我言。无有过失。

王言。大师。何者如来四念处。答言大王。沙门瞿昙四念处者。一者身念处。二者受念处。三者心念处。四者法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身念处者。谓观内身外身内外身。于此身中作二种观。一者不净观。二者净观。不净观者。观身不净秽恶充满诳诸凡夫故。净观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净身故。得净佛身。得净法身净功德身。一切众生所乐见身。作是观已。能净二行。一者无常。二者常。云何无常。观身无常毕定当死。如是观已。不为身故造诸恶业邪命自活。当为此身修三坚法。一修身坚。二修命坚。三修财坚。如是观已。远离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云何为常。观无常已。得于常身。因无常故。得功德身。因无常故。不断佛种法种僧种。何以故。修身念处。观察一切众生之身。毕竟成就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观故。得平等心无分别心。不起诸漏。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不见有我及我所。住如实际成一切智。是名身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受念处者。谓观内受外受内外受。于是受中。作二种观。谓常无常。起慈悲心观诸众生。若受乐时生于贪心。若受苦时生于嗔心。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生于痴心。作是思惟。有受皆苦。毕竟乐者。断一切受。即是常乐。随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乐受时。远离染心生于慈心。若受苦时。观三恶道。远离嗔心。生于悲心。若受不苦不乐受时。离无明心。生于舍心。观一切受无常苦无我。见受乐者。即知是苦。见受苦者。如痈如疮。见受不苦不乐受者。是不寂静。观于乐受。即知无常。观于苦受。即知是空。观不苦不乐受。即知无我。如是观者。名受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心念处者。谓观内心外心内外心。于是心中。作二种观。谓常无常。常观者。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乱。如是观心。又观所发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灭。念念不住。不在内入。不在外入。不在内外入。不在阴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有于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触。心亦如是。作是观已。见心无住无常变异。即知是心。非从缘生。非不缘生。非常非断。非内非外。非有非无。菩提之心。亦复如是。是心非色。不可睹见。如幻如化无所挂碍。自观心已。观诸一切众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众生心性心相亦复如是。知自心空。一切众生心空亦尔。观自心平等。观诸众生心性平等亦复如是。是名心念处。

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法念处者。谓观内法外法内外法。于是法中作二种观。谓常无常。常以佛眼见一切法。至坐道场未曾中失。观诸法时。不见一法。乃至一切微细诸相。离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灭无物。不见一切法乃至微细相。不入十二缘者。见法非法。无非是法。云何为法。谓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人。是名为法。云何非法。谓我见众生见命见人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是名非法。沙门瞿昙。观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观空无相无愿。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摄取诸见。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观诸法性已。不见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诸法者。是名灭法。出者从缘。灭者从缘。如是观时。观于三行。所谓恶行善行不动行。于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为净三业。净身业者。为求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不能害故。净口业者。有所说法众生乐闻故。净心业者。于诸众生其心平等。常入禅定故。如是方便观法念处。离诸一切障菩提垢。不着常见。不着断见。行中道见。如是中道。世间智慧所不能见。不可宣说。不可显示。无有相貌。无色无处无取无舍。清净寂静。不可眼见。乃至不可触。亦无至处。不在世间。不出世间。不可宣说。非多非少。非常非断。非相非非相。非觉非非觉。非虚非实。非此非彼。非有非无。非有为非无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观法念处。何以故。如是三眼。无相貌故。是故观法以法眼观。而心不着不失诸法。是名法念处。

大王当知。修四念处。得四种离法。观身不净出离净倒。观受是苦出离乐倒。观心无常出离常倒。观法无我出离我倒。又观身念处离于揣食。观受念处离于触食。观心念处离于识食。观法念处离于思食。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如是念处。是故我言。无有过失。

王言。大师。云何如来四正勤法。答言。大王。沙门瞿昙四正勤者。谓四种精进。遮二种恶法。集二种善法。沙门瞿昙。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恶法及已生恶。不以精进令灭。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进令生。何以故。沙门瞿昙。于无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恶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满足。恶法者。谓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于四念处观时。诸懈怠心五盖烦恼覆障心眼。离于信等五种善根。是诸恶法。未生不生已生即灭。勤精进故。善法者。谓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广。勤精进故。是名四正勤法。大王当知。沙门瞿昙。毕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无有过失。
发表于 2017-5-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身不净出离净倒。观受是苦出离乐倒。观心无常出离常倒。观法无我出离我倒。”
佛说众生颠倒。
因众生住在有中,认为身是净,受是乐,心是常,法是我。
因为有这些颠倒的认知,佛为了治疗众生的有病,教众生要观这个我,是因缘合和而来。
于第一义不觉,起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见十二因缘)
以无明灭,行亦灭,乃至生灭老死亦灭。以观因缘生灭法,知一切有皆是因缘合和而来,空解脱门现前,以灭无明,行亦灭,不相续故,无相解脱门现前,深信一切皆空后,就会对世间的一切欲望都会失去追求的兴趣,只剩下依菩提心而存在的大悲心,不舍众生心,无愿解脱门现前。
于此中,身,受,心,法,皆是因缘合和而来,身死之时皆灭,故名无常。
再说一下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观无常,是为出离欲界和色界,在这两界的众生都在执持有
以观无常故,众生出离欲界和色界,住无色界,这时众生又开始入常见,执持一切皆空
这时佛才会对众生阐述真实的世界观,不二!非常,亦非无常。
在师兄引用的经中,提到了两种心,一为菩提心,二为发起菩提心之心。
经中说发起菩提心之心,是可以被观察到的,能被观察到,就说明此心有生灭,是无常性。
就象手指尖,不能自己触摸自己,又如眼睛,不能自见其眼,所以能被观察的心,即是非心,也就是观心无常,的这个心,是因缘合和而来,故名缘心。
认此心为我,就入生灭法,有死有生,轮转不息。
另外说一下,师兄认为身无常,是正确的观念,但观身不净,也是正确的。
佛之所以要说观身不净,是为了以观不净故离欲,这是对治法门,从而升起出离心,厌离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5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