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55|回复: 6

[善导大师] 净慧法师:略说善导大师「赞佛偈」之深广内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慧净上人2008年于「永和共修会 」开示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善导大师的《赞佛偈》。善导大师的《赞佛偈》非常殊胜且含有深意,对我们这个法门来讲非常重要,可是如果对这首《赞佛偈》的内涵没有很通达的话,就看不出来。之所以要和大家研讨善导大师《赞佛偈》,是因为昨天中午我跟净修法师用午餐的时候,净修法师跟我提起说,有一些莲友看到净土宗念佛会所编的《超荐仪轨》中的《赞佛偈》是这八句,跟传统的《赞佛偈》不一样,就摇摇头、排斥、不接受;认为我们跟人家不一样,是独树一帜,甚至标新立异,连《赞佛偈》也改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之所以用善导大师的这八句为《赞佛偈》,是为了显示弥陀名号的功能及称名念佛的殊胜,使其更切合本宗的教理。

一般的《赞佛偈》是: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一般寺院,念佛共修也好,佛七也好,都是念这首《赞佛偈》。自从我学了善导大师这个系统,承接这个法脉之后,我就觉得善导大师的《赞佛偈》更加的殊胜,更契理、契机,更能够显现出弥陀的本怀,富有深意。

当然一般的《赞佛偈》也很好,可是我感觉在深度、广度以及背后的内涵是不够的,大家如果详细看我所编的这两张稿(讲义和补充讲义),就会了解。

大家晓得传统的《赞佛偈》是谁写的吗?知道的请举手。没有人知道。
传统的《赞佛偈》是北宋时代的择瑛法师所写的,当然这位法师名气不高,一般也不知道。择瑛法师这一首《赞佛偈》是根据什么所写的呢?完全是根据《观无量寿经》,前面六句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的「第九观」,后面两句是根据「九品」文段而来的。

《观经》言: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尖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
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我们读《观经》这一段文,再看传统的这一首《赞佛偈》,就晓得前面六句,都是从这一段经文浓缩而来的,偈文本身是在描述《观经》第九观(真身观)的内容,把这一段经文浓缩为六句。这样的浓缩,方便持诵,可是就意义内涵来讲,并没有显发出来那一种深度与广度。

而再来看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就有把这一段经文的功能力用,赞叹、宣说出来。

自古以来,善导大师被公认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同时我们净土宗也完全承接善导大师这个法脉,为什么?其实谈起「净土宗」,不论在经教理论的架构或祖师的传承,只有善导大师这个法脉才具备宗派的条件。对于这样的见解,如果不了解教理,就不容易肯定;反之,如果了解教理,或者在佛学院有上过课的话就会肯定,必须属于善导大师这个法脉,才堪称为纯正的净土宗。因为善导大师这个法脉承接于道绰大师,道绰大师又承接于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则向上承接于龙树、天亲菩萨,而龙树、天亲菩萨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完全都是融会贯通净土三经,把净土三经的精华,完全含摄在核心著作之《易行品》以及《往生论》中。所以龙树菩萨对净土法门最大的奉献就是《易行品》。至于天亲菩萨,虽然他专弘唯识,可是在净土法门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往生论》。接下来的昙鸾大师就是会通这两位菩萨的净土思想,写了一部《往生论注》,批注《往生论》,然后经过道绰禅师下传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进入念佛三昧,写了五部九卷的著作,把净土法门整个开宗立派所应具备的教理、架构通通呈现出来,净土法门到了善导大师是集大成者。所以,就阐扬净土的历代祖师来讲,只有善导大师这个法脉是非常专精、非常纯粹的净土法门。可惜的是,善导大师这个法脉的著作,在唐朝末年就从中国失散,只有另外一部著作《往生礼赞》被冰存在一部拜忏的本子里面,其它的著作都在中国消失了。善导大师的著作虽然在中国消失了,可是在日本却被完全保留着,而且长久以来,由于有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创建日本净土宗,因而善导大师的著作思想在日本源源不断的传承到现在,而且被发扬光大。

而我们中国的净土法门呢?唐朝末年之后,就没有善导大师这种思想、内涵了,所传承的大部份都是以天台宗的思想为主,像北宋时代的知礼大师或慈云大师,他们都是天台宗行人,他们一方面学修天台,但行却归于净土。所以一方面讲止观,一方面也著作净土的文献。另外一位元照大师,他是律、净双修的,他们的思想著作也影响后来的中国净土法门。还有明朝末年莲池大师写《阿弥陀经疏抄》,他是揉合天台、华严和禅宗的思想来批注《阿弥陀经》;明末清初的蕅益大师,他的高著《阿弥陀经要解》,也是以天台思想来批注《阿弥陀经》,完全看不出善导大师思想的影子。为什么?因为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著作,既然没有在中国传承、弘扬,所以他们也无从接触,也就流露不出那个思想来,结果所批注的都是掺和了圣道、自力、难行的成份,因此就失却了净土法门他力、易行的特色。直到清末民初,杨仁山居士通过关系,才将善导大师这一系列著作从日本引回到中国。在净土宗的十三位祖师当中,只有出生在唐朝的少康大师、法照大师有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思想。所以,法照也好,少康也好,他们的净土思想是跟善导大师一致的。以近代来讲,则只有民初的印光大师有接触到善导大师的思想。也因此,自古以来佛教的《赞佛偈》都用择瑛法师所写的那一首,现在我们可以说福德因缘具足,善导大师这一系列的著作思想,引流回到了我们本国,除非没有接触到,不晓得它的殊胜、难得,既然我们知道了,尤其我们的法脉是善导大师的法脉,而我们这一位祖师也有《赞佛偈》,当然就要回归祖师,用我们这个法脉的祖师所写的《赞佛偈》。

在联合公祭的时候唱颂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除了因为此偈乃属于我们这个法脉传承的祖师所作之外,另一方面是因为这首《赞佛偈》有它深广的涵义,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根本就写不出这样的内涵。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文献来了解,能写出这样内涵的赞偈,自古以来,是其它的祖师所没有的,莲池大师没有,蕅益大师也没有,都未能写出这样的内涵。面对这样深广的内涵,一般而言,如果没有涉猎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没有听闻解说的话,那也看不出来,所以今天就借着这个机会来跟大家研讨这一首《赞佛偈》。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让大家对这首《赞佛偈》的内涵,能够听闻之后仍然可以留在心中、留在手边温习,所以我就写了第二张补充讲义。

现在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一遍《赞佛偈》。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
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
请放掌。

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前面三句也是从《观经》第九观(真身观)的经文而来的,而且是把这个经文浓缩包含在前面三句当中,更把经文的内涵、功能力用都发挥出来。传统的《赞佛偈》只有描述经文,可是经文的宗旨、功能力用、殊胜之处,却没有显现出来。为了帮助大家能够理解这一首《赞佛偈》殊胜的内涵,尝到其中之法味,现在我一方面带领大家念读讲义,一方面稍为解说。

此偈含三经要义,三经正意,三佛本怀:唯在念佛往生,显明第十八愿之旨。当知三经一致,唯以专念得生为宗。

「三经要义」,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总共有八句,这八句的《赞佛偈》是涵盖净土宗的正依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核心要义,也就是念佛,「三经正意」,三经主要在说什么?都显现在这一首偈子当中。「三佛本怀」,三佛就是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三佛的本怀在那里?也显现在这一首偈子。透过这一首偈子,让我们知道三经的正意、三佛的本怀,在于使众生专念弥陀佛名,必定往生弥陀净土。所以这一首偈子,显明三经的正意,同时也归根结源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其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因为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就没有极乐世界,也没有弥陀名号,也没有我们的念佛往生,当然也没有释迦牟尼佛来宣扬这个法门,也就没有十方诸佛来证明这个法门。所以,溯本归源,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当知三经一致,唯以专念得生为宗」,透过这一首《赞佛偈》,让我们了解净土三经的宗旨,不是各别不同,而是一致的。虽然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场合,跟不同的徒众讲这一个法门,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讲,可是并不是说这一部经跟那一部经的宗旨、目标、方法不一样,不是的,都是在讲同一件事,所以「三经一致」。

每一部经,概括来说都在讲两件事情,哪两件事呢?就是「目的」与「方法」。

《阿弥陀经》很简短,一开始就在讲极乐世界多么的殊胜庄严,目的是为什么?就是让我们向往。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向往,我们所追求、所要去的地方;《阿弥陀经》目的就是在讲极乐世界。要到极乐世界要怎么去呢?《阿弥陀经》接下来就讲往生的方法——就是「执持名号」。一开始讲极乐世界,广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来让我们深生欣慕。如果极乐世界还有痛苦,还有轮回,还有烦恼,那我们不会向往;极乐世界是没有三恶道,没有六道轮回,没有生老病死,没有烦恼,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一到了那里,就能够显现出可以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光无量寿,具足四十八愿,谁不向住呢?但是向往归向往,境界那么殊胜,要到那里的方法,如果困难做不到的话,跟我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可是,如果这么殊胜的地方,他也能去,我也能去的话,那就跟我们有绝对的关系了,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的。


所以,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就说要到极乐世界并不困难,很容易。当然像那样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少善根福德肯定不能到达,必须多善根多福德。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晓得这样的境界少善根福德不能进来,必须多善根多福德,然而一般凡夫哪有善根福德?何况要多善根、多福德。这些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他在五劫思惟当中,就为我们思惟好,在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当中,已经为我们积植了能够到极乐世界多善根多福德的功德资粮,这些功德资粮在哪里?就在这一句佛号中。所以,这一句六字名号叫万德洪名,表示我们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必定能够到极乐世界。

所以《阿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也好,都在讲什么?讲目的地是极乐世界;讲方法,讲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正定业,就是执持名号。所以,三经都是一致的。

《观经》讲十三观,讲十三观做什么?我们又做不到,讲这些用意何在?虽然做不到,可是晓得极乐世界是这么庄严的话,就会向往;既然向往,那就告诉你,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就能够去。所以,《观经》前面很长的经文,讲定善的十三观,让我们了解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最后讲执持名号,怎么执持名号呢?最后结论的经文说:「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释迦牟尼佛要阿难尊者领受的,要阿难尊者传下去的,不是观无量寿佛相,而是「持无量寿佛名」。这个就是「持名」。

可是《观经》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没有就为什么要执持名号做进一步的发挥,而是改在《阿弥陀经》中发挥。所以,《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的结论经典。不过追根究底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专谈阿弥陀佛如何发愿,发了什么愿;如何修行;所建设的极乐世界是怎样的极乐世界;他成佛的因果,和我们凡夫往生的因果;这些在《无量寿经》里面都有谈到。

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就是把净土三经核心要义扼要的展现出来,所以这里说「当知三经一致,唯以专念得生为宗。」

接下来,前三句属《观经》,依《观经》「第九真身观」之文而造句,正显《观经》正意,开阐二尊大悲心要之经文,善导《定善义》广举三缘及三经证文为释。

前面三句偈语是依《观经》而造的。刚刚念的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就是依据《观经》第九观第一段的经文:「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而来。

无量寿佛就是弥陀,无量寿佛身,就是弥陀身色如金山,这个金,就是阎浮檀的金,阎浮檀的黄金是什么黄金呢?经典中常常提到阎浮檀金,阎浮檀金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黄金当中最殊胜的黄金,一般的黄金如果放在阎浮檀金当中就失色没有光辉了。夜摩天是欲界天第三天,夜摩天的阎浮檀金不是我们人间的阎浮檀金,它是天金,阿弥陀佛佛身的金色,不只是比这个世间的阎浮檀金还要殊胜,比天界的夜摩天阎浮檀金也还要殊胜,而且殊胜无以伦比,是天金所不能比拟的。当然「阿弥陀佛身金色」、「弥陀身色如金山」,这个「金」用夜摩天阎浮檀金只是一种譬喻、形容,要比较的话,是根本不能比较的。善导大师说:「弥陀身色如金山」,要用金山来形容弥陀的佛身,也有他很深的涵义。

接下来:《金光明经》言:佛身微妙真金色,其光普照等金山。
《易行品》言:无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易行品》是龙树菩萨所写的,这一段文是龙树菩萨《赞佛偈》当中的第一首。

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第一句「弥陀身色如金山」是融合了《观经》、《金光明经》、《易行品》这些经论所造句的,所以是有它特殊的含意。这一首偈主要的含意,是在下面这两句:「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这是依《观经》「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文所造句。

充满大宇宙的弥陀光明,有什么功能力用呢?善导大师阐释说:「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若不念佛即不蒙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显示光明与念佛,念佛与光明,相感相应,彼此一体不离,永在一起。「光明摄取念佛众生」,这一种功能力用,这一种容易又殊胜,在善导大师这首《赞佛偈》第二句、第三句就把它突显出来。所以,善导大师是以前面二句「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来涵盖《观经》第九观的经文,以第三句「唯有念佛蒙光摄」来阐发《观经》经文所要讲的背后之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句之中,前面二句一般要造的话,都可以造得出来,但是第三句一般就造不出来了,连想也不敢想。「唯有念佛蒙光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可是唯有念佛才蒙受光明摄取,背后的意义在说明,如果不是念佛的话,即使阿弥陀佛的光明,再怎样的遍照十方世界,也跟阿弥陀佛在这一方面没有感应道交,没有蒙受弥陀光明的利益。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是有道理的。我们读了《观无量寿经》千遍万遍,却往往看不出经中所要彰显的这一层涵意,如果没有看到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我们就不晓得有这一种特殊的意义存在了。

接下来:此真身观之文亦是安乐能人,显彰别意弘愿之处。
此真身观之文,乃《观经》一部之结晶。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这一段话、这个内涵、这个典故,大家知不知道,典故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来的,善导大师以《观经四帖疏》解释《观无量寿经》,在解释之前,就先开宗明义地判别《观无量寿经》在讲两个法门:一个法门是「要门」,一个法门是「弘愿门」。要门就是通途的法门,弘愿门才是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正因正行的法门。善导大师在这里怎么讲呢?善导大师说:「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在这里点出「要门」这个法门。然后又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广开净土要门,要门包含很广,包含定善、散善、六度万行,然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广开净土之要门。那安乐能人是指谁,是指阿弥陀佛,安乐就是极乐世界,能人就是能够救度十方众生的人,就是指阿弥陀佛,安乐能人也在《观经》里面彰显有别于要门,有别于通途法门的这个特别法门的内涵,叫做「弘愿」,所以说「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彰显弘愿这个法门,那到底在《观经》哪个地方彰显呢?就是在第九观真身观的经文,怎样彰显呢?就是这里所说的,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个光明在《阿弥陀经》是说「无有障碍」。这无碍光的光明有什么功能力用呢?就是「摄取念佛众生」。这么说,岂不是《观经》这一段经文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显彰别意之弘愿」的地方。如果是要门,就表示不是专称弥陀佛名,不是专称弥陀佛名,就没能蒙受弥陀无碍光明的摄取不舍,所以彰显别意弘愿的经文,就在《观经》第九观的「光明遍照」的经文中。因此真身观的这一段经文,也是阿弥陀佛彰显他第十八愿以念佛普救十方众生这个弘愿的内涵的地方。

另外,《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段文,也是整部《观无量寿经》结晶的地方。刚刚所讲的,《观无量寿经》的结论流通文并不是流通「观无量寿佛相」,而是流通「持无量寿佛名」,为什么?因为持名念佛能蒙受弥陀摄取不舍,不是持名念佛就不能蒙受摄取不舍。像这样的重要的教理,如果没有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的话,谁有智慧能够阐扬出来,谁有这个胆气敢讲出来,历代祖师没有人敢讲这样的话,说「唯有念佛蒙光摄」。

请看:明阐专念弥陀,利益特别殊胜之要义、要处。
「明阐」是清楚的显现。十方众生──不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幼、智愚、善恶,专念弥陀的利益与特别殊胜的要义、要处,都在这一首偈中显现了。

善导大师这一首《赞佛偈》说:「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虽然弥陀光明遍照十方,光明是照了十方了,可是「唯有念佛蒙光摄」,只有念佛才能蒙受光明摄取不舍。意思是说,你只有念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才摄取不舍,才蒙受弥陀佛光的利益;你不念阿弥陀佛,念其它的佛也好,其它的咒也好,其它的经文也好,修其它的法门也好,通通不能蒙受弥陀光明的利益,什么利益呢?就是蒙佛「摄取不舍」。「唯有」这两个字是非常斩钉截铁、非常肯定的语句,不是不定或者是或然的。阿弥陀佛在第十九愿就说,凡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人,他把他修行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保证临终的时候要来迎接他。当然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因果,五戒之因是得人为果,十善之因升天为果,四谛得罗汉为果,十二因缘得缘觉为果,六度之因得菩萨为果,虽然他是凡夫,即使发菩提心不是真发,所修的菩提行不是真菩提行,不是三轮体空,不是真正的功德,所修的跟极乐世界是不相应,是因果不相关的,可是因为他回向了,回向要往生极乐世界了,阿弥陀佛也跟他保证说:「好!你放心,你临终的时候,来接你。」

可是,为什么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才蒙受阿弥陀佛光明摄取,其它没有呢?对这个问题,善导大师特别在《观经疏》设立问答详细的解说,内容在《善导大师全集》二○五页的地方,也就是「善导《定善义》广举三缘及三经证文为释」,举三经证言来做为解释。所以善导大师举出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还有引用《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的宗旨来做为解释,让我们晓得,喔!原来如此,唯有念佛蒙光摄,若不念佛就不能蒙光摄,弥陀光明唯摄念佛者,弥陀光明不摄其它杂修、杂行,道理在哪里?在二○五页的内容中,善导大师就特别把它显明了。

再者,透过这首《赞佛偈》,我们就马上晓得这个法门特殊的地方、特殊的行法在哪里?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无二亦无三。那有什么利益呢?利益非常殊胜,难以思议!就是永远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这个给我们安心、安稳、有希望。

一般都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哪有这么简单?那是佛的境界,一到极乐世界,三界六道永远断除,一到极乐世界,进入正定聚、不退转。以自力修行的话,进入正定聚、不退转,起码要到达初住菩萨境界,极乐世界的不退转又是超越初住的位不退,超越十回向的行不退,超越初地的念不退(或说八地念不退),他的不退转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旦往生都是进入阿鞞跋致,而且进入一生补处,这样的殊胜,谁敢说他能去?谁都不敢妄想说我能够去,我能够拥有这样的身份以及好处。但是透过这一首《赞佛偈》,我们就晓得,不只高僧大德、很会修行的上根利器的人,我们一般凡夫俗子、一般根器顽劣业障种子,也都能够平等往生。透过这首《赞佛偈》就能够了解这个道理。

赞偈的下一句是「当知本愿最为强」,这是引用自《无量寿经》;接下来四句,释迦牟尼佛的劝说、十方诸佛的证诚,也就是「六方如来舒舌证,专称名号至西方,到彼花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是引自《阿弥陀经》。这几句就将我们这个法门的因、果、方法、目的,还有境界,简明扼要的显发出来。

所以这一首赞偈,给我们念佛人以及所有修行者最后的希望、最后的光明。不然一个修行者,在深山古剎、住山闭关修行一辈子,贪瞋痴依然存在,本具佛性一点也没有证悟,那这口气一断,依然三界六道轮回,怎么办?一般修学传统净土法门的人往往认为:要往生极乐世界,哪有那么简单?哪有只要念佛就能够去?如果这样的话,天下的众生岂不都往生极乐世界了?但可惜,他并不知事实确实是如此!为什么?因为背后有弥陀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弥陀的本愿之力。如果是以我们自己的力量往生,确实没有我们的份!我们何德何能?没有智慧、没有修行、没有德能,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只要我们念佛,自然有弥陀的愿力摄取不舍。所以,看到这一首《赞佛偈》,给所有修行人,尤其是净土法门的人,莫大的安慰、安心、有希望!

我们赞叹佛的智慧慈悲,赞叹佛的威神功德,如果不能把阿弥陀佛这样的功能力用显现出来的话,不只不是赞叹,甚至是在谤佛谤法,为什么?阿弥陀佛的悲心在哪里?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八个字比较深,一般人理解不来,基督教讲博爱,讲神爱世人,讲一个爱,叫爱心,佛有没有爱心?一定是有,而且佛的慈悲深广度都超越博爱,超越世俗所讲的爱心,佛有爱心,请问佛爱不爱人?佛能不能达到爱我们的目的?佛如果不能救我们,表示他没有力量,佛如果有力量能够救我们而不救,表示他没有爱心,但是佛不但有爱心,而且有能力,不但有能力,而且有爱心。阿弥陀佛是光明无量之佛,是寿命无量之佛,光明显现阿弥陀佛的智慧、威神的能力,寿命显现阿弥陀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的爱心,所以佛不只爱我们,也有能力救我们,而且把我们救离三界,同时救到涅槃的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这样的赞叹佛,才是真正的赞叹,不然如果说我们在赞叹佛,可是这尊佛不能救度我,可见这尊佛还有限度,对不对?而十方诸佛只有阿弥陀佛的慈悲与力量能够平等救度十方众生,可是你没有赞叹出来,那是真的赞叹吗?「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可是独独漏了我,那这样是赞叹吗?十方诸佛的名号能够被尊万德洪名的,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尊佛,我们五浊恶世的众生贪瞋痴都特别深重,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贪瞋痴烦恼特别深重众生都投胎到娑婆世界来,因此娑婆世界的众生比较难度,《悲华经》就说:「一千四佛,舍离我们而去」。所以,如果有佛能够救度千佛所不能救的众生的话,岂不显现这尊佛超越于千佛?千佛就表示十方诸佛,因此《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就赞叹阿弥陀佛说:「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光明是智慧之相,智慧就是救度众生的能力,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之所以诸佛所不能及,是因为阿弥陀佛能够救度的,诸佛未必能够救度,诸佛不能够救度的,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所以这一尊佛才能够称为南无阿弥陀佛,其它的佛不能。我们在赞叹阿弥陀佛,如果不能这样的赞叹,那就不是如实的赞叹,所以善导大师的这首《赞佛偈》,就是如实的在赞叹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说「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光明有照、有摄,唯摄取念佛众生,这「照」跟「摄」的通别是怎么样呢?

请看:照摄通别之异就断句有二:
1.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2.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观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经文,一般有这二种断句,断句不同,意义就不同,所以意义也有二:

1.照者广通念佛及诸行等机,摄唯局念佛。
第一段的断句涵意,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任何一切众生,是广通于念佛的众生也好,或者观佛众生也好,或者修其它法门的众生也好,都平等的、普遍的给予佛光普照,所以说广通于任何的根机。「摄,唯局念佛」,摄取不舍就只限于念佛的众生,没有念佛的众生,就不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这个就是通、别。「通」,光明普照任何根机;「别」,只局限于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
这是第一段断句的涵意。

2.照摄共唯念佛,不照余行者。
第二段断句涵意,弥陀光明所照的,以及所摄取不舍的,这两种功能通通只限于念佛众生,既不摄其它的行者,也不照其它的行者。所以这一段的经文,由于断句的不同,涵意也不同。

这两种断句都说的通,为什么?「照」的目的就是要「摄取不舍」,不是摄取不舍,那就不是照。从佛的平等慈悲来看的话,是普照一切众生,但就内涵来讲,只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样的话,就分出两种光明:

色心二光──色光遍照以调熟,心光摄取而不舍,契佛心故。
「色光」就是身上所发出来的光明。身上所发出的光明就是普照一切众生的光明,不分念佛、不念佛,且有调熟的功能。也就是说,众生根机有分初机与老参,初机肯定不了解这个法门的特色,不了解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还在于调熟的阶段,还没有成熟,还没能成为「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人,阿弥陀佛的佛光仍然普照着他,这种身上的光明,就是调熟的光明。
「心光」是摄取不舍的光明。为什么说「心光摄取」呢?佛心是什么心呢?《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的佛心相应,自然就蒙受心光的摄取,所以说「契佛心故」。

接下来:色心不二,色心遍照,非各恒别,唯就机分。
身上的色光,以及心中的心光有不同吗?没有,色光和心光是一体的,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心光就没有色光,而这个色光也是从心光而来的,所以色光的遍照和心光的遍照,并非永远的各个不同。所以就佛的光明来讲,无所谓色光、心光,「唯就机分」,是只就根机的不同,才分出色光和心光。根机怎样的不同呢?如果是专修净土法门,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杂行的,就是这个法门的正机,那就是色心两种光明,通通摄取不舍;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就表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道理,还没有信受,还没有合乎这个法门的实践,就与这个法门的教理不相应。天亲菩萨说:「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昙鸾大师说:「不如实修行,与名义意不相应故」。所以有没有蒙受弥陀光明摄取不舍,是就根机上来分的。

接下来:佛心虽平等,根机有亲疏;本愿及三缘,唯摄取念佛。
佛心是平等的,不管这个众生有信无信、有念佛没念佛,阿弥陀佛都想要救他。
可是佛心虽然平等,根机却有亲有疏,所谓「亲」就是他了解这个道理,相应这个法门,「疏」就表示他还没有了解这个法门的道理,还不相应这个法门。「本愿及三缘」,在《观经疏》《定善义》(《善导大师全集》二○六页),善导大师用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来解释为什么只有念佛才蒙受弥陀的摄取不舍。所谓「亲缘」就是: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这段法语就像白话文,一看就懂,不用解释。你如果不念佛,那跟阿弥陀佛就不亲了,怎么能够蒙受光明摄取不舍呢?

再来是「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不管我们知道不知道,或者有没有刻意想见佛,那都没关系,只要念佛,佛就应现在我们的眼前,可能有人会想:那我看不到啊!那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障碍住,阿弥陀佛巴不得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可是虽然看不到,我们一念佛,阿弥陀佛就应声而现了。就像出生就瞎了眼的孩子,他看不到父母,父母会离开他吗?不会啊!这个孩子在恐惧的时候,叫一声「妈!」妈妈就立刻应声「我在这里」!

第三是「增上缘」,念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有无碍的光明力用,所以能够有增上的强缘,让我们离开娑婆往生极乐,快速成佛,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说:
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念佛就能消除生生世世以来的罪业,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亲自率领清净大海众菩萨前来迎接,我们即使生生世世的障缘再怎么多,都不能障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这岂不是增上强缘吗?所以善导大师就以这三缘来解释为什么「唯有念佛蒙光摄」的道理。

善导大师又说:「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对往生极乐世界来讲,其它法门,虽然也是善事功德、殊胜法门,可是如果跟念南无阿弥陀佛来比的话,就一点都不能比了。为了证明这个道理,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就引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等净土三经来做证明。

刚才已经解释,三缘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亲缘、近缘、增上缘」,那「本愿」呢?善导大师就举出《无量寿经》所说:「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的,只有第十八愿,以第十八愿涵盖其它第四十七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所以善导大师就用三缘跟本愿的道理来解释亲疏。

念佛就是亲,就蒙弥陀摄取不舍,如果不是念佛,不是专修,就是疏,就没有蒙受摄取不舍,为什么?因为「本愿」、「三缘」、「摄取不舍」是一体的,互为因果的,一切来自于本愿,如果没有本愿,连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都没有,何况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三缘来自于本愿。因为有这三缘的功能力用,所以才摄取不舍,所以说本愿即三缘。因此,光明唯摄取念佛。

接下来:摄取光明如月,专念弥陀如水;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
这一段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摄取光明如同天空中的月亮,众生专念弥陀名号,就好像水,天上有月亮,地下如果没有水,月亮的影子显现不出来,地上虽然有水,天上没有月亮,水中也没有月影。阿弥陀佛摄取光明就好像月亮,我们只要念佛,月亮的影子就能够映现在水中。那如果说这个水是收藏在家里,没有放在外面,或者这个水,用盖子盖起来,月亮能够进去吗?也不能进去。我们学佛者称为「机」,根机的「机」,这个「机」就像机器,机器不能自动运作,要靠人来操作才能动起来,学佛的根机也必需受教化,然后才有信心,才有行持。「摄取月光之影,恒宿专念之水」,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这个光明,「恒宿」,永远都跟念佛的众生不相舍离,好像月跟水、水跟月是一体而不离的。当然,如果不专念佛就表示这个水是盖起来的,一旦盖子打开,就表示说他对这个法门的疑惑就消除了,疑盖拿起来了,所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道理了解了,就能够专于这个法门的行持。

再请看: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弥陀众生,常相亲近,一体不离。
请问大家,阿弥陀佛有没有忆念众生?我们众生要不要忆念阿弥陀佛?做父母的有没有忆念儿女?做儿女的要不要忆念父母?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弥陀跟众生、众生跟弥陀,就如同月与影、影与月一样常相亲近,而且是一体不离。月影跟水、水跟月影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它不是一体不二,可是却是一体不离,表示我们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虽然阿弥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万德庄严,而我们凡夫既没有证入三身、四智,也没有转识成智,是贪瞋痴业障具足;阿弥陀佛不是凡夫,凡夫不是阿弥陀佛;可是,念佛众生却与阿弥陀佛一体不离,永不离开,等到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

接下来:平生之时即已摄取,直至临终之最后仍然不舍。
「摄取不舍」是什么意思呢?是在平生的时候就已经摄取,也就是平生的时候就保护我们了,一直到临终的最后依然摄取保护,没有舍离,接引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摄取不舍」,这是从竖的来讲。从横的来讲,佛心平等,你是出家人,你念佛,阿弥陀佛摄取不舍,你是在家人,念佛,阿弥陀佛也照样摄取不舍,不会因为出家在家而有不同;你是高僧,根机锐利,一念佛就心中清静,我们是凡夫俗子,烦恼业障深重,念佛还是妄想杂念纷飞,可是阿弥陀佛的摄取并没有不同,也没有差别,依然平等,所以说「平生之时即已摄取,直至临终之最后仍然不舍」。

那弥陀忆念众生,如果众生不忆念弥陀的话,能够摄取不舍,能够常相亲近、一体不离吗?能不能?不能。就好像父母忆念儿子,可是这个儿子如果没有把父母视为亲生父母,没有将自己视为父母的亲骨肉,认为我只不过是义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种感情,那种心理状态,跟亲生的儿女,亲生的父母关系一样不一样?肯定不一样。阿弥陀佛为了我们,发愿要救度我们,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只知道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想要往生,虽然有念佛,可是还修其它的法门来补助,认为这样才有把握往生,甚至平常念佛要念到怎样的境界,临终时也要维持在怎样的境界才能够往生,如果要这样才能往生的话,我们能够全身心的、打自内心的忆念佛吗?不能。你把这亲生父母认为是外人,虽然他有爱心,可是在关系上,没有这么密切的关系。所以,净土宗讲「唯」、讲「专」,原因就在这里。弥陀忆念众生,众生忆念弥陀,一对一,这样的话,就能够一体不离。弥陀忆念众生,众生也忆念弥陀,弥陀始终忆念众生摄取不舍,我们众生也始终忆念弥陀,也是念念不舍,而且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这叫做「唯有念佛蒙光摄」。

接下来,第四句「当知本愿最为强」。
请看:当知本愿最为强──此句属《大经》。
本愿与非本愿,名号与非名号,难行与易行。

「本愿与非本愿」,因为有《无量寿经》里面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做为强缘,使得凡是念佛的众生,因为有第十八愿之故,就能够蒙受弥陀无碍光明的摄取不舍。缘有强缘、有弱缘之别,这个是强缘,强缘就是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毫无不定的、或然的,这就显现出本愿与非本愿之别。因为我们念佛相应于本愿,除了念佛以外,其它的法门就不相应于本愿了,所以说「本愿与非本愿」的差别。

「名号与非名号」,第十八愿所讲的只有「专称弥陀佛名」,没有讲三学六度,也没有讲其它法门。这个意思不是说三学六度不好,三学六度是以自己的力量修行所必须的过程,当然也都是功德,可是它不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只有讲念佛,没有讲三学六度,无二亦无三;《阿弥陀经》也只讲「执持弥陀名号」,也是无二亦无三;《观无量寿经》到最后,也是强调要「专称无量寿佛名」,不是观像,也不讲其它法门,所以我们就专念弥陀名号。由此可知,人若不能蒙受弥陀摄取不舍,是因为他不是专念弥陀名号,这是「名号与非名号」的差别。

「难行与易行」,净土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易行道,易在那里?在于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除了念佛法门以外,其它的修行都称为难行道,难在那里?三学六度万行,所有法门通通要修,可是,我们审视自己的根器,即使其中的一个法门,我们都做不到,所以说除了念弥陀佛名以外的所有法门,都是难行。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特色在哪里?在「易行」,所以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觉得困难重重,就表示你修错或观念错了,因为不合乎易行这个原则。净土法门有一把秤子专门在秤是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合乎易行的就是纯正净土法门,不合乎易行的就不是纯正净土法门。

接下来:何故唯摄──本愿故,光明名号故,名即法故。
「唯摄」,唯摄还有那些原因呢?「本愿故,光明名号故,名即法故。」

刚刚讲的是本愿,因为第十八愿就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了,所以凡是念佛的人,自然就蒙受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为什么?因为这句佛号是光明名号。在《阿弥陀经》解释阿弥陀佛的意义的时候,就说「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在《观无量寿经》第九观,就有说明这个光明的功能力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噢!原来遍照十方世界的无碍光明,它的作用就在于摄取念佛众生,一直到临终都不舍离。

接下来:《小经》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礼赞》(善全482页)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这三段文中,第一段,举出《小经》(阿弥陀经),说明弥陀名号的意义;第二段,《观经》的「光明遍照」之文,进一步举出弥陀名号这意义的功能力用;第三段,善导大师把《小经》、《观经》的经文融合解释,显出弥陀佛光的功能力用,显出只要念佛就能够有怎么样的殊胜利益,所以《往生礼赞》这一段文,跟前面两段经文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凸显的就是「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表示阿弥陀佛无处不在,「彼佛寿命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表示阿弥陀佛无时不在。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功能力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阿弥陀佛存在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弥陀佛张开佛眼,在寻找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众生在称念我的名号呢?凡是念佛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竖起耳朵在倾听,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众生,在称念我名号呢?如果有的话,我要摄取不舍,所以说「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我们若没有念佛,跟阿弥陀佛当然就不相应,因为弥陀名号就是光明,如果念佛就跟光明碰触到了,就跟光明结合到了,像月是有光的,我们如果是水,月影就能够在水中显现,我们如果不是水,月影怎么能够显现呢?这是用水作譬喻。若用镜子譬喻也可以,只是说在大地之上,水到处都有,镜子不一定有,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月影,不管大水、小水,所以说「千江有水千江月」。

接下来:《般舟赞》(善全576页)言: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这是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面所讲的,这一首赞偈,跟前面《赞佛偈》的前面三句,道理意义是一样的。

因为现在已经七点了,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透过今天这个讲义,大家就能够肯定、欢喜的接受善导大师这一首赞偈,是不是?「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如果没有这样解说的话,我们即使看、唱,觉得白纸黑字平淡无味,是不是?我本身也是如此,如果我没有接触到这个法脉、这一些教理的话,我看这一首偈也不会完全的理解,甚至会排斥。会说:“这到底对不对啊,是不是写错了?”因为自古以来的书籍,都是抄写,辗转相传,难免会有写错、脱漏的。就像一篇文章经过抄写几次之后,所谓「书经三写,乌焉成马」——乌和焉就写成马,或者乌马写成焉了;搞不好这首偈子有哪一个字是写错了?如果我们没有了解偈的内涵难免会这样想。

然而透过解说还有引证,就晓得确实是如此,并没有错,让我们觉得往生有份了,有了希望与安慰。唯有念佛就能够蒙受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为什么?因为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他成佛了,所以愿愿都有他的力量,只要我们念佛,无形之中就相应了他的本愿力,坐上了他的本愿船。如果往生必须要借助各种修行功德的话,那我们就要担忧了,因为一检讨,我们没有一样够格,幸好它只要念佛,而且也唯有念佛,那岂不是我们觉得很庆幸,觉得这个法门既简单又殊胜,是不是?

现在请大家起立,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12-12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2015-11-2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2-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