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心经

[佛经摘录] 俱舍论原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9-12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从世第一善根无间。即缘欲界苦圣谛境有无漏摄法智忍生。此忍名为苦法智忍。为显此忍是无漏故。举后等流以为标别。此能生法智。是法智因得法智忍名。如花果树。即此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由此是初入正性离生亦是初入正性决定故。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因诸圣道。生谓烦恼。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能决趣涅槃。或决了谛相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至此位中说名为入。此忍生已得圣者名。此在未来舍异生性。谓许此忍未来生时有此用非余。如灯及生相。有余师说。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此义不然。彼此同名世间法故。性相违故。亦无有失。如上怨肩能害怨命。有余师说。此二共舍。如无间道解脱道故。此忍无间即缘欲苦有法智生。名苦法智。应知此智亦无漏摄。前无漏言遍流后故。如缘欲界苦圣谛境有苦法忍苦法智生。如是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余界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故得类名。以后随前而证境故。如缘苦谛欲界及余生法类忍法类智四。缘余三谛各四亦然。谓复于前苦类智后。次缘欲界集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集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集有法智生。名集法智。次缘余界集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集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集类智。次缘欲界灭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灭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灭有法智生。名灭法智。次缘余界灭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灭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灭类智。次缘欲界道圣谛境有法智忍生。名道法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欲道有法智生。名道法智。次缘余界道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道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道类智。如是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此中余部有作是言。于诸谛中唯顿现观。然彼意趣应更推寻。彼现观言无差别故。详诸现观总有三种。谓见缘事有差别故。唯无漏慧于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此无漏慧并余相应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此诸能缘并余俱有戒生相等不相应法同一事业名事现观。见苦谛时于苦圣谛具三现观。于余三谛唯事现观。谓断证修。若诸谛中约见现观说顿现观理必不然。以诸谛中行相别故。若言以一无我行相总见诸谛则不应用苦等行相见苦谛等。如是便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言。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若言此经说修道位此亦不然。如见修故。若彼复谓见一谛时于余谛中得自在故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然于如是现观中间有起不起。别应思择。若彼复谓于见苦时。即能断集证灭修道说顿现观理亦无失。由先已说见苦谛时于余三谛中有事现观故。依见现观。于契经中见有诚文。说渐现观。如契经说。佛告长者。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乃至广说。如是等有三经。一一经有别喻。若谓有经作如是说。但于苦谛无惑无疑。于佛亦无故顿现观。此亦非证。依定不行。或必当断。密意说故。已辩现观具十六心。此十六心为依何地。颂曰。
  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
  论曰。随世第一所依诸地应知即此十六心依。彼依六地。如先已说。何缘必有如是忍智前后次第间杂而起。颂曰。
  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
  论曰。十六心中忍是无间道。约断惑得无能隔碍故。智是解脱道。已解脱惑得与离系得俱时起故。具二次第理定应然。犹如世间驱贼闭户。若谓第二唯无间道与离系得俱时而生。则此位中于彼彼境应定不起已断疑智。若谓见位唯忍断惑则与本论说九结聚相违。此难不然。诸忍皆是智眷属故。如王眷属所作事业名王所作。此十六心皆见谛理。一切可说见道摄耶。不尔。云何。颂曰。
  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
  论曰。苦法智忍为初。道类智忍为后。其中总有十五刹那。皆见道所摄。见未见谛故。至第十六道类智时。无一谛理未见今见。如习曾见。故修道摄。岂不尔时观道类忍见道谛理未见今见。此中约谛不约刹那。非一刹那未见今见可名今见未见谛理。如刈畦稻唯余一科不可名为此畦未刈。又道类智是果摄故。顿修八智十六行故。舍前道故。相续起故。如余修道。非见道摄。然道类智必不退者。任持见道所断断故。即由此故应见道摄。此难不然。太过失故。何缘七智亦见道摄。见诸谛理未究竟故。谓未周遍见诸谛理中间起故。亦见道摄。已说见修二道生异。当依此道分位差别建立众圣补特伽罗。且依见道十五心位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
  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
  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
  论曰。见道位中圣者有二。一随信行。二随法行。由根钝利别立二名。诸钝根名随信行者。诸利根名随法行者。由信随行名随信行。彼有随信行名随信行者。或由串习此随信行以成其性故名随信行者。彼先信他随行义故。准此应释随法行者。彼于先时由自披阅契经等法随行义故。即二圣者。由于修惑具断有殊立为三向。谓彼二圣若于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断惑名为具缚。或先已断欲界一品乃至五品至此位中名初果向。趣初果故。言初果者。谓预流果。此于一切沙门果中必初得故。若先已断欲界六品或七八品至此位中名第二果向。趣第二果故。第二果者。谓一来果。遍得果中此第二故。若先已离欲界九品。或先已断初定一品。乃至具离无所有处至此位中名第三果向。趣第三果故。第三果者。谓不还果。数准前释。次依修道道类智时建立众圣有差别者。颂曰。
  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
  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即前随信随法行者至第十六道类智心名为住果。不复名向。随前三向今住三果。谓前预流向今住预流果。前一来向今住一来果。前不还向今住不还果。阿罗汉果必无初得。见道无容断修惑故。世道无容离有顶故。至住果位舍得二名。谓不复名随信法行。转得信解见至二名。此亦由根钝利差别。诸钝根者先名随信行今名信解。诸利根者先名随法行今名见至。此二圣者信慧互增故。标信解见至名别。何缘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第十六道类智心。但说名为预流果等。非后果向。颂曰。
  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
  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
  论曰。诸得果时于胜果道必定未得故。住果者乃至未起胜果道时。但名住果。不名后向。然诸先断欲界修惑一至五等至得果时此生必定起胜果道。由此先离三静虑染后依下地入见道者。彼得果已于现生中必能引生后胜果道。若异此者圣生上地应不可说定成乐根。如是已依先具倍离及全离欲入见谛者十六心位立众圣别。当约修惑辩渐次生能对治道分位差别。颂曰。
  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
  论曰。失谓过失。即所治障。德谓功德。即能治道。如先已辩欲修断惑九品差别。如是上地乃至有顶例亦应尔。如所断障一一地中各有九品。诸能治道无间解脱九品亦然。失德如何各分九品。谓根本品有下中上。此三各分下中上别。由此失德各分九品。谓下下下中下上。中下中中中上。上下上中上上品。应知此中下下品道势力能断上上品障。如是乃至上上品道势力能断下下品障。上上品等诸能治德初未有故。此德有时上上品等失已无故。如浣衣位粗垢先除于后后时渐除细垢。又如粗闇小明能灭。要以大明方灭细闇。失德相对理亦应然。白法力强黑法力劣故刹那顷劣道现行。无始时来展转增益上品诸惑能令顿断。如经久时所集众病服少良药能令顿愈。又如长时所集大闇。一刹那顷小灯能灭。已辩失德差别九品。次当依彼立圣者别。且诸有学修道位中总亦名为信解见至。随位复有多种差别。先应建立都未断者。颂曰。
  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
  论曰。诸住果者于一切地修所断失都未断时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七返言显。七往返生。是人天中各七生义。极言为显受生最多。非诸预流皆受七返故。契经说极七返生。是彼最多七返生义。诸无漏道总名为流。由此为因趣涅槃故。预言为显最初至得。彼预流故说名预流。此预流名为目何义。若初得道名为预流则预流名应目第八。若初得果名为预流则倍离欲全离欲者至道类智应名预流。此预流名目初得果。然依遍得一切果者初所得果建立此名。一来不还非定初得。此定初得故名预流。何缘此名不目第八。以要至得道类智时具得向果无漏道故。具得见修无漏道故。于现观流遍至得故名预流者。第八不然。故预流名不目第八。彼从此后别于人中极多结七中有生有。天中亦然。总二十八。皆七等故说极七生。如七处善及七叶树。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若尔何故契经中言无处无容见圆满者更可有受第八有义。此契经意约一趣说。若如言执中有应无。若尔上流极有顶者。亦应一趣无第八生。依欲界说故无此过。此何为证为教为理。以何证彼于人天中各受七生非合受七。以契经说天七及人。饮光部经分明别说于人天处各受七生。由是此中不应固执。若于人趣得预流果。彼还人趣得般涅槃。于天趣得还于天趣。何缘彼无受第八有。相续齐此必成熟故。圣道种类法应如是。如七步蛇第四日疟。又彼有余七结在故。谓二下分五上分结。中间虽有圣道现前余业力持不证圆寂。至第七有逢无佛法时。彼在居家得阿罗汉果。既得果已必不住家。法尔自得苾刍形相。有言。彼往余道出家。云何彼名无退堕法。以不生长退堕业故。违彼生长业与果故。强盛善根镇彼身故。加行意乐俱清净故。诸有决定堕恶趣业尚不起忍。况得预流。故有颂言。
  愚作罪小亦堕恶  智为罪大亦脱苦
  如团铁小亦沉水  为钵铁大亦能浮
 楼主| 发表于 2017-9-14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说预流作苦边际。依何义立苦边际名。依齐此生后更无苦。是令后苦不相续义。或苦边际所谓涅槃。如何涅槃可是所作。除彼得障故说作言。如言作空。谓毁台观。余位亦有极七返生。然非决定。是故不说。
 楼主| 发表于 2017-9-15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四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三
  已辩住果未断修惑名为预流生极七返。今次应辩断位众圣。且应建立一来向果。颂曰。
  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
  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
  论曰。即预流者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三四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三二生故。颂中但说初后缘者。预流果后说进断惑。成能治彼诸无漏根。义准已成。故不具说。然复应说三二生者。以有增进于所受生。或少或无或过此故。何缘此无断五品者。以断第五必断第六。非一品惑能障得果。犹如一间未越界故。应知总有二种家家。一天家家。谓欲天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天处或二或三。二人家家。谓于人趣生三二家而证圆寂。或一洲处或二或三。即预流者。进断欲界一品修惑乃至五品。应知转名一来果向。若断第六成一来果。彼往天上一来人间而般涅槃名一来果。过此以后更无生故。此或名曰薄贪嗔痴。唯余下品贪嗔痴故。已辩一来向果差别。次应建立不还向果。颂曰。
  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
  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
  论曰。即一来者进断余惑。若三缘具转名一间。一由断惑。断欲修断七八品故。二由成根。得能治彼无漏根故。三由受生。更受欲有余一生故。颂中但说初后二缘不说成根。义如前释。如何一品惑障得不还果。由彼若断便越界故。前说三时业极为障。应知烦恼亦与业同。越彼等流异熟地故。间谓间隔。彼余一生为间隔故。不证圆寂。或余一品欲修所断惑为间隔故。不得不还果。有一间者说名一间。即断修惑七八品者。应知亦名不还果向。先断三四七八品惑入见谛者。后得果时乃至未修后胜果道。仍不名曰家家一间。未成治彼无漏根故。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惑名曰五下结断。虽必先断或二或三。然于此时总集断故。依不还位。诸契经中以种种门建立差别。今次应辩彼差别相。颂曰。
  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
  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
  超半超遍殁  余能往有顶
  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
  论曰。此不还者总说有七。且行色界差别有五。一中般涅槃。二生般涅槃。三有行般涅槃。四无行般涅槃。五者上流。此于中间般涅槃故。说此名曰中般涅槃。如是应知。此于生已此由有行此由无行。般涅槃故名生般等。此上流故名为上流。言中般者。谓往色界住中有位便般涅槃。言生般者。谓往色界生已不久便般涅槃。以具勤修速进道故。此中所说般涅槃者。谓有余依。有余师说。亦无余依。此不应理。彼于舍寿无自在故。有行般者。谓往色界生已长时加行不息。由有功用方般涅槃。此唯有勤修无速进道故。无行般者。谓往色界生已经久加行懈息不多功用便般涅槃。以阙勤修速进道故。有说。此二有差别者由缘有为无为圣道。如其次第得涅槃故。此说非理。太过失故。然契经中先说无行。后说有行般涅槃者。如是次第与理相应。有速进道。无速进道。无行有行而成办故。不由功用得。由功用得故。生般涅槃得最速进最上品道。随眠最劣故生不久便般涅槃。言上流者是上行义。以流与行其义一故。谓欲界殁往色界生。未即于中能证圆寂。要转生上方般涅槃。即此上流差别有二。由因及果有差别故。因差别者。此于静虑由有杂修无杂修故。果差别者。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故。谓若于静虑有杂修者。能往色究竟方般涅槃。即此复有三种差别。全超半超遍殁异故。言全超者。谓在欲界于四静虑已具杂修。遇缘退失上三静虑。以初静虑爱味为缘。命终上生梵众天处。由于先世串习势力。复能杂修第四静虑。从彼处殁生色究竟。最初处殁生最后天。顿越中间是全超义。言半超者。从彼渐次生下净居乃至中间能越一处生色究竟。超非全故名为半超。圣必不生大梵天处。僻见处故。一导师故。言遍殁者。从彼渐次于一切处皆遍受生。最后方能生色究竟。一切处死故名遍殁。无不还者于已生处受第二生。由彼于生容求胜进。非等劣故。即由此故不还义满。必不还生曾生处故。尚不生本处。况有生于下。应知此谓二上流中由有杂修静虑因故往色究竟般涅槃者。余于静虑无杂修者。能往有顶方般涅槃。谓彼先无杂修静虑。由于诸定爱味为缘。此殁遍生色界诸处。唯不能往五净居天。色界命终于三无色次第生已。后生有顶方般涅槃。二上流中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二上流者于下地中得般涅槃见不违理。而言此往色究竟天及有顶天为极处者。由此过彼无行处故。如预流者极七返生。此五名为行色界者。行无色者差别有四。谓在欲界离色界贪从此命终生于无色。此中差别唯有四种。由生般涅槃有差别故。此并前五成六不还。复有不行色无色界即住于此能般涅槃名现般涅槃。并前六为七。于行色界五不还中复有异门。显其差别。颂曰。
  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
  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
  论曰。即行色界五种不还总立为三。各分三种故成九种。何等为三。中生上流有差别故。云何三种各分为三。且中般涅槃分为三种。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由三火星喻所显故。生般涅槃亦分三种。生有行等般涅槃故。此皆生已得般涅槃。是故并应名为生般。于上流中亦分三种。超半超等有差别故。然诸三种一切皆由速非速经久得般涅槃故。更互相望无杂乱失。如是三种九种不还。由业惑根有差别故。有速非速经久不同。且总成三。由造增长顺起生后业差别故。如其次第下中上品烦恼现行有差别故。及上中下根差别故。此三一一如其所应亦业惑根有差别故。各有三别故成九种。谓初二三由惑根别各成三种。非由业异。后三亦由顺后受业有差别故。分成三种。故说如是行色不还业惑根殊成三九别。若尔何故诸契经中。佛唯说有七善士趣。颂曰。
  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
  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9-16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中生各三。上流为一。经依此立七善士趣。有上流法故名上流。由此义同且立为一。何独依此立善士趣。不依所余有学圣者。趣是行义。所余有学皆行善业无差别故。唯此七种皆行善业不行恶业。余则不然。又唯七种行往上界不复还来。余则不尔。故独依此立善士趣。若尔何故契经中言。云何善士谓若成就有学正见。乃至广说。诸余有学若就异门亦可说为有善士性。以诸有学于五种恶皆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故。不善烦恼多已断故。立善士趣不就异门约唯行善不行恶故。唯托胜因往上界故。诸在圣位曾经生者。亦有此等差别相耶。不尔。云何。颂曰。
  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
  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
  论曰。若在圣位经欲界生必不往生色无色界。由彼证得不还果已。定于现身般涅槃故。若于色界经生圣者。容有上生无色界义。如行色界极有顶者。然天帝释作如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我后退落当生于彼。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彼由不了对法相故。为令喜故。佛亦不遮。即此已经欲界生者及已从此往上界生诸圣必无练根并退。何缘不许经欲界生及上生圣者有练根并退。以必无故。何缘必无。经生习根极成熟故。及得殊胜所依止故。何缘有学未离欲贪无中有中般涅槃者。以彼圣道未淳熟故。未易能令现在前故。所有随眠非极劣故。毗婆沙者作如是释。诸欲界法极难越故。彼尚有余多所作故。谓应进断不善无记二烦恼故。及应进得若二若三沙门果故。并应总越三界法故。住中有位无如是能。前说上流杂修静虑为因能往色究竟天。先应杂修何等静虑。由何等位知杂修成。复为何缘杂修静虑。颂曰。
  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
  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
  论曰。诸欲杂修四静虑者。必先杂修第四静虑。以彼等持最堪能故。诸乐行中彼最胜故。如是杂修诸静虑者。是阿罗汉或是不还。彼必先入第四静虑多念无漏相续现前。从此引生多念有漏后复多念无漏现前。如是旋还后后渐减。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引二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名杂修定加行成满。次后唯从一念无漏引起一念有漏现前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无间道。第三刹那似解脱道。如是杂修第四定已。乘此势力随其所应亦能杂修下三静虑。先于欲界人趣三洲如是杂修诸静虑已。后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杂修静虑。杂修静虑为三种缘。一为受生。二为现乐。三为遮止起烦恼退。谓不还中诸利根者。为现法乐及生净居。诸钝根者。亦为遮退。彼畏退故。如是杂修令味相应等持远故。诸阿罗汉若利根者。为现法乐。若钝根者。亦为遮防起烦恼退。杂修静虑为生净居。何缘净居处唯有五。颂曰。
  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
  论曰。由杂熏修第四静虑有五品故。净居唯五。何谓五品。谓下中上上胜上极品差别故。此中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第二品六。第三品九。第四品十二。第五品十五。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无漏势力熏修有漏令感净居。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经说不还有名身证。依何胜德立身证名。颂曰。
  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有灭定得名得灭定。即不还者若于身中有灭定得转名身证。谓不还者由身证得似涅槃法故名身证。如何说彼但名身证。以心无故。依身生故。理实应言。彼从灭定起得先未得有识身寂静。便作是思。此灭尽定最为寂静极似涅槃。如是证得身之寂静故名身证。由得及智现前证得身寂静故。契经说有十八有学。何缘于中不说身证。依因无故。何谓依因。谓诸无漏三学及果依彼差别立有学故。灭定非学亦非学果。故不约成彼说有学差别。不还差别粗相如是。若细分析数成多千。其义云何。且如中般约根建立便成三种。下中上根有差别故。约地建立则成四种。往初定等有差别故。约种性建立则成六种。退法种性等有差别故。约处建立成十六种。梵众天等处差别故。约地离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缚乃至已离第四静虑八品染故。约处种性离染根建立总成二千五百九十二。云何如是。且于一处种性有六。一一种性约离染门差别成九。谓随何地具缚为初乃至已离八品为后。如是六九成五十四。以十六处乘五十四成八百六十四。以根乘之复成三倍故总成二千五百九十二。诸离下地九品染者。即说名为上地具缚。为成一一地离染数等故。如是乃至上流亦尔。总计五种积数合成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已辩第三向果差别。次应建立第四向果。颂曰。
  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
  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
  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
  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
  论曰。即不还者进断色界及无色界修所断惑。从断初定一品为初。至断有顶八品为后。应知转名阿罗汉向。即此所说阿罗汉向中断有顶惑第九无间道亦说名为金刚喻定。一切随眠皆能破故。先已破故。不破一切实有能破一切功能。诸能断惑无间道中。此定相应最为胜故。金刚喻定说有多种。谓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生。通依九地故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五十二。谓苦集类智缘有顶苦集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道法智各有四行相应有八。灭类智缘八地灭一一各有四行相应合三十二。道类智缘八地道总有四行相应有四。以治八地类智品道同类相因必总缘故。如未至摄有五十二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二十八。识处二十四。无所有处二十。以依无色无有法智及缘下灭灭类智故。然缘下地对治道者。以同品道互为因故。有说。此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有八十种。谓道类智缘八地道亦各别有四行相。应由此于前增二十八。如未至摄有八十种中四静虑应知亦尔。空处四十。识处三十二。无所有处二十四。复有欲令金刚喻定智行缘别。未至地摄总有一百六十四种。谓灭类智缘八地灭有别有总各四行相。应由此于初增百一十二。如未至摄百六十四中四静虑应知亦然。空处五十二。识处三十六。无所有处二十四。若就种性根等分别。更成多种。如理应思。此定既能断有顶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尽得俱行尽智令起。金刚喻定是断惑中最后无间道所生。尽智是断惑中最后解脱道。由此解脱道与诸漏尽得最初俱生故名尽智。如是尽智至已生时便成无学阿罗汉果。已得无学应果法故。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即此唯应作他事故。诸有染者所应供故。依此义立阿罗汉名。义准已成前来所辩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何缘前七得有学名。为得漏尽常乐学故。学要有三。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以戒定慧为三自体。若尔异生应名有学。不尔。未如实见知谛理故。彼容后时失正学故。由此善逝再说学言。如契经中。佛告憺怕。学所应学学所应学。我唯说此名有学者。为令了知学正所学无有退失名有学者故。薄伽梵重说学言。圣者住本性。如何名有学。学意未满故。如行者暂息。或学法得常随逐故。学法云何。谓有学者无漏有为法。无学法云何。谓无学者无漏有为法。云何涅槃不名为学。无学异生亦成就故此复何缘不名无学。有学异生亦成就故。如是有学及无学者。总成八圣补特伽罗。行向住果各有四故。谓为证得预流果向乃至所证阿罗汉果名虽有八事唯有五。谓住四果及初果向。以后三果向不离前果故。此依渐次得果者说。若倍离欲全离欲者住见道中名为一来不还果向。非前果摄。如前所说。修道二种。有漏无漏有差别故。由何等道离何地染。颂曰。
  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唯无漏道离有顶染。非有漏道。所以者何。此上更无世俗道故。自地不能治自地故。自地烦恼所随增故。若彼烦恼于此随增。此必不能治彼烦恼。若此力能对治于彼。则彼于此必不随增故。自地道不治自地。离余八地通由二道。世出世道俱能离故。既通由二离八地染。各有几种离系得耶。颂曰。
  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
  论曰。诸有学圣用有漏道离下八地修断染时。能具引生二离系得。用无漏道离彼亦然。由二种道同所作故。有余师释。以无漏道离彼染时。何缘证知亦生有漏离系得者。有舍无漏得烦恼不成故。谓有学圣以无漏道离彼染时。若不引生同治有漏离系得者。则以圣道具离八地。后依静虑得转根时。顿舍先来诸钝圣道唯得静虑利果圣道。上惑离系应皆不成。是则还应成彼烦恼。此证非理。所以者何。彼圣设无有漏断得亦不成就上地烦恼。如分离有顶得转根时及异生上生不成惑故。谓如分离有顶地染后依静虑得转根时。无漏断得既已顿舍。彼地离系无有漏得。而彼地惑亦不成就。又如异生生二定等。虽舍欲界等烦恼断得而不成就欲界等烦恼。此亦应然。故不成证。既说圣者二离八修各能引生二离系得。义准。异生用有漏道唯能引起有漏断得。并诸圣者用无漏道离见断惑及有顶修唯能引生无漏断得。由何地道离何地染。颂曰。
  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
  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
  论曰。诸无漏道若未至摄。能离欲界乃至有顶。静虑中间及四静虑三无色摄。随其所应各能离自及上地染。不离下离已故。诸有漏道一切唯能离次下地。非自地等。自地烦恼所随增故。势劣故。已离故。诸依近分离下地染。如无间道皆近分摄诸解脱道亦近分耶。不尔。云何。颂曰。
  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
  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
  论曰。诸道所依近分有八。谓四静虑无色下边。所离有九。谓欲八定。初三近分离下三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或入根本或即近分。上五近分各离下染。第九解脱现在前时。必入根本非即近分。近分根本等舍根故。下三静虑近分根本受根异故。有不能入。转入异受少艰难故。离下染时必欣上故。若受无异必入根本。诸出世道无间解脱前既已说。缘四谛境十六行相义准自成。世道缘何作何行相。颂曰。
  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
  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
  论曰。世俗无间及解脱道。如次能缘下地上地为粗苦障及静妙离。谓诸无间道缘自次下地诸有漏法作粗苦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若诸解脱道缘彼次上地诸有漏法作静妙等三行相中随一行相。非寂静故说名为粗。由大劬劳方能越故。非美妙故。说名为苦。由多粗重能违害故。非出离故。说名为障。由此能碍越自地故。如狱厚壁能障出离。静妙离三翻此应释。傍论已了。应辩本义。尽智无间有何智生。颂曰。
  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
  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不动种性诸阿罗汉。尽智无间起无生智。非更有尽智无学正见生。除不动法余阿罗汉。尽智无间有尽智生。或即引生无学正见。非无生智。后容退故。前不动种性无正见生耶。有正见生而不说者。一切应果皆有此故。谓不动法无生智后有无生智起。或无学正见。前说四果是谁果耶。此四应知是沙门果。何谓沙门性。此果体是何。果位差别总有几种。颂曰。
  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
  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
  论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如契经说。以能勤劳息除种种恶不善法。广说乃至。故名沙门。异生不能无异究竟趣涅槃故非真沙门。有为无为是沙门果。契经说此差别有四。理实就位有八十九。皆解脱道择灭为性。谓为永断见所断惑有八无间八解脱道。及为永断修所断惑有八十一无间八十一解脱道。诸无间道唯沙门性。诸解脱道亦是沙门有为果体。是彼等流士用果故。一一择灭唯是沙门无为果体。是彼离系士用果故。如是合成八十九种。若尔世尊何不具说。果虽有多而不说者。颂曰。
  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
  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
  论曰。若断道位具足五因。佛于经中建立为果。言五因者。一舍曾道。谓舍先得果向道故。二得胜道。谓得果摄殊胜道故。三总集断。谓总一得得诸断故。四得八智。谓得四法四类智故。五能顿修十六行相。谓能顿修无常等故。于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说。若唯净道是沙门性。有漏道力所得二果。如何亦是沙门果摄。颂曰。
  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
  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
  论曰。以世俗道得二果时。此果非唯以世俗道所得择灭为断果性。兼以见道所得择灭于中相杂总成一果。同一果道得所得故。由此契经言。云何一来果。谓断三结薄贪嗔痴。云何不还果。谓断五下结。又世俗道所得择灭。无漏断得所任持故。由此力所持退不命终故。亦得名为沙门果体。此沙门性有异名耶。亦有。云何。颂曰。
  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
  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
  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纶
  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
  论曰。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以能遣除诸烦恼故。即此亦说名为梵轮。是真梵王力所转故。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独应名梵。由契经说佛亦名梵亦名寂静亦名清凉。即于此中唯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纶。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纶。见道如何与彼相似。由速行等似彼轮故。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舍取故。降未伏故。镇已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轮。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辐等相。八支圣道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纶。宁知法-纶唯是见道。憍陈那等见道生时。说名已转正法-纶故。云何三转十二行相。此苦圣谛。此应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转。即于如是一一转时。别别发生眼智明觉。说此名曰十二行相。如是三转十二行相谛谛皆有。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如说二法七处善等。由此三转如次显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毗婆沙师所说如是。若尔三转十二行相非唯见道。如何可说唯于见道立法-纶名。是故唯应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纶可应正理。如何三转。三周转故。如何具足十二行相。三周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应遍知。此应永断。此应作证。此应修习。此已遍知。此已永断。此已作证。此已修习。云何名转。由此法门往他相续令解义故。或诸圣道皆是法-纶。于所化生身中转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何沙门果依何界得。颂曰。
  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
  无闻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
  论曰。前三但依欲界身得。得阿罗汉依三界身。前之二果未离欲故非依上得理且可然。第三云何非依上得。由理教故。且理云何。依上界身无见道故。非离见道已离欲者可有超证不还果义。何缘上界必无见道。且无色中无正闻故。又彼界中不缘下故。色界异生着胜定乐。又无苦受不生厌故。非无有厌能得见道。教复云何。由经说故。经言。有五补特伽罗。此处通达彼处究竟。所谓中般乃至上流。此通达言唯目见道。是证圆寂初加行故。由此见道上界定无。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后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亦有。云何。颂曰。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六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于此六中前之五种从先学位信解性生。即此总名时爱心解脱。恒时爱护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以要待时及解脱故。略初言故。如言酥瓶。由此待时方能入定。谓待资具无病处等胜缘合时方入定故。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即此名为不动心解脱。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及解脱故。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待胜缘和合时故。或依暂时毕竟解脱。建立时解脱不时解脱名。容有退堕时无退堕时故。此从学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云何。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论曰。退法种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后练根成思。乃至不动随应当说。言退法者。谓遇少缘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谓惧退失恒思自害。言护法者。谓于所得喜自防护。安住法者。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不动法者。彼必无退。此六种性先学位中。初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由根有异故有差别。第三唯有恒时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具二而是钝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种性非必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若执退者必定应退。乃至堪达必能达者。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根故唯有二。如是六种阿罗汉中。谁从何退。为性为果。颂曰。
  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论曰。不动种性必无退理。前之五种皆有退义。于中后四有从性退。退法一种无退性理。由此种性最居下故。五种皆有从果退义。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谓诸无学先学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诸有学先凡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若住此位后修练根所得思等四种种性。彼从此性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亦无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义。又亦无退先所得果。后所得果容有退义。是故定无退预流果。由此应果退法有三。一增进根。二退住学。三住自位而般涅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说。更加一种退住退性。余三如次有五六七。应知后后一一增故。思法等四退住学位时。还住退非余。若异此者得胜种性故。应是进非退。何缘定无退先果者。以见所断依无事故。谓有身见依我处转。见所断惑此见为根。我体既无名依无事。以无事故必无退理。若尔应说此惑缘无。非此缘无谛为境故。然于谛境不如实缘。诸烦恼中谁不如是。虽皆如是而有差别。以修断惑各有别事。即是可意不可意等于所缘境此相非无。见所断惑计有我等。非诸谛境有我等相。以无事故。与修断别。谓于色等所缘境中我见妄增。作者受者自在而转。非实我性。边执见等随此而生。故并说为依无事惑。若修所断贪嗔慢痴。色等境中唯起染着增背高举不了行转故。并说为依有事惑。又见断惑于谛理中执我我所断常见等。非谛中有少我等事。见断贪等缘此而生。是故皆名依无事惑。修所断惑于色等中谓好丑等。然色等境非无少分好丑等别。是故可名依有事惑。又见断惑迷谛理起名依无事。修所断惑迷粗事生名依有事。谛理真实。揩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事相浮伪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或修断惑非审虑生。昧钝性故。见所断惑由审虑生。推度性故。圣不审虑于粗事中失念或生。审虑不尔。如于绳等率尔谓蛇。故修断惑圣有退起。非由率尔可起见惑。圣若审虑便见谛理。故圣见断定无退义。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知何由教。经言。苾刍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失现法乐住。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若谓有退。由经说有时爱解脱。我亦许然。但应观察彼之所退。为应果性。为静虑等。然彼根本静虑等持。要待时现前故名时解脱。彼为获得现法乐住数希现前故名为爱。有说。此定是所爱味。诸阿罗汉果性解脱恒随逐故不应名时。更不欣求故不名爱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应思。不退安住不动何别。非练根得名为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此二所起殊胜等至。设遇退缘亦无退理。安住法者。但于已住诸胜德中能无退失。不能更引余胜德生。设复引生从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种差别。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槃。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又增十经作如是说。一法应起。谓时爱心解脱。一法应证。谓不动心解脱。若应果性名为时爱心解脱者。何故于此增十经中再说应果。又曾无处说阿罗汉果名为应起。但说名应证。又说钝根所摄应果名为应起。为显何义。若为显彼能起现前则余利根最应能起。若为显彼应起现前亦余利根最所应起。故时解脱非应果性。若尔何故说时解脱应果。谓有应果根性钝故要待时故定方现前。若与彼相违名不时解脱。阿毗达磨亦作是言。欲贪随眠由三处起。一欲贪随眠未断遍知故。二顺彼经法正现在前故。三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若谓彼据具因生说。复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是名由理。若尔应释炭喻契经。如说。多闻诸圣弟子若行若住有处有时失念故生恶不善觉。此经唯说阿罗汉果。由此经言彼圣弟子心于长夜随顺远离广说乃至临入涅槃。余契经中。有即说此顺远离等名应果力。又此经说。彼于一切顺漏已能永吐已得清凉。由此定知。是阿罗汉。实后所说是阿罗汉。然彼乃至于行住时未善通达容有此事。谓有学者于行住时由失念故容起烦恼。后成无学则无起义。前依学位故说无失。毗婆沙师定作是说。阿罗汉果亦有退义。唯阿罗汉种性有六。为余亦有六种性耶。设有皆能修练根不。颂曰。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论曰。有学异生种性亦六。六种应果彼为先故。然见道位必无练根。此位无容起加行故。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如契经说。我说由斯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所得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如何不动法退现法乐住。颂曰。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应知诸退总有三种。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二未得退。谓未能得殊胜功德。三受用退。谓诸已得殊胜功德不现在前。于此三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余不动法具有受用及未得退。亦于胜己殊胜功德犹未得故。余五种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约受用退说不动法退现法乐无相违过。无退论者作如是说。诸无漏解脱皆名不动。然别立第六不动法者。如前释通。不应为难。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不尔。何缘。颂曰。
  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
  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
  论曰。无从果退中间命终。退已须臾必还得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多闻诸圣弟子退失正念。速复还能令所退起尽没灭离。若谓不然。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又住果位所不应为违果事业由惭增故于暂退时亦必不造。譬如壮士虽蹶不仆。如上所言。有练根得无学有学。正练根时各几无间几解脱道。何性摄。何所依。颂曰。
  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
  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
  论曰。求胜种性修练根者。无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所以者何。彼钝根性由久串习非少功力可能令转。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果。上相违故。彼加行道诸位各一。如是无间及解脱道一切唯是无漏性摄。圣者必无用有漏道而转根理。非增上故。依谓身地。此所依身唯人三洲。余无退故。此所依地无学通九。谓未至中间四定三无色。有学唯六。谓除后三。所以者何。夫转根者。容有舍果及胜果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无有学果无色地摄。故学练根但依六地。诸无学位补特伽罗。总有几种。由何差别。颂曰。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事别有几。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曰。依加行异立初二种。谓依先时随他及法于所求义修加行故。立随信行随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种。谓依钝利信慧根增如次名为信解见至。依得灭定立身证名。由身证得灭尽定故。依解脱异立后二种。谓依唯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此名虽七事别唯六。谓见道中有二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此至修道别立二名。一信解。二见至。此至无学复立二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应知此中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楼主| 发表于 2017-9-2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学于学位独得满名。具由三因。谓根果定。有有学者但由根故亦得满名。谓诸见至未离欲染。有有学者但由果故亦得满名。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有有学者具由三故独得满名。谓诸见至得灭尽定。无有学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满名。诸无学者于无学位由根定二独得满名。无学位中无非果满故无由果亦立满名。有但由根亦名为满。谓不时解脱未得灭尽定。有但由定亦名为满。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有具由二独名为满。谓不时解脱已得灭尽定。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略说几道能遍摄耶。颂曰。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论曰。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此有几种。依何建立。颂曰。
  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论曰。经说通行总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道依根本四静虑生名乐通行。以摄受支止观平等任运转故。道依无色未至中间名苦通行。以不摄支止观不等艰辛转故。谓无色定观减止增。未至中间观增止减。即此乐苦二通行中。钝根名迟。利根名速。二行于境通达稽迟故名迟通。翻此名速。或迟钝者所起通行名迟通行。速此相违。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论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尽无生智说名为觉。随觉者别立三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菩提。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此二名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即是信等五根力上。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身业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论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说为慧勤及定。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慧由念力持令住故。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如念住中已广成立。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有余师说。神即是定。足谓欲等。彼应觉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又违经说。如契经言。吾今为汝说神足等。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何缘信等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信等何缘次第如是。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起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初业位中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暖法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用勤胜故说正断增。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故说根增。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故说力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觉支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道支增。然契经中随数增说先七后八。非修次第。八中正见是道亦道支。余是道支而非道。七中择法是觉亦觉支。余是觉支而非觉。毗婆沙师所说如是。有余。于此不破契经所说次第立念住等。谓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契经言。此四念住能于境界系缚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说在最初。由此势力勤遂增长。为成四事正策持心。是故正断说为第二。由精进故无忧悔心。便有堪能修治胜定。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现行牵生圣法。由此五力说为第五。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通于二位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如契经说。于八道支修圆满者于四念住至七觉支亦修圆满。又契经说。苾刍当知。宣如实言者喻说四圣谛。令依本路速行出者喻令修习八圣道支。故知八道支通依二位说。随增位说次第既然。理实应言。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论曰。此中七觉八圣道支唯是无漏。唯于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故。世间亦有正见等法。而彼不得圣道支名。所余皆通有漏无漏。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论曰。初静虑中具三十七。于未至地除喜觉支。近分地中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第二静虑除正思惟。彼静虑中已无寻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静虑中间双除喜寻各三十五。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并除喜寻各三十二。欲界有顶除觉道支各二十二。无无漏故。觉分转时必得证净。此有几种。依何位得实体是何法有漏无漏耶。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论曰。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且见道位见三谛时。一一唯得法戒证净。见道谛位兼得佛僧。谓于尔时兼于成佛诸无学法。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得证净。兼言为显见道谛时亦得于法及戒证净。然所信法略有二种。一别。二总。总通四谛。别唯三谛全菩萨独觉道。故见四谛时皆得法证净。圣所爱戒与现观俱。故一切时无不亦得。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应知实事唯有二种。谓于佛等三种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如是四种唯是无漏。以有漏法非证净故。为依何义立证净名。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所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名。如出观时现起次第故说观内次第如是。如何出时现起次第。谓出观位先信世尊是正等觉。次于正法毗奈耶中信是善说。后信圣位是妙行者。正信三宝犹如良医及如良药看病者故。由心净故发净尸罗。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净信此乃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或此四种。犹如导师道路商侣及所乘乘。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何缘不说有学位中有正解脱及有正智。正脱正智其体是何。颂曰。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论曰。有学位中尚有余缚未解脱故无解脱支。非离少缚可名脱者。非无解脱体可立解脱智。无学已脱诸烦恼缚。复能起二了解脱智。由二显了可立二支。有学不然。故唯成八。解脱体有二。谓有为无为。有为解脱谓无学胜解。无为解脱谓一切惑灭。有为解脱名无学支。以立支名依有为故支摄。解脱复有二种。即余经言心慧解脱。应知此二即解脱蕴。若尔不应契经中说。云何解脱清净最胜。谓心从贪离染解脱。及从嗔痴离染解脱。于解脱蕴未满为满已满为摄修欲勤等。故解脱蕴非唯胜解。若尔是何。有余师说。由真智力遣贪嗔痴。即心离垢名解脱蕴。如是已说正解脱体。正智体者如前觉说。谓即前说尽无生智。心于何世正得解脱而言无学心解脱耶。颂曰。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论曰。如本论说。初无学心未来生时从障解脱。何谓为障。谓烦恼得。由彼能遮此心生故。金刚喻定正灭位中彼得正断。初无学心于正生位正得解脱。金刚喻定已灭位中彼得已断。初无学心于已生位名已解脱。未生无学及世俗心当于尔时亦名解脱。然今且说决定生者。以于尔时行身世故。诸世俗心从何解脱。亦即从彼遮心生障未解脱位此岂不生。虽有已生不似今者。彼何所似。与惑得俱。此后若生无俱惑得。道于何位令生障断。颂曰。
  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
  论曰。正灭位言显居现在。正生言显未来世故。道能断障唯正灭时。余位定无断障用故。非如解脱通未生者。以生未生离障同故。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差别云何。颂曰。
  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
  论曰。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言离界者。谓但离贪。言断界者。谓断余结。言灭界者。谓灭所余贪等随眠所随增事故。经说三界即无为解脱。若事能厌必能离耶。不尔。云何。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陜  故应成四句
  论曰。唯缘苦集所起忍智说名为厌。余则不然。四谛境中所起忍智。能断惑者皆得离名。广狭有殊故成四句。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缘厌境故。非离染故。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缘欣境故。能离染故。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有非厌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应知此中先离欲染后见谛者所有法忍及诸智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不令惑断。惑已断故。非断治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六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智品第七之一
  前品初说诸忍诸智。于后复说正见正智。为有忍非智耶。为有智非见耶。颂曰。
  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
  论曰。慧有二种。有漏无漏。唯无漏慧立以圣名。此圣慧中八忍非智性。自所断疑未已断故。可见性摄。推度性故。尽与无生二智。非见性。已息求心不推度故。所余皆通智见二性。已断自疑推度性故。诸有漏慧皆智性摄。于中唯六亦是见性。谓五染污见世正见为六。如是所说圣有漏慧皆择法故并慧性摄。智有几种。相别云何。颂曰。
  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
  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
  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
  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
  论曰。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唯二种。有漏无漏性差别故。如是二智相别有三。谓世俗智法智类智。前有漏智总名世俗。多取瓶等世俗境故。后无漏智分法类别。三中世俗遍以一切有为无为为所缘境。法类二种如其次第以欲上界四谛为境。即于如是二种智中。颂曰。
  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
  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
  论曰。法智类智由境差别分为苦集灭道四智。如是六智若无学摄。非见性者名尽无生。此二初生唯苦集类。以缘苦集六种行相观有顶蕴为境界故。金刚喻定境同此耶。缘苦集因。缘灭道异。于前所说九种智中颂曰。
  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
  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
  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
  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
  论曰。有法类道及世俗智成他心智。余则不然。此智于境有决定相。谓不知胜及去来心。胜心有三。谓地根位。地谓下地智不知上地心。根谓信解时解脱根智不知见至不时解脱心。位谓不还声闻应果独觉大觉。前前位智不知后后胜位者心。此智不知去来心者。唯以现在他相续中能缘心等为境界故。又法类品不互相知。谓法智摄诸他心智不知类品。类智所摄诸他心智不知法品。由法类智以欲上界全分对治为所缘故。此他心智见道中无。总观谛理极速转故。然皆容作此智所缘。若诸有情将入见道。声闻独觉预修加行。为欲知彼见道位心。彼诸有情入见道位。声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彼已度至第十六心。虽知此心非知见道。麟喻法分加行若满知彼见道初二念心。若为更知类分心故。别修加行。至加行满知彼第八集类智心。以此但由下加行故。有说。知初二及第十五心。世尊欲知不由加行。于彼见道一切能知。尽无生智二相何别。颂曰。
  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
  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
  论曰。如本论说。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如何无漏智。可作如是知。迦湿弥罗诸论师说。从二智出后得智中作如是知故无有失。由此后得二智别故。表前观中二智差别。有说。无漏智亦作如是知。然说见言乘言便故。或于谛理现照转故。由此本论亦作是言。且诸智亦是见。如是十智相摄云何。谓世俗智摄一全一少分。法类智各摄一全七少分。苦集灭智各摄一全四少分。道智摄一全五少分。他心智摄一全四少分。尽无生智各摄一全六少分。何缘二智建立为十。颂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办因圆  故建立十智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由七缘故立二为十。一自性故立世俗智。非胜义智为自性故。二对治故立法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故。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境体无别故。四行相境故立灭道智。此二行相境俱有别故。五加行故立他心智。非此不知他心所法。本修加行为知他心。虽成满时亦知心所。而约加行故立他心智名。六事办故建立尽智。事办身中最初生故。七因圆故立无生智。一切圣道为因生故。如上所言。法智类智。全能对治欲上界法。为有少分治上欲耶。颂曰。
  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
  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
  论曰。修道所摄灭道法智。兼能对治上界修断。欲之灭道胜上界故。已除自怨能兼他故。由此类智无能治欲。于此十智中谁有何行相。颂曰。
  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
  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
  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
  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
  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
  论曰。法智类智。一一具有非常苦等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后当广释。世智有此及更有余能缘一切法自共相等故。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他心智中。若无漏者唯有缘道四种行相。由此即是道智摄故。若有漏者取自所缘心心所法自相境故。如境自相行相亦尔。故此非前十六所摄。如是二种于一切时一念但缘一事为境。谓缘心时不缘心所。缘受等时不缘想等。若尔何故薄伽梵说如实了知有贪心等。非俱时取贪等及心。如不俱时取衣及垢。有贪心者。二义有贪。一贪相应。二贪所系。贪相应心具由二义。余有漏心唯贪所系。有说。经言有贪心者。唯说第一贪相应心。离贪心者。谓治贪心。若贪不相应名离贪心者。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若尔有心非贪对治不染污性。应许此心非有贪心离贪心等。是故应许余师所说。为贪所系名有贪心。乃至有痴离痴亦尔。毗婆沙师作如是说。聚心者谓善心。此于所缘不驰散故。散心者谓染心。此与散动相应起故。西方诸师作如是说。眠相应者名为聚心。余染污心说名为散。此不应理。诸染污心若与眠相应。应通聚散故。又应违害本论所言。如实知聚心。具足有四智。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沉心者谓染心。此与懈怠相应起故。策心者谓善心。此与正勤相应起故。小心者谓染心。少净品者所好习故。大心者谓善心。多净品者所好习故。或由根价眷属随转力用少多故名小大。染心根少。极二相应故。善心根多。恒三相应故。染心价少。非功用成故。善心价多。大资粮成故。染心眷属少。无未来修故。善心眷属多。有未来修故。染心随转少。唯三蕴故。善心随转多。通四蕴故。染心力用少。所断善根必还续故。善心力用多。忍必永断诸随眠故。由此染善得小大名。掉心者谓染心。掉举相应故。不掉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静静心应知亦尔。不定心者谓染心。散动相应故。定心者谓善心。能治彼故。不修心者谓染心。得修习修俱不摄故。修心者谓善心。容有二修故。不解脱心者谓染心。自性相续不解脱故。解脱心者谓善心。自性相续容解脱故。如是所释不顺契经。亦不能辩诸句别义。如何此释不顺契经。经言。此心云何内聚。谓心若与惛眠俱行。或内相应有止无观。云何外散。谓心游涉五妙欲境随散随流。或内相应有观无止。岂不前说。染心眠俱便有一心通聚散过。虽说非理。不许眠俱诸染污心是散心故。岂不又说本论相违。宁违论文勿违经说。如何不辩诸句别义。谓依此释不能辩了散等聚等八异相故。依我所释非不能辩此契经中八句别义。谓虽散等同是染心。而为显其过失差别。及虽聚等同是善心。而为显其功德差别。故依八义别立八名。既不能通所违经说。所辩句义理亦不成。又若沉心即掉心者。经不应说若于尔时心沈。恐沈修安定舍三觉支者名非时修。若于尔时心掉。恐掉修择进喜名非时修。岂修觉支有散别理。此据作意欲修名修。非现前修故无有失。岂不我说亦不违经。虽诸染心皆名沉掉懈怠增者经说沉心。掉举增者经说掉心。据恒相应我说体一。随自意语谁复能遮。然实此经意不如是。前说。一切贪所系心。皆名有贪心。贪系是何义。若贪得随故。有学无漏心应名有贪。贪得随故。若贪所缘故。无学有漏心应名有贪。贪所缘故。若不许彼为贪所缘。云何彼心可成有漏。若谓由为共相惑缘应名有痴。痴所缘故。然他心智不缘贪得。亦不可说缘缘心贪。宁知他心是有贪等。故非贪系名有贪心。若尔云何。今详经意贪相应故名有贪心。贪不相应名离贪等。若尔何故余契经言。离贪嗔痴心不还堕三有。依离得说故无有过。岂不于前已破此说。余惑相应者。应得离贪名。彼亦与贪不相应故。若依此意。许亦无违。然不说为离贪心者。彼属有嗔有痴等故。且止傍论应述本宗。此所明他心智。为亦能取他心所缘。及亦取他心能缘行相不。俱不能取。知彼心时。不观彼所缘能缘行相故。谓但知彼有染等心。不知彼心所染色等。亦不知彼能缘行相。不尔他心智应亦缘色等。又亦应有能自缘失。诸他心智有决定相。谓唯能取欲色界系及非所系。他相续中现在同类心心所法。一实自相为所缘境。空无相不相应。尽无生所不摄。不在见道无间道中。余所不遮如应容有。尽无生智除空非我。各具有余十四行相。由此二智虽胜义摄而涉于世俗欲离空非我。谓由彼力于出观时作如是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为有无漏越此十六更是所余行相摄不。颂曰。
  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无无漏行相越此十六。外国师说。更有所余无漏行相越于十六。云何知然。由本论故。如本论说。颇有不系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非常故苦故空故非我故因故集故生故缘故。有是处有是事。如理所引了别。若谓彼文不为显示不系心了别欲界系法时。除前所明八行相外别有有是处有是事行相。但为显示作八行相。斯有是处斯有是事。此释不然。余不说故。谓若彼论依此意说。应于余处亦说此言。然彼余文但作是说。颇有见断心能了别欲界系法耶。曰能了别。谓我故我所故。断故常故。无因故无作故损减故。尊故胜故上故。第一故能清净故。能解脱故。能出离故。惑故疑故犹豫故。贪故嗔故慢故痴故。不如理所引了别。此等亦应说有是处等言。既无此言故释非理。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何谓行相。能行所行。颂曰。
  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
  论曰。有余师说。十六行相名虽十六实事唯七。谓缘苦谛名实俱四。缘余三谛名四实一。如是说者实亦十六。谓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圣谛有四相。一因二集三生四缘。如种理故因。等现理故集。相续理故生。成办理故缘。譬如泥团轮绳水等众缘和合成办瓶等。灭圣谛有四相。一灭二静三妙四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圣谛有四相。一道二如三行四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故行。能永超故出。又非究竟故非常。如荷重担故苦。内离士夫故空。不自在故非我。牵引义故因。出现义故集。滋产义故生。为依义故缘。不续相续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静。胜义善故妙。极安隐故离。治邪道故道。治不如故如。趣入涅槃宫故行。弃舍一切有故出。如是古释既非一门故随所乐更为别释。生灭故非常。违圣心故苦。于此无我故空。自非我故非我。因集生缘如经所释。谓五取蕴以欲为根。以欲为集。以欲为类。以欲为生。唯此生声应在后说。与论为异。此四体相差别云何。由随位别四欲有异。一执现总我起总自体欲。二执当总我起总后有欲。三执当别我起别后有欲。四执续生我起续生时欲。或执造业我起造业时欲。第一于苦是初因故说名为因。如种子于果第二于苦等招集故说名为集。如芽等于果。第三于苦为别缘故说名为缘。如田等于果。谓由田水粪等力故令果味势熟德别生。第四于苦能近生故说名为生。如华蕊于果。或如契经说。有二五二四爱行为四种欲。执现总我有五种异。一执我现决定有。二执我现如是有。三执我现变异有。四执我现有。五执我现无。执当总我亦有五异。一执我当决定有。二执我当如是有。三执我当变异有。四执我当有。五执我当无。执当别我有四种异。一执我当别有。二执我当决定别有。三执我当如是别有。四执我当变异别有。执续生我等亦有四种异。一执我亦当有。二执我亦当决定有。三执我亦当如是有。四执我亦当变异有。流转断故灭。众苦息故静。如说苾刍诸行皆苦。唯有涅槃最为寂静。更无上故妙。不退转故离。如正道故道。如实转故如。定能趣故行。如说此道能至清净余见必无至清净理。永离有故出。又为治常乐我所我见故修非常苦空非我行相。为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见故修因集生缘行相。为治解脱是无见故修灭行相。为治解脱是苦见故修静行相。为治静虑及等至乐是妙见故修妙行相。为治解脱是数退堕非永见故修离行相。为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见故修道如行出行相。如是行相以慧为体。若尔慧应非有行相。以慧与慧不相应故。由此应言诸心心所取境类别皆名行相。慧及诸余心心所法有所缘故皆是能行。一切有法皆是所行。由此三门体有宽陜慧通行相能行所行。余心心所唯能所行。诸余有法唯是所行。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当辨性摄依他依身。颂曰。
  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十九
  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
  论曰。如是十智三性摄者。谓世俗通三性。余九智唯是善。依地别者。谓世俗智通依欲界乃至有顶。他心智唯依四根本静虑。法智依此四及未至中间。余依此六地及下三无色。依身别者。谓他心智依欲色界俱可现前。法智但依欲界现起。余八智现起通依三界身。已辩性地身。当辩念住摄。颂曰。
  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
  论曰。灭智摄在法念住中。他心智后三摄。所余八皆通四。如是十智展转相望。一一当言几智为境。颂曰。
  诸智互相缘  法类道各九
  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灭非
  论曰。法智能缘九智为境。除类智。类智能缘九智为境。除法智。道智能缘九智为境。除世俗智。非道摄故。苦集二智一一能缘二智为境。谓俗他心。世俗他心尽无生智皆缘十智为境。灭智不缘诸智为境。唯以择灭为所缘故。十智所缘总有几法。何智几法为所缘境。颂曰。
  所缘总有十  谓三界无漏
  无为各有二  俗缘十法五
  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
  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
  论曰。十智所缘总有十法。谓有为法分为八种。三界所系无漏有为。各有相应不相应故。无为分二种。善无记别故。俗智总缘十法为境。法智缘五。谓欲界二无漏道二及善无为。类智缘七。谓色无色无漏道六及善无为。苦集智各缘三界所系六。灭智缘一。谓善无为道智缘二。谓无漏道。他心智缘欲色无漏三相应法。尽无生智缘有为八及善无为。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不尔。岂不非我观智知一切法皆非我耶。此亦不能缘一切法。不缘何法。此体是何。颂曰。
  俗智除自品  总缘一切法
  为非我行相  唯闻思所成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时犹除自品。自品谓自体相应俱有法。境有境别故。同一所缘故。相邻近故。非此智所缘。此智唯是欲色界摄。闻思所成非修所成。修所成慧地别缘故。若异此者应顿离染。已辩所缘。复应思择。谁成就几智耶。颂曰。
  异生圣见道  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  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  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利根  定成九成十
  论曰。诸异生位及圣见道第一刹那定成一智。谓世俗智。第二刹那定成三智。谓加法苦。第四六十十四刹那。如次后后增类集灭道智。诸未增位成数如前。故修位中亦定成七。如是诸位。若已离欲各各增一。谓他心智。唯除异生生无色者。时解脱者定成九智。谓加尽智。不时解脱定成就十。谓增无生。于何位中顿修几智。且于见道十五心中。颂曰。
  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
  论曰。见道位中随起忍智。皆即彼类于未来修。然具修自谛诸行相念住。何缘见道唯同类修。先未曾得此种性故。对治所缘俱决定故。唯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斯号。由此余位未能兼修。道类智时何不修此。俗智曾于道无事现观故。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苦集灭可遍知断证。必无于道可能遍修。虽集灭边未遍断证。而于当位断证已周。道则不然。种性多故。有言。此是见道眷属。彼修道摄。故不能修。理非极成。不应为证。此世俗智是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若尔何故说名为修。先未曾得今方得故。既不能起得义何依。但由得故说名为得。由得故得曾所未闻。故所辩修理不成立。如古师说。修义可成。彼说云何。由圣道力修世俗智。于出观后有胜缘谛俗智现前。得此起依故名得此。如得金矿名为得金。毗婆沙师不乐此义。随依何地见道现前能修未来自地下地。谓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一地见道二地俗智。至依第四见道现前能修未来六地见道七地俗智。苦集边修四念住摄。灭边修者唯法念住。随于何谛现观边修。即以此行相缘此谛为境。见道力得故。唯加行所得。智增故立智名。若并眷属以欲四蕴色界五蕴为其自性。次于修道离染位中。颂曰。
  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余道
  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余道  如次修六八
  论曰。修道初念。谓第十六道类智时现修二智。未离欲者未来修六。谓法及类苦集灭道。离欲修七。谓加他心不修世俗。有顶治故。断欲修断九无间道八解脱道。俗四法智随应现修。断上七地诸无间道四类世俗灭道法智随应现修。断欲加行有欲胜进。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七智。谓俗法类苦集灭道。断有顶地前八解脱。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此于未来亦唯修七。然除世俗加他心智。断有顶地九无间道。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法类苦集灭道六。断欲修断第九解脱。俗四法智随应现修。断上七地诸解脱道。四类世俗灭道法智随应现修。断欲修断第九胜进断上八地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断上七地有顶八品诸胜进道。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八智。谓俗法类四谛他心。次辩离染得无学位。颂曰。
  无学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
  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
 楼主| 发表于 2017-9-3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无学初念。谓断有顶第九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缘有顶故。胜进九十随应现修。未来随应修九修十。谓钝根者唯除无生。利根亦修无生智故。次辩余位修智多少。颂曰。
  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
  余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
  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
  余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
  圣起余功德  及异生诸位
  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
  论曰。学位练根诸无间道。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未来修六。四谛法类。似见道故不修世俗。能断障故不修他心。诸解脱道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未离欲者未来修六。四谛法类。已离欲者未来修七谓加他心。有余师言。解脱道位亦修世俗。诸加行道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未离欲者未来修七。已离欲八。谓加他心。诸胜进道若未离欲俗四法类随应现修。未来亦七。若已离欲俗四法类及他心智随应现修。未来亦八。无学练根诸无间道。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七。四谛法类尽。不修世俗如治有顶故。五前八解脱。四类二法随应现修。未来修八。四谛法类他心及尽。四第九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九。最后解脱苦集类尽随应现修。未来修十。诸加行道现修如学。未来修九。诸胜进道钝者九智随应现修。未来亦九。利者十智随应现修。未来亦十。学位杂修诸无间道。四法类俗随应现修。未来修七。诸解脱道唯四法类。加行增俗。诸胜进道又加他心随应现修。未来皆八。无学杂修诸无间道。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八利九。诸解脱道唯四法类。加行增俗随应现修。未来所修钝九利十。诸胜进道与练根同。学位修通五无间道现修俗智。未来修七。宿住神境。二解脱道。五加行道现修俗智。他心解脱法类道俗及他心智。一切胜进并苦集灭随应现修。此上未来皆修八智。无学修通五无间道。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八利九。解脱加行现修如学。未来所修钝九利十。诸胜进道与练根同。天眼天耳二解脱道。无记性故不名为修。圣起所余四无量等修所成摄有漏德时。现在皆修一世俗智。有学未来未离欲七。已离欲八。无学未来钝九利十。除微微心。此于未来唯修俗故。若起所余无漏功德静虑摄者四法类智随应现修。无色摄者唯四类智随应现修。未来所修同前有漏。异生离染现修世俗断欲三定。第九解脱及依根本四静虑定起胜进道离染加行未来修二。谓加他心。所余未来唯修世俗。修五通时诸加行道二解脱道现修俗智。一解脱道现俗他心。诸胜进道二随应现。未来一切皆修二种。五无间道现未唯俗。依本静虑修余功德皆现修俗。未来修二。唯顺决择分必不修他心。以是见道近眷属故。依余地定修余功德。皆唯世俗现未来修。诸未来修为修几地。诸所起得皆是修耶。颂曰。
  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
  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
  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
  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
  论曰。诸道依此地及得此地时。能修未来此地有漏。圣为离此地及得此地时。并此地中诸道现起。皆能修此及下无漏为离此言通二四道。唯初尽智现在前时。力能遍修九地有漏不净观等无量功德。能缚众惑断无余故。如能缚断所缚气通。又彼自心今登王位。一切善法起得来朝。譬如大王登祚洒顶一切境土皆来朝贡。然此生上必不修下。初尽智言显离有顶及五练根位第九解脱道。诸所言修唯先未得令起今得是能所修。谓若先时未得今得用功得者方是所修。若法先时僧得弃舍。今虽还得而非所修。非设劬劳而证得故。若先未得用功现前能修未来。势力胜故。曾得而起不修未来。非多功起势力劣故。为唯约得说名为修。不尔。云何。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治修。四除遣修。如是四修依何法立。颂曰。
  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
  依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
  论曰。得习二修依有为善未来唯得。现具二修。治遣二修依有漏法。故有漏善具足四修。无漏有为余有漏法。如次是具前后二修。外国诸师说修有六。于前四上加防观修。防护诸根观察身故。如契经说。云何修根谓于六根善防善护乃至广说。又契经说。云何修身。谓于自身观发毛爪。乃至广说。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防观二修即治遣修摄。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七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智品第七之二
  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
  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
  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且佛十力相别云何。颂曰。
  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
  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
  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
  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
  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
  论曰。佛十力者。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二业异熟智力。八智为性。谓除灭道。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根上下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如是四力皆九智性。谓除灭智。七遍趣行智力。或声显此义有二途。若谓但缘能趣为境九智除灭。若谓亦缘所趣为境十智为性。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如是二力皆俗智性。十漏尽智力。或声亦显义有二途。若谓但缘漏尽为境六智。除道苦集他心。若谓漏尽身中所得十智为性。已辩自性。依地别者。第八第九依四静虑。余八通依十一地起。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名十一地。已辩依地。依身别者。皆依赡部男子佛身。已辩依身。何故名力。以于一切所知境中智无碍转故名为力。由此十力唯依佛身。唯佛已除诸惑习气于一切境随欲能知。余此相违故不名力。如舍利子舍求度人不能观知鹰所逐鸽前后二际生多少等。如是诸佛遍于所知心力无边。云何身力。颂曰。
  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
  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
  论曰。佛生身力等那罗延。有余师言。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大德法救说。诸如来身力无边。犹如心力。若异此者则诸佛身应不能持无边心力。大觉独觉及转轮王支节相连如其次第似龙蟠结连锁相钩。故三相望力有胜劣。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建提。伐浪伽。遮怒罗。那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有说。前六十十倍增敌那罗延半身之力。此力一倍成那罗延。于所说中唯多应理。如是身力触处为性。谓所触中大种差别。有说。是造触离七外别有佛四无畏相别云何。颂曰。
  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
  论曰。佛四无畏如经广说。一正等觉无畏。十智为性。犹如初力。二漏永尽无畏。六十智性。如第十力。三说障法无畏。八智为性。如第二力。四说出道无畏。九十智性。如第七力。如何于智立无畏名。此无畏名目无怯惧。由有智故不怯惧他。故无畏名目诸智体。理实无畏是智所成。不应说言体即是智。佛三念住相别云何。颂曰。
  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
  论曰。佛三念住如经广说。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一念住。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忧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二念住。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一类不敬不正受行。如来缘之不生欢戚。舍而安住正念正知。是谓如来第三念住。此三皆用念慧为体。诸大声闻亦于弟子顺违俱境离欢戚俱。此何名为不共佛法。唯佛于此并习断故。或诸弟子随属如来有顺违俱。应甚欢戚。佛能不起可谓希奇。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故。唯在佛得不共名。诸佛大悲云何相别。颂曰。
  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
  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如来大悲俗智为性。若异此者则不能缘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悲。此大悲名依何义立。依五义故此立大名。一由资粮故大。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二由行相故大。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三由所缘故大。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四由平等故大。谓此等于一切有情作利乐故。五由上品故大。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此与悲异由八种因。一由自性。无痴无嗔自性异故。二由行相。三苦一苦行相异故。三由所缘。三界一界所缘异故。四由依地。第四静虑通余异故。五由依身。唯佛通余身有异故。六由证得。离有顶欲证得异故。七由救济。事成希望救济异故。八由哀愍。平等不等哀愍异故。已辩佛德异余有情。诸佛相望法皆等不。颂曰。
  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
  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
  论曰。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由资粮等圆满故。二由法身等成办故。三由利他等究竟故。由寿种姓身量等殊。诸佛相望容有差别。寿异谓佛寿有短长。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葉波等。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如是有异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其三者何。一因圆德。二果圆德。三恩圆德。初因圆德复有四种。一无余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三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次果圆德亦有四种。一智圆德。二断圆德。三威势圆德。四色身圆德。智圆德有四种。一无师智。二一切智。三一切种智。四无功用智断圆德有四种。一一切烦恼断。二一切定障断。三毕竟断。四并习断。威势圆德有四种。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三于空障极远速行小大相入自在威势。四令世间种种本性法尔转胜希奇威势。威势圆德复有四种。一难化必能化。二答难必决疑。三立教必出离。四恶党必能伏。色身圆德有四种。一具众相。二具随好。三具大力。四内身骨坚越金刚。外发神光踰百千日。后恩圆德亦有四种。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或能安置善趣三乘。总说如来圆德如是。若别分析则有无边。唯佛世尊能知能说。要留命行经多大劫阿僧企耶说乃可尽。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有诸愚夫自乏众德。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不能信重。诸有智者闻说如斯生信重心彻于骨髓。彼由一念极信重心转灭无边不定恶业。摄受殊胜人天涅槃。故说如来出现于世为诸智者无上福田。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如薄伽梵自说颂言。
  若于佛福田  能殖少分善
  初获胜善趣  后必得涅槃
  已说如来不共功德。共功德今当辩。颂曰。
  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
  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世尊复有无量功德。与余圣者及异生共。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静虑无色等至等持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随其所应。谓前三门唯共余圣。通静虑等亦共异生。前三门中且辩无诤。颂曰。
  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
  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
  论曰。言无诤者。谓阿罗汉观有情苦由烦恼生。自知己身福田中胜。恐他烦恼复缘己生。故思引发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嗔等。此行能息诸有情类烦恼诤故得无诤名。此行但以俗智为性。第四静虑为其所依。乐通行中最为胜故。不动应果能起非余。余尚不能自防起惑。况能止息他身烦恼。此唯依止三洲人身。缘欲未来有事烦恼。勿他烦恼缘己生故。诸无事惑不可遮防。内起随应总缘境故。辩无诤已。次辩愿智。颂曰。
  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
  论曰。以愿为先引妙智起如愿而了故名愿智。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但所缘别。以一切法为所缘故。毗婆沙者作如是言。愿智不能证知无色。观彼因行及彼等流差别。故知如田夫类。诸有欲起此愿智时。先发诚愿求知彼境。便入边际第四静虑以为加行。从此无间随所入定势力胜劣。如先愿力引正智起。于所求境皆如实知。已辩愿智。无碍解者。颂曰。
  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
  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
  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
  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
  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
  论曰。诸无碍解总说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此四总说如其次第以缘名义言及说道不可退转智为自性。谓无退智缘能诠法名句文身立为第一。缘所诠义立为第二。缘方言词立为第三。缘应正理无滞碍说及缘自在定慧二道立为第四。此则总说无碍解体兼显所缘。于中法词二无碍解唯俗智摄。缘名身等及世言词事境界故。法无碍解通依五地。谓欲界四静虑。以于上地无名等故。词无碍解唯依二地。谓欲界初静虑。以于上地无寻伺故。义无碍解十六智摄。谓若诸法皆名为义。义无碍解则十智摄。若唯涅槃名为义者。义无碍解则六智摄。谓俗法类灭尽无生。辩无碍解九智所摄。谓唯除灭。缘说道故此二通依一切地起。谓依欲界乃至有顶。辩无碍解于说道中许随缘一皆得起故。施设足论释此四言。缘名句文此所诠义即此一二多男女等言别此无滞说及所依道无退转智。如次建立法义词辩无碍解名。由此显成四种次第。有余师说。词谓一切训释言词。如有说言有变碍故名为色等。辩谓展转言无滞碍。传说。此四无碍解生如次串习算计佛语声明因明为前加行。若于四处未得善巧必不能生无碍解故。理实一切无碍解生唯学佛语能为加行。如是四种无碍解中。随得一时必具得四。非不具四可名为得。此四所缘自性依地与前无诤差别如是。种性依身如无诤说。如是所说无诤行等。颂曰。
  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
  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
  论曰。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种皆依边际定得。边际静虑体有六种。前六除词加余边际。词无碍解虽依彼得而体非彼静虑所收。边际名但依第四静虑故。此一切地遍所随顺故增至究竟故。得边际名。云何此名遍所随顺。谓正修学此静虑时。从欲界心入初静虑。次第顺入乃至有顶。复从有顶入无所有。次第逆入乃至欲界。复从欲界次第顺入。展转乃至第四静虑。名一切地遍所随顺。云何此名增至究竟。谓专修习第四静虑。从下至中从中至上。如是三品复各分三。上上品生名至究竟。如是静虑得边际名。此中边名显无越义。胜无越此故名为边。际言为显类义极义。如说四际及实际言。除佛所余一切圣者。所说六种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皆得故。唯佛于此亦离染得。诸佛功德初尽智时由离染故一切顿得。后时随欲能引现前。不由加行。以佛世尊于一切法自在转故。已辩前三唯共余圣德。于亦共凡德。且应辩通。颂曰。
  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
  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
  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
  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
  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
  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
  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
  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
  论曰。通有六种。一神境智证通。二天眼智证通。三天耳智证通。四他心智证通。五宿住随念智证通。六漏尽智证通。虽六通中第六唯圣然其前五异生亦得。依总相说亦共异生。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如沙门果。解脱道言显出障义。神境等四唯俗智摄。他心通五智摄。谓法类道世俗他心。漏尽通如力说。谓或六或十智。由此已显漏尽智通依一切地缘一切境。前之五通依四静虑。何缘此五不依无色。初三别缘色为境故。修他心通色为门故。修宿住通渐次忆念分位差别方得成故。成时能缘处性等故。依无色地无如是能。诸有欲修他心通者。先审观己身心二相前后变异展转相随。后复审观他身心相。由此加行渐次得成。成已不观自心诸色。于他心等能如实知。诸有欲修宿住通者。先自审察次前灭心。渐复逆观此生分位前前差别至结生心。乃至能忆知中有前一念名自宿住加行已成。为忆念他加行亦尔。此通初起唯次第知。串习成时亦能超忆。诸所忆事要曾领受。忆净居者昔曾闻故。从无色殁来生此者。依他相续初起此通。所余亦依自相续起。修神境等前三通时。思轻光声以为加行。成已自在随所应为。故此五通不依无色。又诸无色观减止增。五通必依止观均地。未至等地由此已遮。如是五通境唯自下。且如神境随依何地。于自下地行化自在。于上不然。势力劣故。余四亦尔。随其所应。是故无能取无色界他心宿住为二通境。即此五通于世界境作用广陜诸圣不同。谓大声闻麟喻大觉不极作意如次能于一二三千诸世界境。起行化等自在作用。若极作意如次能于二千三千无数世界。如是五通若有殊胜势用猛利从无始来曾未得者由加行得。若曾串习无胜势用及彼种类由离染得。若起现前皆由加行。佛于一切皆离染得。随欲现前不由加行。六中前三唯身念住。但缘色故。谓神境通缘四外处色香味触。天眼缘色。天耳缘声。若尔何缘说死生智知有情类由现身中成身语意诸恶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别胜智是通眷属。依圣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与通合立死生智名。他心智通三念住摄。谓受心法。缘心等故。宿住漏尽四念住摄。通缘五蕴一切境故。此六通中天眼天耳无记性摄。许此二体是眼耳识相应慧故。若尔宁说依四静虑。随根说故亦无有失。谓所依止眼耳二根由四静虑力所引起即彼地摄故。依四地通依根故说依四言。或此依通无间道说。通无间道依四地故。余之四通性皆是善。若尔何故品类足言通云何谓善慧。彼据多分。或就胜说。如契经说。无学三明。彼于六通以何为性。颂曰。
  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
  后真二假说  学有闇非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1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