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843|回复: 1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三【六十一】阿难开悟,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11-9 10:28 编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丁四大众圆悟分二。戊初经家叙益分二。己初叙益分二。庚初略叙
尔时,指佛开示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已竟之时。阿难是法会当机,大众,指初心凡夫,是叙得益之众。蒙佛如是微妙开示,是叙所闻之法;微谓隐微,妙谓奥妙;今此法会,佛所开示,乃最胜了义,一乘妙法,故曰微妙开示。身心二句,正叙得益。众生执四大为实我身,执六尘缘影为实我心;因起烦恼,广作诸业,随业受报,处处障碍,不得自在。今闻了义之教,悟幻化空身即法身,故身得荡然;悟根识二大皆藏性,故心得荡然。由于身心荡然,故得无挂碍,此翻前“默然自失”,“重增迷闷”,“重复悲泪”,等迷情。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庚二广叙分二。辛初圆悟三大分三。壬初悟性量即相大。
此领悟四科中,“不动周圆”义。七大中周遍法界,含吐十虚义。十番辨见中,见性周遍义。是诸大众,是叙得益之众,各各自知以下,是叙所得之益。既闻佛微妙开示,不独当机之阿难得悟,是诸同闻妙法之大众,亦各各皆自悟知,心遍十方;昔日未悟,故执心在内,执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今闻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周遍法界,含吐十虚;故悟自心,遍十方界。既悟真心广大,反观虚空渺少,所谓:“心融妙理虚空少,道契真如法界宽。”故阿难等,见十方虚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如是渺少。虚空尚尔,则依空而有之物,更渺少矣。此翻前以缘心为自性者:“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以及“推求寻逐我将为心”等迷情。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壬二悟性体即体大
此领悟七大中“清净本然”义,四科中:“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义。辨见中:“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及“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翻上:“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是故于中,观大观小”等迷情。
初二句包括身心世界有情无情,亦即万法。次二句是悟万法唯心,后二句悟心包万法。昔日迷真逐妄,为物所困;今既悟万法唯心,则万物无不皆包含于一心,万物无不皆是常住真心,胜净明体,故曰:“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壬三悟性具即用大
性具即性空真色,性空真火等。用大,即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十方虚空,是色法中最大者;微尘,是色法中最少者。微尘之于虚空,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忽有忽无,故曰:若存若亡。微尘如父母所生之色身,空如今日所悟之妙觉明心。微尘不离于空,而不障碍虚空;如色身不离妙觉明心,而不碍于妙觉明心。又空不碍微尘,如妙觉明心,不碍于色身,故能循业发现。阿难等又悟法性,如湛然不动之巨海,而父母所生之色身,如海中所流之一浮沤,倏起倏灭,起则无所从来,灭亦无所从去。此即领悟全文:“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义,翻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及“认一浮沤,目为全潮”等迷情。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辛二结属真因
真因望真果言,真果即无上菩提。今悟妙明心,依之而修,自可伏断烦恼,成无上道,故曰真因。
了然自知,谓对今日所悟之妙理,极为清楚明了,非从他闻,乃从自悟,了了而知,深深体会。获本妙心,谓悟本具妙明妙净之心,即常住不灭之真如妙性。真如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可思议曰妙;清净本然,非成佛而后然曰本妙;即大义。此心无相,非一切时处,而能照一切时处,曰本明,即佛义。此心一法不立,一尘不染曰本净,即顶义。悟本妙故,依之而修,成妙禅那中观;悟本明故,依之而修,成妙奢摩他空观;悟本净故,依之而修,成妙三摩钵提假观。空观成,破法界见思,成实智菩提;假观成,破法界尘沙,成方便智菩提;中观成破法界无明,成真性菩提。悟本妙明净,为三菩提之真因。众生迷故,非失成失,今悟故,非得成得,故曰获。此翻上“皆由不知真际所诣。”“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汝元不知,汝曾不知,等迷情。阿难自从淫室归来,请佛开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观门;佛酬其所请,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破识明心,去妄显真,乃至开示四科七大,无非藏性,阿难大众,至今方悟,相妄性真。终不辜负佛所开示,由此可知,悟道之不易。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己二叙仪
此乃经家叙述,阿难当时,礼佛之仪式。礼佛合掌,表示敬谢佛陀法乳之恩。今日所悟之理,虽然本具,但一向不知,现在不但闻所未闻,且得以开悟,实得未曾有。因而心生欢喜,故于佛前,说偈赞佛。佛之功德,深不可测,岂语可宣,赞可及,不过阿难既有所悟,且悟之理,即佛所证所说之法,因依之于佛前说偈赞佛,令现前当来,众生闻之得益,以报佛恩于万一耳。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戊二当机偈赞分二。己初赞叹述益分二。庚初赞圆常人法
妙湛总持不动尊,是赞圆常人,首楞严王,是赞圆常法,世希有,是赞叹之词。文句云:“妙湛者,即随缘常不变义。言总持者,即是不变常随缘义。言不动者,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二体义。”故妙湛是赞佛报身,佛以如智,证如理,惑尽智圆,成就圆满报身,常随缘而体不变。此不变体,湛然周遍;是阿难等领悟佛开示七大中:“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及四科文中:“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等义。即有即空,三谛中属真谛,三大中属相大,三德中是般若德,即空如来藏。总持是赞佛应身,佛从体起用,虽不变而能常随缘,随众生机,应身无量,是领悟七大中:“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以及四科中“幻妄称相”,“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和合虚妄名灭”等义。即空即有,于三谛中属俗谛,三大中属用大,三德中是解脱德,即不空如来藏。不动,是赞佛法身德,佛证本具法身,非空非有,而能现空现有,空有不二,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即领悟七大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以及四科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三谛中属中谛,三大中属体大,三德中是法身德。即空不空如来藏,佛能圆悟三谛,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成就三身,故独称尊。
又妙湛,谓湛然不可思议之本,总括三德故曰妙湛。但持真谛,或但持俗谛、中谛,不名总持;必圆悟一心具足三谛,于真于俗或于中,随举一法,皆具真俗中三,方名总持。又但明佛法,或但明心法,或众生法,不名总持;必须于心佛众生三法中,随举一法,皆具足三法,方名总持。不动,即究竟不生不灭,不但中谛不动,真谛俗谛俱不动;不但法身不动,般若解脱亦皆不动。众生心性,本具此理,曰“理即”妙湛总持不动尊。阿难大众,大开圆解,悟得此理,是“名字即”妙湛总持不动。依此理而起圆妙三观,我法二执不起,是“观行即”妙湛总持不动。从观行加功策发,任运究竟,断粗烦恼;相似见此理,是“相似即”妙湛总持不动。从相似有功用道,无间道中,一心三观任运现前,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是“分证即”妙湛总持不动。从分证无用功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常观涅槃行道,断尽四十二品无明,证穷法界边际,是“究竟即”妙湛总持不动。若理即妙湛总持不动,不名尊,以在迷位故;即使名字,观行,相似,分证,均不名尊,以所证未圆故;唯究竟即妙湛总持不动,方称为尊,以超越一初圣凡,证理究竟故。
首楞严,是赞佛所证之法。梵语首楞严译云一切事究竟坚固。四科七大,见相二分,是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究竟坚固。妙真如性,人人本具,是理即首楞严,阿难等因闻法而悟此真性,是名字即首楞严;若能进而称理起修,是观行即首楞严。如是相似,分证,乃至究竟,名相似即,分证即,乃至究竟即首楞严。首楞严,通因彻果。从分证已去,即名密因,究竟圆证,方为密果。若严格而言,于名字、观行、相似、分证等位中,所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菩提路,皆前位为后位之因,后位为前位之果;但非如来之密因、密果。必须等觉,方是如来密因,妙觉始是如来密果。佛以密因,证密果,故称首楞严王。般若经云:“佛有恒沙世界。微尘数三昧,最后三昧,名首楞严王。”因此定为众定中之王,能证此定,即成无上法王,故名首楞严王。
世希有,是赞叹词,不但有情世间希有,正觉世间亦希有。妙湛总持不动尊,是希有人;首楞严王是希有法。若无希有人,岂能说希有之法;如无希有之法,如何显示希有之人?若人若法,无不希有;世出世间,悉皆希有,故曰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庚二述所证浅深
初句明断妄,次句明证真。销谓销除,亿劫即无量劫。颠倒想,即分别我执。众生因迷真超妄,以妄为真,谓之真妄颠倒,是指第六识见惑。三界共有八十八使,颠倒想,即五阴中之想阴,本经谓十二类生,各各皆有八万四千颠倒乱想。每一类生,复具十二类生之颠倒妄想。此颠倒妄想,非始自今日,而是迷真以来,迄今甚久,故曰亿劫颠倒想。阿难因闻法,一时顿断亿劫妄想,位在藏教初果。通教见地,别教初住,圆教初信。有谓阿难未堕淫室之前,已证初果。然则今应证得二果,但本经第八卷,谓阿难方断三界修心,六品微细思惑,而证二果。据此可知阿难未堕淫室之前,全属凡夫,至今方证初果。
梵语阿僧祇,译云无央数;劫谓时间最长。
法身,是真心别名,众生虽然本具,但无修德不显,必须经历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然后获证五分法身。今阿难无须经历三祇修行,即获此本具之法身,可知此获字,是悟获而非证获。昔日本具佛性,被颠倒妄想,重重覆盖,迷而不知;今既妄想销除,亲见本具佛性,故曰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巳二誓愿请加分二。庚初发大愿
今对前言,前既悟获本具法身,今当克己精修,祈速成佛。果有果实,果效,果报之分。由因感果曰果报;修行发生效力曰果效;所作已办,终达目的曰果实。今阿难由修行办道,已生效力,是果效;从凡入圣,断惑证真,是果报;进而超二死,得自在,证佛果是果实。宝王指佛宝法王,于法自在;又世间宝王有种种功能,人所爱好,喻佛果功德无量,广被群生。愿今得果成宝王:是发愿上求佛道以自利;还度如是恒沙众,是发愿下化众生以利他。还字表示不独自利,还要利他;不特运智,而且运悲。如是悲智双运,自利利他,当然速证佛果。
但不断惑,如何证真;若不自度,如何度人;故阿难虽仅发愿上求下化,实则已包括四弘誓愿于中。此深心指悲智双运之心,自证佛道,于十方界,尽未来际,广度众生;此心既深且广,故曰深心。尘谓微尘,刹是国土。十方国土,多如微尘,其中上有诸佛,下有众生。今阿难发广大深远之心,于十方微尘国土,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福慧双修,始可报佛微妙开示之深恩于万一。
伏请世尊为证明等四句,是发增上大悲之愿。前四句是发愿果后利生,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今此四句,是发愿果前自未得度,先度众生。愿重力微,故须俯伏请佛为作证明;实际是求佛加被,得满斯愿。
五浊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梵语劫波译云时分,时当减劫,人寿减至二万岁时,众生起见等四浊,谓之劫浊。见浊之见,即众生所持见解,与事理相违,八十八使中五利使,即身边戒见邪等五见。众生执身为我,且于五阴身中,每一阴计四种我,再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计我,如是成为六十种我见,复加断常二见,共成外道六十二邪见,名之为身见。
外道或执空有而起断常二边之见,例如外道计人死永灭,不复再生,更无升沉是名断见;或计人本属竖,畜本是横,鹄白乌黑,二皆自然,人死为人,畜仍是畜,作恶不堕,为善不升,是拨无因果之常见。
断常皆各执一端之偏见,谓之边见。
三谓戒取见,如诸苦行外道,非因计因,而妄持牛戒狗戒等。
四谓见取,是诸外道,非果计果,如修四禅,误作四果,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五是邪见,谓拨无因果者。此五种妄见,邪正不分,事理不明,名为见浊。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等五钝使;非分追求谓之贪;求不称心而起嗔;非我计我,非法计法谓之痴;人而无谦谓之慢;于诸善法心生疑惑,不能信解谓之疑。此五种妄心,能令众生作恶,流转生死,谓之使。
能令众生烦动恼乱,浑浊自性,谓之烦恼浊。
众生由邪见烦恼等集谛之因,而感苦谛之果,六道升沉,时而牛胎,时而马腹,此死彼生,此生彼死;为业所牵,轮回不已,谓之众生浊。
人寿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无常迅速,谓之命浊。
见及烦恼浊是生死因;众生及命浊是生死果。四浊同时而起,名之为劫浊。五浊恶世,众生个性刚强,善根浅,烦恼深,愚痴暗闭,难调难伏。
今阿难发愿入此五浊恶世度众生,而且如有一众生未成佛之前,终不于此时取证泥洹。泥洹即涅槃。此显发心之深广。
地藏菩萨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普贤菩萨,十大愿中,一一皆说,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尽故,我此礼敬,亦无有尽。阿难虽属小乘,但今回小向大,竟发愿与诸大菩萨等;非菩萨再来,焉能如此?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庚二请佛加
初句是赞佛威德,次句是求断惑,后二句求速成佛广度众生。战胜无敌。谓之大雄,能承办大事,谓之大力。佛已破五住烦恼,所向无敌故曰大雄;佛能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名为大力;佛本无缘大慈,与众生究竟之乐,曰大慈;佛运同体大悲,拔九界众生生死之苦曰大悲。大雄大力是赞佛自利之德;大慈大悲是赞佛利他之德。大雄大力是能证之般若,所证即法身;大慈大悲是果后妙用,即解脱德;故大雄大力大慈悲,即赞佛三德。
阿难粗惑已断,细惑犹存,故希佛更教其审察除去微细惑之方法。细惑有二:一是三界思惑,二是出世无明。思惑是烦恼障,无明是所知障;思惑阿罗汉能断,无明大菩萨可分断。今阿难虽悟法身,但二惑俱在,由于思惑所覆,不成四果;无明所障,不能成佛。故求佛更为开示,以除二惑,二惑除,自可早登无上觉位。
十方,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坐道场,即于菩提树下,成佛利生。阿难急于成佛,志在十方界坐道场,说法利生;可知非为一己之乐,而求佛道。
华严经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沙界;十方佛土中,恒转无上轮。”一佛如此,佛佛皆然,诸佛无不于常寂光中,垂迹三土,应众生机,广作佛事。若是胜应身,则在实报土坐道场,转无作无量,二种四谛法轮。若带胜应及带劣胜应身,则于方便土坐道场,说无量四谛法,引诸声闻缘觉,舍小入大。若劣应身,则于同居土坐道场,为三界众生,说无生生灭二种四谛法;若有利根,亦为说无量无作二种四谛法。今阿难发愿于十方界坐道扬,亦将视众生机情如何,而应何身,为说何法。早登无上觉是报身,于十方界坐道场是应身。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庚三喻不退
梵语舜若多,译云虚空;烁迦罗,译云坚固。此总结其所发之愿,坚固无比,即使虚空之性可销亡,而我阿难所发上求下化之深心,决不动转。
上来三卷洪文,皆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初科正明理性,是显空如来藏,圆真谛理不空如来藏,圆俗谛理;
空不空如来藏
圆中谛理。
七处求心了不可得,是显空藏;
七处问答历然,是显不空藏;
求心不有而问答历然,是显空不空藏。
此是破妄中显圆三谛理。
见性灵明离一切相,是显空藏见性无相,而能照了诸法,是显不空藏;非相遍照诸相,显空不空藏。此十番辨见中,所显圆三谛理。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显空藏;
因缘离合,妄有生灭,是显不空藏;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是显空不空藏。
此四科中圆三谛理。
清净本然,示空藏;循业发现,示不空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示空不空藏此七大中圆三谛理。
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是悟空藏;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空尘海沤,是悟不空藏;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是悟空不空藏
利根者,随悟随证;钝根者,悟而后修。
若观空藏,即成妙奢摩他空观;
观不空藏,即成三摩钵提假观;
观空不空藏,即成妙禅那中观。
空观成,破法界见思,成实智菩提;
假观成,破法界尘沙,成方便智菩提;
中观成,破法界无明;成真性菩提

修三妙观,为成无上菩提之方便;然修此三观,非先悟后修,不名真修。故开圆解,又为修三观之方便,此方便中之方便,亦即为最初方便。可见前三卷文,皆佛为酬阿难最初方便之请而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终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庚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分二。辛初总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科俱属事相。今将四科事相,融会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此即摄事归理,会相入性,令诸众生,舍妄归真。
紧接上文,不但见精,相妄性真。即四科七大,一切诸法,无不相妄性真,同一藏性。
前言见精,是但约一根,今云藏性,是总摄六根。见性藏性,虽因总别而异称,实则一体无二。诸佛悟此,故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众生迷此,故执相迷性,作业流转。
今佛欲令众生,遗相观性,证同于佛,因而曲就机情,先七番破妄,令知妄本空;
再十番显见,非因缘自然。非和不和合,令悟见性本真。
进而会四科,融七大,皆藏性。自浅至深,由狭至广,从相至性,此乃佛度生之方便也。
或问,前文辨见,已具斯义,何须再说?海公以为,佛之所以于七番破妄,十番显见之后,复说四科七大皆藏性,其原因如下:
一、酬佛所许:卷一文中,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又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及清净眼。
因此破妄辨见,节节开示,无非显此大定所依之理体。今再会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则法法皆真,随拈一法,无非是此大佛顶法;随依一法修行,皆可证此首楞严王大定。
故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不动周圆即大义,常住妙明即佛义,了无可得即顶义。
又下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随举一法,无不竖穷横遍,即建大法幢义。
据此可知,佛为酬其前所许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以及建大法幢,故于破妄辨见后,广示四科七大皆藏性。
二、应阿难所请:
阿难淫室归来,即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佛意欲修三观,必须先开圆解,若悟十界即空,空则不取不舍,不住不著,即成妙奢摩他空观;
悟十界即假,分别无量差别,则成妙三摩提假观;
悟十界即中,则成妙禅那中观。
空观成,破法界见思;显了因慧心,成实智菩提。
假观成,破法界尘沙;
显缘因善心,成方便智菩提。
若中观成,破法界无明;显正因理心,成真性菩提。
如是悟三谛,成三观,断三惑,显三因,证三菩提,正酬阿难所请。又阿难闻见见非见后,重增迷闷,而伏愿弘慈,施大慧目;
今佛会四科皆藏性,使阿难等悟四科即空,成慧目;
悟四科即假,成法目;
悟四科即中,成佛目。
三目圆明,不出一心;正是阿难等所欲得之大慧目。
三、普被群机:众生迷情浅深不等,根性好乐不一。
佛会四科皆藏性,四科括尽一切法,则随众生根机好乐,但修一法,皆可入道。
又一切法,不外心色二法,众生若迷色心俱轻,佛但为说色心二法,令知妄色妄心,无我我所,而证二空真如之理。
若迷心重色轻,佛则为说五阴法门,合色为一,开心为四;令于妄心中,求我我所,了不可得,而证真如。
若迷色重心轻,佛为说十二处,开色法为十一,合心法为一;令知妄色中,无我我所,而证真如。
若迷色心俱重,佛为说十八界,色心俱开;令于妄色妄心中,求我我所不可得,而证二空真如。因此,佛于破妄辨见后,广说四科,普被群机。
四、显圆通本根:二十五圣,皆依四科,而证圆通。
例如阿难,从根入道,故说生死涅槃,唯汝六根,更非他物。
若对憍陈如等,则可说生死涅槃,唯是六尘,更非他物。
若对舍利弗,可说生死涅槃,唯汝六识,更非他物。
若对持地菩萨,可说生死涅槃,唯是七大,更非他物。
如是乃至,一切众生,但于四科中,随修一法,皆可为圆通本根。
故佛广说四科,开显修证之门。
或问,既四科皆圆通本根,何不立五阴圆通而立七大为圆通本根?
当知五阴,亦即七大,色阴摄前五大,受想行阴摄识大,识阴摄根大。
又五阴固即十八界,色阴摄六尘,受阴摄六根,想阴摄意识,行阴摄意根,识阴摄前五识。而七大亦即十八界,前五大即六尘,根大即六根,识大即六识。可知四科互通,同是心色二法。但为机情差别,开合不同,名字各殊而已。故立七大为圆通本根。五阴十八界,无一不是圆通本根。
五、圣凡皆具:九界圣凡,固有四科,佛界亦然。佛之五阴是以:真善妙色为色阴;
以首楞严王正受为受阴;
以一切种智为想阴;以真性解脱为行阴;以平等大慧为识阴。
佛之十八界是:佛眼佛耳等六根;佛色佛声等六尘;是转成四智之六识,
(佛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菩萨之四科是:以亦有漏亦无漏色为色阴;以乐无乐受为受阴;以我无我想为想阴;以漏无漏识为识阴;以及法眼等六根,及法色等六尘,亦有漏亦无漏等六识。二乘之四科是:以戒身为色;以定身为受;以想身为想;以解脱为行;解脱知见为识。以及慧眼等六根,无漏色等六尘;无漏识等六识。六道众生之四科是:三善道众生,以有漏善五阴;三恶道众生是有漏恶五阴。以及天眼人眼等六根,粗俗等六尘,眼识分别等六识。虽然十法界,四科胜劣悬殊,但同是因缘生法。以非有漏非无漏因缘,生诸佛阴入处界;以亦有漏亦无漏因缘,生诸菩萨之阴入处界;以无漏因缘生二乘四科;以有漏善因缘,生三善道众生四科;以有漏恶因缘,生三恶道众生四科。既十法界四科,皆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不但凡夫界空,佛界亦空;一空一切空,无中无假无不空,故十法界皆空。因缘生法,假名假相历然不坏,非众生法假,佛法亦假;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故十法界皆假。诸法虽然假相历然;但求其自性了不可得;虽求诸法自性了不可得,而假名假相,历历现前。即空即假,即假即空,空假不二,是名中道。不但佛界中,众生界亦中,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十法界皆中。如是十法界四科,皆即三如来藏圆三谛理。空如来藏,明一切法俱非,故因缘即空;不空如来藏,明一切法俱即,故因缘即假;空不空如来藏,明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是非,故因缘即中。
六、对治五人病:佛说因缘生法,能对治外道无因邪因之病。佛说因缘即空,可对治凡夫执有;说因缘即假,可对治二乘执空;说因缘即中,可对治权教菩萨广修万行,而令知一切法即如来行,一一行等真法界,一一行无相,全体即中道实相。终日度生,实无一众生可度;虽终日修,实无一法可修;虽证中道,非离二边。因有以上种种因缘,故佛于破妄辨见之后,再广说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30 15: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