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47|回复: 11

印光大师论正行与助行以及专修、圆修与杂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指出:"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净土行一般包括正行与助行,那么什么净土正行与助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有全面的开示。

一、正行与助行的含义

    净土正行就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净土助行就是修行众善,回向往生印祖开示说:"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1)净土正行包括了信、愿、行三法,是往生的正因,体现了净土宗的宗旨。印祖认为净土法门可以用信愿行一句概括,"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 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2)印祖文钞也都是发明此旨。信愿行的内容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 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 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音纳莫)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 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 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 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3)净土助行包括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善行。印祖开示说:" 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 深,其谁能穷。"

    (4)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净业三福概括诸善,印祖开示说:"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 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 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5)修行众善,可以回向往生,其中关键在于回向往生,众善若不回向求生 净土,就不能成为往生资粮。也就是说信愿念佛是直接往生净土之因,修行众善并不直接成为往生之因,必须通过回向发愿求生才能成为净土生因。

二、正行与助行的关系

    正 行为主,助行为宾。印祖开示:"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 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6)印祖在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中说:"念佛人宜修一切善 行,然须分出主伴正助。倘主伴倒置,则其利甚少。若能令伴助主,如一人垂拱,百辟布政,何妨碍之可云。"

    正助合行,利益甚大。印祖复方圣照居士书 五说:"修行人外功内功皆当修。汝一向多方帮助各善举,乃外功一心念佛,乃内功。外功为助行,内功为正行。正助合行,利益甚大。然人至半百,来日无多, 固宜偏重内功,少作外功。庶不至被善举所转,终至仍在娑婆也。"又开示说:"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益事,为助行。正助合行,则如顺水扬帆。在此生死苦海,速得入于萨婆若海矣。"

    (7)"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助合行,不但决定往生,而且 品位优胜。"

    (8)不可以助行为正行。印祖以持咒为例,开示说:"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 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 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 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

    (9)专修正行,不破助行。印祖给对卓智立居士开示说:"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 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 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10)三、专修、圆修与杂修

    印祖认为净土修有专圆。专修就是专称名号求生净土,圆修就是万善齐 修,回向净土。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说:"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 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专修和圆修适应不同的根基, 中下根人应当专修念佛正行,上根人才可以圆修万行,回向净土。中下根人如果不一心持名,而是泛修万行的话,就不是圆修,而变成杂修了。因此,印祖在增广卷 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中告戒:"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 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 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二位当以此自利,又当以此普利一 切。"

    三、指导意义

    印祖关于正行和助行、专修和杂修的开示为我们处理信愿念佛与世善的关系、信愿念佛与持咒诵经等其他修行法门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标准。
念 佛人,尤其是在家居士,除了念佛外,还有工作和生活。如果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但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相合。

    (11)正确的做法是:"然人生世间,不 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 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12)有居士问:"古德 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印祖回答说:"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 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

    (13)念佛人应当自量根基,抉择专修和圆修,没有圆修的能力 就应当专修念佛,否则泛修万行,就变成杂行杂修,心难归一。所以祖师开示"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 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续编卷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 参考文献
1)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2)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
3)文钞续编上卷一函遍复
4)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5)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四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
6)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7)文钞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
8)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岳仙峤居士书
9)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10)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11)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12)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13)文钞三编卷四答俞大锡居士问

(以上转帖)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正)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发表于 2013-1-5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5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师兄,此贴转载到我个人空间去了,留给我的子女长大去看。
发表于 2013-2-5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3-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3-1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3-18 08: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论述的十分透彻,到位。赞叹,随喜。
发表于 2013-3-1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6-25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2-7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3-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修、圆修」与「杂修」
印光大师在复卓智立居士中的书信上说:「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又在「无量寿经颂序」中说:「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念佛者」的根机有利有纯,在行门上也就有「专修与圆修」的差别。印光大师认为「智力充足」者,不妨「圆修」,否则最好「专修」就好。「专修」在往生品位,或许不及「圆修」者,但是智力不充足者,若是硬要广修其它法门,心志容易纷杂,难以一门深入,反而变成「杂修」,得不到「念佛法门」的大利益。就「往生」而言,没有「专修与圆修」的差别,两者都是往生,犹如吃饭就能充饥,不一定要再食用其它蔬菜才能饱。
「智力充足」的「念佛者」,不妨随自己的智慧力少分「圆修」。比如印光大师在复慧海居士书说:「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持诵《金刚经》,能开启般若慧,有助于瓦解对世间的妄执,安于一心念佛,有助于念佛得力。
善导大师虽然是一位致力提倡「专修」者,但是大师本身是一位「圆修成就者」。善导大师念佛一声,就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被称为「光明和尚」。善导大师若是没有成就「念佛三昧」,岂能有如此境界?又在《新修往生传》中记载善导大师隐居终南山的情形说:「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这也明证大师是一位成就「念佛三昧」者。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中说:「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善导大师所提倡的「正行」,近似「专修」。「正行」,是指「身口意」都不离「读诵、观想、礼拜、赞叹供养、口称佛名」等五个行门。读诵的经典不离「净土三经」;观想不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礼拜、赞叹、称名,都不离「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又说:「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读诵、观想、礼拜、赞叹供养、口称佛名」等五个行门中,「称名」为「正行中的正行」,名为「正业」,其余归类为「助业」。「正行业与助行业」之外,则归类为「杂行」。「杂行」功德虽然也可以回向「往生极乐」,只是杂行不容易成就「无间念佛」的专一力量;比如依《观经三福》而修,再把三福回向往生极乐,也能必能往生,但是在求生的心念上会有间断性,不若执持名号「相续无间」。有「间断心」,力量就没有「无间」来得大,这也是「一心持名」无间,即具大福德的道理。
《观经》下品下生,说明五逆恶人也能往生。五逆恶人现生时已满身罪业,没有积福的善行,也能仗持一心专念佛名而往生,这是「无间心」的强大力量所致。
至于「专修」好呢?还是「圆修」好呢?印光大师在覆永嘉某居士书中说:「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提倡「专修」或「圆修」,都是祖师依于众生根机所应对的方便差别,我们不能把它执为「定法」。善导大师所以致力提倡「专修」,在于顾虑到「中下根性」的念佛者,若是广学其它法门,心志容易分心,难以「一门深入」,到了临终时,反而有两头空的危险。而永明寿禅师提倡「禅净融合的圆修」,是顾及当时的「上根者」若是只是专修,会失去「福慧圆满」的机缘。
一般「念佛者」除非年纪已大,或身染重疾,来日无多,必须一心专修来求生极乐外,一般有智力的念佛者,理应随自己的根机与智力,于福于慧,精进向上才是。「福业」虽然不是「往生」要素,但是福业深浅,会涉及品位高低的差别。「念佛者」实在没有理由只是满足于「下品往生」,而失去往生高品位的机缘。
只是一昧讲求「专修」,也会有「懈怠」的币端,印光大师在复周群铮居士书中说:「 “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 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量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一心念佛,不作余想,全心是佛的行门,一般在「精进念佛时」,或参与「打七法会」时才好用上「专修」。一生都能只依「专念名号」而能一门深入,除非他是菩萨再来人,否则没有不造成「懈怠」的币端。因为凡夫追逐外境的习性已经根深蒂固;只是单一执持一句「名号」,一旦执久了,会感到淡而无味,失去「精进」的动力,「懈怠心」就会现起;若是有其它的助行相辅,精进心就易于恒长,犹如万物必须有晴有雨,有冬有夏,互相交替,才能生生不息;如果只下雨,没有晴天,或者只有晴天,没有下雨,万物就会灭绝。何况凡夫的心念犹如猿猴,不施以「对治方便」而能安于当下,实在太难太难了。「念佛者」在不离「信愿往生」的原则下,依于自己的力量,对有助于念佛法门的教法当量力学习,不能只是偏执「一法」,也不可乱无章法的广学其它法门。
「专修」与「圆修」也不是截然分开,也没有高下,那是祖师依于众生根机不同而设的。蕅益大师说:「方便门,有一病随有一药,病旣万端,药亦千变;良医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医昧机而施,醍醐伤命。立一法必伏一币,有一利,必具一害。」又说:「众生根性,万别千差,或显悟,或密证,或须助,或不须助,事非一等,皆是一门深入。」一切方便法门,都有它的利与币两方面,有一病就有一药;病因有无量,所以药也无量。良医能针对病情不同而施药,善用砒霜也能救人;庸医不知道依病情施药,醍醐也会医死病人。同理,有一法就有一弊;有一利就有一害。众生根机无量,有的需要「助缘」来引导,有的不需要助缘就能直契诸佛法源,不论那一种,都没有偏离「一门深入」。
蕅益大师又说:「不知一切法即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专习即是总持。」不能明白「一切法的本身就是一法」,「多即是一」的道理,「圆修」就会变成二心,转成弊病。若是能够明白「一法无碍万法现起」,「圆修」圆成;「专修」也能转成「总持一切法门」,圆成一切法。同理,依于「念佛」能总摄「净土法门」,而「净土法门」也能总摄一切法门;所以「专修」时,「圆修」也能在其中矣。
至于何谓「杂修」?以求生极乐的「念佛者」来说,不能以「念佛」来总摄其它法门时,会变成今日念佛,明日参禅,后日持咒,乱无章法的「杂修」。若能以「念佛」来总持一切法门时,看《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等等,都会增长往生的信愿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