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1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2-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专修、圆修」与「杂修」
印光大师在复卓智立居士中的书信上说:「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又在「无量寿经颂序」中说:「末法学人,如其智力充足,不妨圆修万行,回向往生。否则固当专修净业,以期仗佛慈力,横超三界,直登九莲也。」
「念佛者」的根机有利有纯,在行门上也就有「专修与圆修」的差别。印光大师认为「智力充足」者,不妨「圆修」,否则最好「专修」就好。「专修」在往生品位,或许不及「圆修」者,但是智力不充足者,若是硬要广修其它法门,心志容易纷杂,难以一门深入,反而变成「杂修」,得不到「念佛法门」的大利益。就「往生」而言,没有「专修与圆修」的差别,两者都是往生,犹如吃饭就能充饥,不一定要再食用其它蔬菜才能饱。
「智力充足」的「念佛者」,不妨随自己的智慧力少分「圆修」。比如印光大师在复慧海居士书说:「金刚等持诵,亦不必废。但以持经咒之功德,回向往生,则六度万行,皆为往生助缘,是为圆修。」持诵《金刚经》,能开启般若慧,有助于瓦解对世间的妄执,安于一心念佛,有助于念佛得力。
善导大师虽然是一位致力提倡「专修」者,但是大师本身是一位「圆修成就者」。善导大师念佛一声,就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被称为「光明和尚」。善导大师若是没有成就「念佛三昧」,岂能有如此境界?又在《新修往生传》中记载善导大师隐居终南山的情形说:「后遁迹终南悟真寺,未逾数载,观想忘疲,已成深妙,便于定中,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目前。」这也明证大师是一位成就「念佛三昧」者。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疏》中说:「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善导大师所提倡的「正行」,近似「专修」。「正行」,是指「身口意」都不离「读诵、观想、礼拜、赞叹供养、口称佛名」等五个行门。读诵的经典不离「净土三经」;观想不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礼拜、赞叹、称名,都不离「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又说:「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读诵、观想、礼拜、赞叹供养、口称佛名」等五个行门中,「称名」为「正行中的正行」,名为「正业」,其余归类为「助业」。「正行业与助行业」之外,则归类为「杂行」。「杂行」功德虽然也可以回向「往生极乐」,只是杂行不容易成就「无间念佛」的专一力量;比如依《观经三福》而修,再把三福回向往生极乐,也能必能往生,但是在求生的心念上会有间断性,不若执持名号「相续无间」。有「间断心」,力量就没有「无间」来得大,这也是「一心持名」无间,即具大福德的道理。
《观经》下品下生,说明五逆恶人也能往生。五逆恶人现生时已满身罪业,没有积福的善行,也能仗持一心专念佛名而往生,这是「无间心」的强大力量所致。
至于「专修」好呢?还是「圆修」好呢?印光大师在覆永嘉某居士书中说:「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
提倡「专修」或「圆修」,都是祖师依于众生根机所应对的方便差别,我们不能把它执为「定法」。善导大师所以致力提倡「专修」,在于顾虑到「中下根性」的念佛者,若是广学其它法门,心志容易分心,难以「一门深入」,到了临终时,反而有两头空的危险。而永明寿禅师提倡「禅净融合的圆修」,是顾及当时的「上根者」若是只是专修,会失去「福慧圆满」的机缘。
一般「念佛者」除非年纪已大,或身染重疾,来日无多,必须一心专修来求生极乐外,一般有智力的念佛者,理应随自己的根机与智力,于福于慧,精进向上才是。「福业」虽然不是「往生」要素,但是福业深浅,会涉及品位高低的差别。「念佛者」实在没有理由只是满足于「下品往生」,而失去往生高品位的机缘。
只是一昧讲求「专修」,也会有「懈怠」的币端,印光大师在复周群铮居士书中说:「 “一门深入,尽废余门”,唯打七时方可。平时若非菩萨再来,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常则生厌故 也。天之生物,必须晴雨调停,寒暑更代,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则普天之下,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不以种种法对治,而欲彼安于一处,不妄奔驰者,甚难甚难。人当自量其力,不可偏执一法,亦不可漫无统绪。」
一心念佛,不作余想,全心是佛的行门,一般在「精进念佛时」,或参与「打七法会」时才好用上「专修」。一生都能只依「专念名号」而能一门深入,除非他是菩萨再来人,否则没有不造成「懈怠」的币端。因为凡夫追逐外境的习性已经根深蒂固;只是单一执持一句「名号」,一旦执久了,会感到淡而无味,失去「精进」的动力,「懈怠心」就会现起;若是有其它的助行相辅,精进心就易于恒长,犹如万物必须有晴有雨,有冬有夏,互相交替,才能生生不息;如果只下雨,没有晴天,或者只有晴天,没有下雨,万物就会灭绝。何况凡夫的心念犹如猿猴,不施以「对治方便」而能安于当下,实在太难太难了。「念佛者」在不离「信愿往生」的原则下,依于自己的力量,对有助于念佛法门的教法当量力学习,不能只是偏执「一法」,也不可乱无章法的广学其它法门。
「专修」与「圆修」也不是截然分开,也没有高下,那是祖师依于众生根机不同而设的。蕅益大师说:「方便门,有一病随有一药,病旣万端,药亦千变;良医合宜而用,砒霜活人,庸医昧机而施,醍醐伤命。立一法必伏一币,有一利,必具一害。」又说:「众生根性,万别千差,或显悟,或密证,或须助,或不须助,事非一等,皆是一门深入。」一切方便法门,都有它的利与币两方面,有一病就有一药;病因有无量,所以药也无量。良医能针对病情不同而施药,善用砒霜也能救人;庸医不知道依病情施药,醍醐也会医死病人。同理,有一法就有一弊;有一利就有一害。众生根机无量,有的需要「助缘」来引导,有的不需要助缘就能直契诸佛法源,不论那一种,都没有偏离「一门深入」。
蕅益大师又说:「不知一切法即一法;广修诚属二心。若一法中透一切法,专习即是总持。」不能明白「一切法的本身就是一法」,「多即是一」的道理,「圆修」就会变成二心,转成弊病。若是能够明白「一法无碍万法现起」,「圆修」圆成;「专修」也能转成「总持一切法门」,圆成一切法。同理,依于「念佛」能总摄「净土法门」,而「净土法门」也能总摄一切法门;所以「专修」时,「圆修」也能在其中矣。
至于何谓「杂修」?以求生极乐的「念佛者」来说,不能以「念佛」来总摄其它法门时,会变成今日念佛,明日参禅,后日持咒,乱无章法的「杂修」。若能以「念佛」来总持一切法门时,看《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等等,都会增长往生的信愿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