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5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皈依的思考
印顺法师对皈依的思考,是以人生、人性、人心、人世为主体的三宝观,处处以人的向上精神而展开。
其实,印顺法师的皈依历程是很曲折的。:“十三、四岁开始,就倾向于丹经、术数、道书、新旧约,而到达佛法。对佛法的真正意义来说,我不是顺应的,是自发的去寻求、去了解、去发现、去贯通,化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我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也许比那些权利煊赫者的努力,并不逊色。但在我这里,没有权利的争夺、没有贪染、也没有嗔恨,而有的只是法喜无量。随自己夙缘所可能的,尽着所能尽的努力。”[22
印顺法师原来信仰过道教,但又离开了:“我生长于农村,为了经济,早就失了学,我学习中医,「医道通仙」四字,引发我对于仙道的仰慕。《神农本草》与《雷公泡制》,说到某药可以延年,某药可以长生。特别是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对于长生的重要性。仙道教的信仰激发后,读过了《抱朴子》,《吕祖全书》,《黄庭经》,《性命圭旨》,《慧命经》,《仙术秘库》———这一类仙经;而且旁求神奇秘术,如奇门、符咒之类,我进过同善社,也学过灵子术与催眠术。那时候,我虽沉侵于巫术的神道教,著重于个体的长生与神秘现象。然对于我———目光的扩大,真理的最求,还是有著良好的影响。 我对于神道教的信仰,暗中摸索了两三年,终于为父亲发现了。当然是不赞成我这样做的,要我出去教书。我受了师友的启发,开始研究老、壮,同时阅览一些近代的书物,我的宗教观开始变了。老、壮与道教的修炼,不能说没有关系。老、壮的哲理非常深澈,然而反造作的回复自然,返归于朴的理想,始终是不可能的。熟练人情的处世哲学,说来入情入理,而不免缺乏强毅直往的精神。独善的隐遁生活,对社会不能给于积极的利益。虽然老、壮的思想,为我进入佛法的助缘;而道家的哲理,道教的修身的方法,也获得我部分的同情,然我不再作道教的信徒,从仙道的美梦中醒过来。”[23]
继之,印顺法师又对儒家进行研究:“道教的信念动摇了,我虽不会弃绝它,而又彷徨的追求,回复到读过的儒书。这与道家的充满隐遁的色彩,个人主义的宗教,大大相反。儒家有一番身心修养的功夫,更有一番政治的大理想。平常、切实、重人事,尊理性,确为我国文化的主流,然而我尽管同情它、赞美他,却不能充实我空虚与彷徨的内心。别人觉得我更实际,而我却自觉得更空虚了!到现在想来,这不外别的,儒家虽不是没有宗教的因素,而并不重视宗教。平常的、现实的,就此一生止于立德、立功、立言的,这对于一般人,不能织成一副庄严灿烂的光明图案,缺乏鼓舞摄引力,不能使一般人心安理得﹙得失不变、苦乐不变、死生不变﹚,而迈向光明的前途。这样的出入老、壮、孔、孟,有四、五年之久。”[24]
紧接着下来,印顺法师对基督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随之明白了真相:“在空虚彷徨中,经朋友介绍,接触到基督教,并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富有社会的宗教。从基督教中,我体会到敬虔而纯洁的信心,对于宗教的真正意义。有信、有爱、有望的基督教,有著儒、道不曾有的东西,我研读《新旧约》,阅览《真光》、《灵光》、《基督徒》等杂志,我实行祷告,参加过兴奋会,然而我终于不能成为基督徒,外缘是:那时翻起反基督教运动,虽无关于基督教养自身,而基督教会凭籍背景,不免有文化侵略的罪嫌,主因是:某种思想的难以接受。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不以人类的行为﹙内心与外行﹚为尺度,而但以信我不信我为标准。「顺我者昌、 我者亡」,有作强烈的独占的排他性;除属于己方以外,一切都要毁灭。阶级爱的底里,显露出惨酷的仇恨。有如灵是神那里来的,从神而来的灵,经肉的结合而成人。照基督教义﹙重生才能得救﹚看来,走向地狱是大多数。全知全能的神,喜欢被称着自己的儿女的人类如此,这可说是莫测高深,也可说是岂有此理!我不能信赖神是慈悲的,所以也不信耶稣可以为赎罪”。 [25]
对于这,印顺法师在事隔多年之后,一番深思,直接的说道:“西方神教徒的信心,也许训练有素,没有人敢说:耶和华啊!你知道么?只管说吧!相信耶和华的代言者,也一样的堂目结舌,好在他说不出来,是上帝的隐秘,是你不应该过问的,你说不出来,那是你的无知,所以人应该信顺耶和华上帝,直到永远!”[26]
印顺法师一针见血、不无提醒的说道:“总之,这都是上帝的意思;上帝的意思,你那里知道?”[27]
在思考面前,印顺法师再次对信仰、皈依进行了选择:“我对于为了爱你,非统治你不可,为了爱人,不惜毁灭人类,从新开始;这种西方式的博爱,是我所难以理解,无法信受的”。 [28]
在失落和思考之中,印顺法师这才接触到佛法的消息:“不到两年,从基督教而来的短暂光明,迅速消失。空虚而茫无著落的内心,又如狂涛中的小舟一样,情绪低落,时时烦躁不安。闷等慌,以乱读书为消遣。偶读到冯祯的《壮子序》说:「然则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我心里一动,开始向佛法去探讨。”[29]
这真是:“皈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30]印顺法师经历了何等的思想震荡,最终才有幸的进入了佛门。他说:“我是中国人,无法养成耶和华与耶稣先生所要求的奴性。我一向不愿意做谁的主人,也不愿意作谁的奴棣,所以我非常抱歉地,离开了耶稣先生而进入了佛教”。 [31]
在佛门中,印顺法师一次又一次的攀登,最终将佛法修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出家之前的我,生活圈子极小,不知佛法到底是什么······可说是完全不理解。然而,不了解所以更爱好,······ 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这是我学佛以来,引起严重关切的问题。这到底是佛法传来中国,年代久远,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变质?还是在印度就是这样———高深的法义,与通俗的迷茫行为相结合呢?我总是这样想:乡村佛法衰落,一定有佛法兴盛的地方。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32]
这正如印顺法师自己总结道:“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33]
三、对闻法趣入的思考
对闻法趣入的思考,这是关于修行的思考。对于修行,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从偈文来看,修行应该是定位在学习的这样一个心态,“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泥槃” [34]。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贯穿整个学佛的过程。学和习其实是很好的方法,学习能指导实践,实践能深化学习。修行与学习结合在一起,顺理就成章;学习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便会有真知灼见。
修学实际与人的品质有关,心地纯净,发心纯正,不执着名位,放得下架子,面子,学修才会深入。其实,修学与认识有关“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35]
许多人修行佛法却不重视学习佛法,这几乎是一般信众的常态。印顺法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皈依以后,应该『多闻正法』,这样才能趣入佛道。有以为:佛法在乎修行,听法有什么用?[36]”
虽然,还是有学习佛法的人,但是,印顺却发现:“虽然专心听,可是心有成见,有怀疑,有邪执,那对于听受的正法,不能生起功德,反而引发邪见毁法的罪恶。三、心中虽没有成见疑惑,可是内心散乱,事务怱忙,不久还是忘得一干二净。[37]”
学习还是大有方法的,许多青年人,看了一本什么书,血气方刚,便两眼望天,谁也瞧不上。可是:“正法,虽可以从经典中去了解,但主要还是要从说法师去听闻” [38]。
“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这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好,或者是世法场中多知多识” [39]。这主要是不知学佛是学佛法,赶热闹,赶流行,还有的人还有其他的目的。
由于在世间,或在佛法上有一些知识和名望,一些方面的成绩,于是,在学习和交流上,苛求对象,殊不知在这个充满缺陷的世界,哪有圆满的人物,怎么办呢?:“无论是全德的知识,少分功德的善知识,如不能如法亲近,都不能得应得的功德,所以对于善知识要观察他的功德,莫观察他的过失,如听受善知识的教导,或从举止动静,待人接物处去学习,只要有一分长处,就注意他的长处而修学。这样虽然是少分功德的知识,也可以得到法益。反之,如不观功德,专在善知识的缺点上著想,不是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够,那虽然逢到全德的大善知识,也毫无利益。因为全德善知识,也不能一切圆满,没有一些缺点的。所以亲近善知识,应随时提醒自己:来这里做什么?不是为了寻求知识的过失,而是想学习师长的长处。能这样,就到处有师长可亲近,随处都能得益” [40]。
紧接着又有一个问题出现:“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劳务;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去修行,佛法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的表现尊师重道的精神。假使师长要你做种种非法呢?那是不应该随顺的,但应该婉转的说明不能奉行的意思”。 [41]求学有求学的难处,教学有教学的不易。特别是现在的应急教学,往往是要放下手中的急事,去应付十几二十几个不疼不痒的人,真是费时又费力。其中的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修学,现在的门户之见表现为:我是什么根性,就修学什么法。:“ 所以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所以,不要偏执什么法门,是大是妙,还是检点自己的发心要紧” [42]。
学习要有全局的眼光。:“所以修学佛道,不应该滞留于中下士的历程上,如滞留中士、下士法,就成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能契合如来说法的本意了” [43]。
因为,这是修学是以成佛为目标的。“发菩提心,以成佛为目标,也就不应该舍弃中士及下士法。因为这一切都是菩萨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门。有些人求高求妙,以为大乘不需要中下士法。不知道弃舍了三百由旬,怎能到达五百由旬的宝所呢!因此,经历菩提正道的修学者,要圆满贯摄一切中下法,而同向于佛乘,切不可好高骛远,谈玄说妙,在一味的无边法门中,横生枝节,以致谤于正法” [44]。
修学的以上各个方面如不正确对待,便会出现一些情况:“ 诽谤正法,有两类人:一、以为某经某法,不是佛法。这类谤法,可说人人都能发觉,知道远离。二、有人以为,我是大根机,不需要中下法。有以为因果善恶等法门,为下愚人说,与我无关。有以为,大乘法中,只要某部经(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 就好了。有了某经,某佛,某咒,就等于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为,只要真实修行,不要闻思经教。这些人,可说是异途同归,都是舍弃了无边经典,舍弃了无边行门。取一滴水而弃大海,却自以为大海尽在于此。这在他们个人,愚痴錮蔽,似乎过失还小;而对于佛法的弘扬,却成为大障碍。这一类的毁谤正法,由于不识佛法纲宗。论上说:‘无慧之信,增长愚痴’,愚痴是怎样可怕呀!”[45]
四、五乘共法对人、天的思考
对五乘共法的思考:佛教修学者对人间,及其对其他宗教的回应,为佛法修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构筑了一个和谐环境。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填补了空白。
问题的提出:“即然一般世间法,也可能达成生人生天的目的,那么求生人间天上的人,何必一定要皈依三宝,修学佛教的五乘共法呢?”[46]
印顺法师是这样认为的“如皈依三宝而修五乘共法,不但更为稳当,而且已进入佛乘的大门。只要向上胜进,就可直入出世法了。反之,如信其他宗教,虽也能生人生天,但没有在三宝中积集善缘,或反而引起不必要的固执(宗教的成见)。对依人天法而进入出世法的大道,不但不能贯通,反而雍塞了。所以同是求生人间,天国,皈依三宝,在佛法中修行,也比归信其他宗教好得多!”[47]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就是弥勒信仰。:“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法门最希有,近易普及故,见佛时闻法,何忧于退堕” [48]
印顺法师认为佛教徒的人天信仰应正见于:“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的因果定律 [49],其戒学是五戒、十戒,其定学是:“四禅四空处,慈等四无量” [50]
这些事项的把握对于佛法的深入和佛法在世间的流布,是何等的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