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2-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在泰山的西麓,沿泰肥路西行至岱岳区道朗镇,往北约二公里处座落着千年古刹-白马禅寺。
据传,洛阳白马寺僧人路经此地,在此建寺叫白马寺,时建宋代,明代重修。另说,因寺后有三块石像,一匹白马卧着,故名白马寺。
当年的白马寺是泰山西麓有名的寺院,寺内僧人29人,扛活打工的20余人,做饭的5-8人,种地400多亩。寺院建筑大殿三间,供奉弥勒佛一尊,彩粱画栋,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香火不断,烟火缭绕,诵经声不绝于耳,东西厢房各三间,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活灵活现。一棵黄楝树有一搂多粗,是泰西保存下来的第一庙宇。此庙宇在抗日战争时,游击队常驻此地,打击日寇和伪军,为泰山抗日战争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寺内住有僧人。后因僧人年老去世或僧人返俗,僧人渐无。寺内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所有供奉神像被拆除,一度成为“下乡知青”或农村干部的培训之地。只剩大殿及厢房,也因年久失修,透风漏雨,渐成废墟。为抢救寺内国家文物,经上级部门批准,有关单位已将废墟,推倒重建。
白马寺东侧的四公里处有南龙居寺,西侧八公里处有黄巢寨。俗说:“游白马寺不到龙驹寺、黄巢寨不成一游也”。
1956年泰安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57年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的文物古迹,1996年泰安市郊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白马禅寺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现保存有清代碑刻,民国时期刻3通,黄楝树1棵,青桐树5棵,菩提树11棵(路边7棵,中间2棵,湖中2棵),柏树3棵据《重修泰安县志》载:“白马寺在三绾山前西片,明弘治间敕建,颇有岩壑之胜。传说寺后有巨石状若白马,故以名寺。寺旧有大殿3间及东西厢房,奉弥勒等佛。现寺已废,遗址犹存清及民国碑记多方及黄楝、菩提等众多古树。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记载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癸酉三月,泰山僧众在泰山西南创建白马寺(道朗白马寺)告成,并立碑记,即《白马寺碑》。可见白马寺修建之早,延续之长,价值之高不用赘述。 道场为成就众生法身慧命与了生脱死之处,修行离不开寺院,于此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鉴于此,泰安市佛教协会会长大悲法师秉承佛教服务社会,发扬人间佛教之精神,应十方信徒之要求,以续佛慧命为职志,发心于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大王庄村恢复重建白马禅寺,以便信众亲近三宝,听闻佛法,成圣成佛,并将佛教传播十方。
恢复重建泰山白马禅寺,是经山东省政府同意,省民宗局和泰安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是满足广大佛教信众需要的大型活动场所,是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性建筑群。
白马禅寺为泰山西南部的早期寺院,<<开元白马寺碑>>有:兴乎晋代,爰置寺观 ,初立精舍 ,未有僧吕。563年(北齐河清二年)三月诏于五岳各立一寺,并赐庄田。白马寺有寺田800余亩,并出现了寺院领辖而不向政府供输赋役的佛图户。唐中叶以后,佛教禅宗在境内传播,故改为白马禅寺。883年(中和三年)泰山高僧大行在白马禅寺诵《阿弥陀经》有成,唐僖宗赐号“常精进菩萨”赐爵“开国公”。1297年(元贞年间)白马禅寺出现“东振齐鲁,北抵幽燕,西逾赵巍,南距大河”,莫不闻风趋赴,其送施者朝暮不绝的盛况。
白马禅寺原址复建,位于泰安市道朗镇北部,一期工程占地40多亩,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斋堂,客堂,僧寮房,居士寮房,念佛堂,放生池等。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概算投资近亿元,是齐鲁大地上一座设计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功能完善的大型寺院。
建成后的白马禅寺将秉承人间佛教思想,建设人间净土,能举办千人以上参加的大型共修法会,是四众弟子参禅念佛、修学安养的理想去处。本着众志成城之愿心,敬请海内外信众发菩提心,以弘扬佛法为念,捐资布施,辗转劝募,成就此项立寺弘法之无量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