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2|回复: 2

[佛教知识] 佛家的忍辱其实需要智慧,并非无原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9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提起佛教有的朋友不仅不会向往,甚至会十分反感。觉得佛教就是忍辱偷生。不反抗、不抵抗。这样的理念法在社会中立足。

比如有些人见到佛弟子的时候,会直接问一些比较极端的问题。比如再次侵略中国你会不会抵抗杀敌?如果你的家人遭到暴力侵害,你会不会反抗?

什么时候应该忍让,什么时候应该寸步不让,是需要智慧去分别的,而非一刀切。

佛教提倡忍辱。忍辱的真实含义是指:不忿怒、不结怨、心不怀恶意。但忍辱并不等于是面对暴力侵害、面对侵略动于衷。

1、佛教与战争

佛弟子在遇到战争,或者即将发动战争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做,怎样做呢?在《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开示:

若其国内有逆贼主。具四种兵。与法行王斗诤国土。及外国王来相侵夺。欲与大斗。集四部兵一切现前。行法行王云何与彼而共斗战。

如果国家内部有叛逆出现,或者有外国的军队侵略国土,发动战争,那么行法行王应该如何战斗呢?行法行王是一个称谓,在经中说:成就十法。而得名为行法行王。何等为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属有礼。三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间所行法。九者能忍诸苦。十者不取颠倒法。

所以说行法行王是应该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当应思惟。于三时中出三方便入阵斗战。何等三时。谓初入时中入时后入时。

那么这位君主应当这样考虑。有三种时刻的三种方便法来战斗。三时就是,战争之初,中,及最后三种时刻。

大王当知。初欲入时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见逆王。尔时复作三种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马。为与我等。为当胜我。若与我等共斗战者。俱损益。若其胜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应觅逆王所有亲友及善知识。当令和解灭此斗诤。

如果我们知道了叛逆或者敌人的意图,那么应该有三种考虑:第一,要考虑敌人的兵马、实力是否胜过自己,是否和我相当。如果和我方相当,那么战争发动会两败俱伤。如果其实力胜过我方,那么战争会让我们的损失惨重。这时,应当寻觅对方的亲友、善知识、关系密切的人,想办法和解争斗。

二者行法行王。见彼逆王与己平等及胜己力者。心自思惟。不应与战。当与其物求灭斗诤。

如果对方实力胜过我方,那么不应该即刻和其交战,应当进行和解,甚至以财物交换和平,熄灭争斗。

三者若见逆王。多有士众眷属朋党象马车步四兵力胜。行法行王士众虽少。能以方便现大勇健难敌之相。令彼逆王生惊畏心以灭斗诤。如是名为于初时中思惟三种方便之用。

如果对方实力虽胜,我方人员寡少,但是能够现勇猛难敌之相,让对方心生敬畏,从而断除战争。威吓也好,使诈也好,只要能断除战争,都是可以使用的办法。

大王当知。若以亲友与物惊怖。如此三事。不能灭彼斗诤事者。行法行王。尔时复起三种思惟入阵斗战。何等三种。

如果上面三种方法,不能够熄灭战争。那么我们就该考虑下面三点。

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慈悲心自杀众生。余人杀者亦不遮护。我今不令如此相杀。此是初心护诸众生。

第一,敌人没有慈悲心,杀戮生灵,更不救护众生。我们的目的是阻止其杀戮的行为。这是正义征战的出发点。

二者思惟。当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马兵众不与斗战。

第二,如果能够运用某种方法,并作战人员的接触,而降服逆王,那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

三者思惟。当以方便活系缚取不作杀害。

第三,如果能够活捉的,尽可能不伤害其性命。

生此三种慈悲心已。然后庄严四种兵众。分布士马唱说号令。简选兵众分作三品。于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于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马分在两厢。令护步众不生畏心。行法行王处在军中。与最上品象马车步猛健众俱。如是入斗。

如果充分考虑了上面三点,接着我们可以兴兵布阵,抵御敌人。

何以故。有五种事。能令大军竞进不退。何等为五。一者惭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众背后畏。五者令念报国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转。能勇战斗。

有五种事,可以让大军进而不退,勇猛敌。一是见国君、将领勇猛惭愧心起。二是畏惧国君、将领之威势。三是,能够领会、实施国君、将领的意图。四是能够让军队后顾之忧。五是报效国家的恩德。

这五个条件可以让军队往不胜。

大王当知。行法行王。设是方便入阵斗战。尔时虽复杀害众生。而彼王得轻微少罪。非决定受忏悔能灭。何以故。彼法行王。为欲入战。先生三种慈悲心故。虽作此恶得罪轻微。非决定受。大王当知。彼法行王。为令众生。为护沙门护沙门法。为护妻子族姓知识。能舍自身及资生物。作如是业。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量福。大王当知。若为护国养活人民。兴兵斗战。彼时国王。应当先发如上三心。敕令主将一依王教。如是斗者有福罪。

行法行王,如果能够如此征战,虽然杀害众生,但是得到的罪轻微而少,并不是决定业,忏悔能灭。为什么呢?因为战前先生三种慈悲心的缘故。虽作此恶业,而罪过轻微,并不是定业难免。

国君为了保护众生,保护出家圣贤,保护妻子族人,保护善知识,能够舍弃自身,舍弃自己的财富来做这样的业,会得到福报

如果为了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而起征战。国君应先发如上三种心,并让其将领士兵也一起遵守如此教导,那么参加战争者,有福罪。

现代社会中,国家有国君者寥寥己,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作为佛弟子,从自己做起,能够为避免战争,避免生灵的涂炭出一份力是我们的职责。当然为了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而奋起抗敌,同样是布施畏。


2、佛教与杀人

《瑜伽师地论》:

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所违犯。生多功德。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主。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违犯。生多功德。

大意是这样的:

如果菩萨见到有强盗劫匪、准备杀人、劫财,这时候菩萨会考虑,用种种方便,随自己的能力,阻止这种恶行。甚至会直接用杀人这种极端方法来阻止恶行的发生。

如果菩萨见到有权的官员对待人民非常残暴,没有慈悲,这时候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想办法废黜这个有权之人。

如果菩萨见到盗贼肆意花费抢劫来的财物,那么菩萨会随自己的能力去劫夺财物,夺取的财物归还原主。


佛教的忍辱并非等于不反抗、不斗争。佛教提倡的是不愤怒、不结怨、不心怀恶意。

在这个前提下,怎么处理事情,是方法的问题。

在佛弟子来看,维护和平、抵抗侵略,是止恶。是行畏布施。是对恶人也好、对辜的人也好都是不怀恶意的。是由慈悲而发动。为了保护、为了和平、为了他人的利益。

普通人的战争多是因为愤怒而发动、为了复仇、为了争夺利益。这两者的区别就是在这里。

但千万不要以为佛弟子不会打仗、不会反抗。


3、预防

弟子们在生活中要谨慎防恶。防止各种危险、侵害的事情发生。

《善生经》说:

先当习伎艺,然后获财业;财业既已具,宜当自守护。

大家有了财富,就要善于守护它。不能令其浪费虚耗。更要防止他人行恶劫夺。佛教教导大家生活中处处有智慧,预防在先。

比如财物的寄放。佛教就提醒大家:

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

如果有财物寄存,不要寄存到老人、遥远的地方、品行恶劣的人、大势力的人这四种地方。因为老人可能会故去,一旦故去,会导致纠纷。遥远的地方会导致多种不可控的因素,而恶人,大势力的人在要回财物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困难。

很多人会说,现在大家有钱都存银行啊。的确是,不过还有其它的财物寄存方式,经济上的担保、挂靠、委托等等。这些都要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2-3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9 11: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