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2|回复: 0

四静虑即是四禅定,四禅定即是四静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相应部 [大篇]  静虑相应

舍卫城。

世尊曰:“诸比丘!有四静虑。以何为四静虑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

寻伺止息故,则内净,心则一趣,于由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

离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身于乐正受,如诸圣之所宣,有舍与念而住于乐,具足第三静虑具足而住。

断乐断苦故,灭先之喜与爱故,为不苦不乐、对舍念清净,具足第四静虑而住。

诸比丘!此为四静虑。


四禅定

中部  萨遮迦大经

阿义耶萨那!如是予摄粗食乳靡,得体力,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阿义耶萨那!然而,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寻伺已息,于内清净,心成一处,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阿义耶萨那!然而,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不染于喜,而住于舍,正念、正智,以身正受乐,圣者之所谓:“舍、念、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予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舍不苦不乐,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阿义耶萨那!如是予已生之乐受不着于心。


前文回顾

相应部 [大篇]  第八 阿那律相应

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这段经文说的是视乐为苦,视苦为乐。故此,当乐受与苦受时,以违逆想住或者以非违逆想住。若想不苦不乐,以舍、正念、正知而住。


小结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四念处和四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念处与四禅定

中部  干达罗迦经

干达罗迦!有诸比丘,在此比丘众中是学者、常持戒者、常圣行者、贤者、贤行者;彼等于四念处,心善住之。云何为四?干达罗迦!在此,比丘于身,随观身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受,随观受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认伏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于诸法,随观法而住之,为热心者、正知者、具念者,于世间能调伏贪、忧也。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成就圣者之根防护,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若对诸根不予防护而住,则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

彼具足圣者之戒聚,具足圣者之根防护,具足圣者之正念、正知,远离世俗之住处,至闲林、树下、山岩、石室、山洞、冢间、林丛、露地、及积槁处。彼食后,由行乞归,结跏跌坐,置身端正,使正念现前;彼于世间,由舍贪欲、以离贪欲之心而住之,由舍贪欲净化其心;由舍嗔恚,以不嗔恚心而住之,怜憨一切众生,由舍嗔恚净化其心;由舍惛沉睡眠,以离惛沉睡眠而住之,有光明、具正念、正知,由舍惛沉睡眠净化其心;由舍掉举、恶作,不掉举而住之,于内有寂静心,由舍掉举恶作净化其心;由舍疑,离疑而住之,于诸善法无犹豫,由舍疑净化其心。

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由寻伺之止息,内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成就第二禅而住之;不染于喜,住于舍,为具正念者、正知者,而以身感受乐--诸圣者所谓“舍者、具念者、乐住者”--成就第三禅而住之;由舍乐、由舍苦、由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而住之。 


总结

彼以眼见色、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耳闻声、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鼻嗅香、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舌尝味、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身触所触、不执总相、不执别相,以意识法、不执总相、不执别相。彼成就圣者之根防护,于世间调伏贪、忧而住。若对诸根不予防护而住,则诸贪欲、忧戚、恶、不善之法将流入。

“摩罗迦!汝于此作如何思惟?对此等未见、未曾见之眼所识之色,汝今亦未曾见、以后对此等亦未曾见,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对此等未闻、未曾闻之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此等未识、未曾识之意所识之法,汝今亦未曾识、以后亦未曾识此等,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

“大德!不然。”

“摩罗迦子!又此,汝于法见闻感识,所见为如所见,所闻为如所闻,所感为如所感,所识为如所识。摩罗迦子!汝于法见闻感识,见者即如所见,闻者即如所闻,感者即如所感,识者即如所识。是故,摩罗迦子!汝不为贪嗔痴所累,摩罗迦子!汝以不为贪嗔痴所累,汝不恋着于此见闻感识。因此,摩罗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来世、不在两界之中间,此为苦恼之灭尽。”

婆希!你应当这样地学习: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婆希!当你能够做到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时,在这时你就达到没有执着挂碍了,你若没有执着挂碍,那么你就没有现在世,也没有未来世,你没有这两世,也就是所有的忧悲恼苦就因此消散殆尽。


楞严经卷第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礼敬世尊,礼敬等正觉者,礼敬阿罗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4: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