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26|回复: 39

禅定的次第,及过程中的境界概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2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说大集法门经》:【复次四禅定。是佛所说。
谓若苾刍。已能离诸欲不善法。有寻有伺。此名第一离生喜乐定。
若复苾刍。止息寻伺。内心清净。安住一想。无寻无伺。此名第二定生喜乐定。
若复苾刍。不贪于喜。住于舍行。身得轻安妙乐。此名第三离喜妙乐定。
若复苾刍。断除乐想。亦无苦想。无悦意。无恼意。无苦无乐。此名第四舍念清净定。
    如是等名为四禅定


  复次四无量。是佛所说。谓若苾刍。发起慈心。先于东方行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然行慈。而彼慈心。于一切处。一切世界。一切种类广大无量。而无边际。亦无分限。此名慈无量。悲喜舍三。亦复如是。此等名为四无量。


复次四无色定。是佛所说。谓若苾刍。
离一切色。无对无碍。而无作意。观无边空。此观行相。名空无边处定。
复离空处。而非所观。但观无边识。此观行相。名识无边处定。
复离识处。而非所观。但观一切。皆无所有此观行相。名无所有处定。
复离无所有处行相。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是名为四无色定。】



补充内容 (2016-12-12 20:30):
前面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后面四定是无色界的四种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增加了 第9定,总括为  九次第定:
【云何为九。善男子此菩萨心无有忘失。大悲威力不舍众生。修习建立九次第定


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于初禅得圆满住。
除灭寻伺内净一心。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得圆满住。
离喜住舍有念正知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入第三禅得圆满住。
断乐先除苦忧喜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得圆满住。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于空无边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于无边识处得圆满住。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于无所有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得圆满住。
超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受想定。于灭受想定得圆满住。

如是善巧方便力故真际现前。由先灭力于此安住。然后利乐一切众生。随诸法门令得成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次第定的详细过程似乎没有描述,但是在隋朝的智者大师的《法界次第初门》和《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有介绍。后人参考写作白话文,如向世山所著的《通灵达神》一书中的“小乘禅定通解”章节,做了详细介绍。
<<
小乘禅定通解
     小乘禅定以渐法为主,从调息入手,强调阶梯,下面详释:
  1.世间禅
  世间禅也叫有漏禅、有漏定。漏是流失、漏泄的意思,在佛经中作为烦恼的异名,因凡夫众生身具烦恼,形成苦果,难以出离生死苦海,所以称有漏。而世间禅虽然有进境,但不能截断生死,达不到佛教所说的解脱,所以称为有漏禅、有漏定,但却是后面各类禅定的基础。
  四禅指由浅入深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加上更深的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全称个禅四定或四禅八定。佛教尤以初二三四禅为修一切禅的基础,所以又称“根本四禅”。四禅四定相比较,则四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所以四禅又被称“色界四禅”,四定为四无色(无物质身体)定。下面分述:>>



补充内容 (2016-12-14 20:02):
注:此书中也一股脑地介绍了很多伪经。注意分别。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1)初禅
  修行者首先要从调息入手,以调控呼吸进入心的安宁。调息主要用“六妙门”(数息观),下面要说,这里略过。通过调息,心念从散乱渐趋不散乱,名粗住。然后自心逐渐明净,身体端直,感觉恬然,名细住。由于入定渐深,一坐即定,甚至能一坐数日数月,但在定中还自觉有身体手足,名“欲界定”,此定获得为进入四禅八定打开了门径。欲界定转深,次后身心泯然虚豁,不觉有欲界之身,不见头手床坐,心如虚空,这时称“欲界来到地定”。此定能生初禅,有时又叫初禅方便,也称未来禅。住此定中,会有种种境相。不要惊恐,也不要欢喜,喜怒皆易引生心魔,也不要向人说。

  在未到地定中,定功转深,自觉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毫无杂念,或经一天、七天,或一月乃至一年,而定心不坏,守护增长,忽然感到身心凝然,任运而动。当动的时候,渐渐自觉有身;如云如影,这种动或从上发,或从下发,或从腰发,渐渐遍于全身。这就是“八触”中的“动触”。动触发时,说明体内灵气在运转,功德无量,简略地说,有十种善法功德同时生起。
  这十种好的生理心理反应是:


  ①空,心地全空,毫无障碍的境界油然而生,并且能逍遥自在而不觉得有任何负担,这叫正空。假若出现毫无感觉的状态,属于太过之相;出现好像有一物障碍住时,属于不及之相。
  ②明净:像中秋满月,万里无云,明清皎洁,不可名状,有如被太阳光(柔和的而不是热灼的)所照一样的光明。倘若生出种种变幻的光色,属于太过之相;如果毫无所见,属于不及之相。注意精神修炼中光明的出现和作用,光明标志身心的潜能被激活、智慧增长、烦恼消融。如果行者不能修到随时随地开眼闭眼都是光明之相时,那他的身心仍然处于大黑天(喻无明)中,未能真正入道。  >>

点评

这一段话的很重要 对于实际的修行来说 我以前的一个帖子 关于 明心见性 实修境界的讨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的修行中 必然会出现这种境界 才能算得上 智慧开始升起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3 09:3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③定,一心安稳,毫无散动,才是正定。如果心如顽石,毫无动静,属太过之相。倘若心散动逐于外境,不得安静,为不及之相。
  ④喜悦,修行至某一境界,深感惊喜,自觉庆幸。
  ⑤乐:身心似乎完全解放,有如脱壳的乌龟飞上天地自在,自觉无限的安慰与快乐。
  ⑧善心生:对学过的法门生起未曾有的欢喜,对未曾习得的生起惭愧心,自然追慕先圣先贤,上求贤圣境界,并自然发起四弘誓愿,具备无上法门,各种善的心念油然而生
  ⑦知见明了:远离昏沉,了了分明,如印印物,获得睿智之明。
  ⑧无累解脱:彻底脱离贪欲、瞋恚、睡眠、掉悔、怀疑这“五盖”,身心自在,任运逍遥,毫无累罪,才算解脱。
  ⑨由境界现前,指真心与动触(及八触)融合后,就能生起各种善法功德,所以能够镇定不乱。
  ⑩心调柔软,对于前面修持禅定的过程通达到初禅之境时,就会生起脱离欲界身的粗犷,获得柔和心境的相状。 >>


      ———— 注意,与《楞严经》描述的禅定境界,相似吗?几乎不像。


补充内容 (2016-12-12 20:48):
佛经的九次第定,与赝品《楞严经》所说的,也不像。

点评

楞严经破色因,真心如鸟出笼,能离体。难道没看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5 23:21
发表于 2016-12-1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段话的很重要   对于实际的修行来说  

我以前的一个帖子   关于    明心见性   实修境界的讨论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实际的修行中   必然会出现这种境界    才能算得上   智慧开始升起  

在阿毗达摩论中   这是最初级的智慧   叫做名色智

点评

对。这些才是真正的禅定次第和感受。是符合实际事实的。 以前被别的误导了。 这些才是符合事实的描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3 09: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09: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寂O 发表于 2016-12-13 09:34
这一段话的很重要   对于实际的修行来说  

我以前的一个帖子   关于    明心见性   实修 ...

   对。这些才是真正的禅定次第和感受。是符合实际事实的。 以前被别的误导了。
    这些才是符合事实的描述。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经历初触动相后,或经一日、十日,或一月、九月,乃至一年,其余七触相继而发(有时也交替而出),二痒、三冻(身冷如水)、四暖(身热如火),五轻(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六重(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七涩(身涩如树皮)、八滑(身滑如乳)。这八种感受有时又细分为十六触,因与上大同小异,在此略过。每一触发生时都有十种善法功德相随而生。八触发生的原因是将到初禅境界时,由于色界的清净四大(地、水、火、风)进入欲界的粗身中,二者交替所起的反应。有行者不明此种反应原委,立时惊惧,以为发病,驰迥不已致乱血道。按今人话说,是气岔出偏,深可惋惜。
  八触发时,上述十善法随之而生,尤以清凉之乐的感受最强烈,有如大热天进入——清凉地,修行者为此而欣喜,此为入初禅的主要特征。初禅获得,从此舍离欲界的五欲(色声香味触)五盖(见前述)。名为“清净离欲”。但初禅的定境,还存有粗杂念的觉和细心分别的观,因此称为“有觉有观三昧”。 >>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 (2)二禅
  得初禅者功夫再进,舍离初禅的觉观之心,经初、二禅之间的过渡阶段未到地定,入第二禅。
  要舍离觉观要常修三法:1.不领受、不执着才能远离;2.心理上加以诃责才能远离;3.不断观察分析才能远离。修此法,才能远离初禅觉、观的过患,对初禅的五境(觉、观、喜、乐、心)及默然心也就消亡。在已离初禅、二禅未生之际,称之为“中间禅”,又可称为“转寂心”。在此定中,必须依据六行观来修。六行观的内容为: 厌苦观、厌粗观、厌障观、欣胜观、欣妙观、欣出观
        修此观的要点是厌苦而欣胜;厌粗而欣妙,厌障而欣出。放到禅定的进境中就是厌下地的苦、粗、障,欣上地的胜、妙、出,不断地超升越位而入佳境。这点须行者在深定中才能获得。如果达到初禅,而不用六行观,将会常常生起忧悔心,而忧悔心一生,就永远不能修到二禅的境界,甚至会出现转寂心消失的情况,又退回到初禅,乃至连初禅的境界也消失了。因此,行者应深知六行观法的意义,使心不忧悔、一心专精,加功修行,自然自心澹然澄静,没有分散,称为未到地,也就是二禅的前方便定。
        久而久之,不失不退,心系一念而不动,其心豁然,明净皎洁,则定心与喜境俱发,好像人从暗室中走出来看见屋外的日月光明,豁然明亮,此时前述的十种善法功德同时发生,其深心的喜悦远远超过初禅的触乐,二禅的境界也超过初禅境界,名“喜俱禅”。又由于二禅离舍了觉观,所以由二定开始,以上的禅定称为“无觉无观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此,比较一下初禅与二禅的境界;
    证得初禅,必须具备五种境:(1)觉境,最初所领悟的境界,是指身根与身识相应,称之为“觉”,它表现为一种粗疏的思考作用。(2)观境,这是指细心分别,即意根与意识相应,称之为“观”。证得初禅时,觉观二境最为显明。(3)喜境,对于所得的定相产生喜悦之心。(4)乐境,这是以安稳而恬澹的心为乐。(5)一心,即心住于静寂之境时,寂然不散的定心,亦即心与定合一而称一心。这是修行的定体,而后来的一切修行法门也都是依这一定体而进行的。但是欲界未到地定中,虽然具有单静的定心,可是没有觉、观等境,共相扶持,所以定心浅薄且易散失。如果能证得初禅,那么定心安稳、牢固而不灭坏。
   二禅具有四境:(1)内净:内净有两个比较,对外尘来说称为内净,对内垢来说也称为内净。因为,在初禅中所得的触乐时,由于触是身根与身识相应,故称为外境。二禅是心识相应,故称内净。初禅心为觉观所动,故称内垢;二禅心无觉观之垢,所以称内净。那么,依内净心发定的定相自然美妙一筹,皎洁分明,没有垢秽。(2)喜境,这是深心自庆,得免觉观过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自然欢喜无量。(3)乐,是喜中之乐,怡悦恬澹,受于内净喜中的悦乐。注意,初禅的喜、乐是由觉观而生;与身识相应,而二禅的喜乐是从内心中生起,与意识相应,名虽同而体不同,不可不加辨别。(4)一心,心与定相合为一心,但二禅的一心比初禅的一心殊胜:虽有喜乐,可是内不缘喜乐,外不缘思虑,一心不动。因此这四境圆满具足,有比初禅更深的定心,又称为“圣默然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 (3)三禅
  二禅称喜俱禅,因为其定与喜相发,大喜涌动,令定不牢固,所以应当舍弃,通过运用不受、诃责、观心穷检的方法遣除,因穷检而知过患,知过患要诃责,知诃责而不受,那么喜及默然渐渐退失消亡。但是在二、三禅之间的未到地定时,还要一心一意的精进修行,令心湛然,不加功力,其心自然澄静。等到其心泯然入定,此种定是不依内外,而与乐境俱发,乐一产生也具十种功德,此乐的特点不是涌动之喜,而是从内心所发,如泉水涌流不绝,美妙难以言喻,其心澄清明净,其乐遍满全身每一毛孔,为世间乐中之最,故三禅名为“乐俱禅”

  在乐定初生时,由于遍满全身,也会出现三种过患:(1)乐定如果浅,则其心沉没,少有智慧之功用。(2)乐定如果微少、心智涌发时将会显示出不安稳。(3)乐定之心与慧力相等者,绵绵微妙,会使行者生起贪着,迷醉于此。由于其乐是世间之最,所以经中有“此乐惟圣人能舍,余人要舍为难”之说。出现贪着此乐,乐定就不会增长,要用下面三个办法加以调适对治:(1)心若沉没时,要用念、精进、慧等法使它重新生起。(2)如果心涌发时,应当用三昧禅定法加以含摄。(3)如果心迷醉不起时,应当用念使其自我醒悟,趋向后乐和诸胜妙法门,令念心不执着。这样,必能增长乐定,遍满身心,连百骸万窍全都欣悦,所以佛说:“三禅之乐,遍身而受”。


  三禅也有五境:(1)舍:证三禅之乐,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当然也要离开三过患。(2)念:既得三禅之乐,应须爱念将养,则乐得增长,乃至遍身,如慈母念子,爱护将养,故名念。(3)智: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所以要善巧使用三法,远离三过。(4)乐:快乐通身感受。若离三禅,其它地更无遍身之乐。(5)一心:感受快乐的心息后,一心寂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4)四禅
  三禅既受乐,则定心也不稳固安静,故舍弃其乐,继续用功,到三、四禅之间的未到地定,即四禅方便定时,心无散动。然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稳,出入息断,此时修成四禅之境。当四禅定发时,没有苦乐的扰动,与舍心俱生,所以又称“舍俱禅。心如明镜不动,也如净水无波,断绝诸种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无诸垢染,所以又称为“不动定”。住于此定之中时,心不依善,也不附恶,无所依附,已无形无质,而神通变化皆从此定而生发,所以佛经说四禅为根本。神通又易成就,故又称“世间真实禅定”。

  四禅也具有四境:(1)不苦不乐。因此禅初发就与舍受俱发,舍受的心不与苦乐相应,所以有此境。(2)舍,不苦不乐胜过乐,且不生厌悔。所以说舍。(3)念清净。禅定分明,智慧照了,故有此境。也可解释成,为不退失四禅真定,要常念下地的过患,而念自己的功德,方便将养,更进胜品。此念当为爱念。(4)一心。心定相合为一心。这是说行者当用舍念将护,使定心寂静,面对众缘,心无动念。
   以上从初禅到四禅,为色界四天。“色界四禅”就是离食色睡欲,但有物质肉体存在的定境,简言之,无物欲而仅有色身的定境。假如此身死了、会再生于为微细物质构成的色界天。由第四禅更上一层,便进入纯精神的所谓无色天,共有四个阶段,又称为四空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 (5)空无边处定        行者达到四禅时,如果一有满足感便会裹足不前。有的感觉心识生灭,虚诳不实,就想追求涅槃寂静的寂乐。这把事情简单化了。如果不遇明师指点,在破色、断色上下功夫,就不可能证取涅槃。如果没有断除色缚,就遇到舍命之时,结果只能投生无想天。空无边处定就是破除色法。首先深思色法的过罪,作意消灭一切色法。因为色身存在,则内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臭秽敝恶等苦,外面又深受寒热刀杖,刑罚毁谤等苦。从前世因缘和合报得此身,就是苦本、烦恼源。而且色法又系缚于心,不得自在,是心的牢狱。虚空无色,虚豁寂静,没有其他过患,正可以用来对治色法。在印度、*z的行者经过长期修行,届时自愿舍离色身,入定以后,脱化而去,这方法最彻底。不过有色身也能免除色身之累,这就是进入无色定。


        具体做法是:在四禅中,一心谛观自身,一切毛孔九窍,悉见虚空,如芭蕉,重重无实,如藕中空,或观想成像筛、瓦、蜘蛛网一样,此空渐渐扩大,而色身渐至微末,最后色身无存。同时色身坏时,又想声香味触,陆续而灭。一切色法既灭,一心缘空,念空不舍,最后色定消失而空定未发,亦有中间禅。这时,甚勿后悔,专心精进,念空不舍,其心泯然,任运自住空缘,这是未到地相。于后豁然,便能与空相应,色身空,色身所处的环境也空,心灵明净,不苦不乐,更能增长于深定之中,再无物质世界的感受,没有各种色相,只是一片无量无边的虚空,但心并没分散,无色缚便无碍。此时感受,犹如鸟儿出笼,飞腾自在,心识澄静


        证得空定后,不失不退,命终时必生空无边处,此时还有受想行识四蕴,但已无色蕴>>


点评

感恩分享 这段也非常重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7 18:3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  (6)识无边处定        修行者既得空无边处定,再用功而进,必须舍空缘识。因为如果只缘虚空入定还是属于外法,定从外来,此定不安稳。而识无边处定是内法,缘内入定,心多宁谧。方法是:由观虚空转为观想意识或心识,一心系缘现在心识,念念不离,于过去、现在、未来体验意识的相续不断,就会感受意识如流水、如灯焰,绵绵相继,也是无量无边。
        这其中也存三个阶段:常念于识,要求与识相应,所以加功专注,不出数月,异念无存,空念消亡,但识定还没有生起,名中间定。不久就达到泯然任运,自动住于识缘,这叫未到地定。此后出现,豁然与识相应,心定不动,而于定中不见其它一切事情与现象,唯感受到现在心识,念念不住,定心分明且识虑广阔,无量无边,而能于定中,忆念过去已灭之识,无量无边;忆念未来应起之识也无量无边,识法与心相应,不能分散。此定安稳清净寂静,心识明利,至此算是到达识无边处定。
      证此定不失,命终后必生识无边处,此时也只有受想行识四蕴,没有色蕴。 >>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  (7)无所有处定
        此定也叫“不用处定”。得识定后,进一步明了识处的过患。因为空为外境,心识为内境要舍此二者而不用。此定一切俱舍,只是意根犹余少分法尘,故又名“少处空”,或称“无想定”。这时应想前从空入定,属于外定;今从识入定,属于内定,而依内依外都不是寂静法。因为依内心,虽以心缘心而入定,但此心是三世心,并不是真实法。所以要通过系心于无所有处,心无依倚,才能得安稳,这法不同于一切心识之法,无所有法,非空非识,无有法尘,无有分别,这样的话自能静息其心,唯念无所有法。此时识定已消亡,而出现中间未到地定。行者心不可忧悔,更加专精,一心内净,空无所依,不见诸法。寂然安稳,心无动摇,便是证入无所有处定。入于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还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有处定。
        证此定不失,命终后必生无所有处,但仍存有受想行识四蕴。>>
发表于 2016-12-15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灭除邪恶 发表于 2016-12-12 20:45
>

      ————  注意,与《楞严经》描述的禅定境界,相似吗?几乎不像。

楞严经破色因,真心如鸟出笼,能离体。难道没看见?

点评

到无色界定才破了色阴,你也没看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16 08:24
发表于 2016-12-15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修这个定力,‘受阴尽者’.受阴已经尽了。‘虽未漏尽’:虽然没得漏尽通,可是他已经有了神通了。‘心离其形’:他的真心可以离开身体,就好像什么呢?‘如鸟出笼’:我们人在受阴没有尽以前,都不能出去这个身体,这就好像那个雀鸟圈在笼子里一样的。现在这个修三摩地的人,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也就能成就他的神通了。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从这个凡夫的身上,就可以成了菩萨,得到菩萨这六十种的圣位。‘得意生身’:这个叫什么呢?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要作意才可以有这种的神通。

‘随往无碍’: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这六十圣位是什么呢?就是本经前边所讲的五十五个菩萨的位置;还再加上三渐次,三渐次是三个位置;再加上干慧地,干慧地也是一个位置,这是四个;再加上妙觉,那么这是六十个圣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这有一个比方,这想阴的范围,它这一种领域,譬如有这么一个人说梦话,他睡著了,就讲他所想要说的话。‘是人虽则无别所知’:他说梦话,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其言已成音韵伦次’:可是他所说的这个梦话,已经成了一种语言了。他的声音和韵调,排列得也很有次序的,说什么话也是很有次第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令不寐者咸悟其语’:使令这一些个没有睡著的人,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譬如他说:‘我今天想要有豆腐吃,我到豆腐店里去买了十块豆腐,回来我就把它炒一炒,然后就吃了。’他这么一讲,他自己不知道他说这个话,旁人——那个醒的人——都知道:‘喔!他今天吃过豆腐。’就都知道他是怎么一回事了,这叫咸悟其语。为什么他说这个话呢?就因为他吃东西还没有忘,就想著、想著、想著,睡著了作梦的时候,都要说出来。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个想阴区宇就好像这个样子似的,但并不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误会这个想阴就是说梦话,那又错了,这是个比方。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这个动念,是动哪一个念呢?这是六识里边微细的念头。这个微细念头尽了,所以浮想消除了。第六识的微细念头,微细微细的那个相,叫动念。那种动念没有了,所以这个浮想,也就消除了。‘于觉明心,如去尘垢’:这个觉明心,就是第八识那个心。第八识的心,就好像去尘垢一样。

发表于 2016-12-15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若魇咎歇’:要是魇魅鬼这种过错歇息了,‘其心离身’:在受阴里边,好像有魇魅鬼魇魅著你,所以你就不能自由。若是这种情形没有了,这受阴破了,你这个心就离开你的身体。
‘反观其面’:你可以看见你自己的面。‘去住自由’:你愿意到什么地方去也随便,愿意不去也随便,无拘无束的,‘无复留碍’:也没有所留碍。
‘名受阴尽’:这种境界,就是受阴破了,没有了。‘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这个人此能超出见浊。见浊前边不是讲过了?那五浊恶世的见浊。
‘观其所由’:观看受阴所从来的,这个‘虚明妄想’,‘以为其本’:这是做它的一个根本。那么现在把受阴破了,所以它的根本也都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6 08: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6-12-15 23:21
楞严经破色因,真心如鸟出笼,能离体。难道没看见?

   到无色界定才破了色阴,你也没看见???

补充内容 (2016-12-16 08:33):
确切点说是四禅修成后才无形无质。
发表于 2016-12-17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这段也非常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2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