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87|回复: 5

[戒律]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30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9-30 21:21 编辑

◎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
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编按:一九八O年夏天,万佛圣城法界大学成立暑假班,训练弘法人才。期间特请慧僧老法师讲《佛说梵网经》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今整理刊出,以供缁素受菩萨戒者做为指南。
今天开始讲《佛说梵网经》。这部经是有关菩萨所持的戒律。谁能持这些戒律,谁就是菩萨;就是那么简单。因为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要是受了菩萨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是已经成的佛,我们众生是还没有成的佛;常常有这种的信念,菩萨戒的戒品,就已经具足了。
中国宋朝有一位永明延寿禅师,他作一个“永明唯心诀”,说一切法完全是唯心的。它的文很长,我记下这么几句:
观沙界于目前……收群生于掌握……
变丘陵为宝刹,移净土于秽邦……
此乃群生之常分,与众圣而同俦……
非假变通之力,不从修证之因。
德量如然,尘毛悉具……
简单的意思是:看那恒河沙的世界就在目前,根本一点儿不费力。能够把群生都握在手掌上,有这样的能力。丘陵,是指娑婆世界而言。宝刹,是诸佛的庄严刹土。能够把丘陵,也就是我们这浊恶、瓦砾荆棘的世界,变成佛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琉璃世界等等。能把极乐世界,挪到我们这污秽的世界上来。
这种能力,什么人能够做得到呢?这是非得佛才能做到的。佛能做到,众生也有这种能力,这是一切众生平常分内就有的,是人人本有,个个具足的,与一切的圣人、诸佛,都有同等的能力,无二无别。它不是用神通变化之力,也不是因为修行证果才有这个能力;而是法尔性德,原本就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能力,现在怎么就没有了?为什么常在轮回里受苦、不能作主,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有三个字把它束缚住,所以什么都做不到了。
这三个字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这贪瞋痴三个字,在世间法来说,以为有贪瞋痴,这还好。好比说,这个家庭里头,要是有一个小孩子,他从外头拿东西回来,唉!这个家里欢喜了:“这个小孩子不错!”其实这正是一种“贪”的起始。“瞋”,在世间法来说,“无毒不丈夫”,假如有瞋,这才能够构上有丈夫气慨。在佛法上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这贪、瞋、痴,是法身的一种病。“痴”,是愚痴。在佛教里,所说的愚痴,不是说那个人是傻瓜、白痴,不是那样;而是说无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缺乏智慧。要是有智慧,就不会起贪,不会起瞋,所以贪瞋的起因是痴。
现在讲菩萨戒,是由戒而能生定,由定而能发慧。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以这三无漏学,才能够治伏贪瞋痴三毒。拿个比方来说,一个国家的正规军没有力量,就起了游击队、判乱分子;慢慢的,这个江山就不稳了。一个人,就像一个国家似的,如果戒定慧的力量没有了,那么贪瞋痴它就作主;贪瞋痴要是作主,这戒定慧就慢慢失败了。但是,如果戒定慧能够作主,贪瞋痴它就起不来;贪瞋痴起不来,那么前边这几句话,“观沙界于目前…,收群生于掌握…,变丘陵为宝刹…,移净土于秽邦… ”,就都能显现了。
有一首偈颂说贪瞋痴的意思,说得很清楚:
众生知见佛知见,如水结冰冰还泮。
戒力春风佛日辉,黄河坼声震两岸。
切莫痴狂向外求,悟彻依然担板汉。
“众生知见佛知见”:众生的知见和佛的知见,原本是相同的。要是同的,怎么众生既没有神通,也没有妙用,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说个譬喻来解释。“如水结冰冰还泮”:就像水,水的体性是无障无碍,它能随缘而不变。假使把水放在圆形的器皿里头,它就成圆形;把水放在方形的器皿里头,它就成方形;把水放在长形的器皿里头,它就成长形;它有随缘的性,所以它是任运自在的。
可是冰就不同了,一旦冻成了冰,它就不行了。这冰啊,你冻的是方冰,就不能放在圆形器皿里头;冻的是圆冰,放在方形里头就放不下去。我们众生起了贪瞋痴,就像水结冰一样。现在要把贪瞋痴解除,就要想办法把冰化了,冰化成了水,就任运自在了;要是由水结了冰,这就不自在了。冰还泮,泮就是溶化了,能够用戒定慧的功夫把冰化过来,那么它自然就有一种随缘的妙用了。
“戒力春风佛日辉”:持戒的力量像什么呢?就像春风似的。你看那冰,无论怎么厚的冰,春风日暖,冰慢慢、慢慢地就没有力量,它就要溶化了。“黄河坼声震两岸”:黄河冻了冰,冰很厚,几千斤的大车都能够在上头走,你看!那冰的力量多大?这时候,春风一来,日光也热了;这个日就像佛,这个戒就像春风。坼声,就是崩裂的声,就像墙有了缝就开坼了。黄河的冰化了,就是崩裂这么一声,就震动两岸了。两岸,就是一个此岸,一个彼岸;此岸是指众生,彼岸是指佛。人修行的时候,能够持戒、用功修行,当道力成就的时候,对于众生有一种感动力,对于诸佛也有一种欢喜力。
“切莫痴狂向外求”:千万不可以向外驰求,要向心地上研究。向外驰求,就等于随名逐相,是不容易得道的;心地上求,才能够得道。“悟彻依然担板汉”:到有一天豁然开悟了,人一悟了的时候,他表面上还是一个凡夫样,跟凡夫还是相同的,不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心地上可不同了!心地上,他是一个断贪瞋痴的人,不像凡夫贪瞋痴具足。
以上还未正式讲到这部经。中国各宗解释佛经,各家有各家的讲经形式。在未正式讲解经文之前,或者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或者用贤首的十门分别,来解经。我在中国入佛学院的时候,学讲经,学的是天台宗。今天我讲的,是依照明蕅益(智旭)大师的注解,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来阐经。怎么叫做五重玄义?“五重”,就是五个层次。“玄”,是幽微难见。“义”,是深具理致,深有所依。有五种幽微难见、深有所依的层次道理。五重玄义是:
(一)释名
(二)显体
(三)明宗
(四)辨用
(五)教相
第一释名,是解释经的题目。譬如,此经经名是《佛说梵网经》,品名是〈菩萨心地品〉。释名之后必显体。
譬如举出一个人,这个人叫什么什么名。但是,光知道名字,这个人是什么样子?是大个子、是小个子?是男、是女?等等,因此要显体。要见着他这个体,才知道这个人;只知道名字,还没那么实在。显体之后,就要明宗,说明《梵网经》是以什么为宗。第四要辨用,讨论此经有什么作用。第五是教相,就是判断这部经典属于那一时、那一教。
听经很容易听到,听教却很不容易,多半在佛学院里才会讲教。“教”与“经”不同。“教”能把佛一生所说的,把它分别得清清楚楚──佛说的是大乘菩萨教?或是小乘声闻教?这些问题,须经由“判教相”才能够明白。名、体、宗、用、教,这五个说过了。现在开始解释五重玄义:
(一)释名:释名有二,先解释《佛说梵网经》的经名,其次解释〈菩萨心地品〉的品名。
此经名《佛说梵网经》。先解释“佛说”二字,怎么叫做“佛说”呢?乃大圣慈尊,四辩宣扬也。大圣慈尊是指佛,四辩是指四无碍辩。(一)法无碍辩:佛为法王,是一切诸法之王,所说的法无穷无尽。(二)义无碍辩:佛说法的时候,在法里头有一种道理,有一种意义;这种义理,也是没有穷尽的。(三)辞无碍辩:言辞方面也无碍,通达涌泉。(四)乐说无碍辩:无论怎么样说,都是自由、毫无拘碍的,横说竖说,都讲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怎样说都有理。这就是佛的四无碍辩,用这四无碍辩来宣扬《梵网经》。
次解“佛”字。佛,是梵语,具足云“佛陀”。翻到中国话,就叫“觉者”,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已经明白了,觉悟了。但是这个觉悟也有分别。凡夫的觉悟是妄知妄觉──所有的觉悟是妄的,不是真的。至于外道,他有一种悟解,但是他那种觉悟是邪知邪觉。至于二乘声闻、缘觉,他们也觉悟了,但他们所觉悟的没得中道,只能够悟于空理;世间法有形有相的东西,他知道是空,明白这种空理;只是偏空的方面上,他不明白中道,这是偏知偏觉。菩萨是正知正觉,但没能达到究竟圆满。唯独佛才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凡夫不能自觉;二乘只能自觉,不能觉他;菩萨能自觉、觉他,但不能圆满。唯独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佛说梵网经》的“佛”字,具足这三觉的意思。
另有一个更详尽的说法,来解释“佛”字,就是“六即佛”的道理:(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本具觉性。”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觉性,理体就是佛。
二、名字即佛:“闻此理性,圆解初开。”听到这种理性的道理了,就能够开悟,知道佛法是了不起的;能够知道这种道理特别地圆满。
三、观行即佛:“念念观心,伏五住惑。”要是能够依照圆教的道理,念念修行,念念用心地功夫,就能够降伏五住惑。五住惑是什么?就是:(一)见一切处住、(二)欲爱住、(三)色爱住、(四)无色爱住、(五)尘沙无明住。这五样,都是烦恼。
(一)见一切处住:这是指一切凡夫的执着,无论看见到什么境界都以为是好的,因而去执着,这是一种见惑。
(二)欲爱住:譬如有人用功修道,把一切的境界都看空了,超出凡夫的执着而得升六欲天。一旦到了六欲天,觉得天上比人间快乐自在,就停留在天上不再勇猛向前;这就是欲爱住,在欲界里执迷耽住了。
(三)色爱住:如果这位修行人,进一步到色界天,但觉得色界天的禅定乐非常自在,再也不向前,于是又被耽住了,成色爱住。
(四)无色爱住:假如修行人能更进一步而升至无色界天,这时身体形相都没有了,只留下一个识。如果执着这个境界,便成无色爱住。
(五)尘沙无明住:把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超出去了,还有个尘沙无明住。尘沙无明住是什么?就是根本的烦恼。尘沙惑,就是对于度众生方面受障碍了:“唉呀!众生怎么这么难度啊!”就生退心了。这是因为众生的根性,各式各样的脾气,如尘沙般的多,便生退转心,因而在度众生方面便生出障碍。无明,就是一种根本烦恼,根本滞碍。若能降伏这五住惑都不起了,这就证得“观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功深垢落,净于六根。”循序不断去修行,日久功深,洗涤心垢,把烦恼垢都去除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清净了,这时便证得“相似即佛”。拿个比方来说,这相似即佛就像什么呢?就像打铁似的。这铁虽然没能成器,把那铁锈已经都除掉了,这铁锈掉了,就叫相似即佛。又好比说,我们刻佛像,先把佛的轮廓刻下来,再把耳、目、口、鼻、眉等形相塑造了,可是没贴金,也没开光,这就是“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分破无明,分见法性。”这比如把佛像一分一分的贴金。无明惑有四十二分。每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法性。在教理上说,能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性的人,就能“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在一百个世界上成佛,一百个世界上八相成道。能破二分无明的人,就能“千界作佛,八相成道”。能破三分无明,显三分法性的人,就能“万界作佛,八相成道”。如此类推,能破四十二分无明的人,就能于无穷无尽的世界上作佛,八相成道。这就是“分证即佛”的道理。
六、究竟即佛:“无明断尽,理性圆显。”断尽四十二分无明,功圆果满,真如道理完全地都显出来了,这时便证得“究竟即佛”。
现在讲一个用“六即佛”破外道异端的故事:过去我在东北时,有一次脚生了疮,就到一家膏药店去买膏药。膏药店的老板见到我,很客气地拉开凳子请我坐,并且请我喝茶。我心想:“就买这几帖膏药,也不是什么大雇主,他还这么客气?”接着,他打开话匣子向我传教,说:“法师!你们是红阳世界的和尚,但现在已经是白阳世界。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红阳世界,而今弥勒佛出世,是白阳世界。这个时候的出家人不能成道;‘道’已落入火宅,落到俗家人之手了,唯有在家修行才能成道!”
我一听,这是白阳教才这么说!于是就用“六即佛”的道理向他解释:“在理体上而言,根本一切众生都是佛,也不分出家、在家,这叫理即佛。听经明理之后,才进入名字即佛的境界。好比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要坐上火车,才好比观行即佛。进入山海关,知道离北京不远了,这就能比喻是相似即佛。火车每进一站,便靠北京近一点,这比如分证即佛。一旦过了天安门,确实到达北京了,这才是究竟即佛。”
我这么一说,膏药店老板一听之下,两眼发直,他那一套也不讲了,不敢再胡说八道。然后他问:“法师!你住哪座庙呢?”我说:“我住在万寿寺。”他问:“你们庙上讲经不讲经呢?”我说:“讲经。”他问:“什么时候讲呢?”我说:“每年夏季,从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都讲经,讲的时候都有登报纸。”老板说:“唉呀!还是得要听经。我原本以为我们在家人才能修道,出家人不能修道。现在听师父一说,才知道自己的思想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用六即佛的道理可以破此类的邪知邪见,否则他便会一直错到底,岂不是太可惜?六即佛的道理,能破人懒惰懈怠、贡高我慢、高特圣境、自卑败劣等等知见。人都是懒惰懈怠的。在马来西亚怡保,就有一班佛教徒,听到香港某一位法师向他们说:“人不用修行,到时候就会成佛。修行是白用功、白吃苦。”于是这班好懒惰的佛教徒都频频附和:“唉呀!法师说得真对啊!怪不得我们修行这么多年,一点利益也没有得到;原来还不用修行,到时候就自然成佛了。法师说了,我们这才明白!”
以后,这些人怎么样呢?每逢什么地方有法会,这些人到那儿也不拜佛,就站在一边看热闹。好比说,人家唱〈大悲忏〉或〈炉香赞〉,他们在旁边说:“不错!蛮好听!”但是只听而不随喜,辛苦事儿不作了,就是等着成现成佛。这样的人,拿六即佛的道理就能把他给破除了。其实他们只是理即佛,是个没出息的佛,如果不用功去真修实证,岂能真正成佛?天下那有这么便宜的事?就是世尊也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福慧双圆,才成佛果。我们薄地凡夫,坐在那里,就等着成佛,那有这么容易?譬如一个宝珠原本有光,但是它掉到泥里而不能现光了,你得用功夫把这泥洗掉,它才能有光。所以这种懒惰懈怠的人,用这六即佛的道理,就能把他给破除了。
或有自卑败劣(卑劣慢)的人说:“佛的境界,唯独佛能证得。我们凡夫俗子,怎有机会修成佛位呢?”这种自卑败劣的人,他要是能听到六即佛的道理,以这“人人皆能成佛”的道理来解释,则群疑冰释。有些人贡高我慢,他那个我慢大劲儿来了的时候,连十方诸佛也不佩服,说:“这算个什么呢?”如果能以六即佛的道理问他:“你这么贡高我慢,究竟你是破了那一分无明,断了那一分惑呢?”这时他也不得不老实过来了。
“六即佛”的道理,是天台智者大师研究《涅槃经》而发明的道理。此外,佛又有三身:(一)法身,(二)报身,(三)化(应)身。法身是本觉性体,我们本觉的理性。报身是始觉智圆;刚开始觉悟,这种智慧就已经圆满了。化身是慈悲应现,即是应众生之机缘而示现;因为世间人,苦难的众生居多数,佛才现前,这就是应身。法身又名毗卢遮那,翻到中国话,就叫“光明遍照”。报身又名卢舍那,翻到中国话,就叫“净满”。化(应)身就是释迦牟尼,翻到中国话,就叫“能仁寂默”。
这三身,非一非异。非一,不是一个,是法、报、化三佛;非异,三佛原本就是一佛。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所见的也不一样,有的人看见报身,有的人看见法身,有的人看见应身。又有一个比喻:法身,就像珠体,是圆的;报身,就像珠光,那光是净的;化身,就像珠的影,能够互相摄照。但是,离了体也没有光,离了光也没有影,它三个都是一体的。由影知光,由光见体,三身理明,梵网义显;这三身的道理要是明白了,梵网的意思,就都可以显明出来了。
以上解释“佛”字,次解释“说”字。这个“说”字,是“悦其所怀”也;佛是欣悦畅其本怀,而为众生宣说此经。故说:“诸佛久修久证一体三身,了知一切众生同具此德。大悲薰心,每思济度。今机缘初熟,乃接归本源世界,亲觐本尊,秉受心地法门。次复示成树下,普为凡夫结重轻戒。俾受者顿入佛位,成真佛子。度生本怀,于兹畅悦。”诸佛乃是以大悲心,把我们凡夫接引到如来地上。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重戒
四十八轻戒
[/td]


发表于 2016-5-9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0-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20: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5 17: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