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2|回复: 1

[佛经摘录] 阿含经【南传中部】第76经 删陀迦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原文
第七十六 删陀迦经

  北传 没有该当此经的。
   本经是尊者阿难和外道删陀迦之问答的经。删陀迦逐知佛法之殊胜,以至令自己之徒众归入佛教。于问答,阿难举四种非梵行、四种不与安息之梵行,以示得达佛教之正善行的梵行。四种非梵行中,举出理论家之说,或诡辨论者之说等,关于此点,以见长部第一经之梵纲经、第二经之沙门果经;中部经第六十经无戏经等之外道说,是很重要的经典。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住憍赏弥城瞿师罗园。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五百大普行众俱,住于无花果石窟。是时,具寿阿难晡时由宴默起出,对诸比丘曰:“诸贤!予等,为见石窟,当俱诣天造沟”。彼等比丘应尊者阿难:“然也,贤者!”于是,具寿阿难与众比丘俱诣天造沟。尔时,普行者删陀迦与大普行众共坐;以叫声、高声、大声谈论种种非出离之富生论。即如:王论、盗贼论、大臣论、军论、怖畏论、战争论、食物论、饮物论、衣服论、卧具论、华鬘论、香料论、亲族论、车乘论、村里论、乡镇论、都城论、地方论。妇女论、勇士论、街路论、瓶取水处论、先亡论、种种异性论、世界起源论、海洋起源论、如是有无论等等。普行者删陀迦见具寿阿难正从远方而来。见已,令自己之会众静止:“诸贤!令声细,诸贤!汝等勿作声。此沙门瞿昙之弟子沙门阿难,即将而此前来。沙门瞿昙之诸弟子住于憍赏弥者,此沙门阿难为其中之一也。彼具寿好细声、被导于寂静,为寂静之称赞者也。(予)想彼已得知肃静之众曾在此而来也。”于是,彼等普行者成为沉默者。尔时具寿阿难至普行者删陀迦处。于是,普行者删陀迦对具寿阿难曰:“贤者阿难请进!贤者阿难善来!贤者阿难终于作此安排,即来到此处;贤者阿难请坐此特设之座。”具寿阿难坐于所施设之座,普行者删陀迦亦取一卑坐于一面。
   具寿阿难对坐于一面之普行者删陀迦曰:“删陀迦!汝等是为何论说而其此处耶?又,汝等会谈为何中断耶?”删陀迦曰:“贤者阿难!予等坐此所谈,令止之!其话对贤者阿难为非难得,于后亦将闻也。对贤者阿难于自己师尊处之法语,请现示之,则实为幸甚也。”阿难曰:“若然,删陀迦,谛听、善思念之!予将说之。”普行者删陀迦应具寿阿难曰:“如是,贤者!”具寿阿难曰:“删陀迦!依彼世尊,如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说此等四种非梵行住及说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删陀迦曰:“贤者阿难!又,何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耶?”
   阿难曰:“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1布施、无供牺牲、无供养、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界、无他世界,无母、无父、无化生有情,无沙门、婆罗门。由正行、正行道者,于世间,自己依通智自作证教化此世界、他世界。此人为四大所成,命终后,地进入、还归地,水进入、还归水,火进入、还归火,风进入、还归风。诸根并入虚空。四人担死者而行,彼舆床为第五,于至墓地之间,虽诸句赞叹死者(功德),被死者知之,(火化后)尸骨成为灰白色,牺牲祭物终于成灰,对愚钝者之教说,即此布施;凡任何说死后之存在者、彼等是虚伪、虚妄、戏论。诸患者及诸智者皆由身坏,断灭之、消失之;死后无所有。”其时,删陀迦!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布施、无供牺牲……乃至……死后无所有。”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已完成也。于此而论我等两者同等得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两者由身坏,则皆将断灭之、消失之,死后将无所有。”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励志修梵行)者,而予为忍住于多子之林、(在家非梵行)者,受用迦尸国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共此尊师,死后将(再生)同等之趣者也。予何所知、何所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为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但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如何伤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切者、令切者、烤者、令烤者、令愁者、令疲劳者、战栗者、令战栗者、杀者、令杀生者、令不与取者、穿入家者、掠夺者、盗窃者、立路傍(抢劫)者、通奸者、妄语者、如是作者,令作者无罪恶。又,以利剑轮将此大地上之生类,作成一肉团、一肉山,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之南岸,害之、杀之、截之、令截之、烤之、令烤之、由其因缘无有罪恶、亦无有罪恶之果报;又,行于恒河北岸布施之、令布施之、祭祀之、令祭祀之、由其因缘无有功德、亦无功德之果报;依布施、调御、自制、实语、并无功德、亦无有功德之果报。”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无论如何伤害他人之事,其作者,令作者……乃至……无有功德之果报。”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我等两者,得同等于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之放任作业,多无罪恶。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乃至……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为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杂染。有情之清净亦无因无缘;由无因无缘而诸有情被清净。无力、无精进、无人之势力、无人之勇猛、一切有情、一切生类、一切有类、一切有命者,无自在、无力、无精进,而由宿世命运、阶级结合、自性而转变;于六种阶级感受乐苦。”
   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如是说、如是见者:“有情之杂染为无因无缘……乃至……感受乐苦。”若此尊师之语是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两者由无因无缘而清净之。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乃至……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彼厌恶此梵行而离去。
   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如是说、如是见者:“4此等七身是非所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互相无害、无互相之为乐、为苦、或为乐苦也。何等为七(身)耶?地身、水身、火身、风身、乐、苦、命,此等!为七身也。此等七身是非作者,非属所作者之类,非所化作者,非使化作者,如石女,如山顶不动,如石柱住立不动也;彼等不动、不变易、相互无害、无相互之为荣,为苦或为乐苦也。此处无杀者、或令杀者、或闻者、或令闻者、或识者、或令识者。凡以利剑断头,任何人无夺取任何人之生命;只是在七身之间隙挥过刀剑而已。此等成见经过百四十万六千六百之胎(生)、有五百(种)业、五业、三业、一业、半业。六十二道迹,有六十二中劫,六阶级,八人地,经历四千九百之生活(职业)法、四千九百之普行法,四千九百之龙住处,二千根。有三千地狱,有三十六尘界,有七有想胎、七无想胎、七(节)系胎,十天、七人、七鬼、七湖、七山、七百山、七崖、七百崖,七梦、七百梦、有八百四十万大劫;其间愚者、智者轮回已、流转已、将至苦之边际。然其处无有:“予依此戒、或誓戒、或苦行、或梵行、对未熟之业,予将使偏熟之;对已熟业,次第受报而予将结束有漏业。”实无如是之事情。乐与苦是以斗定量也,轮回亦有定量之限制,于此无增减,亦无盛衰。犹如系毯持线头于高处投下,裂开而线脱之至解完为止;如是,愚者及智者轮回已、流转已,而将至作苦之边际也。”
   删陀迦!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如是说、如是见者:此等七身……乃至……将至作苦之边际也。若此尊师之语为真实,则以予之未曾作,于此而论为已作也;以予之未曾完成,于此而论为已完成也。于此予等两者得同等沙门位也。然予不说:“予等两者流转已、轮回已、将至苦之边际也。”又,此尊师实是过度之裸形、秃头、蹲踞行、拔须发(出家修梵行者),而予忍住于多子之床(在家)、受用迦尸国产之栴檀、持用华鬘涂香、脂粉、受用金银,而予与此尊师死后将是同趣者也。彼时予何知、何见、而欲于此师处修梵行耶?彼已知:“此是非梵行住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四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此等是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梵行住,正是非梵行住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卿阿难!又,何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耶?”
   阿难曰:“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自认智见无余而言:“予之行、住、眠、寤、智见时常继续现起。”彼入空屋,又不得食物,又被狗咬,又遇恶象,又遇恶马,又遇恶牛;又彼问女及男之名及姓,又彼询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彼正是:“此为何耶?”之问者:“予应入空屋,故予入之也。予不应得食物,故予不得也;有人应被狗咬,故予被咬也;有人应遇恶象,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马,故予遇也;有人应遇恶牛,故予遇之也;有人应问女及男之名及姓,故予问之也;有人应问村里、乡镇之名及道路;故予问之也。”删陀迦!于此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乃至……故予问之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一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也,彼依传闻依辗转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删陀迦!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为传闻者、以传闻为真者;彼依传闻,依辗转相传,依圣藏之教而说法。依传闻者,为真者之师,亦有善忆念、亦有恶忆念: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二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理论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删陀迦!理论家、审察家之师,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理论家、审察家,彼被理论所锤敲、随顺审察而行、依自己辩才说法;理论家、审察家者,亦有善理论、亦有恶理论:亦有如者、亦有异者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三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
   复次,删陀迦!于此,有一类师是迟钝者、极愚者也;彼因迟钝、因极愚,处处以问题寻问之,以致言语混乱,(回答)如14鳗乱窜(难捉):“对予非如是;对予亦非如是;对予亦非异是:对予亦非:“无也。”对予亦非:“非无也。”删陀迦!其时,智者作如是深虑:“此尊师实是迟钝者,极愚者也……乃至……对予,亦非“非无也。”彼已知:“此是非安息之梵行也。”因此,厌恶此梵行而离去。删陀迦!此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第四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删陀迦!此等是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依彼世尊、知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所说之四种非安息之梵行,正是非安息之梵行也。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不住(错误之)梵行。或虽住之,亦不得正理、善法也。卿阿难!于其处,智者宜尽可能住(正确之)梵行,住之,可得正理。善法者;彼师是何说者?何论者耶?”
   删陀迦!关于此,如来、应供者、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者、世间解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觉者、世尊。彼于此天之世界……乃至……自知、自证而教导……乃至……示梵行。或为居士、或为居士子、或为其他族姓之再生者、以听闻其法……(中部经典第五十一经如游行者经如是所广说)……彼由于舍此等五盖--心秽,慧羸,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复次,删陀迦!比丘由寻伺之止息……乃至……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具足而住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得正理、善法也。
   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合作)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宿住随念智。彼对种种宿住能忆念之。即如:一生、二生……乃至……如是,共行相、共境遇,种种宿住而忆念之。删陀迦!于彼师、弟子……得正理、善法。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放诸有情之死生智。彼以清净超人之天眼,观诸有情之正在死、生者。贵贱者、美丑者、幸福及不幸者……乃至……知诸有情各随其业而受报。删陀迦!于彼师之弟子……乃至……得正理、善法。彼如是于心得定、偏净、清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业、住立、已得不动,彼心向于诸漏尽智。彼如实知:“此是苦也。”……乃至……如实知:“此是漏尽之道也。”彼由如是知、如是见故,由欲漏而心解脱,由有漏而心解脱,由无明漏而心解脱;于解脱有“已解脱”之智;彼知“(予)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办,不更受此轮回状态也。删陀迦!于彼师、弟子证得如是优异、殊胜;于其处,智者尽可能住于(正确之)梵行。住之,则得正理、善法也。
    删陀迦曰:“卿阿难!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己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受用诸欲否?”阿难曰:“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可能是此五种状况之实践者:即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夺取生类之生命,漏尽比丘不可能取不与者而被称偷盗,漏尽比丘不可能从事淫法,漏尽比丘不可能故意说妄语,漏尽比丘不可能于欲受用贮藏物,如以前为在家者。删陀迦!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不可能是此等五种状况之实践者也。”
   删陀迦曰:“又,卿阿难!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于行、住、眠、寤时,皆见时常继续现起:“对予,诸漏已尽耶?””阿难曰:“为此,删陀迦!为汝说喻;有关此,依喻有一类智者,善知所说之意义也。删陀迦!犹如人之手足截断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呈现知见手足已截断”;并且于省察时知。”“予之手足是已截断也。”删陀迦!如是,凡彼比丘为阿罗汉、诸漏已尽者、修行成满者、所应作已作者、弃诸重担者、逮得已利者、有结灭尽者、正智解脱者,彼于行、住、眠、寤时、时常继续现起智见诸漏已尽,并于省察时知:对予,诸漏是已尽也。”
   删陀迦曰:“卿阿难!于此法、律之先导者,其数为更多耶?”阿难曰:
   “删陀迦!且说于此法、律之先导者,不只百、不只二百、不只二百、不只四百、不只五百、乃至有更多。”删陀迦曰:“希有哉!卿阿难!未曾有哉!卿阿难!实不举赞自教法,又不轻视他教法;又于处(契机)说法,又有为数更多之先导者被认知。然而,此等邪命外道是无子女人之诸子,只称扬自己等,轻视他人等;只告知三位先导者,即:难陀越阇,基沙山吉阇,末伽梨瞿舍罗。
   是时普行者删陀迦呼自己之会众曰:“诸贤!去矣!梵行住是在沙门瞿昙处;今我等不易于利养、恭敬、名声偏舍之!”实如是,此普行者删陀迦遣散自己之会众,于世尊处行梵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