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4|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三【四十三】闻性及声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海仁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0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难,汝更听此,只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子二明听与声即藏性
佛制乞食,不许自办饮食,以免贪图口福。今有远方檀越,仰佛威德,从远道至,就于只陀林中,办食斋供,供佛及僧;故而击鼓集众,众集即击钟应供。今钟鼓之声,前后相继。若无耳根闻性,谁知钟声,是即因根有相;而闻性无形,假声尘显,是由尘发知,根尘互为因缘,是明因缘生法。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只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只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声?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佛问阿难,如汝之意以为如何?究竟是钟鼓之声,来于耳边;抑或耳之闻性,往声之处?若谓此钟鼓之声,来于耳边,则此声来一人处,余人应皆不闻。今众人皆闻,显然非声,来入耳处。如我乞食等四句是例破。佛例音声,城例阿难,林例目连等,佛至室罗筏城,则只陀林,再无如来。例声音既入阿难之耳,则目连等,应再无所闻。何况以下,是反显一声众闻。沙门译云勤息,意谓出家之人,应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四十二章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沙门。”此一千二五十名沙门,是佛之常随众,其中包括憍陈如等五比丘,以及优楼频螺迦叶等共一千人,目连鹙子共二百人,那舍长者子五十人,实数为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言整数,故曰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此等常随众,一闻钟声,同来饭堂,可见音声,非来耳边,此破声来耳处。若复汝耳以下,是破耳往声处。以声尘众多,闻性唯一,既不能遍往众多声尘之处,何以一人同时能闻众多音声。如佛化食已毕,既返祇林,则城中无佛。若闻性既往鼓处,则钟处无闻;反之,若往钟处,则鼓处亦应无闻。今不特钟鼓之声,同时俱闻,何况同时兼闻,其他象马牛羊种种音响。可知闻性,非往声处。然又恐阿难转计云:即非耳去声处,亦非声来耳处,又有何不可?佛即破云;若然闻性与声尘,原无来往,则根尘两不相关,亦应无闻。以是若闻来耳边,众人不应同闻;若耳往声处,众声不应同时俱闻。若无来往,则两不相关,应无所闻之故,当知耳之听闻之性,以及所闻之音声,二者俱无一定之处,求其自性了不可得。可知缘生性空,是显空如来藏。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后二句明因缘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以耳之闻性及所闻之声尘,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即有即空,故非因缘;藏性不变随缘,即空即有,故非自然。众生不知闻性与声,本如来藏,故循声流转;若悟声尘即空,便成奢摩他空观;若悟声尘即假,成妙三摩钵提假观;若悟声尘即中,则成妙禅那中观。憍陈如悟声尘即藏性,故能妙音密圆,证无学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2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