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51|回复: 0

[深信因果] 掌握业果原则就不必去找人算命了 ——认识业果,慧对人生(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认识业果,慧对人生(4)



业果运作的原则


如果我们想了解业和果,要了解业果总的原则,总的原则有四条。善业感得快乐的果,恶业感得苦恼的果,这是第一个原则,是决定的。如果我们想创造未来的利益,这是第一个要掌握的。我们要这样去思考:我要想获得的是乐,那我要种善的因;我不想要苦,我就要把它的因拿掉。就像我们去看病,我们想要身体健康的快乐,看完病还要把握什么?你不要继续去造得病的因。比如感冒了,医生告诉你不能着凉、不能吃凉的东西。你回去以后就要注意,为了不要让病复发,你就得去做,要把生病的因遮止掉,把它停下来。这两点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知道第一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知道了,够不够?还不够。还有第二个原则:一个微细的、很小的业,它会变成很大的果。就像世间一个很小的种子,种下去若干年后,会变成很大很大的树。看到这颗大树的时候,如果有人告诉你,它原先就是一颗很小的种子,这令人很难相信。在业果当中,佛教里的“业”也是一种因。什么叫业?就是我们的行为——身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心里的、思想的行为。它们都会有结果,很微细、很小的一个业,一个身口意的行为,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果。


我们了解了第一个原则,总的来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你故意去欺骗一个人,比如你明明看到某某干了坏事,别人问你看到没有,你说没有。或者反过来,明明这个人没有干这个坏事,别人问你:“你看到他干坏事了吗?我给你一万块钱,你说个假话吧。”然后你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就这样一句话,它会有个什么结果?会给我们带来未来很长很长时间的痛苦。(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痛苦?你会遭到别人的诽谤。比如你明明没有干坏事,但是单位里的同事、朋友指责你,说都是你干的。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


我们听起来可能想不通:我现在被人冤枉,跟我以前冤枉别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好像没什么关系嘛!我说话的时候,我冤枉的是张三,现在冤枉我的是李四,这两个有什么关系呢?根本没有关系。我们通常会这么想。这是难以了解、难以相信,但是佛所说的,不是从自己的想象中出来的,业果不像我们看小说,也不像发财致富之道,作为宣传广告来做。佛通过什么?通过自己真实的了解。


什么叫真实的了解?比如现场大家看到这里点了香,烟出来了,这是大家眼睛都可以看到的。看到这个烟,它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就思考,然后发现这里点着一根香——有香的地方有火,火和烟有因果关系。什么因果关系呢?我们看了以后就知道,在没有火的地方,比如在有水的花上面,你是找不到烟的;正因为这里火出来了,接着烟也出来了,所以你找到了因果关系。没有火的地方是没有烟的,而有烟的地方就找到了火,这两个是因果关系,这是我们都可以相信的。


佛说的因果道理时间跨度太长,比如张三小时候冤枉了别人一下,到了他四五十岁的时候被别人冤枉了一下,这个时间跨度大概有几十年,我们很难想象得到这两者有什么因果关系,(时间)太长了。但是业果甚至可以跨越更长的时间。然而有智慧如佛陀这样的人,在他的智慧面前,时间是不成问题的,他能够看到这两者产生的必然的联系性,然后再告诉我们,那就是可信的。我们也可以去推论、去推理。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原则:没有做过的业,你就不会遇到这个果。如果现在你受到一个苦,这是你已经受到的,那肯定不是你没做过的,你肯定做过,没有做过不会受到。同样的,有人说:我为什么这么贫穷?我为什么这么不如意?你没有做过如意的因,就没有如意的果,没有种因就没有果。这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所以这是第三个,没有做过的业,不会遇到果。


第四个原则:已经做过的业,是不会丢失掉的。这叫作功不唐捐。我们有时候很努力,辛勤地工作、辛勤地付出,然而却看不到结果。在没有人的时候我付出很多汗水,但是为什么老板总是喜欢那些在他面前工作的人,不喜欢我这种默默付出的人?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心里会不平衡,觉得好像我做的善业没有得到应得的结果。


如果我们了解了第四个原则,我们就会对未来有一种预见性,我们不用去问算命的。如果你对这个原理彻底了解了,你会信心百倍,坚信你做的好事在未来肯定会有个好的结果。还要坚信什么?——你做的坏事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经常,我们做了坏事,采取让时间来淡忘它,慢慢地我们忘了,就算了。时间久了,觉得好像已经消失了,因为心里已经不紧张了,好像觉得时间过了这么久,还有谁知道?已经忘记了。但是对你做的好事,却一生铭记不忘,比如小时候你给小朋友一颗糖,你也记得很牢,你说:“我小时候给他一颗糖,他为什么还对我不好?”有时候你好不容易为妈妈付出一点点劳动,你还说,为什么妈妈对你还不好。这就是第四个原则——已作业不失。

    这四个原则就是佛教里的“业果”的总的原则。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是因为我们想获得我们所要的结果,以及离开不想要的结果。(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0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