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0|回复: 3

楞嚴經宗要──卷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上來四種決定清淨修行的明晦,令末法眾生可以依循辨別邪正。否則正邪不分,修行無益,反成魔眷,我們一定要好小心。


四清淨明晦即是四重戒,又稱為四根本戒。初發心修禪定者首要持四重戒,絲毫不犯,乃至無一念犯戒之心。心時常住於戒中,自然不會攀緣六塵。魔是藉著六塵迷惑人。現在心不緣塵,一切魔事自然不會發生。


若是發現自己有煩惱習氣難除,影響戒行,釋迦佛教我們一心誦「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簡稱楞嚴咒。藉著咒的神力,消除習氣。


留意一心兩字。分事一心及理一心。事一心者,以能持之心,持所持的咒。能所分明,相續不斷。理一心者,能持的是心,所持的咒亦是心。能持的心,全心是咒;所持的咒,全咒是心。能所雙亡,心咒不二。咒即是心;心即是咒。是為理一心持咒


「摩訶薩怛多般怛囉」中文譯為大白傘蓋。大表如來藏心的本體,離一切對待法,是法身德。白表如來藏心,清淨無染,離一切虛妄,屬般若德。傘蓋表如來藏心的用,普覆一切,是解脫德。


「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乃從釋迦佛肉髻頂所化現的無為心佛所宣說的。釋迦世尊從肉髻頂放佛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千葉不是指有一千塊葉,乃是有一千塊花瓣之意。佛頂放百寶光明,光中現出千葉寶蓮。花上坐著一尊釋迦如來的化身佛。化身佛乃釋迦世尊入定,從無為心中而現的,稱為無為心佛。


從無見頂肉髻相現無為心佛,從無為心佛宣說神咒,所說的神咒,就是諸佛的心印。以諸佛的心咒去除多生的習氣,一點不難。所難者,是否一心持咒。


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加上眾生福薄、業障重、智慧淺,若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首楞嚴大定,實在很困難。是以釋迦佛勸導我們先要嚴持比丘清淨禁戒。因戒而得定。求戒之時,當選擇持戒清淨第一沙門為授戒師。否則不能成就戒體。受戒後,著新的或洗令淨的衣,然後燒香,攝心誦楞嚴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即是說楞嚴壇場只可以由比丘或比丘尼建立。持戒清淨,能降心魔。持楞嚴咒一百八遍能降煩惱魔。內無心魔及煩惱魔,外魔不得其便,不能擾亂你。但必須要結界,建立道場才可以遠離魔障。


建立道場後,在道場內三七日不眠不休的用功。至於如何結界、建立道場,經文有詳述。
雖云修耳根圓通要建立壇場、著新淨衣、要燒香、又三七日不眠不休的用功;或有清貧、業重的比丘,未有能力建立壇場、未有新淨衣、更未能三七日不睡眠,豈不是不能修楞嚴大定?釋迦佛乃開方便,只要能持咒至一心不亂,與入壇的功德無異。


建立壇場後無論比丘、比丘尼或居士,皆可修習。當然男女眾要分開用功,其人數最多十人。人太多反而散亂。出家眾當然要持戒清淨,居士卻必定要心滅淫慾才可以參加。若非如是,不必強是十人,以免防礙道業。如果其中有一人戒行不淨,如是道場不會成就。即諸佛菩薩不會來臨,龍天不會護持,當然道場內的人亦難修正定。故若無志同道合之侶,寧願獨自一人修習。


很多寺院的住持為令末法眾生多種善根,以慈悲心建立莊嚴的楞嚴壇場,歡迎任何有緣的人到來參加。結緣性質的楞嚴壇場不須如上述般嚴淨,當然不可以跟上來的楞嚴道場比較。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立了道場之後,三七日如何用功呢?

初七中至誠頂禮十方佛、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繞壇經行持咒。每四小時持咒一百八遍。

無論何人修道,必先要皈依恭敬三寶。禮十方佛表皈依佛寶。禮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表皈依僧寶。持誦楞嚴咒即是皈依法寶。

二七中二十四小時,心無間斷、專心一意的發菩薩願。不須禮佛,亦不須誦咒。務要心心相續,念念無間的發願。發菩薩願能消除無量罪,得無量福。可依梵網經十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及華嚴經文殊菩薩一百四十一大願的內文發菩薩願。

第三七中,二十四小時單持楞嚴咒。專心一意無有間斷的持至第七日,十方如來同時於鏡光中出現,為壇內的人摩頂,令其開悟。行者即於道場結跏趺坐開始修耳門圓通、返聞照性的功夫。如果是利根之人,即煩惱薄者,經一百日勇猛精進,不起於座,就証到初果須陀洹,自知將來必定成佛。所謂一百日不起於座,不同平時又坐香、又跑香。當返聞照性的功夫相應,分別心則起不到作用,在定中則不知時間的長短,一百日猶似一舜間。

須陀洹譯曰入流。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斷見惑,証得人空,初入聖人之流。等同大乘圓教初信位,別教初住位。自知將來一定成佛。

所以真正用功的人應該要坐長香。每支香最小坐一個、二個、甚至四個小時。坐香的時間越長,心越容易定下來,漸漸可以入定。入定後,就不知道時間的長短。

虛雲老和尚在終南山住茅蓬用功。有一日,老和尚將芋頭放入煲內煮,心想打坐片刻待芋頭熟。怎料一坐即入定半個月。當出定時還以為芋頭剛煮熟,一看才知芋頭已發了寸厚的霉。可知道入定之時,分別心起不到作用,不會知道時間長短、不知餓、不知渴。到了功夫純熟時,分別見惑一斷,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虛雲老和尚絕不是一開始坐香就能夠入定。老和尚是經過長時間坐長香的練習。初時是在禪堂打禪七,跟大眾一齊薰修。這個很重要。如果你是初參,你最好在禪堂同大眾一齊薰修,藉著禪堂內清淨僧眾的力量,很容易就將妄想降伏。不過,我要強調一下,我是說寺院裡的禪堂。如果你一開始就一個人獨自修習,恐怕妄想煩惱排山倒海的湧上來時,你就出事。虛雲老和尚是在禪堂開悟後,才自己住茅蓬自修。

禪宗的道場,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開始打禪七,最少打十個七。四方八面的禪和子都趕來參加。禪堂的規矩好嚴,目的是要大眾能夠萬緣放下用功。故不少人在打禪七期間開悟。如虛雲老和尚,他老人家是在高旻寺打禪七時開大悟。古德講:「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所以禪堂又叫選佛場。

眾生心迷時,從本覺而起不覺,故有顛倒妄想,有六道的生死輪迴。眾生悟時,從不覺而起始覺,須經五十五個階位的菩提路才可以返妄歸真,究竟成佛。即是說,妄從真起。要返妄歸真,不需向別處求,就在妄想所起之處,建立三漸次,即可以消除妄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由三漸次開始。每一階位都依三漸次而增進。換言之,三漸次是能行、能斷。五十五個菩薩階位是所經歷的路程。無明煩惱是所斷。妙覺是目的地。所以三漸次乃通因徹果。從起修至成佛俱不離三漸次。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甚麼是三漸次?

一者,修習,除其助因──修即修改。習即壞的習氣。食五辛是壞的習氣。助因指助成惡業之因。若修三昧禪定,一定要永斷五辛,就是蔥(包括洋蔥)、蒜、皛頭、韭菜、興渠。興渠出產於印度。五辛熟食發淫,生食增恚,助你造惡業入生死。五辛氣味臭穢。十方天仙、善神、菩薩皆怕其味,皆遠離食五辛之人。餓鬼則喜其臭味,冥中舐其唇,此人常與鬼住而不自知。是故福德日消。坐禪時既無菩薩善神守護、魔王得其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讚歎淫怒痴。又說行菩薩道不拘小節,大乘人應該入世,守戒只是小乘之事,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修禪定者信是魔語,廣造惡業,命終成為魔眷屬。再命終墮無間地獄。所以修行人必要永斷五辛。

有云大蒜可以殺箘。其實殺箘不一定要用大蒜。佛乃大智慧人,我等智慧不及佛的億萬分之一。佛見到大蒜的害處大,我們則以為大蒜可殺菌,怎料更被其殺害我們的法身慧命。故應永斷五辛。永斷五辛後,則名為從凡夫地,初學修行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上來永斷五辛乃永斷生死的助因。斷卻生死助因,即可開始真正修行。所謂真修,就是以嚴持戒律來滅除生死的正因。生死的正因是殺盜淫妄。要永遠斷除殺盜淫妄的心,更要不飲酒、不食肉。就算素食都要經火煮熟才可進食。斷除殺盜淫妄,則無命債、錢債、物債及眷屬債。無各種業債所負累,才名清淨之人。是以必須持戒清淨,才可開始修定。

如果戒德清淨,因戒生定,因定出生神通。能以父母所生身,得相似五神通,即是不需天眼,以肉眼即可見十方世界諸佛。無需天耳,以肉耳即可聞十方佛說法。無需神足通而可以遊十方國土。無需宿命通而能知三世之事。既知宿命,故永不墮落三惡道。此乃第二增進修行漸次。

三者,增進,違其現業──何謂現業?現前六根攀緣六塵造業。就叫現業。違即違背。如何違背呢?六根不攀緣六塵之境,將六根的心光反流入心,名為反流全一。全一,即是六根反流之時,全歸於一心性。

六根既不緣六塵,則無見聞臭嚐覺知的用,名六用不行。違其現業就在於此。六根對六塵若起見聞臭嚐覺知的用就是現業。六根對六塵不起見聞臭嚐覺知的用就是六用不行。當然不會起或造業,亦即違其現業。此乃第三增進修行漸次。

上來永斷五辛和刳其正性屬戒,是助行。違其現業屬定慧,乃正行。因戒生定則出生神通;因定發慧,則能斷貪愛煩惱。貪愛煩惱是生死的因。愛煩惱一斷,三界生死的因亦斷。

當入流照性之時,六塵空,六根則無所對,故六根亦空。六根空即是心空。心空境亦空,三界生死的緣亦斷。生死的因與生死的緣斷,就不再受三界的生死輪迴。

因為欲習初乾,未破無明,未曾親見法身真理,未與如來真如法性流水相接,但有其慧,名為乾慧地。從乾慧地依三漸次向前增進修行,破一分無明,証一分法身,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共五十五個菩薩階位,然後斷最後一品無明,成為妙覺。妙覺即是佛。

菩薩階位於各種經論中稍異。例如仁王般若經謂菩薩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共五十一位。把等覺歸入第十地,故只有五十一位。華嚴經、菩薩瓔珞經則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二位。其中別教菩薩於初住位斷見惑,於七住位斷思惑。圓教菩薩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楞嚴經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煖、頂、忍、世第一、十地、等覺、妙覺,共五十六位;再加上乾慧地共五十七位。若論真菩提路,卻只有五十五位。因為乾慧地未與如來法流水相接,未是真。妙覺已經到家,雖曰真,卻不是菩提路。五十七位,減去最初的乾慧地及最後的妙覺,共成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法要中,能夠事理並重,清楚指出轉凡入聖過程的,以楞嚴經最為第一。希望各位於法會後,給自己一些時間看一次楞嚴經。每看一遍,你對自己就認識深一些,修行的方向亦更明確。現在的人一點都不認識自己,終日隨著妄想走。貪瞋癡諂曲嫉忌一日比一日深。所以業障難消,福慧難求,社會亦不和諧。就算誦經拜佛,所消的業、所得的福亦很微小。

好些人時常說「看顧自己的心」。其實他們根本就不識看。若是不明白自己的心,不懂分辨真心及妄心,怎樣看顧?當貪瞋癡起之時,他只會跟著貪瞋癡造業。我說一個例子:有一位佛教徒,若有人開罪了他,他必定破口罵人。他說他罵人是因為要吐毒,如果不把毒吐出,他會很辛苦。我問他毒從何處來?吐出來是甚麼形相?此毒存在你身內何處?他完全答不上。他看不到這是瞋心,更加不知道瞋心是徹底虛妄。但他已經敵不住虛妄的瞋心,被瞋心牽著去造口業。原因是他全無半點定力。若是有定力,他就會看到自己的瞋心生起。若有定力,因定發慧,智慧助他化解瞋心,不會造業入生死,再受輪迴之苦。如是才可說是看顧自己的心。

欲免輪迴,需斷妄想。欲斷妄想,需憑三昧。三昧者,首楞嚴大定也。先悟到自己不生不滅的心性,以其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証。若依生滅之妄想心為本修因,求不生不滅的菩提,無有是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