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9|回复: 3

楞嚴經宗要──卷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二決定義是審觀煩惱根本。若不知煩惱的根本,難可斷煩惱。


眾生煩惱根本在那處呢?原來又是我們的六根。六根又稱為家賊的媒介。家賊指六識。由於六根對六塵引起六識,起惑造業。若造惡業則損功德,令我們失去功德寶。功德寶被六識劫走,所以六識稱為家賊,自劫家寶。六根乃家賊的媒介。


有一位僧人問善知識:「家賊難防時如何?」善知識答得非常好:「知之不為冤。」知道其為家賊,就不會認賊為子。所以莫認妄心為真心,更要捨去妄心,那就不會被其劫去功德法財。永嘉禪師証道歌:「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上文說捨識用根,捨棄生滅的第六識我們已經明白,惟是如何用根性修妙三摩呢?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不同的功能德用,稱為六根的功德。六根的相雖然不同,但六根的本源皆同一真心。所以六根是平等的,功德亦相等,各有一千二百功德,只是於凡夫起用之時卻有優劣之分。以有一千二百功德為優,若只有八百功德,則是劣。例如眼只可觀見前方及左右兩旁,完全見不到後面。若以前方為一份,左右兩旁合為一份,後方一份,共有三份,則凡夫眼的功德只有三份之二。以眼根本來有一千二百功德而言,三份之二即是八百功德,屬於劣。


耳根的功能就不同。前後左右上下無論何處有聲音都能聞。若是寂靜無聲之時,耳根的聞性更無邊際。故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屬於優。


鼻有呼氣與吸氣之用,惟在呼與吸的交接之間,其功用不明顯,是以鼻根只有三分之二即八百功德,亦屬於劣。


舌根有嚐味和說話的功用。嚐味的功德只有八百,因為舌根要有食物才有知,無食物則不知。但舌根能宣揚世間法及出世間法,所說的義理無有窮盡,所以舌根亦同時有一千二百功德。


身根有覺觸的功用。對所覺的觸塵,能夠識別是逆境還是順境。例如冬天遇寒風是逆境;冬暖夏涼是順境。無論逆順都要與外境相合才有知,離境則不知。逆、順是兩分功德;離境不知則無功德。是故身根只有三分二功德,即是八百功德,是為劣。


意根有知法之用,能包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法,不會遺漏,是以意根有一千二百功德。


只要於六根中,選擇一圓通根,別讓其隨六塵的境起分別,心光就不會外流。然後回轉本有的心光返照自性。即是說,不須要六根一齊修。只須揀選一圓通根,一門深入,回光返照,就可以解六結、破五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一真一切真。一根解脫,六根都解脫。一段心光,照天照地,耀古騰今,六塵都不能遮障。一切有為苦樂之法,都被心光鎔化,轉為佛知佛見,回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所謂圓通,即圓滿具有一千二百功德,兼且要淺白,容易入手用功。依圓通根修行一日,等於用不圓通根修一劫。所以選擇取圓通的一根修行,是非常重要。


正當要選擇圓通根之時,阿難又起了一個疑問:如何可以証明根性真常、不生不滅?
阿難這一個提問,令到後世很多人因此而得大利益,甚至開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釋迦世尊用兩個世間的實例作証明:

(一) 擊鐘驗常。古來不少人因此一例子而開悟。就算在我所認識的佛弟子之中,亦有因此例子而有所領悟。希望大家留意參究。

佛命羅侯羅擊鐘一聲,然後問阿難:「有聞否?」阿難言:「有聞。」

耳根的作用是聞聲音。聲音即聲塵,乃六塵之一。佛問阿難有聞否,是指有無聞性,非指有無聞聲。阿難不知問題的真正所在,以聽到聲音為聞,故說「有聞。」

當鐘聲完全止息,佛又問「現在有聞否?」阿難以有聲為有聞,現在無聲,當然答「無聞。」

羅侯羅又擊鐘一聲,佛又問:「有聞否?」其實是問有無聞性。阿難以有聲音為有聞,所以說「有聞。」

佛要阿難親口說出以何為聞,阿難答言:「有鐘聲則有聞,無鐘聲則無聞。」可知阿難以有聲音為有聞,無聲為無聞。其實鐘聲止息,只不過是無聲,不是無聞性,若實無聞性,如何知道無聲?既知無聲,足顯無論聲音有無,聞性都是存在,不會滅。是聲音在聞性之中有生有滅,聞性不會隨著聲音的生滅而生滅。若聞性隨著鐘聲滅而滅,已滅的聞性,同於枯木,無有知覺。羅侯羅再次擊鐘時,怎能再聽到鐘聲呢?可知聞性不滅。只是阿難以境為心,以聲塵為聞性。等於阿難上來以見明才是見,見暗不名為見。其實見明見暗都是見。明暗有生滅,見性無生滅。

佛再命羅侯羅擊鐘,再問阿難:「現在有聲否?」阿難言:「有聲。」鐘聲完全止息時,佛又問:「現在有聲否?」阿難言:「無聲。」足証阿難未悟能知無聲音者就是聞性。

羅侯羅又再擊鐘,佛又問:「現在有聲否?」阿難言:「有聲。」佛問阿難:「怎樣才會有聲?怎樣才會無聲?」阿難答言:「擊鐘之時有聲。鐘聲完全止息則無聲。」佛欲令阿難了知聲從擊鐘的緣而生,不擊無聲,鐘聲即從緣滅。惟聞性不是因擊鐘之緣而生,亦不是因鐘聲滅而滅,佛意要顯示聲塵有生滅,聞性恆常不滅。有聲之時,聞性不是隨聲塵而生。無聲之時,聞性亦非滅。可惜阿難未悟聞性常住,仍然執著有聲則有聞,無聲無聞。可知阿難仍然不辨根塵。佛要阿難解釋清楚:「鐘聲一擊,我問你有聞否?你說有聞。鐘聲止息,我問有聞否?你說無聞。再擊鐘,我問有聲否?你說有聲。鐘聲完全息滅,你又說無聲。究竟是無聞還是無聲?」

當聲銷無響之時,此但無聲,阿難卻說無聞。若真無聞,即聞性已滅,無有聽覺。若無聽覺,鐘聲更擊之時,阿難應該不聞。但阿難又言有聞而知有聲。可知無聲之時只是無外境,不是無聞性。若聞性隨著聲塵滅而滅,誰個知覺無聲?是知聲塵在聞性中有生有滅,非是聞性隨聲塵而生滅。聲塵有生滅,聞性無生滅。由此類推,六塵有生滅,根性無生滅。証明根性常住,而且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就算聾人,其聞性仍然存在。他只是耳根聾,非關聞性之事。

(二) 譬如一熟睡人,其家有人於彼熟睡之時擣練舂米。彼人於夢中所聽到的是鼓聲或鐘聲,卻奇怪何以鼓聲鐘聲似木石的聲音呢?

在睡夢中能聞聲者乃聞性的功能。誤為鼓聲鐘聲是夢中獨頭意識分別夢外之境。展轉計度,奇怪何以鐘聲鼓聲似木石聲乃意識的錯覺,非關聞性之事。此例子其實較擊鐘驗常更深一層。

熟睡中人,暫時捨離六根六塵,全身皆忘,惟聞性仍在。人雖熟睡,但聞性清醒。聞性不會因人之熟睡而斷。不但生時如是,甚而死後,聞性亦不會因肉身死亡而消滅。肉身雖然死亡,甚至灰飛煙滅,惟是聞性不滅,聞性常存。

釋迦世尊以上來兩個實例証明根性真常、不生不滅。根性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肉身會死亡,但真心不會滅亡,真心常住。是故應以根性為因地心起修。

只需於六根中選擇最圓通的一根而守之。不許心光出流緣塵。如何守呢?就是「不隨分別」。然後回自己的心光反照自性。日子久,功夫深,常住真心即時顯露。

楞嚴經有幾句絕妙的偈談下手功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所謂「自心取自心」,指見分與相分都是源於一心,所謂一切唯心。但一切眾生皆不知見相二分同一自心,反而妄以能見的見分妄取所見的相分,是謂自心取自心,成為生死煩惱結。眾生要解的正正就是生死結。本來是清淨,現在卻生起一切人相法相及山河大地的幻化相。幻即是虛妄不實。若悟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到諸相非相,就見到自己的真如心。

六根取六塵是生死結。六根不取六塵,迴自己的心光,返照自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即能解除生死結。不取就是解脫。不取,亦即是不隨分別。是以不隨分別乃最簡要、最巧妙的下手功夫,是最圓頓的修行方法。

若從圓通本根去解生死結,究竟有多少個生死結?如何解結?六根之中,應選那一根為圓通根呢?

其實六根中每一根都有六結,六結即是五蘊。若解去其中一根之六結,一解一切解,其他五根的六結亦皆同時解脫。

不生不滅的如來藏心與生滅的無明和合,成阿賴耶識,此乃第一結。次成行蘊,即第七識,是第二結。次成想蘊,即第六識,是第三結。次成受蘊,即前五識乃第四結。最後成色蘊,即內之根身,外的世界,所以色蘊有二結。合共就有六結。從內向外,起由阿賴耶識始,一路向外,一、二、三、四,至色蘊具有第五、第六二結。解結之時由外向內,即由色蘊始,六、五、四、三、二、一,依次解結。猶如把禮物包幾重花紙,必由內面開始。解禮物時則由最外向內,一重一重的解開花紙。

無論你如何的上根利智,都要依次序解結,只是上根利智比下根的人解得快。六個結解盡,就証到一真無妄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只需於六根中,選擇最圓頓的一根做逆流解結的功夫,一門深入。一根返本還元,六根一時解脫。六根解脫即是六根清淨。很多人常常說六根清淨,但不知道何謂六根清淨。六根清淨之時,六根可以互用。眼可以見亦可以聽、可以聞、可以覺、可以知。耳可以聽亦可以見、可以覺、可以知。全因為根與塵已經互相脫離。六根離六塵,六根就清淨。我們現在是六根六塵互相黏著。眼黏著色塵,故眼只可以見。耳黏著聲塵,故耳只可以聽。

從根解結所証得的是首楞嚴大定,乃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的菩薩。

六根本來平等,各有一千二百功德。惟是六根之用有優劣之分。既有優劣之分,就要小心選擇圓通根。所謂圓通根要具備三個條件:(一)離境仍有知覺。例如鼻根在呼與吸之間,知覺不明顯。舌於嚐味之時才有知覺,離卻味塵無知覺。身與境接觸才有知覺,離境亦無知覺。鼻舌身三根跟第一個條件不相合,可以不予考慮。(二)顯淺易明。眼根、耳根和意根中,眼耳都顯淺易修,意識則比較穩閉飄忽。若用意根修行則較難。亦可以不予考慮。現在餘下眼根及耳根。(三)具足一千二百功德。眼根只見前面及左右兩旁,不見後面,只有八百功德。耳根能夠周聽十方聲音。不但有聲能聞,就算寂靜無聲之時,耳根的聞性更無邊無際。所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六根之中,耳根完全符合上來三個條件,因此耳根被選為圓通根。其實釋迦佛剛才擊鐘驗常及引夢驗常中,已暗示耳根為圓通根,因為娑婆眾生的耳根最利。

用耳根為圓通根,一門深入而成就首楞嚴大定的,以觀世音菩薩最善得耳門圓通的法門。所以釋迦佛請觀音菩薩親自將其經驗介紹予當時及現在末法的眾生。

觀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值遇古觀音如來。觀音如來教觀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思修乃三種慧學。一般解釋聞思修是以聽經聞法而生的智慧為聞慧,其實此是耳識及同時意識。以聞法後思惟其理而生的智慧為思慧,其實是獨頭意識。以因修定而得的智慧為修慧,此屬於定中獨頭意識。是以一般所說的聞思修三慧都不離生滅的識心。楞嚴經以捨識用根為要旨,所以聞思修三慧的解釋跟一般的解釋完全不同。

楞嚴經所說的聞慧乃指耳根的聞性,亦即剛才擊鐘驗常及引夢驗常所証明的不生不滅之體。思慧指從本覺理起始覺智。修慧乃始覺智照本覺理,即是反聞聞自性。所謂反聞,絕不是用耳朵去聽。若用耳朵去聽,心光緣聲出流,叫作順流,為煩惱結之因。應該內不隨分別,外不隨順聲音流轉,將心光反流入心。反即是回。聞即是照。自性即是不生不滅的聞性。所以反聞聞自性即是回光反照,以自性心光反照自性,無修而修,無証而証,証入圓通的三摩地,亦即是首楞嚴大定。

捨識用根乃楞嚴經的宗旨,而本經的要義盡在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觀音菩薩如何從聞思修,一門深入,証入首楞嚴三昧。

經文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初於聞中,即最初由耳根聞性之中下手起修。聞性即是我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又即本覺。我們就是以聞性為本修因,從本覺理,起始覺智,以智照理。

「入流」是對出流而言,即是不許心光流出去,要反流入心。心光流出去叫作出流,反流入心是謂入流。如何不許心光出流呢?只要不隨分別,心光就不會出流。達摩祖師所說的「摒息諸緣,一念不生」,是最好的入流功夫。「摒息諸緣」,不攀緣六塵。不攀緣六塵自然不隨分別,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則心光不會出流。「一念不生」即是不著空亦不著有。有無俱遣,才是一念不生。不隨分別,一念不生是用功的首要條件。必要一念不生才可入流照性。

禪宗參話頭跟楞嚴經入流照性、反聞聞自性的功夫很相似。所謂話頭是指一念未生以前。若果一念生起,已成話尾。所以參禪最重要入流。一念未生以前名為不生。既然不生,當然亦不會滅。能夠見到不生不滅,才是看話頭。禪宗以不生不滅為話頭,楞嚴經以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禪宗看話頭即是回光返照不生不滅。楞嚴經反聞聞自性───反,即是回。反聞聞自性即是回能聽的心光反照不生不滅的自性。無論參話頭或是反聞聞自性,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回光返照不生不滅之自性,稱為入流照性。久而久之,功夫純熟,所有動的聲塵不亡而自亡,是為入流亡所。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亡所,即六個結中解去第一動結。有聲音名動,無聲音名靜。所以聲塵有動靜兩結。回光返照之時,初步功夫如果得到相應,定力能令你離動塵,你不會被聲音所轉,動塵不亡而似亡,稱為亡所。不是真的消滅了聲音。而是一切聲音莫奈你何。你不覺有動塵可得。

動結解去,靜相現前。終日只聞寂靜無聲之境。能聞者是心,靜塵是境,若聞靜塵,依然是心光出流。所以靜塵亦是結,亦要解去。繼續用入流照性的功夫,切莫住於靜境。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繼續回光返照,照破靜相,於是動靜二相都空,都了不可得。動結與靜結俱解,整個動靜二相的聲塵空。用功至此,則色陰破矣。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色陰破,受陰現前。受以領納為義。見聞覺知六根屬於受陰,領納色聲香味觸法。現在所聞的聲塵空,惟是能聞的根仍在,根亦復是結,是為第三的根結,亦當解除。繼續用入流照性的功夫。既然所聞的聲塵已了然不生,能聞的聞根亦無作用。則受陰空,故云「聞所聞盡。」

見聞覺知六根中,聞根一空,其餘五根亦一齊空。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根結解,受陰破,証到我空的境界。

受陰一破,想陰現前,是為第四的覺結。雖云已証我空,但法執未空,仍然執著能聞與所聞都盡之覺智,稱為法執。

當六根六塵俱亡,湛然不動,無有邊際之境即現前。能覺此湛一無邊境者是覺智,所覺者乃湛一無邊之境。境與智相對,仍然有能所,有對待,未得究竟。是故要「盡聞不住,覺所覺空。」即是上來能聞的根與所聞的塵俱亡之時,你莫住於湛一無邊之境,是為「盡聞不住」。有所住就是法愛,不能向前增進。無所住則「覺所覺空」。能覺之智與所覺的境俱空,即破想陰,解除第四的覺結。

想蘊一空,行蘊即現前,是第五的空結。「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上來能覺與所覺皆空,覺結解除,惟是存有一空結。因為有能空的空智與所空的能覺所覺,仍有能所對待,依然未得究竟。若住於空智,亦是法愛。繼續用入流照性的功夫,一定要能空所空俱滅,則行陰破,第五的空結亦解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4: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