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7|回复: 3

楞嚴經宗要──卷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難聞佛說見性週遍一語,遂生疑惑。阿難請問佛:「當我上到四天王宮,可以觀見我們所居住的地球,的確是見性週遍。為何當我退歸精舍,卻只見到室內?如果見性週遍的話,應該自在無礙。現在見性在室內變小,是否見性縮大為小?還是當我回入室內時,見性被牆壁夾斷呢?」


莫謂阿難喜諍拗。阿難問得好。就算阿難沒追問,到了末法時代,眾生對佛法僧無恭敬心,他們一定追問,並且以此攻擊佛教。幸好阿難問佛。佛亦給予一個肯定的答案,無人能推翻。但是在末法時代,仍然有很多人說楞嚴經是假經。佛法滅就是這樣滅。說楞嚴經是假,則無人看楞嚴經。無人看則無人發心印經,無人印經則不能流通,佛法不滅而自滅。梵網經云:「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獅子是最兇猛的野獸。牠死了後,樣子仍然兇猛,其他野獸不敢食其肉。只有獅子身中蟲才會食其肉。比喻佛所說的戒,佛入滅後,佛威德仍在,天魔外道都不敢直接破壞佛所立的戒,只有那些憍慢自大的佛教徒,自己破戒破法。此乃末法的其中一種原因。其實自有楞嚴經以來,因此經而開悟的人很多。禪宗諸祖,都以此經為寶典。如果楞嚴經是假經,不會令人開悟。


阿難不知一切世間事物均是眼前所見的色塵。雖然有大小內外之分,但見性不是物質。既不是物質,故無形相。所以見性無內外、大小等相狀。例如虛空,虛空無內外、大小、或任何形相。若是你通過一個中間空的正方形望向天空,你會見到正方形的虛空。是否虛空已經變成方形不能改變呢?不是。當你將正方形改為圓形時,正方形的虛空立即變為圓形。因為虛空無相,你用方形,則隨緣有一片方形的虛空出現。你用圓形,則隨緣有一片圓形的虛空出現。兩個形都放下,就還歸虛空的本來面目。


虛空代表見性。見性無相,所以無大小內外之分。但見性有隨緣之用,所以能夠見大見小。大小乃所見色塵之境,非是見性有大小。等於方形或圓形的虛空乃因為模型,不是虛空本是方形或圓形。若果兩個模型都放下,就還歸虛空的本來面目。同樣,若果不著眼前的色塵之境,則無大小內外的相,就還歸見性周遍無所障礙的面目。


若如阿難上來所言,「回入室內,見性縮小。」那麼在室外仰視太陽時,豈不是要把見性拉長至太陽處?可知雖在室內,見性無縮小。阿難又問:「是否當進入室內時,見性被牆壁夾斷?」佛答:「如果見性被牆壁夾斷,當你在牆壁上鑿一個細孔,然後由內向外望,應該先見到見性接駁的痕跡。但事實上你無見到見性接駁的痕跡,可知道當你進入室內之時,見性非被牆壁夾斷。」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見性本來不會被任何物所障礙,只不過眾生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不生不滅的真如與有生滅的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包含見分同相分。即見相二分本來是同一心性。見分的用是能見。相分是所見的境物。見分見相分,實是自心見自心,叫做「自心取自心。」可惜眾生迷己為物,將心認作萬物,甚至認為萬物在心外,不知萬法唯心所現。無論能見所見本來都是從自己一體的真心所現。眾生不明此理,認為萬物在心外,執心外有實法,叫做法執,有執故有障礙,障礙了見性不能週遍十方。

如冰原是水。水結成冰後則障礙水的流通。如融冰為水,當然不會障礙水的流通。

因為有法執,於是將一體的真心分為萬物與及心兩部份。心的用是能見;萬物是境,為心所見。心時時被萬物所轉,是謂心隨境轉,是以見到有大小、內外、遠近的相。如果心不取相,心則不會被萬物轉。所謂心不取相,非指不去見。見相而不著相、見相而離相,即是心不取相。不取於相,故如如不動,不被萬物所轉。

心不取相,萬物的相就不可得,相既然不可得,見性則能周遍十方而無所障礙。

上來乃十番顯見之六,顯見性非物,是故周遍十方而無所障礙。

釋迦佛雖已解釋顯見性周遍,惟阿難又從分別心中起疑:若是見性周遍,豈不是見性就在目前?阿難妄執見性與自己的身心為兩個個體。因此又起了另一疑問:「既然見性就是我的真心,現在我與佛對話的身心當非是我,究竟是誰?我現今的心有分別事物的實在作用,彼現在目前的見性甚至不能分辨我身,又如何能分辨身外之物?如果真是我的真心,為何見不到我身,反而我的身心見到見性?若此見性實是我的真心,那現在與佛對話的身心應不是我,而是一件物,此物能見見性,豈不是物能見我?剛才世尊說物不能見。這個道理我實在未明,求世尊慈悲開示。」

阿難又再一次以有分別作用的為真心,無分別者非為真心。

其實有分別作用的是第六意識,又叫妄心。上來釋迦佛已經多番開示。意識乃真正令眾生流轉生死的根本。惟是阿難仍然不願捨棄意識,仍然認為第六分別意識才是真心。

要回答阿難此一問題,釋迦佛立成兩個格式,要阿難依所定格式回答佛的反問。一,即物指出見性。二,離物指出見性。

即物指出見性者,需不壞物之本相而能指出物與見兩者,方可以言物與見各有自己獨立的體性。絕不是物與見合成一體。若物與見合成一體,則成無物無見。例如朱古力奶與麵粉混合之後,朱古力奶失其本有的顏色相狀,成為淺朱古力色的半固體。麵粉又失去本有的白色粉狀相貌,換言之,兩者本來的相狀都被破壞。無法指出何者是朱古力奶,何者是麵粉,變成既不是朱古力奶又不是麵粉。此一格式乃用以破阿難的迷執。因為阿難認為見性、色身與及萬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自己的體性。

第二個格式是「離物指出見性」。表見性離萬物仍然有其自己獨立的個體。

釋迦佛先以即物指出見性來問阿難:「今你與我同在衹桓精舍向外遍觀日月、河流、樹木,無論大小,必有形相可以確實指示於人。如果見性在你眼前,見性必定如萬物般有形相可以確實指示於前。若樹是見,樹既已成見,何者仍舊是樹?若樹與見性合為一體,則變成混合物而壞了樹的本相。不但無樹,亦無見性。須當不壞樹的本相而能同時指出見與樹的存在,方可以說樹與見性各有自己獨立的體性。於此情況下,才可以說見性現在你面前。」

「若萬物及見性各有個體,亦當離萬物而能夠分明指出見性。」

阿難答佛:「我現在舉目所見,能夠指示的皆是物,不能於萬物中指出物與見而不壞物的本相。」阿難意謂即物無是見可指。

阿難又言:「若離一切萬物而指出見性,我亦有所不能。」阿難的意思是離物亦無是見可指。

阿難謂即物無是見、離物又無是見,即是完全無見。釋迦佛再問阿難:「你再仔細觀察萬物,此諸物中,何者非是你的見性?」

阿難放眼觀望萬物,不知萬物之中何者非己之見性。若樹非見,即我見性不在樹,如何能見樹?若樹是見,樹不應猶名為樹。阿難再思惟,發覺自己的見性朗見萬物,即是見性遍於萬物。無一物而非自己的見性。所以阿難答佛:「無一物而非是見。」

阿難言:「即物無是見。」釋迦佛印可之。阿難又言:「一切物無非是見。」佛又印可之。究竟是「無是見」抑或「無非見」?

真如心本來全體是智。因為一念無明起,無明轉智成識,成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含能見的見分及所見萬物的相分。眾生不了見相二分都是依真心而起,於是起我執及法執,因此而引起是見與非見。若果明白能見的見分與及所見萬物的相分徹底虛妄,當體即空,當體就是一真法界、常住真心,又何來有是有非之相呢?此乃十番顯見之七,顯見性惟一真心。

雖然上來釋迦佛多番開示,阿難猶未悟見性即真心,反疑見性不生不滅即是自然,可是只有外道才說自然。是故求佛開示,見性不生不滅與外道所說的自然是同是異?其實阿難未解不生不滅之義──不生者,本來就有;不滅者,永不會壞。故釋迦佛釋其疑而言:「若不生不滅之見性即是自然,那見性必定有一自然體,才可稱為自然。就以見性能見明見暗為例,究竟見性以見明為自然體,抑或以見暗為自然體?若以見明為自然體,自然體是不會變的,見性則只應見明。當光明滅,黑暗來,見性不能見暗,這樣才可稱自然。相反,若以見暗為自然體,見性應當見不到明。當光明來,黑暗滅時,見性亦應同時滅。惟見性明來見明,暗來見暗。」佛意謂見性是隨緣,不是自然。

阿難聞佛說見性非是自然,立即轉疑見性是從因緣所生。阿難妄計見性從因緣生,真是浪費了釋迦佛上來多番解釋,見性常住不滅的道理。若見性從因緣而生,見性則屬生滅法。一切生滅法都是虛妄,見性又何以成為無上菩提的真因呢?所謂因緣,因如種子;緣指助緣,如水土。故佛分而解釋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問阿難:「你因為見到各種明暗之境而見性現前。但此見性乃因明而有還是因暗而有呢?若因明而有見,則明就是生起見性之因。當黑暗來,光明滅,見性亦應該同時滅,不應當再見暗。相反,如見性因暗而有,當黑暗滅,光明來,見性亦應與暗俱滅。」

佛再問阿難:「何者為生起見性的助緣?若以明為生起見性的助緣,當暗來明滅之時,見性亦隨明俱滅,不應再見暗。現在明來見明,暗來見暗。可知明暗有生滅,見性無生滅。」佛意謂見性以不變之體,而有隨緣之用。

見性不變,故非因緣;見性有隨緣之用,故非自然。因緣自然皆是戲論。甚至非不因緣、非不自然;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皆為戲論。離四句,絕百非。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分別計度的心相,當下就是一切法的實相。「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我初看楞嚴經時,覺得阿難很喜歡諍拗,後來深入研究才明白阿難是代我等末法的眾生提問題。如果當時阿難不請佛親口解釋清楚,到了末法時代,佛教更混亂,更容易被外道攻擊。現在佛教有很多人認為大乘非佛說。其實佛出世的本懷是度眾生成佛。要度眾生成佛,一定要宣講大乘法。眾生修大乘方可以成佛。如果想眾生成佛而不講大乘法,無有是處。如果佛不說大乘,誰最有資格以過來人的經驗談成佛之道?

謗大乘法墮阿鼻地獄。出地獄後多生多世受盲聾瘖啞的苦報。

前文乃十番顯見的第八,顯見性不變隨緣,故非自然;見性隨緣不變,故非因緣。

阿難聞佛說見性非自然,他覺得理應如是,因為那是外道的邪見。當聞佛說見性非因非緣,則起疑端。因為釋迦佛昔日曾宣說:「見因四種緣而生。」豈不是前後矛盾。

佛昔日曾說眼識因四種緣而生,所指的乃是眼識。眼識因空──即視線無阻擋。因明──有充足的光線。因心、因眼而生。所以眼識乃因緣法。現在釋迦佛所說的是眼根中之見性,完全是兩件事。八識規矩頌云:「愚者難分識與根。」阿難誤將眼識作為眼根去問難世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昔日所說的「諸法因緣生,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乃是一種接引小乘人出三界生死的方便法門,亦同時破斥外道所講的自然。現在阿難回小向大,請示成佛的法門,成佛的法門稱為第一義,乃絕對待、離因緣。見性根本不需藉任何因緣才見。如果見性要藉光的緣才能見種種景像,以能見到種種景像才有見,無光、眼前一片黑暗,那麼,應該連黑暗也見不到才可謂之無見。黑暗乃表示無光,不是無見。若在黑暗之時見不到光謂是無見,那在明時見不到暗是否又謂之無見呢?明暗有生滅,見性無生滅。見性不需藉任何因緣才見。所以見性不屬於因緣。

見性不但離緣,而且離妄見。此妄見乃指能見的見分。無始劫以來,能見的見分攀緣於所見的相分,變成有能見的心,所見的境。有能有所是對待法,一切對待法悉皆虛妄,故能見的見分是妄見。但妄不離真。此妄見乃因為一念無明妄動,依真心而起。妄見又遮蔽真見。純真無妄的真見無能見所見。一定要亡卻能所,才是真見顯露之時。

要亡能所,必需用返照的功夫,照到無明盡,能見的妄見與所見的妄境當下亦盡,離卻妄見,真心就全體顯露出來。是故佛言:「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意謂真見見於妄見之時,真見已經離妄,非是帶妄之見。真見超能所、絕對待、脫根塵,不是妄見之所能及。

此乃十番顯見之九,顯見離見。見性純真無妄。必定要離有能所的妄見,純真無妄的見性才會全體顯現。

上來釋迦佛雖然令阿難悟明見性非因緣非自然,現在進而開示見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純真無妄之見性乃常恆不變,本來就有,稱為如來密因。豈是和合而生。如果是和合而生,則成生滅法。釋迦佛利用眼前的塵境來解釋。

佛將和與合分開破解。佛問阿難:「當你的見性見外境時,見性是否與境混和?」因為必定是最少兩件物混合,才可以叫做和。如果見性與外境混和,應變成另一種形相,其本有的特性亦會消失。例如將紅色墨水混和白色麵粉就成為非紅非白的顏色,亦失去其本有的特性,成為既不是粉狀,又不是水狀。同樣,見與境混和後,失去了見的特性,成為無能見。但阿難仍然見到外境,可知道見性未曾失去。不但見性未曾失去,既然見仍然見到外境,可知道外境亦未曾失去。既然見性與外境都未曾失去,証明見性與外境並無混和。

不是和,那是不是合呢?佛謂阿難:「若見性與光明合,當黑暗來光明滅時,見性亦隨明俱滅,理應見不到暗境。現在你的見性能見明暗之境。可知無論說見性與外境相和或相合而有都是妄計。」

阿難聞佛言見性不是與外境和合而有,立即推斷見性與外境非和非合。所謂非和乃指兩件物件無混和一起。釋迦佛亦以眼前的塵境開示阿難:「若見性非與現前的塵境和合,即是見與境各在一方。彼此之間必有一界畔。你能否找出界畔所在?若能分辨彼此之間的界畔方可以說見與境非和,即是見與境各在一方。」

見性中無境,境中無見性。那見性自然不知境所在之處。可是於今,一開眼即見外境,証明見與境相合,無分界畔。佛意謂見性與外境圓融無礙。

佛再開示:「若謂見性不與外境相合,見與境就如耳朵與光明般互不相干,全無接觸。如果見性不知外境所在之處,憑何說合與非合?」

見性不變隨緣。見性不變,所以非和合;見性隨緣,故非不和合。見性是心,境是相。見性與外境圓融無礙,表示性相互融,真俗無礙。釋迦佛於此,已暗示萬法一體。一體指真如,萬法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此四科。

宇宙萬法的組成,不離色法及心法。只因對機不同,故佛說色心二法之時,有詳有略。若遇迷心重,迷色輕之機,佛簡說色法即色蘊,由地水火風合成,卻很詳細的把心法分為受想行識四蘊。合稱為五蘊。對於迷色重,迷心輕的,佛合心法為意根,開色法為五根六塵,稱為十二處。若是迷色重,迷心又重的機,佛則詳說色法及心法。心法有意根六識七種,色法有五根六塵共十一種,合稱十八界。若迷色輕、迷心亦輕的,佛只說色法和心法已足夠。心色二法不離因緣。所以心色二法皆是虛妄而生,虛妄而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2: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