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48|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二【三十五】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海仁老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1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子五明识阴即藏性
频伽瓶,具云迦陵频伽,译云好音鸟,此鸟未出壳时,发音已超一切,其貌更美。故印度瓷业商,多仿此鸟形而造瓶,名频伽瓶。瓶有二孔,分在首尾。今有人持瓶,塞其两孔,以为装满虚空,持行千里,进贡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是举法合喻。此中识阴,是专指第八阿赖耶识。人喻妄业;瓶喻众生;二孔喻众生胜义及浮尘二根。塞其两孔,喻众生起我法二执。千里远行,用饷他国;喻业能牵识,流转六道,人间天上舍生趣生,为物所转。虚空周遍,元无内外,瓶内之空,与瓶外之空,一空无二空;因塞两孔,遂成间隔,而有内外。内空如识性,外空如藏性。藏性周遍,本无内外;因众生妄起我法二执,障碍二空真如,致使藏性,无端成隔,被里身中之藏性,名为识性。众生执此识性,以为实我,反而忘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之藏性。实则,藏性识性,原本一性,更无二性。故曰识阴当知,亦复如是。此明因缘生法。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持瓶发足之地名彼方,到达之处名此方。佛云:瓶内之空,非从发足之地而来,亦非到达之处而入。若谓瓶中虚空,是从发足彼方而来,则彼方既为此瓶满贮虚空而去,自应于原地,缺少一瓶虚空。若谓瓶中虚空,是从到达此方而入,则当开瓶入空时,应见原地之虚空,从瓶中倾倒而出。今则不然,彼方之空既不减,此方之空亦未增,故知空无彼此,亦无出入。彼方喻众生舍寿处,此方喻再受生地;色身虽舍彼受此,然内之识心,既非从舍寿处来,亦非由受生处入。虽然,玄奘法师云:“去后来先作主翁”,此乃据俗谛理言。本经显第一义谛理,故说识性即藏性,原无去来。藏性含吐十虚,宁有方所;不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业发现而已。虽然众生循业流转,从彼同居士,入此方便土;或从彼方便土,入此实报土;而成九界,众生命浊,此皆权教方便之说。实则,三土原是常寂光,识性无非藏性,何来三土之有。此明因缘生法即空,显空如来藏。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明因缘生法即假,显不空如来藏。本非因缘即空,本非自然即有,空有不二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由于识阴相妄性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众生界不减,佛界不增,而非因缘;藏性不变随缘,故有九界圣凡,上至等觉,下至凡夫,不离此识心,故非自然。正显藏性中道空不空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1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