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藏乘摄属

第三个门,叫“藏乘摄属”,也可以说是“藏乘分摄”。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这叫“三藏”。这三藏又属三无漏学,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经藏就属于定学,律藏就属于戒学,论藏是属于慧学。在中国的经典上常常看见“三藏法师”,就是这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里边所诠、所属的,是定学,它所讲的,多数属于修定的法门。就像本经,这部《楞严经》就是教人修禅定的,前边不是说“示性定,劝实证”?所以这一部经就属于定学。那么其中也兼有戒学,兼,就是兼诠;在经文里边,不是有〈四种清净明诲〉吗?这就是讲戒律的。这部经也有慧学,不过不多。因为戒、慧它不多,所以这一部经典,就属于定学,不属于戒,也不属于慧;在三藏里边,是属于经藏所摄,不是论藏,也不是律藏。
什么叫“乘”呢?乘就比方一辆车,车有大车、有小车,小车只能坐一个人或两个人,好像脚踏车只能一个人在车上。这个“小乘”,不是单单指脚踏车,就是普通的小车,小车它能坐人,而不能多,所以叫“小乘”;小乘,就是“声闻、缘觉乘”。大乘,就是“菩萨乘”,菩萨乘就比方大车,这一辆大车可以载很多人。所以在佛所讲的教里边,有大乘、小乘。
那么这一部经是属大乘经典?是小乘经典呢?这一部经是教菩萨法,佛所护念的,是属于大乘菩萨法,是大乘所摄。
怎么说这一部经是“教菩萨法”呢?这是因为一些阿罗汉都要回小向大,发菩萨心、行菩萨道。阿难尊者由摩登伽女的家里,回到佛所住的地方,就启请释迦牟尼佛,指示他过去一切如来所修的菩提道路,释迦牟尼佛就答覆他的所问。这种法,都是菩萨所修的法,所以这一部经就属于菩萨乘,而不属于小乘法。这一部经既然属菩萨法,那它的藏乘分摄是明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肆.义理深浅

第四门,是讲“义理深浅”:它的义理,究竟讲得是深、是浅?这一部经所讲的道理,是属于哪一教?
按照天台宗来判断,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就是小乘法,属于三藏教。这三藏教所说的是什么经典呢?就是“阿毗达磨”,又叫“阿含经”。阿含,是印度语,翻到中文就叫“无比法”;虽然是无比法,但是在天台教来判,还是属于小乘教,所以这部《阿含经》叫“三藏教”。
三藏教之后,又有“通教”:通,就是“通达”,它前边通到三藏教,向后边又通到别教去,通前、通后,所以叫“通教”。通教之后,又有“别教”──特别的这个教。怎么叫“别教”呢?它是“别前、别后”,和前边的通教也不同,和后边的圆教又不同,所以它是特别的。别教之后,就是“圆教”。藏、通、别、圆,天台讲这四教。
那么按照贤首宗来判断,这一部经的教理,是属于哪一教呢?贤首宗讲“五教”。什么叫“五教”?就是“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五种。小教,就是天台所判断的“藏教”;始教,就是天台所说的“通教”和“别教”;终教、顿教、圆教,都在天台的“圆教”里头包括着。所以这五教和四教,名称是不相同,但是理论是一样的。那么,始教就是大乘教的一个开始,而小教只知道人空,不知道法空──知道人是空的,而法还没有空,对于法还有一种执着,没有空。终教,这就已经到大乘这个教里边了,所以他既知道人空,又知道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人空、法空,人法双亡,这是属于大乘的一种道理了。
讲到“人法双亡”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常常有人请斋──请佛去吃饭,供养佛。佛吃完了饭,就给斋主说法。那么斋主(就是请佛吃饭、供养斋饭的这个主人)要向佛叩头顶礼,然后请求佛说法。佛若不在,就请这一些个佛的弟子、罗汉去应供;应供完了,也要说法的。
有一天,佛和诸大比丘都出去应供了,庙里就剩一位小沙弥。这个小沙弥在庙里看门口,又来一个斋主请斋,要供养。供养,就是做一点好的菜、好的饭,请佛或者比丘、沙弥到家里来吃,这就叫“供养三宝”。那么佛和比丘都到外面去了,庙里就剩这位小沙弥,这个斋主说:“你是沙弥,也好!我就请你这位沙弥去应供啰!你同我去了!”这小沙弥战战兢兢地就去了。怎么战战兢兢呢?他没有自己去应过供,都是同比丘去的,现在人家请他吃饭,也不知道到那地方说个什么好?说法,不知道法怎么说?那么不知道也去啰!这个斋主就很诚心地请他到家里吃饭。
吃完了饭,斋主就很恭敬地向这位小沙弥叩头顶礼求法,等着他说法。这小沙弥在座上,一看这个人叩了头,然后在那个地方低着头,也不起身,就等着他说法呢!你说,这小沙弥怎么样啊?哈,他没有什么话讲,下了座就跑!跑回祇树给孤独园佛住的地方去了。吃完了饭,不说法就跑了!心里一定觉得很惭愧的、很不好意思。
供斋这位斋主在这地方跪了很久,低着头,也听不见讲什么。“啊,这个沙弥说什么法呢?”偷偷地抬起头:“我看他究竟说什么法?”一看,座上什么也没有,这位小沙弥没有了!他看这位小沙弥没有了,当下就开悟了。开什么悟了?悟到“人空、法空”──人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啊!”他说:“原来这样!”就开悟了。这光开悟不行,得要去求证明;他就跑到祇树给孤独园,去追这位小沙弥了。
这小沙弥跑回祇树给孤独园自己房里,进去把门闩就插上了,在里边就lock(锁上)。为什么把门锁上了呢?他就怕这个斋主来找他要法的债,再找他说法;他无法可说,所以就把门锁上,就怕这个人来找他。殊不知,他刚锁上没有好久,这个人果然就来了!来到这儿,就敲他的门,他也不敢出声,在里边就战战兢兢的,恐惧得不得了:“啊,这怎么办呢?把人家饭也吃了,人家现在来逼着要法,这怎么办哪?”这一着急,怎么样啊?小沙弥也急得开悟了!两个一起开悟,他也悟到“人空、法空”这个道理了。
所以不知道有什么因缘,或者你一着急也会开悟,或者你一欢喜也会开悟,或者你觉得有什么境界来了,磕着、碰着,都会开悟的;所以这开悟,不是一样的开悟──有的人听见刮风的声音,就开悟了;有的人听见流水的声音,就开悟了;有的人或者听风铃一响,也开悟了;或者听钟一响,也开悟了。说:“那我听这么多,怎么没有开悟呢?”我怎么知道你怎么不开悟啊?(上人敲钟)现在听这个声音,有没有开悟啊?所以这开悟,要等着你时候到了,好像煮饭似的,你煮饭,饭熟了的时候才能吃。你这开悟,也要等机缘成熟了;机缘成熟了,磕着、碰着,或者怎么样,都会开悟的。
中国在过去,历代祖师开悟的情形有很多很多种,不是一样开的悟。所以只要你能专心致志去修行,去研究佛法,总有一天你会开悟,会明白的。你现在如果开悟了更好,没有开悟呢?你先慢慢等着,不要着急!不要急得睡不着觉、吃不饱饭,不要这么样子!我知道 Loni(果逸)不着急,所以她睡得着觉,总想要睡觉;因为不着急,所以就要睡觉。
在“终教”,既悟人空,又悟法空,这是到大乘的教海里边。这一种的终教还不算究竟,还有顿教比终教又较高一步;这终教,是教菩萨法。又有圆教,是一切一切都圆融无碍,一切一切都“本来是佛”。《法华经》是属于圆教,所以《法华经》上说,一切众生将来皆当作佛。经上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是说人到塔里边和庙里边去拜佛,心本来要诚、要专一的,可是这个人他没有什么诚心,到这庙里边,就念“南无佛”;但就这么一念“南无佛”,将来就成佛的。
讲到这个地方,我又想起来一个公案。念佛,应该给众生来回向,不为自己来念佛,要为大众念佛。我念一声佛,就回向这个功德给一切众生,这个功德更大,更是圆融无碍。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以前释迦牟尼佛,带着一班徒弟到了一个国家去化缘,没有人布施,任何人都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佛的弟子。当时目犍连尊者没有跟着佛一起去,等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最后来了,你说怎么样啊?这城里所有的人,国王、大臣、老百姓恭恭敬敬地向摩诃目犍连尊者来叩头欢迎,又问他:“您用什么,我都供养您;您所需要的什么东西,我都给您!”一般佛的弟子就不明白这件事,请问佛说:“以佛这么样大的德行,到这个城里边,没有人来供养;摩诃目犍连尊者是佛的弟子,反而这么多人恭敬他。这是什么道理呢?”
佛向弟子就说了:“为什么我来,这些个国王、大臣、老百姓不供养我呢?因为我和他们在过去生中没有种下善缘,和他们都是什么缘也没有的。那么,摩诃目犍连同他们有什么缘呢?
在往昔无量劫以前,摩诃目犍连尊者那时候做一个砍柴的樵夫,到山上去砍木头(firewood)回来烧火。有一次,在砍柴的时候,他碰到一窝蜂子要来螫他,他当时就念佛,又发愿说:‘南无佛啊!你们这一班蜂子不要螫我,等我将来得道的时候,我先度你们成佛去!你们不要有这种恶心来害人!’他发了这种愿,所以这一班蜂子也就不螫他了。后来这只蜂王就做这一个国家的国王,这一班蜂子就做国王的大臣或者老百姓,繁殖很多人民在这个地方。现在目犍连尊者出家做了比丘,到这个城里来,就因为宿世他发愿度这一班的众生成佛,所以今天他来了,这一窝蜂子都向他叩头顶礼,这样地欢迎他。”
由这一件事情看来,我们每一个人修道,都应该结缘,应该要对任何人都好,发愿令每一个人都成佛;不但令每一个人成佛,所有的众生都度他们成佛。你发这个愿,无形中你看不见,但是人与众生心里边,都有一个无线电通着的──你看不见,但是你对他好,他默默中一定会知道的。
你应该对一切众生都存一种度脱他成佛的心,我们每一个人若存这种心,到任何地方都有缘。说:“我到某一个地方去,没有人招呼我,也没有人理我。”为什么?就因为宿世同这个地方的人没有缘。所以这个“缘”是最要紧的,我们每一个人修道,必须要与一切众生结缘。所谓“未结菩提果,先结众生缘”,没有到成佛以前,必须要先和众生结缘。
与众生结缘,怎么样结法呢?就是要对所有的众生都好,以好心对待一切众生,以好事来待一切众生;力量能做到的事情,就应该尽量去做好事。这都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不要做小乘那个罗汉、自了汉,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欲结菩提果,广结众生缘”,就是对众生要结缘。为什么?众生就是佛,你对众生好,就是对佛好;你若对众生不好,那也就是对佛不好。所以你若能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众生见到你也是佛;你若见众生都是魔王,众生看见你也是魔王。这就像什么呢?你戴着绿眼镜,看见人都是绿的;那人来反看你呢?也是绿的。你戴红眼镜呢?看人都是红色的。你眼睛看人家是什么样子,人家也就看你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方才说,一切众生的心里,都有无线电互相通着的。你不要以为我这儿动一个恶念,他不知道。不错,他不知道,但是他那个自性上有一种感觉,会知道的!所以人对人,你若对人好,这就属阳;对人不好,这就属阴的。
那么第四门“义理深浅”,义,就是经上所有的意义;理,就是道理。这一部《楞严经》的义理,究竟是深、是浅呢?它这个理是深的,就好像大海那么深。你知道大海有多深?有的人测量说是多深;但你测量这个地方是这样深,那个地方或者又浅一点、或者又深一点,所以测量不出来究竟有多深。《楞严经》这个道理,亦复如是,也就是你不容易穷尽这个道理。你们每个人,这个人在《楞严经》上得到这个好处,那一个人又得到他的好处,各人所得的不同;但是这种的智慧,都是在这一部《楞严经》里边所得的。因为经典深,我们得的智慧也就会大,得的定力也就坚固,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这个深而又坚固的定力,我们每一个人研究这部经典都会各有所得。但是对这部经的义理,你也得到了,他也得到了,是不是这个经上就少了一点?不是的。这个理也就像大海的海水,你取去了一些,这大海里的水还是这么多;他取去这海里的水,又有他的用途,海里的水还是这么多,它无穷无尽的。这经上的道理也是不能穷尽的,你开悟了嘛,这个经上的道理还是这么多;你没有开悟嘛,它也是这么多。你就取出去多少的智慧,这个经里头还是包藏这么多智慧,也没有增、也没有减,所以这个经的义理,就比如大海那样地深,无穷无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伍.能诠教体

什么叫“教体”?为什么又要有教体呢?所有佛所说的法,都有它的教体。这一部经的教体是什么呢?是“声、名、句、文”。声,就是“声音”;名,就是“名字”;句,就是“一句话、一句话”;文,是“文章”。
在文殊菩萨答覆释迦牟尼佛所问时,说:“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如来出现于世,所说的教体是什么呢?又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就是娑婆世界;真教体,真正的教体是什么呢?清净在音闻;这个“音闻”就是教的体。音闻就是声音,可是单有声音,不能谓之教体,好像风也有声、水也有声,可是那不能成为教体。
什么是教体呢?“声、名、句、文”。声,就是佛说法时的声音,佛所说法,有一种声音;有声音,然后就有了名目;有名目,就有了句读,一句一句的;因为有一句一句的,然后就变成了文章,就有文采可观了!所以这一经的教体,就是以“声、名、句、文”,做为本经的教体。
这声、名、句、文叫“随相门”。又有“唯识门”,这部经又以唯识为它的教体。又有“归性门”,归性门不讲相,而归这个性,以归性为它的教体;归,是归回来;性就是自性。又有“无碍门”,以无碍为它的教体。
“唯识门”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释迦牟尼佛观察机缘,应以何法得度的,他就于“净识”里边,生出这一种的说法,而教化这个众生;这个众生在这个“识”里边,也就得到这种法的利益。所以这叫唯识门,以唯识为它的教体。
“归性门”,这是圆融无碍,就把识也没有了,返识归性,归到性上,以归性为它的教体。
怎么叫“无碍门”呢?前边那个有事、有理,归性门就是一种理。那么这四种(随相门、唯识门、归性门、无碍门)合起来,有“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理事俱无碍”,这叫无碍;以无碍为这一部经的教体,没有障碍,一切事都圆融无碍了。
**【编按】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所有的大乘经典你都可判它为实相,以实相为体;实相是无相,可是无所不相。这个实相,就是天地间那个“能”,“能”是视之不见。那么《楞严经》的体,说是有四门,而归纳起来是圆融无碍的,就是以实相为体。所以这个经典讲来讲去,还是以实相为体。你们若明白它以实相为体,那就知道经典里边的意思都与实相有关,都由实相所生出来的。所以无论你是随相门也好,唯识门也好,或是归性门、无碍门,都没有出这个实相。凡是大乘经典,无论哪一部经,都可以用实相作它的体。这部经以这四门来解释实相,诠显实相。

**根本说起来,连实相也无相。实相无相的,圆融无碍,就是教你不执着这个有相的。用四门来解释这部经的体,那就是诠显实相的道理,也是这样子。而经上每一卷所说的道理,都是归纳到实相上,讲来讲去,无非显实相。诠是诠显,显出这部经实相的道理,令人们明白实相的道理:“喔,这个原来是这样!”就好像认识人似的,白人、黑人、黄人、红人,究竟是哪一种人。

**这部经的体是实相,《楞严经》属于大乘经典,你用实相为体就可以了,它那一种分别出四门,无非教你显明了实相的道理。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陆.所被机宜

什么叫“所被机宜”呢?就是所教化的众生,所教化的这种机,这叫“机宜”。这个机宜──这一部经所教化的,是什么众生呢?这一部经所教化的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的。那么所教化的,主要是声闻、缘觉和有学。
什么叫“声闻”?声闻是闻佛的声音而悟道的,修四谛法──苦、集、灭、道。什么叫“缘觉”?缘觉又有两个名称:生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修十二因缘而悟道就叫“缘觉”;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这叫“独觉”。这个独觉住在深山穹谷里边,隐于岩穴之间,他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灭灭生生,所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这种的境界,而自己悟道了。
那么这一部经,正是教化声闻和缘觉这两种的机,又教化有学的机。什么叫“有学”?他是还有所学呢!这就是菩萨。因为在佛的果位上来说,菩萨还有所学,所以叫“有学位”;到佛的果位上,才是“无学位”。
又教化一种,就是“定性声闻”;定性声闻,他是不愿意回小向大的。那么不定性的声闻呢?他回小向大;这回小向大就可以由声闻的果位,经过缘觉,而成菩萨。这一部经,正是教化这些个机的。可是虽然说这四种机是当机者,要是往宽广的来说,所有三界的众生,都是这一部经的当机众,都可以教化的。那么这能令定性声闻也回小向大,发菩萨心、成菩提果,所以这一部经是无机不被、无人不度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捌.说时前后                                       
                                  佛说这部经,是在什么时候?若就这一部经,佛开示回小向大之说,应该是在方等的时候说的。而佛说法四十九年,在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六十二岁;波斯匿王和佛是同岁,若依波斯匿王的年岁,应该是在般若的时候说的这部经典。所以这说时前后,就定它在方等或般若的时候,所以判它在终教的里边,是一个实法,这是“说时前后”。                                 
【编按】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说时前后第八门,《楞严经》是属于方等教。方等教还是属于通教,“通”是通达无碍,又是通前通后,往前可以通到小乘去,往后可以通到大乘。所以《楞严经》的教义,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这都可以。方等的时候它是通于阿含时,所以它是教小乘回小向大。怎么又说它是通后?通于后面的般若时。方等时是大乘的一个初门,初发大乘菩提心的时候。所以可以说这部经属于方等或般若时,它是通着的。我们看经典要把它看活起来,不要单执着一部分;单执着一部分,这是以一废百,以这个一样就把一百样废了,也可以说是固执不通。                                 
所以这个说时前后,它是什么时候呢?就是说《楞严经》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方等时或般若时,它们是通着的。当时波斯匿王是六十二岁,所以佛也应该是六十二岁。本来佛说完方等时是五十岁,佛三十成道,十二年说阿含,八年说方等,所以佛是五十岁。可是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所以也可能是般若的时候,但是当时佛说这部经典,它不属于般若教,还是属于通教,所以判它为方等时,这是一个大概的意思。                                 
我们不要钻牛角尖,很执着这个“时候”,这个时候不是一个问题。古来这些大德高僧分科判教,有的地方是正确,有的地方是很多此一举,不需要的。后人要把那个道理看得很活动地,也不要说它一定怎么样子,或一定不怎么样子,用你自己的我见,说它不是那个时候,或是那个时候,这是无有定法的。                                 
时间本来也没有过去,也没有现在,没有未来。那么现在可以说就好像这个时候──现在研究《楞严经》,现在就是说《楞严经》的时候;不过是在佛入涅槃之后,说我们研究《楞严经》。所以这个“时候”是不要执着的,我们要是因噎废食,在那个地方以噎不吃饭,那是太可惜;所以不要以噎废食。                                 
佛说法,古德虽然分为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但是经典不一定在哪一时讲,就是属于哪一类的,就归到哪一时。能这样想,那真是圆融无碍,才能前后贯通,真正得到经义。举例来说,虽说佛二十二年说般若,但我不相信佛二十二年只说般若。在二十二年中必定含有其他的教义,如方等教,所以不要这么执着时候。可能佛在般若时也讲一些方等教,或者在方等时也讲一些般若教。如果以耶输陀罗授记作为标准,就说它是为法华涅槃时,那你怎么知道佛以前没有为她授记?这都不一定的;这就是以凡夫的思想来测量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没有办法知道。我们不要太执着佛什么时候说什么经典,我们也不能说佛说过一部经后,就不再说它了。总之,我们现在研究《楞严经》,这就是说《楞严经》的时候;什么时候没有研究,就不是说《楞严经》的时候。                                 
你怎么知道波斯匿王不是再请教《楞严经》的?那时波斯匿王说他是六十二岁,所以你怎么知道佛在般若时,不会再说《楞严经》,再次研讨《楞严经》的道理?因此我们不能说佛说过后,就不再重提它的道理。例如以前我讲《楞严经》,那时是一九六八年;现在又讲,而现在是一九八七年,这样怎能说我们研究《楞严经》是在哪一个时候呢?这不是限定就是哪一个时候。就如果北,她一九六八年在北边,现在到了南边,那么对她而言是一九八七年听到《楞严经》。还有也可能佛讲《般若经》时,大家对《楞严经》的道理不懂,所以又重新研究,这样怎么能够确定是哪个时候?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玖.历明传译                                       
“历”,就是经历;“明”,就是叫我们每一个人都明白;“传”,是传授;“译”,就是翻译。说起这一部经的因缘,是很远的──天台智者大师当时遇到一位从印度来到中国的法师,这位法师告诉他,印度有一部《楞严经》,这部经是究竟坚固,是最究竟、最深、最奥妙的,它这种的道理是不可思议的。天台智者大师听这样说法,于是他每一天就向西方叩拜,求能看见这部《楞严经》的经典。一拜,拜了十八年这么长久,可是拜了十八年,也没有看见过这一部《楞严经》。                                 
                                  因为印度国王认为这一部经典是一个国宝。怎么说国宝呢?这一部经典是龙树菩萨到龙宫里取出来的,所以这个国家就把这一部经典也定为国宝了,不准流通到外国去。而现在译经的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他想把这部经流通到其他国家去,尤其是中国。他就把这部经典带着,想要到中国来,殊不知在海关上,就被检查的人查获了,带不出来。                                 
                                  那么他回去就想种种的方法,想把这部经带到外国去。他想种种方法也想不出来,后来他就用最小的字,把这部经写到最细的绢绸上,然后用蜡把它封好了;把臂割开,将这部经放到肉的里边,之后再用膏药贴上。等伤已经好了,这就把这部经藏到胳臂里边了。有的人说是藏到腿里边,我想:因为藏在腿里边不恭敬,所以他一定是藏到臂,或者身上肉厚的地方;割开肉,把这部经放到里边。等伤口好了的时候,他这回到中国来,因为这一部经在他肉里边,海关检查不出来了,于是就带到中国来。                                 
                                  带到中国来,就带到广东这个地方,正赶上丞相房融被贬到广东来,于是就把般剌密谛法师请到广东的一座庙里边,翻译这部经典。这翻译经典的经过是这么样困难,所以我们现在能研究这一部经典,都幸亏这位法师能用这种的苦心,把这一部经典带到中国来。你想一想,这一部经典多么重要呢!智者大师听说有这一部经,他就向西方叩拜,天天望空遥拜这部经典,结果也没有读诵过这一部经。而我们现在也没有拜这一部经,就遇到这一部经,又可以读诵,你说这个因缘是多么殊胜呢!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唐:就是中国唐朝的时候。中天竺:这是中印度的一个名称。这是在唐朝什么时候呢?在唐朝武则天退位了之后,神龙元年这个时候,有一位印度的沙门:“沙门”也是印度话,翻译到中文就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佛也叫“沙门”,以前佛住世的时候,马胜比丘穿着袍、搭着衣,在印度的街上走,舍利弗尊者见到他,就问他说:“啊,你这么样庄严,威仪这么好!你一定有个师父,你跟谁学的呢?”马胜比丘就说:                                 
                                  诸法从缘生 诸法从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说这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出来的,一切法也从因缘灭;我的师父叫“佛”,是个大沙门,他常常是这样讲的。舍利弗尊者听他这样一讲,也就跟着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拜佛做师父,出家了!所以佛也叫“沙门”。                                 
                                  翻译《楞严经》的这位沙门,叫般剌密谛:这是梵语,译成中文就叫“极量”;言其智慧和才能都极其丰富,非常圆满,他的才能也到极点了,他的智慧也到极点了。译:是“翻译”,也就是“易”,就是把它调换过来了。换什么呢?就是将印度的文,换过来变成中文。                                 
                                  般剌密谛法师是译经的一个译主,怎么叫“译主”呢?就是当时在一起翻译经典,不是就只他一个人,而是有很多的法师集会在一起,大家共同来翻译这一部经典。究竟有多少呢?大约当时有两百多位法师,共同在一起来研究、翻译这部经典。当时在广州,他住在制止寺里边;制止寺是广州的一个大寺院,在那个地方翻译这部经典。                                 
                                  他把这部经带到中国来,翻译成中文,但是他翻译的时候,很快很快就把它翻译完了。为什么他要很快把它翻译完呢?因为他把这部经典带出来之后,印度的国王也知道了,国王就责备守关的这一些官吏说:“你们为什么放这个和尚出去,把这个国宝也带走了?”所以这位法师愿意快点回去认罪,宁可国王怎么样罚他自己,也不希望国王罚守关的这一些人。因此,他很快地把这部经典翻译完了之后,就又回到印度去请罪,任凭国王怎么样惩罚他,他就接受怎么样的惩罚。这位法师对于这一部经的贡献,功德是非常之大的,我们现在能得到研究这一部经典,都应该先感谢这位沙门这种的功德,因此把这位沙门的这种经过,先向大家来介绍。                                 
                                  方才说,“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学。怎么叫“勤修戒定慧”呢?你首先要皈依三宝,之后又要受五戒;不是受了五戒就算了,还要照着这个去实行。怎么叫实行?就是“不犯戒”。很多人都知道这五戒是什么,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修持、实行这五戒,就不会失落人身。                                 
                                  那么说:“不杀生,这可以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这应该戒的,应该不杀生;不偷盗,这也是应该戒的;不邪淫,也是应该戒的;不打妄语,也是应该戒的。为什么酒也在五戒之内呢?为什么要戒酒呢?我一生中就欢喜饮酒,又欢喜抽烟,所以我也不想学佛法了!为什么?有戒酒这个条例,我就不愿意学佛法!”可是你要自己想一想,你喝酒对不对呢?抽烟对不对呢??                                 
说是:“人人都喝酒,人人都抽烟,这有什么不对的呢?这是人人所好的!”可是人人所好的,这就是“习焉不察”──你染成这种的风气,不知道觉察。人家抽烟,你也抽烟;人家喝酒,你也喝酒,就跟着人家跑了。跟着人家跑,自己身上就养成一种的毛病──这叫“毛病”,人没有大病,就有小病;没有小病,就有个毛病。这抽烟、喝酒是一种毛病,要把它戒除去!可是,宁可不学佛,也不戒除烟酒,你说这个人的思想多愚痴呢?这是一种愚痴的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4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这位般剌密谛法师主持翻译的工作,当时还有一位助手,他是乌苌国沙门:“乌苌国”也是印度的一个国名,“乌苌”又叫“乌场”,以前是一个国王的花园。这位沙门是这个国家的高僧到了中国来,他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弥伽释迦:这个名字翻译到中文就叫“能降伏”,他能降伏一切的烦恼,也可以说能降伏一切的魔障;总而言之,什么他都可以降伏。这个法师他是译语:他翻译、修正这个语言。像是在中文要用什么话来翻译印度话,这位法师做一个译语,所以当时也是这个译经场里边最高的一位法师。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像这本经上,普通都没有现在我写这位法师的名字,你们可以加上他,因为古本上都有这一个“证译人”。这位是什么地方的人呢?他是罗浮山南楼寺沙门:这罗浮山,是广东的一座名山;南楼寺,就是怀迪法师住的庙。                                 
怀迪证译:他做这个证明;怎么证呢?“证”,就是保证的意思。这“怀迪”,大约他的师父给他起名字的时候,就希望他精进用功,就给他起个名字叫怀迪。怀迪的“迪”字,就当一个“进”字讲,意思就是总要精进修行,不要休息,不要懒惰。这一位法师的学问非常好,平时也研究经教,对经典的道理非常明白,对印度的梵语也懂,于是在当时译经场里边的成员里,他就做一个证译的法师。                                 
                                  因为般剌密谛和弥伽释迦这两位法师,本来中文和梵文都很精通,那为什么还用一个中国人来做证译人呢?因为他们两位虽然是中文、梵文都通达,但是初初到中国来,恐怕对中文还不完全彻底明了,所以就用一个中国人来给作证。这位怀迪法师,就是翻译本经的一个证译人。不过在现在的经本上,就没有这位法师的名字了,而在古本上还有。那么究竟谁把这位法师的名字给除去了?我也没有考查。但是我希望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个证译人是谁,所以今天我讲《楞严经》的时候,也特别提出来向大家说一说。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弟子:这个菩萨戒,出家人也应该受,在家人也应该受。《菩萨戒经》上说,无论国王、大臣就位的时候──就是国王就职的时候,都应该受菩萨戒;大臣去做大臣的时候,也应该受戒。房融因为明白佛法,就以佛做为他的父亲,以菩萨做他的兄弟,所以说他是“菩萨戒弟子”。菩萨戒有多少呢?有十重四十八轻;有十种特别重要的,四十八种是轻一点。所以他受这个菩萨戒之后,自己就称“弟子”。                                 
                                  他又做过前正议大夫:“前”,就是以前,不是他现在做。“正议”,《史记》上就称“正谏”,叫“谏议大夫”。谏议是管什么事情的官呢?就是“言官”。怎么叫言官呢?就是无论国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就去讲、去批评。有的朝代叫“御史”,就是这个国家什么事情做错了,他就要来批评。“大夫”,就是官的一个名称。                                 
同中书门下:“中书、门下”,都是丞相府的一个名字。“中书”,是管皇帝的一切书札、诏书之类的,一切一切皇帝所出的号令,都由中书丞相这儿来管理;“门下”,就是管理政务的行政长官。门下就管理政府的事情,中书就管理皇帝的事情;所以这两个丞相,一个管发号施令的,一个就奉行这号令的。这个“同”有两种解法。一种是说左、右丞相由都他一个人兼了,所以就叫“同中书门下”。又有一种解法是他和中书、门下是同僚;同僚,就是同等的、共同来做事情的人。平章事:“平”,就是平均;“章”,就是显著、彰显。彰显这些个事,就是对朝廷里边所有的事情,要把它平均一下。                                 
清河房融:他是清河人。名字呢?他姓房,叫融。融,就是很圆融的。笔受:就是他用笔写出来这些文章,他是润色的,这叫“润文人”。润,就是把它修饰更美好一点。所以《楞严经》这个文章,那是再好都没有了!为什么?你看,丞相房融是一位最大的文学家,最有学问,他亲笔来润色这个文章!所以《楞严经》里边的文章是特别好,再没有这么好的了!这《楞严经》的文法是最好了,你想学中文,若能把这部《楞严经》读熟了,读得能记得住,那你的中文就是最好、最高了。中国人没有看过这种文章的,那多得不知多少!                                 
【编按】以下录自一九八七年六月八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你们看这地方,前边有三位法师,后边有位居士;本来那位居士应该放到“证译”的法师前边,但是因为他是居士,所以就把他放到后边。怀迪法师是当时的证译,他不一定懂得梵文,不过他就证明所翻出来的中文,意思完全都正确了,所以说他“证译”。那么这四个人,可以用我们翻译的这“四步”来把它说明了──                                 
(一)翻译:这是“初译”,也就是草创。                                 
(二)译语:这就是“修改”。                                 
(三)笔受:也就是“润色”。                                 
(四)证译:也就是“证语”。                                 
这和我们现在翻译的这四步正相合。                                 
你们各位不知有没有看到这个地方?为什么要房融笔受呢?这个房融是当时一位很有学问的文学家,也是一个达官贵人,他有地位,又有学问,又信佛;因为这样,他也是愿意一起来研究佛法。这不是说可靠、不可靠,或可依赖、不可依赖的问题,这就是他是一个很相信佛的人,学问又好,又和当时的达官贵人有平等的 Level(阶级)。所以你就是翻译经典,也要有国家政府的力量才可以完成。好像那时候,有几百个人、几千人翻译经典,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谁也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在西方翻译经典,这正是一个开始,是第一步;将来若有大力量,有大善知识,会有很多人共同来做这个事情,不是我们现在这么小规模的。大家对这种情形都要认识清楚!所以现在“历明传译”有这四个步骤,有四个人,各位应该知道。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序分.三番破识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拾.别解文义
依照贤首宗判教,有十门分别,前边那九门已经讲完了;由“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这儿,乃至于到最后边,这是第十门“别解文义”。别解文义里边,“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室罗筏城祇桓精舍”是“处成就”;再加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于后边“大阿罗汉”、“诸大菩萨”,这叫“众成就”。佛所说的经,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哪一部经前边,都要有这六种成就。因为有六种成就,才可以成立这个法会而说法;如果六种不成就,不能说法。
现在讲到经文上,希望每一个人都特别注意。以前所讲的那些道理是前方便,现在正式讲经文了。道安法师将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在经前面所作的一篇序文;正宗分,就是说这部经里的宗趣;在经的后面,劝一切人流通这部经典,这叫流通分。
**A1.序分 A2正宗分 A3流通分 A1分二
B1证信序 B2发起序 B1分二
C1先明五义 C2广列听众
今C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如是我闻:“如”当个“信”字讲;又者,这个“如”是“指法之辞”,就是指明了这个法。“是”就是这一部《楞严经》的文。就说:“像这样的法──《楞严经》这十卷的文,这部经上所说的这个法。”“我闻”,是我阿难亲自听见佛说的。所以这叫“如是我闻”。
又者,“如是”就是“信成就”。凡是佛所说的法、所说的经典,在经前边都有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一)信成就、(二)闻成就、(三)时成就、(四)主成就、(五)处成就、(六)众成就。
(一)信成就。为什么要有信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的一个母亲,它能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这个“信”,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又者,“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佛法就像海那么大,这个海你用旁的方法是进不去的,只有用“信”字,才能到这海里边去,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这个“信”是最要紧的。好像我现在讲经,你们在这儿坐着听,我讲的话你一定要相信,不要生怀疑心;你若一生怀疑心,我讲得对,你也认为是不对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信心。你若有信心,我就讲错了,你也会说:“啊,这讲得都对!很有道理的。”为什么我讲错了,你都认为很有道理呢?因为你有一种信心。你若没有信心,讲得对,你也认为它不对;若有信心呢,我讲不对,你也认为它对。那么究竟我讲得对不对呢?我告诉你们,你不要害怕!我不会讲得不对的,我一定会对你们讲对的,我只不过这样讲,主要是你要有信心,坚固你的信心。你不要信你自己,你要信我!我告诉你:“《楞严经》是非常之好。”你也想:“啊,这是好的!”你同意我这个说法,这就有信心,这就叫“信成就”。
(二)闻成就。你有了信成就,我说出来的,你还要听。你光有信心,我讲经的时候,你跑了,跑到花园去了,或者跑到某一个咖啡店去饮杯咖啡,等你回来,我讲经的时间也过了,那就不是“闻成就”了。你在我讲经这段期间,咖啡也不饮,甚至于没吃饭都不饿了,一定要听这个经。好像昨天这位白小姐,已经生病了,我叫她去休息,她心里还挂着,说是:“等你讲经的时候,叫一个人来叫我。”我说:“不要叫人来叫,我可以来叫!我亲身来叫你,你现在休息一阵子!”等到讲经的时候,我向她打招呼。她那时大约还有点病痛,这病痛大小我是不知道,你问问她自己,她会知道的。不过我看她脸红红的,好像还有点不舒服;但是她也来听经了,这就是闻成就,带着病都要来听经。你说,若没有诚心、没有真心,能来听吗?这就是证明她有一种诚心!
她由西雅图把一只狗也带到三藩市来,为什么带一只狗到三藩市来呢?因为她爱那只狗,对那狗放不下;可是到了三藩市这儿来,又觉得不方便,于是把这只狗又用飞机送回去了。你说这岂不是没有麻烦找麻烦?为什么那么舍不了狗,现在又舍得了呢?这就是因为听经的力量,比爱那狗的力量大一点;这也可以证明有一种闻成就了,有一种真正的诚心。
不单这白小姐有诚心,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从西雅图千里迢迢来到这儿,这都有一点闻成就;所以我就无论如何,也要成就你们这种闻成就。你们有信成就,我也成就你们的信成就,又成就你们的闻成就。
(三)时成就。可是你们有了信心,又有了闻成就这种心,若没有一个时候,也没有办法来听这经。你们每一个人,有的读书、有的做工;读书的,也没有时间来听经;做工的,一天到晚挂着要去赚钱,所以也没有时间听经。于是大家就商讨,在这暑假的时候,有的不到学校去读书的,就藉着这个机会来研究经典,并且读诵中文;这一方面可以把经典研究明白了,一方面把中文也学会了。你要是不怕难的,可以照着中文的经典,把中文都写下来。你说这多么好呢!把中文也明白了,把经典也学会了,这个利益太大了!所以这叫“时成就”,要有一个相当的时候。
(四)主成就。就是说法的主。有一个“时候”了,又要有一个“说法主”。好像你们要听经,没有人讲;你请美国的法师,他讲的和你讲的是一样的。他所讲的,你也都懂,那么你要他讲做什么呢?所以要找一个说法的主。于是就把我从这个“坟”里边拖出来了!本来我叫“墓中僧”,这回又出来和你们大家见面,讲经说法,这叫一个“主成就”。那么这一部经上这个主是谁呢?是“佛”。佛是这部经上的主成就。
(五)处成就。那么说法的人也有了,这就可以说法吗?还是不可以的。怎么样呢?又得要找一个地方,才能讲经说法。你若没有地方,说:“那花园那么大,可以到那儿去讲!”你讲一天、两天可以,你讲三天,恐怕政府就要来拉你了,说:“这是公共的地方,你一个人不能霸占这个地方!”就不可以讲了。所以又要有一个相当的地点,这个地点就叫“处成就”;这个处所已成就了!本经这个处,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祇桓精舍”,这个地方是个处。
(六)众成就。前面这五种成就了,还不行,还要“众成就”,又要有一些人来听。譬如,主也有了,处也有了,信和闻、时,这都可以了,唯独就没有人听。我讲经一定要有人听的,没人听,说是给桌子讲、板凳讲;讲是能讲,但是它们会不会听呢?这是一个问题;所以这又要有众成就。现在从西雅图这么远来这么多人,这是众成就。本经的众,就是“大比丘和菩萨”这一切的听众。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自称的“假我”。“我”有四种:(一)凡夫“执着的我”,凡夫执着我有这身体。(二)外道说:“我就是神!”这是个“神我”。(三)菩萨有个“假我”。(四)佛才有一个“真我”。
凡夫执着这个“我”,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的了。其实这个身体就好像临时住的一个旅店(hotel),你住在里边,终究是要搬家的,不是可以永远在这儿住的。可是一般凡夫就不知道这个道理,认为这个身体就是我了,又要吃好的,又要穿好的,又要享受,住的房子也要美丽,所有的环境都要美丽。为什么?就因为要帮忙自己这个臭皮囊。
这个身体是个臭皮囊啊,很臭很臭的!你不相信?你看这个身体:眼睛就有眼眵,这是不干净的东西。耳朵又有耳垢,也是不干净的东西。鼻子里就有鼻涕,也是不干净的东西。口里就有口水,又有痰,这也是不干净的东西。你若三天不刷牙,哦,口里就臭得不得了!你四天不沐浴,身上也臭得不得了。甚至于你若出过汗,一天、两天身上就放臭了。大小便,这也都是不干净的东西。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加上嘴巴,再加上大小便,所流的东西都是不净的东西。你说,这个身体有什么可爱惜的呢?你给它穿上好东西,擦上香水,为它忙得不得了!好像那些欢喜打扮美丽的女人,又搽口红,又搽粉,又要给它吃,又要给它穿,一天到晚为这个假躯壳忙忙碌碌。等到死的时候,它一点人情都没有的。它不说:“哦,你对我这么好,我多活几天,陪一陪你!”它不肯的,所以你说这个身体有什么好啊?
但是凡夫就执着这个身体是他的了,说:“哦,这是我的身体。你打我?我才不能答应你呢!你骂我?你为什么要骂我?”究竟“你”是谁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又说人家骂他了,又说人家打他了。根本他没有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以为这个肉体是“我的”了。其实,那个灵魂才真正是“我的”,那个自性才真正是“我的”。可是他找不着、看不见,也不知道找,就以为这个就是对了,为这个身体忙忙碌碌。
我举一个例子:就好像厕所,你给它穿上美丽的衣服,挂上美丽的东西,把厕所装饰得非常地美丽。可是你装饰厕所,无论你把它收拾得怎么样漂亮,那里头也是装臭东西的,是不干净的。我们人这个肚皮里头,你说是不是不干净的东西?所以你要是太为自己做打算,这是未免没有算过这条数了!不会算数的人,才专门为自己忙忙碌碌的!所以我不为自己忙,我是为人忙;我是愿意人家有什么事情叫我帮忙,我去帮忙的。那么以上所谈是凡夫执着的“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就是闻成就。本来是耳闻,为什么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呢?因为耳朵根本就不能闻的,能闻的是那个“性”,而不是“耳”,耳不过是一个闻的门户而已。这种闻性是常在的,因为“我”是一身之总,所以就说“我闻”。“我闻”也就是“心闻”,心里头闻见的,而不是由耳朵闻见的。
为什么阿难尊者要有个“我”?阿难尊者这个“我”,是个“假我”之“我”,而不是“真我”。这个“我”,头先讲过,凡夫执着有个“我”──这是我,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切的物质都放不下,自己的身体更放不下,这是“执着的我”。外道有个“神我”,他说这个“我”是谁呢?就是神。这是外道的一种“神我”,若细分析,那有很多,不要详细讲它。
菩萨有个“假我”──说那个“我”,是个假的。为什么是个假的?菩萨怎么还做假事呢?因为他无我相,这个“我”,他认为是个“假我”,而不是“真我”。由假才能到真的我上,你知道有假了,才能找着真的;你不知道有假,就找不着真的。我们现在为什么研究佛法?就想要追求真理。为什么要追求真理?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一切都是假的了,就要在假的上面找真的。所以菩萨认为身体这个“我”,是个“假我”,他要找自性那个“真我”。自性的真我是谁呢?就是成佛。佛才是真我;你若没有成佛以前,你那个“我”都是假的。
所以头先有人问我,菩萨怎么还有“假我”呢?就因为他是菩萨,所以才知道这是假我。若不是菩萨,凡夫说:“喔,你说是假的,我看看!我这个身体最好了,又强壮,又高又大,仪表堂堂,你说我这是假的?我可认为这个是真的。”他看不破,所以就放不下;放不下,就得不着自在。你到成佛,那才得到“真我”了;没有成佛以前,那都是“假我”。这是说四种的“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我闻”,说是如是之法──就是这一部《楞严经》。印度般剌密谛法师把它用细绢写好后,将胳臂割开,藏在里面,带到中国去,翻译成中文。现在这部经又传到美国来,又要翻译成英文了,所以就是这一部经。我告诉你,你现在明白了吗?这“如是之法”,就是《楞严经》这个法。这个法怎么样?这个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讲的,是佛传授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而是佛以前讲的法。                为什么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佛经用“如是我闻”开始,有四种的意思:(甲)息众疑、(乙)遵佛嘱、(丙)息诤论、(丁)异外道。                (甲)息众疑。怎么叫“息众疑”呢?因为佛入涅槃后,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升了佛的座位说法。阿难尊者一升座时,所有佛的弟子顿然起了三种的疑惑:(一)“啊,释迦牟尼佛又再活了吧?”他们因为看阿难尊者一升座,相貌圆满,和佛的相貌是一样了,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光动地。佛的弟子因为想佛想得大约也都头脑昏了,所以就以为释迦牟尼佛又来了。(二)以为阿难尊者成佛了,所以才有这样的相好庄严,相貌才这样圆满。(三)又以为他方佛来,说是:“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阿难成佛,或者是东方佛、南方佛、北方佛、西方佛来到这儿了吧?”                为什么大众有这三种的怀疑?因为阿难尊者升座的时候,先要显现入定相,大约五分钟没有讲话,这么入定;在他一入定,相貌就和佛一样了,所以每一个人心里生出来这三种怀疑。等到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大众三疑顿息,这三种的怀疑都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因为他说:“‘如是’,如是这样的法,‘我闻’,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所讲的,是佛所传授给我的。”因为有这四个字,把这三疑顿息,这是第一个意思。                (乙)遵佛嘱。遵,就是“遵从”;遵从佛的嘱咐、吩咐。佛吩咐什么呢?在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告诉一切弟子说:“我将要入涅槃了。”一听说佛要入涅槃了,所有的弟子就都哭起来了;尤其阿难尊者和佛是堂兄弟,他哭得更厉害,痛哭流涕,大约眼泪把面都洗干净了。阿那律尊者就对他说:“你不能哭啊!佛要入涅槃,你应该问一问后事怎么样安排啊?”“什么后事啊?我问什么?”                “你应该问:(一)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经前边应该用什么字来代表?”(二)现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槃,我们又依谁而住呢?(三)我们现在是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总得要有个教主啊!(四)佛在世的时候,佛能调伏恶性比丘;佛入涅槃之后,恶性比丘又怎样去降伏他呢?你应该以这四种事去请问佛才对的。”                阿难尊者一想,也对啊!于是就请问佛,说:“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我们又以谁为师呢?”佛答说:“以戒为师。”就是以“戒”做一切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的师父。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是依佛而住,佛去世呢?就要依“四念处”而住。这四念处是什么?就是“身、受、心、法”。(1)“观身不净”,观这个身体不干净。你能观身不净,就不会爱惜这个身体了。(2)“观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苦的。你能观受是苦,就不会贪图享受了。(3)“观心无常”,这个心是无常的。你能知道这个心是无常的,也就不会着住到心里所打的妄想上。(4)“观法无我”,这一切法,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这五蕴的法,也都没有我。                又者,将来结集经藏的时候,佛所说的经典,经前边应该用什么文字来代表?佛就说:“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所有佛说的经典,前边都有“如是我闻”,然后又有六种成就,才能表示这部经圆满的义理,也是证明这部经是佛所说的。阿难尊者又问佛:“佛在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能降伏他。佛入涅槃,恶性比丘怎么办呢?”佛答说:“对恶性比丘,应该默而摈弃之。”什么叫“默摈”呢?就是不睬他,不要理他,也不要和他讲话,也不要和他坐在一起;总而言之,就是所谓“臭着他”,叫他在一边,没有人理他,他再恶,自己也都没有办法了。恶性比丘,就是不讲道理的出家人;佛在世的时候,也有“六群比丘”,那是最恶的。你不要以为出家人就统统都是好的,出家人里头也有不守规矩的,多得很呢!那些不守规矩的怎么办呢?就要默而摈之,就要不理他,不要和他讲话;这样子,就会把他调伏了。                (丙)息诤论。因为佛的弟子有很多很多,老参上座,比阿难尊者道德高深的多得很,每一个人的身分都比阿难尊者高。在结集经藏时,阿难尊者仅仅是一个初证阿罗汉果的人,其中早已证到四果阿罗汉的有很多,所以如果是由阿难尊者所说出来的经典,一般人都不会佩服的。那么加上“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阿难尊者自己说的经典,而是听佛所说的经典。因为一般人都知道阿难尊者记忆力最强、最好,佛四十九年所说的经典,他全能记得,有条不紊,不会杂乱的,所以他说“如是我闻”,大家也就没有可争的了,因为这是佛所说的。                (丁)异外道。就是和外道不同。因为外道说一切事,都不离“有、无”。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所以在外道的经典,用“阿、欧”两个字开始;“阿”就是“无”,“欧”就是“有”。佛经上就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和外道的经典不同的。                一时:这个“一时”是什么时候?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也就是应该说《楞严经》的时候。那么为什么不记载出来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因为印度的历法和中国的历法不相同,印度或者是一月,中国或者就是三月;这个时间没有法子定,于是就定为“一时”。这个“一时”,就是佛说《楞严经》那个时候。前边“如是”叫“信成就”,“我闻”叫“闻成就”,这“一时”就叫“时成就”,时候成就了。时候成就了,又要有个主,“佛”就是这个“说法主”,这叫“主成就”。                佛:一般中国人久而不察,也就不知道这个“佛”字究竟怎么样解法,以为这个字就是中国的字,其实本来不是的。这个字是印度话的音,若具足讲起来,就叫“佛陀耶”──中国人读“佛陀耶”,印度音就叫“布达耶”,所以英文也叫Buddha。中国人为什么不叫“布达耶”而叫“佛”呢?因为中国人愿意省文,就不完全说,所以就说“佛”。好像说 telephone(电话),有的人就说 phone,就是这个意思。由这个意思,你就明白那个意思了,那你就叫“开悟”了。                   开什么悟?开这个“佛名字”的悟:“哦,知道了,佛就是这个样子啊!”什么样子呢?就是佛那个样子。你若想成佛,也就学佛那个样子。佛什么样子?佛一天到晚都是欢欢喜喜的,不忧愁,也不生烦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他看哪一个众生都是佛,所以他自己就成佛;你要是认为众生都是佛,你也就是佛。                “佛”有三种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就是自己觉悟了;一般凡夫就不觉悟,所以自觉就和凡夫不同了。觉他,菩萨自觉而又觉他,这就和二乘不同了;二乘的人只知道自觉,而不知道觉他。又有觉满,就是佛了,和菩萨又不同了;菩萨只能自觉、觉他,而没能觉满。佛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并且还能自觉和觉他都圆满了,这叫“三觉圆,万德备”,万德都齐备了,故名为佛。                “佛”字,又有三个意思:(一)“本觉”,本来就是觉悟的。(二)“始觉”,方才开始觉悟。(三)“究竟觉”,究竟彻底的觉悟。这是本经上有这三个意思,这三个意思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样的,不过名称不同。在佛经里有很多地方名称不同,但意思是相同的,我们不要一变了名就不认得,就不知道他是张三、李四了!                譬如,这一个人本来叫“李锦山”,改个名叫“李果前”。以前知道“李锦山”的人,不知道他叫“李果前”,就说:“谁叫李果前哪?李果前是谁呀?”结果看见了:“哦,原来是你呀!”                佛这“三觉”也是这样,如果你没有深入研究佛法,说:“本觉和始觉、究竟觉,这是什么呢?”就不知道了。那么你若对佛法有研究:“哦,这和‘三觉’是一样的!”                《楞严经》上,这“三觉”是这样子讲,这是“佛”大概的意思。讲起这“佛”字,要是开广了说,那不要说三个月,三年也讲不完的;现在没有法子,讲三分钟也就可以了。因为美国人都欢喜快,什么都要快,那么现在讲经也要快,好像坐着火箭上月宫那么快,这儿一放火箭,“嗤”一声,就到月宫了。要这么快!所以讲经也要快!现在因为是科学的时代,不能守旧了;所以我讲这个“佛”字,也就缩短这个时间。                佛在室罗筏城:“室罗筏”也是梵语,又叫“舍卫国”。这个地方是波斯匿王所住的地方,也是这国家的首都,是佛教化众生的地方。“祇桓精舍”是佛所住的地方,“室罗筏城”就是佛所教化的国家,这个国家与其他的国家不同。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国家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所以“室罗筏”翻译到中文,就叫“丰德”;丰,是丰足;德,就是德行。                什么叫“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色、声、香、味、触都好到极点了!“色”,大约这国家出很多美女,出很多好的颜色。“声”,它这音乐大约也非常地美妙。“香”,你看现在我们这儿也有印度咖哩,你要是在我们的楼上做咖哩饭,离得很远都可闻到这个香。“味”,那个味道也是很美妙的。印度有醍醐,这个醍醐究竟是什么东西,我到现在也没有吃着。我想吃,也不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卖。据说醍醐是用牛奶造出来的,究竟什么样子,我也没有看见。“触”,大约有很细腻的绢,或者别的什么的,这都非常地美妙。除此之外,这国家还有丰富的财宝。                这国家的人,又有“多闻解脱之德”。“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多,知道事情也多,所谓“博洽淹贯之儒”。博,是广博;洽,就是通达无碍;淹贯之儒,这就是有知识的人。“解脱”,就是不被人绑着了。以前有一位法师,他穿袍、搭衣、持具,到另外一位老法师面前跪着,求老法师开示。老法师问:“你想要我开示你什么?”“我想要求解脱。”老法师就问他:“谁绑着你啊?”这位法师一听说没有人绑着他,就豁然开悟了:“哦,原来我是解脱的!为什么我又想要求解脱呢?”                说:“我也去请开示、求解脱,看看有人告诉我‘没有绑着我’,看这样开不开悟?”这又不同了,因为你还没到时候呢!你那个机缘没有成熟;若成熟了,一句话就令你醒悟,令你豁然贯通了。那么,这国家的人都很解脱的──就是修道很容易成道的。                祇桓精舍: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祇桓精舍有一个因缘。什么因缘呢?在舍卫国有一个大富长者,名字叫须达多,他的钱到底有多少,没有人知道。当释迦牟尼佛来到舍卫国教化众生时,有一个朋友对他讲:“佛在某某地方说法呢!”须达多长者一听见这个“佛”字,就毛骨悚然,啊,就不知道怎么好了!说:“我要见见佛去,我现在要去见佛!”
他因为有这种诚心见佛,这时本来是半夜,没有天光,他就看见已经天光,觉得天亮了。为什么这么亮呢?这是因为他对佛生一种信心,所以佛在很远的地方就用这光照着他;于是他就起身去见佛。走到城门那儿,门本来还锁着,佛以神通的力量,就让这个门自己开了,又自己关上;他就出去见佛。到那儿见到佛,一听佛说法,就欢喜得不得了。他问佛:“您有这么多的弟子,您在什么地方住啊?”佛那时候没有祇桓精舍,就说:“我没有什么适当住的地方。”因为他有钱,于是说话也说得很仗势的,就说:“我可以给您造个庙!等我回去,我找地方为您造庙!”
因为他有钱,所以回来后就各处找地方。一找,找到祇陀太子这座花园。这个地方离舍卫国大约有五里路远,他看见这花园是最适合给佛造庙了,虽然这座花园是太子的,但是他也要买,就去和太子商量。太子说:“你想叫我把这座花园卖给你,你要做什么呢?”他说:“我预备造房子,请佛在这儿住。”祇陀太子就和他讲笑话,说:“好了!你想买吗?你用金砖把这园子里统统都铺满了,那我就卖给你。”
本来这是个笑话,不是实在的,祇陀太子以为他怎么也不能用金砖把这花园都铺满了。谁知道须达多长者回去,把家里所藏的金砖都拿出来,就把这座花园统统都给铺满了。祇陀太子就和他说:“我是和你讲笑话,我怎么会把这座园子卖给你呢?你不要以为开玩笑就是真的!”他就对祇陀太子说:“你现在是太子,将来就是皇帝,君无戏言哪!你不能和我讲笑话的。你讲了,就要算数,你想不卖都不可以的!”
祇陀太子一听,也没有办法了,说:“那好吧!你的金砖把我的土地是铺满了,可是树木你没有铺上金砖。这样子,那我们算两份好了!你铺上金砖的地方就算你的,没有铺到这有树的地方,还是算我的;不过我自己也不要,我也送给你来造房子供养佛。”须达多长者也没有办法了,于是就接受祇陀太子这个条件。那么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
须达多又有个旁的名字,叫“给孤独长者”,因为他愿意周济各地“鳏、寡、孤、独”这种人。什么叫鳏、寡、孤、独的人呢?“老而无妻曰鳏”,年老了没有太太,这叫“鳏夫”。“老而无夫曰寡”,老年的女人没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小孩子没有父亲、母亲,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等年老了没有儿子,这叫“独夫”。须达多专门照顾鳏、寡、孤、独这种的人,所以一般人就给他起个名字,叫“给孤独长者”。长者,就是很有德行的老年人的称呼。
那么“祇陀太子”这个名字,又怎么解法呢?祇陀,翻译到中文,就叫“战胜”;因为波斯匿王同人家作战,当战胜回来这个时候,太子降生了,于是就取名为“战胜”。
因为祇陀太子是太子,是个君,就把他的名字放到前边。“给孤独”是给孤独长者,就是须达多,是个臣,所以他的名字放到后边,所以这地方就叫“祇树给孤独园”。这是祇桓精舍的因缘。

C2广列听众(分三)
D1声闻众 D2缘觉众 D3菩萨众 D1分三
E1据迹标数 E2显本叹德 E3列上首名
今E1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与”,就当“同”字讲,也可以当“俱”字讲;同这些个大比丘。大比丘就和小比丘不同;大比丘,言其都是修道将要证果了。比丘,是印度话,翻译到中文,有三种意思:(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
(一)乞士。就是拿着钵到外边去向人化缘、化饭吃的人,这叫“托钵乞食”。乞,就是英文的beg。比丘乞食的方法,不能因这一个家庭有钱就去向他化缘,也不能因那个家庭没有钱就不向他化缘;或者专门化穷人,不化有钱的;或者专门化有钱的,不化穷人;不能这样子,一定要平等乞食。平等乞食,就是沿门托钵;沿门,就是有一个门口,就要在那儿化缘的。所谓“不越贫而从富”,不能不向穷人来乞食,而去向有钱的人家乞食;“不越贱而从贵”,也不能因这个家庭非常卑贱,我就不向他化缘,而要到尊贵的家庭化缘;不能这样的,要平等乞食,所以这叫“乞士”。
(二)怖魔。怎么叫怖魔呢?因为比丘在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有“三师七证”。三师,就是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七证,就是七位尊证,就是保证你做和尚不会破斋犯戒。所以到受戒的时候,戒和尚就问:“汝已发菩提心否?”就答说:“已发菩提心。”又问:“你是个大丈夫吗?”这个受戒的人答覆说:“是大丈夫。”
这样答覆完了,这个时候,就有地行的夜叉──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巡察善恶的神,就说:“现在佛的眷属又增加了一个,魔王的眷属又少了一个!”就互相这么传报。地行夜叉一传,传到空行夜叉那儿;空行夜叉也在虚空里头这么互相传报,一传传到六欲天上去了。六欲天是魔王住的地方,魔王听见这个话,就生了恐怖,所以叫“怖魔”。
(三)破恶。破什么恶呢?破“无明烦恼恶”。
因为比丘有这三种的意思,按着翻译的规矩,这是“多含不翻”;因为它一个名字而包含着多种的意思,所以“比丘”也就仍然留存印度这个方言,而没有翻译为中文。这些大比丘有多少呢?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么多。本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那么现在就是略去五个人,就说整数“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这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是佛的常随众,他们以前多数是外道,因为受佛的教化,感佛的深恩,所以就常随佛住;佛在什么地方,他们就住在什么地方,这叫“常随众”。
那么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常随众,佛在鹿野苑度憍陈如等五比丘,这是最初的五个人。其次又度迦叶波三兄弟,他们共有徒众一千人。以前迦叶波修的是事火外道,以后都皈依佛了;他们皈依佛,就把一千个徒弟也都带着皈依佛了,这是有一千零五个了。那么目连和舍利弗两个人,又各有一百个弟子,两个人是两百,这是一千二百零五个弟子。耶舍长者子又带着五十人皈依,这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个。略去五个人,所以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众”呢?一个人不能谓之众,两个人也不能谓之众,三个人也不叫众,总得在四个人以上才叫“众”。那么现在不只是四个以上,所以叫“众”。这个“众”有多少呢?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么多。
讲《金刚经》时,曾讲到“歌利王割截佛的身体”。在那个时候,佛是做一个忍辱的仙人,在一座山里修忍辱行。歌利王这时带着一些宫娥、妃嫔,还有一些文武百官,到山上去打猎、去玩。这一些宫娥在山上走来走去,就遇着一个老比丘在这儿修道呢!这些宫娥、婇女在宫里边,从来没有见到外边这么样的人;这位老比丘,大约胡子长长的、头发长长的,好像现在美国的“嬉皮”差不多。他这样子在那儿修行,这些宫娥、婇女就认为这是个怪人,就到他面前问他:“你在这个地方干什么啊?”老比丘就说:“我在这儿用功修道,行持佛法。”这些宫娥、婇女从来没有听过什么叫“佛法”,连一个“佛”字也没有听过,根本就不懂的;于是每一个人都好奇,这个人也来看,那个人也来看,就把老修行给围上了。
这时候,歌利王打围(打猎)完,周围一看,他带的这一些美女都没有了,于是就各处找;一找,就找到了。一看,有一个长长胡子、长长头发的人在这地方坐着,他这些美女,都和这个老比丘亲亲密密地这样子把他给围上了。
歌利王一看,就生出一种妒嫉心:“哦,我说怎么现在我这些美女都不跟着我了,原来都是被你引诱来了!”他就问:“你是个干什么的啊?”老修行说:“我是个修忍辱的。”“什么叫‘忍辱’啊?”“忍辱,就是你对我怎样不客气,怎样不好,我都忍着。”歌利王说:“真的吗?你真能这样子吗?我相信你做不到吧?你若真能忍辱,为什么引诱我这些妃嫔呢?现在她们都来亲近你,都对你生出一种爱念来,她们将来一定会逃跑的。”老修行说:“不是的,我不会引诱你的妃嫔!她们在这儿,我给她们说法,也教她们学忍辱。”
歌利王说:“你能忍辱?好了!那我现在试一试你,看看你能不能忍辱?”怎样试验呢?先把老修行的耳朵割下来,说:“你能不能忍哪?我把你耳朵给割下来了,你生不生瞋恨心?”老修行说:“我不生瞋恨心。”然后又把鼻子割下来,问:“你生不生瞋恨心哪?你对我生不生烦恼啊?”老修行说:“我不生烦恼,也不瞋恨你。”说:“你真不瞋恨啊?哦,那好!把你的手给剁下一只来!”
于是又把手硬剁下一只来,就问老修行,说:“你还瞋恨、不瞋恨我?”这个老修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还是对歌利王说:“我不瞋恨你。”“啊,你不瞋恨?把你另一只手也给剁下来!”另一只手也剁下来了,问他:“你生不生瞋恨心?”这就是故意来令他发火呢!但是老修行说:“我还是不生瞋恨心。”“哦,你这个都不知道是真的、假的?现在我把你的腿也剁下来!”剁下一只脚后,又问:“你生不生瞋恨心?”“不生瞋恨心。”“把那只脚也给剁下来!”两只脚都剁下了,问:“你还生不生瞋恨心?”“我不生瞋恨心。”
歌利王说:“你尽打妄语!我把你手足四肢都剁下,你还不生瞋恨心?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我不相信你会这样子!”可是老修行当时就发愿,说:“我如果不生瞋恨心的话,我的四肢还能完全长好了;我如果生瞋恨心,我的手足就不会长出来了,耳朵、鼻子也都不会长出来的。”说完了这话,这手脚、耳朵、鼻子本来剁去了,现在又都长出来了。歌利王说:“啊,这是个什么怪物啊?这个样子──手给剁去又长出来了,脚给剁去又长出来,这真是怪物!这回遇着妖魔了吧?”正在这么一想的时候,护法善神就大怒了,下冰雹大雨打歌利王。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歌利王说:“你尽打妄语!我把你手足四肢都剁下,你还不生瞋恨心?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我不相信你会这样子!”可是老修行当时就发愿,说:“我如果不生瞋恨心的话,我的四肢还能完全长好了;我如果生瞋恨心,我的手足就不会长出来了,耳朵、鼻子也都不会长出来的。”说完了这话,这手脚、耳朵、鼻子本来剁去了,现在又都长出来了。歌利王说:“啊,这是个什么怪物啊?这个样子──手给剁去又长出来了,脚给剁去又长出来,这真是怪物!这回遇着妖魔了吧?”正在这么一想的时候,护法善神就大怒了,下冰雹大雨打歌利王。
可是在这个时候,老修行又发愿了,说:“请护法善神不要恼怒,我原谅他。”又对歌利王说:“我将来成佛,最先要度你成佛的。”他发这么个愿,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就先度这五比丘。这五比丘中的憍陈如比丘,就是歌利王,就是在以前割截老修行身体的那个人;所以现在老修行成佛了,因为他有这个愿力,就即刻走到鹿野苑去,先度这五比丘。
所以我们人发愿是有关系的,你要发愿对人好、要度人,切记不要发愿去杀人。你若发愿去杀人,那个人将来也发愿要杀你的;杀杀不已,这循环始终都不会完的。你若发愿度他成佛呢,两个一起成佛,大家都得到常寂光净土那种快乐,这有多好呢!所以人切记不要发愿去害人,要发愿利益人,要对人好;他就对我不好,我也要对他好。你看,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他都不瞋恨,然后又来度歌利王!你说,这种精神多么伟大!我们学佛的人,就要学这种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E2显本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补讲、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三日“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皆是”,不是说的一个,是很多的。什么叫“无漏”?什么叫“有漏”?我们有习气毛病,这都叫“有漏”;然后就有争心、有贪心、有所求、有自私自利,再打妄语,这都是有漏。你若能无漏,就是把一切的欲念断了,把一切的智慧现前;欲尽智显,这叫“无漏”。 这些大比丘不只是大比丘,都是菩萨示现的比丘身;所谓“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身”,内心里所存的都是大乘的根性,里头都是菩萨心肠,但外边他所行的是小乘法。这些大比丘,也就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也就是大比丘,这是赞叹这些大比丘。怎么叫“无漏”呢?我曾经讲过,就是“没有漏了”。没有什么漏呢?没有“欲漏、有漏、无明漏”。 (一)欲漏。欲,是desire。无漏,就是不漏落到三界来了。“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什么叫“欲界”呢?我们现在所有的人就是在欲界,这叫“欲界天”。我们在地上生活着,但是我们这儿也叫天(地居天),是属于欲界天的一部份。怎么叫“欲界”呢?因为人人都有一种欲念、欲望,这欲望不能停止的。 欲,有物欲、色欲两种。“物欲”,就是贪图一切物质的享受;譬如没有房子的想买一栋房子,有房子的又想买一栋好房子,这是一种房子的欲。以前没有汽车的时候,人欢喜骑马,想骑马,买一匹好马;现在有汽车了,就要买一辆车。买车,先买一辆便宜车,这车驾出去,人家都看不起我,又买一辆好的车,但不是新的。和人一比较,人家都是一九六八年的车了,我这还是一九六五年的,差了好多年,所以又要和人家比赛,再买一辆一九六八年的车,这是车的物欲。甚至于有车了,又想买一架飞机;买了飞机,又想买艘轮船。这种物欲是不能停止的,几时也不能说:“喔,我够了!我再也不贪其他东西了!” 这个“欲”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就是从“无明”那儿来的。物,是物质、东西、物品。贪东西、贪吃好的、穿好的、住好房子,这一切都是物欲。这物欲,人人都没有满足的。 “色欲”,这大约我不必讲,你们懂中文的会懂了!色欲,尽贪图美色,也人人都不能满足。一个太太他不够,想要娶两个;两个又不够,又要三个。好像中国人,有的十几个、二十几个都有的。你说,一个人怎么能应付得了这么多?好像皇帝,几百、几千个女人收到宫里头,你说这太不平等了,是不是?现在民主国家说是一妻,不准重婚,但是男人、女人偷偷摸摸出去乱七八糟地来,不守规矩,也多得很,这都是被色欲所摇动。你被色欲和物欲所摇动,这都叫“欲漏”。 (二)有漏。“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有”,什么都有;因为这个“有”,它多了也就漏了。这个有漏也可以说是你贪图“有”,就有这一个“有”的漏。漏,就是漏洞,漏出去,你保持不住,多了就漏。 (三)无明漏。无明就是烦恼的根本,这也是一个漏,是一个最大的漏。你若有无明漏,那你就有有漏、欲漏;你若无明漏没有了,那有漏也没有了,欲漏也断了。所以漏有这三种。 那么这一些大阿罗汉都是证果了,证果的人就无漏了、不漏了。不漏到什么地方呢?不漏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来了。所以说,这一些“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他们都是证大果的大阿罗汉,和普通的阿罗汉是不同的。证初果的阿罗汉,叫小阿罗汉;证四果的罗汉,叫大阿罗汉。 证四果的罗汉,如果他不往前去再研究、再修,这叫“定性声闻”。定性,他一定在那儿,站在那个地方就知足了,得少为足──得到的不多,他就认为够了,不向前再去进取了。要是再往前去研究、去修行,他就可以证到菩萨的果位上。 阿罗汉是梵语,译成中文,有应供、无生、杀贼三种意思。 (一)应供:小的阿罗汉只可以应人天的供养──受国王、天王来供养;可是大阿罗汉可以受世、出世间一切人天的供养;出世,是超出三界诸天的境界。超出六欲天的天人供养他,他也可以受的,所以叫“大阿罗汉”。比丘只可以受人间的供养,而不能受天上的供养;小阿罗汉可以受世间天、人的供养,而不能受菩萨的供养;这大阿罗汉也可以受菩萨的供养,因为他断了界外的烦恼。 小阿罗汉是断三界内的烦恼,大阿罗汉就断界外的烦恼,所以大阿罗汉也就可以说是菩萨了!不过他现比丘身,没有行菩萨道;但是他心里头也是存着菩萨心肠,也就是一点一点地,就可以做到菩萨这种程度了,所以这叫“大阿罗汉”。(二)无生:他已经得到无生法忍了。(三)杀贼:把无明贼都杀尽了。 这些大阿罗汉在过去生中已经都成佛了,因为要来帮着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所以又现比丘身来做阿罗汉。其实,这些阿罗汉根本都是大菩萨,都是菩萨境界,所以叫“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佛的儿子叫罗睺罗,也叫“佛子”;但是这个“佛子”,并不是指罗睺罗。所以你看经,不要误会经文。这是指前边所说的这些大比丘、大阿罗汉,这些人都是佛子。为什么说他们都是佛子呢?在《梵网经》上说: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众生受了佛戒,就有成佛这种资格,等到他也开悟了,这就是真正佛的儿子。《法华经》上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怎么叫“从佛口生”呢?就是佛教化出来的这些人,都开悟了。“从法化生”,是从佛法里头生出来的。好像你们皈依三宝,在皈依时,我说你们现在是一个新的生日,一个新的生命,也就是这个意思。你们既然皈依三宝了,这也可以称得上“佛子”,就是佛的弟子。 怎么叫“住持”呢?“住”,就是住到佛法上;“持”,就是依照佛法去修行。又,在《楞严经》上说,住到如来藏性上,这叫“住”;持究竟坚固的定──守持住这个坚固的定而不散失,这叫“持”。这“佛子住持”,就是这一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令佛法接续不断,总延长下去。 那么在庙里,方丈和尚为什么叫“住持”呢?这两个字,就是从这儿来的;住持,英译是abbot,就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人,他接续佛的慧命,令佛法不断灭,这就叫“住持”。那么这一些大阿罗汉和大比丘,都是能令佛法不断灭的人,所以叫“佛子住持”。
这些大阿罗汉在修行上勇猛精进,有大精进、有大牺牲、有大忍耐。因为他们修行很精进,所以他们的牺牲也很大的,世间的一切都不要了,他们也有大的忍耐,这都是未来的“佛子”──佛的继承者。“住持”,就是住持佛法、住持正法。有这一类的圣人在世界上,那就是佛法住世。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超诸有:把一切的“有”都超过去,没有“有”了,就是人空、法空,破一切的执着,可是就没有能发大菩提心。一切执着他是破了,也不求名,也不求利,也不喜欢出风头了。可是,有风头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名誉也可以,没有名誉也可以;有利益也可以,没有利益也可以;就是没有种种执着了。没有说我想要争强论胜,和人去斗争、比赛,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思想。
他们已经超出“三界二十五有”了!你若想明白这“二十五有”,可以找一找《教乘法数》,或者《佛学大辞典》里面都有。现在不能详细讲,若讲,太多了。那么善超三界二十五有,也就是不在三界之内了。

【编按】“二十五有”: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二十五有,总为颂曰:

四洲四恶趣 六欲并梵王
四禅四无色 无想五那含

能于国土:这个“土”字读去声(音:度)。“能于国土”,“能”,就是他有这个能力,能在所有一切的国土;这不是单单娑婆世界这个国土,是所有十方国土,他们都可以去的。因为他们都是证果阿罗汉,都有神通,能飞行变化,什么地方都可以到的。那么说:“他们什么地方都可以到,我怎么没有看见他们到我们美国来呢?”他们到美国来,你们也不会看见的,因为那是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这一些人都还没有出世呢!所以那时候他们到过,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成就威仪:“成就”,就是什么事情成功、就绪了。成就什么呢?“威仪”“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象谓之仪”,就是这个人一举一动,都与人不同,一看见这个人,就令人很恭敬的。这一些大阿罗汉,也都是一举一动与人不同,令人人见着,都生一种恭敬心:“啊,这个人真好啊!真值得人钦佩,真值得人恭敬啊!”普通世间人做好一点,都值得人恭敬。这大比丘、大阿罗汉走到什么地方,都威威仪仪的,目不斜视;不是眼睛睁开,像个偷牛的人,东望望、西望望,不是这样的。他总是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走路,他眼睛不看出三尺以外的东西,总这么回光返照。这样威威仪仪的,绝对不和你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没有这个时候,他自己很庄严的。 他们能以在哪一个国土,都是“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一举一动都不马马虎虎的,都不慌慌张张的。这个“成就”,就表示还有“没有能成就的”,这是对这“没有成就的”说的。这些大罗汉,他们对威仪的规则、法度、毗尼仪式,都是没有缺欠的;他们都合法、合理、合规、合矩,行、住、坐、卧都不违犯这个威仪,所以叫“成就威仪”。
例如,无论什么事情,你们都要郑重其事的,很规规矩矩的。贪多是不好的,若慌慌张张的,很放逸不守规矩,自然写的字也没有规矩,这是一定的。
我们这个“主观智能推动力”上课的“规矩”是:大家都是学佛的,所以都可以做学生,都可以做老师,没有一定的,是互相学习的。不是一定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我们这儿是平等平等的,大家互相沟通,互相交换智慧。孔老夫子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要这样子,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学习。
不但现在是这样子,就是以前我在南华寺教书的时候,我当教务主任,我都叫那些学生“老师”。这个意思就是:他们好的,做我的法师;不好的,做我的戒师;我也给他们大家做老师。所以到现在,我还是又做老师,又做学生,这是我的 philosophy(哲学)。
以下这八句经文,是赞叹阿罗汉的四种美德。这四种的美德,前两句是赞叹阿罗汉“智慧的德”,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赞叹“持戒律的德”,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赞叹“慈德”,第七句和第八句是赞叹“悲德”;所以就是赞叹智慧、戒律、慈和悲这四种的德。
从佛转轮:“从”,就是随从;这一些阿罗汉是常常随从于佛的。随从于佛,不是仅仅侍候佛──或者拿着佛所应用的东西,或者给佛预备一条手巾,或者给佛送一杯茶,这样来孝顺佛。是怎么呢?转轮。这个“转轮”,不是说“六道轮回”那个“轮”,而是“转大法轮”,就是帮助佛来转法轮。讲经说法,也是转法轮;修持戒律,也是转法轮;严整威仪,这都是转法轮。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给人家做一个榜样、做一个法则,这都可以叫“转法轮”。
那么为什么又称“轮”呢?轮是以“摧碾”为义;摧,就是把它摧破了;碾,就是好像谷碾一碾它,碾成米了。这个“轮”,它能摧碾一切的旁门外道,把旁门外道那些不正确的邪说,都给摧毁了,所以这叫“转法轮”。又者,轮以“运载”为义;运载,就是把东西从那个地方运到这个地方;载,就好像船装很多货,可以把它们从欧洲运到美洲来,这就叫“运载”。这个转法轮,就是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到涅槃的彼岸;所说的法,就好像轮船似的,把人从这个地方运到那个地方。
妙堪遗嘱:他们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有这种智慧,就可以荷担如来的家业。因为他们都是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叫“妙”。“堪”,是堪可承受,就是“可以了”;他们有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都可以接受佛的遗嘱。“遗嘱”,就是佛入涅槃了之后,告诉大家谁做什么;也就是继承佛的志愿,去转法。就好像一般的世俗人,父亲临死的时候,就告诉儿女:“你要做什么,你将来怎么样去做。”吩咐子女怎么样去修行、去做什么。佛也就吩咐弟子:“你用什么功,你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转法轮,教化众生。”这叫遗嘱。
这些大阿罗汉,都有接受佛遗嘱的这种资格、这种程度了。怎么样的程度呢?他们都是有不可思议的智慧,既可以转法轮,又可以自利利他;自己有了智慧,教化他人,令他人也有智慧。所以这两句,就是赞叹阿罗汉“智慧的德”。
严净毗尼:“严”,就是严谨,很庄严的、很尊严的、很威严的,郑重其事,一点都不马虎的。你在他面前,也不敢笑,也不敢调皮,也不敢不守规矩,也不敢东望西望的,因为他太严了。为什么你们常常笑?就因为我这个做师父的不太严。所以你们见到这师父讲起来什么,就嘻嘻哈哈的;要是严,你们就不敢嘻嘻哈哈了。
“净”,就是清净。怎么样能清净呢?就是把恶断了!断一切恶,这就叫“净”,也就是一切的习气毛病都没有了。也可以说把见惑、思惑、尘沙惑都断了,无明没有了,这叫清净。没有污浊了,也就是没有恶了。恶怎么样没有的?说是“断恶”没有的。现在这个“净”,连“断恶”那个“断”都要忘了;你要是还记得“我怎么样断恶”,那还是没净呢!你若记得某一天断了多少恶,某个时候断了多少恶,那还是没净!为什么?还有邋遢东西在你心里头呢!你若净了,那你都忘了,根本就没有了,净了。
净什么呢?净“毗尼”。毗尼是梵语,中译是“善治”,就是善能治你的毛病;毗尼就是戒律。“严净毗尼”,就是对治毛病这个法做到最高处,极点了。所以严净毗尼就是对于“善治”这个法门,特别有实行的,他善能持戒。这个“严净”,就是强调他们在戒律里头,一点染污法都没有了,都是清净的,这个毗尼清净了。
弘范三界:“弘”,是弘大,当“大”字讲;“范”,就是师范、规范、模范。现在这是一个大师范,在什么地方呢?在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们这个样子,足可以做三界的导师、三界的领袖、三界的模范、三界的师表。这两句,是赞叹他们的“戒德”──持戒律的德行。
应身无量:“应身”又叫化身。应、化身是一样的;这是本来他没有这个身体,他变化出来一个,去教化所应该度的众生。这应身有多少呢?“无量”。或者有的时候有三千个应身,或者有的时候有五千,或者有的时候又一万,或者有的时候又十万、百万、千万、万万,这应身有无量无数这么多。
度脱众生:应身去做什么呢?是不是应身到那儿显个神通,令人知道呢?不是的!这是到那个地方去教化众生。他们能以随机赴感,有什么机缘,他就去度这个众生,以这个应化身教化众生。“度”,就是去教化他;“脱”,就是令他得到解脱了,令他能以出离三界。
众生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他就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或者帝释身得度,他就现这种应身去度。或者应该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的,他就现比丘、比丘尼身去为其说法。就好像观音菩萨那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样,所以这叫“应身无量,度脱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得到度脱,得到自己所欢喜的那种安乐。这两句就是赞叹大阿罗汉的“慈德”,因为他们太慈悲了;慈能予乐,给众生乐。
不单在当时是这个样子,也能拔济未来:“拔”,就是好像用手把他从苦海里拉出来,从泥坑子里拉出来,从地狱里拉出来。好像脚在淤泥里陷住了,将这只脚拔起来,那只脚又陷到泥里头去了;那只脚拔出来,这只脚又陷进去了,没有法子往前迈一步。这时候,你用手去把他一拉,就把他从淤泥里拔出来了。“济”,是过河;就好像不能过那个水了,他预备一艘舟航令他渡过来。就是他在泽里边,迈步也迈不上来岸,你能把他救上来了,这叫“拔济”。
拔济这些未来的人;“未来”,就是还没有到呢!当时讲的,那是一个预备的,就是你、我现在这些人都是,你、我现在都在这个“未来”数目里头呢!我们都是在拔济之中的。就由这个“拔济未来”,所以我们现在都有希望;我们现在的人,只要你肯相信这些阿罗汉讲给你听的法,你就可以得到救度了!
越诸尘累:“越”,是超越;“诸”,是语助词;就是把这个“尘累”都没有了、超过去了,超越所有的尘累。“累”,就是累赘。什么叫累赘呢?好像你身上挂着一块东西,五十磅你可以拿得动,若一百磅你拿不动,这就是个“累”了,累得你没有力量来把它举起来。“尘累”,就是这种尘劳的累赘,连累你,令你得不到解脱;得不到解脱,这就是在尘里头累着。好像就讲这个“红尘”,不要讲那么多意思,你把这个最要紧的意思明白了,那其余的都会明白。我们这一些个负担、这些个习气毛病、这些个欲念,这都叫“尘累”。你若把你这个欲念都没有了,那尘累就空了。所以“越诸尘累”,也就是叫你断欲去爱,把这尘没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E3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编按】此段经文浅释融入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述 其名曰:这些大阿罗汉的名字是什么呢?大智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语,译成中文就叫“鹙子”,又叫“珠子”或“身子”。舍利弗的“弗”,就是个“子”。他怎么叫“鹙子”?因为他的母亲叫“鹙”,舍利弗就是鹙鹭之子。他的母亲怎么叫“鹙”呢?因为他母亲眼睛就像鹙鹭鸟的眼睛一样,生得非常好看,所以名字就叫“鹙”。又因为他母亲的眼睛像颗珠似的,所以名字又叫“珠”;因此舍利弗又叫“珠子”。他又叫“身子”,就是他是由他母亲身上分出来的一个儿子。 舍利弗尊者是“智慧第一”,他在还没出生之前,智慧就已经现出来了。舍利弗的舅舅叫摩诃拘絺罗,摩诃拘絺罗常常和他的姊姊,也就是舍利弗尊者的母亲辩论,每逢辩论都是拘絺罗胜利,他这个姊姊一定输的。可是姊姊鹙怀孕了之后,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他再和姊姊辩论,每一辩论,他都输了,姊姊胜利了。所以拘絺罗就知道了,说:“喔,姊姊以前不是这么聪明,现在这么聪明,一定是有一个智子在肚里,在里边来帮着妈妈辩论!”他一想:“喔,我现在要学本领去了!如果不学本领,将来这个外甥生出来之后,我做舅舅的,是个老前辈,如果被外甥辩论输了,这多倒架子!太丢人了!” 于是他就到南印度去学法。你说学得怎么个样子?白天晚间都读书、学法,学得头发也不剃,胡子也不剃,指甲长出几寸长也不剪。为什么他不剪?不是故意不剪;不是说像现在有一班青年人也长头发、长胡子,不修边幅,但是不读书。他所以不同的地方,就因为没有时间来修饰──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做什么呢?就是读书,白天晚间都是读书。你说,这才叫一个真真正正的读书者!因为读书,一切的工作都停止了,没有时间剪指甲,没有时间剃胡子、剪头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以一般人就称他“长爪梵志”──这长指甲的梵志。 当他把南印度所有的一切医卜星象、一切辩论,这一些学问都学熟悉了,回来就去见他姊姊:“我这个外甥哪儿去了?”他姊姊说:“你的外甥啊,跟佛出家去啰!”他一听说跟佛出家,就生出一种大我慢:“啊,我的外甥八岁登座说法,就声震五天──这五印度统统都轰动了,所有几百个论师都被他给战败了!这么样聪明的小孩子,怎么能去跟着一个沙门出家呢?这太可惜了!”他生出一种骄傲心,就要去见佛,心想:“我去到那儿,看看这个沙门有什么本事,把我这么聪明的外甥给骗去做徒弟!” 他到那儿看见佛,想尽方法来攻击佛,可是想不出来一个什么方法。读了十多年书,指甲都不顾得剪,回来就是预备和他外甥来辩论的,殊不知回来都用不着了,外甥又跟佛出家了。现在见到佛,也不知用所学的哪一种书来和佛辩论好?想来想去,他想出来一个宗了,就要和佛立出一个宗。佛问他:“你以什么为宗啊?”“我以‘不受’为宗。你无论讲什么,我都不接受;你说什么,我也不理。我就是不受你所说的道理,我看看你有什么办法?你讲什么,我都不接受,就以这个为宗。你讲啦!”“好,你以‘不受’为宗,那你还受不受你‘不受为宗’这个见呢?” 佛这一问他,把他问得… …,如果说“受这个见”,这又是受了,这根本就自己这个宗也立不住了。如果说“不受这个见”,那根本就没有宗了;自己更自语相违,根本就没有道理了,好像一棵树没有根了。因为以“不受为宗”,这就是一种知见啊!    在没有辩论以前,他和佛打赌击掌,说:“我若辩论输了,就把头割下来给你。你要是输了呢,就要把你这个徒弟──我的外甥还给我!”这回一败涂地,一想:“自己这头割下来,不就完了嘛!这怎么可以的!”于是就跑了。 跑出大约有五、六英哩,自己一想:“哎,我是个男人呢!怎么可以说话不算数呢?我说如果辩论输了,就要斩自己的头;那我现在跑了,这怎么可以呢?啊,还是回去自己把头砍下来算了!”就跑回来。回来,就和佛要刀,说:“你把你的戒刀给我!”“你要刀干什么?”“我和你立这个辩论,我已经输了,我要砍下我的头给你!”“在我佛法里头,没有这种方法,你输了就算了,何必又斩头呢?”于是佛就为他说法,一说法,他当场就得到法眼净,开了法眼。法眼一开,知道佛法是奥妙无穷的:“原来我学了这么多年外道法,连佛法的万分之一都不如!”所以不单没有抢回外甥,自己也跟着佛出家了。这是舍利弗的舅舅有这么一个因缘。 为什么舍利弗尊者有那么大的智慧?因为他在往昔修道的时候持戒律、修定力,以后就有大智慧。他在持戒的时候,非常地精严,不是马马虎虎的;他在修定的时候,也是能忍耐一切的痛苦,腰痛腿酸,他都不动于心,所以就得大智慧。舍利弗尊者也是修种种的法门,不是单单一种,不过以戒律为主。所以舍利弗并不是只有智慧第一,神通或其它的就第二了,不是的;他的神通也非常之大,其它的,也都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过他最擅长的就是智慧。  摩诃目犍连:“目犍连”翻成中文,叫“莱菔根”,又叫“采菽氏”。他的名字叫“拘利陀”,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因为他的父母向拘利树求子生了他,所以就以这树做名字。 目犍连尊者在佛弟子中,是“神通第一”。怎么样得到的神通呢?因为他注重定力。舍利弗尊者注重戒律,他就注重定力,所以常常入定;因为入定,“静极光通达”,就得神通,这是主要的因素;要是往详细的说,他也是修种种的法门,不过是以定力为主。目犍连尊者所专长的就是神通,可是虽然神通第一,最后还是被人杀害了。由这个证明,我们不要光学神通,你就有什么神通,到果报来了,还是要受的。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修行是好的,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邪淫(僧人是不淫)、不要打妄语、不要饮酒,要以戒律为根本,这是很要紧的。 摩诃拘絺罗:“拘絺罗”叫“大膝氏”,因为他祖上的膝盖很大的;有的又说他本人也是膝盖很大的,所以叫“大膝氏”。他是舍利弗尊者的舅父,善能辩论。因为他很好面子,到各处去学外道的法,预备回来和他外甥辩论,殊不知和佛辩论反而输了,也出家了。 我们不论哪一位,若有同这位尊者当时所犯的毛病,在讲解经典时,能把它提出来,这是好的。好像这位拘絺罗,不错!就是好争第一,就是犯这个“争”的毛病。因为争的毛病,他是有勇无谋,有一股勇气,而智慧还不够。所以他遇着佛──有大智慧的人,就甘拜下风。由这一位尊者现身说法,我们就应该不争了。哪一位尊者犯了我们这六大宗旨的哪一条,我们若认识了,对这个经典也就认识了,这是真会讲经了;不过要正确,不要附会牵强,不要硬贴膏药。 好像这位拘絺罗 (大膝氏),他以前就是欢喜争第一。他这个争,不是拿刀动枪的那种争,而是用口头上来争;这就是一个拿刀动枪的开始,口头上争,争不过了,就要拿刀动枪了。所以我们由这位尊者得知,学佛法的人不要争第一,不要处处和人比赛。处处争第一,就因为你不是第一,才争第一;你要是第一,那又何必争呢?你若不争了,那才是第一;你争,就争来,那也不是第一。所以这一点,各位都要注意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也是梵语,译成中文就叫“满愿”;这是他父亲的名字。“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字,译成中文就叫“慈女”。“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富楼那、弥多罗尼两个人的儿子;这是以父母的名合起来做他的名字,中文就叫“满慈子”。 这位满慈子尊者有什么本领呢?他是“说法第一”。“舍智、目通、说法那”。“舍智”,这是说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他的智慧最大。“目通”,目犍连尊者在诸大弟子之中,是神通第一,神通最高。“说法那”,富楼那尊者说法最妙,一样的经典,旁人就没有说得那么生动,讲得那么好听,而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一讲,怎么样啊?喔,那真是讲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哪!天上天女终日来听他讲经,就给散花,地下也生出金莲来。他是善说诸法微细微细那个相,所以在诸大弟子之中,他是说法最为第一的。 谁若想说法第一,就念“南无富楼那尊者”。你念来念去,他把这种智慧辩才就加被你,你说法也就会令人动听了。怎么样动听法呢?你想要睡觉都睡不着觉了!好像有的人,我这一讲经,他就close(闭上)眼睛,冲盹儿了;这富楼那尊者若来为你说法,你就不会睡觉了。所以富楼那尊者是说法第一,善说诸法相;他辩才无碍,说的法再没有那么好的了!总而言之,是比我讲得好,我今天讲的,绝对不如富楼那尊者说法说得好!  这位满慈子尊者就好说,他有善巧方便,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善解诸法实相;这位,和那位争的,又不同了!没有争了,也没有贪,也没有求,也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也没有打妄语。这位尊者是利于旁人而说法,就是用法布施;布施,这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我们把这两位尊者的品行和思想都认识了,这就是明白经典的道理了。所以我们讲经,就要认识经典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我们天天这么一点一点地研究。 我们每一个,听这么多人上来讲,单听一个人的意思,就不是很圆满的;听这么多人讲,我不相信每一个人讲的都一样,我也不相信每一个人的意见都一样。所以上来讲,各有各的意见,他说得好的,我们也听;讲得不好的,我们还要听。好不好都要听,这一方面也锻炼我们的“法忍”──就我们对法上要有忍。不能说这人讲得好,这我就欢喜;讲得不好,我就不欢喜,那你就没有法忍了。
你学佛法,先要忍;忍,就是“忍受”。你要能忍了,才能受;受,就是有受用,你会有受用。你在听法的时候,也不着急,也不打瞌睡,注目凝神这么听;谁讲得好我也听,谁讲得不好我还听,好不好我都一样听;这个样子,就是练习对这个法有忍了。有忍,你才能有所受用;你若不能忍,根本就接受不了,人讲好的,你也是就像耳边风过去了,因为你没能把它忍下去、受下来。这忍受,就是专心致志听,听这个人讲得合法,我把它放在我这个storage room(储藏室)里边,或者放到脑里,或者放到心里,把它好好地记录下来。你能这样,有这忍耐心来听法,那是真听法了。你在听的时候,知道他讲得好或不好,讲得对或不对;可是不要尽量去分别它,知道就够了。那么这样,你熏修长了,你那个宝藏里边,也就法宝无量了!
发表于 2017-5-28 16: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8-24 06: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5-24 17: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3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2 2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6 05: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