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5|回复: 0

[净土网文] 念念称名常忏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6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t0186a03410b8322dab.jpg

念念称名常忏悔

沛国民张义,务本力耕,常恐有过,吁天忏悔。既老而病,恍然至阴府。主者示以黑簿,簿中列义所作罪目,皆已勾除;唯余一事不勾,视之,乃义少时,父遣刈麦,瞪目而拒父,微有谇语,以此不赦。盖天律不孝之罪,最为深重,不易忏悔故也。义苏,以此切诫后人。(《感应类钞•卷下•五二•张法义》)

张义每旦,告天谢过。忽被摄入冥,示以黑簿;簿中罪恶,皆已勾除,唯余一事,乃义少时,因父责,张目反顾其父。始知不孝之罪,不通忏悔也。(《感应篇汇编•忠孝》)

这两段都讲同一件事,前一段不易明白,后一段比较简短,容易明白。

张义是个农民,“务本力耕”,可是他很有去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每天早上向天忏悔他的过失。后来老迈生病,恍恍惚惚来到阴府,阴府执事就拿黑簿给他看。黑簿是记载罪恶的簿,做恶是记在黑簿,行善记录在红簿。里面列举了他一生所造的罪,且每一条都被勾除了;只有一条没有被勾,一看,原来是年少时父亲要他去刈麦,他不遵从,不遵从便罢,而且还用眼睛瞪父亲,还说了一些违抗的话。就这一件小时候无知对他父亲不孝的事,不被勾销掉。所以说“不孝之罪,不通忏悔”,表示其他罪可以用忏悔来消除,不孝之罪则不行。

所谓“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上天不咎悔过之人”。但如果是不孝的话,就不能以忏悔来消除。可见孝的果报很大,不孝的罪过惩罚也非常严厉。


真诚忏悔,时刻检讨自己


佛教也好,一般的修行也好,都很重视忏悔。儒家就有所谓“一日三省吾身”,佛门里做晚课,每一天都要念“忏悔文”,也要念“发愿文”。

佛门的忏悔仪式有对人忏悔,就是对我们所侵犯的人忏悔,请他原谅;也有对僧众忏悔,也有对佛忏悔;有向一个人忏悔,有向两个人忏悔,也有向四个人忏悔,乃至向二十个出家众忏悔。为什么?因为修行就是要“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果我们得罪了对方,不求对方原谅,那么这个罪永远都存在,将来一定要受果报的,这就是: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修行人很重视忏悔。所以,我们同修莲友尽量要能够坦诚。如果自己做的某件事情使对方不愉快,就应该坦诚地向对方道歉,请他原谅,不要推诿,不要掩盖,不要找理由。

《书信集》引用了一段话说:


诿罪掠功小人事
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
分怨共过盛德事

我们应常检讨,自己是否是诿罪掠功的小人?

当然,学佛人或一般人应该不会掠功,但往往会诿罪给别人,不然就会掩罪夸功,可说掩罪夸功是最平常的。

我们检讨,自己往往是一个掩罪夸功的人,自己在言行方面有了过失、有了缺陷,尽量掩盖,不让别人知道。即使别人知道了、冒犯了别人,也尽量找理由来掩饰;有一点小小成果,有一分二分,就会说成五分六分,甚至九分十分。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人就应该时刻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掩罪夸功”,还是在“夸罪掩功”?

其实一个修行人应该是“夸罪掩功”的,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缺失显露出来,让人家知道,可以消业障,也可以警惕自己;如果一直掩盖,那真是业障深重。自己有功劳有成就,要尽量掩盖,不要夸耀出来,这个都是增德消业最好的良方。


念念称名常忏悔


当然,我们念佛本身就是在忏悔,因为这句佛号具有无上的功德,所以念这句佛号能够消我们深重的罪业,因此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都念念称名,念念不舍,可见念佛人是个永远都在忏悔的人。


不过,虽然念佛确实能够消我们的罪业,但我们也必须至诚反省发露,尽量不要掩盖。不然的话就会像右手扫地、左手洒灰尘一般的不智。

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录

张义这件不孝之罪还被记录着,所以阴间的执事就拿黑簿给他看。我们在阳间所做的事情,有时候并没有人知道,可是依然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下来了。所以有一句话说:

人间所做事,居心之邪正,
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录。

又说: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真的就是如此。不只有形的言语行为会被记录下来,即使是无形的起心动念也会被记录下来。当然,起心动念如果是一般微细的妄想杂念还无妨。如果是很深重的念头,就是会被点点滴滴的记录下来,还是有果报的。

注重修心,从善如流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念佛的人要注重修心。因为一切的言语行为都是从心推动出来的,就像我们之所以来佛堂念佛、研究法义,就是有这个殷切的心才会驱使自己开车、坐车、走路来到这里。

同时,学佛的人若能尽量做到“宗风”里所讲的“谦卑柔和”,随顺他人,不与人争,与人为善,从善如流,那就更好了。《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每看到一个人都立刻顶礼恭敬,而且赞叹对方说:“你们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之佛,我不敢轻慢你们,我向你们顶礼,顶礼未来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