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弘一大师出家管窥 平湖居士许士中 自1918年弘一大师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至今的90年来,围绕大师出家因缘这一话题展开的议论不断,直至今日一般人还总是疑惑不解,成为难解之谜,故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家庭破产论”、“悲观厌世论”、“理想幻灭论”、“变态遁世论”、“宿根慧因论”、和“人生三层楼说”、“屈子自沉说”、“失恋说”。以上“论说”,除“宿根慧因论”外,均以论说者各自之学识、经历所形成之见解来测度大师为何要出家。由于所站角度、深度、世界观等等种种不一,导致认识不同,见解各异。如何才能较为全面正确知道大师出家的真正原因,我想只能是一种方法,那就是从大师自述中寻找答案。其次可以与大师出家因缘有关的挚友们所说的话作为辅助资料去探索。否则都是别人的猜测、附会议论,决非大师本意,且此种议论毫无意义,实与大师无关。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以上的论说中“宿根慧因论”与大师《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的观点较为接近。大师文中虽无直接说明为何出家,但已点出了出家的“近因”、“远因”,和一些“助缘”,说明大师是以 佛教因果观念来谈他出家的,即因、缘、果之关系。换言之,只有以佛教因果论之概念去理解,方能符合大师之自述,真正了解大师为何出家之原因。反之,若一味以世俗之观念去附会猜测,不光是无法想象,而且是徒劳的,可以说是永远走不通的死胡同,真的要成为不解之谜了。为此本文是以佛教观点来谈弘一大师出家之事。对于平时没有接触佛教的大多数人来说,因不知其教内的说法而感到陌生,故而敬祈有缘读者慈悲,息心静虑,耐心阅读。 一、出家的远因、近因 据大师自己口述,由高文显记录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一文说到了他出家的远因与近因: “当民国二年夏天的时候,……当时我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时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里却感觉得很有意思呢!……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和夏丏尊居士两人,却出门躲避,而到湖心亭上去吃茶了。当时夏丏尊曾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那时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方法的,谓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却十分欢喜呢!因此就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拿 佛经来给我看。我以前虽然从5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念经及拜忏。而于13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了他们那种生活,却很喜欢而且羡慕起来了。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月,但心里头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喜欢吃……。这一次我之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⑴ 又据姜丹书《弘一大师传》: “闻‘断食’可使身心更新,乃于民国五年,乘寒假余闲,往西湖虎跑大慈寺,身亲验之,兼旬而回,……余视之,面目黧瘦,而神采奕奕。余问:“当第二周间完全绝食时有何异感?”答曰:“心地非常清,感觉非常灵,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定能生慧,理固然也”⑵。 那么弘一大师所亲身体会到“人所不能听,人所不能悟”的是什么境界呢?大师没说,无法测度。但就是通过这些听起来玄妙不测,并具神话色彩的“所听、所悟”,恰恰是大师亲身得到的真实感受!成为他出家的重要关键,故大师自称“出家的近因了”。使得他在心灵上有如此触动的是什么?这种问题只有接触 佛法之人能知晓一二,因教内有此说法与事实。在佛教《高僧传》等书籍中记载有类似于通过某种特定的外缘条件,触发知晓前生之因,从而即刻判若两人,或有立即出家的,或有在家专修的各种事例,屡见不鲜。今举一现代事例,或许能帮助我们来了解弘一大师所感受到的是什么。此事见于 199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的《法音》杂志第111期上,现摘录如下:“一九八七年,北京成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那天,梁漱溟先生以特约研究员参加了会议(不一定是佛教徒,凡是文化界同佛教有关系的人,都邀请为特约研究员)。在会议上梁漱溟先生第一个讲话,他说:“我今天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佛教徒,我以前没有告诉别人,怕人家笑话,现在我要说,一个人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是一个禅宗的和尚” 。后来赵朴初谈起这件事说:“梁漱溟先生可是从不说假话的。他首先第一个交论文,这个论文在《法音》上发表了。他九十五岁讲这个话,九十六岁去世了,我们当时少做一件事,没有追踪,应当问一下,他前生是哪一个地方的禅宗和尚?哪个寺庙?叫什么名字?” 据此,笔者猜测:大师也是悟到,听到前生所发的大愿,也许也同梁漱溟先生一样没有告诉人家,怕别人笑话,而且知道他此生所应担当宏扬南山律的夙愿,必须要出家才能完成等有关 弘法利生之大愿吧! 二、出家的助缘 “说起来也许会叫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师的出家,可以说和我有关,没有我,也许不至于出家。关于这层,弘一法师自己也承认。有一次,记得他出家二三年后的事,……斋后,他在座间指了我向大家道:“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有一次,我对他说过这样的一番狂言:“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我这话原是愤激之谈,因为心里难过得熬不住了,不觉脱口而出。说出以后,自己也就后悔。他却仍是笑颜对我,毫不介意。……暑假后,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亲病了,到半个月以后才到虎跑寺去。相见时我吃了一惊,他已剃去短发,头皮光光,着起海青,赫然是个和尚了!笑说:“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巧是大势至菩萨生日。”“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我问。“这也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我无话可说,心中真是感慨万分。……自从他出家以后,我已不敢再毁谤佛法,可是对于佛法见闻不多,对于他的出家,最初总由俗人的见地,感到一种责任。以为如果我不苦留他在杭州,如果不提出断食的话头,也许不会有虎跑寺马先生彭先生等因缘,他不会出家。如果最后我不因惜别而发狂言,他即使要出家,也许不会那么快速。我一向为这责任之感所苦,尤其在见到他苦修行或听到他有疾病的时候。”⑶ 以上珍贵资料所说弘一大师出家的远因、近因、助缘,成为弘一大师出家的主要因素。但也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粗线条而已,若细说因、缘、果之关系极其微妙,说不能尽。因为此三者关系尤如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概念,两者有共性,且要结合起来看。因、缘、果,过、现、未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都是相对而言,只是相似相续互为转化之关系。例如说到大师出家的助缘,弘一大师“凡事认真、追求圆满”之个性,是他成就一切的最大助缘,同时此助缘也在不断地转化为各种新的因、缘、果。夏丏尊在此文最后说出极其精确的话,道出大师为何出家之根本所在,他说: “近几年以来,我因他的督励,也常亲近佛典,略识因缘之不可思议,知道像他那样的人,是于过去无量数劫种了善根的。他的出家,他的弘法度生,都是夙愿使然,而且都是希有的福德,正应代他欢喜,代众生欢喜,觉得以前的对他不安,对他负责任,不但是自寻烦恼,而且是一种僭妄了。”⑷ 笔者认为:认识弘一大师为何要出家,应跳出世俗之见,唯以佛教因缘果之概念才能解释得通。历史上具大智慧者均非凡俗之见所能想象和测度的。例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是以古印度的一位继承王位的皇太子身份出家的。《佛学大辞典》释迦牟尼条中解释为“印度迦毗罗城主浄饭王之子,……幼对于人生诸观象,既有思维之处。或于阎浮树下思耕农之苦,或见诸兽相食而厌人生之斗争。又于四门出游之途 上,观生老病死之相,有遁世之志。遂乘月夜令侍者車匿为伴,跨白马犍陟出家……”。⑸在历史上皇太子出家的还有很多,如禅宗传入中国的达摩,从朝鲜到九华山后成为肉身之 地藏菩萨等等,不胜枚举。他们连继承的王位都不要了,何况其他名利,才艺之类。真正是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其目的《 华严经》的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古人所谓“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乃真语者,实语者也。关键是,他们具超凡的大智慧之见地、心量,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远超凡俗之见,故被称之为“大雄”。现在各寺庙里供奉释迦牟尼佛之殿,均称之为“大雄宝殿”,即此意也。此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离苦得乐的行愿,佛教称之发菩提心(即成佛之心)。这才是弘一大师出家的真正目的,也是大师所示现“凡事认真”,追求彻底、完美、圆满之真实含义!实为我们世出世间众生作出了表率!何以得知?有其因,必有其果,因果一如故也。 佛教徒往往将修行有大成就的 祖师等,通过对他这一人生轨迹之现象分析,得出其真实之意,被称之为“乘愿再来”之人,即乘着他过去生中所发大愿之因,又来示现,满此夙愿。过去无量数劫所发的大愿,怎么才能完成?这就牵涉到佛教所说“本地”与“垂迹”(简称“本迹”)的关系了。 三、出家的“本迹”因缘 “本迹”是佛教专用语,为方便理解,暂且通俗浅显地解释为:“本”即是从凡夫修到菩萨、佛的真实之身,也就是法身境界,叫做“本地”,由自己修得之法身(真实之身)为救度众生而变化许多不同形象、身份的叫做“垂迹”。按天台宗对“本迹”之高下有四种不同。一、本高迹下,二、本下迹高,三、本迹俱高、四、本迹俱下。现举一例本迹俱高事例。《华严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迦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⑺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它劫⑻,……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意思是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说,如今的释迦牟尼佛,走出释氏宫,于伽耶城不远的地方,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成佛),然而你们要知道,此佛身非我之真实之身,我久远已来早就成为实成之法身(成佛),所经过的时间非算数所能知,非你们心力所能及。现在你们见到的为济度众生,一时垂迹,现伽耶成道之应身而已。 我们现在议论弘一大师出家原因也应从“本地、垂迹”去认识。从他这一生所显示出来的人生轨迹来看,应是乘愿再来,度化众生的法身大士示现,亦是“垂迹”。弘一大师也曾用这种“本迹”之说来认识议论他一生最为崇敬的 印光大师。 1924年在覆王心湛居士信中说:“……法师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弘扬 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二百年来一人而已,诚不刊之定论也”。⑼ 我们可以仿弘一大师评印光大师之语说:弘一大师之本,吾人宁可测度,且约迹论,“依蕅益大师,礼地藏、诵普贤,归心净土”。⑽严净毗尼,弘扬律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于现代佛化,为中兴一大尊宿,于传南山宗轨范,则八百年来一人而已”,⑾诚不刊之定论也。 根据有关大师传记等资料加以整理汇总,来看弘一大师是怎样“垂迹”的。 大师降生于“具有大乘根器的中华国土”,⑿ “实乘愿再来人也。无量劫来,本自具足悲愿,故虽在家处俗,即已悲天悯人,淳静慈悲,不同凡流”⒀。“四岁失怙,惟母兄是依,天资颖悟,读书过目成诵。性情外倜傥,而内恬醇,敬老怜贫,仗义疏财,有父风。多才艺,新旧学造诣俱深⒁。”“七八岁时,即有无常苦空之感,乳母每诫之,以为非童年所宜。及慈亲早丧,益感无常,悟无我理”。幼年已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⒃之句,已萌出世之心,此宿因使然。故“时而游行学舍黉宫,时而游行艺苑剧社……出其文心雕龙手腕,天女微妙舌根,铁划银钩笔法,迦陵频伽音声,作种种善巧方便⒄”。其垂迹之意:实为挽回世道人心,提高人类精神文明之素质,先培出世之基,以“出世之精神,作入世之事业,为精神文明树立了丰碑⒅”。故而示“凡事认真”之个性,作授传技艺之先锋、现教育人才之楷模、书前贤之箴言。古德所谓“八十老翁作舞,为教儿孙故”。此之谓也。“迨出家之时节已至,卒能舍富贵妻子、名利技艺,而勤修梵行,皎然以‘难舍能舍,难行能行’之模范,示现于世间,化度众生”⒆。“其于佛门宗派,则为律宗兼净土;于修持,则为苦行;于期望,则仍在救世。上人偿慨僧界之所以往往为世诟病者,咸以不守戒律故”⒇。是以出家后毕生研究宏扬最合震旦机宜的南山律宗。因为佛法度化众生离苦得乐,全仗住持三宝,而住持三宝之命脉系于戒律。所以戒学为入道之基,戒学衰,行持缺,则法门秋晚。著《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为佛门之要籍,僧众之宝筏;作《清凉歌集》以 音乐作佛事,唤醒迷欲众生,使歌咏者得解脱之味;集《华严经》三百联,依澫益大师警语作《寒笳集》并书《格言别录》,则以文字作佛事、并以世间德育形式为佛律阶梯;推广流布《 护生画集》,以艺术作方便,人道主义为宗趣,普引大众进入佛教众生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旨,为培育出世之大菩提心种子,作最善巧之方便。何以故?众生本具佛性,护生即是护心,一切唯心造故;并以书法艺术作佛事,以书“南无 阿弥陀佛”、“无上清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最多,广结佛缘,以显其心——书为心画故。 大师在临终西归时留题“悲欣交集”四字,作最后之绝笔。大空法师说的极好,他说; “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悲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 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即大师临终前谓妙莲法师所云: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圆满成就”。21 大师在给李圆净信中说: “朽人近年对于自己之著作,不愿轻易出版者,一以凡夫情见僭为编述,恐未能契理契机,必须先生西方,回入娑婆,乃可负弘法之重任……。朽人近年以来,精力衰颓,时有小疾,编辑之事,仅可量力为之,若欲圆满成就其业,必须早生极乐,见佛证果,回入娑婆,乃能为之。古德云:“去去就来”……”22 据此,可得知弘一大师这次垂迹,示现出家等种种事相,正如古德所谓“建立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之一梦而已。接下去还要不断地来到世间示现种种角色,来度化众生。这就是 普贤菩萨的大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此度生之大愿亦无有穷尽,而且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的无尽行愿。也是地藏菩萨的“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大愿。这也正是弘一大师为何要出家的真正目的。而这些最终都集中体现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之行愿上。“凡事认真”和追求彻底、完美、圆满的弘一大师许下“去去就来”、“回入娑婆乃可负弘法之重任”和“我生西方以后,乘愿再来,一切度生的事业、都可圆满成就”之约,他必定还要反复来此示现,满此夙愿!我们期待着大师的乘愿再来,救度我等三界之苦恼众生。或许弘一大师已经垂迹于人间,正在度化众生呢?! 参考文献: 1、1937年杭州《越风》增刊第一集《西湖》专号 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传一)p3 姜丹书语 3、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弘一法师之出家〉p25 夏丏尊语 4、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弘一法师之出家〉p30 夏丏尊语 5、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版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p1458 6、文物出版社1984年1月版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p426 〔本迹〕(术语)“本地与垂迹也,初地已上法身菩萨及佛,由自己之实身,变作许多之应化,以化众生。其实身为本地,分身为垂迹,地者能生之义,为利物而自本身垂万化,故能现之本谓本地。所现之末谓为垂迹。自本垂迹,由迹知本,是即一佛菩萨上之妙德也。然此本迹有高下,台家立本高迹下,本下迹高,本迹俱高,本迹俱下之四句而分别之”。 7、〔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术语)译曰:无上正等正觉。P730 8、〔那由他〕(术语)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P610 〔劫〕(术语)梵语劫簸之略,《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名长时也。 P613 9、苏州灵岩山寺编印《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p1143 10、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321范古农语 11、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310闽南诸弟子奠章语 1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310 闽南诸弟子奠章语 13、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261大空法师语 14、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13 啸月语 15、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94蔡冠洛语 16、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p24 胡宅梵《记弘一大 师童年》 17、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 P310闽南诸弟子奠章语 18、《我看弘一大师》陈星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朱光潜语p261 19、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 P261 大空法师语 20、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 P4 姜丹书语 21、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 P263大空法师语 22、大雄书店1943年版《弘一大师永怀录》 p158 李圆净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