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9|回复: 1

[学佛交流] 人本与理性 —— 佛教的特质及其全球化价值 2016-09-22 作者:魏德东 石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3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人本与理性 —— 佛教的特质及其全球化价值2016-09-22 作者:魏德东 [url=]石观音寺[/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提  要

从宗教学的视角看,佛教有两个根本特质:人本与理性。不同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神本宗教,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强调人人皆可成佛,学以成人。佛教同时是理性的宗教,其所创立的缘起论世界观并不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佛教以经验为基础解释世界的本原、本质与现象,具有科学精神。


在全球化语境下,以人本与理性为特质的佛教提供了东方式宗教理解的路径,对于深化对宗教本质的体认,化解宗教间冲突,促进文明对话,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佛教 人本 理性 全球化
作者:魏德东,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宗教学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应该是宗教与现代化的携手并行。依据经典的宗教社会科学理论,宗教应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逐渐消亡。然而近三十年的世界历史表明,宗教迄今依然是影响现代社会的最基本力量之一。


就与现代化的适应而言,在大多数语境下,人们所说的宗教更多的是指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一神教。特别是最近30年来,基督新教在中国大陆的迅猛发展,更印证了这一论断。一些学者明确提出,基督新教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已经不存在如何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是如何进入中国现代文化的塑造。


上述论点所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宗教与文化,在现代化面前已注定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些弱制度性,没有一神崇拜,排他性低的宗教,最终将走向民间信仰,乃至在现代化进程中烟消云散。


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就当代世界的宗教而言,主要可以分为两大型态,一是神本型宗教,二是人本型宗教。前者以基督教为典型代表,强调神本与信仰;后者则以佛教为典型形式,强调人本与理性。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同宗教的相遇已经司空见惯,不同神圣信仰的和平共处成为时代的自然需求。唯一神信仰,排他性高,制度性强,这些至今仍然是宗教发展重要动力的元素,将遇到越来越严肃的挑战,这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宗教对话成为基督教神学界的热门话题,其中主张不同信仰共存、彼此成全的对话模式也在基督教界逐渐扩大着自己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本文认为,强调人本与理性的佛教,更容易适应全球化语境下多元宗教并存的格局,并为其他宗教神学的开展提供启发。



一、人本的佛教


宗教处理的根本张力是神与人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神的决定力量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在宗教学教科书里,神的存在,或曰终极关切、最高存在,是宗教最核心的元素。如何处理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在一神论传统中,神是宇宙的本质,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人类命运的主宰,是神创造了人而不是相反。在神面前,人是有原罪的。人可以在精神上向神学习,但人永远不可能成为神。人与神的关系,是神拣选人、赏罚人、拯救人。这个意义上的宗教,我们可以称其为神本的宗教。


在人类宗教传统中,还存在着对神的另一种阐述,这就是以人为本。在这类宗教中,神与宗教的存在是为了成就人,每个人都具有成为宇宙最高存在的可能性,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中国固有文化有“神道设教”之说,即认为神是人创造出来用于教化众生的。孔子讲“敬鬼神而远之”,最简单地说明了儒家的人神关系。古印度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则明确否定一切终极存在,认为没有创造世界、宰治命运的终极力量,那些塑造在佛殿中的诸多佛菩萨像,只是引导人弃恶向善的“表法”,是生命的引导者。“佛”的本意就是觉悟;佛祖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他取得了最高觉悟。只要获得最高的觉悟,人人都是佛。佛教存在的意义就是普度众生觉悟。这样的宗教,我们称其为人本的宗教。


简单地说,佛教,中国传统的儒教、道教,都可归于人本宗教一类。不过就宗教型态的发育程度而言,佛教或可看作是人本宗教的最典型型态。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一大因缘,就是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说,反对神本论,这是以《阿含经》为经典的佛教的根本精神。儒教是人本主义的宗教,但其主要的存在型态是官方意识形态,更多地是教化意义上的“儒学”而非宗教意义上的“儒教”,或言之尚未发展出真正宗教意义的型态。道教也以人为最高归属,但其宗教的组织性过于薄弱,至今基本上还是一个民族性宗教,其普世性的价值尚未充分展开。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将佛教作为人本宗教的最典型型态。


在很多宗教学教科书中,至上神的存在是宗教的基本元素。然而,佛教是反对至上神的存在的。在佛陀的语言中,至上神的代表者有“自在天”“梵”,他们是婆罗门教和印度传统宗教中的宇宙创造者与决定者。但佛教认为,这些至上神是不存在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本源论的,二是道德与自由意志论的。所谓本源论的证明,佛说:“言梵造化者,说梵天造虚空,虚空造风,风造水地,水地造丘山草木,如是有世间。彼一切有过,所以者何?若梵天造空及地者,彼住何处造此空及地?若即住中造者,是义不然,如是有过。”(《三法度论》卷下,《大正藏》卷25,页29中)这里是说,如果是梵创造虚空与大地,那梵住在哪里呢?如果梵本来就有住处,那虚空与大地就不是梵所造;而如果梵没有住处,则不符合常理。


所谓道德论与自由意志论的证明,佛陀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一切都是梵造,那人还修行做什么?“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天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优婆塞戒经》卷5,《大正藏》卷24页1062中)这里是说,如果自在天创造一切,那人们还修行善业做什么呢?既然宗教强调修行的作用,就要承认人的力量的价值,而不能将一切都归因于自在天。


“夫世界者由众生业而得成立,何有梵天能办斯事?”(《摩登伽经》卷上,《大正藏》卷21,页402下)这是说,世界是由业力感果而成,梵天没有什么作用。


“若言一切由自在天,即应纯善何有恶耶?”(《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10,《大正藏》卷8页910下)如果一切都是自在天决定的,那为什么还有恶呢?自在天所造应该是纯善的啊。佛陀对至上神存在的上述质疑,在今天的宗教对话中,仍然有很强的时代性。


佛教人本性的重要标志,是佛与人同,没有本质差别。佛的特征,第一是有智慧的人,能了知世界。“佛为自然人,以一切种智知一切自相差别”。(《成实论》卷1,《大正藏》32卷239页中。)“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优婆塞戒经》卷1,《大正藏》卷24,页1038上)第二,佛是善人,有道德的人,能自利利他的人。“佛为善人,善中之善。所以者何?自得大利亦利他人,自利利人故名善人。”(《成实论》卷1,《大正藏》32卷243页上)“成就一切诸善根本,断于一切不善根本,名为如来。”(《佛说决定毘尼经》,《大正藏》卷1238页中)佛也是假名和合而已,“从诸善法,和合假名为佛。”(《大智度论》卷88,《大正藏》卷25页681下)第三,佛是觉悟的人。“佛者名觉,既自觉悟,复能觉他。”(《大般涅槃经》卷18,《大正藏》卷12,页469下)第四,佛是修行而来的,“诸佛世尊皆从如实修行而来,悉为利益安乐众生,护其善法随顺众生。”(《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2,《大正藏》卷8,也699下)


中国佛教从根本上回归了释迦牟尼佛的真精神,赋予人在宇宙间的最高地位,发展至今成为佛教以及整个人本宗教的最典型表达形式。慧能大师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佛,亦或成佛,作为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在禅师那里是如何呈现的呢?慧能大师的门徒,有人骂佛是老骚狐,说要是见了佛,就一棒子打死他;有人说佛是狗屎橛;有人将佛像烧了取暖。或许有人对此不解,禅师们在这里要启示的是,人的自由意志是宇宙最根本的力量,不必崇拜任何外在力量,人拯救自己、解放自己、升华自己、最终解脱自己的根本途径,就是自己的道德善行。



二、理性的佛教


所谓理性,就是讲道理。中国人素有“讲理”的文化传统,如遇矛盾,常有“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的逻辑。中国人所说的理性,是普世性的逻辑,即人人都可接受的法则与推理,能够超越宗教、种族乃至历史的影响。


与理性相对应的人类思维形态,是“信仰”,即对某事某物的相信、信任。宗教与信仰密不可分,信仰是宗教的重要成分。在神本论宗教中,信仰甚至成为宗教成立的核心基础。如基督新教将“因信称义”作为基本教义,认为只有信仰,即相信神的至高无上性与主宰地位,是人获得拯救,成为得救的“义人”的唯一根据。


以佛教为代表的人本型宗教亦重视信仰,但其本义是对神圣者的尊重。佛教更强调的是理性基础上的信仰,即所谓的正信、智信。在佛教的呈现方式中,“讲经”“辩经”“讲道”占有突出的地位。会讲法的出家人被尊称为“法师”。凡此种种,突出的就是讲道理,也就是理性。


缘起论的世界观可以说是佛教理性品格的核心体现。神创造世界,几乎是一切世界性宗教的共同教义。但在佛教中,并没有这样一个创造者。佛教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形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这就是“缘起”,万物都是一定条件下的非永恒的存在。佛经称之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的根本特征。近代科学产生以后,诸多自然科学家都对佛教表现出高度的认同,这是与佛教的缘起论世界观分不开的。这个道理不需要任何的信仰前提,具有超宗教的普世品格,可以说是人类诸大宗教中,对世界本源所做的最具科学性的解释,是讲理的、理性的解释。


佛经的言说方式鲜明地体现了佛教的理性特征。在世界诸多宗教典籍中,只有佛教经典不说自己是神说、神授,而只是讲“这些话是我听佛所说的”,即所谓“如是我闻”“我闻如是”。这是佛教理性品格的鲜明体现。


自古以来,人类宗教就是多样的,有不止一种的宗教存在。如何强调自己宗教的神圣性、独一性,是所有宗教面临的共同课题。诸多宗教都有“代神立言”的特点,即强调自己的教义,直接来自“神启”、“神授”,句句都是上帝所说,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而打开佛教经典,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里没有一句“佛说”,所有的都是“如是我闻”,也就是“我听佛这样说”。而所谓的佛经,也就是佛陀学生的听课回忆。佛说一句话,弟子们会有不同的记忆,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产生歧义,由此展开对话、争辩,但没有一个佛弟子说这就是佛说,这就是真理,而只能说“这是我听佛说的”,佛教的多元性由此展开。


基于这一理性、实在的品格,佛教不同宗派之间的争议,最终也只能归结为弟子们对所听到的佛陀教导理解的差异,并不能上升为是不是佛说的高度,佛教也因此成为世界诸大宗教中最具理性与和平精神的宗教。


佛教的理性有很多体现,反对求神、祭祀是重要的方面。


“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卷4页564下。)








 楼主| 发表于 2016-9-23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祭神以求福,从后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卷4页564下。)


**“若人寿百岁,勤事天下神,象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法句譬喻经》卷1,《大正藏》卷4,页582上)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大正藏》卷4,575上)祭神,不如礼敬贤者、行善。


**“或多自归山川树神,庙立图像,祭祀求福,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我众苦。”(《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卷4,页567中)对于自然神的崇拜,也没有任何意义。


**佛教还反对星相之说。佛陀认为,与其计算星相,不如计算人所造的业的情况。“数星思维,不能自救亦不救他。何以故?唯数业星能救自他。何以故?……唯一种星,而有异种人生不同。若星因缘,彼一星生,何故一切不皆一种?……不数业星,数空中星。愚痴之人,功德与过不知不数,善不善也二果不数,数空中星,又复彼人数星思惟而实不善。”真正决定人的命运的人,是人的实践。(《正法念处经》卷49,《大正藏》卷17 页290上)


**佛陀还指出,如果星宿有决定力,那么为什么同一星宿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若以时节、星宿因缘受苦乐者,天下多有同时、同宿,云何复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优婆塞戒经》卷5,《大正藏》卷24,页1062中)


**佛陀也是反对占卜的。“当正尔心福自归身,慎无卜问为邪所牵。”(《佛说坚意经》,《大正藏》卷17,页535中)正心者,有福;占卜者,为邪念所引导。


**宗教是非赢利团体,依赖捐助。捐款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捐款越多功德就越大?禅宗对此有一个经典解读。南朝的梁武帝问菩提达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为佛教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没有功德呢?惠能解释:“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惠能明确地指出,如果是为了求取个人的“福报”而布施,就没有功德。若求功德,必须在心性觉悟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提高个人的道德与宗教觉悟,这才是成佛的根本。惠能说:“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


**值此世界宗教频繁对话的时代,我们温习佛教的这些伟大思想,怎不感慨佛教的理性精神。佛教彻底破除了盲目崇拜,是真正理性的宗教。



**三、全球化语境下佛教的地位


**就目前存在的世界诸宗教而言,佛教,特别是以慧能大师为代表的中国禅宗体现了宗教的最高型态。倘若与西方哲学与神学思想对话,禅宗就是康德所期待的纯粹理性宗教。


**近代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文化中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人本主义潮流,对神本论的宗教传统提出严厉的质疑,主张恢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在康德那里得到最严格的哲学证明,他认为,上帝本身是人要求的结果,人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上帝,就公设一个什么样的上帝,就信仰一个什么样的上帝。这样一个基于人的需求而产生的上帝,是建立在纯粹理性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宗教是纯粹道德的宗教。人只能以道德生活来取悦上帝,超出道德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对上帝的伪侍奉。


**著名康德研究专家,《康德著作全集》的汉译者李秋零教授将此概括为“因德称义”,即道德行为是人得救的唯一基础,人必须是自救的,不是外部更高力量的结果,而神的存在,是人的假定,用来弥补人的不足,不至于使人感到绝望。


**康德悲观地认为,这样的一种纯粹理性的宗教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宗教只存在于哲学家的想象之中,不是“历史性的信仰”。很显然,如果康德能够来到中国,他或许会改变想法。


**生活于18世纪德国小镇的康德,他所接触到的“历史性宗教”,主要形式应该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康德,他所期待,而又不敢相信人类能够实践的纯粹理性宗教,在东方有着具体的、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历史性存在,这就是佛教。


**从根本上说,佛教一方面发挥了宗教教化众生之根本功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宗教贬低人的价值、崇拜外力的可能弊端,是全球化语境下充满活力与未来的宗教型态。





石观音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