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59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5-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重磅观察】索达吉堪布《六祖坛经释》献疑(二一):解行犹如车两轮,堪布偏要跛着行2016-09-22 作者:禅心三无 [url=]石观音寺[/url]
**昨天学完索达吉堪布《六祖坛经释》第十课的剩余部分。
**今天继续学习索达吉堪布《六祖坛经释》第十一课的前半部分。
**【经文】“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1、索文:**六祖告诉善知识们什么是般若,我们经常说般若空性、般若空性,实际上般若是印度梵语,我们经常说“巴绕玛达”,藏文当中好像巴绕,汉文当中就般若,巴饶、般若差不多吧。有一个元音上面有点点,我们藏文当中的加上一个那若就般若。“唐言”,这个“唐”一般来讲当时六祖在唐代出世的,所以说当时唐朝的语言来讲是智慧,这样也说。或者说现在的国外经常叫中国人也叫唐人,还有唐人街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因为唐朝的时候整个中国的经济文化尤其佛教宗教特别兴盛,以这个代号---称为唐人好像成了整个中国的一种意思。中国的汉语来讲,智慧,也就是说般若就是智慧。寂天菩萨也是在《入菩萨行论》九品当中,专门讲一个智慧品还有相关的其他,比如说智者们在中观当中也是主要讲智慧品,只不过宣说的方法不同,那么这样的智慧,什么叫做智慧?
**【评】**这段消文,堪布仍不免多歧路。第一句就有些不在状态。经文“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堪布不知为何,就连来两个“般若空性”。之后就是说藏文读音,其实没有必要。再解释“唐言”,然后跳到“唐人”,去了外国。再来一个猛回头,般若就是智慧。后面重新跑题,说某论专门有“智慧品”,好似发现新大陆,般若或智慧难道很罕见吗?大乘经基本都在讲啊!智者们在中观里主要讲“智慧品”,这个就太随意了。
**【经文】“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2、索文:**在任何一个地方,在汉地也好藏地也好任何地方,在一切时候,白天晚上也好,昼夜六时一切时候当中“念念不愚”,你的心里没有被贪嗔痴所缚或者没有无明愚痴所缚,你的起心动念、所有的意念在世俗现象当中全是善念、在胜义当中完全能懂到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样的智慧那么这叫做“常行智慧”,也可以叫般若行,我们的行智慧、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利他的这种行为叫行菩萨道;行智慧道,我们的一切的一切起心动念、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一种智慧当中。其实智者完全都是能无论走路也好说话也好,或者吃饭也好睡觉也好,都是在一种善的念头当中、在善的行为当中;愚者一切的行为都是贪嗔痴恶当中,智者和愚者之间确实差别是很大。比如说一个智者住在一个房子当中,他可能听的一些课或者他爱好的这些全是智慧方面的;如果是一个愚者,他整天都是看一些乱七八糟的、听一些各种各样的特别对自己的身心不健康的。所以智者和愚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你们有些道友几个人住在一个房间,但是他们的爱好和他们所做的行为完全不相同的,这也是跟前世也有关系、今世的教育也有关系。
**【评】**对经文理解有误,“这样的智慧那么这叫做‘常行智慧’”。六祖这里是开示听者如何用心,堪布误解成是某种智慧的名字,并说“行智慧”,“行菩萨道”,显然没认真理解经文。
**【经文】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索文:**般若,刚才说的智慧,并不是好像外面绿草和灰草一样的,有两种草,不是这样的,从人的心上安立的。他心上安立的时候,当你的心念不符合万法的真相,这个时候就称为被无明愚痴所束缚,那么这个时候已经失去了你的般若。比如说真正的胜义的般若空性是空性的一种智慧,但是我们对任何一切法特别去实有执著的时候,你的般若已经失去了。胜义当中的无我空性也好、世俗当中一种无常或无贪无嗔,这样的心念实际上是般若产生的。表面上看来,比如说两个出家人,一个人出现在一个智慧的境界当中,一个人出现在一个烦恼的境界当中,所以说两人的境界完全都是不相同的,如果有这样般若产生的人,他始终心里也很快乐的,任何事情处理得如理如法的,没有般若智慧的人不但是不如法甚至造业,他在一句话、一次的行为当中,造的业也相当可怕。说实话,我们人表面上长相都差不多,基本上一样的,但是心念上面有特别大的差别,有正知正念和失去正知正念,甚至有些人造的业相当可怕。
**【评】**迷悟只在行者当下一念。堪布竟说,“没有般若智慧的人”。各位读者,根据《坛经》,六祖的开示,谁没有般若智慧?经文“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十四个字,读者都懂的!怎会想到“并不是好像外面绿草和灰草一样的,有两种草”?然后举例,“表面上……两个出家人……”,把六祖对行者如何用心,转迷成悟就在自己当下一念的抉择的开示,曲解成两个人……
**惊现两次“胜义”,这点经文需要堪布抬出自创的隔别“二谛说”大刑伺候吗?鉴于经文简明且属用心方法,说多了败兴!
**4、索文:**前一段时间我在外面的时候看到关于一个盗贼。当时好像有一个妇女把孩子放在车里,没有到两个月的。然后她自己取什么东西,这个时候跟她以前有一些不好关系的一个人,把她的车开走了。车开到高速公路上的时候,车的后面婴儿在哭,然后他把他掐死了以后埋在雪里面,好像东北吉林那边吧。后来他们全城大概上百的警察出来,最后盗贼好像已经自首还是什么的。当时我在一个学校里面给他们分析,我说这个人刚开始他对车可能有一种贪心,然后他开到路上的时候那个孩子一哭的时候,他一方面有一种恐惧感害怕别人知道了,另一方面可能对他的哭声有一种嗔恨心,在无明愚痴之下贪心和嗔心交杂,最后他做特别不合理的行为。过后,他也是第一审判死刑。到底会不会判死刑很难说。前一段时间云南也是有四个人判死刑,当时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些人还是很可怜的。其实我们现在的世间当中,佛法里面讲犯了最大的错误也不能判死刑,最多给他判无期徒刑。但是世间的国法当中,当时是好几个国家的警察共同商量之后,通过有一种打针还是什么注射方式来判死刑。所以说我的分析,这些人刚开始有一种无明愚痴,本来是跟别人一样生活过得好好的,但是他无明愚痴一产生之后,贪嗔痴什么都在它的支配下,在它的驱使下什么都会做出来,在即生当中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来世更不用说了。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没有受到佛法教育的这些人,真的是非常可怜的。
**【评】**堪布讲课很关心社会人心,很好。但若把经文讲清楚一点再发挥,更像在讲经。黑色加粗部分不太懂,不知讲的是哪个国家,哪好几个国家?“刚开始有一种无明愚痴”,这个状态符合我们所有凡夫。他们生活好好的,那倒不一定。本来讲经,主要是把经中智慧显发出来,结合现实,运用到生活中去。由于对经文吃不透,没能紧扣经文,削弱了故事与经义间的关联。
**5、索文:**佛法的教育对当前的人们确实相当的重要,本来人没有教育素质不高,再没有受过教育,人跟旁生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规矩。然后我们教育当中,就像现在世间有些教育为了今生的生活、自己的一种生活,他这个标准不是很高的。而佛教里面是一种心灵的教育,这种心灵的教育如果受的时间相当长,那么这个人的素质跟一般人的素质完全不相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标准衡量很高的,如果你佛教的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人的境界,一般的世间人根本做不到的,不论是行为上、心灵上,所以我们应该可以说佛陀的这种教育,对人的这种标准、对整个人格的标准特别高的。而没有这种信仰、没有佛教的这种信仰,说实在他没有底线这个人无恶不作的,他就没有什么底线、没有什么约束。比如说我们这里没有一个警戒线,那路上很容易被车撞死的。
**【评】**本段开头,堪布可能口误,说得不是很清楚。堪布后面的设问和回答,说明“教育的要求高”是教育效果好的原因,似是而非。佛法教育比世俗教育效果好,跟要求高不能直接划等号。而是和教育的方法、内容,以及佛法本身来源于清净智慧等流等众多原因相关。简单说,没有好的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只一味地提要求,提出高要求,就能达到比低要求更好的教学成果吗?显然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