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93|回复: 0

[祖师大德] 如来禅与祖师禅 2016-09-18 作者:倓虚大师 石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9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如来禅与祖师2016-09-18 作者:倓虚大师 [url=]石观音寺[/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具云禅那(Dyana),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文为静虑。禅那的本体为寂静,而又具足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就是定,也就是止;虑就是慧,也就是观;定慧均等之妙体叫作禅那。


**最初,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在西域禅宗的初祖。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梁魏时代来到东土,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以下,慧可大师领得无言心印,为第二祖,僧璨大师为三祖,道信大师为四祖,弘忍大师为五祖。弘忍大师以下,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师;慧能大师之禅法行于南方叫做南宗,神秀大师之化盛于北地,叫做北宗。


**南宗的禅法,纯粹得祖师禅之神髓,北宗的禅法,有些如来禅的痕迹,这是他们两宗的特异点。六祖慧能大师之下,又分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后最盛行,辗转传持;而又分出伪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家。到了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扬岐、黄龙两个支流。总起来说,就是五家七宗。


**中国之称为“禅宗”,始自李唐时代,故中国之禅宗也就在那个时候最振兴!


**天台宗门庭讲修止观,不讲参禅,其实修止观和参禅用工的方法虽不同,然而它成佛的目的却是一样。参禅是抱定一个话头,从疑中去参悟;止观是大开圆解之后,从信中按照一定理路去修证。止观是以慧门入手,先悟后修;参禅是从行门入手,先修后悟。(上根利智,亦有修悟同时者。)


**从慧门入手的,如让人先睁眼而后行路;从行门入手的,如让人先行路而后睁眼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有“法性”与“慧性”之不同,“法性”根器者,自以修门先入为相应;“慧性”根器者,自以悟门先入为相应。


**如密宗,为“法性”人多,故以修法是尚;台宗为“慧性”人多,故以悟理为先。这里所谓悟,并不是开悟、证悟,而是承佛所说诸了义经之法相,启后学之解悟,然后用性德能观之智,而观所观之境,由此才能证悟。虽修悟先后各殊,然修极自悟,悟极是修,亦未尝二致。


**不过从行门入手的,是刳旧习而力猛,很容易走岔路,——如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从慧门入手的,是克旧习而力弱,很容易走入轻狂。修止观的,初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参禅的人,初破当面关,次破重关,后破未后关。


**禅之中,还分如来禅与祖师禅;例如所说的“禅那”“止观”“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如来禅。


**“天龙一指”“临济四喝”“云门饼子”“赵州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看念佛的是谁”这都是祖师禅。古德说:“如来禅好悟,祖师禅难明。”记得在禅宗里有这么四句话: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


**像这些话,都是机锋话,能够参透就算开悟。


**如来禅,能契机契理,因地因人因时而教。教之中,又有权有实:如藏教者,契小机契真谛,纯权无实;通教者,既通小机契真谛理,亦通大机契三谛理;别教三权一实,契大机及契但中理;圆教纯实无权,契最上大机,及契圆中理。


**祖师禅,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权俯就契机。世间禅,但能契机,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这样。)契机契理者称名为经,契理多不契机者,称名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学说。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能够契会真如。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属于空门和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和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止伏烦恼像磨擦镜子一样,镜子磨光的时候,一切尘垢都没了,(就比如已经断惑。)再能够显现一切万象,(比如证理)这就是观。


**然而止观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观。观必寂然,观就是止,止必明静,止就是观。


**在罗什法师的《维摩经注》里说:“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


**《起信论》上也说:“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摩诃止观》上说:


**“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


**天台智者大师,从南岳大师传受三种止观:第一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像登梯子升石阶一样。修的时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禅定,然后渐渐修实相。当时智者大师,曾按照这个义意和层次,说《禅波罗密》十卷。第二是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像金刚宝在日中的时候一样,现象不定,无别之阶位,也随众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顿渐不定,智者大师曾依之说《六妙门》一卷。第三是圆顿止观。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观,缘真俗中三谛理,初后不二,自最初缘实相,至于最后,都是行解具顿。智者大师,也曾按照圆顿止观的义理和层次,说了十卷《摩诃止观》。唐朝湛然大师,又撰《止观辅行》四十卷,专门解释《摩诃止观》。


**湛然大师,他自己有著的《止观义例》两卷,内中分七科来解释圆顿止观,还有《止观大义》一卷。


**此外,陈朝南岳慧思大师,著有《大乘止观》四卷,内中分五门:(一)是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在最后还有指出的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及大小便利止观。上面这些著述,都是对修止观极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



来源:天台教观




石观音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9 0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