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可以说比较再深一点的境界,上师给他传到这里的时候,以这样的偈颂当下已经开悟了。”
“所以我想在这里,六祖完全都是依靠上师的印证,刚才也讲了,还要欠筛米,这也是意思这样的,他完全已经开悟了。”
由此,禅宗的修行和“印心”,彻底变成了传法。
不仅是六祖,五祖座下那么多参学的修行人,都变成依止五祖为上师了:
“所以按照他的根基来、从了义上讲不一定需要那么长时间的苦行,直接传授一些最深的法应该可以。但是如果这样,很多人可能不接受,“这个人刚来这么几天,上师怎么会是对他怎么样”。还有什么神秀,这些后面还会讲的,他们依止上师非常长的时间,都不传给他们。”
我们不得不说,堪布对禅宗的修行和丛林的生活太缺乏常识,太过无知了,才会凡事都套上了“上师模式”。虽然解经的时候可以一劳永逸,还方便自己扯些与经文无关的“开示”。但是,这种误读几乎要把禅宗改姓“宁玛”,或者说改姓“五明”,这个因果恐怕不是堪布背负得了的。所以,出于为堪布考虑,也为禅宗正名,我们必须来谈一谈禅宗修行、师承和丛林生活的特点。
禅宗修行虽不排除他力,但于“自性清净”基础上侧重强调“自力”
“禅宗是绝对的自力法门”这样的说法固然不对,但我们依然可以说,在具体的修行中,禅门的方法是侧重强调“自力”的。这种对“自力”的“青睐”其实不是在比较自力和他力的高下,而是与《坛经》强调“自性”有着同样的内涵。
比如六祖大师悟道时五个“何期自性”的感悟,比如《坛经》把“皈依三宝”作“皈依自性三宝”的解读,这都是在自力与他力的救度中对“自力”进行强调。所以,虽与“佛性”“如来藏”无异,但《坛经》还是说“自性”如何,“自性”有什么特点。
强调“自力”,十分相应于汉文化中大众智识发达的心理特点。“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话普遍为中国社会大众所接受。“师父领进门”,当然不会从此就不管不问,此是不排拒他力,则修行不会绝对化、偏执化;“修行靠个人”,则是强调自我的觉醒。发现自我即发现自己的“无我”本质,故自我觉醒的最高境界正是“无我”,也正是“无我”的清净自性的显发。所以,在“自性清净”(或言无我、空性)基础上的侧重自力,最终成了禅宗修行的用心方向之一。这,恰恰与藏密的依师法、上师瑜伽法门之侧重依靠他力、侧重信力的修行路径是两个方向。如果二者彼此套用,必然会引发修行用心上的混乱。
禅宗师承的特点
禅宗并非不重视师承,禅宗也强调“依止阇黎、入道捷径”,也强调“师徒相契、谁能离间”,还强调“敬师重法,必成大器”,但这里更多的是偏重于心性上的要求,而较少形式上的硬性要求。所以,禅宗的师徒关系,并不是藏传佛教里“上师与弟子”的关系,禅宗的“师”也不是藏密中可以与三皈依并列的“上师”。
禅宗的师资关系是不拘一格、自然活泼、率真灵动的。禅门师徒,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三分是师徒,七分香道友。一切向道上会,师父为弟子的道业负责,弟子为自己的心性而尊师。所以,禅宗不强调传法,而是强调“印心”。所以,道是第一要务,以心的方向为决定之趣。
我们常见禅门师徒之间觌面相呈,棒喝交参,浑然一味,别具风骨,而不似藏传佛教那么提倡“依止上师”“弟子相”。除了向道的缘故,这种师徒关系也充分适应汉地民众宽和自然的生活习性、淡泊无为的处世之道和尚智但弱于信的心性特点。甚至可以说,禅门的这种师承状态离印度佛教早期、佛陀时代的师徒关系距离是更为贴近的。
所以,在丛林里,弟子不属师父私有,师徒间没有一个可怕的“金刚地狱”悬在空中;甚至于禅和子们还形成了“小庙剃度、大庙参学”的参学传统。在这种传统下,“上师”不能够简单地作为“师父”“和尚”的代名词,而“上师至上”的用心更不适合拿来生搬硬套禅门的参学、勘验与证悟之道。既然堪布的个人介绍里说,堪布精通汉语甚至比一些汉人还要强,那么建议堪布每次在讲经前好好参一参汉语里“入乡随俗”这个话头。
丛林生活强调依众靠众,在大众中养成僧格
此前《六祖坛经献疑》的文章针对堪布用藏传的“依师”来套禅宗的问题,指出:汉传佛教出家人,师父教你四个字“依众靠众”。在大众中养成僧格。不是师父一个人带着你。师父也没有把学法修行的人视为私有财产这种爱好。
依众靠众,说得非常在点子上。禅宗有个话,是说修行人如果随众随得好,在丛林里哪怕是睡觉都有功德。这个话当然不是鼓励修行人去丛林里睡觉,而是说禅宗的修行并不以“开悟”为唯一依止标准,更不会把宗门锻炼的心性要求形式化、神秘化。
禅宗师徒以道为生命,以求道为核心,其关系虽然不拘一格,但不是脱离开如理依师内质和大众共修基础的。禅宗语录公案里虽然记录了很多“向上一路”“末后一着”的提点,但禅人平日的修行锻炼更多是融入质朴平常的丛林生活。
所以,丛林清规一直以来都是禅宗维护道风的稳固基石而受到与戒律几乎同等高度的重视。十方丛林、大冶洪炉的随众生活与集体锻炼才是禅和子修行进步的关键力量。禅人在大众中养成僧格,在大众生活中体悟“平常心是道”的真理,在大众的锤炼中夯实和提升明心见性的心性基础。
这就是禅宗的师资与丛林的修行,尊师重道,如理如法,而又不拘一格,不失灵动。而事事推给“上师万能”的心理依赖,只会不断地对禅宗造成重大误读,既无益于自己解决信仰傲慢的问题,也会极大地误导信众,尤其令汉地信众失去对汉传佛教和自身文化的自信。“上师万能”,或许在藏地还能奏效,但在汉传佛教禅宗,是决然不可能成为指点一切迷途的“万金油”的。既然是为众生讲法,那么藏地众生是众生,汉地众生也是众生,请堪布为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负责,而不是仅仅凭“一时兴尽”,“上师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