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94|回复: 10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哈佛演讲:中国禅宗在现当代的传承状况及见、修、果证(全) 2016-09-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6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贤法师哈佛演讲:中国禅宗在现当代的传承状况及见、修、果证(全)2016-09-15 作者:明贤法师 [url=]北海禅院[/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贤法师哈佛演讲:中国禅宗在现当代的传承状况及见、修、果证

Ven. Ming Xian: Transmission, View, Practice

and Attain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han Buddhism


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高等学府,也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之一,这是一所迄今为全美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素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美称。

哈佛大学也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学术地位、声誉、财富和影响力的教育机构,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

在哈佛大学神学院200周年庆典之际,哈佛人迎来了珍贵的客人以及中国近现代禅宗传承的难得修学因缘。

美国东部标准时间2016年9月9日上午,由凤凰佛教发起,哈佛大学神学院、哈佛大学佛学社共同协办的凤凰佛教北美交流活动正式开讲中国佛教好声音,明贤法师首开先河,论述了《中国近现代禅宗的传承状况及见、修、果证》,全面阐释了中国禅宗近现代至关重要的历史传承因缘,及其在全球信仰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与未来潜力。

中秋佳节之际,全文刊发法师演讲全文,以祝佛教禅宗法运昌隆、圆满吉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贤法师在哈佛大学神学院


汉传佛教禅宗,藏经资料的保存完好,古来传承与法脉的延续明晰而有案可考。清末民初以来,随着社会变迁与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传统文化与宗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发现,近现代的汉传佛教禅宗既未中断传承,也并非成就乏人。这条掩映于历史长河的线索历历展现,禅宗千古一味的平怀、宽坦平正的特质、随圆就方的活力不仅丝毫不逊于古往,也能历久弥新于当下,亦能当仁不让于未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民国时期反宗教思潮下禅宗的坚守

Persistence of Chan Buddhism under Anti-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明清以来,汉传佛教虽无唐宋之盛况,但一直保持着完好的禅讲律净调和一致的格局和教风。其中,禅宗法脉的延续与丛林修行芳规始终没有中断,禅和子们丛林共住四方参学,大冶洪炉禅堂选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进行着祖师“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修行实践。及至民国时期,佛教僧团依然不乏德才兼备之龙象,以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弘一法师、印光大师、守培法师、谛闲法师、圆瑛法师、倓虚法师、法尊法师、月霞法师等为代表的高僧大德,担当门庭,传承法脉,成为汉传佛教之中流砥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而,随着社会的改制,时风的转移,思想的革新,传统中国文化所遭遇的冲击,佛教也不可幸免。五四前后,以北京知识界为代表,多地掀起了反宗教的讨论与行动。北京地区高校诸多接受了新思想的学者名流,如陈独秀、李大钊、汪精卫、蔡元培、戴季陶、吴稚晖、罗章龙等,率先成立了反宗教同盟,发表宣言,出版书刊,在反孔教的直接缘起下,连带反对一切传统宗教信仰的存在与相应的社会价值。一时间,全国各地反对宗教的大小同盟多达60多个。在这场思潮中,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在教育中要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的主张得到新知识分子的广泛认同与提倡,乃至付诸于教育实践,其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理性层面的反对还是情绪化的抵制,在这场针对宗教的前所未有的舆论与思想攻势中,佛教难逃质疑与冲击。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多年,乃至连早年皈命佛教的梁漱溟先生也在1938年汉藏教理院的演讲中,提出了“佛教是否缺乏解决此时此地此人的能力”的质疑,并在人生与事业的实践中作出“弃佛投儒”的选择。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梁漱溟先生的看法,其实太虚大师早在20年代就有过精到而犀利的批判:“梁君欲从排斥佛法、摄受欧化、提倡孔学达之,余则谓须昌明五乘的共佛法以达到之耳。”“梁君欲排斥佛化,先以提倡孔化,使迷入人生之深处,极感苦痛,然后再推开孔氏,救以佛化。乃不直施佛化,俾世人得孔氏同样之利益,而预免其弊害,用心颇为不仁。”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太虚大师法像

**太虚大师进一步指出其背后问题:“注重人世,应为中国之特性。但近人汪少伦说‘中国过重人本,不唯神,使宗教信仰不高超;不唯物,使自然科学不发达,为近代濒危之病根’, 虽则重人间,而下基无边众生,上仰最高佛陀,适救儒术之隘,足以充实国族之精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故太虚大师倡导践行由人天乘直接佛乘而导向圆满成佛的“人生佛教”,虽因形式的出新而常被误解为彻底革新,但其旨归却与佛法大旨无异,乃是以创新而复古。并且,太虚大师早年的深参实证,使得他深明禅宗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以“汉传佛教以禅为特质”“如来禅是落功勋渐次的,祖师禅是顿悟本然的”等卓见,从教理的层面为禅宗作证明。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当然,宗门的努力更主要的在于丛林生活与禅堂修行的长年推进。只要丛林还在行住坐卧,只要禅堂还在打七,只要还有人不断在破参,只要清规还有人在坚守,那就不能说禅宗后继无人。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比如长江流域的丛林,明清以来便有着“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的四大丛林。到了民国时期,四川地区代表禅宗的文殊、宝光二寺影响渐渐衰弱,但仍有昌宗法师(刘洙源居士)、本光法师(倡般若禅)等川籍禅和抖擞精神,精勤修行,解行并重,而成为一代法门龙象。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来果老和尚法像

**下游的江苏金山、高旻二寺影响犹存。金山、高旻的规约至今仍是丛林规约的重要来源,而“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则是人们对两寺纯正严格道风的充满敬意的描述。民国时期,在金山、高旻得到真实受用的禅和子,多成为禅门的砥柱之才。比如虚云老和尚、来果老和尚、本焕老和尚等。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守培法师法像

**在当时的镇江,与金山寺共同产生重要影响还包括焦山定慧寺、超岸寺。超岸寺的住持守培法师早年获得禅宗的真参实证,并竭力兴教,办玉山佛学社,又深入经藏,著疏弘法,留下了大量慧发天真的宝贵义著。法师毕生坚守一味平怀的禅和本色,务实求真,率直无伪,是宗门解行并重、宗教兼通的一代大德。当时,震华法师亲炙守培法师,后驻锡沪上,广弘教理,呼吁僧团觉醒,发扬佛教积极救世的本怀。震华法师弟子隆根法师不仅得承师道,更弘教南洋,使守培老人所代表的老一代禅和风范得以垂范后世。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然而,1948年的一场大火使得金山寺悉尽烧毁,此后便一蹶不振。民国高鹤年居士在《名山游访记》补编中曾记录金山寺火灾前的变迁,亦对于世事之无常有所揭露。其文云:“余往来金山六十年,初见山在水中,故又名浮玉,半浮岸上,半沉江中。旋淤滩长自江心,今已与山连接。睹兹不胜沧桑变幻,人事升沉之感。相传打马上金山,大地作战场。此言果验。经云‘世界有成住坏空’,足资警悟。余幼来镇江,市面繁盛,为苏北、皖南、淮扬等地商船往来集之处。今则市况萧条,远逊当年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汉传禅人在浩荡时局中也选择了不同的走向。有的禅人去往港台弘法,有的辗转多途将法脉带到海外,也有不去港台不去国外坚守大陆的老禅和们,如虚云老和尚等。禅的道种在中国大陆地区深植、生生不息,并迎来了生机不减当年的复苏。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的当代传承:从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后

**Inheritance of Chan Buddhism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from the Beginning of New China to the post-Reform-and-Open Period


**新中国初期,大运河边的高旻寺古风犹存,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则在虚云老和尚的鼎力承担下,在一砖一瓦的积累中古刹重光。以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为中坚力量的传统禅和,振作了高旻、云居两大道场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禅门重镇,培养了大批有修有证、矢志担当的宗门法将,将禅宗法脉与传统延续下来。古老祖庭与现代禅人身上,记录和凝聚着千年禅门的生息起落以及未来无尽的希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虚云老和尚法像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法脉传承图太长,无法复制,看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云居山真如寺为例,从解放初期到文革前,虚老麾下涌现的大批禅和,既是复兴云居的主力,也在后来的岁月里当仁不让地肩挑起扶持宗门、振兴祖道的历史使命。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虚云老和尚(中)与性福禅师(右)及海灯禅师(左)

**1953-1956年,虚云老和尚以年迈之躯,毅然上云居复兴祖庭,并挂起沩仰宗钟板,先后有三十多位法子承续此法脉。当时真如寺以性福禅师为住持,大众从茅蓬境界起步,共同辅佐虚老复兴祖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虚云老和尚与海灯禅师


**1956年,海灯禅师受邀任真如寺住持兼佛学苑经堂主讲。在云居山的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位在舆论中更多以武术闻名的禅师,亦成为虚老法子,以其禅和本色与讲经弘法在云居山留下了重要影响,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海灯禅师任后,性福禅师继任住持,直至1966年圆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修行生活困难加剧,常住道众散居不定。但依然有诸多老参行持依旧,道业常新。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1年,悟源禅师膺命担任文革之后首任住持。老禅师虽年过八旬,仍老当益壮,锐意任事,与寺中班首执事协力兴建寺院,振作道场。1982年悟源禅师开坛授戒,一期传戒比丘、比丘尼五百余人,盛况空前,得未曾有。1983年悟源禅师圆寂后,朗耀禅师继任住持,期间真如禅寺面貌焕然,佛法鼎盛。1985年后,一诚长老继任法席,直至2004年。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世纪80年代,云居山真如寺的常住僧人里有约123个“老户口”。这一百多位老禅和,几乎都是在民国时代以及新中国初期依止虚老修行的法子。50年代初期,他们上云居山辅佐虚老兴复祖庭;60年代继续维护道场延续修行;80年代初期,这些老禅和们,将全部生命投入复兴道场、重建道风、培养后学的努力中去。短时间内云居道场的修行传统与道风得到全面重振,真如禅寺成为全国性的禅宗样板丛林,接引了不少有缘的年轻学人投入到丛林修行的大冶洪炉中。千年来不立文字的禅风,农禅并重的丛林传统,明清以来参话头、克期取证等修行法门与方便,以金山、高旻规约为代表的、对近现代禅宗产生重大影响的丛林清规,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恢复与延续。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唐宋盛世,禅宗独具风华、步履矫健,对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亚洲地区的宗教与文化都产生了深入血脉的影响。而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国际世界对“禅”的了解几乎清一色来自日本文化。大半个20世纪,以铃木大拙、柳田圣山为代表的日本禅人在欧美广泛活动与宣教,通过出版大量禅学著作、频繁旅行演讲、长期高校任教等现代方式,构建了现代欧美世界对禅和亚洲佛教的基本认同,但同时也建立起“禅与日本文化密切关联”的先入为主的认知,而忽视了禅宗传统的中国汉地源头。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宣化上人法像


**60年代以后,如果不是还有虚老法子宣化上人在美国竭力传介汉传禅宗的修行传统,如果没有万佛城多年的影响与摄受力,恐怕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大陆禅宗的认识真就只是一片空白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禅宗法脉依然在故土延续着千年的生命力。它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随方就圆,在法统的缘起变迁中厚积薄发。今天看来,这一时期老辈禅人的重要使命,正是引领着禅宗的古老传承,从民国时期跨越到改革开放后。延续与传承,是他们这一生一天都没有中断和褪色过的生命本色。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弥光老和尚法像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祖庭道场的恢复,不得不提的一位长老就是先后依止虚老和来果禅师而得佛法证悟的成就者弥光老和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1年,弥光老和尚(前排左二)与诸位长老(圣一长老、茗山长老、妙湛长老、妙善长老、明哲长老、木鱼长老、觉光长老……)在扬州大明寺合影


1980年,弥光老和尚顺应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之缘起,协助推动扬州大明寺作为中国寺院开放的先例,极大鼓舞和有力推动了佛教振兴的进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达定禅师(右)、圣一长老(左)


另一位令人缅怀的长老就是弘法香港、心系祖庭的圣一长老。长老是虚老法子,远在香港,却仍在大陆禅宗振兴的历程中,不遗余力地筹措善款,资助各大祖庭的重建,保证资金渠道的畅通。从弥光老和尚复兴扬州诸寺开始,几乎每一座禅宗祖庭大雄宝殿的重光都首先得到圣一长老的资金援助。这一切,大陆佛教界始终铭记于怀,感恩于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源长老探望弥光长老


90年代以后,除了长江中下游的两大重镇,全国各地的禅宗祖庭,如广东的云门寺、南华寺,浙江的灵隐寺、天童寺,河北的柏林寺,湖北的四祖寺、五祖寺等都陆续得到复兴,丛林的修行全面恢复起来。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除了传统修行得到延续,以净慧长老为代表的老一辈禅人立足当下,倡导“生活禅”等适应时代与大众的契理契机的修行实践,接引了无数有缘的当代众生,为禅宗度化众生的事业探索了新的方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焕长老(左)与一诚长老(右)

从90年代到21世纪初,虚老法子净慧长老、一诚长老、传印长老等法门耆宿先后当选为中佛协副会长和会长,更标志着老一辈禅人对于当代汉传佛教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状态,禅门的风范深刻影响了这个时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于此同时,禅宗的后起之秀逐渐崭露头角。柏林寺明海大和尚、云门寺明向大和尚、弘法寺印顺大和尚、香港宝莲寺净因大和尚紧随净慧、佛源、本焕、圣一等诸位大德长老之道履,继任法席。他们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肩负起禅宗发展的历史重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2:虚云老和尚及来果老和尚法脉传承

Table 2: The Dharma Lineage after Ven. Xuyun and Ven. Laigu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媒体时代禅宗的新形态

New Form of Chan Buddhism in the New-media Era


时代在瞬息万变,禅宗与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前行也从未停步。自媒体时代,禅人依然保持着入泥入水而又高洁如白莲般的率真灵动,在全新信息工具与传媒方式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与人心变化中,以更为积极的姿态稳健修行,维护自己的道业,护持宗门的道风,也无时无刻不在化导人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对于佛教,当大众还只是停留在假冒僧人、挟佛敛财等外部信息的观瞻中,并对日常生活感到紧张和失望时,禅和子们早就开始运用新工具辅助展开更为有序的修行。当人们只是在微信群中接受和清理大量信息垃圾时,禅门中早已自发组织起数百人的、属于纯粹禅和的修行大群。经验丰富的老参们在其中有序而便捷地交换禅宗的见地与修行的信息,在虚拟空间中组织长期的实体禅七精进。禅宗的修行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飘忽不定,也免去了长久以来在梯山航海中耗费不必要的时间精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网络化的组织反而使得实体的修行变得更精准、更灵活、更能长久维持。同时,修行道场的管理、禅堂规约的运用也变得越来越纯熟和精道。传统规约的“强强联合”,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力量更壮大,规矩更谨严,实用性也更强大。禅和老参们持续不断地修行,不仅使个人得益,使道场庄严,也为广大居士做出了身体力行的榜样,全面带动起纯正的道风与空前高涨的居士护持的热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新媒体时期,大陆汉传佛教虽然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但事实上禅和子的修行用功一天都没有间断过。历史上的丛林曾经形成了“走江湖(江西湖南)”的参学风气,而今天以个人媒体工具为助缘,行脚参访变得更加务实,影响力也更为稳固,新时代的丛林正在日复一日的参修中,逐渐形成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范,或许在未来也将成为丛林的“新传统”。这一切都显得充满了希望与可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华佛教以禅宗为骨,并复由禅宗而大兴

Chinese Buddhism Has Chan School as Its Backbone and Is to Be Greatly Revived by Chan School


太虚大师对于汉传佛教的振兴有过一段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述:“晚唐以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于净,虽若有江河就下之概。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禅兴则元气复而骨气充,中华各宗教之佛法,皆藉之焕发精彩而提高格度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华佛教以禅宗为骨,并复由禅宗而大兴。从古代到今天,佛教的兴衰,法难前后的变革,似乎一次次印证了这一至理,并且还在不断证明下去。禅宗不立文字的特质,注定其能在不同时节因缘下堪为随缘不变的砥柱中流,充满随方就圆的生命活力,具足立本开新的魄力胆识。佛陀的慈悲与智慧在中国的大地上,正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世世代代地度脱着千形万态的众生与千变万化的时代。这是华夏众生的巨大福报,也是佛陀一代时教的重大确幸!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略谈禅宗的见、修、果

A Brief Discussion on View, Practice and Attainments of Contemporary Chan Buddhism


禅宗作为汉传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从公元五百多年的南北朝时代传入汉地,一千多年来成就了无数的圣贤,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完成了最纯粹的佛陀智慧和最特殊的汉文化教育习惯的奇妙整合,太虚大师赞之为“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无论是在人类丰富的文明传统中,还是在诸佛无穷尽的广大教海中,禅宗一脉都是极具特殊魅力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禅宗的见地

1. The View of Chan


禅宗的修持奠基于正见。禅宗的见地就是佛陀的见地。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陀的教法形成了两大法轨:般若是一系,如来藏是一系,后来传承为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但两者之间是不即不离的,不能说般若系统中没有隐含如来藏的法要,也不能说如来藏法要中不存含般若的要义。譬如人手,一定包含手心和手背,只是在表述方式上会有差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禅宗的见地超越单纯侧重空相的般若表达,直接指向般若实质以及般若的深层内涵。它是般若的全体,而不仅仅只是般若的契入手段及表相,般若的表述方式确实侧重于空相。也不能说禅宗仅仅是如来藏,它是整个如来藏的表里的所有部分。但反过来也可以说,禅宗的见地就是般若,因为我们要谈般若,肯定要谈它的全体;或者说,禅宗的见地就是如来藏,因为它一定包括如来藏的表相和内义的一切法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是要存在“有法”的——种种功德、种种成就、圆满三身、各种智慧……自性当中都具足;但何期“自性”也本不生灭——这不是一般概念的存在,而是不生不灭的存在。因此,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这样解读马祖大师的公案:“即心即佛是表诠,非心非佛是遮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的见地是“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不可以私心臆测,对此进行胡乱的归类。禅宗的见,遍一切处,涉一切法,即一切法,又离开一切法。所即的法要是所有的名言法统中所有表相的真实本面,我们看到的现象环境中所有事物真实的那一面即是这一面;而“离开一切”是离开不清净的这一面,我们肉眼所见即是不清净。真相是它们的内涵,表相是不清净的概念。要论禅宗的见,就是佛见。佛有三身的意义:自受用的法身,他受用的两种色身——报身和化身,这都是禅宗的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既然位同诸佛,就不能轻率地用一般的教法体系来对禅宗进行重新割裂铺排。对于禅宗的见地的判断也是如此。禅宗祖师的证境是无法用普通言语来进行教法方面的支分归类的。如果位同佛境,那就是二三转法轮双融的,般若与如来藏同时呈现。方法不是目的,教法体系的方法论还是要置于佛陀证境现量的真实意义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二、禅宗的修行

2. The Practice of Chan Buddhism


详细来说,禅宗的修行有五个根本的前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以心为宗。


马祖大师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极其准确地把握了佛法的要义,“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令一切众生明了自己本具的真心是佛陀来人间建立教法的根本目的。所以四祖道信大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怎样才能悟明自心?无门为法门。无门,一定程度上是最为精准的法门。因为一切可把握的修行体系都有两面性,都可以成为妄心缘虑的对象,只有无门的用功最有利于迅速地止息分别心,从事实上契入心源,从而直接开启佛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因为此,禅宗是三根普被而非只有上根利智才能修行的宗派。有人心就有禅宗,有人心就有机缘与禅宗的法门相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以心的方向为决定之趣。


禅宗所有的修行都根据心的构成路线来确定修行的路径。故不以“禅定”为目标,不以解脱道的小进展为目标。


禅宗的“禅”不是禅定的“禅”,大慧宗杲禅师云:“禅乃般若之异名。”禅宗的用功是大乘慧观法门,称为“南天竺一乘无得正观”,不同于其它各宗的次第禅法。所以,六祖大师云:“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禅宗具备禅法次第,超越一切禅法次第,是直取大乘无住涅槃智慧的顿悟法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法不仅有教法方面的显性道次第,更有严密契合心性实证的内在一贯性的隐性实证次第。禅宗的修行侧重于实证方面的道次第,但这不能说明禅宗本身抛弃了文字道次第。相反,对实证道次第的重视,恰恰说明禅宗对文字道次第一贯的更加严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因为所有的实践次第都必须指向实证的需要。所以,禅宗的可实证的隐性道次第的要求,是更为本质、更为真切的菩提道次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门的修行表面看似给人以“无处下手”的不确定性,但这也否定了各类“下手处”的形式期待与执着。恰恰是这样不执着定法,才能远契了无自体的般若之宗,涵容如幻自性的万法,照应心性的一切可能性。无论是具足道次第还是超越道次第,禅宗都没有将其作为挂在面上而让人“形式执着”的贪执之因。为了更好地栖神于大道的实证次第,禅宗修行者甚至要时时牢记“无次第”,在消解张力的过程中扎实践行实证的菩提道次第。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在这种决定之趣引导下,定慧关系以定慧等持为根本要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六祖慧能大师


守培法师曾指出,戒定慧皆为慧学所摄,同时也皆为定学所摄。定慧等持,甚至是要求在以见性为基础的证悟之上的。《六祖坛经》云:“定慧是一不是二,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在开启佛智之前,大众多难以落实这一工夫,故禅宗把“见性”作为最先期的目标。见性的初步功夫有了,就能精确做到定慧等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一切众生皆可以先悟”的手段,严格遵循了龙树中观所立之教旨。汉传的禅宗不提倡“独立止”或“独立观”的分裂修持,一再提奖定慧等持,也是基于龙树菩萨对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所采取的大政方针,历史上的禅门,一再提倡“十地顿超无难事”及“毗卢顶上行”,呵责十地,甚至呵责等觉、妙觉菩萨,而直接与释迦牟尼佛同筹,这就是其中的原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故六祖大师提倡修“般若三昧”,传统修证体系中的三昧指的是禅定成就,而“般若”是智慧,在大乘佛法的六度法门中,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是两大体系,但六祖大师却直接提倡进入“般若三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是般若三昧的内涵。什么叫一相三昧?能超越身心世界的差别相,念念与真如相应。什么叫一行三昧?能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恒与真如相应。禅宗语录中所说的定一般都不是普通的四禅八定,而是与佛智相应的楞伽大定,不是普通的禅波罗蜜,而是实相般若稳定成就的般若波罗蜜。祖师常说:“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这个”——般若三昧,即经中所言“那伽常在定”。永嘉禅师《证道歌》中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见性以后定慧等持的般若三昧。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四,依于无为、不恃有为。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宗修行完全以般若三昧为核心,自然以无为为核心。不强调有为法。所以,所有的有为道次第都不是禅师们棒喝进道的中心。正因为常住无为,不恃有为,祖师们才严格否决默照禅,在祖师禅和如来禅的系统中,以祖师禅作为参修中心。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关于悟后定慧等持的功夫,历来有诸多要求。比如,永嘉禅师是这样表述的:“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的的。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惺”是明了的意思;“寂”是妄心不起的状态。没有妄想又很明了是对的,没有妄想但是心不清晰是不对的。心很明晰而且没有妄念是对的,心很明了但有思虑是错的,彻底远离了昏沉与散乱的误区。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具体来说,禅宗的修行虽强调“无门为法门”,却也依据众生执习而确定了大众可行的入门修行方案。本宗越到后期越重视参研《楞严经》,其中第九卷将魂魄意志精神作为解除贪嗔的两种必要元素来解读。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魂”向上散不能守静,是“有理想”,“魄”向下沉有行动力,是“有魄力”;向上不散则神意守静,向下不散则精志充和;‘神、意’散则通于“想”,‘精、志’散则通于“情”;纯“情”则堕,纯“想”则飞,情想均等则生而为人,人类停留在大地上行走,举步时起而还落、落而又起,即是“情想均等”的实证;因此,“魄”与“魂”又通于情及想。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基于此,禅宗修行往往从收拾身心而脱离散乱起步。一旦魂魄精神意志各守其藏,顺乎精神意志的根本特性,便逐渐得到身心安定,达到修身的目的。如《楞严经》所云“余皆涉入”,魂魄精神与意志,原本是可以相互摄入的,如果它们能够相互合作,归合在一起而不离开,便能妙契真如。因此,修行的初步功夫有一条不言的轨则,便是魂魄、精神、意志的“收散致聚”,从而获得道业的健康基石。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用功之人在烦恼方面,心过上浮,便形成掉举;心过下沉,便形成沉没与昏钝。在这些问题面前,必须要善于调治,不定时地使用对治方法,使心的状态脱离僵局;上扬掉举则以方便使其下行,沉没昏钝则以方便使其上行,因为执着背离本性,就在上下调整的过程中,其心会时常得到回归的机缘,亦即“实执不合于空性”的道理。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虚云老和尚有诗云:“向孤峰顶直钩钓鲤,入大海底拨火煎沤。”这不只是人生志向情怀的抒发,更是“反复调整心理环境”的禅法经验。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楞严经》说,魂魄常有离合,而若合一持久,则成善种,得善境界,不作圣解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则受群邪。修行人功夫纯熟,不会只是“魂归于魄”,也不会只是“魄归于魂”,而是“处静时魄归于魂,则魄与魂合,静而常动,虽寂寂而不昏沉”;“处动时魂归于魄,则魂与魄合,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动而常静,有似于付大士“桥流水不流”的说法;静而常动,则相似于泰国阿姜查尊者“静止的流水”的说法。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下求索功夫的极致,不仅是静中工夫各自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在动中的一切功用也照常不移不易。普通人接人应物,由心不虚,治乱之间,其心常有留藏,所以心日茆塞不能豁见。上下求索,动中静中的工夫,必须做到为人处事,来无粘滞去无踪迹,以心应物毫无留藏,这才是真正动静一如的高尚修为。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因此,在依于无为、不恃有为的前提要求下,禅宗对于四禅八定的成就乃至于无量百千三昧的修证的态度十分明确。大慧宗杲禅师讲得很清楚,一旦一个人能够开启了禅宗的智慧,如果能成就一行三昧,则无量百千三昧将不求自得。因为无量百千三昧都是以一行三昧为体。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宗祖师几乎不谈四禅八定的修行,甚至在悟后的深细用功中都会巧妙地防止落入 “禅定解脱”的修行路子上去。这也是宗杲禅师反对默照禅的原因,那样的功夫得不到认可。曾经有居士问虚云老和尚在终南山多日入定是什么境界,虚老回答:“本来非动。”“若有定,即被定魔缚。”这是禅宗历代祖师对于修习四禅八定的一致态度。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有人问赵州和尚:“如何是定?”赵州和尚回答:“不定。”学人问:“为什么是不定?”赵州和尚回答:“活物,活物。”禅师们的成就往往是不住定地与散地的大自由境界。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云居道膺禅师开悟后到寺院的后山住茅棚,有段时间半个月没有下山用斋,洞山禅师上山去看望他,问他为什么没有下山用斋,道膺禅师回答说,每天有天人来供养。洞山禅师说,这可不行,你晚上下山来方丈室问话。晚上道膺禅师下山来见洞山禅师,洞山禅师启发说:“不思善,不思恶,是什么?”道膺禅师领旨回到山上精进地参究,接连几天,天人来送饭时无法见到心无所住的大定境界中的道膺禅师,因为找不到来路。有人问大慧宗杲禅师:“眉间挂剑时如何?”禅师回答:“血溅梵天。”这是讲精微的疑情功夫可以破除色界无明,因此没有禅定的技巧可得。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斩断了任何刻板概念的生起来源,因而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以般若为依据,再再参寻,虽也不易,而一旦见性则直趋上品,从而放弃了对于外道共法的任何可能性倚仗。


**当动静不易合一不移的工夫越来越纯熟,所形成的妙境,修行人容易将其境界览在胸中,执之而不化,成为一种通病,必须将其一一“涤除”,净尽无余,修行工夫才能上升至道的极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些用功过程中的善恶境象,禅门的对待方法多提“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像“贴肉布衫”,往往是修行者最紧要的微细习气,执着程度当然不同一般,不是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禅宗绕过“禅定解脱”的修证,顿悟涅槃妙心。先顿入佛智,然后再深入实践般若智慧。这是禅宗特殊的修证线路。在禅宗的门下,不再允许修行者将明心见性预设成为遥远的事,以任何理由所进行的上述预设都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最务实的做法,因为释迦牟尼佛以其数十年的反复宣说,都在试图令所有弟子明白:一切善恶本性都是般若,直面本性,大众都是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五个前提的基础上,禅宗的修行不立文字而不离文字。一切大小乘的学修都是禅宗修行的基础。《坛经》中记载,永嘉禅师闻思大小乘经论各有师承,然后精修天台止观20年;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余部;有的禅师诵持《涅槃经》一千余遍等等,这些修行都是参禅的基础功夫。后来悟道的德山禅师是讲《金刚经》的大法师;临济禅师参禅之前严格持戒、博通经论;药山惟俨禅师见石头和尚时讲:“三藏十二分教某甲粗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实未明了,请和尚为说。”所以,佛教各宗的学习事实上都是作为参禅的基础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宗以“无门为法门”为特殊的实践功夫,严格划分为祖师禅和如来禅两大基础。即便是默照禅有着先调伏粗重的妄想心,然后再绵密地做返观己心的价值,但祖师们依然反对将其作为修行的核心功夫。达摩祖师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先用基础止观调伏粗重的忘念,然后生起绵密地疑情功夫,返照能观之心。最后在棒喝交驰下,挥发疑情。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见性的功夫对于疑情的运用,是禅宗后世发展特别核心的问题。参禅是不思之思。“思量个不思量的”,这是药山惟俨禅师对参禅功夫的精妙诠释。疑情与思量的对立是普通人最难以理解的。而参禅正是在疑情的功夫上不断地用心,远离昏沉与妄想的两边,使功夫不断地通向纯熟。这种疑情功夫与空有双遣的大乘涅槃境界极其相近,因与果高度一致,从而使禅宗在实践上能使疑情功夫落堂,获得十地顿超的果证。所以说,禅宗的“不许思量”,决不仅只在向上一路时才使用。这乃是归心于道的广泛而绝妙的应用。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疑情的本质就是话头的工夫。让疑情不断纯熟是关键,使其不断地相续,不落入昏沉和散乱的两边。待功夫渐渐纯熟,磕着碰着都可能引发无尽的参究力量,顿断无明分别。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么,悟道以后,功夫还用不用?就像陶轮的向前运转,已经停止加行功用后,功夫会不会自然推进?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悟后的用功,祖师们说为“修即不修,不修即修”。即在日间生活中保任道体,成熟功夫。如永嘉禅师讲:“说时默,默时说,大施门开无壅塞。”他天天在说,跟不说一样,天天不说跟说一样。又如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不曾说着一字。宋代的明教契嵩禅师,经常批评诸方学人或士大夫们的过失,著了很多书,很少见他坐禅,等到圆寂以后,他使用的如意都变成了舍利。因为他天天在说,天天没说,内心的境界恒与般若相应,嬉笑怒骂都是禅师涅槃妙心的运用,这是受持演说《金刚经》以及《六祖坛经》的典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9-16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禅宗的果证

3. Attainments of Chan Buddhism


禅宗修行所证直接就是佛果的寂灭涅槃,那是佛陀在圆寂之际最后指向的佛陀全体的生命归宿,是他证悟的佛果,也是他舍离两种色身(报身和化身),舍离一期的度生事业后回归的寂灭的涅槃境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而这种果证并非只是末后呈现。从因地发心用功,到成就一行三昧,入真菩萨行,禅宗的见道果三者是一致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临济禅师云:“据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他讲就他所证到的境界与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他甚至有时会批评十地菩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慧宗杲禅师云: “山僧辨人,不让释迦达摩。”这是他的手眼。他说自己看人内心证悟境界的能力不比释迦佛和达摩祖师差多少。他的侍者因为见他经常激扬佛法,呵斥默照禅,接待士大夫们,觉得跟他学禅不好入门,于是想请假到各地去参学。大慧禅师讲:你不要走,在这里老老实实修,你开悟了以后,你不说我都会知道。这是大慧禅师的法眼智慧。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慧能大师讲:“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禅宗成就的是自受用三身。先迅疾地发明四智,再尽未来际永度众生,成就自受用和他受用都圆满的法、报、化三身。位同诸佛,与佛果了然无别。“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点不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就果证来谈,禅宗不同于其它各大乘宗派的修证体系。那么,有没有经教依据说明禅宗并不用全盘依止道次第的系统呢?《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并没有一个所有学人必须要遵循的修道次第。即便是在同样的道路上,两个人的修道历程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路径,因为每个学人因地的烦恼和业习各个不同,只是业习、根性比较接近的人会有大致相同的证悟过程。因为人不同,所导致的菩提道次第并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禅宗首先依于无为,不恃有为,所以最初就远离了这一切。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宗强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先证入佛智,然后再圆修六度万行,不同于诸佛他受用圆满的悲智圆融的境界。《祖堂集》中记载,马祖大师有一天在法堂上大喝一声,侍者赶紧跑出来,看谁来问法,结果一看法堂里除了老和尚外空无一人,侍者就问马大师喝谁?马祖大师讲:“老僧见十方法界一时显现,我嫌它碍眼,所以喝。”也就是说大禅师有时功夫稍微一缓,这时重重无尽的华严境界便会现前,但是对大禅师来讲,这是不行的,因为有境界即有微细的分别心,见境即见心,所以他大喝一声,提起精微的功夫,又顿入佛智境界。祖师的境界是如此难以思维和想象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以,禅宗的果证,在因地发心,以心为宗,以决定之趣作为一切行动的纲领。从因地发心,到成就一行三昧,见本身是修,修即是果证。说禅宗依果起修,依修起修,依见起修,都是可以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禅宗的见、修和果三方面都可以印证:这是在佛教八万四千中法门当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法门。“特别”并不代表它没有传承,并不代表它不是佛说,并不代表它不是持佛衣钵,也并不代表它就是臆造出来的。这种特别,是佛陀的特别,是佛陀的一种特别施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禅宗的“不立文字”“不许思量”,决不仅只在向上一路时才使用,这乃是归心于道的广泛而绝妙的应用。很显然,这是一个更高文化层次的修行常识,超出了执着文字道次第者的认知范畴。所谓“为无为”“反也者,道之动也”,禅宗具足次第而又超越次第,趟开一条豁破形式、直契本心的超凡入圣之道,而令汉传佛教满盘皆活。故祖师曾言:禅宗是教外别传,实是教内真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北海禅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7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