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56|回复: 5

[佛经故事] 佛法的修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8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一次,婆罗奢那婆罗门的一位学生,名叫郁多罗的少年,来拜访佛陀,佛陀问他说:
  「郁多罗!你的老师婆罗奢那婆罗门,教你们如何修根了吗?」
  「教了,尊者瞿昙!」
  「怎么教呢?」
  「尊者瞿昙!婆罗奢那老师说,不要去看、不要去听,就是修根。」
  「郁多罗!照这样说,盲眼人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盲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看。」
  这时,在佛陀后面执扇搧佛的尊者阿难,不禁接着问:
  「郁多罗!照婆罗奢那的说法,耳聋的人也是修根修得最圆满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耳聋的人,才能完全做到不去听。」
  郁多罗少年被这样一反问,竟楞在那儿,沮丧得无言以对。
  这时,佛陀为了打开僵住了的场面,对尊者阿难说:
  「阿难!婆罗奢那婆罗门的教法,与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式不同。」
  把握了这个佛陀引导问法的机会,尊者阿难赶紧问:
  「世尊!但愿为比丘们教说贤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让比丘们依您的教导修学。」

        于是,佛陀说:
  「阿难!仔细听!仔细思惟!我来为你们说。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对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对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想保持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想避免厌拒与不厌拒就能保持平静、专注、正知。阿难!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

  「世尊!那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继续问。
  「当比丘眼睛看见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生起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或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感受,深知那都是因缘所成的有为法,而即予以舍离,就如眨眼、弹指、唾沫……那样地容易、迅速。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贤圣者的修根方法了。」


  「世尊!怎样是贤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呢?」尊者阿难再问。
  「比丘眼睛看见了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当生起了合意、或不合意,或合意不合意兼有的念头时,能对这种念头的生起,感到惭愧、羞耻与厌恶,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修学者的修根方法。」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二经》、《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
  二、根,就是「根门」,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引发各种身心活动的「门户」、「入口处」,故称为「根门」,也称为「入处」。
  三、固然不去看、不去听,有时也能得到贪、瞋、痴烦恼的短暂解决,但因为没有从烦恼的真正原因(「集」)──贪爱下手,只能算是一种不究竟的暂时对治运用了。
  四、佛陀鼓励我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不去看、不去听类似逃避的方法,不会是佛陀所赞叹的。佛陀也鼓励我们要针对问题,正确地从真正原因(「集」)来解决问题,也就是「四圣谛」的方法,所以,自然不会主张将自己弄瞎、变聋了。
  五、对一般常人来说,合意、不合意、无所谓之后,接着展现出的,就是贪、瞋、痴等烦恼了。所谓:「顺我则贪,逆我则瞋」,再加上心不在焉,或者不明究理地爆发冲动的痴,都与生死流转的「我执」密切关连着。所以,从「合不合意与无所谓」的感受或心念,便是我们修学的努力用心处了。
  六、经文中,关于佛陀对修根的教说部分,南北传有不少的差异,个人以为《杂阿含第二八二经》的次第较为合理,但「无上修根」的内容,《中部第一五二根修习经》显得较为合理,故事内容就依此取材。

 **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

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

对不合意的想提起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

对无所谓合意不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保持厌拒;想保持不厌拒就能保持不厌拒;想避免厌拒与不厌拒就能保持平静、专注、正知。

阿难!这就是解脱圣者法律中,最上等的修根方法。

点评

我就特别喜欢用这个方法训练我自己 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便如此 不过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 竟然是佛陀的教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8 14:17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然想起几句话  

真正的勇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妙寂O 发表于 2016-9-8 14:11
当比丘眼睛看东西;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身体触、意念识,有了辨别认识后,

对合意的想提起厌拒就能 ...

我就特别喜欢用这个方法训练我自己    没有遇到佛法之前便如此

不过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方法    竟然是佛陀的教法
发表于 2016-9-1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道止观,无贪无嗔,只是觉照。所谓五蕴生灭来去,随顺觉观。照见五蕴,即见缘起,即见空性,即度苦厄。

点评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11:0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智无得 发表于 2016-9-12 10:27
中道止观,无贪无嗔,只是觉照。所谓五蕴生灭来去,随顺觉观。照见五蕴,即见缘起,即见空性,即 ...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0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