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4|回复: 0

宣化上人:《楞严经之五十阴魔》色阴魔之二----内彻拾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8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宣化上人讲述 〗: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这是五阴里色阴的第二种魔的境界。这种魔境为什么来的?就因为你修行,你用功它才有的。如果你不用功,你想找这种魔的境界也找不著,他不理你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你是个穷人,他到这儿来,也没有什么好处。现在你修行修到有宝贝了,你有了宝贝,所以他就来了,想要把你的宝贝给抢去。
那么来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子呢?你还要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不要著相,不要生一种的执著心,也不要想:‘啊!这种境界真好啊!再来一次吧!’不要去欢迎它,也不要不欢迎它,就像没有那回事似的,非为圣证,这不是一种证果的境界。不作圣心,你要是不作证果这样想,名善境界,这个还不错的。
你若一作圣解说:‘啊!我现在真是了不起了,连在我身里的虫,我都能把它拿出来。’这种认为自己得了神通自在,这就错啦!你只要有这一念的贡高心,魔就来了,随著你的贡高心,就钻到你心里来。钻到你的心里怎么样啊?就把你摆布得摇摇荡荡,得不著定力了。
所以修道你一定要真正地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堕坑落堑,不至于走错路。你若不明白佛法,好容易就走错路的。你没有功夫,那不成问题;有功夫的时候,那个魔王时时刻刻都看著你的,看著你一有机会可趁,他就来恼乱你了。
‘阿难,复以此心’:再用这个心,‘精研妙明’:精研这种微妙而光明的情形。‘其身内彻’:内里通彻光明了。这个人修行修行,啊!自己身体里边,什么东西都看见了。要是常常能看得见,那就可以;要是不是常常看得见,只是偶尔看见,这就是一种境界,这是五阴中色阴的一种境界。
‘是人忽然’:这个人忽然间,‘于其身内’:在他的身内,‘拾出蛲蛔’:他可以在肚皮里面自己拿出虫子来。这虫子有长的、有短的、有大的、有小的,他都可以伸手就拿出来。拿出的虫子,是清清楚楚、真实不虚的,但是肚皮也没有坏,你说他怎么拿出来的?你若伸手到肚皮里头拿这虫子,肚皮应该坏了,可是肚皮也没有破裂。‘身相宛然,亦无伤毁’:这个身相宛然,这个地方就有两个解法:可以说这虫子身相宛然,一点都没有坏,是整个的,是完整的,是活的,是生动的,这是一个讲法。又可以说,你自己的这个肚皮,也宛然没有损坏,这也是一个解法。
‘此名精明’:这叫什么呢?这就叫精明。精到极处,也明到极点了,所以就其身内彻,‘流溢形体’:这不是你用手到肚子里面去拿出来的,是从你身子里边流溢出来的。
所以,‘斯但精行’:这个就是你用功用得精微,得到一种奥妙,发生一种妙行。‘暂得如是’:暂时间这个样子,不是常常这个样子,你若是常常这个样子,那又另当别论了。‘非为圣证’:这不是证果圣人的境界。
‘不作圣心’:你若不是作证果圣人的想法,‘名善境界’:这还可以,过得去,没什么大问题,没有大的麻烦。
‘若作圣解’:你要是说:‘我现在证了圣果啰,我肚里边的东西,我随便可以拿得出来,你说这有多妙!这个境界,你是没有的。’你若一有这种贡高我慢心,一有这种的执著心,‘即受群邪’:就会被魔王拖去了。拖去,就变了魔王眷属了。

⑵身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注释:

  此心:指三昧中之定心。

  内彻:通彻光明。因习久功深,其心光渐能收摄而内照,不再只能外溢,因此得照彻其身内,令通体光明。

  即探手入身中,拾出蛲虫、蛔虫。蛲虫形短,蛔虫形长。

  身相:指行者自身之身相。“宛然”,依然。谓虽伸手入体内抓虫出来,但行者自己的身相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损伤。

  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是心精妙明之光,流泄充溢于自己的形体之内,所产生的现象。

  这只是精研妙明之行所产生的作用。

  义贯:

  “阿难”,此行人“复以此”三昧定“”返照“精研”本心“妙明”,习久功深,心光不再外溢,而返照自身,即自见“其身内”光明通“彻。是人忽然” 探手入“于其”自“身内”,而“拾出蛲”虫“”虫;虽然伸手入体内,但行者之“身相宛然”,(依然)如故,“亦无”任何“伤毁”之处;“此名”心“”妙“”之光“”泄充“”于自“形体”之内所产生的现象。“斯但”“”定中“”研妙明之所发生的作用,令“暂得”显现“如是”现象,不久将息,“非为圣”人实“”之境界,一证永证。若“不作”已得“”证之“”,不取不著亦得“”为修行之“善境界”(没什么不好);

  然“若作”为已得“”证之“”,贪爱取著“即受”诸魔“群邪”之惑害,而落入魔道圈套。


补充内容 (2016-9-8 10:58):
http://shishi.fsamtj.com/news/2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1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