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09|回复: 2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第二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7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续-《●[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这就是举的例子。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于你过去曾经放逸,远离了善根,做出了许多许多的恶事,那么你如果知道错了,明白道理之后肯悔改,改为勤修的话。曾经由于自己的心失控,让自己的内心想出了许多不应该想的念头,让自己嘴里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言语,让自己的身体做出许多不该做的行为。一旦明白了之后,若能修改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动念,而勤修善的话。就好比是在浓浓的云翳当中,除掉浓浓的云翳,就能够看到天空了,就像用眼睛可以看到明亮的月光一样。也就是说,本来这个月光是非常明亮的,可是由于天上乌云密布,遮挡了月光,使天空变黑暗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状况是永远的,再没有希望看到月亮了。只要云一旦散了,除掉了这个云翳,那个完美的月亮就会明亮地呈现在空中。同样道理你还没有达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你还可以改。既然可以改,只要你改正错误,就像消除掉空中的乌云,明亮的月光就会重现一样,月亮还跟以前一样完美。比如什么呢?比如四个人,孙陀罗难陀,央具理摩罗,达含,还有一个是绮莫迦。在汉文的经典里面对这些人翻译的名字有所不同的,第一个人名字叫孙陀罗难陀,是一样的;第二个人的名字叫央库摩罗;第三个人的名字叫阿设施,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绮莫迦。他是一个国王。那这四个人曾经做过什么错事呀?我就给你们简单的讲吧!第一个叫孙陀罗难陀,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弟,他是什么人呢?原先他是一个贪欲美色无所作为的人。后来他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也放不下对美色非常强烈的贪恋。最后释迦牟尼佛把他带到十八层地狱,让他看到十八层地狱,从此以后他吓破了胆,任何一种凡间的荣华富贵,或者凡间的美色等等,他想都不敢去想,一心一意地去修行佛法,很快很快就证得了罗汉果位。第二位叫央库摩罗,或叫央具理摩罗。这个人原来叫索吉诘,是一个愚昧的人,他曾经想修佛法。为了修佛法就寻找一个导师,结果他的师父给他讲,如果你能杀一千个人的话,你就能得到极大的福报等等。他真的以为是这样,所以他就不断地杀人,杀到九百九十九个人,只差一个人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他想如果把释迦牟尼佛杀掉,正好既不用杀母亲,又可以完成杀一千个人的法,何乐而不为呀!然后他就追呀追呀,佛陀慢慢地走,他就跑啊跑,怎么跑也追赶不上佛陀。最后佛陀慢慢地飞到在空中,他就觉得这个人能飞真不可思议,这个人可非同一般,他马上就跪下来。佛陀问:你为何烦恼啊?他说我为了修法而烦恼啊。佛陀又问:你修什么佛法呀?他说我要杀一千个人。佛陀说:那是什么法呀?那是让你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业障深重的恶法。佛陀对他说明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内心感到非常的惭愧,感到非常的内疚。他后来就出家了,出家了之后一心一意地修练佛法,很快就得到了罗汉果位。尽管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他改邪归正还是能够得到罗汉果位。还有一个就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是印度的一个国王,这个国王是赫赫有名的。他有什么罪过呢?他主要是杀了自己的母亲。他听从了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弟叫提婆达多的挑唆。提婆达多是叫阿阇世把父亲杀了就可以继承王位等等,这么一说阿阇世王就相信了。他就把他的父母都杀了,杀父母那是五无间罪。后来他非常非常的后悔,就跑到释迦牟尼佛那里去。当初释迦牟尼佛如果给他说杀父母乃是五无间罪,那罪是不可赦的话,他一定会因后悔和内疚而死。所以佛陀没给他说杀父母是罪,佛说:没事,父母必将要死的嘛,但是你到文殊菩萨那里去听法。佛陀很善巧地把他的这种非常难受、非常后悔、简直是无法活下去的这种心,先让它稳下来,到文殊菩萨那里去。然后文殊菩萨给他讲法最后他就变成了一名非常虔诚的居士,他是佛陀授记的最虔诚的弟子之一,施主之一。也就是说后来佛陀圆寂了之后,就是由他做为施主第一次结集了佛法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所以这个国王是非常有贡献的。因此,你即便曾经做过很多错事,只要你知错必改,那么你仍然是有救的,仍然是一个佛门的好弟子,仍然是我们*轮寺的好弟子。人由于无明而犯错误,但是人不怕犯错误,而最怕的就是知错而不改,没有勇气去改。第一不知错,第二知错而不改。
  翻恶皆成善是《亲友书》里边明确说到了的,是佛陀所说的。下面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相嘎拉,叫叠结,梵文叫相嘎拉。这个里面说绮莫迦。那么他是谁呢?他曾经也犯过错,这些人犯的都是大错,是不可救药的错,相嘎拉犯了什么错呢?他就是到外面去找情人,结果他的母亲阻止他,他就把自己的母亲给杀了。杀了他的母亲之后他越想越不对劲,他觉得我做了大逆不道之事。最后他为了对母亲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举,动以忏悔心出家了。出了家以后受了戒,可是有些僧人知道这个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造就五无间之罪,就把他赶走了。但是他仍然不灰心,他就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实在是太过分了,所以不要说被赶走,就是杀了自己一千次都不过分。因此他跑到一个边远地区去建庙,然后聚集许多的僧人,他自己在那里边主持僧团弘扬佛法。最后他死了以后,由于他杀母亲五无间罪的原故,他就一下子堕入到地狱大概是一刹那的时间。但是由于他后来知错必改,重新建立了寺院,又主持了许多僧团弘扬佛法缘故,他马上就从地狱投生到三十三天变成为神仙,并且在佛面前得到了永固不变的对三宝的信念。所以说实际上他也得到了果。虽然他是做了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但是只要是他知错之后,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当然了这个挽回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过尽管如此也比继续走下去好。
  第五个讲忍辱。首先在家的人,由于他经常碰到许多许多不如意的事,最容易生起嗔恨心,为了断除嗔恨心而讲修忍辱的功德,他说呀:
  
  勇进无同忍,勿使忿势行。终得不还位,佛证可除嗔。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第二讲

续-《●[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首先他说:“勇进无同忍”。勇就是精进,什么是精进?对修善有非常的欢喜心,这叫勇。进:是进步,或者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在藏文里边没有这样说,是说苦行无同忍。没有说勇进无同忍,说苦行无同忍。什么意思?在修炼苦行当中,没有比忍辱的修行更殊胜的。“勿”就是不要,千万不要让愤怒产生或者变成了举动。为什么?如果你要终究得到“不还位”的话。什么叫“不还位”?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那叫“不还之位”。实际上也就是涅槃果位的意思,从此以后再也不回到轮回当中来,那叫终究不还位。要得到这样的果位的话,佛说除嗔,除去嗔恨心,是得到终究不还之位的最佳的手段和方式。什么叫忍辱?对一切妨碍,对一切阻碍,对一切障碍者不起嗔恨心,这叫忍。即使你一下子一刹那间生起了嗔恨心,你也不要延续这种嗔恨心,你马上就克制自己的嗔恨心,也称之为忍。这是在苦行当中最殊胜的苦行,在欲界当中想得到再也不还回的这种果位的话,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修忍辱,这是佛所说的。佛证,就是佛证明了这一点,或者证实了这一点。他是怎么证实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当中说:众比丘断嗔,断嗔者能得不还之位。佛是这么说的。这是佛陀所说的,所以佛证实了这一点。那么接着说,我们为什么在欲界的轮回当中,在贪、嗔、痴的欲界的轮回当中不断地轮回?其因有二:一是贪欲、二是憎恨,那么若你不能断除贪欲的话,则不能断除嗔恨。为什么不能断除贪欲,就不能断除嗔恨?因为憎恨的起源于内心的不满,而内心不满的起源就是因为达不到你想达到的目的,或者背道而驰。背道而驰,或者达不到目的的根源在那里?有极强烈的贪欲和在乎心,一定要达到这种目的的心愿,或者欲望。所以你才会产生这种不满意,由不满意而导致憎恨。所以,若不能断除贪欲者,是不能断除嗔恨的。因此,当你一旦彻底断除了嗔恨的那一天,实际上你也就断除了贪欲了。因为没有了贪欲,你才不会有嗔恨。前面所说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从一开始就不要让自己产生嗔恨心,根本就不要让这种嗔恨心抬头,即使由于偶然的原因,没有思想准备,嗔恨心刚想冒头,你也就马上能够调伏它并继而消除它。也就是说即使生起了憎恨心,你也不要让它延续下去,要马上控自己立即制止掉。
  
  他人打骂我,欺凌夺我财。怀恨招怨憎,舍恨眠安乐。
  我们为什么会生起嗔恨心呢?
  第一、他人打骂我。他人打我,或者骂我,心里当然很不服气了,无缘无故的你凭什么骂我?凭什么打我?马上就会生起嗔恨心;另一个就是别人以非常难听的侮辱性言词来激怒自己,使自己生起嗔恨心;还有一个就是手拿兵器,或者石头来打自己,一个是打,一个是骂,最易激发自己的嗔恨心。
  第二、欺凌夺我财。就是他人以权威、力量打败了我,或者夺取了我所爱之财物,也很容易马上生起不公平的心、不满意的心,而导致憎恨。由于这个原因而“怀恨招怨憎”。这种怀恨招来了对敌人的怨恨和憎恶。就是内心对他的憎意,由此憎恨矛盾就要产生了。那么怀恨和前面所说的嗔有什么区别?怀恨就是内心有非常强烈的复仇之心,或者对他的仇恨、怨恨非常深。由于有非常强烈的怨恨,身体有可能做出复仇的举动,言语上也可能说出心里所发的憎恨,所以他就生起许多许多的烦恼。那么谁能把一切憎恨,或者嗔的来源,以及怨恨之心去掉了,他就没有嗔心了;没有了嗔心,他就没有痛苦了。他就能够安然地睡眠于安乐当中,或者安住于安乐当中。为什么这么说?这似乎不符合道理。人家无原无故的,就算是有原因打我也是很不应该的;骂我,侮辱我,更不应该;夺取我财物,夺取我所爱那就更不应该;这等可耻可恨,我为什么不能恨他?那也没有什么道理!其实这里讲得非常清楚,这里边哪个字讲的是为什么不能恨的原因?就是“眠安乐”。为什么这么说?你不就是愿意安乐?是不是?那你要安乐,生起怨恨能安乐吗?既然生起怨恨心不能得到安乐,反而得到许多的烦恼,那怨恨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因为怨恨所以烦恼,只要脱离了怨恨,才会远离烦恼,才能眠于安乐当中,所以你不为了别的,就为了自己快乐,就不要再嗔恨了,嗔恨只会让自己烦恼,不会让自己安乐。
  第六个内容,是身体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内心的动念等三门的行为,为了断除一切三门的恶习,要修一切善行,为了劝说这个而讲人的本性或善、或恶、或善恶混合的三种的状况。因此劝说你应该坚固在善心当中,远离不善之心,摇动不善之心。
  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起烦恼前胜,爱法者如后。
  这里说人的心有三种状况,一是水上绘画,二是在泥土上绘画,三是在石头上绘画;或者说水上刻字,土壤上刻字和石头上刻字。为什么有这三种刻字的比喻?第一,有些事情过一眼就忘掉了,再也不会记住这件事情。就像在水上面绘画一样,画完也就没有了。有的事情就不是这样,就象在土壤上绘画,虽然能够清晰显现,或能停留一段时间,但它经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么我们经历过的,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我们信念当中的有些事情,虽然能留住一段时间,但不会太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它的影响不深。但有些事情就像在石头上刻字绘画一样很坚固,永远都忘不了,会再再地怀念起这些事情。人的思维大概就有这三种状况。如于水土石,人心尽彼同。就是像在水上、土上、石头上画画一样,人心也是一样的。起烦恼前胜,那么一切贪心、嗔心、痴心、骄慢和疑心等,尽可能地让它变成水上绘画一样,就算不成为水上画画一样马上消失掉的话,也要争取让它变成土上画画一样,经不住时间的推移,也经不住风吹雨打,尽早让它毁掉。意思就是说,既然你不能马上忘记,也应该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忘掉这些贪、嗔、痴,不要让它再产生势力。凡是烦恼心都应该马上忘掉,或以最快的速度将它忘掉,不去想它、回避它,或者去破斥它、瓦解它,破掉产生这种烦恼的动念之因,那是最好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第二讲

续-《●[夏坝仁波切]亲友书讲记 第二讲》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破除烦恼的方式有二:一种是回避,还有一种是破除。最好是回避,能回避忘掉是最好的。就象水上绘画一样,能忘掉它什么事都没有了。若忘不掉的话那你就得破斥,破就如同土上绘画一样,需要时间,需要理由去一个一个地破掉。反复思考,为什么我对这个事情产生贪欲,对它产生憎恨,产生这些的真正缺点、漏洞何在?要瓦解贪、嗔、痴等的毛病、缺点所在,要能破掉这种贪心和憎恨心,就用这两种方式来去对付它。但是爱法者如后,爱佛法,修善积德这种心要争取让它变成如同在石头上面刻字一样,永远不变,永记在心,一定要争取第三种结果。
  刚才是佛陀说的人心对事物的记忆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过目后立即忘掉;一种是虽然难忘,然通过破斥而将它忘掉;还有一种是永远不能破的。同样人的语言也有三种,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陀说人的语言有三种:美语、实语、虚语。这三种语言如同蜂蜜、花、还有粪。我们说话要注意,应该弃掉后面粪那样的语言,而行前面的两种。为什么说人的美语像蜂蜜一样?你说话一定要学会说美语,美语就像蜂蜜一样是甜的,谁都愿意尝它,谁都愿意听它,你实实在在的尽可能在说别人时从优点开始说,那就是美语,而不是虚语。如果说一个人虽然有许多的缺点,可是他有一个优点,那么你就要先说他的优点。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很暴躁,脾气很不好,可是说话很直,那你首先要说:“哎呀!难得呀!你这样实话实说太好了!你这种实话实说的精神真让我感到很佩服,我是做不到啊!”先让他高兴。这是不是假话?不是!说实话是对的。虽然他的脾气暴躁是不对,专找别人的缺点漏洞不对,但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毕竟是对的,实话实说是对的。所以你要赞扬他的优点。这样一来,他的心里会想:“这里还有人喜欢我的这种性格,哎呀,好啊!我可以多听听……”。接着你就可以说实话了,当然了你美语多说一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到最后说什么?说啊,你确实是很难得,不过你一定注意!你这么一说实话之后也很容易得罪人,所以你虽然不能说假话,但是说实话的内容当中,尽可能找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不要净找坏的方面实话。你要是说别人缺点方面的实话,他就不愿意听了,你多说一点别人好的方面的实话,谁都愿意听。你对他这么一说,他就知道了,他就会很愿意接受,他就会想:“我虽然说得很直,可是我是不是说了一些别人的缺点,然而别人不乐意了呢?看起来我说实话是对的,但是我以后不能多说坏的实话,要多说一些好的实话。”因为你前面赞美了他之后,他就高兴了,由此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劝说。所以,美语一定要放在前面,而实语一定要放在后面。而这个美语怎么样才能够不变成颠倒语和虚语呢?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这个人根本没有的优点。你可以说这个人确实有的一些优点,比如说一个人没有别的好的一面,但也可能有身体端正啊,行为很果断,这方面的优点;有的人脾气暴躁,简直是不可理喻,可是也有一点点不怕得罪人,直话直说的优点;有的人狡猾无比,坏不可言,然而他也可能有点聪明的才智。所以你就不要把狡猾放在前面说,先把聪明的才智放在前面说,他就高兴了。但是你在这个后面可以接着说实话,说:“你非常有才,太好了,可是有那么一点点缺点,你一定要小心,那是什么?就是你的这种才华千万不要染上一丝狡猾,或者使用骗人的手段,只要你的才华用对了,你的这个才华就是如意宝,可是你的才华一旦用错了,那就既能伤害他人,也能伤害你自己,这是很坏的东西。”那他就会说:“我有那么大的才华吗?好啊,我一定把这些才华用在做好事上面。”他马上就转变想法了,所以一定要说美语,这好比是蜂蜜一样很甜的,让人感觉非常的好。
  第二个就是实语,实语是什么呢?就是真实的话,真实的话就像花一样完美,而说真实话的过程当中也要有理,不要去随便地说,或者讲不出什么原由来,讲不出能说服人的道理来,你这个实话也就不是成熟的实话。你要把功过讲得很清楚,不但是讲清楚,而且一定要讲到使对方能接受的那种功过是非。比如说,当我们劝说一个人让他信佛,可是对方根本就不信,甚至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起反感心,那怎么办?有很多居士往往会这样劝说:“唉呀!佛的加持力大!观音菩萨显灵啦,我梦见了什么什么了呀!啊!我从学佛后感应很深哪!”会以这种方式去劝说。你知道这种方式去劝说,能起到什么结果吗?起的恰恰是相反的效果,为什么?他会感觉你是半个神经病!怎么这样说呢?为什么他会这么想?因为他心里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所以你说了一千遍、一万遍也是没用,他就认为你在骗他。那你应该怎么办?你先考虑考虑你说出的道理他是不是承认,然后你再说这种道理。比如说我最近学佛懂了许多道理,看来对家庭真是好!为什么对自己的家庭好呢?要是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妻子以仁爱、以忠心对待的话,这家就不吵架啦,不吵架不就很幸福了吗?大家快快乐乐的多好,我自己就再也不吵架啦!还比如说,你跟他说:“我最近信了佛之后,有了极大的信心,为什么呢?就是佛法给我了那种积极的心,佛陀说任何一个努力,一定会有成果的。为什么?因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就像读书读得好,将来找的工作就好一样。”这样说的前提在哪里呢?他承认只要读书读得好,将来的成绩肯定会好,成绩好肯定工作会好,这一点他是承认的,所以这么一说,他感到你说的不无道理,看起来这个佛法好,他会马上就跟着你来的。所以要慢慢的把他移过来,移到自己要想达到的目的上来,一步一步的来。而这些又不是假话,是真话。要是你用假话来骗他的话肯定不好,可是你这个是真话,那人家只能相信,因为他没有什么理由去破你的真话,也没办法去破你的真话是不是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19: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