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864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9-7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再用“见虚空”来比方:
就像在说到虚空无所见时,对世间说的“眼睛看虚空”,不必说连这一点也没有,因为世间上约定俗成,就是把“眼睛往虚空看”这样的现象叫做“见虚空”;也不须说有“见虚空”,因为实际上没有“见虚空”,世间是以有能见和所见而安立为“见”的(比如眼睛见到了东西,称为“见”;耳朵听到了声音,称为“闻”),但衡量“见虚空”时,既没有所见的虚空,也没有见虚空的心,因此不必要说有什么“见虚空”。不必说太多,大家都能明确地认识到。
总之,用世间的名言可以说“注视虚空”,但真实地衡量,虚空没有颜色、形状,不是所见的对象,所以名言上说的“见虚空”实际表达的就是“无所见”。
一般凡夫平时不观察的时候,眼睛观看虚空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见到了虚空,甚至说虚空中出现白云,之后白云又融入到了虚空中等等。但是虚空真的有被见到吗,其实正在说见到的时候,是一点也没有被见到过。因此说见到虚空,其实和没有见到是一个意思,说虚空存在,其实也就是虚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是一点也不矛盾的。
大家要知道,为了现证胜义而以正理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真胜义——大空性时,在世间中不可能找到比虚空更贴切的比喻了。因为虚空不偏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不偏堕东南西北等十方,它既不偏于色法,也不偏于心法等,它并没有一切相的成分,而且世间人们在生活中会认为见到了虚空,但没有人会说见到了龟毛、兔角、石女儿等。正是名言中虚空的这些特征,才最适合来比喻没有能知与所知,能见与所见、有境与境等的真胜义大空性。
(2)意义
【如此的胜义,全无所缘境故,说彼非心所取之境。经中以“有情自言见虚空”、“见胜义即无所见”等而作诠表。】
胜义就像虚空,没有任何所缘的境相,因此胜义不是心所取的境。
刚才,“见虚空为无所见”是比喻,“见胜义即无所见”是意义。世间讲到“见虚空”,但虚空没有形状、颜色,“见虚空”实际说的就是“无所见”。这就非常贴切地比喻了“见胜义”。胜义也是这样没有所缘的境相,“见胜义”说的就是无所见。
对这事怎么诠表呢?这和世间的形式逻辑不同,世间的看法:“见”就是见了一个东西,什么都没见就是“没见”,所以没办法用世间的事物来做比方,唯一能诠表的比喻就是“见虚空”。世间都说有见虚空,这是如何“见”呢?虚空并不是所见对象,世间说的“见虚空”就是无所见。或者说“见胜义即无所见”。当你有个所见,见此、见彼的时候,就不是见诸法的胜义。而你一无所见的时候,就是见到诸法的胜义了。
那么,在以理观察、抉择而具体落实时,怎么以虚空的比喻来对照一切万法自性的意义呢?
首先可以来对照外的山河大地、及色声香味触法。大家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世俗现相,在没作胜义理的观察情况下似乎是真的存在的,其实完全是自己的分别心增益出来的,在心外根本就没有存在过这样的所缘相。比如看着房间里的某个东西,以胜义理不观察时会产生明显的实有存在的感觉,然后用虚空“看似有,但实际没有”来比较,慢慢认识到这些房间里的东西看似有,实际也是像虚空一样,在认为真是看到的同时,连极微尘许都不存在,没有任何可见的相。
其次要来对照身内的心识。诸根识似乎都在取境,分别意识似乎一直在分别、作意等。用虚空的殊胜比喻来对照,就像虚空貌似存在,有所见、能见一样,虽然不观察的时候有它们的存在与作用等,但是在它们起见闻觉知作用的当下,也完全和虚空一样,外内都没有任何相可得的。
再来对照密的心的本性。当听到一真法界、自然本智、如来藏光明、实相般若、真心等殊胜法义时,初学者很容易把它们当成一直实有存在的万法本基。再用“观彼虚空如何见”来对照,就应该知道名言中说它们存在,其实表示的完全是它们非能知、所知、非有境、境等,远离四边,根本不是任何言思的行境的意思。这样才可以了达“胜义非心境”的甚深内涵。
下面再引一些经文:
比如《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以色而见佛、以音声而求佛,这是表示一切有所缘的方式都不能见如来!如来就是法性,法性不是所缘,怎么能以有所缘而见到呢?所以真正的见佛就是无所见,而不是见了有形象的佛。
当年佛为报母亲的恩德,成佛之后上忉利天给母亲说法。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大家都去迎接。中间有个有神通的比丘尼,她想按这样排下去很晚才见到佛,就变成转轮圣王排到迎佛队伍的最前头。这一天须菩提在山中静坐,他想:“今天佛要回人间,我是不是去接呢?”转念一想:“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既没有来去,又何必接送呢?”那位比丘尼变成转轮圣王是第一个见到了佛。没料到佛对她说:“你没有最先见到佛,是须菩提最先见到佛!”这就非常明显地表达了《金刚经》“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涵义。这是以“无见为见”的又一个例子。
到这里应该明白:说“胜义非心境”并不会遮止名言上假立“胜义是境”,因为立“见胜义”这个名言就是在表达“无所见”,所以说“无见”不会理解成遮止立“见”的名言,说“非境”也不会理解成遮止立“境”的名言,就像说“未见虚空”不会理解成遮止立“见虚空”的名言一样。
3、教诫不应轻毁分二:(1)引经证成这是说甚深义 (2)因此不应轻毁
(1)引经证成这是说甚深义
【《宣说菩提分经》云:“文殊师利!谁于诸法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即是正见。”】
这里讲到的“正见”是指如实地见胜义。那么,这是如何见呢?这是无不平等、无二、无别而见。既然无二,哪里有能、所呢?有能、所不就是虚妄的见嘛!就像翳眼见空花那样。“无别”,就是没有差别相。所以这“无二而见”实际说的就是无所见。
世间的见都是有二而见,比如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心境相对而见。也都是不平等而见,比如见到“男”就不是“女”,见到“高”就不是“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