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强素质以固本,外察环境知进退
三传佛教各有深远的传统,但当前时代,哪一传佛教事实上都远没有历史上那样兴盛,哪一传佛教的根基都比任何时候来得更需要巩固与坚守,如此才能积极主动地应对时代的挑战与众生的需要。
就藏传佛教来说,就五明所宗的宁玛派来说,在复杂的时代格局下,与其一味“东进”,与其“以藏摄汉”,与其狂热铺张,不如手眼向内,内强固本。全球巡回演讲,大规模网络弘法,无数汉地信众的膜拜……美好的一面充满了铺张的诱惑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就荡然无存。
譬如,在藏地佛教相对也是外来文化,而苯教有着更为深邃的藏文化的历史渊源,自古以来与藏传佛教存在着文化与修行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也一度威胁到以佛教文化为荣的本土四众弟子的文化尊严与荣耀。苯教与藏传佛教在历史上的论诤与张力始终浮沉不定。虽有学者强调苯教乃藏地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二者在宗教层面上终究是不同的。就教法层面来说,苯教影响的扩大将对藏传佛教教义的纯正性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意义。
我们看到,苯教选择性地吸收“禅”元素来指导心灵修行,已然吸引了一些高端现代人士。他们有着充分的各个层面的社会资源,可以直接帮助苯教扩张影响。原本就与苯教有长期论诤的藏传佛教,此时如果不从长远考量,不重视筑基固本,那么正法的根基很有可能被苯教所瓦解。
不难看出,如果是为了拉拢信众,那么迎合式的讲经不仅五明能做到,苯教也能做到,任何团体或个人,只要有意,甚至都可以效仿。五明能以什么样的模式来拉拢汉地信众,则苯教事业也能够同样展开,甚至获得更为高端的影响力。堪布以大量精力投入汉传经论的讲解,以获得在汉地的影响力,同样的事,其他人也能做,其影响面甚至高过堪布信众的集体水平。可见,索达吉堪布的弘法事业并非高枕无忧。苯教的存在与扩大,或使五明本身不甚牢靠的结构受到更为根本性的动摇。
此外,在对待汉传佛教与汉地信众的问题上,索达吉堪布或许更应该以史为鉴。堪布的事业影响了这么多汉地信众,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入了深广的汉文化圈内。即便在五明,追随堪布而来的汉地信众,本身也足以构建起一个小小的汉文化圈。两种文化、两传佛教,在这里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然堪布的弟子把堪布塑造成博览汉籍、精通汉语的形象,想必堪布一定了解汉文化一贯强大的摄持力和同化力。
历史上,北魏、元代、清代的统治者以武力征服汉族,看似拥有实权与领导力,但在入主中原之际,无一例外地都放弃了固有的民族文化,而接受汉文化为主流,完成了文化上实质性的合流。汉文化这种天然的同化能力太过强大,堪布或正高高在上俯视显宗、汉传,但是汉文化的同化力实在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回避的。因为,无论汉藏佛教,其成型本身就是佛法与当地文化融合的过程与结果,佛法与文化水涨船高的关系无可规避。故汉藏佛法的交流碰撞从实质上说,从来都是双向的,而不可能是单向的、一厢情愿的。更何况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大众对于佛法的要求与对待公众弘法的见解,早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然不是等级森严的旧有时代的规则所能含摄的。
内或有人瓦解根基,外或有其他文化潜移默化的同化,长远来看,吉凶并不好说,很有可能五明弘法系统将事实上遭遇瓦解的危机。藏传佛教、宁玛派从来都不是真空世界里的佛教,索达吉堪布既有弘法大愿,则应当审时度势,慎重考虑和及时调整自己的弘法方向。当下,与其向外扩张、冒然东进,还不如以固本还原为核心,因为尊重佛法领域的传统与传承,向来是最具保障的安全之道。
收拾外张阵脚,识时务为俊杰
汉人常言: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本不含有见风使舵的贬义,而是对于审时度势、善观外境的智慧的高度赞叹。此时此刻,这句话是最应该送给堪布的。
以“改经事件”为线索,我们发现,近年来堪布热闹盛大的弘法或许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未能辨清时局、缺乏自知之明的问题。堪布有着满腔“我皆阅尽未满意”的豪气与“发挥自智慧”的热情,但却忽略了一点,即对于经典的核定工作,宁玛派的大德是最不适于参与的。因为就修行典籍的可靠性而言,宁玛派大圆满修行大量依靠伏藏。伏藏出现时间晚,且非译经所得,天生充满了不可知的神秘色彩,就传世的翻译典籍而言,显得最为虚无缥缈,而缺乏足够的文献上的可靠性。所以,经本的核定工作,宁玛派有着先天的弱势。
如果选择了以文字和学问的形式来建立可信度,那么宁玛派这方面的缺陷注定了索达吉堪布的“改经”是建立不牢固的经典基础上的。以最不可靠的力量完成最棘手的事,天然被动。相反,汉译典籍建立在广泛译经的最为悠久和充分的基础上,在三藏的可靠度上天生有着极为强大的“公信力”。
因此,索达吉堪布一味固执地依据自宗经典要改动汉译,一味将自家传承用来对外“挑刺”,是以“弱势”去硬碰他人“优势”,不仅不自量力,更让自己道理两失,而站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极为尴尬的位置上。
显然,这是审时失误、判断失策导致的路径选择错误。这一错误已然将堪布推至尴尬境地,堪布是否也应该从“改经事件”的挫折中及时吸取教训,面对瞬息万变的时局,面对苯教发展的全新趋势,面对当前汉藏佛教交流的实际情况,不再固执基于信仰傲慢的“自智慧”,不再固执不合时宜的“密意”,不再固执违背教法与道义的改经,而真诚地把弘法的方向、用心的方向从浮夸的扩张与东进的势头中收住阵脚,落归于固本还原、内强本宗教法与修行素质的踏实工作上来。如此,才可谓不负初心,亦不负渴仰于堪布足下的芸芸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