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禪定,是個關卡 初禪,離生喜樂, 南師開示:「自己覺得這裡很寧靜,對一切的聲音,見聞覺知,聽見的、知道的,有分離之感,同我沒有關係,注意這個離字,有分離之感,出離之感,這樣聽懂了吧!這個離字,分離、出離,不相干,這叫離,生出來喜樂,習慣性久了,內心上高興,不是哈哈大笑喔!喜,喜悅,對了,最初有這個境界,心裡有所喜悅,是的,高興了,自己也覺得對了,這樣定久了,慢慢身上,呼息氣脈,一切變化了,一切痛苦,生理上四大變化,生出舒服。」 初禪是修禪定的一個關卡,這一關不能跨過,就沒有資格談其他的四禪八定,初步達到了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時,還是會有頭痛、腿痛,這裡、那裡不舒服之情況,如何對治呢?「你不理它嘛!」平時做功夫紮實的人,這時障礙就少些,功夫差些的人,障礙就會多些,這時要堅持一下,忍一忍,一旦跨了過去,後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但前提是你先要做到心一境性。若以散亂之心來熬腿,可能反而有害。
初步得定,必然發樂 初禪的離生喜樂,二禪的定生喜樂,;三禪的離喜妙樂,都跟喜、樂有密切之關係,喜是心理之狀態,而樂是身體的感受。故初步得定者,身體必然有發樂之快感,如果身體從來沒有樂感發起,那就表示,多半還沒有得定過。 然身體上什麼樣的樂感,才屬於定境呢?這是多數修定行者急欲知曉的大事,但非常不易說清楚,感恩 南師,在這段開示中,以極為貼切的比喻來解說,讓我們能真正體會到定境是怎麼回事。 他比喻,少年人睡了一個好覺醒來,「春眠不覺曉」,身體舒服得毫無障礙,「處處聞啼鳥」,外面的一切,也都清清楚楚,該起床了,但心裡還是貪戀那個回籠覺的舒服,真不想動!這個時候,也還有思想,但也毫無妨礙,有如雪花飄了下來,還沒著地,當場即化掉了,「應時銷落」了。這就類似初定之樂境了。 南公為了讓大家能徹底了解定的境界,用了這個大家都曾有過的粗淺經驗,作為比喻來解釋。實際上,定境產生的樂感,還要遠勝於此一比喻。 根據一己淺薄的經驗,心念專一到達心一境性之地步,逐漸中,鼻子的外呼吸,慢慢減緩、縮短,已經若有若無,似乎也沒什麼感覺了,即使有,也很微量,但身體內部,反而會有如外呼吸之延續一般,一收一放地感應,有如外呼吸之延長,有人稱之為內呼吸,這時,即使外呼吸幾乎停止了,但身體內部似乎成了一個大氣囊般,整個氣囊都在一收一放中,體內之氣機或能量,層層擴散,遍及每個細胞,全身之骨骼都軟化了,原來有的些微不適或痛處,也都煙消雲散,全身完全浸淫在暖融融的舒服狀態,每個細胞都透發著無比的活力與生機,絕非死寂不動的。這應該類似 南師所指的身體發樂境界。然後氣機逐漸到達飽和狀態,所謂的內呼吸,也相對地減微,甚而到止,身體樂感轉成了覺受消失,有如沒有了身體。 這僅僅是發生在末學個人所經歷之過程境界,提出來做個例子,僅作參考而已,每個人的根器與修持的境遇,多有差異,所產生之境界自然不同,發展的模式亦必各自有異,行者不可完全以他人境界而學步,特此提醒同修。 樂發起來了,不要貪執它而被它牽著走,此時,應完全乘此機會放空它,放下身體之覺受,因為樂感還只是定的初步,喜樂也都要放下,身執的障礙就更能慢慢地消去,然後可再進一步,進入更深之空定境界中。 要到達此等初步定之樂境,依愚之見,身體氣脈必須要有相當程度之通暢不可,不僅氣須進入中脈,還有自腰以下至尾椎這一段氣脈,也要打通,氣機自腰降至臀部,再下沉到雙膝,然後雙足。不經此關,樂感難發。但須奉勸諸位,千萬不要執著氣脈,以意導氣,這樣就會適得其反,若用任何方式去控制呼吸,皆不足取。實際上,當你完全放空自己之身體,在覺受皆無之情況下,氣脈反而是最為通暢的了。氣脈變化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氣脈之道理要懂,但千萬不可執著它,一執著,即落下乘,這一點很重要,行者切勿忽略!
四禪八定,定境類歸 定是修持中最重要的課題,定有百千三昧,故四禪八定只是古來聖賢,依其經驗與證量,在學理上,作一大綱式的層次分類。 初禪是修定者,必須遇到的第一關,過了初禪後,並不一定是依四禪八定之次序,一層一層上去的,這些境界是交錯發生的,在禪定中的境界,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因人而異,不可能規劃出統一的模式,四禪八定也只是個大約的分類而已。 行者切勿被這些名相所嚇倒了,推高聖境,反而變得遙不可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