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4|回复: 3

[法师开示] 推荐必读|| 明贤法师:成就卓越而和光同尘,底蕴深厚而大众可行 原创 2016-08-1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6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贤法师:成就卓越而和光同尘,底蕴深厚而大众可行原创 2016-08-15 禅修营文书组 [url=]北海禅院[/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6年8月10日下午
明贤法师开示于青海湖祥和菩提塔
**核心提示


**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成就那么高,可是平时走入民间,依然还是像普通人那样,彼此平等相待。这也正是汉传佛教优越殊胜之处,能够具有深厚的高深的修养,又能够融入大众,能够随顺世间,又能够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因为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圆满性,所以才能真正地面对世间种种规则、种种法则、种种现象。因为心地里有深度的接纳,所以才能真正地就“此时此人此地”的种种社会现象,而使佛教的信仰精神真正落地。既能有信仰的落地,又不随俗流,还能化世俗,这是汉传佛教的高妙之处。


**古人云:“参禅求道莫心焦,求道心焦路转遥。”参禅的功夫绝不是一咬牙、一跺脚,一下子就能蹦出一个结果来,需要能够心一净性,心能够专一在这件事上,那得受用或成就就很快了。高峰禅师、中峰禅师都有类似的话语:“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过去的大善知识们为什么对这一法如此确定呢?原来,我们的奔驰、追逐、忙碌不休的这颗心,事实上在在处处的根本就是佛性,未曾离过,所以展现不难;不能展现,执着炽盛。


**佛陀当年拈花微笑的时候讲: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得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解决妄想、执着的问题是我们在用功过程中事实在面对的任务。如果对治妄想、执着渐行渐远、慢慢有力,会是些什么状态呢?来果禅师谈过他自己参禅用功的证境:功夫才用上,心开始变细了,细到什么程度?养息的时间,他到广单上休息,刚刚躺下,广单下面有两个虱子在吵架,一个说这是我的地盘,一个说这不是你的地盘。那是吵得不可开交、惊天动地。不管怎么吵,禅师的心境还是一如的。养息结束以后,他知道这应该是一个进展——心变细了。我们在谈九次第定前方便的时候不是有这个说法吗?如果获得了前方便,假如这个修行者面前有一堆土,他直凭心力就可以测算出这堆土总共的微尘数到底有多少。


**此后,来果禅师继续加功进步。有一回静静地用功,他觉得自己猛然就好像从一个大都市进入旷野,从此以后身边没有什么人了。他虽然在大众当中起倒,随众行住坐卧,但像始终都没有人一样。再往前用功,他感受到的就是不仅是没有人,即使是用力地去寻找,也再也没有人的踪迹和响动了。功夫在这个份上,后来终于有一天,打破一切沉静,本来面目现前,感天动地!


**有个首座和尚知道他有受用,让他到这边来,要有所勘验。当时首座和尚正在拧毛巾、擦把脸。他进来了,首座和尚问话,一边问“念佛是谁”,一边举起毛巾。来果老和尚一句话答去,指着毛巾说:“犹有这个在。”首座和尚深加默许。这是来果老和尚当年用功的一个进展的状况。


**明末也有一位禅师在用功的时候有所进展。深更半夜躺到子单上,忽然看见整个世界就如同灯盏打亮了一般,虽然是在黑暗中,往内骨骼肠胃、五脏六腑、七经八脉看得清清楚楚,就跟在强灯光下看一个琉璃桶一样;往外无论是室内的、室外的,山里面的、山外面的一切都看得通通透透。


**虚云老和尚前往高旻打禅七初期,也曾经是这个状况。他因为要赶往高旻寺禅七,沿江而行,不小心长江涨水,一浪打来把他卷到了江里,从安徽池州九华山那个地方,一直随着江流飘荡,飘荡到采石矶,被渔民一网打上来,一看是一个将死的人,七窍流血,赶紧把他背回家里去。结果通过抢救,还有了一口气,想让他停留,继续调理,他说不行,要去赶禅七。


**跌跌撞撞,一瘸一拐地赶到了高旻寺。在堂中用功打坐,本来是七窍流血的羸弱状况,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堪来用这种功的。没有想到,坐了不到两三天,突然一下,精神奋发,行动如飞,感知不到有我,不知有身,而且精力充沛。





发表于 2016-8-1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一天,虚老在打坐的时候,了解到整个禅堂完全是通透的。看到架房,有香灯师正在小解,也默不作声。第二天,去询问香灯师,“是不是那个时间你去了?”香灯师说是。


**再打坐用功,又发现数公里以外的河滩,停船卸货,老百姓都在忙碌。一一核实,都是真实的。于是他明白,这是一个善境界。“不做圣解,名善境界。若做圣解,即落群邪。”于是,继续用功。


**有一天,养息香之后,“护七”的师父来冲开水。他端着杯子,这开水一不小心烫到手指头上,杯子“嗙当”一声落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他那首有名的开悟偈,就在那个时候应运而生:“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六祖大师在《坛经》当中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圆成;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些话语都非常分明,禅宗的用功是清净的般若空性以及了意的如来藏,两个价值同时实现。在禅宗的成就中,你不要去划分二转法轮还是三转法轮。因为一个成就,就包含两种价值。


**记得在云居山,禅堂里的老禅和子们平时聊着一件事,就是功夫用好了会如何?功夫用好不好,首先有个起跑线,就是我们还有没有对于色身自我的执着。如果五蕴之身仍然还是一个负累,这个功夫肯定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重进步啊!


**稍稍能够身心相宜,在禅堂里一天到晚随众起倒,那肯定是找不见自我的啊!这还不是用到了功夫。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伸着手,你看得见它,而这里就是空空荡荡,没有一个手的执着,一个自我的感触,只有一片空空荡荡。手如此,脚如此,浑身上下都如此,渐渐地就失掉了色身我执的强烈感受。这是一个修行的起步。腿疼、脚疼、腰疼、脖子疼这些,早就不是问题了。


**有了这些基础以后,禅堂用功的禅和子们,境界就宽广了去了。有一回一止静,西单一位师父坐得好好的。结果那一支香到半个时辰的时候,这位法师突然腾空而起,飘向了东单,开静的时候,人坐在东单。于是,维那师父拿着香板就过去了,“乓乓乓”,挨香板,“不守规矩,西单坐的人,你跑到东单去坐!”


**禅门的功夫与他传佛法的道统,气质上有所不同。早年的少林寺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公案。由于少林寺的产业壮大,周边又起了兵祸,各种匪患丛生,山脚下的老百姓,甚至揭竿而起,冲上山去,要抢寺院。看着山下不少匪徒四面八方地围过来了,过堂的时候,方丈和尚表堂,就说:现在有这样的匪患起来了,爱护常住物,要大众齐心协力。现在不知道有哪位高德,能够替常住解此忧患?


**有位大寮里烧大火的火头师父,一手拿着一个烧火棍——那个时候是烧柴火的,不停地要拿烧火棍去拨动,让火苗更旺盛一些——从斋堂的凳子上站起来:“大和尚,我去试试。”


**等到山底下的匪徒围近寺院的时候,这位火头师忽然一纵身,跳上虚空,在虚空中,现万丈那罗延身,一只脚踩在五乳峰顶上,一只脚踩在少室山顶上。往上一看,那是万丈之身啊!所有的匪徒,吓得魂飞胆丧。


**事情结束了,既然匪患已退,那么常住上如何来表彰这位火头师父呢?还是过堂的时候,方丈和尚讲:戒律里讲“不得自言上人法”,有成就不能说,没有成就不能冒说有成就;不能未证言证;当然也不能以证来彰显其所证。


**最后的办法,根据比丘戒法,要把火头师父逐出寺院。因为戒律才是大家共住的准绳,这些奇异的显现,是有违共住精神的。虽然临时解了忧患,但是不宜于把它放在主流的生活秩序之内。


**最终的决定火头师父要迁单。方丈和尚送他出寺院,背着简单的三衣的包袱,还是拿着那根烧火棍。走到寺院旁边,烧火棍的尖往地上倒着一插,人走了。当年这根烧火棍就长活了,到现在为止成了一棵大树。但是这棵大树很奇怪,是尖尖在底下,很粗的主干都在上面。


 楼主| 发表于 2016-8-16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海禅院的大寮也有火头师,炊事组不晓得有多少高人。所以,我们共住只是一个原则,虽然有成就,但不要去彰显。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一个主流与非主流、个性与共性的道理。佛教的发展,越往后去,主要还是要依赖其共性的。


**佛教的共性是戒定慧之道,共住的戒律或者清规是大众共处的一个核心原则。如果要显异,就属于惑众,不符合这种原则,就要被清理。


**如果佛教的发展一直坚守这种共性原则,那它一定会健康。个性彰显如果有哪一天被拿到了主流的镁光灯下,佛教整体上就要出问题了。


**我们看这么些年,有很多的舆情事件与佛教有关,但基本上都是脱离一定的共性而个性的部分被人揪住,才导致某些事件发生。什么某某寺院的极端苦行,什么某某寺院的借教敛财,什么某某寺院的另类表现,这些事情被充满好奇心的现代新媒体抓出来。抓出来就变成事件,逐渐地消费当代佛教的社会公信力。而原因就是因为走了个性的路线,忽视了共性的需要。在共性的环节上,如果道理上有亏,那一定就使得整个佛教要遭受到这种负面舆情的打击。因此,关于修行证悟这件事情,汉传佛教从来不允许造神。谁是神,就迁谁的单。


**虚云老和尚的时代,有人讲:我有成就啊,我的成就有多高,我能够如何如何,我能够有神力。老和尚拿起香板就打,管你是菩萨还是佛,你说你有神通,就把你打走。汉传佛教虽然是如此底蕴深厚,但却仍旧能够朴实平和地与社会大众平等相处,原因就在这里。


**汉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成就那么高,可是平时走入民间,依然还是像普通人那样,彼此平等相待。这也正是汉传佛教优越殊胜之处,能够具有深厚的高深的修养,又能够融入大众,能够随顺世间,又能够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因为深度认同世间的不圆满性,所以才能真正地面对世间种种规则、种种法则、种种现象。因为心地里有深度的接纳,所以才能真正地就“此时此人此地”的种种社会现象,而使佛教的信仰精神真正落地。既能有信仰的落地,又不随俗流,还能化世俗,这是汉传佛教的高妙之处。


**从印度发展起来的佛法,经过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新疆,一直传入内地,它最辉煌,最巨大的文化成就和信仰成就,还就是所形成的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当禅宗形成的时候,祖师们的很多作品就被当时的不少三藏法师翻译成为梵文,传回印度去流行起来。像永嘉大师《证道歌》就是当时印度很流行的一个梵本作品。


**这些作品的经论价值,实际上已经成为跟印度不少梵典殊无二致的佛教的宝贵的修行证悟文化遗产。比如《六祖坛经》,为什么被尊为佛经?因为对修行人来说,如果证悟位齐诸佛,那么其所言所行真的就是佛经。因为“位同诸佛”的成就,才是关键的追求。这也可以说是佛教传入中国来了以后,真的能够就像在印度诞生一位当年的龙树菩萨、类似那样的圣者一样。中国因为诞生了这位人物,使得印度佛教的心髓也在中国扎根。


**所以,各位,禅宗的这一门径,我们能够一脚趟进来,这实在是万分荣幸的事。它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反复锤炼,反复地跟世间的文化、世间的习俗,跟过去的清谈、玄学等这些事物,在一起“打滚”,最后形成了这种独立的修行架构,而且适应了这么长时间,让大家都觉得得心应手,能够直观地来接触,这是大家的福报。


**在未来,如果说中国哪类的文化成果能够首先影响周边的国家,影响周边的世界,恐怕还是禅宗。正因为它自身本身不建构形式期待,所以形式不成为它的障碍,而文化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形式壁垒的打破是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因此禅宗在未来是前程无量的。如果在现在大家来应用,各位的修行前程无量。希望大家从这样的一个宗门的法要当中,能获得最大的受用。




北海禅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