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87|回复: 2

藏传因明学的内在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0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913437230730638326.jpg

“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论文
《藏传因明学的内在价值》文都大寺堪布-拓然巴-阿旺乔智
藏传因明学的内在价值
6.jpg
       佛法——就是充分、高度地开发和利用人类的智慧,从而寻求究竟安乐的方法,所以说:佛法也是一门知识,人类与生俱来特殊的智慧能力,佛教就是将这种人类特有的智慧能力,全部圆满地转化为利乐自己及社会的方法。佛法需要学习和反复深入的思考,透过智慧的运用来改变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因此,佛法肯定不仅仅指皈依,或信仰那些我们的现实生活脱节的净土或是神灵。佛法注重的是心态的转变,如何才能转变心态—当然是通过佛教因明学和量学智慧的思维来转变。

3.jpg

      因明学是佛教哲学的知识论,逻辑学和论辩学的统一体。“因”指理由,原因,“明”指明处。“因缘所生法”是佛教的哲学道理,“因”是事物内在的天赋因素,“缘”是事物成功的外在的客观条件。要得到成功,必须依赖这种因缘,如果缺失了任何一个条件,肯定成就不了什么事情。由因缘所生起的“法”,就是宇宙万物的一个总概念,不论是主观或客观的。比如一粒种子,它本身虽然具有生出禾苗的功能,但是没有水土等外援条件,它必然不会长出苗芽来,作为社会上的一个人,他虽具有创造物质和文化的天赋才能,如果没有外援即客观有利条件,他的成就必然没有什麽希望。

88053530.jpg

十四世纪宗喀巴大师把因明学作为了佛教的一门学科,作为五部经论之首,引起了不少藏族学者的重视,把它当做一门探索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的学科,在现代科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科学时代里,藏传因明学的核心价值 “量学”超越了宗教文化从基本人性的层面打动人心。量学中的智慧精髓是处理道德,提高内在价值等问题的最好方法。离苦得乐是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这句话不仅是人类大脑最伟大的成就,连宗教这个概念也是源自趋乐避苦的。因为在人生的经历中,难免会遭遇到困难,为了保持希望,我们发展出信仰,同样人类在科学与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就,也是源自于克服苦难,得到快乐。任何行动都会产生后果,也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做些道德方面的决定,连最基本的饮食生活这样简单的决定,都牵涉到道德明辨力是否正确。佛陀亲自说过:做任何研究和思考都要如同金匠用炼,剪,磨三种方式来研究黄金一样,不是简单地依止尊敬佛,相信佛。我们是要通过逻辑推理来研究和决定的。《广大庄严经》中说“比丘以及诸贤达,炼剪锉磨黄金般,善加详查吾教法,非因敬故而受取”。      

    现在宗教道德准则,不再是被普遍接受的观念。我们必须更进一步,运用自己的明辨力,辨别哪些行为会带来好处,哪些行为会引发不良后果。这样我们要有一套内化的价值体系,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做的是思考自己的行为,逐渐学会辨识自己的行为,运用因明逻辑推理思维来确定哪些必须克制,哪些需要培养。使用因明的哲学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将这种“量识”的方便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观念里。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就会慢慢增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辨识“量”,观察是否与真正的事实吻合,在完全了解后,找出与此事相吻合的方法,这就是事实。因此人生中所做的任何修行或世间事,例如:一天的饮食以及睡眠等,都要由量来引导。事实上“量”与“非量”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与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极大的关联。


    科学证明能够从内心建立人类的利乐,“脑细胞”及“心识”透过苦乐所产生的“脑细胞”的变化,都是由“心识”所引起的。“心识”属于极微细,“脑细胞”则是粗显的色法,虽然心并没有外色那样的矛盾和现象,但有所执上的矛盾,因为所执的矛盾,就会产生相互的违害,这就是内心的矛盾。一个人是否快乐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境,所谓的我执,就是与事实颠倒的识,我执是造成人不快乐的最大障碍,无法感受到幸福,如果不断除破坏性烦恼情绪,就不能过着心灵充实的生活。这种情绪是妨碍快乐的真正敌人,解决这些负面情绪必须要从心中改变。


透过因明学中的理论培养日常生活中正念、觉知、利他的道德。正念是聚精会神的能力,要将这种专注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有了这样的专注力,就不容易沉迷于恶习,也不容易做出害人害己的行为。觉知是注意自己的行为。利他是透过言语和行为造福他人。正念与觉知,能控制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发挥好这样的自制力,确保自己的行为在各方面都不会伤人害己,就可以积极地为他人谋福利。所以,道德不仅止于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即知即行。因此,即使理解了最复杂的道德观念,没有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只是空谈。道德生活,需要的不只是自觉地接受道德观,也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应用内在价值以及美德的价值。要想提升这些价值需要更好地辨识《量》与《非量》。

让我们运用明辨力的智慧在我们的心智与内心,打造出一个平和,稳定的空间。透过因明论式获得智慧增长。




发表于 2016-8-10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9-9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2 12: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