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0|回复: 3

[心得体会]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第二十四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四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4

   请掀开经 本四十七面:

   经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这段经 文上次我们讲了一半,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后面三句,『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讲义【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

   「空如来藏」是讲本体,「不空如来藏」是讲现相。如果我们以梦境来做比喻,空如来藏就是能现梦境的心,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虽然没有但是它能现相,它能够现相,它能够现种种的梦境,我们从这桩事情也能体会到一点这个意思。「空藏」是说的真如本性的理体。「不空藏」,怎么叫不空?因为它有相,而这个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就是「不空如来藏」,它是「空如来藏」所现的相分。虽然现这个相分,我们必须晓得,这个相是非有非无。为什么说「非有」?因为这个相实在是不可得。佛在一切大乘经 里面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缘所生法,当体即空」,这是我们在一切大乘经 论里面常常看到,这是非有的意思。为什么说「非无」?虽然它是了不可得的幻相,而这个相确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能感受得到,所以它又是非无。非有非无,这才是一切现象的真实相。

   讲义【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

   什么叫法界性?「法」是指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法跟出世间一切法用一个「法」就总代表,「界」是讲界限;法法不相同,各有各的界限,叫做「法界」。用「法界」,就是把一切法统统包括;「性」是体性。法界的体性与如来藏究竟有什么关系?这里告诉我们,体是一个,法界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法界性;既然有两个名词,当然也有一些差别,体同,义上就有差别。

   讲义【别则有二:】

   这是把差别区分为两大类,实际上差别很多,是把这许许多多的差别归纳为两大类。

   讲义【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来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

   在一切法里面,法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情,一类是无情。我们现在的分法,分为动物、植物、矿物,现在科学家是把一切万物分为这三大类。佛法里面讲有情就是指动物,有感情的、有感受的,而且感情与感受是非常显著,我们称之为有情众生。对有情众生来讲就叫做『如来藏』,如来含藏在其中;对於无情,就是植物与矿物,对它们来说就不说「如来藏」,因为植物、矿物不能自觉,不能修行证果,所以不说如来藏,而说『法界性』。但是诸位要晓得,法界性可以包括如来藏,我们简单叫法性,如来藏就是佛性;法性可以包括佛性,佛性就不能包括法性。譬如动物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动物,人是动物里面的一种,差别在此地。可是我们也不能固执,为什么?体同义毕竟还是相同,所以佛性与法性确实没有两样,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是一个体不是两个体。

   当我们证得如来藏,也就是讲成佛了,在成佛的时候像《华严》里面所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境界全都转了。为什么能同圆种智?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我们对於经 论稍稍深入一些,就能体会到依报确实随著正报转。法界多半讲的是依报,如来藏讲的是正报,正报转了依报没有不转,这点在佛法里面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自己要勘验自己的功夫,就可以从转境界上来勘验。佛成了佛,成佛是什么样子?成佛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像《华严》里面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成佛的境界。如果我们看到「我自己很了不起有点成就,别的人还不行」,你在这个境界里面是二不是一,换句话说,你那种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说得不好听一点,依然堕在妄想分别里面,哪里是成就!所以菩萨的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

   我们自己修行叫「历事炼心」,我们在有情世间、在非有情世间,就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去炼,炼什么?炼平等观,这就是真正修行。平等观就生清净心,心为什么不清净?不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平等,所以它不清净。一切法都看平等,心里不起分别、不起执著,自然就清净。佛性与法性,实在讲,不能说异也不能说同,真正通达明白了,说同可以,说异也可以;如果依然分别执著,说同是错误,说异还是错误。

   讲义【二者、谓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

   第二小段的意思前面已经 说过,所以这个地方的文我们一念就明了。在这一大段里面,最重要的是在境界里面历事炼心,真正的修行,就像《金刚经 》里面所说,我们在境界里面一切明了,明了是不愚痴;如如不动,不动是不贪、不瞋,贪,动了心,瞋恨也动了心。不贪、不瞋,又了了分明,诸位想想,你的三善根就成就了。无贪、无瞋、无痴,这叫真修行。以这个基础去修六波罗蜜没有不成佛、不成菩萨,以这个基础念佛往生决定可靠,不但决定可靠,我可以保证品位甚高!这是要在境界里面去修,念经 、打坐、拜佛、参禅都没有用处。六根对六境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正净。

   讲义【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法界性」是一,法界相虽然是无量无边森罗万象,但是还是一,什么一?皆是虚妄。不管有多少,世出世间一切万象,总而言之一句话,「皆是虚妄」,或者讲「皆是梦幻泡影」,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修行人要先开悟,道理在哪里?悟了之后才真正放得下,才样样清楚,样样明了,如如不动,这个很要紧。不开悟是样样都认真,以为这个相是真实,於是在这虚妄相里面生得失心、生执著心、生贪爱心、生嫉妒心,生无量无边的妄想,那是自己找罪受。其实,心相、境界相都了不可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不是冤枉吗?就好比一个人作恶梦一样,梦是假的、虚妄的,如果天天作恶梦,你想这个日子好不好受?谁叫你作恶梦?还不是怪自己,自己不觉悟,自己迷惑颠倒。

   十法界跟一法界是一不是二,悟了,法界就叫一真;迷了,就叫十。这个十是一个代表的字,决定不止十种,迷的时候法界无量无边,哪里只十?天台大师在《法华经 》注解给我们讲「百界千如」,先纲领上分十法界,十法界则每一个法界又分十法界,这就一百法界,一百法界里头,每一界又是十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我们今天科学讲空间,讲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佛法里面讲空间是无限度。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只是迷悟而已,所以才说一法界具足十法界。迷了的时候,一法界里面本来没有差别,你在那里虚妄分别,不管你怎么分法,你分得再多,你也没有离开一真法界,换句话说,你没有离开法界性,所以说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这是讲真如本性从体起用,变现出森罗万象,如果你忽然觉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你见到这个法界的真实相。真实相就是「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有相跟无相是一不是二,这就是所谓「真相」,在《般若经 》里面叫做「实相」。

   下面是总结,『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像前面所讲这些理论、这些境界,就是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像我们现在发心的时候,这在因地)所用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原则来修行。如果我们在这部经 里面把这个意思真的明白懂得,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修行,给诸位说,你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属於圆顿根性,这是大乘种性的人。可是要记住,这是一个原理原则,其下手处是境界里面历事炼心,历事炼心的修行必然还是循规蹈矩,这是菩萨行。我们以《华严经 》为例子,这是圆顿之极,《华严经 》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用这个因地发心,他从哪里修起?他从「净行品」修起,从发菩提心修起,这是给我们做的榜样。可见真正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脚踏实地,给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虽然晓得心法、色法,就是讲一切境界,俱不可得,不可得当中还要做一个好榜样,这就叫大慈大悲。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就是对於世间的秩序,像世间的文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绝不破坏,他能恒顺。恒顺里面他觉而不迷,他一切都随顺,随顺里面他不执著,就是我们常说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觉相。你问诸佛菩萨怎么修?诸佛菩萨就是这样修。

   讲义【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

   把如来在因地上修行的名称说出来。

   讲义【上说因地。】

   前面这以上所说。

   讲义【以圆智照圆理】

   「圆」是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智」是真智慧,这个圆满的智慧是各个都具足,因为如来藏里面本来是圆满。既有圆智,怎么会不照圆理?当然照圆理,而且圆智照圆理从无间断,这是真、这是常,大经 里面所讲「常住真心」。悟的人他就看得出来,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这就是「圆智照圆理」。我们现在虽然也是圆智照圆理,可是在这里面迷了,虽然迷了,你的圆智还照圆理。

   这个意思,佛在《楞严经 》里面给我们讲「七处徵心,十番显见」,一共有三卷经 文,占《楞严经 》的十分之三,说明这个事实真相。换句话说,《楞严经 》前三卷是说明「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说明这个真相。佛在六根里面举出一根,举见性来讲,见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那不是真的什么叫真的!我们一迷,就在圆智里面变现出一个八识,八识是假的不是真的,八识的确是迷了圆智,这个圆智就是《唯识》里面讲的大圆镜智,就是迷了这个东西,就变现一个相似的圆智,不是真正的圆智,变成一个相似,就是阿赖耶识。由阿赖耶识愈迷愈深,这才变现出前面七转识,又变为五十一个相应的心所,愈迷愈深。於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有圆智,也不知道自己圆智起的作用能照圆理,这个亏就吃大了。现在佛教给我们就是怎样来恢复,所谓恢复就是觉悟,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都是指导我们破迷开悟,《圆觉经 》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底下这两句很重要:

   讲义【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无明之惑。】

   「照空」是对外境讲的,对法界讲的;「照破」是对你自心讲的,就是对如来藏讲的。「照空」,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你把外缘就放下,从今之后决定不在境界上攀缘,你是照空,就是外境的境界相、真实相你是看清楚了,这是对外。「照破」是对内,对内是回光返照,无明也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明也是相,无明不例外,它也是虚妄的。我们再问,什么叫做无明?简单的说,心里面起念就是无明之相;没有无明,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晓得,无明是能起、能动,所动的心念就是无明之相,无明的幻相。从这点诸位也许能体会到,法界的相是虚妄不实在的,法界相是依他起性。如来藏跟法界性是圆成实性,法界(就是讲法界的相)是依他起性。无明所变现的相是遍计所执性,就是你心里面对於外面境界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遍计所执性,比外面境界还要假。外面境界是依他起,是假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那是你心里的妄想,你总虚妄分别执著,这是属於遍计所执性。「照空」就是照见依他起性是虚妄的,了不可得,「照破」是照破遍计所执性更是虚妄不可得,这才叫破无明之惑。更进一步:

   讲义【并将能空之智亦复不存。】

   那就跟《心经 》末后的结论完全一样,「无智亦无得」。《心经 》里面那个「智」是能照之智,什么智?我们讲的根本智、后得智,或者我们讲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俱不可得。佛说智、说理,是对凡夫迷惑颠倒当中以为有事,有事,佛才说个理;有惑,才说个智。现在惑没有了,事实的真相也大白,事也没有了,与它相对的理与智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实在讲,什么也不能说,说不出,不但不能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想像都达不到,所以称之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现前就叫「佛知佛见」。

   讲义【惟有如如照体独立,是则名为: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你问诸佛如来他是怎么修行成佛?人家就是这个修行法。释迦牟尼佛与诸佛如来跟我们所讲的,诸位一定要明了,他是毫无保留,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供给我们做个参考,做一个借镜。我们如果恍然大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一生哪有不能成佛的道理?必定成就!再跟诸位说,像《圆觉经 》,我们不受时间限制,每次我们深入详细的来讨论,这样的发挥很难得。我们今天在此地讲,讲的是注解,这个注解在《圆觉经 》注子里头是比较浅一点,还有比这个深,还有比这个内容更丰富,但是我们这一会可以说已经 讲得很详细,诸位果然能够领略到,能够体会到一些,一生受用无穷。到这个地方,佛将文殊菩萨所提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出来,就是「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把这个问题说出来。

   底下几句话,这是「酬答次请」,这是第二个问题:菩萨现在应该怎么修法。这是与我们切身有了关系。下面经 文有两个小段:

   经 【菩萨因此,於大乘中,发清净心。】

   这是说明菩萨效法诸佛修学「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下面三句愈说跟我们愈近:

   经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我们现在就是生长在末世,这三句针对我们现在人说的,换句话说,不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修行,必然堕在邪见里面。这是我们必须要警觉。

   讲义【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

   『此』是指上面这一行经 文,是答覆文殊菩萨第二个问题。

   讲义【前面文殊请说,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文殊菩萨提了这个问题,替诸菩萨来请教世尊。又附带一个问题是:

   讲义【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佛在此地总答。这两句文字是很简单,可是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重要。圆瑛法师在此地消这个文说:

   讲义【菩萨若能因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圆成果觉,惟是於大乘中,须发清净心。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是以教发清净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离种种颠倒之病。】

   到这个地方都是解释前面三句。在此地我们必须认清楚,什么叫『大乘』,什么是『清净心』?如果不把这两个名词的意思搞清楚,那我们眼看这个经 文又迷了,迷在字里行间。我们现在是不是大乘?这是很重要。祖师在此地举《起信论》来说,大乘的标准是『一心三大』。一心三大里面,最重要的是「一心」,先要得一心,然后从一心里面生「三大」。一心是事一心,可是一心三大是理一心,事一心固然是一心,里面没有具足三大。「三大」是体大、相大、用大,事一心不具足三大,理一心具足三大。体是如来藏,是法界性,体大;相是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这实在是大;作用,一切因缘果报统统是作用。几个人能体会到这三大是自己的一心?一心具足三大,这才叫大乘人,才有资格修大乘法,才有资格修学如来所修的因地法行。所以佛在此地嘱咐要「於大乘中,发清净心」。

   修行的人是菩萨,菩萨,佛在《金刚经 》所下的定义是要离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换句话说,具足四相就不是大乘根性,圆觉这个法门他没有分,这是我们要认识清楚。所以《圆觉经 》的境界与《华严经 》完全相同,《华严经 》里面起码的资格是圆教初住,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觉经 》里面的当机也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学的。

   『末世众生』,这是有大根性的众生。末法时期虽然众生苦难多,障深慧浅,但是这当中也有大根性的众生。什么叫大根性的众生?他有慧眼,他能够抉择法门,这就是大根性。法门无量无边,四弘誓愿里面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要是对了根机,当生就成就;不对根机,在阿赖耶识里面种一个善根的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成就。在座诸位同修,你们在过去生中已经 亲近过无量的诸佛如来,可是到今天你还没成就,原因在什么地方?是你选择的法门错误。怎么会选错?给诸位说,路只能走一条,你走了两条路,同时走两条、走三条当然是没法子达到目标。还有,纵然是选了一条,选那一条障碍重重,不适合自己的根性,勉强去修学,这一生的时间也浪费,这是我们病根之所在。所以法门只能选择一个,一门通达自然一切都通达。

   修学的根本是正知正见,所以末后一句『不堕邪见』,这句话重要。什么是正知正见?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这一章经 里面所讲,真正是正法眼藏。这一章连长行带偈颂只有四百多个字,诸佛如来将他怎么修行、怎么证果,四百多个字就统统都写出来,都讲清楚。所以《圆觉经 》文殊菩萨这一章是最重要的一章,往后十一章可以说都是些注解。这一章所讲的是正知正见,我们能依照这个原理原则来修行,决定不堕邪见。

   我们就在这几句经 文当中看,怎样不堕邪见?第一个,你要不要成为菩萨?许多同修都争著要去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就作菩萨了。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烦恼虽然没断,但是觉悟不迷惑,这是菩萨。这个事情是错事情,我做了,我晓得它是错事情;这是害人的事情,我做了,我知道那是害人的事情,他不迷。不会说我做了坏事情,自己还认为是好的、是对的;他知道错,知道不对,他还要去做,这是烦恼重,烦恼叫他去做。觉!不迷,这样的人他能回头,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要有这个觉才行;没有这个觉,他做的事情他不肯认帐,那就叫迷惑颠倒,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觉悟的人,真妄、邪正、是非他都能辨别,可是他还做恶,还不修善,他知道善恶,他不是不知道,这种人有,不多。大多数做恶的人,他迷在里面,他认为他那是对,他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这是迷惑颠倒。迷的人不容易回头,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悟的人容易回头,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他在境界里面决定不迷,决定不迷他就有救。

   我们过去常常举《往生传》里头莹珂做个比喻,在《安士全书》里面也有,在《西方直指》里面讲「往生」里头一个例子。他觉悟,他不迷,他自己的习气很深,恶习气改不掉,他是个出家人,没有办法守戒律,天天都要犯过错,都要造罪过。自己晓得这样下去之后将来一定要堕地狱,他自己晓得,他不会觉得我做的是对的,不会,他自己晓得他要堕地狱。於是他去请教别的同参有没有办法来救?自己来救自己,人家就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自己大概是罪业造多了,自己晓得一定要堕地狱,不往生就不得了,换句话说,只有这么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好走,所以他就关起门来老老实实念佛,念了三天三夜,饭也不吃、水也不喝,拼命的念,他把阿弥陀佛就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十年当中好好的修行,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他。他跟阿弥陀佛提了个要求,「我这个习气太重,再过十年,不晓得又造多少罪业!我自己控制不了自己。阿弥陀佛,你现在就带我去,我十年寿命不要了」。阿弥陀佛就答应:好,三天以后来接引你。他三天以后就往生。为什么那么重的罪业他能够往生?他觉而不迷,这是属於带业往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但是此地这个菩萨标准比我刚才讲的要高,高在哪里?他「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这菩萨地位太高,不是些小菩萨,不是初发心的菩萨,这是有相当程度的菩萨。「发清净心」,诸位晓得,清净心就是菩提心,这位菩萨是菩提心现前的菩萨,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说,是念到理一心不乱的菩萨,他的标准就高。我们念佛必须要知道,把自己的境界要向上提升,提升到此地的标准,这是觉悟;停顿在某一个境界里面,虽然讲觉悟,那是小小觉悟,不是大彻大悟,大悟的人晓得逐渐要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

   怎么提升法?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把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就提升,烦恼轻、妄念少,就是提升。不管什么事情,不要与人认真的去计较,就能把境界提升,为什么?你要是真正明白我们这一章经 里面所讲大意,晓得身心世界都是虚妄的,不可得!不可得,你要认真计较,你是迷惑颠倒。晓得一切都不可得,我统统放下就得自在,境界就提升。不但世间名闻利养我们要放下,弘法利生也要放下,也不需要计较。弘扬佛法有大福报、大果报,你要是为贪图果报而做弘法利生这个事情,你的果报在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

   连善都不可以做,何况是恶事。所以求的什么?身心清净。弘法利生是缘,佛法讲因缘、讲缘分,众生有福,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正法久住;众生没有福报,诸佛菩萨来了,也有障碍,也没有法子。自己发心圆满,像前面所讲「圆智照圆理」,念念功德圆满。所以佛在一切经 论里面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攀缘是我们有心去做,随缘是随大众的意思去做。大众喜欢怎样我们就怎么去做,「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可以在境界里面有分别、有执著、有攀缘心,那是对自己修学的大障碍,对自己的境界没有办法提升。

   诸位一定要记住,我们在《弥陀经 》里面常常提醒同修们,修什么?就是修一心,一心就是此地讲的清净心。得一心了,一心里面再能够现三大,那就入一真法界,就入华严境界,也就入圆觉境界,圆觉跟华严是同样一个境界,在净土里面是常寂光净土。所以诸位在境界里头,一切境界自己清楚,你要是不清楚,你是堕在无明里面;不分别,你分别,你堕在邪见里面,所以是又要清楚又要不动心。古德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就是这个意思,才能够证得清净法身。这个地方就是特别要紧,「我们如何能够不堕邪见」,这真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只要不堕邪见这一生决定有成就;最怕的是堕邪见而不自知,以为自己还是个正知正见。邪与正,这一章经 文可以做一个标准。今天时间到了,下次我们讲偈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18: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