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1|回复: 0

[佛教知识] 佛法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有自己专有的解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三皈五戒仪规讲义》(第14页)
五台山比丘果戒法师:第二部分  讲解正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三遍)

一、 总 说

学佛法的人,三皈依不能不学,不能不修。因为三皈依是根本戒,也是我们佛教的根本法,所以要求佛弟子一辈子都要去学,都要去修!

佛法的根本目的,在于觉悟宇宙生命、身心世界的真相。社会上搞个科学研究都非常严谨,那么对于佛法来说,要找到这个实相,则更要严谨,不可大意!古往今来,有很多外道邪人都很聪明。他们对佛法都有研究,理论也十分通达。但由于我慢心太大,名利心作怪,所以他就是不皈依三宝。当佛教缺乏人才的时候,他们就利用佛法自立一宗,这对佛法久住十分不利!

因此,你如果把凡夫的知见和方法夹杂进来,把外道邪说的知见夹杂进来,那你想在佛法里找到真实的究竟,是不可能的!

佛法有四个组成部分,《大方广佛华严经》里称为:信、解、行、证,《妙法莲华经》里叫:开、示、悟、入。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所谓的:提出理论(信),解释这个理论(解),实践验证这个理论(行),最后得出理论的证据(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法界,即理无碍法界(信)、事无碍法界(解)、理事无碍法界(行)、事事无碍法界(证)。

《三皈五戒仪规讲义》(第15页)
五台山比丘果戒法师:

信,就是提出佛教的根本观点。我们佛教的根本观点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解,就是要把这个观点解释清楚。既然“一切唯心造”,有人就认为佛法是彻底的唯心论,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佛法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有自己专有的解释。

佛法说,外面的一切物质统称为地、水、火、风四大。地大,指固体类的东西;水大,指液体类的东西;风大,指气体性的东西;火大,就是指温度。

比如单说水这种物质,它的地大就是冰,它的水大就是水,它的风大就是蒸汽,这三种形态的转化中都有一个温度的因素,也就是火大。按照这个道理推下去,一切钢铁、石头,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离不开这四大。而这外面的四大,佛法认为,也就是对“一切唯心造”的解释,是由众生心中内在的四种烦恼,即贪、嗔、痴、慢衍变出来的,是一种假相。

虽是假的,但我们觉得十分真实,根本不虚,原因就是坚固的执着!你内在烦恼有多坚固,外面的这四大就有多么真实!因此,当真正地用功修行,把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习气彻底给断掉了,坚固的执着也彻底没有的时候,那么外面的地、水、火、风也就成了虚幻的影子。我们来去互相根本无碍,也就空了。

行,要彻底除掉自己内心中的贪、嗔、痴、慢,改造自己的灵魂,就必须严格地按照佛说的,以戒、定、慧的次第去修行,亲自验证,看看前面提到的“一切唯心造”的理论是否正确。

证,就是通过修行,彻底除掉自己内心中的贪、嗔、痴、慢,最后得到结论性的证据。那时候发现身心世界在你的境界中果然是空如梦幻!这是自证、自悟、自解脱的事情,你通过实践修行来证明这个“一切唯心造”理论的正确性别人无法替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信、解、行、证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实践验证的过程,而实验所用的仪器和实验室,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心。所以,三皈依里的第一皈依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里的“体”就是用你的身体亲自修证、验证,从而体悟、理解、明白这个宇宙生命、身心世界的实相——“一切唯心造”。由此可知,这四个中若缺少一个内容,都不是完整的佛法,尤其是最后的证据。真修实证是佛法不败于世间的根本。

而佛法的修行是按照戒、定、慧的次第去做的,由持戒生定,由定生慧。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掌握两个内容:一个是根本见地;另一个就是次第,就是修证的步骤和顺序。

根本见地就是我们依据的理论,即一切唯心造。心外无一物可得,都归于空。如果你偏离了这个,只在外面的事相上找真东西,那么修行一定会出错。所以,“空”就是我们佛教的正知正见,要牢牢把握。佛教区别正邪,就在于这一个“空”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如果只执着外面的事相,那么你就是邪。“诸法缘起性空,了无自性,无我空性”。这是佛法的正知正见。相反,我执、我见、身大、我慢,绝对就是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9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