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德遵普贤

[学佛文档] 印光大师鉴定初机净业指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那样的大愿心呢!

  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现在情愿拜佛发愿,修行种种的功德(“修持”,就是修行。因为修行不可以间断的,要像捏住了一件东西不放手一样,所以用一个“持”字),回转来把这种种的功德,布施给所有的有情众生。四种恩德,一齐要报答的。三界众生,都要使得他们得到我的帮助(“资”,是帮助的意思)。九法界的众生,一同圆满一切种智,一同成佛。
  ○念到这里末了再加念一句“弟子某某发愿”。念完了,拜三拜,功课就圆满了。
  ○发愿的话头,本来可以照了自己的愿心,自己做一篇文,或是做一个偈来念的。不过自己做的,恐怕终没有像从前的大德所做的好(大德,是有很大的功德的人)。所以还不如把旧时候现成的发愿文,或是偈,至诚恳切的念,觉得更加容易得益。
往生安乐土法门略说
[民国]太虚法师 撰
  一、信
   甲、信自心
   乙、信佛土
   丙、信法门
  二、愿
   甲、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乙、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丙、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三、行
   甲、通行
   乙、正行
   丙、助行

一、信
  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一法门,约之不出信、愿、行之三要。
  信者,疑断解成,志专心决之谓。约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门”之三信。

  甲、信自心
  (一)信吾人本心,无始无起,无终无灭,持续而恒,随缘而转。从生趋死,虽死非断。从死趋生,虽生非常。招果有因,因熟成果,非一生之偶然,是故当求永安真乐。由业受身,身还造业,非一死所能了,是故当怀深忧远虑。生死苦长,升沉变亟,茫茫六趣,知飘茵坠溷之何居?冥冥三途,有幽囚宰烹之可惧!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快驹过隙,光阴容易虚度。盲龟值木,佛号好勤持念!故曰:“此心不向今身了,更向何身了此心。”
  (二)信吾心本源真性,即是佛性。是故吾人本具佛性,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佛德之藏,圆常安乐,自在清净。若遇善友开导,皈依佛法僧宝,信从佛正法门,恳勤修习,必能证得。故曰:“劝君买棹江头去,定卜月明载满船。”
  (三)信吾人无始以来,亦曾生天,亦曾作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大菩萨、诸圣贤众,分身尘刹,觉悟群生。吾人夙生必曾值遇承事供养,植种善根,所以今生得闻佛法,复能发起信愿之心。虽由迷昧不自觉知,须信常为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是故应发勇猛精进之心,立坚决深固之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慈大悲,大雄大力,无感不应,无机不摄。吾人果能敬信修习,佛菩萨必救度接引。观之历代往生净土僧俗男女人等,皆以夙生善根力故,现生敬信修习力故,诸佛菩萨救度接引力故,已皆往生安乐净土,成大菩萨。我亦如是,有愿必成。故曰:“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卑生退屈。”

  乙、信佛土
  (一)信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世中,亦与吾人同为凡夫。舍国王之尊贵,从佛出家,发最深固大菩提心,立四十八深宏誓愿,积功立行,生生不退。依其本因地中行愿力故,及其所教化成熟诸众生善根力故,遂成极安乐圆妙严饰之净土,与诸共愿行者同生其中,而成无上正等真觉,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故名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二)信由此释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过十万亿佛土,确确实实有一安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化之净土。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及无量无数菩萨、圣贤僧,清净大海众,常共围绕,听佛说法。依佛法行,从佛法因,证佛法果,永离苦难,得大解脱。神通妙用,不可思议,化身十方,修佛功德,摄诸有缘,同归乐土。净莲化身,不由胎爱。随往生者信心深浅、愿力大小、行功圆偏,而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九品之别:下三品者,带业往生之凡夫也;中三品者,断惑证真之圣众也;上三品者,宏智大悲之菩萨也。下下品下,复有铁莲疑城之级,广摄罪恶深重或信愿薄弱之众,使生净土之后,忏恶修善,断疑生信,亦得花开见佛。然虽有此九品三级之殊,一经乘愿往生,皆得永脱生死轮回之苦,终成大觉圆寂之佛。一经花开见佛,皆得衣食如意,成无量寿,身心自由,游无量刹。风林水鸟,常演法音。大士圣众,共为善友。至安至乐,至美至善,至明至净,至真至常,故名无量光寿佛极安乐净土。

  丙、信法门
  (一)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乃二千九百年前降生于中天竺国,为百亿日月、百亿天地──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之教主释迦牟尼佛口之所亲说;弥勒菩萨、舍利弗阿罗汉、韦提希皇后等之所亲闻;阿难陀阿罗汉亲承佛旨之所结集流传。即今《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是也。其余劝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刹之经论,散见《大藏》,不可胜纪。佛说《无量寿经》之时,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弥勒等大菩萨,及诸天、诸神、人非人等无量数众,皆发愿往生。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时,韦提希皇后依之修持,当即往生安乐土。佛说《阿弥陀经》之时,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无数佛土,阿閦佛等无数诸佛,同时赞叹我本师释迦牟尼佛,能于此五浊恶世之娑婆界中,说此最方便殊胜之法门。历代祖师、圣贤、善信称扬修习,得往生成效者,更难悉数。故应信此法门最真最尊。
  (二)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下至极恶众生皆可修证,上至等觉大士亦应修证。盖下下品及铁莲化生者,即造五逆、十恶,应堕地狱、饿鬼、傍生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其中品生者,即能持五戒、行十善,或更稍修禅定,当生人道、神道、欲界天道中者,闻此法门起信、发愿、修行得往生也。观之《往生净土圣贤录》中,自大圣大贤,以至淫女、屠户、鸟兽鱼虫,皆有往生者,可以知矣。其上中品生者,即欢喜地至远行地之菩萨也。其上上品生者,即不动地至等觉地之菩萨也。观之《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亦发愿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知矣。故应信此法门最广最盛。
  (三)信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世界法门,其理性虽不可穷尽,其功德虽不可思议。阿弥陀佛本因地中,曾发诸方世界有称念其名者,即为护持摄受、接引往生之宏愿。故《阿弥陀经》,佛说:“执此名号,一心不乱,即自知得生净土。”故一经往生净土,便可直至成佛,永无纡曲,永无退转。但须心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而执持不忘,即得具足无穷尽之理性,及不可思议之功德。且更有最易行之道,但须每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尽十呼吸,亦决定往生,得不退地,永脱轮回,直至成佛。故名此法门为横超三界法门,一超直到如来佛地。非若从其余法门修证者,初从戒善以超三恶,次从禅定以超欲界,次从般若以超色无色界,尚未能入菩萨正定聚位,中间多复迂滞回堕之虞!岂若此门,但从皈依娑婆界佛法僧宝,而皈依极乐界佛法僧宝,即得顿超三界乎?故应信此法门最易最妙。

二、愿
  信心立矣,若不发愿,如有病人于此,虽得灵丹妙药,已知服之必能却病延年、身轻力健,设若不愿身轻力健、却病延年,或复妄谓我今无病多寿、身体康强,无需乎此,置之不服,则不能得健康安乐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愿离娑婆、生极乐,则还与此法门为无关系。故信立,当济之以愿。约之愿亦有三:

  甲、念念厌离娑婆秽土而欣往安乐净土
  释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愿,为此娑婆秽土中之教主。圣口叮咛,劝吾人厌弃离脱此娑婆秽土,而欣慕往生彼安乐净土。吾人唯能顺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谓之皈依佛法,不辜负佛恩耳。
  一者,厌此阎浮提洲──吾人所居之地球即在此洲内──内、外、共三依俱苦,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内、外、共三依俱乐,故愿往生。云何内、外、共三依俱苦也?谓内则依自身而有饥渴、冷热、疲劳、淫欲、生老病死等苦;外则依天然界而有风雨、雷电、雪雹、瘴雾、烟尘、沙砾、荆棘、岖崎、波涛、鼋、龙、虎、蟒、蚊蚋等苦;共则依人为界而有牵制、讥骂、争夺、伤害、淫乱、狂暴、奸险、欺骗、强占、暗窃、势驱、威迫、刀、箭、枪、炮、毒药、牢狱,乃至恩爱别离、怨憎会遇、祸起萧墙、变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难堪忍受──“娑婆”译义──之界,实为众苦之海;此界中之人类,又为苦海之蜗!一经往生安乐之界,此之众苦,永皆脱离。化身如意,故内依唯乐而无苦;受境称心,故外依唯乐而无苦;善友俱会,故共依唯乐而无苦。
  二者,厌此娑婆世界,地狱、饿鬼、畜生、恶神充塞。虽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过九百万岁之寿,亦尚不免衰耗争斗之苦。纵使生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过八万大劫之寿,犹复执心拘定,不能自由,报期一尽,还从业坠。镬汤炉炭,禽腹兽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轮转靡定,出没无常,至危至险,极可恐惧!不唯人无足恋,亦复天无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当知亦是魔念,应速除灭。其有劝念佛之人求转世得人中富贵之报,或生天之乐报者,当知彼是魔鬼,应自坚持正愿,勿为所欺──故愿离脱三有,欣彼安乐世界。彼安乐界,从本以来,未有三恶道名。一经往生,即为善人、贤人、真圣、大圣,唯进无退,唯得无失,究竟成佛,常乐我净,至安至宁,永离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复下品可羡,故愿往生。
  三者,厌此娑婆秽土,茫冥隔碍。九地诸天,亦各为自类心境所拘碍,不能互相通达。降至五趣杂居地之欲界中,又复区为三界,不相闻见,不互往来。一曰天界,往来见闻但及天与仙神;二曰人界,往来见闻但及人与傍生;三曰鬼界,往来见闻但及鬼与地狱。又复鲜知夙命,不了他心,无不晦昧昏迷,故愿离脱。欣彼极乐净土显豁开通,圣眼互见,圣耳相闻,他心鉴照,夙命清净,身境无障,法性圆融,无不光明洞朗,故愿往生。

  乙、愿早往生净土得断无尽烦恼而成无上佛陀
  在此娑婆世界,虽发成佛之心,恶缘充满,善缘稀罕,修行甚难,多有退失,少得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即具成佛之因,善缘具足,恶缘绝无,修行甚易,决不退失,皆得成佛。为成佛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智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品生。

  丙、愿早往生净土得学无量法门而度无边众生
  在此娑婆世界,欲一生中成就佛菩萨行,具足诸佛菩萨功德智慧,通达无量方便法门,善能随顺一切众生种种根机性欲而为化度,甚难甚难!然一往生安乐净土,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得深达实相,遍通法性,分身十方世界,普度无边众生。为度生故,愿生净土,乃菩萨之大悲心也。若无此愿,虽得往生,未能即从上上品生。

三、行
  信真愿切,若不实行修习,如病人虽欲服灵丹妙药,而得却病延年、身轻力健之效,然不如法调服,则还与此灵丹妙药为无关系,不能得其成效。此亦如是,故信立、愿具,当济之以行。约之行亦有三:

  甲、通行
  一者,孝养父母,敬事师长,救护生灵。
  二者,具皈佛、皈佛法、皈佛法僧之相,持戒修善。
  三者,存自觉、觉他人、觉行圆满之心,信因知果。
  此三种行,盖为信佛教者通常之行,而《观无量寿佛经》亦取为往生安乐之要行也。

  乙、正行
  正行者,即念阿弥陀佛也。通言念佛,未专指念阿弥陀佛,今则为求往生安乐土故,专指念阿弥陀佛也。即念阿弥陀佛,复有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之三种。
  兹就古今贤哲所亲验遵行之至简至妙者言,无过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复有三种:
  (一)每日定课念。复有二种:
  1、于每晨起身,盥漱之后,于佛像或佛经之前,面西正立,唱“皈依佛”一拜,唱“皈依法”一拜,唱“皈依僧”一拜,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唱“南无弥勒菩萨”一拜,唱“南无普贤菩萨”一拜,三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三拜;然后或长跪,或端坐,或仍正立;或出声朗念,或澄心默念“阿弥陀佛”四字,随气长短,尽十口气。念毕,再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一拜,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唱“南无观世音菩萨”一拜,唱“南无大势至菩萨”一拜。又诵《发愿偈》曰:“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所费不过十分钟耳,然后随作他事。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如行役于外,不能供像礼拜者,当向西合掌立礼,唯念“阿弥陀佛”而诵偈回向,亦不可缺也。
  2、于每日随定几时几次,用数珠记声数念之,每日定课念几百声、几千声、或几万声不等,须以渐能增加、不可减少为要。每时起讫礼拜唱诵如上,依此日日行之有恒,命终决定往生安养。
  (二)恒时随缘念。于一切时,于一切处,随一切缘,作一切事,行住坐卧,语默动止,见闻觉知,色声味触,心有所思,意有所观,即摄六根以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杀生而不能救,当念“南无阿弥陀佛”,度其识神而往安乐。若遇病人而不能护,当念“南无阿弥陀佛”,释其悲痛而生安乐,并须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及佛愿力,劝其专念求生。若遇休闲,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宁静而勿游思乱想。若遇劳苦,当念“南无阿弥陀佛”,愿令精进而得成就安息。推而广之,通而贯之,无非“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净念相继而已。然此行颇不易行之,最好兼修每日定课之念,除每日定课之念外,乃修此恒时随缘念,则千稳百当矣。
  (三)克期取证念。休息世缘,舍离人事。或独自己,或共善友,或于佛寺,或于静室。或定一日乃至七日,一七日乃至七七日,数月乃至一年,数年乃至终身,礼敬佛法,忏除业障,兼诵往生净土经典及诸大乘经律,心心发愿往生极乐。昼夜六时长坐经行,专念阿弥陀佛,克期念成一心不乱,亲证念佛三昧,现前即得了了常见西方极安乐净土阿弥陀佛,及诸大菩萨,常会一处。则未舍娑婆之报,已证极乐之果矣。故已修前之二行者,能于每年结一念佛七会,行之尤好。

  丙、助行
  随喜随力修布施中财施,所谓刻印经书、造塑塔像、立寺修斋、饭僧放生、建桥筑路、赈饥济贫、恤孤养老、救灾护病、灯明船渡、茶水汤药等等。随喜随力修布施中法施,所谓自孝父母,教人孝父母;自护国家,教人护国家;自受三皈,教人受三皈;自持五戒,教人持五戒;自念阿弥陀佛,教人念阿弥陀佛;自诵大乘经典,教人诵大乘经典;乃至开大法会,建大法幢等等。要之,凡有善利,无不兴崇,而一一皆发愿回向往生极乐,不求人天福报,则万善同归,同归净土矣。
  释太虚曰:夫修此法门者,如赴他处取一物然。“信”者如目,要须见得明了,确有其物,确是可取之物,确是吾所能取之物,然后得取之也。“行”者如足,虽舒目遥见,而足不前进,则不能取;足虽前进,不欲伸手取之,仍不能得;必目、手、足三者同时俱运,而后乃取得之。故不唯有信,亦不可无行、愿;有愿,不可无信、行;有行,不可无信、愿。抑亦有信、愿,不可无行;有愿、行,不可无信;有信、行,不可无愿也。佛乘妙宝,曰信、愿、行。能确然有得乎此,念阿弥陀佛往生安乐净土之法门,更无剩义。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民国]弘一法师 讲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
  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广,不能够收容,不得已而中止。是为第一次欲来未果。
  是年的冬天,有位善兴师,他持着永春诸善友一张请帖,到厦门万石岩去,要接我来永春。那时因为已先应了泉州草庵之请,故不能来永春。是为第二次欲来未果。
  去年的冬天,妙慧师再到草庵来接。本想随请前来,不意过泉州时,又承诸善友挽留,不得已而延期至今春。是为第三次欲来未果。
  直至今年半个月以前,妙慧师又到泉州劝请,是为第四次。因大众既然有如此的盛意,故不得不来。其时在泉州各地讲经,很是忙碌,因此又延搁了半个多月。今得来到贵处,和诸位善友相见,我心中非常的欢喜。自三年前就想到此地来,屡次受了事情所阻,现在得来,满其多年的夙愿,更可说是十分的欢喜了。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所作所为,有善有恶,将来报应不出下列:
  桃李种 长成为桃李——作善报善
  荆棘种 长成为荆棘——作恶报恶
  所以我们要避凶得吉,消灾得福,必须要厚植善因,努力改过迁善,将来才能够获得吉祥福德之好果。如果常作恶因,而要想免除凶祸灾难,哪里能够得到呢?
  所以第一要劝大众深信因果,了知善恶报应,一丝一毫也不会差的。

二、发菩提心
  “菩提”二字是印度的梵语,翻译为“觉”,也就是成佛的意思。“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应发以下之三种心:
  (一)大智心 不着我相 此心虽非凡夫所能发,亦应随分观察。
  (二)大愿心 广修善行
  (三)大悲心 救众生苦
  又发菩提心者,须发以下所记之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愿一切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皆能断无尽之烦恼。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一切众生,皆能成无上之佛道。
  或疑“烦恼”以下之三愿,皆为我而发,如何说是“愿一切众生”?这里有两种解释:一就浅来说,我也就是众生中的一人,现在所说的众生,我也在其内。再进一步言,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决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所以现在发愿,说“愿一切众生”,有何妨耶!

三、专修净土
  既然已经发了菩提心,就应该努力地修持。但是佛所说的法门很多,深浅难易,种种不同。若修持的法门与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与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这末法之时,大多数众生的根器,和哪一种法门最相契合呢?说起来只有净土宗。因为泛泛修其他法门的,在这五浊恶世,无佛应现之时,很是困难。若果专修净土法门,则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速证菩提,比较容易得多。所以龙树菩萨曾说,前为难行道,后为易行道,前如陆路步行,后如水道乘船。
  关于净土法门的书籍,可以首先阅览者,《初机净业指南》、《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文钞》等。依此就可略知净土法门的门径。

  近几个月以来,我在泉州各地方讲经,身体和精神都非常的疲劳。这次到贵处来,匆促演讲,不及预备,所以讲说的未能详尽。希望大众原谅。
(1939年4月16日讲于永春桃源殿)
人生之最后
[民国]弘一法师 讲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诵,长跽经时,勇猛精进,超胜常人。见者闻者,靡不为之惊喜赞叹,谓感动之力有如是剧且大耶。余因念此稿虽仅数纸,而皆撮录古今嘉言及自所经验,乐简略者或有所取。乃为治定,付刊流布焉。弘一演音记。
第一章 绪言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

第二章 病重时
  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己身体悉皆放下。专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至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下一切专意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望病愈,妄生忧怖,不唯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
  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既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平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自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痴狂大错耶!
  若病重时,痛苦甚剧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
  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
  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

第三章 临终时
  临终之际,切勿询问遗嘱,亦勿闲谈杂话。恐彼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康健时书写,付人保藏。
  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前,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动沐浴更衣,则痛苦将更加剧。世有发愿生西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瞋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
  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尽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力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胁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
  大众助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瞩视。
  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已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
  又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小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

第四章 命终后一日
  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唯望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
  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
  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日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
  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
  八小时后着衣,若手足关节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弯。不久即可活动,有如生人。
  殓衣宜用旧物,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新者。其新衣应布施他人,能令亡者获福。
  不宜用好棺木,亦不宜做大坟。此等奢侈事,皆不利于亡人。

第五章 荐亡等事
  七七日内,欲延僧众荐亡,以念佛为主。若诵经、拜忏、焰口、水陆等事,虽有不可思议功德,然现今僧众视为具文,敷衍了事,不能如法,罕有实益。《印光大师文钞》中屡斥诫之,谓其唯属场面,徒作虚套。若专念佛,则人人能念,最为切实,能获莫大之利矣。
  如请僧众念佛时,家族亦应随念。但女众宜在自室或布帐之内,免生讥议。
  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
  开吊时,宜用素斋,万勿用荤,致杀害生命,大不利于亡人。
  出丧仪文,切勿铺张。毋图生者好看,应为亡者惜福也。
  七七以后,亦应常行追荐,以尽孝思。莲池大师谓:“年中常须追荐先亡。不得谓已得解脱,遂不举行耳。”

第六章 劝请发起临终助念会
  此事最为切要。应于城乡各地,多多设立。《饬终津梁》中有详细章程,宜检阅之。

第七章 结语
  残年将尽,不久即是腊月三十日,为一年最后。若未将钱财预备稳妥,则债主纷来,如何抵挡?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稳妥,必致手忙脚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己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
(1933年1月讲于厦门妙释寺)
净宗问辨
[民国]弘一法师 讲
  古德撰述,每设问答(2),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当时。若不商榷,或致诖乱(3)。故于万寿讲次(4),别述所见,冀息时疑。匪曰好辩,亦以就正有道耳。

  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赞持名,岂非主张太过耶?
  答:上根之人,虽有终身专持一句圣号者,而决不应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须于经、律、论等随力兼学,岂可废弃?且如灵芝疏主(5),虽撰《义疏》(6),盛赞持名(7),然其自行亦复深研律藏,旁通天台、法相等,其明证矣。

  问:有谓净土宗人,率多抛弃世缘,其信然欤?
  答:若修禅定,或止观,或密咒等,须谢绝世缘,入山静习。净土法门则异于是,无人不可学,无处不可学。士、农、工、商各安其业,皆可随分修持净土。又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何可云抛弃耶!

  问:前云修净业者不应排斥教理、抛弃世缘,未审出何经论?
  答:经论广明,未能具陈,今略举之。
  《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无量寿经》云:“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欢喜信乐,修菩萨行。”
  《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云:佛告弥勒菩萨言:“菩萨发十种心: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极乐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问:菩萨应常处娑婆,代诸众生受苦。何故求生西方?
  答:灵芝疏主初出家时,亦尝坚持此见,轻谤净业。后遭重病,色力痿羸,神识迷茫,莫知趣向。既而病瘥,顿觉前非,悲泣感伤,深自克责。以初心菩萨未得无生法忍,志虽洪大,力不堪任也。《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8)。未证无生法忍者,要须常不离佛也。”

  问:法相宗学者,欲见弥勒菩萨,必须求生兜率耶?
  答:不尽然也。弥勒菩萨乃法身大士,尘尘刹刹,同时等遍。兜率内院有弥勒,极乐世界亦有弥勒。故法相宗学者不妨求生西方。且生西方已,并见弥陀及诸大菩萨,岂不更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又《阿弥陀经》云:“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据上所引经文,求生西方,最为殊胜也。故慈恩教主窥基大师(9),曾撰《阿弥陀经通赞》三卷,及《疏》一卷,普劝众生同归极乐。遗范具在,的可依承。

  问:兜率近而易生,极乐远过十万亿佛土,若欲往生,不綦(10)难欤?
  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灵芝《弥陀义疏》云:“十万亿佛土,凡情疑远,弹指可到。十方净秽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思议故。”由是观之,无足虑也。

  问:闻密宗学者云:“若唯修净土法门,念念求生西方,即渐渐减短寿命,终致夭亡。故修净业者,必须兼学密宗长寿法,相辅而行,乃可无虑。”其说确乎?
  答:自古以来,专修净土之人,多享大年,且有因念佛而延寿者。前说似难信也。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

  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
  答:弥陀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
  一、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忽尔双目失明,忧郁不乐。古农乃劝彼念阿弥陀佛,并介绍居住平湖报本寺,日夜一心专念。如是年余,双目重明如故。此事古农为余言者。
  二、沉疴顿愈。海盐徐蔚如,旅居京师,屡患痔疾,经久不愈。曾因事远出,乘人力车,磨擦颠簸,归寓之后,痔乃大发,痛彻心髓,经七昼夜不能睡眠,病已垂危。因忆《华严?十回向品》代众生受苦文,依之发愿,后即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久遂能安眠,醒后痔疾顿愈。迄今已十数年,未曾再发。此事蔚如尝与印光法师言之。余复致书询问,彼言确有其事也。
  三、冤鬼不侵。四川释显真,又字西归。在家时历任县长,杀戮土匪甚多。出家不久,即住宁波慈溪五磊寺,每夜梦见土匪多人,血肉狼藉,凶暴愤怒,执持枪械,向其索命。遂大恐惧,发勇猛心,专念阿弥陀佛,日夜不息,乃至梦中亦能持念。梦见土匪,即念佛号以劝化之。自是梦中土匪渐能和驯。数月以后,不复见矣。余与显真同住最久,尝为余言其往事,且叹念佛功德之不可思议也。
  四、危难得免。温州吴璧华,勤修净业,行住坐卧,恒念弥陀圣号。十一年壬戌七月下旬,温州飓风暴雨,墙屋倒坏者甚多。是夜璧华适卧墙侧,默念佛号而眠。夜半,墙忽倾圮,砖砾泥土坠落遍身,家人疑已压毙,相率奋力除去砖土,见璧华安然无恙,犹念佛号不辍。察其颜面,以至肢体,未有毫发损伤,乃大惊叹,共感佛恩。其时余居温州庆福寺,风灾翌日,璧华亲至寺中向余言之。璧华早岁奔走革命,后信佛法,于北京、温州、杭州及东北各省,尽力弘扬佛化,并主办赈济慈善诸事。临终之际,持念佛号,诸根悦豫,正念分明。及大殓时,顶门犹温。往生极乐,可无疑矣。
------------------------------------------
  (1) 本文作于1935年3月(乙亥二月),其时弘一法师居厦门禾山万寿岩,校读灵芝元照律师所著《阿弥陀经义疏》。万寿岩住持本妙法师,请他宣讲《阿弥陀经》。弘一法师因据《义疏》,随力敷讲,并撰《义疏撷录》。开讲期间,又撰本文,采用问答形式,阐扬净土法门,剖析甚详,亦可见师皈心净土之恳挚。
  (2) 每设问答:经常采取问答的文体。
  (3) 诖乱:造成混乱。诖(guà):过误。
  (4) 万寿讲次:在万寿岩讲经期间。次:期间。
  (5) 灵芝:北宋律宗高僧元照,晚年主杭州灵芝寺三十年,世称灵芝尊者。早年轻视净土法门,后遭重病,阅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始归心净土法门。并依善导之说,一意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领众同修念佛。常言:“生弘律范,死归安养。平生所得,唯二法门。”著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阿弥陀经义疏》等。
  (6) 《义疏》:即《阿弥陀经义疏》。
  (7) 持名:以专心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修持方式。
  (8) 弱羽:指幼鸟羽翼未成。传枝:从一根树枝移到另一根相邻的树枝。
  (9) 窥基:玄奘弟子,法相宗初祖。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其净土著述有《阿弥陀经疏》1卷、《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等。
  (10) 綦(qí):极。
净土法门答问
[民国]圆瑛法师撰

答夏谷初居士问五则
  问:自力、他力,有何区别?
  答:自力者,自修之力也。他力者,弥陀愿力也。宗门修行,全凭自力解脱生死。而念佛法门,则具自他二力,以自心念佛之念力,念到一心不乱,更加弥陀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之愿力,会二力于一时,了生死而自易。如行舟者,既凭自己橹棹之力,更加顺风之力,自可不疾而速矣。故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即具自他二力也。
  问:修习止观,所云回光返照,乃照何处?若谓照我心,我心究又在何处?若谓应无所住而生心,既能生心,何谓无住?
  答:修习止观,止是定,观是慧,乃定慧双修之法。先止一切杂念,提起自心慧照,不照外境,返照内心。心无形相,亦无处所,不必求其住处,但一味回光返照,不起分别,惺惺寂寂,方是定慧均等,止观双修之法。来问既能生心,何谓无住?是未明《金刚般若》之旨。以菩萨无住相布施,应不住于相而生布施之心,非无事为无住也。菩萨终日生布施之心,终日不住布施之相。修习止观之法,亦复如是。终日生心修止观,终日不住止观之相。
  问:吾人随立一法,以为止观之境,而求趣证。此之修法,与念佛求生净土,是否相同?
  答:归元无二,方便多门。若求简易圆顿,唯念佛一门,超胜余门。三根普被,三界横超,往生三不退,岂余门所能比耶?
  问:文字当如何用法?倘观察世间一切为虚诳,则下笔无非错误,岂此间永不能立文字以取信乎?
  答:世间一切,本属虚诳,非独文字一种。然亦可藉德显实,借假修真。不有语言文字之方便,何以摧邪显正,返妄归真?故在出世法中,本无文字可立。为应众生之机,文字般若,亦不可废。如三藏十二部,即我佛所立之文字语言。但以假立说,引导众生。执则成病,不执成药。
  问:修持当如何用功,方收确切之效?
  答:一切法门,念佛第一。古德云:“老实念佛。”此一语,可为苦海慈航。但能信、愿、行三者具足,自收确切之效。念佛之法,当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四语为准绳。六根不缘六尘境界,清静其心,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继不断,不假参究、观想诸方便,自然得于自心中,开发福慧,了知即心即佛。(载一九三四年九月《佛学半月刊》八十七期)

答明亮居士问六则
  问:念佛为何限定七日?
  答:克期取证故,放下万缘,提起精神,勇猛精进,期得一心不乱。一七未成,再继二七。本堂弥陀佛诞,连二七不断佛声。圆瑛亲自主七,每日开示,得益者多,工夫易进步。
  问:应发何心来念佛?
  答: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念佛为成佛之因,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又念佛求生净土,即可圆证三不退,直趣菩提,故念佛为度众生之本。我今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生净土,闻佛说法,证无生忍,可得三轮不可思议业。身轮现身,分身尘剎,随类行化。口轮说法,行四无碍辩,悉令闻解修证。意轮鉴机,知众生根性差别,随机施教,易度众生。应发上求下化之菩提心,不可专为一己求乐而发心也。
  问:修净土法门应具何种条件而得往生?
  答:应具信愿行三种资粮。信必须深信,愿必须切愿,但求往生净土,不求人天福报。行必须力行,努力念佛,一心精进,行住坐卧,不离念佛。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得心佛不相舍离。如是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必得往生。
  问:极乐、娑婆,为何有净秽之差别?
  答:心净土净,心秽土秽。极乐由弥陀净愿、众生净业所感五清之净土。娑婆我佛因地虽修净行,大悲心切,愿于五独恶世,救度苦恼众生,此世界是众生同业所感五浊之秽。净秽无定,唯心所现。故古德云:“娑婆心险,感陵谷之深。极乐心平,致宝地之如掌。”
  问:念佛为何要回向?
  答:念佛是行,回向是愿。有行无愿,不能到达目的地,不能离毕竟苦(二种生死),得究竟乐(菩提涅槃)。譬如驾一轮船,但开机器驾驶,而无指南针,方向不明,如何能到达西方?故必须行愿相应。
  问:《金刚经》云:“若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而净土经处处皆见相好,此是何故?
  答:大凡看经,对经中说性说相,约事约理,必须认清,不可执性废相,亦不可着事迷理。性不离相,理在事中。若见一切诸相非相者,离也,空也。能离虚妄相,即见如来真实相(此如来指法身如来,即相上云性也)。又能空妄相,即显真性。色见声求,是着事相,偏于有边,故名邪道,不能见中道。真假圆融之如来净土诸经,不拨见相,是要人从相好,即见实相法身如来(自性弥陀)。须善会,可断疑。(载一九四二年三月《佛学半月刊》二四八期)

复阎退之居士问禅净二宗
(作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
  退之居士大鉴:谨复者,顷接尊函,展诵之余,叨承过奖,殊益汗颜。虽未觌面,如同晤对。至所询禅净二宗,谨为奉复。
  我佛说法,契理契机。因群机不等,故施设有殊。虽方便多门,实归元无二也。禅净二宗,皆如来所说,归元方便之门,未可有所是非。若以禅排净,以净抑禅,非特他宗不明,实亦自宗未彻。余尝谓禅净虽有二名,其实一理,不过下手不同,对机有异耳。
  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人看一句话头,堵截意识不行,令见清净本然之心性。此为接上根者流,是圆顿修持之法,称为最上一乘。中下根人,未足以语此。
  净宗不论智愚老少,教人但持一句佛号,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以念止念,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念到事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若得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忘,心佛不二,亲见自性弥陀,则与亲见本来面目,如同一辙。
  禅净二宗比较,禅则独被上根,净则普被三根。禅则唯凭自力,净则兼承佛力。故从上诸祖,皆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又则禅宗未透三关,生死不了,再入人世,只恐有隔胎之迷。净宗只要深信切愿,力行不倦,纵未得理一心三昧,但得事念功成,亦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三界,疾出生死,圆证三不退,亲觐弥陀,闻法得忍,何愁佛道不成?
  若论高深,则禅宗单刀直入,固推圆顿。而净宗达理之士,未必或逊。古德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时无风自作波。有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则有无双遣,一性圆明,与禅宗圆照清净觉相,无以异也。
  若论稳当,则净宗能得诸佛护念,而弥陀愿力摄持,不遭魔事,不为内惑所乱,不被诸业所缚,一切法门,无与等者。此皆平心而论,无有抑扬于其间。故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古圣前贤,人人推崇,即以此也。
  唯是法要对机,如遇夙习禅宗之人,亦不必令其舍禅修净,不妨禅净双修。圆瑛初习禅宗有年,后则益修净土,求愿往生。只因弘法事繁,定功有间,又恐寿命有限,故兼修净土,免堕喆老、青公之覆辙耳。
  居士夙根深厚,见解亦高。望勿高推禅理,轻弃净宗。不妨禅净双修,念到境寂心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不住,则生死不了而了,涅槃无证而证矣。 圆瑛合十
念 佛 论
湛山倓虚大师为初机学佛略说 大光记述
为什么要念佛
  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盖“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佛以慈悲为本,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趋势中,后人继续前人,各宗所学,才建立了这五大宗。
  五大宗的宗门下,是教外别传,专门修禅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门头,是先悟后修,由修而证。律宗,是专持佛的戒律,先以执身,次第摄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三聚净戒等,由于严净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密宗,是专门持咒,注重事相,须三密相应。这四宗比较起来,最初入手都稍难一点。唯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捷,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现在先就字义上,来说明这两个字:“念”字,是一个“今”字和一个“心”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就是“今心”,合起来说,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语,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国意思来说,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人们口里只管说想觉悟、想明白,而心里却存着一些糊涂想,由于心有糊涂想,身体就去做糊涂事。什么是糊涂想?就是意三业:贪、瞋、痴。什么是糊涂事?就是身三业:杀、盗、淫,及口四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由于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整天六根对六尘,分别声色货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觉上做活计。念佛就是要回生换熟,放下这些所知所觉,离开能知能觉,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能够恢复本觉,就能成佛。成佛也并不是另外添了些什么东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们心里那些肮脏东西,去得干干净净。肮脏东西去净了,佛性也就现前了。
破除我执
  因为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蔽,人们的知觉,偏在一方面去,只认识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尽虚空、遍法界的觉性大我。殊不知人们所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开,这个身体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血脉津液,是属于水大。温热暖触,是属于火大。气力动转,是属于风大。身体内外的虚空,是属于空大(如果没有虚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识,即是六识,属于识大。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分了家,一个人就不存在,哪里还有个“我”呢?就是当前由于七大假合,有这么一个“我”,实际上不过是个臭皮囊,里面装一些腥臊烂臭,肮脏东西。比如在我们讲开示的时候,忽然有人用一个皮口袋,装满了大粪,扎上口送进来,我们大家都以为这是肮脏东西,捏着鼻子嫌臭,躲远远的,或赶紧把它扔出去,以为是亵渎。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个臭皮口袋,我们人的这个臭皮口袋,还不如用一个真的皮口袋装上大粪送进来的比较干净。因为送进来的这个臭皮口袋还扎着口,我们人人这个臭皮口袋,上下都张着口,直冒臭气,所谓九窍常流不净。但是人们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还爱的不得了,这样化装,那样保养。如以佛的眼光来说,实属愚痴颠倒之甚。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大家都认为是我,其实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唤的一个物,应该在“我”字下面加上一个“的”字,称为“我的”。因为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一部分,象一件应用东西,如果我愿意使用它的时候,就用它,不愿用的时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赘了。
  普通一般的习惯,都以这个身体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许多“人”、“我”合起来,就是“众生”。每个众生都想多活几年,相续不断,就是“寿者”。其实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对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众生”就是因成假(假借众因缘而成故);“寿者”就是相续假(“我”、“人”、“众生”相续不断故)。如果离开这些,哪里还有个实我呢?
  况且“我”以“主宰”为义,人们这个色身之我,它本身并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饿的时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时候,不喝就不行。寿命尽了该死的时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几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环境,不享受就不行。这已失去主宰之义。殊不知这些吃喝享受是属于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灭的。人们除了生命以外,还有一个慧命,它是永无生灭的。什么是慧命永无生灭?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觉性。这知觉性虽是无形无相,然而它能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所谓“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念佛就是培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念佛法门的殊胜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为修其他宗,往往为了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断惑才能证真。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没有相当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实报庄严土;由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得见佛的真身。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如果是上乘根性,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都能圆见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问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功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生天很危险,于是从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见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引证)。请想,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去,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受报。象《楞严经》上所说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是念佛人就没有这种危险。不是有这么两句话么:“饶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这是说就是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尽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还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
  念佛期内,每天一开始要念《弥陀经》;常住里作晚课的时候,每天也要念《弥陀经》。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境界,在心里熏一遍,使在观想上,成一种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也象一部电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长,在六根上所接触的,整个是极乐世界的最胜境界,妙相庄严。在现时来说,虽然还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而在心理上,却早已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人们的意识在无形中都沉浸在妙相庄严的气氛里,将来临命终时,熏业现前,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诸圣众等,到这时会真的现身来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刹那顷,也就化现目前了。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哪是众生的边界,哪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哪是唯心的,哪是非心的。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阿弥陀经》是《法华经》的略说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往生净因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例如今在念佛期里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净。耳听自己及大众念佛的声音,就是耳根清净。鼻子嗅着炉里的香气,就是鼻根清净。舌头反来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净。身体在清净道场里,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净。念佛、拜佛、心里想佛,这就是意根清净。六根清净,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则身不作杀、盗、淫,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起贪、瞋、痴,当下即是十善业。修行人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身、口、意三业。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把三业收摄得住。久而久之,观念成熟,净因增长,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罗。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转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为观念,就是声闻。以十二因缘为观念,就是缘觉。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为观念,就是佛。又如世间人,亦各有各的观念。如士、农、工、商、军、政、警、学,最初都是由于观念所成。观念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这样到末了,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决定能成佛。
净土宗为各宗所共有
  上面我曾说过,中国佛教,在自然的趋势中,经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亦称慈恩宗或唯识宗)、净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这都是后人为了传承的关系和学习的专门,才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单纯的,唯净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义,渗入了其他各宗,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为佛的七众弟子所共学。例如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观亦异,但是总起来说,他们都可以以修净土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参念佛是谁。无论出家、在家,亦无论其学佛动机如何,但其学佛的唯一目标,不外念佛成佛,同时在这学佛成佛的过程中,又要共同遵守着佛的清净戒律。例如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说话应答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其最终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成佛,从此可以想见念佛法门,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还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紧的事。佛法的兴盛不兴盛,端视后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话,佛法就随着时代而趋灭亡了。
持守戒律
  佛在世的时候,处处以身作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大家都以戒为师。佛在临入灭的时候,四众弟子为请佛住世,围绕在佛的左右,抱头痛哭。这时无贫尊者,在极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依止,今后佛要入灭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几件事情需要乘着佛在世时问明白。这时,阿难尊者也站在佛的旁边掩面痛哭,因为他是佛的常随众、传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说法的时候,他都给佛当侍者在场,因此无贫尊者让阿难尊者以四事去问佛。其中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阿难以此去问佛,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纵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检要紧的,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南北各大丛林,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家风,这些规矩、家风,就是人们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试问哪个寺庙、庵堂没有规矩?就是人们的日常往来、应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节制,可见持戒和念佛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宏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修净土。
三归五戒
  普通说起来,佛有七众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译曰“学法女”,即是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从十八岁至二十岁期间,别学六法(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过此即可受具足戒而为比丘尼。四曰沙弥,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弥尼,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优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宝的男人。七曰优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宝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应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何谓三宝?即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法,以“轨则”为义,就是诸佛所说的言教。僧,以“传持”为义,就是绍隆佛法、为后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宝中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是众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灵明觉照的为佛宝;寂常圆净的为法宝;融和妙乐的为僧宝。何谓别相三宝?谓此三宝,各有人、法、因、果、性、相、体、用的分别。如妙觉及佛的三身,皆谓之佛;真如理体及一切方便法门,皆谓之法;五十位贤圣,皆谓之僧。何谓住持三宝?谓此三宝,住持于世,能令佛法传持不灭,为世间一切众生所利赖。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宝;所诵经、律、论藏,就是法宝;出家徒众,传持佛的利生事业,就是僧宝。
  大家应该知道,让人归依三宝,并不是归依另外的三宝,是要你归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宝。“佛”译为“知觉”的“觉”字,人人都有个觉性,所以归依佛,就是归依自己的觉性。人人都可以从自己觉性中流露出无穷的妙理,归依法,就是归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续从真性中发挥的妙理,归依僧,就是归依自己持续觉法的融和妙性。绝不象其他宗教,只许神为神,不许人为神。人永远给神做奴隶,这无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讲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人有觉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虽然普通说归依的时候,是归依现在的住持三宝,可是那只是给人做引导,主要是让人归依到自性的三宝,至于究竟成佛,也绝不是给任何一位佛做奴隶的。念佛人应该对这件事弄明白。成佛绝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也绝不是他人赐给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归而外,应该最低限度,遵守着五戒,作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淫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间的五常。因为世间上所需要的是仁爱,不是残忍;是道义,不是强暴;是礼让,不是邪曲;是信实,不是欺诈;是理智,不是愚痴。念佛人持五戒,可以养成仁爱、道义、礼让、信实、理智,既可做社会的正人君子,又可做为净土资粮。
四念处和八正道
  三归五戒之外,对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和八正道,都应当常作观念。何谓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例如一个人来处不净(从阴道出故),去处不净(死变脓血土泥),种子不净(父精、母血),内外不净(内而血肉筋骨等、外而发毛爪齿等不净),究竟不净(一切都不净)。第二、观受是苦,大概说起来,苦有八种,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细说起来,就有无量诸苦。例如一个人到家里,或到社会,没有没烦恼的,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不能种种遂心,就是苦。第三、观心无常,心念刹那生灭,无有常住。第四、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没有一处是真我。简单的说,这就是四念处。常这样做观想,也能巩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命。正见是不存邪知邪见,还有不应当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应当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纯洁的心。正语是不应当说的话就不去说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业是正当的行业,例如念佛人,和专门在社会上办慈善事的,当医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这是一种行业。还有开棺材铺的、杀猪的、宰牛的,也是一种行业。所谓“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同是行业,要找一种厚德积福的正业去做,不要做不正当的。正精进和正业有关,例如上面所说做各种行业的人,同是一样的精进,一种是上解脱成佛的路上精进,一种是上堕落恶道的路上精进。还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进,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进。所以正精进和不正精进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头,在人心意刚要发动而还未发动的时候,就叫做念头。正念就是处处以善心好心做出发点,不要有丝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鉴于凡是正当的事,就一心一意去做。什么是正当的好事,如念佛是正当的好事,就一心一意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这就是属于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诸多正当的事情来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终,以清净身、口、意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绝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这样解释八正道,只是应合初机信佛的人,至于按教理往深里去说,那又不是这么简单了。
念佛方法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坚固,可以常拿四念处和八正道,来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至于念佛的方法,也应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吸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往生实例
  关于念佛得往生的,出家、在家、男女老幼,临命终时种种瑞相,都已载在《往生传》内,这种例子已不胜枚举。我出家后,据我亲眼看到的,就有二十多位,其他听说的还不算。现在为了启发大家的信心,且就我所看到的,举出三位来作例子:
  第一是出家的修无法师,他是营口人,做砖瓦匠出身。因生活环境不好,做工时又嫌辛苦,因此感到我们这个世界上,只有苦,没有乐,屡思出苦之法。后听人说,念佛好,遂发心常时念佛。出家后,正式闻佛法,念佛心益恳切,逢人亦必劝人念佛。
  民国十八年(1929),我在东北哈尔滨极乐寺,请谛闲老法师去传戒。有一天,外寮一位师傅找我说,从营口来一位修无师,预备发心在戒期里行苦行。之后领来见我,我问他能做什么?他说:“我愿发心侍候病人。”时定西法师在极乐寺任监院,给在外寮找一间房。住了十几天,又去找我说,要走。定西法师在旁说:“你发心来侍候病人,为什么刚住十几天就要走?太无恒心了吧。”修无师说:“我不是往别处走,是要往生。请监院师慈悲,给预备几百斤劈柴,死后焚化。”定西法师问他:“你几时走?”修无师说:“在十天以内吧。”说完这话之后,他便回自己屋去了。第二天又来找我和定西法师,说:“给法师告假,我今天就要走,请给找一间房,再找几个人念佛送送我。”定西法师给在公墓院内打扫出来一间房,找几块铺板,搭一个铺,又到外寮找几位师傅去念佛送他。在他临往生之前,送他的人说:“修无师你今天往生佛国了,临走也应该作几句诗或作几句偈子,给留个纪念。”修无师说:“我做苦工出身,生来很笨,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子。不过我有一句经验的话可以告诉诸位,就是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他说这话,觉得很踏实。于是大家齐声念佛,修无师面西趺坐,也跟着一同念佛,念了不到一刻钟工夫,就往生了。常住临时给打了一口坐龛,到了晚上装龛,虽是天气很热的时候,其面目清秀异常,身上一点臭味、一个苍蝇都没有。谛闲老法师和一般信佛人都争相去看,叹为希有。之后用木柴架起,举火焚化,红火白烟,一点邪味没有。后潘对凫老居士听说这事,特别将修无师生平念佛事迹,写一篇文,印出来分给大家看,认为是僧人中的好模范。
  第二位是郑锡宾居士,山东即墨人,业商。因看佛经,知念佛好,遂发心念佛,终身不娶。二十二年(1933)在青岛,我给说皈依和念佛的好处,自是念佛心益诚恳。把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给他弟弟料理,自己专心念佛。以后,他习练的能讲《弥陀经》,每年,必由即墨经青岛住一两天,到平度县给善友们讲几次经。二十四年(1935)时,郑居士还请我去平度讲过一次经。二十八年(1939)春,郑居士又经青岛去平度县讲经。过了两个多礼拜,有从平度县来的人和我说:“老法师你知道吧,郑锡宾居士已竟归咧(胶东人谓人死曰归)!”我听他说这话之后很愕然。我说:“前十几天他在这里路过时还很好,为什么这样快就故去了?有什么病,他怎样故去的?”来的人说:郑锡宾居士在讲完《弥陀经》之后,听经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五、六位办事人,因大家都是朋友,在一块吃午饭。饭后,郑居士请他的朋友给租一间房子,说要走。他朋友说:“你要走为什么还要租房子?”郑居士说:“我要往生,因恐死在别人家里犯忌讳。”他朋友说:“我们是多年知交,不要说你是往生佛国,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卧病不起,死在我家里也应当,何必另找房子?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信佛念佛的,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也给我们这一方念佛的人看看,作一个榜样。”说完这话,他朋友就在自己家里收拾出来两间屋,搭一个铺。郑居士和他的朋友简单说几句告辞的话,抖擞了抖擞身上,在铺上面向西,盘腿坐好说:“给诸位告假,我现在要走了,我们同事信佛一场,请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他的朋友在旁说:“你临终时还不说几句偈子,给我们作个纪念吗?”郑居士说:“不用说偈子,就你们看到的我这个样子,来去自如,你们就照我这样行,这就是个很好的纪念。”说完这话大家念佛送他,不到一刻钟工夫,就含笑往生了。因此在平度县一带,人人都知道念佛好,也引起很多人信佛。
  郑锡宾的弟弟,起初看到他哥哥抛家舍业,专门去念佛,心里不高兴。后来经他的哥哥一再劝说,也勉强信佛、念佛,但并不恳切。此次亲眼看见他哥哥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来去自如,知道念佛绝不是骗人的事,于是也一心一意的专门念佛,三年后也预知时至,念佛往生了。不过临终时,稍微有点病,不如他哥哥那样痛快。
  第三是一位女居士张氏,青岛人,生有一子一女。家境很贫寒,其夫在海港码头拉车为生。张氏住青岛市内湛山精舍附近,精舍内立有佛学会,每到礼拜日,我由湛山寺到此讲经,居士们听完经后,再念一支香的佛。张氏藉此因缘,皈依三宝,得闻佛法,信佛很笃实。平素在家念佛,礼拜日即领其两个孩子去佛学会听经,听完经后,照例跟大家一块念佛。
  二十六年(1937)冬,一日早清起来,张氏忽谓其夫曰:“你好好领着孩子过吧,我今天要往生佛国了。”其夫因为生活奔走,对佛法少熏习,乃怒目斥之曰:“得咧!我们家穷,还不够受吗,你还来扯这一套。”说完这话后不睬他,仍去码头拉车。张氏又嘱其二子曰:“我今天要往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们俩好好听你父亲的话,不要淘气。”这时他两个孩子,大的不过十岁,小的五、六岁,听他母亲说这话,也不知是什么意思,仍旧门里门外的跑着玩。张氏把家里的事情略微收拾一下,便洗洗脸,梳梳头。因是穷家,也没新衣服换,便换了一套浆洗过的旧衣服,到床上,面西趺坐,念着佛就往生了。她两个孩子,因在外边玩的时间大,肚子饿了,回家吃饭,见其母在床上坐着并未煮饭,趋前呼之不应,以手推之仍是不动,这时两个孩子才知道他母亲已经死了。于是哭着跑到邻居家去送信,邻人闻讯赶至,见张氏虽死很久,仍是面目如生,并赞叹其念佛功夫深。后其夫由码头回来,痛哭一场。因家贫,无以为殓,乃由佛学会诸居士给凑款,处理其身后事宜。
结 语
  人生最要紧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无论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环境,忙里偷闲来静坐一会,念一个时间的佛。在工作时间也可以心里默念。不然,如果整天淫、杀、盗、妄、作奸犯科,造种种业,难免要坠落三途,轮回六道,将是受苦无尽了。佛在《楞严经》上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大家请想想,造杀、盗、淫业,是多么苦。奉劝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处,很散漫的说了一个大概,至于详细处和究竟处,有《净土五经》、《净土十要》等可参考,现在我为了启发大家的信心,不过简单一说。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处,要具足真信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踏踏实实,至至诚诚,老实念佛,将来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聚会。
一九五○年庚寅一月一日于香港华南学佛院,大光敬记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