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德遵普贤

[学佛文档]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皆得三不退。”五逆十恶带业往生,也同于地上菩萨同证三不退,这实在是十方世界之所无,极乐净土所独有。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虽是凡夫,可是他已是阿惟越致。此土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般还都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不是生到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还是容易去呀。那往生之后所贵者,就是成为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得到。往生极乐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极容易极殊胜同时并得,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是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妙),言思莫及。“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蕅益大师的赞叹,是发自肺腑。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这样的超情离见,这是极乐唯一独特超异之处,凡夫往生都不退转,并寿命无量,所以都是决定成佛,这不是凡夫卜度计较的思维心所能测。如果不是当人的妙明真心、众生本有的佛性登峰造极,持名的奇异功德,弥陀大愿的弘力,如何能有这样殊胜的妙果。这正是六字洪名一乘愿海的不可思议功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第二十一悔过得生愿,重点在悔过。本愿前部与第十九愿非常接近,愿文大意是:十方众生听到弥陀名号,就至心向往,一心想念极乐国土,并且发菩提心,非常坚固没有退转,培植众德的根本,劝修种种功德,广种善根,念佛是诸善中王,当然都在勤修,并用至诚的心来回向,求生极乐,没有不遂心如愿的。把这一段与第十九愿相比较,两者基本相同,唯一重要差别,第十九愿中“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是专修持名,本愿是“植众德本”,是兼修或其它不同于专修的修持。这不宜把植众德本也是专念名号,那便与第十九愿重复。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第十八、十九两愿都是专重持名,本经的纲宗也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足证专修持名是净土正宗。但从古至今持咒诵经参禅以及种种兼修而得到往生的,也常见于多种著述之中,这正在本愿所摄之内。最明显的例子,蕅益大师说:参禅的人不必放弃禅改修念佛,只要把参禅功德回向极乐就对了。大师真不愧为“真佛眼”,是开显弥陀本心的大善知识。
    本愿以下阐明悔过得生的特点。“若有宿恶”。过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恶,叫做宿恶。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若有人听到佛的名号,尊法重道也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坏事是恶报。你要消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承认自己的罪恶,虔修忏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学道行善,持经持戒,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人在寿命终了之后,不会再堕三恶道,立即生到极乐国土。按他生前的罪恶原本应该入三恶道,但以弥陀大愿加被,直接往生极乐。既生极乐,就永不再入三恶道,这就是一乘愿海的无边功德。所以此土人民纵有宿业重罪都可带业往生。目前海外有人认为,不能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也有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这都不合经义。第一愿中“不复更堕恶趣”与本愿的“不复更三恶道”都表明往生的人仍有再入三恶道的罪业,现因弥陀大愿加被,往生极乐,不再堕三恶道,所以带业往生之说是肯定的,历见于种种古德的伟著,不能否定。至于带业必须是指恶业,若带善业,那就用不着说了。至于消业之说,请看蕅益大师所说: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若人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的时间,都在念佛,每念都消八十亿劫重罪,念一百年,所能消者,只是像人手爪甲上所带的一点点土,所没有消的还像整个地球的土。请问这业怎样消?所以万不可用消业往生来代替带业往生,那样的话就没有净土宗是易行道的说法了。据笔者之意,消业两字也有重要性,本愿中的悔改,就表明愿意消业。只要你肯消业,知道自己有业,肯去消业,符合本愿指示去修持,你这一生消不完的罪业不管有多少,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阿弥陀佛给你全部承包了,都可以托运。如果你有业,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消业才是本愿的悔改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未消的罪业,都可以带。根本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第二十二国无女人愿。愿文就是开头这两句,就是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之内,没有妇女,都是男子。这正是极乐世界没有退缘的主要原因之一。经中说,人世中男女间的爱欲,是学道最大的障碍。所幸只有这一个,若再有相等的另一个,那么一切人世间众生都没有希望解脱了。现在极乐只有男子,所以这致命的障碍也没有了。
    第二十三厌女转男愿。愿文是从“若有女人”到“来我刹土”(共八句)。愿文大意是:若有女人,闻我名字,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疑无垢、远离烦恼过恶的信心,发菩提心,厌恶与忧患女身,觉得自己这个女身可厌、可虑,于是希望舍弃女身。这位女修行有了清净信,又发了菩提心,必有修持,并且求生极乐,在命终之后,立即化为男子,往生极乐我刹土。这愿既表示有愿必满,有人厌恶自己的女身,在往生时自然化为男子,再者表示极乐国中没有妇女,十方世界的女性,只要如法修持,并厌患女身,在临终时,自然转成男子,随即往生。例如《法华经》龙女成佛,当时也是先化成男子然后立即成佛(在密教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女身也可成佛)。
    第二十四莲华化生愿。大意是:十方世界种种众生,凡是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华中化生,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中的莲华里变化生长出来,所以叫莲华化生。这是超于胎卵湿化四生的化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只需往生者的功德和弥陀的愿力相应,就自然化现而有身。在《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所以不是血肉之躯,也不需要父母,都在莲华中化身。至于为什么要用莲华呢?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华,因为莲华很吉祥。很清净,出污泥而不染。在密法方面,也是认为妙法莲华最秘密吉祥。又天台宗说:莲华中表极殊胜的大法:(一)花多果多。有的他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但莲花是有花有果,不但是有花有果,而且是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里有很多瓣,果里有很多莲子。(二)它不但花多果多,莲华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表现了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果,是先有因而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了,那就三大阿僧祗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但圆顿之教,因果同时。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那么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极乐世界的九品莲华,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莲华是最秘密最吉祥。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呢,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着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种种天界以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这个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了,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作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更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槃。达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生。本经中是“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他是恶知识,是假冒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于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重,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盗名欺世为非作歹的假佛徒)、修罗趣的(挠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牲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胡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了,他不自由。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一)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要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这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二)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着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无缘就证悟不了。(三)《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沉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我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愿力的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
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还没有往生的修习净业的人。大师是依据经中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没有!你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你临终会往生,你现在人世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在这里。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义。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大智度论》说:“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在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着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通叫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才是无漏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除漏尽。当然漏尽了那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炼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
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它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要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含义:(一)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二)是天力士的别名。(三)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佛的化身。(四)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
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就是普贤菩萨。《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五智。金刚杵一般五股,表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密迹力士经》说:“如来之身成钩锁体,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槃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的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愿文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据《超日明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光明与智慧两者正是一体。人人身顶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师无量光佛偈说:“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佛光是真实明,正与本经三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同体,直指真实之光就是真实之慧,智慧与光明不二,所以此光明能开晓启示情器一切诸相。又于赞解脱光偈中有“神光离相”、“因光成佛”,于赞无等光偈有“清净光明无有对”,都是完全证实光明即是智慧,所以离相无对,整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才能令诸大菩萨蒙光的启示而成就大觉,所以说“因光成佛”。《涅槃经》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顶都有常光,正显智慧成就。又因无量光佛妙光的殊胜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对于本经中所说到的五种殊胜的智慧: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都能契悟照了。
一切智慧都成就了,显示极乐国土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并且往生的人都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才能。菩萨说法的智辩,有四辩,也称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无边辩才,辩才是由智慧而来。四个无碍都是什么呢?(一)法无碍。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二)义无碍。对于教法所表达的真实义理,都能通达,没有阻隔,叫做义无碍。(三)辞无碍。中外各地的文辞方言,都能通达,运用自在,这是辞无碍。(四)乐说无碍。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智慧,乐于给众生说法,所说契于正理,自在演说如来真实之义,没有障碍,也叫做辩无碍。极乐人民都能用四无碍辩,宣讲法要。
    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愿文是:“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谈说显密诸法的深秘之处、紧要之处。普通人只能谈谈枝叶,大做表面文章,深入的义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说经与行道(是经行,一边走一边念诵)的时候,声如洪钟,字字句句如同静夜钟声,震破昏迷,清醒觉心。末后两句是,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这两句同样用于以上两愿。
    “秘”就是秘奥,指法门深奥;又是秘密,指法门隐深,不易表示。《法华文句》说:“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实法,存在心里没有说,别人不知道,所以这是“秘”。《法华文句》说:“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权法。《法华》开权显实,不再委曲自己,直说一乘一切成佛的法,这是实法,是直道,显露污垢破衣中隐藏的明珠。八万四千种修行,莫不从此一门而入,所以说“总摄万途”。这就是“要”,重要、紧要、简要,等等。
    “语如钟声”。深夜之中,这钟声一到,顿时俗虑全消,一切清净。《佛祖统记》说,人命将终,听到钟磬的声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说:“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例如钟正响时,地狱里也须停刑,罪人可以稍息,这都表钟声的作用。“语如钟声”一方面表说法的人声音如同洪钟,很宏、很正、很静,能持续,能远闻,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语如钟声”兼表说法的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稍作引申,钟上都有很多经咒,大钟寺的钟,钟身是一部《华严经》,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这一切经、咒、字种,都在震动,都在发声。在这一声之中,包括了《华严》、《金刚经》、许多咒语的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和这钟一样,一字就包括《华严》、《金刚经》等等这一切功德在内,闻者听到一声,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如同听到这么多的经咒声一样。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一生补处,密宗说,从一实的理体,得净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转生就补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补处,再生到世间就成佛了。如现在兜率天内院的弥勒大士,将来他下降人间,三会龙华就成佛,这就是一生补处。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愿文是从“除其本愿”以下到终了。大意是:“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于度众生,所以“被宏誓铠”,拿宏大的誓愿,作为铠甲(古时候,战将身上披挂钢铁的铠甲,现在避弹衣,也是同类),用来保护自己。极乐大士要到娑婆之类国土去救度众生,所以用宏深誓愿当作铠甲,降临种种秽土教化一切有情,度众生的心非常切。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不能自觉焉能觉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众生,修菩提行,行普贤道。因有了这样宏大希有的誓愿,虽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远不会因他的罪过堕入恶趣。自愿到畜牲道去度畜生,到地狱、饿鬼道里头去度鬼,这是大菩萨的伟大行动,不属堕入地狱之类。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这时的能力,还不能像地藏王菩萨等等,入地狱中去度众生,那在上升到实报庄严土以后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国土时,“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乐于说法,或是乐于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或者有人愿意示现神通,以及其它种种,都可随自己的心意去修习,都可圆满达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愿叫做教化随意。若没有自觉,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修习圆满,再说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实之利。本条大愿是:极乐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来度生,都可满愿。虽在秽土,不会再因种种因缘堕入三恶道。不会了。再有,一切修习都圆满,永远不退堕。这就是仰赖弥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师夏老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在花开见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弘一大师同样改了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的人,所须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须的种种供物,随着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现在前,没有不能满愿的。弥陀这一条愿,是针对极乐国中还没有全超凡情、断除习气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发的。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并没有断惑证真,虽是莲花化身,本不需人间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习气仍然会出生宫殿、卧具、穿衣、吃饭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间,为了衣食生活,劳苦万般,永不安宁。并且种庄稼,要消灭病虫害,杀伤无数生灵,穿丝绸皮革要断送多少动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会劳苦与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饮水还增长善根,吃完了,一切餐具自然化去(见汉吴两译)。“种种供具”包括幢幡、宝盖、珍珠、璎珞、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音乐等等用来供佛的胜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现在前,用来供养十方诸佛。
    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这又是不可思议境界。在极乐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种供品供养他方任一国土的佛,随着他的起心动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养。没有时间的间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时间,同样也打破了空间。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世间最快是光,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公里,光跑一年的距离叫光年,是十万亿公里,恰巧也是十万亿,但一个是公里,一个是佛土。近代天文学所发现最远的星是一百四十亿光年,它虽最远,恐怕也没有超出一个佛土。所以宇宙极大,大到无边。《宋译》说,极远之处有无量的佛,极乐的人虽有殊胜神通也不能到,这就全靠弥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极乐国土来接取供物。《宋译》深显弥陀加被之功,是显他力。《魏译》说:“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极乐国人一发念的刹那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哪怕是极远的佛,都能普遍供养。在这广兴供养的殊胜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这正显自力。可以看出,极乐人民的水平,虽然差别悬殊,或惑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圆满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诸佛已全摄受,因果同时,超情离见。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大意是:国中一切万物都是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形与色都殊胜奇特。形是形状,指大小、方圆、长短等。色是颜色,指青黄赤白紫黑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无以复加,所以说“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的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的相,是实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着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肇注》:此道场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薰一切处,形色微妙到极点,随着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众生若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能看到十方诸佛种种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一个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的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同本愿的明镜相同。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国土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经》: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莲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用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并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薰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做功德,这正用于《维摩诘经》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在这个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菩萨各各就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着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是“应时证得”,正与“皆悉逮得”同意)。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着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哪。第三个“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这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我们讲过,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种种其它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佛国的菩萨一闻佛名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有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上地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
【我作佛时。他方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者。证离生法。获陀罗尼。清净欢喜。得平等住。修菩萨行。具足德本。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四十六、获陀罗尼愿。四十七、闻名得忍愿。四十八、现证不退愿。】
第四十六获陀罗尼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获陀罗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大众,听到我名,就可证入离生的法。“离生”,就是离开生死。三乘行人,断见惑、思惑,离开三界的生死,证离生法。菩萨断惑,断见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尘沙、无明惑,共三惑。闻名不但离生,更重要是“获陀罗尼”。陀罗尼前已讲过,不再重复,现应补充的是:陀罗尼有四个意义:(一)法陀罗尼。对于世尊一切教法能闻能持永不忘失。(二)义陀罗尼。对于一切法的真实义能总持不忘。(三)咒陀罗尼(咒又名明与真言)。对于所闻的咒不忘。(四)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里头,这个叫做忍陀罗尼,也就是安住于实相的境界,安住于法身的境界。在禅宗称为破重关,再破一关,那就见与佛齐,称为素法身。同于诸佛的法身,只是万德还未圆满,欠少庄严,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萨闻了佛名,就安住于诸法实相,真是无上的殊胜。
    第四十七闻名得忍愿。愿文是:“清净欢喜……应时不获一二三忍……不取正觉。”“清净”是没有染著的本来。“欢喜”,心中喜悦,寂灭为乐。“平等”,《金刚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净土法门自觉觉他,普惠真实之利是“修菩萨行”。这样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这就叫做“具足德本”。“应时”就是当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译》说:我成了佛之后,十方众生,闻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宋译》:“闻我名者,应时即得初忍、二忍、乃至无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略名无生忍。就是真实智慧安住于无生无灭的实相理体而不动,叫做无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动的安住在本无生灭的实相的理体的智慧,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是说:对于本来没有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信受”,闻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达”,融通理解;“无碍”,没有障碍矛盾;“不退”,前进不退,这就叫做无生法忍。根据本经魏宋两译译本,第三忍就是无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经第十五品,见菩提树得三种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真理),二柔顺忍,慧心柔软,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随顺真理。三无生法忍。此三忍就是愿文中的“一二三忍”。龙树大士说:初地菩萨以上也可得无生忍,但根据《仁王经》、《与地经》,无生法忍,在七地菩萨、八地菩萨、九地菩萨的地位,所以常说是八地菩萨和八地以上真正得无生法忍。可见他方佛国,往生极乐世界以外的佛刹,其中初发心菩萨一听弥陀名号就顿证无生法忍成为上地菩萨,闻名功德不可思议。
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文是:“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他方佛国的一切菩萨,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证不退转,成为阿鞞跋致。《仁王经》说:别教的信位菩萨,称为轻毛菩萨,就像风中的一片鸟毛,随着风上下不定,东西奔波。又《涅槃经》:“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肚中鱼子很多,能成鱼的很少;庵罗花开花很多,结实很少;菩萨初发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说“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萨断结经》:舍利弗曾经在六十劫里面升降于初住与六住之间,得不到不退转,现因弥陀大誓愿海的力量,他方菩萨一听到佛名,就证不退转,实在是一乘愿海、究竟方便的难思妙用。此处的不退同无生法忍并列,可以证明是不退里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来的萨婆若海。弥陀愿王的功德愿力不可思议。
由于法门极端殊胜,末世众生实在难于生信。应当想想,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没有欺骗我们的必要。骗咱们干什么?他想当国王吗?国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后仍是要饭,风餐露宿,风地里吃饭,露天中住宿;到什么地方去,不但不是飞机,也不是汽车,是步行,常常是带着弟子一路讨饭从一处到一处。一位太子,舍弃了一切,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度我们嘛。骗我们干什么?!所以对于这个法门,我们应生实信。

    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为饶益有情;每条都是愿共众生究竟成佛。这两句话点出了弥陀的圣心。
    弥陀大愿,分别说明就成为四十八愿,若再细说,可为四百八十……四万八千等等愿。合之就是弥陀的大誓愿海,也称为一乘愿海。一乘愿海就是净土法门的宝中之宝、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纵有亿口亿舌,也说不尽赞叹之辞。全部大愿譬如一匹光华耀目精美绝伦的锦绣,每一条愿就象锦绣上面的图案花纹,例如蟠桃、佛手、莲花、牡丹、仙鹤、孔雀,都无上美妙。虽然妙态各殊,可是参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画。全锦织成,只是经纬两条线,一条线是:遍十方虚空,尽未来劫数,一切国土、一切众生,不分族类,不计善恶智愚,哪怕是恶道众生,一律平等摄受教化加持接引,令离恶趣,但受诸乐。一条线是:愿一切众生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远离妄想执着,恢复如来本性,生灭顿消,寂灭为乐,证大涅槃,究竟成佛。
    极乐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无情说法,莲池宝树宣演法音,香光遍满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种种超情离见,无上希有之事,整体是不可思议,囫囵是华严境界,极乐国中一尘一毛,各各都是圆明具德,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清净光明,彻照十方,一切妙德无不具足。正如《往生论》说:“极乐国佛、菩萨、国土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说明国中一切无非弥陀的智慧与法身,所以无不圆明具德,无不绝妙奇特,能惠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利。
    本经三真实,正与天亲菩萨的开示互为表里,彼此呼应。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正与天亲大士三种庄严入于真实智慧的说法相合。本经所开化显示的是“真实之际”,正同于天亲大士的“无为法身”,所以极乐穷微极妙,超逾十方,普给一切众生“真实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证不退转,契悟无生,决定成佛。
    弥陀大愿深显大乘佛法的理事无碍境界。极乐的本体是无为法身,可是国中万物微妙奇丽,无尽的庄严,并且普令见者闻者悉皆增上。无为的法身理体,显现无量庄严,无边妙用,这正是理不碍事。再者国中人民普至十方广供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这是事不碍理。理体与事相不相妨碍的妙境,遍于全愿全经。
    极乐的一花一香、一尘一毛都是圆明具德,也就都是《华严》的一真法界的特征,也即是弥陀和行者当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境界不可思议,具足《华严》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在愿文中都很明显。例如:以众宝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个香尘,可是遍满十方世界,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这就是一多相即。极乐一国如镜,能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诸佛净国庄严”是广,“悉于宝树间见”,宝树是狭,这是广狭自在。“于一念顷”(在动一念的刹那之间),可是完成“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周遍巡历供养诸佛”,这须多劫长时才能圆满的佛事,所以延(长时)促(短时)相同了,这就打破了时间。极乐境界深玄,但也可从世例来作粗浅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个波,波的前后左右当然都有波,但是你怎么能划清这中间的波与它相邻四波的界限?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体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于是一切波都在这一波的本体之中,所以说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号具足显密禅净无边法门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缚凡夫只要信愿持名,临终自然众佛接引,带业往生。生彼土后虽然仍是凡夫,却已位证不退,虽有重罪未消,决定不堕三途,花开见佛,顿悟无生,常寂光中,决定成佛。这都是由于六字洪名圆明具德、一乘愿海圆明具德。
    蕅益大师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净业门中,便是身在实相大海,无论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潜,不论向东向西,或沉或浮,总之都不离这个实相大海,也即是弥陀大誓愿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萨婆若海。只要深信切愿,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弥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离见,人类语言无法宣说,众生妄心永不能测。可是大恩大德弥陀世尊,特垂方便,普兴救度,开此妙门,一切众生闻佛名号,深心信受,老实念佛,愿共众生同生极乐。只要此心真实,这个人虽身在娑婆,已蒙弥陀摄受,不再退转。正如《阿弥陀经》:“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接第七品,未完待续)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愿”是因,本品“必成正觉”是果。有大誓愿的胜因,必然感得成就无上正觉的妙果。以上发大誓愿的人是法藏大士,所有的愿文是释迦世尊在无量寿会上转说。在佛说完愿文之后,就对当机的阿难尊者说:当时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说了以上的大愿之后,又用偈颂表达自己的心愿,当时法藏所说的偈颂是:“我建超世志……当雨珍妙华”。
    开头的“我建超世志……成就菩提果”这一小段,是法藏大士大愿的核心与全体。开头四句,大意是:我已建立超越一切世间的志愿,决定成就无上的至道,这个愿若不能满足,我决定不成佛。所以这四句就是织成四十八愿的经纬线,决定成佛的大愿。
    以下六句的大意是:在我求成正觉的同时,还要当种种众生的大施主,救济他们的贫穷与困苦,要让种种众生在生生死死的长夜之中永离忧苦,并生出种种善根,成就菩提妙果。这便是织成四十八愿的另一条经纬线,愿愿为一切众生。至于本段中重要的经句解释于下。
    “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超世”是超越一切世间,这里所指不但超过声闻、缘觉、菩萨,而且超过诸佛。经中已经说过,法藏大士发愿时说:“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还有《后出偈经》里头说:“发愿逾诸佛,誓二十四章。”“逾”就是超过,我发的誓二十四章超逾了一切诸佛。这就是说法藏大士所发大愿是要超过诸佛。在经中成就文里,极乐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所以说法藏比丘的超世之志愿,所谓超世,实际是包括要超过诸佛的大愿。法藏大士“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极乐种种殊胜庄严都是弥陀自心真实智慧的流露,正与《往生论》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彼此契合。“无为法身”就是每个人的自心,所以极乐的种种依正庄严,全是显的我们自己的心。所以先师夏老居士的《净修捷要》说“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哪。托是假借,依靠。就靠了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报的国土,这色、光、声、香,正报就是诸佛菩萨,托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显现自己的本心。既然你自心所本具,也即是诸佛法身的流现,所以一尘一毛都是一真法界,各各圆明具德。理事无碍:水鸟树林都说妙法,声、色、香、光都增长道念,尤其是凡夫带业往生都证不退,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事事无碍:芥子容纳须弥山,刹那即是亿万劫,完全打破世间一切情见。所以法藏大士的大誓愿海,叫做“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道”就是觉悟,“无上道”就是最高无上的觉悟,也即是无上正等正觉。《法华经》说:“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法华经文与法藏比丘大愿,完全一致,都是要众生成佛。“必至无上道”贯彻在全部大愿之中,既是大愿主体,又是大愿的殊胜之果。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成佛,所以这是本愿的主体。所谓果者,众生依止遵奉此大誓愿海,必定证入无上菩提。“复为大施主”,我还要做“大施主”。这个大施主就是要包括财施、法施。因为众生还是凡夫,他还离不开这些物质生活,所以还要财施。只是财施,那你救人没有彻底。救人需救彻,还得法施,让他自己明白。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拿六度来教化众生,让众生安住于真正之道,这就是法施。又“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这就是财施。所以财法两施,就是大施主,才能真实的普济诸穷苦,使种种众生脱贫离苦,闻名得度,往生净土,究竟成佛。所以“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众生一念妄动,堕入无明,永劫轮回在六道里面,生死黑暗,所以称为长夜。而且无明遮盖了众生的本心,也是黑暗,也是长夜。在这个生死的长夜之中,要让众生无忧无恼,那就是让他们“出生众善根”,要使得众生出生善根,出了善根,善根就要结果,必定“成就菩提果”。这是慈悲至极的救度,这样救人就能救彻。你看一个人可怜,你请他吃一顿美餐,可是明天、后天他又挨饿。这就没有救彻。为了救人救彻,就要让他成就种种善根,那就必然成就菩提的果实,永离忧患,彻底解脱。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本段标出无量寿,下段标显无量光。正因全部大愿都是以无量光寿作为主体,所以古德说:一一大愿归光寿。因为佛寿无量,所以众生永有佛陀作为自己的依怙,永不会变成失母的孤儿,并且任何时间弥陀都是“今现在说法”(《阿弥陀经》),在无量劫以后,仍是“今现在”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永远不会终止。又因佛光无量,所以普照十方虚空,普对一切众生广作饶益。正因无量光寿,所以其它各愿可以实现。一切众生闻名发心,忆念弥陀,都往生极乐,都成为一生补处,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定成就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可见因佛的无量光寿而成就各愿,众生依弥陀决定成就无量光寿,净宗玄妙不可思议。
    本段大意,法藏大士说:我法藏将来成佛的时候,佛的名号叫做无量寿,一切众生只要听到我名号,欢喜信受,依教修行,就全部都会来生极乐国土。生到极乐的人都是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生到极乐的人,并不是在极乐中安享自身种种不能形容的妙乐,而是学习教主阿弥陀佛,也发起大悲普度的心愿,誓为一切众生谋求究竟彻底永恒无上的真实之利,愿度一切众生共生极乐。为了觉他,首须自觉,所以自己远离一切世间情欲,深入正念,用清净的智慧,勤修证入涅槃的无上清净无欲的诸行。
    上段开头这四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核心哪,也是全经的教眼、十方的如来接引众生的妙手、一切众生出苦的宝筏。四十八愿就是这四句的展开。阿弥陀佛圣号,有无量的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无量菩提,也就是无量的无量。无量寿就表示法身常住,所以无量寿这一名号可以摄一切名号,这一句也就广摄阿弥陀佛一切功德。有缘众生闻到名号,由于弥陀大誓愿海无边的愿力加被,就都愿来极乐国土,于是至心信乐,称念阿弥陀佛,乃至只念十声,也没有不往生的,所以说“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正是大誓愿海的核心,第十八愿的重述。足证法藏大士的偈颂虽短,可是包含了四十八愿的一切精湛至妙之处。能听闻到阿弥陀的名号,才能念阿弥陀佛,由于信愿持名,就得生净土。到了极乐国土,种种都是增上,没有退缘,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所以称为大愿之王。这些众生都来到我刹,都跟佛一样具有金色之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以及种种胜妙之相一齐圆满。往生的人不但身形似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念也都在学佛,如佛。大家来到极乐国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为了学佛,愿同阿弥陀佛一样,也是以永恒的大悲之心来利益众生。所以《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你只是求自觉,自己安乐,自己享受,甚至只是自私自利,个人打算,这怎么能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要发大菩提心,要“利益诸群品”。往生之人,他们不但是金色光明大丈夫相,更殊胜的是都有大悲之心,愿有如佛一样的大悲之心,来利益种种品类的众生。你要觉他,要去度众生,那你不能不自觉呀!要使别人觉悟,你自己还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蕅益大师说的很好哇:你自己没有觉悟,就想觉他,就如同你自己正在河水中漂流,自己正在挣命,可是你要救济岸上的人啊,这岂不是笑话。所以蕅益大师说的透彻,自己觉得岸上的人有危险,而不知自己更危险。既然是如此,所以要救度众生,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觉悟。笔者建议大家,没有时间念《无量寿经》不要紧,只要常念这一段偈颂,功德不可思议。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正念”,是八圣道之一。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是以无漏的念作为本体。也就是离开邪见分别,念法的实性叫正念。“深正念”是很深的正念。例如《心经》的深般若波罗蜜,是指不是小乘共同的般若、不共的般若,所以是深般若。“深正念”,《观经疏》说:“舍相入实,名为正念。”舍离一切相,入诸法实相,这个叫正念。能入实相这是深正念。
    “净慧”,《会疏》说:就是般若波罗蜜,不是人间小乘的不净的智慧,它与深般若是一样的。“梵行”,就是清净无欲之行。一位菩萨对于一切不善之法都能对治,能离一切过失,身心清净,这就是梵行。又能证到涅槃的六度万行,称为梵行。法藏大士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弘愿,所以自己离欲,入于甚深的正念,并以清净的智慧,来照破一切欲染,勤修证入涅槃的种种梵行。至于闻名的众生,来到我刹,一样也都发大悲普度的心。大悲普度众生在使众生觉悟,若要觉他,首先就要自觉,自己就要离欲,就要有深正念,以清净的智慧来修证入涅槃的梵行。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这两句直接指出无量光佛。智慧光与无量光都是十二光佛之一,都是无量寿佛的不同名号。并且佛光普照十方,正是无量光佛的妙用。在《唐译》中,是“愿获如来无量光”,所以智慧光就是无量光。所以本段和上段,正是提出了无量光寿这一大誓愿海的依止和归宿。愿文大意:愿我无量的智慧光明,普遍照到十方的佛刹,消除一切众生贪嗔痴三种垢染所产生的冥暗,救济种种的苦厄和灾难,让一切众生都舍离三恶道的剧苦,消除种种烦恼所结成的黑暗,开发众生心中本具的智慧眼,并证得如来的光明清净法身。至于段中经句的重要涵义是“智慧光”。无量寿表法身常住,这是本体,无量光是本体所显的妙相,智慧光则是本体本具的妙用。以下“消除三垢冥……获得光明身”这六句正显妙用。昙鸾大师偈:“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由于佛光能破众生的根本烦恼无明暗惑,所以佛就以智慧光作为名号,所放能破无明的光就是智慧光,这与《涅槃经》“光明名为智慧”是一致的。“普照十方刹”。智慧光即是阿弥陀十二光(无量、无边、无碍、无等、常照、清净等等光)之一,这里面每一光,都包含十二光所有的一切功德妙用,所以智慧光同样是无量无边,可以普照十方刹土,遍照十方一切虚空,遍一切处,没有地方不能到达。而且这一光明,它就是智慧,不只能破我们的这世间昏夜的黑暗,而且可以破除众生的无明。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念妄动出生了无明,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堕落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佛光普作饶益,不仅只是在极乐世界的众生,而是对全法界一切众生,佛光普照,平等加持,只是人们的无明的壳太厚了,不能明显感觉,可是佛光冥冥加被,是决定不虚。任何一个真实的佛徒都可以这么说,我们能有现在的这个情况,都是在佛光的慈悲摄受之下,才取得现在的情况。
    “消除三垢冥”。三垢就是贪嗔痴。贪嗔痴给众生造成了无知,由于无知就不能知真实的义理,也就没有真实的见解,所以称为“冥”。鬼界称为冥界,那更是糊涂黑暗了。佛光普照,广为一切众生消除贪、嗔、痴所造成的黑暗、无知,所以说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根据日《会疏》的经本是“广济众厄难”,并注解说,明济就是广度的意思,广度一切厄难。“厄”就是疾厄、苦厄。“难”,灾难、困难。世人无知,所以就会做错事、上当、受骗、犯法、造罪,于是受刑、受报。人在阳世间的罪报之苦,死一次就完了,鸡鸭一刀,罪人一枪就完了。在地狱中,死苦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风一吹就活了,活了之后再死,死了之后再活。一夜之中,不知道多少万遍生死。众生有无量无边种种痛苦跟灾难,唯有仰赖佛的智慧光才能救济。弥陀第十四愿说:“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本经《光明遍照品》:“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这里面的“垢灭善生”、“皆得解脱”,正是“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众生在地狱极苦的地方,蒙佛光照,都得到休息,命终解脱。佛光胜妙,佛愿弘深,令众生感恩戴德无有穷极。智慧光的恩德,是令苦难众生“悉舍三途苦”,完全舍离了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的苦,这个很苦啊!并灭除一切烦恼所造成的愚痴昏暗。无明等烦恼蔽障了本心的光明,使人愚昧无知,所以叫做暗。暗是譬喻,佛的智慧像是日光,日光能破黑暗,所以说“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开”就是“开佛知见”的开字。如来因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唯一的大事因缘,才出现在世间。诸佛开示佛的知见,众生悟入佛的知见。众生具有佛的知见,即是开发了本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此处的“开彼智慧眼”。人们习惯认为,开示就是说法,这是以音声为佛事。众香国以香为佛事,众生嗅到香气,自然道业增长。此愿是以光明作佛事,众生见光开佛知见,即是开智慧眼。这个“眼”字所代表的是“见”。密宗心地法门的修持以“见、修、行、果”做纲宗,“见”(见地,观点与主导思想)在首位。必须有正见,才有正修正行与契证的正果,反之那只是盲修瞎练而已。通常咱们讲五眼,《华严》讲十眼,第三是慧眼,第六眼是智眼,第十是一切智眼,又名普眼,见普门的法界。经中的“智慧眼”就相当于慧眼、智眼、一切智眼,能见普门的法界,也就是无上般若。所以可以说,智慧眼就是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众生愚昧无知,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佛性与佛的智慧,由于自己不具眼,所以就把佛的智慧德相推到了佛的一边,认为是佛所独有,于是弥陀大悲,佛光垂照,“以此光明宣妙法”,开示众生,令众生开发自心中本有的智慧之眼,明见自心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在无量寿部分指出了持名极要之法,在本段里说明智慧的无上妙用,暗显了菩提心。大悲大愿在偈颂中都已详明,现已补足大智慧,于是全显了菩提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三辈往生的必具条件,是本经的纲宗,在这个偈颂中,再度指出。“获得光明身”。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光明之身。《思益经》说:“如来身者,即是无量光明之藏。”如来身具无量的光明,所以如来身就是无量光明的宝库。《往生论注》:“佛光明就是智慧相。”所以光明藏就是智慧藏,光, 明身就是智慧身。所以开了智慧眼,便也成就了光明身,因为智慧与光明是不二的。由此可见,佛愿一切众生,也都有佛之智慧、佛之身哪,身心都与佛一样,同于如来。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以上无量光寿两段殊胜誓愿无边妙行,它的出发点,它的全部,它的归宿,只是一句话,为了无量一切众生普得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再说得简要一点,那就是为利他。这就是根。《毗卢遮那经》:“大悲为根。”所以上段四句指出大愿根源。
    “闭塞诸恶道”。要把一切通到恶道的通路都堵住,让它不通,让他一切众生不能再入恶道了。此处恶道是指六道,都在轮回之中,所以都没有彻底离开鬼畜地狱三途,所以都是恶道。《无量寿经魏译》说:“横截五恶趣”。五趣是把修罗趣分散开了,因为修罗有好多情况(有天修罗、人修罗、鬼修罗、畜修罗)。所以“闭塞诸恶道”是指六道的路它都不通了。“通达善趣门”。这里说的善趣,只是在极乐世界或他方佛刹、兜率内院等等殊胜道场,登菩萨位成佛作祖了。佛要为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封闭恶趣六道的路,打开往生极乐世界等善趣决定成佛的门,那就首先要为众生开示妙法,令众悟入,所以“为众开法藏”。“法藏”,又叫做佛法藏,它是法性的本体,法性之中含藏了无量的性中本具之德,也就是当人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所以开法藏即是开显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再者如来所说的一切教法无量无边,多法集合结积,所以称为法藏。又佛的教义,所含藏的义理无量无边,不能穷尽,所以叫做法藏。佛要广为九界众生(菩萨、缘觉、声闻、六道众生)杜恶趣开善门,就必须大开法藏,开示佛之知见。而一切法藏之中,这个净土是一切众生赖以度脱的法门,能惠与众生真实之利。
    “广施功德宝”。“功德”,利益他人的是功,消归自己的是德。又恶全消尽是功,善悉圆备是德。上句为众开法藏,其目的就在于广泛施与众生无上功德之宝。“宝”有三个意思:(一)美称。例如,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佛菩萨的这个印契,称为宝印。(二)宝是摩尼的直译,若是意译,应为如意宝珠,能满众愿。因为摩尼珠可有种种颜色,随着念珠人的心愿,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出他愿见的色。(三)真实法宝。《智度论》说:“于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得法的人从现在直到入涅槃,都从中得利益,所以称为实宝。现在经句中所施的功德宝,这个“宝”呢,具有以上三个意义:(一)美称、(二)能满众愿、(三)真实法宝。从当前一直到涅槃都从中得益。
《观佛三昧经》有一个极好的譬喻,其中说一个王子出游,带了一个宝瓶,里头有王的宝印。一个穷人用骗术把宝瓶偷跑了,大家就追,许多毒蛇也从四面八方来咬偷瓶的人。这个人最后爬上了树,有六个黑象,用鼻子把树拉倒了,这个穷人从树上掉下摔死了。可是在这紧急的关头,这穷人早就把瓶子和印都吞下去了。穷人摔死之后,身体散坏,可是这个宝印在瓶内还在放光,便把这些毒蛇都吓跑了。佛的譬喻说完了,佛就告诉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
    释尊的开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这真是如来无上心珠、一代时教的至宝,也即是真实究竟的功德之宝。所以净土法门,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正因为“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心印,心印两个字是什么份量!诸大祖师祖祖相传的,正是佛的心印。当年灵山会上释尊拈花,迦叶微笑,佛说:我的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嘱咐给摩诃迦叶。迦叶传阿难,直到达摩,那传的是心哪。“印”是法王的正印。“印”是譬喻,并非真指法王的印玺,而是表明其重要作用,如同印章。佛教诸祖相传的是心。过去的地方长官交接的是印,接了印便接了一切权力,指挥军队,掌握财权、法权都凭这方印。以这来譬喻佛佛相传、祖祖相授的心。心即是佛的印,印表示佛的心,心印合在一起,意义更为深刻明确。所以诸佛诸祖心心相传,心心相印,所以说佛佛道同。这是根本的根本。一个住于念佛的凡人,就有佛的心印,并且心放光,这就像那个摔死后的穷人,因为身有宝印,尸体还在放光。所以这真是一大藏教的眼目。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你心印放光的时候,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住于念佛者,就是心印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那你念佛的时候,必然心光显现。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是禅,不但是禅,是深妙之禅;不但是深妙之禅,而是无上深妙之禅。如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的开示,正是诸佛以心印心的印、诸祖以心传心的心。若能信受,就是给我们开了智慧眼,必得光明身。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上段以前,都是弥陀大誓愿海四十八愿的总结、提高与深化。本段这八句的内容,是愿文中没有提到的,这也是佛经的常例,在偈颂中添补了长行所没有的内容。本段的内容,确实是有无比重要的涵义。
    本段的大意是:我愿有如同佛一样的自在无碍的佛智,和佛所行大慈大悲普利众生之行,愿如佛一样常作天人的导师教化有情,成为三界中无所畏惧的大雄。我愿圆满我过去所发过的一切大愿,那就是:“一切皆成佛”。这八句偈,尤其是前六句,法藏大士愿成就无量寿、无量光,普开智慧眼,同得光明身的同时,力求自觉,不断增长,等同如来。由于全部誓愿都是觉他,若要别人觉悟,首先须要自己觉悟。自己还整个在无明分别之中,全体是迷,怎么能启发引导大众求得觉悟,其结果只能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在当前末法中,这个毛病特别显著,无论在家出家,往往好为人师,或自加活佛、法王等美号登坛卖法,或者自夸妙悟,妄谈相似般若。其上者于弘法中难免放毒,所谓治病实质是庸医杀人。其劣者则毁教败法,盗名欺世,断人慧命,作恶多端。所以真实的佛教徒对于这些应该十分警惕。
    所以法藏大士为了真实贯彻自己的大愿,就必须不满足自己的所得,继续直攀妙高峰顶,究竟证入无上菩提。据善导、昙鸾两大师所说,法藏大士这时已是十地菩萨,可是大愿无尽,誓求如来悲智双圆的无上觉悟,祈得佛的“无碍智”与“慈愍行”。
    “如佛无碍智”是愿求自己有等同如来的智慧。“无碍智”,对于生死涅槃等等不二之法均自在通达,自在融通,没有障碍。《大集经》说:无碍智慧无有边(不能穷尽,没有边际),善解众生三业事(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所造的一切事,如来都善于了解,善于解除)。又世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无碍智,自在通达,自在融通种种不二法门,正是“于法自在”,所以无碍智是如来智慧。所以法藏大士愿有如佛一样的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这一句是法藏大士愿如同佛的大慈大悲,自己所行如同世尊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一子。这两句话,上句求无碍智,愿有与佛同等的智慧;下一句是求同佛一样的慈悲。这两句话很重要,就是智悲并运。智慧慈悲如同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常作天人师”。天人师是佛的十号之一,以前讲过了。“得为三界雄”。“三界雄”,也是佛的一种德号,因为佛断尽了一切烦恼,雄猛无畏,所以成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的大雄。所以寺院的正殿供养释尊叫做大雄宝殿。所以这两句就是说,愿意福和智都如佛,为天人之师普施教化,无所畏惧,成为三界之大雄。
    “说法师子吼”。师子就是狮子,古说狮子一吼百兽畏惧,譬喻世尊所说之法,是无畏决定之说,可以使大众震动,外道胆寒。
    “圆满昔所愿”。“昔所愿”就是法藏比丘在五劫中所结成的四十八愿。这一切大愿,我都要圆满。怎样圆满呢?那就是末后这一句:“一切皆成佛”。
奇哉,奇哉,一切皆成佛!这一句粉碎虚空,平沉大地!不但有情的一切,苍蝇、蚂蚁都成佛,地狱中的众生都成佛,而且无情之物,大地山河、砖头瓦块、桌椅板凳、衣服鞋袜都成佛。所以这一句就是四十八愿的本体,从这一句话流出四十八愿。《往生论》可以给这个做一个注解。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庄严的,这是依报,表示无情;佛的庄严,菩萨的庄严,这三种庄严就进入在一个法句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一切一切,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显露的,也就是一切都是法身佛。而且清净有两种清净:一个是器世间清净,一个是情(众生)世间清净。那么这个有情的众生世间、无情的器世间一齐清净,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有情无情同成佛道。整体是《华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大法玄妙的本体,没有对待所以叫做一,真实离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万法所以叫做法界,综合起来就叫一真法界。在法界一一微尘都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整个是不可思议。
又《三藏法数》说:“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故曰法界。(与上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是名一真法界。”可见一真法界是诸佛法身境界,根本没有生灭、空有、名相、内外种种差别,超情离见,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总之,没有那些二,有二就是差别。有了差别,就不是平等,就不是一味平等的大觉。极乐世界七宝莲池中的水能够说种种的法,满众生的意,想听什么,水就给你说什么,多少人同时在游泳、沐浴,各个可以听到你愿听的妙法,而且听了以后,你马上就懂。请问这是什么样的水!水就是佛。一切皆成佛!水成佛了。不是佛焉有这样的智慧?你想深水就深,你想浅水就浅,你想淋浴水就从头上淋下,你想暖水就暖,你想凉水就凉,最奇的是上面能满各个的心愿,宣说种种不同的妙法。这是什么水啊,叫佛水也行,水佛也行。可见极乐世界无一不成佛。岂但极乐世界,一切世界,没有一样不成佛。所以一切皆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禅宗向上一路、末后一句,也可说是密宗的大圆满。大圆满中无一不圆满,各各圆满,一一具德,一一都成佛。密宗殊胜也正在这里。《首楞严经》“首楞严”的意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的事,任何的事没有一个不是究竟的坚固,是常恒的,是彻底的坚固,这与一切皆成佛是一句话。这句话,万德圆成,一法不立,再有言说,便是画蛇添足(可惜已经添了不少)。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四句偈文的大意是:我所发的大愿,若能圆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灵,都应受到感动,空中诸位天神,自然欢喜,示现瑞象,可从天降落一阵珍奇美妙的花雨。
    “斯愿若克果。大千应感动”。“克果”,“克”是成,“果”是达到目的,也是成就之意。我所发的愿如果能够成就的话,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圣众都应受感动。所发誓愿如能成就,祈求天神,诸天示现瑞象,从天降下珍奇美妙的花,下一阵花的雨(雨花就是从天降花,纷纷而下),作为印证。底下又是长行,释迦牟尼佛这时告诉阿难,法藏比丘刚说完颂,当时献瑞:大地六种震动。(一)指的六方。这种震动是个祥瑞,完全不同世间灾难性的地震,这是普地震动,各方都震动,不是某一个地方震,其余的地方不震。《大般若经》:震动时,“地皆柔软,令众和悦”。关键是正当震时,大众和乐欢悦,没有恐怖,更没有灾难。它与世间震灾完全不同。(二)这个震动有六种动象:动、起、涌、震、吼、觉。“动”是动摇。“起”是上升,地会鼓起来。“涌”是波动,有处高有处低。“震”是有声。“吼”是巨大的声音。“觉”是使大家都感觉。“六种震动”,包括各方、各种动象。“天雨妙花”。天就雨花了,花纷降在法会的上空。自然空中就有音乐,并且赞说“决定必成无上正觉”。证明法藏大士决定必然成佛。因为这个大愿,处处表现无上的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也即是无上大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因,必结不可思议的果,所以决定成佛。

积功累德第八
    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动,要“积功累德”。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上段大意是:佛唤阿难,并对他说: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在法会里天人大众之中,发了以上的弘深誓愿,于是安住在真实智慧之中,勇猛无所畏惧,精进修持,一心一意庄严自己的净妙国土。经过多劫的积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国,开通无碍,广大无边,殊胜超众,微妙无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无任何衰坏异变。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叫阿难。佛说: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之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了这样弘大的誓愿之后,就安住于真实之慧。《往生论》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世界种种庄严都是真实智慧,都是无为法身。当年法藏大士庄严净土的时候,正是安住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本段总纲。
    “弘誓愿”。弘就是广大,普遍平等普度的愿叫做弘愿。希求满足叫做愿,更坚决的愿叫做誓愿。别的东西来干扰,你有坚定的誓愿就能排除,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愿。
“住真实慧”。这个真实慧跟前头第二品《德遵普贤品》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大教缘起》里“惠以真实之利”,这三句话说的是实际理体的三个方面,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真实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实”。《大乘义章》说:“法绝情妄为真实”。彻底超情离妄显现本真才是真实。所以真实就是本体,真就是真如,实就是实相。真如实相,《观佛三昧经》:“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实相和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就是胜义谛空,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这样的空。与色对立的空,是顽空。空是一边,色是一边,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边对立叫做边见。第一义谛与真如、实相都是佛地果觉的圣德,这三者是同一涵义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又《教行信证》说:“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见真如、实相与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台宗说“诸法实相”,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可见真实两个字有无上甚深的涵义,有无量无边的妙德。真实之际,就是真如实相究竟彻底的本源。譬如探黄河的原始处,必须要穷黄河的源流,真如实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实之际。真实之利呢?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所以普令众生都得到真实之利,是如来出世的真实目的。那么如何能叫得到真实之利呢?那就须要宣说能令一切含灵都得度脱、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万类齐收、三根普被的净土法门。
    “真实之慧”。能显示真实之际的本体,流出真实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实之慧的全体大用。《大乘义章》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真心就是指当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净心,也叫佛性、真如、实相、法身、法性、如来藏、法界等。释尊证道时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指这个真心的本体,但由一念妄动,于是“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倘若“真心体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体恢复了本有的光明,这一句也就是禅宗五祖所说“明自本心”。为什么能明?就因为“自性无暗”,这与“真心体明”是一句话。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镜,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浊秽的东西把镜子弄脏了,镜子被暗所遮,就不能照东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暗,这就是“自性无暗”,也就是禅宗的“见自本性”,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见性才是本经所说的真实慧。
    前已提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做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所以真实之际、真实之利、真实之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离开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真心是体,有体就有用,从真心所流现又能表明本心并起无边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样,没有脑筋,只会吃喝,而是要从真心本体上,流出无边殊胜无比微妙的照用。这不是第六、七两识所产生的妄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我,这两个识在那产生的错觉、妄想、执著,遮蔽了本来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经的三个真实,可比拟涅槃的三德。真实之际就是法身德。真实之利,使众生不为烦恼所束缚,不为三界所拘留,是解脱得。真实之慧是般若德。所以这三真实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为\)字三点,不纵不横(不是:也不是…),即三即一,说它是三,对,有三点;说它是一,也对,只是一个字。伊字三点,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于本经的三真实。发愿之后,法藏大士积功累德,第一句话就是住真实慧。这就是画龙点睛。极乐世界一切种种的殊胜庄严,都是真实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说真实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勇猛精进”就是没有间断、杂乱,没有疑虑、畏惧,没有懈怠、停顿。“一向专志”就是心志专一,心是专一、固定的,没有转变,没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绝伦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并且它的美妙大家想像不到,赞不能及,所以称为妙土。如何来庄严妙土呢?粗浅的说,就是以很尊重的、很恭敬的,等等的美、等等的善来做装饰。法藏大士有种种的妙德,这个妙德是能庄严,能做庄严的事,所庄严妙土,是所庄严。法藏大士以本身的万德来装饰所建的妙土,所以国土具足庄严。再进一步说,极乐世界依正一切庄严,直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由于心土不二,自心清净光明即是国土清净光明,心具万德就是土具万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实慧,庄严国土,这才是真实庄严,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大根本。本经二十六品中,阿弥陀佛对十方来极乐礼供听法的大菩萨们说法:“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这两偈是弥陀宣说成就佛刹的关键,也等于开演怎样住真实慧庄严净土。第一偈说,首先要了达觉悟一切法,如梦、如幻、如响(回声)。这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一味的,这就证明金刚般若是成就佛刹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满足大愿,就决定成功。第二偈,首要通达一切法性,是第一义空无我,既没有人我,也没有法我。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一样了。你所专志求得的清净佛土,也正是于诸法性中一切空无我,所以若能这样通达,这样志求,你才能圆满。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才能真正通达真如、实相,契悟法身。从这里可以流现一切。一切空无我,还在求净土,这是真实慧。明白了本体,又从本体起照用,这是真实慧。所以无我无人仍专志庄严净土是真实慧。总之一切无我是理,庄严佛土是事,虽然没有我,也没有土,可是仍然“一向专志庄严”是理事无碍。佛国离相,不妨专志庄严;虽有种种妙相,可是即相离相,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体即空。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建立道场,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梦里空花。这样就事理无碍!空有双融,远离二边,契合中道,这样圆修、圆证,所以弹指圆成。所以说住真实慧,专志妙土,是大愿之本。从真实之体,才能产生真实的照用、真实之慧;安住于真实慧,才能如实显示真实之际。宝珠放光,首先照亮宝珠的本体。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无一不是一真法界,无一不是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就是开放,张开;“廓”是开广空虚。“开廓”,就是空广开阔。《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是“开廓广大”之意。虚空不可坏,不可烧,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超胜独妙”。《法华游意》说:“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精彩、微妙、深入、久远)。《大日经疏》说:妙是“更无等比,更无过上”。没有能比的,更没有比它更好的。《会疏》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而且其中这一切庄严之事,佛身、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是最为精美,所以故作“超胜”。唯有极乐这一国土,最不可思议,所以叫做“独妙”。《会疏》又列举了七件事,说明极乐世界的超胜独妙。现选出其中精彩的四项:(甲)“佛身光寿,超过诸佛”。佛光无量,寿命无量,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超过诸佛。(乙)“名号利益,独出难思”。弥陀圣号名闻十方,十方诸佛都称赞,都劝其国众生,大家都念阿弥陀佛,可见弥陀名号“独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难思。(丙)“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闲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地狱恶相显现,此时忏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愿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获”。(丁)“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果,太顿了,太高了。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带惑的、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补处菩萨相当,故曰太高。善导大师说:“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最为精。”所以叫做“超胜独妙”。
    “建立常然”。最初兴起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常”,常恒,“然”,就是这样。“建立常然”指从初兴直到无尽的未来永远,就是这样了。“衰”是衰退、衰弱。“变”,改变、变坏。极乐世界建成了之后,永远不会衰退变坏。“常然”。“常”有三种:(一)本性常(凝然常),(二)不断常,(三)相续常。(一)本性常是法身,法身无生无灭,本来常住。(二)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所以也就没有间断了。(三)相续常,指应身,应身化现于这个世界,前一个应佛刚刚过去,又另显现出一个应佛,前后相续。善导大师《事赞》说:“极乐无为涅槃界”,“无衰无变湛然常”。这就是说极乐世界是法身常。至于密部《大乘密严经》也说极乐世界是常住不坏的,经文说:“而依密严住”。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就是极乐庄严国。经文接着说:“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这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底下又说:“密严净土,超诸佛国,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密严国土就是大日如来(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的他受用土,是为他佛受用的报身国土,是从法性上由大慈悲的愿力而建立的。这个净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样,没有无常的过失。《密严经疏》说:“今此密严藏(国土),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故非微尘成。”经中说:微尘聚为世界,世界散为微尘(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但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所显现,不是微尘所成,本来不是物质(所谓微尘,不是人们过去认为光线中照出空间小小的微点,那还是太大了。近代科学家发现微中子,他空间所占的区域等于一个电子的多少亿分之一,它可以透若干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它弥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现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为世界。看来宇宙大爆炸的压力波,就是佛教所说三灾中最大的风灾)。密严、极乐都不是微中子这类东西所形成,而是如来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本段大意:上一段住真实慧,成就妙土,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是积功累德的总纲。本段开始是积功累德的详说,第一句就标出法藏大士庄严妙土是长期不懈,是经过无量劫的精进修持的。于长劫中积累培植种种具足功德之行,心中不起贪嗔痴三毒,也不贪著色声等六尘,一心所乐只是忆佛善根,念佛名号。忆佛念佛,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同时深入寂灭为乐的无上寂静、入无余涅槃的妙行,远离虚妄这个一切恶事的根本。以第一义谛的法门勤修万德的根本。念佛名号是善中之王,所以同于三世诸佛常修念佛三昧。不去计较种种苦恼的干扰,对于生活没有贪求,不追求安逸享受,厌恶名利,少欲知足。于所发誓愿,永远没有厌倦,坚决刚毅,得成于忍,如同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诬蔑并节节支解,不起嗔恨。以下分句解释:
    “积植德行”。积是累积,一点一滴的积聚。植是种植,像种植树木,多年成林。“德行”是具足功德的行持。这样积德修善,久经时劫,没有疲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嗔、痴、欲(色欲、食欲),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也不贪著,只是喜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切都放下了,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啊,所以这个很精进。《首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华严经》:十地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本经《大教缘起品》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在说此经的法会中,十方来的菩萨,太多太多,不知有多少。)“各说本缘”,每一位菩萨各个都说自己过去是怎么修成的。当然每人本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由于念佛得道的。于是,“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以上《观佛三昧经》这段经文实是无上希有的殊胜开示,经义是:释尊告诉阿难尊者,你现应当好好的记住,千万不要忘记了。我释迦牟尼佛同十方诸佛以及娑婆世界在当前贤劫中的一千佛(释尊是第四佛,弥勒大士当来成佛是第五位,一直排下去,这一大劫里共有一千佛,所以叫做贤劫千佛。从弥勒大士起都是未来佛),所有这些现在与未来的佛最初发心,到得一切种智究竟成就,都是因得念佛三昧的大力。佛佛相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所以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于是感恩图报,要学佛之所行,依佛之所证,忆念不忘,这叫做忆佛。佛所修的善根之中,念佛是诸善中王,最为殊胜,我们要跟佛齐等的话,首先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字有万德,总摄一切善要,具足一切法门,所以在念名字的时候,只要心也在名字上,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这四句应一口气读下去。其中第二句是“远离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假浮动的心又有多种巧见,好多心眼,好多花招,好多策略,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方便”。《涅槃经》有句话很深刻:“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浮夸、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都是从虚妄所生。法藏大士,积功累德,首先是远离虚妄,就杜绝了一切恶事的根本。
    “寂静行”是如来所行的究竟清净的灭度法,是诸大菩萨趋入无余涅槃的妙行,寂静幽深,不是言语所能宣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远离一切虚妄,所以行的是寂静行。“依真谛门”。“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世间、出世间的道理,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大地山河,世俗认为是真实的有,认以为实,为了顺世俗迷情建立世谛,也称俗谛。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真实的理叫做真谛、胜义谛、或第一义谛。《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灭度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第一义谛。“依真谛门”,就是依胜义谛为门(能够通入到涅槃,所以叫做门),依靠第一义谛的门路,来培植众德的根本。例如《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就是此处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德本”。“德”是善,“本”是根。在《教行信证》里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指佛的名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只要你念一句),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功德,就圆满了),众祸皆转(种种灾祸都消除转变了)。”刚才引证的《观佛三昧经》说:“十方诸大菩萨皆依念佛得。”又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就是证明。佛号就是德本,当代众生,念阿弥陀佛就是植众德本,发菩提心,老实念佛,就是“依真谛门”,广植德本。华严玄门,一多相即,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一句佛号,名具万德(万德都在一句佛号里面),名召万德(在持名时,所召唤来的正是弥陀多生多劫积功累德所圆满的至德)。蕅益大师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菩萨万德齐修证入涅槃,但万善之中,持名是善中之王,所以直指德本就是持名,因为华严境界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逼恼身心的叫做苦。常说八苦交煎,这一切苦都不计较了。法藏大士发愿“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就是不计较这些苦。“少欲”,《涅槃经》说,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遗教经》:“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没有贪求,也就没有恐怖与忧患。又“有少欲者,则有涅槃。”倘若自己的欲望很多,对于世间还有种种贪恋,出离心还欠缺,焉能谈到涅槃。“知足”,“汝等比丘,若欲脱离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法华经》说:“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可见对于“少欲知足”万万不能轻视。“专求白法”。《大乘义章》说:“善法鲜净,名之为白。”所以白法就是白净的善法。专求善法、白净离过的法,来利乐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叫做“惠利群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大愿的末后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无倦”就是没有疲厌。“忍力成就”。“忍力”是指六度中忍辱度的力用。法住师说忍有三种:(一)安苦忍,对于世间违缘的事,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对于别人违害损伤自己,也能忍受。(三)法思维忍,于法无分别,对于一切法远离分别,这样安住,是第三忍。三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本段大意:对于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想的是大慈与安忍。对待别人是和颜悦色,即是经中的“颜色常和”。爱语是四摄法之一,要摄受众生,要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委婉善巧的良言相告。“劝谕策进”,来劝说促进,帮他开佛知见,悟佛知见。自己是尽未来际,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恭敬佛法僧三宝,尊重奉事师长,为师长服务。在奉事师长这句经文自然包括孝顺父母,父母正是“长”。自己没有一点点虚伪谄曲的心,没有一点虚假、造作、恭维、奉承的心。所以《维摩经》:“直心是菩萨道埸。”肇公注解说:“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的根本。”《涅槃经》说“一切恶事,虚妄为本”,可是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两相对比万分重要。所以学佛不是要写论文,当佛学家,升座说法,而是要有真实修行,成为轨范,才是大丈夫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法藏菩萨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觉方面的行持。笔者常说,对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誉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对于自身的觉悟则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庄严,彻底觉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样),真是万世模范。本段的大意是:
    “庄严众行”。“众行”表六度万行等一切行持。“庄严”,《涅槃经 》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庄严众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说,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轨则,所行所示,成为模范,所以说是“轨范具足”。“观法如化”。《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观”,我们常说作观、观想,其实观字很深,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这个观字。离开一切情才叫做“观”,“观”就是智慧的另一个名字。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叫做观。一般所谓观想,都不容易达到“观”,只是想想而已。观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浅的。所以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畴里,他对于五蕴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若是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术师变出来的,还有什么可执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离开生灭之相的真体。离尽烦恼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见一切都是幻化,在本体之上绝除名相,没有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甚深三昧。“善护口业”。三业之中,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护持,主要就是“不讥他过”。讥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是意业的不见他人过失。上品偈语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就是不见他人过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上没有动;在第一义上不动,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就是戒律,“仪”是仪则、仪式、仪轨。防恶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璎珞经》:“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护身业,严守净戒,作为人天模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已念,清净无染。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所有国城、聚落(就是乡村中的居民点)、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执著,这一切都可以经常拿来布施,这是财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来教导度化众生。这样殊胜的财法二施,连城池、聚落、珍宝等都可施人,唯乐以菩萨大法教导救度众生,正是无上殊胜自他兼利的大行。《会疏》说,“教”是以道传人,“化”是转恶为善,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实,没有迷妄。“正”是于理无差,没有邪曲。“道”,《华严大疏》说:(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涅槃之体,无障无碍谓之道。所以道就是能达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无上”是更没有能超过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导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实,自然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是储存珍宝的仓库,“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就是福报。他或是“长者”(年高财富),或做“居士”(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不像现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称居士),“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是王家贵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乐化,六、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萨所修无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贵,德高望高,财富充足,并常能遇佛,都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无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旃檀(柱香)和优钵罗花(青莲花、红莲花),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遍熏到无量世界。他不论生在何处:长者、刹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庄严,
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他们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没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众生见到佛,能见到相,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供养之具,都用来利乐有情,普施众生。所以本经此处也显示了华严境界,在一只手里头能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无穷无尽,普作饶益,正显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圆明具德,不可思议的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因为以上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使无量无数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菩提心,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目的,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法藏大士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发起菩提心,都因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经中三辈往生,都因发菩提心。此心殊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能发起,实是大事因缘。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已圆满成就,这就成为本品的品名。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极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这时候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广积种种功德,无量无边,于是就“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通达自在,没有阻碍)。这句话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没有人超过我,控制我,我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赞叹。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此时就同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了诸法平等,自在无碍的无上觉悟。底下又紧接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无上成就,当然其中包括“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无比的奥密,言语道断,所以不是语言所能通,心行处灭(心的作用达不到了,众生的心只是分别,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别)。现指出不是分别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为力了。这就是说法藏大士不是众生的凡心所能猜测。以下再把两句重点说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义,还可以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得到体会。“自在”两字有很深密的意义,“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么叫做“在”?宗门祖师说:“罄然独存”。罄然就是百丈禅师的“迥脱根尘”,从六根六尘中桶底脱落了,“独存”就是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可证十方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一个鼻孔通气。这个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说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故称“灵”。光明就是智慧,故称“光”。孤立无侣,无一物可当情者,故称“独”。寂然常照故称“耀”。所以“罄然独存”和“灵光独耀”都是显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观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见性。要在任何情况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那才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些修行人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就被烦恼和世法牵着鼻子围着茅厕坑转。若真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自在无碍了。所以应该以知有自心为因,知自心本不生灭,没有增减;一切时处观照自心是为因,所得的果,就是彻底恢复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议。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也很好懂,但是“佛学”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认这句话,他大概认为别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学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还可以当裁判员,对于不顺眼的佛经,他可以说是假的,于是出示红牌,罚出场外。“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同《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两句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实义上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常读的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句很好,表示众生当前的生灭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就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圆觉经》(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另一个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没有出轮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是生灭生灭不停,妄想不断,所以“未出轮回”。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辨别什么是圆觉,其结果只能是“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就是说,你想辨认的圆觉实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样,也在流转了,所以你不能真实理解圆觉。以上《圆觉》经句,证明本经的“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与《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与教中所说:太末虫(微生物)处处能缘,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独不能缘于火炬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来真实义不是众生在思量分别、语言分别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为如来的真实义,都随着你的妄心一起流转了。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像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又像地图,譬如几个朋友在我家中,想从地图找出巴黎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眼睛好,首先发现了,他用手一指图上的巴黎并说:“巴黎就在这里!”这位先生的话也对,也错。说他对,因为他所指确是图上的巴黎;说他不对,因为他和地图都是在中国北京黄念祖的居室之内,这里不是巴黎。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报的成就,这一段是所摄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报的成就。段中大意是: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全部实现,所建佛刹是“如实安住”。“实”是实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实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极乐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国土遍摄十方佛国的胜妙,所以说“具足庄严”。佛土一切庄严令人肃然生敬,这是“威”。国中万物都使人增上,是为“德”。国土一切都不穷尽,所以叫做“广大”。弥陀另一名号是无量清净觉,所以所居佛土是清净国土,心土如一。“圆满成就”。“圆”是圆妙。“满”是具足,一点没有欠少。“成就”是实现、成功。《往生论注》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都真实成功,已成了阿弥陀如来了。由于誓愿自然产生了神力,这是“愿以成力”,由于你的愿出生了力量;“力以就愿”,我的愿力就是来实现我的本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力不虚设”,所产生力量也不是虚设无用。愿必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实现本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是一致的,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愿能实践能落实,所以法藏大士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前已说过,即是如如而住。“如实”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实知自心”的“如实”相同。密宗的要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自己的心。“如实安住”、“如实知自心”,两个“如实”是一样的。但在本经更进一层,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自心,也就是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也就是安住于法身。《往生论》说:极乐国中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然极乐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三际没有分别,打破了空间,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极乐究竟的国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庄严”。法藏大士在发誓修习的时候“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又《国界严净品》:“彼极乐界……具足庄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见极乐乃广摄无量佛国的微妙庄严而成就,所以是“具足庄严”;又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心净则土净,所以“具足庄严”。
    “威德广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爱就是“德”。“威”是威力、威仪,令人肃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于人,令人尊爱。极乐国土香光音声都作佛事,饶益众生,一毛一尘都是圆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众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折服,一是摄受。折服是威,摄受是德。并且在度生时,往往先须折服,才能摄受。例如与外道辩论,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说败了之后,才有可能摄受他作为佛教徒。“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极本体、妙用无穷叫“广”。“广大”的含义,可以用近代语言来说明,那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大,符号是“∞”。无限大减去任何数仍是无限大,把它分为千分万分亿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无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穷尽。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如来都劝说自国人民往生极乐,这么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极乐,极乐永远也不会容纳不下。极乐人民到十方去供养诸佛菩萨,所须供养之具,永远没有穷尽,就像“∞”,怎样减,怎样分,结果仍是无限大。
    “清净国土”。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而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由于阿弥陀是无量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金刚顶经》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这就是说密严与华藏两个佛刹都是金刚自性清净,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严法藏疏》:“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呀?未来佛呀?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的,去是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池水清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7-2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现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呀。不是说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到水里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有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热闹闹扮神扮鬼,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字是教眼。“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这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着就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长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是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加以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句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意思。(二)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等)”。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寿量等等都是随着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所以《佛遗教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道理都是一样的。《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住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了。“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字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是随着众生的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所以两译数字不同也没有关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戏论。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就是须摩提,可以翻译成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稳。”(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