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93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视其不具大乘精神,则是错误的。我们要开 始纠正一直深受随唐判教后对阿含经的看法。
如何修禅定?初禅、二禅等境界如何?这些在阿含经中都有描述,且无交待不清 的地方。各位若读阿含经最好倒过来读,从增一阿含开始,因其对同一件事的描 述要比杂阿含清晰、简明;中阿含主要在说佛法与外道的关系;长阿含则叙述比 丘修行的境界。
阿含经中大多是佛陀弟子问法后,佛才开始说法,才有佛陀主动开示。杂阿含经 (六三九)中提到在修四念处前,佛陀要弟子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我 此点之因乃感于目前台湾谈修行、证果的风气很盛,若从早期佛教、原始阿含经 来看,必先进入四念处才可能谈证果,而进入四念之前又须先净其戒、直其见、 具足三业(身、口、意)。戒的含义很广:五戒、八关齐戒、菩萨戒,五戒事实 就是道德的规范、端正的行为。修行人若戒的基础不好,则说能证果是不太可能 的。前面所说台湾大谈自己证果的人,依我所见是不太谈戒的。直其见即是正确 质直的知见,有点类似赤子之心;若我们心的动机不正,则所学必有问题,尤其 在学佛的道路上。从因果观点看,诚实的心是非常重要的,有就有不懂就说不懂, 均是质直。而阿含经所指的直其见即是出世间的正见,在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上 亦有类似的说法。所以,我想表达的是若一个人无法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 业而说有宗教证悟境界的话,是有问题的。一个人即使能现神通,我们也要先观 察其佛法的正知见是否有误,否则其境界虽对当人是很美妙奇异的,但仍不合佛 法。
阿含经在谈论修行的境界、现象、观念、行为等概念均清晰说明。例如色、受、 想、行、识,色即是四大(地、水、火、风),其余四蕴亦有解析。修行为断烦 恼,烦恼因欲望而起,欲是什么?所谓:“归依法,离欲尊。”修行是要断欲, 但首先得明白何者为欲,否修行将有误。阿含经早已将这些说明清楚(七六四) 经:“五欲为色、声、香、味、触,然彼非欲,于彼贪著者,是名为欲。”意为 这些境界非真欲,而是心对其产贪恋才是欲。佛陀曾告一婆罗门修行者,佛之比 丘、比丘尼弟子眼见色、耳闻声(第一支箭),但不受第二支箭,即不起贪、嗔、 不落入第二支箭的痛苦。金刚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乃告知我们不要否定境界。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是在生活 上没有它们,不去接触它们,而是身在一切境界中,却不受其染,否则就否定、 破坏缘起法,落入断灭法,世尊说法,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的这种观念,其 实亦从阿含经中得来。
佛教的修行是中道的,正知正见的觉悟。觉:不逃避任何境界,故阿含经中均告 示要认识烦恼、如实了知。佛陀以色为例,色蕴之集(生起)、灭(消失)都要 如实知。也就是指在美妙、痛苦的境界中,心里很清楚这些境界怎么来,来多久, 什么原因会使之消失、过去。阿含经中显示佛陀指道弟子的修行绝非谈玄说妙, 佛法是人道有情众生现实生活中能感受的、亲切的,不离开我们所认识的之外去 谈论的,从此点即可谓有人间佛教的色彩。它的确针对在、出家人每天生活的环 境、知见的困惑、感情的体验,提出实际的描述道引。只可惜佛教在历史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中国后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故中国佛学有些玄学化。加上搞哲学的 来搞佛学,亦将形上学加诸于佛法。
佛法的涅槃是解脱的境界。阿含经载录有人问:“如何知有涅槃?如何证明?何 以佛陀所开示的涅槃是真实的?”佛陀处理的方式是从无常无我是苦的观点引人 自思之,即四圣谛。先分析有无苦、集,再谈灭、道。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 果,集是因;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指寂灭,道指八正道。佛陀对不信涅槃者 均先分析世间因果、再导入出世间因果。在证明有为法,有漏法的世间因果是正 确之后,同理推得出世间因果亦是正确无误的。因为此有故彼有,集的因有了, 便有苦的果;由世间集苦的因果(此有故彼有),导致出世间灭道的因果(此无 故彼无)。研究四圣谛这种解脱出世间的正见要建立在缘起,何谓缘起?苦、集 是缘起和合,灭、道亦是起和合,用此有故彼,此无故彼无的观念便能融合四圣 谛的缘起。只要是正常人就能感受世间八苦,阿含经即是谈每个人身心所面临的 问题。
从宗教的生命解脱来看,人类愈来愈堕落,道德亦趋没落,古代的人之生命价值 观较有追求生命永恒不朽的观念。希腊哲学亦有追求永恒的想法,但它到最终却 以为只用思辨法便可解决生命问题;中国春秋以前的士大夫亦有安身立命的哲理, 生命不朽的肯定。近代科学的发达便用来解决一切的问题,此称为泛科学,但以 科学带动的人文学、宗教学不谈论价值观,而是价值中立的,即不谈生命意义。 故前说的没落指人人以科学观而将生命局限在短暂的一生,不同于古代人类对生 命死后留有很大的空间。事实上,目前科学尚无法触及宗教的某些境界。近来欧 美学者提倡人文研究不能再只用考证文献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之,实因发现从前的 方法有缺失,不见得能真正表现出人文研究的价值,故须停止目前发展已趋完全 的考证工作,转而向人文价值的探究,简言之就是探讨生命最初及最后的意义。 阿含经中虽有太多了生死的观念,但在今日的我们最好以同情的眼光来看二千多 年前古印度人的生命观,因为他们的观念全在追求生命的不朽及永恒。基本上, 佛教对生命的解脱仍与其他宗教站在相同的出发点上,认为生命要快乐宗美,则 需解脱,所以涉及了生死问题,但不同的是条件和法。佛法是肯定六道中的人道, 肯定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就是个修行的好地方,无需另觅天堂,而阿含经中修行 的方法就是肯定人间及“人身难得”。
杂阿含(七六六)经当舍利弗尊者向佛陀请问圣贤所得到的禅定三昧是如何得来 时,佛陀答道:有七种正确的修道是圣贤得三昧禅定的根本,即有了正见、正志、 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之后才能进入正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