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69|回复: 5

[专念必生感应录]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为千古不移之铁案也。愿诸净业行人,当细细体察。不可随语滑过。


文/释本幻



  不慧前几日与几居士论谈佛法时。闻一居士言,谓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某处,有一男居士临终见佛,然未能往生。此居士初时亦不学佛,后因生一大病,在已学佛之家人及居士的动员下,于台州某寺院受了三皈,亦发心念阿弥佛号。然念佛之目的,则为求身体之变好。因欲求身体之好,则念佛亦颇为虔诚。不想念了几个月后,便谓家人言,今年某月某日某时,阿弥陀佛当要前来接我。诚可谓是预知时至也!家人听后颇为高兴,便将此事诉于传授三归之师父。后至其日,其传三归之师与众居士皆来助念。念佛至某时,师问有无见阿弥陀佛?谓已见。有无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亦谓已见。师则劝言,如此佛菩萨皆现前,汝往生去吧!不想此居士言,我不去矣!何以不去?因极乐世界没有房子,没有饮食,我不欲生其处。如此言后,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俱隐矣。预知时至,并感阿弥现前接引者,却因无愿往之心,而致错失无上最胜良机。过两个月后,其人便糊里糊涂死了。


  有人疑曰,何以阿弥现前,其人不得往生?皆谓阿弥陀佛,慈悲无量。既已现前,为何不接此人?余为之言,此非佛之不慈悲,乃是其人之不愿走也,因往生之有无全凭信愿。若无愿往之心,纵千万诸佛同时现前,亦不能令其往生。正如《佛说无量寿佛经》所言:“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于此几句,隋慧远大师注云“初言易往而无人者,正为伤叹。修因即去,名为易往。无人修因,往生者尟,故曰无人。其国不逆违,彰前易往。自然所牵,显前无人。娑婆众生,久习盖缠,自然为之,牵缚不去,故彼无人。”如此观之,又岂可怨佛之不慈悲!更不见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言:“佛所说一切法门,虽高深玄妙,圆顿直捷,皆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若断而未尽,则尚不能了。况完全未断者乎。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痴无知,只求来生人天福报,或不生惭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义等事,心与佛背所致。过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住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郑琴樵居士书》


  此人又云,今见有法师宣称,谓人临终断气之时能念佛号,此人必定往生。如此观之,则往生之有无全凭临终最后一时之佛号,非关信愿也。为何师言,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余笑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非余发明之义。此为净宗历代祖师之言,余不过转而述之。汝不见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言:“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乃是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又不见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言:“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由此可知,平生没有信愿之人,临终决定难以仗佛慈力。盖人临终之时善恶之业同时现前,阿弥陀佛四字不能现者,自是不能往生。然纵是现前,亦不能往生。何以故?因此人不愿生极乐,故不得蒙佛接引也。若谓人无信愿,只要临终最后之时能念佛,则必定往生。此语非当。若有信愿,临终最后之时亦能念佛,而定其往生,则无妨。当依祖师之语,不可妄依今人之言。今见有某某居士所宣传之助念,谓人死后经其助念,必定得生净土。纵使此人死后已超12小时,依然能令其往生。亦不论其信佛与不信佛,只要经其助念,照样往生。如此之往生,诚可谓是快速之极也。故此等人称,已送往生达数百之多,真可谓是制造往生之大工程师。而一般无知居士,竞相传颂。并唯愿死后,能得此等人之助念,而弃信愿于九天之外。诚是可悲可叹之极。不知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尚难仗佛力,况死后12小时后之助念乎。此等邪见大违佛祖之言,切不可依从。

 楼主| 发表于 2016-6-30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又疑曰,今见祖师云: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则是否心念念安住于净土,方能往生?余为之言,此语不然。谓心念念安住于净土,试问今日之世有几人能做到。汝以此要求于人,则直是令一切人视往生净土为难行之门。祖师谓净土法门是易行之道,称之为径中径又径,岂是虚语哉!印光祖师曾言:“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故此等高人言语,不可妄说。以免阻人胜进,而致过失深重矣。

  人再疑曰,《佛说阿弥陀经》言一心不乱方生净土,何以祖师言往生之有无全凭信愿,此非有违如来之本义乎?余苦笑曰,汝何人也?胆敢妄议历代菩萨祖师之言。难不成历代菩萨祖师反不如你一介凡夫乎!直是一派胡言。《佛说阿弥陀经》虽言一心不乱,却又三劝发愿。汝何以只见一心不乱,而不见三劝发愿哉!又不睹灵峰大师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云:“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此等要言,汝何以不察。且一心不乱之义,汝不可妄解。当依祖师之释。不然依文解义,则致三世佛怨。印光大师于《文钞》中言:“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又云:“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岂可以己之智力不能,而遂断以决无此理。其一日七日之释,显是以己量九法界。若如是诠,岂特弥陀一经,不能统摄群机。一代教典之圆顿妙谈,皆当以己智不能,而疑为妄语。谤佛谤法谤僧,罪在不原。虽于下根有警发处,然伤其大体,此印光不敢劝人受持也。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三》故知,一心不乱,是约上品往生而言。非是谓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而《弥陀经》言一心不乱,非谓只接一心不乱者,非余下根机皆非此经所摄之机。若不加细察,妄谓想要往生必要一心不乱,则此等弘法何异谤法。全不知“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卷一·复袁福球居士书》此等言语,皆为净宗祖师之无上开示,当要从之。

  人再疑曰,敢问具足信愿之标准为何?余为之言,信愿虽只二字,然不可做浅近看。何为具足信愿之标准,临终真能往生,则已达标准。未往生之前,又岂可妄言已达标准。每见自大之人,常爱言我已具足信愿。然究实而论,汝真具足信愿否?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于《念佛着魔辩》中言:“中、下根人,须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庶几免于魔事,而后念佛之功可日进焉。否则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其祸可胜言哉!”而今世之人,多为中下之根。倘不遍阅净土诸书,备识信行愿三差别之相。又不加之善友警策,内以虚心觉照。而自称已具足信愿,岂真能得乎?不慧深恐其不为魔事,终成增上慢人,一念不觉,遂成沦坠也。若究实而论,一切净土之书,何一言语非信愿之注脚。是故信愿二字,尽此一生,不可暂离,又岂可轻慢自大哉。

  “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此为千古不移之铁案也。愿诸净业行人,当细细体察。不可随语滑过。《弘化》第3期
发表于 2016-11-2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1-29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2-23 09: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12-27 1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