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05|回复: 51

[学佛文档] [印光大师]印光文钞全集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9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先德比丘尼像赞
高鹤年居士像赞
饬终津梁提要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安士全书题辞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印光大师嘉言录题辞一
印光大师嘉言录题辞二
感应篇直讲题辞
阴骘文图证题辞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寿康宝鉴题辞一
寿康宝鉴题辞二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念佛随笔
净土法门说要
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开示五则
净业社开示法语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马契西记
赎迁西湖放生鱼募缘疏
赣州寿量寺重兴缘起疏
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即小云栖)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湖州道场山万寿寺募化长年斋米疏(代作)
杭州南天竺演福寺募修大殿并各堂寮疏
普陀山息来禅院募修大殿疏(代作)
香光庄严匾额跋语
净土五经
摩利攴天陀罗尼
净土法会课仪跋
饬终津梁跋
三余德堂名说跋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谢绝函件启事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答善熏师问(问词略)
答慕西和尚问
答念佛居士问(即周孟由)
答卓智立居士问
答崔树萍居士问
答幻修学人问
答周文珊居士问
答俞大锡居士问
答王颂平居士问(问词略)
答缘净居士问
批念佛居士书(顶格写者,均系印公批答之语。其低一格写者,则为永嘉念佛居士之原书)
修持偈
复蔡吉堂居士书
致心净和尚书
复葛启文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三
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刘观善居士书三
法幢和尚传略
复方家范居士书
复圆拙大师书
与陈燮和居士书
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复智牧居士书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十
复丁福保居士书廿一
复周群铮居士书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复李觐丹居士书二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
复李觐丹居士书四
复李觐丹居士书五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复李觐丹居士书九
复李宗本居士书
与妙真和尚书
复崔益荣居士书一
复崔益荣居士书二
复崔益荣居士书三
复崔益荣居士书四
复崔益荣居士书五
复崔益荣居士书六
复崔益荣居士书七
复崔益荣居士书八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复卓智立居士书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复卓智立居士书五
复卓智立居士书六
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复蔡契诚居士书一
复蔡契诚居士书二
复康寄遥居士书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复刘观善居士书二
复汝愚和尚书
复李济华居士书
复项子清居士书
复德元居士书
致卓宏荣居士书
复白慧导女士书
复慧衷居士书
致杨慧通居士书
复王守善居士书
复兆镛居士书
百丈清规序辨讹
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发刊序
示灵岩打七规矩(为在家弟子说)
题佛舍利偈
灵岩新建弥勒殿奠基祝愿赞
张母王太夫人西归颂
敬恕堂匾跋
相医要义
免难轶闻
名贤题咏册小引(代灵岩常住作)
诗人张永夫后身
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文疏
植福祈嗣佛七文疏
荐亡生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忏悔发愿佛七文疏
植福延龄普佛文疏
植福延龄佛七文疏
普利水陆请牒文疏
礼拜大方广佛华严经文疏
楹联
三门
弥勒阁
大雄宝殿
地藏殿
观音(二首)
念佛堂(二首)
赠法空大师
赠郭介梅居士
赠戴涤尘居士(二首)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第一日说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第二日说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第三日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第五日略释天台六即义兼说吃素放生
第六日以真俗二谛破诸执见及说近时灵感
第七日论大妄语罪及佛大孝与致知格物老实念佛等
第八日法会既圆为说三皈五戒十善及做人念佛各要义
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晚说)
德育启蒙
跋一
跋二
跋三
中兴净宗印光大师行业记
弘一法师复王心湛居士书(一九二三年二月温州)
宝山居士林开幕颂
  如来大法,为诸法源。一尘不立,万德俱圆。举凡世间,及出世间。
  因果事理,无不包含。敦伦尽分,希圣希贤。必使心地,衾影无惭。
  修戒定慧,断贪瞋痴。自利利他,同证菩提。譬如筑室,先治地基。
  地基坚固,无往不宜。是以学佛,先须敦伦。伦常无亏,方合道真。
  末世众生,业障重深。唯仗自力,难免沉沦。如来悲悯,开净土门。
  以真信愿,持佛洪名。生以诚感,佛以悲应。感应道交,如相现镜。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果能如是,万修万去。又须始终,尽敬竭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言教者讼,身教者从。相观而化,其益甚隆。
  宝山创建,居士法林。特书大义,发起信心。念佛一法,普摄诸法。
  空含万象,豁彻畅达。愿见闻者,同皆兴起。庶几劫运,从兹消弭。
  人心既转,天眷自临。时和年丰,永享太平。
王母程太夫人懿德颂
  缅维王母,宿根甚深。幼娴母训,孝养双亲。长归王门,克谐以孝。
  相夫持家,恪尽妇道。王公逝世,抚育儿曹。严慈并用,法巽双昭。
  子既成立,命出求学。以身许国,期追先觉。柏龄近年,深入佛法
  劝母一心,修持净业。及至临终,念佛而逝。未见瑞相,龄颇忧虑。
  特加精进,观佛及母。得见母面,与佛相似。母子在生,相依为命。
  没后勖子,复垂顾映。懿哉王母,闺阃英贤。爰书大略,永用流传。
先德比丘尼像赞
  自入空门,唯佛是念。二六时中,不令间断。念之既久,心与佛合。
  预知时至,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届期坐脱。欲利坤伦,特为颂赞。愿彼后代,永守懿范。
高鹤年居士像赞
    人言居士性甚偏,我谓所偏即是圆。由偏故不理家计。由偏故深通教禅。由偏故云游全国诸名胜。由偏故遍参宗教诸高贤。由偏故专修净土特别法。由偏故普令同仁结净缘。由偏故不立嗣续,捨家为庵,安住贞节,俾全其天。今已将离此五浊恶世,直登西方极乐世界之九品宝莲。因王一亭老友所写之真,特表其偏之所以然。(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季春)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灵岩山寺念诵仪规题辞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奉劝世人,当远罪求益,离苦得乐也。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每有普通善信,文理不深,纵看古德著述,依旧莫知其义。黄涵之居士欲一切人同沐佛恩,俱获实益。以白话体而为解释。俾稍识文字者,悉可了然。初次印千部,未久函索罄尽。乃作广布计,稍缩其式。同志任及二万,以期修持净业之初机学人,同得受持。所愿得是解者,恭敬修习,展转流通。普令同人皆得受持。以此功德,资益净业。则尽此报身,直登九品。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其为乐也,莫能喻也。
    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则一切诸经之所未有,乃如来普令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得出六道轮回之大法门也。而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
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题辞
    观世音菩萨,誓愿弘深,慈悲广大。随类现身,寻声救苦。世人凡遇疾病患难,若能以改过迁善恭敬至诚之心,常念菩萨名号。莫不随彼诚之大小,而垂加被。小之则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大之则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以迄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可惜世多不知,故特遍阅藏典,及诸载籍。撰为颂文,详加注释。俾举世咸知菩萨实为痼疾之医药,凶岁之稻粮,险道之导师,迷津之宝筏。伏愿见闻此书者,同皆各随己力,展转劝导,印施流通。俾一切同伦,悉沐慈恩,共沾法化。庶可慰菩萨度生之悲心,满当人感圣之素志也已。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语其浅近,凡夫皆可与知与能。语其深远,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间聪明人若有涵养阅历,便可入道。否则必以小慧自负,遂致妄以己见,毁谤佛法。以故世智辩聪,佛列于八难之中。其所警诫者,深且切矣。其病由于以凡夫知见,测度佛菩萨之境界。使知佛菩萨之境界,决非凡夫所能测度。则可废然止矣。勿道佛菩萨境界,非彼所能测度。即彼从生至死,起心动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尝稍能知见。若能亲知亲见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渐知佛菩萨之境界矣。彼小慧自负者,譬如盲人不见天日,遂谓为无。群盲听之,赞为识见高超,的确无谬。而不知其为自误误人之邪说。岂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为淑世善民,穷理尽性之本。其建大功,立大业,发挥圣贤不传之妙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以聪明自负者,何足知此。病夫知医,浪子怜客,不禁感慨悲歌,陈此忠告。倘能嘉纳,则幸甚幸甚。
    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悉皆令人敦伦尽分,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净邦。故当格外恭敬,不可亵渎。此书具明观音往劫本迹,此方感应。卷一半卷,多属经文。卷四一卷,完全是经。余虽出自群籍,既明观音拔苦与乐之事,即与经同。以恩从圣施,故言由圣尊也。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倘肆无忌惮,任意亵渎,及固执管见,妄生毁谤。则罪过弥天,苦报无尽矣。譬如盲人触宝山,反更受其损伤。可不哀哉。
  敬告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读方法
    此书颂文三卷,分二大段。从卷一第一页起,至第二十五页六行止,皆颂经中菩萨往劫本迹之事。此下皆颂此方菩萨随机应感之事。若向未研究佛学诸君,看时宜先从卷一第二十五页第七行看。及至三卷看完,再看卷四经证。经证看完,再从卷一第一页看。庶无或难领会,不欲卒读之想。决定踊跃欢喜,大生感激之心。凡前人所幸免者,己亦欲免。凡前人所幸得者,己亦欲得。捨凡夫之执心,顺菩萨之宏愿。自悯悯他,自伤伤他。从兹常念菩萨圣号,亦复普劝一切同人。当必消除无始恶业,增长最胜善根。近得诸缘顺适,无往不吉之因。远获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果矣。
  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
    世出世法,以诚为本。诚则能感圣应。不诚则无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无有应。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万川。水若昏浊鼓荡,月影便难显现。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则但结远缘,难得实益。倘更亵渎,则获罪无量矣。又卷三第十六七八三页,牖慧之颂与注,内多有禅机。此等语句,唯实有所悟者,方知意旨。不可以文义卜度推求。纵令智同生知,亦是愈推愈远。禅家语句,悉皆如是。倘能主敬存诚,执持菩萨圣号。一旦业消智朗,则所有禅机语句,一一了然。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矣。
安士全书题辞
  读书须知
    此书凡孔孟薪传,佛祖道脉,格致诚正,了生脱死,与凡日用云为,居心动念,一一发明,堪为规范。诚可谓借世间之因果,示作圣之玄猷。实如来随机利生之妙道,众生离苦得乐之真诠。读者当与佛经一律看。宜存敬畏,切勿亵渎。则福无不臻,灾无不消矣。敬呈读法十条,祈鉴愚诚。
    (一)将开卷诵读时,应先发恭敬心。如见大宾,如对先哲。庶在在悟入作者之深心处。
    (二)将开卷诵读时,当先发至诚心,出恳切言。赞叹周公安士以救世宏心,成救世杰作。并欣己之有缘得读。
    (三)将开卷诵读时,先洗手漱口,就净室洁案,而后展诵。
    (四)将开卷诵读时,当先正襟端坐片时,忏悔一切嫉妒轻慢骄狂等恶念恶语恶行。
    (五)诵读时,于一字一句悟入处,当起大欢喜。并随时记录其心得,勿任忘失。
    (六)诵读时,当广思其义。始以书摄心。继以心转业。终以进而不已之心,广行劝导。转五浊恶世界,而为极乐世界。
    (七)心起妄念时,则恭敬安置,而暂止读。
    (八)读后欢喜依法奉行,当常起羡慕周公宏法之心,悉力仿效之。
    (九)全书读毕,当广思随现在社会趋向,以宏摄化,而善为流布之。
    (十)全书读毕,得可以迎机宣说之处,广为不识字人,方便宣说,作大饶益。
  题后
    此书措词阐意,精详曲尽。其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穷理尽性,经世出世,悉皆有大裨益。允为挽回世道人心之第一奇书。读者务必恭敬虔洁,息心体究。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若或亵渎,获罪不浅。如不欲看,祈转施人,慎勿置之高阁。又祈种种设法展转流传。俾现在未来,一切同胞,共出迷途,咸登觉岸云耳。
学佛人可否吃肉的研究题辞
  震大法雷  演大法义  破执救劫  利益无既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一
  因果报应者,儒释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家庭教育者,匹夫匹妇敦本尽分,培植贤才之天职也。信愿念佛者,具缚凡夫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妙法也。此书文虽拙朴,义甚切要。似特为修净土者说,实寓提倡因果报应,家庭教育之道。祈得是书者,常与父母兄弟妻子乡党亲戚朋友,讲说而开导之。俾彼诸人同皆敦伦尽分,克己复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必至生入圣贤之域,没归极乐之邦,何幸如之。愿读诵者恭敬信受,勿致亵渎。展转流通,毋或弃置。将见贤才蔚起,劫运顿消。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此不慧所馨香祷祝者。
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辞二
  净土法门,谛理甚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由其大小不二,权实一如。以故上自等觉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须修持,皆得成办也。末世众生,善根浅薄,匪仗佛力,将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加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果能如是,万无有一不往生者。净土经论,文义显明。净土修持,随机自立。既无幽深莫测之闷,亦无艰难困苦之烦。且又不费钱财气力,不碍职业营生。若能随分随力,常时忆念。则神凝意净,业消智朗。自然身心安乐,诸缘顺适。其为乐也,何能名焉。愿见闻者悉皆修持。各怀自利利他之心,共发己立立人之愿。恭敬受持,随缘倡导。展转流通,令遍国界。俾一切同伦,同沐佛恩,同生净土,实为大幸。
感应篇直讲题辞
  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皆因果之说也。至于佛法,则更为彰著。前究过去,后明未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了此,则善恶报应,不爽毫厘。吉凶祸福,皆由感召。人虽至愚,决不至幸灾乐祸,避吉趋凶。惜无殷鉴,每致所作反乎所求。此忧世君子,汲汲然流通感应篇直讲为急务也。
阴骘文图证题辞
  世乱已极,人咸望治。不得致治之道,徒望究有何益。是宜提倡家庭教育,及因果报应也。家庭教育,须从儿女幼时起。俾彼详知慈孝友恭,和顺仁忠,为父子兄弟夫妇主仆之天职。从兹各各恪尽己分,以期无忝所生,而为贤善。又为宣说因果报应,庶有法制心,不至越理犯分。则自私自利之恶念自消,为人为物之善心自生。如是则相争相戕之事灭,而天下太平,人民安乐矣。以故与诸同志流通此书。冀诸阅者受持依行,展转传布,则幸甚。
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现报录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合编题辞
  黄山谷云,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何如。愿云禅师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慈受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仓。下喉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较量。世间养人之物,不胜其多。如法烹调,味都甘美。何得为我口腹,杀彼生命。致令生生世世,互相杀戮,了无已时。可不哀哉。故流布此书,冀挽杀劫。愿见闻者,咸皆信受。幸甚。
寿康宝鉴题辞一
  人未有不愿自己及与子孙悉皆长寿安乐者。若于色欲不知戒慎,则适得其反,诚可痛伤。故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系于色欲之能寡与否,居其多半。不慧绝无救世之力,愿存寿世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爰增辑刊布此书。以期自爱而并爱其子若孙者,得是编而详阅之。则利害之关,明若观火。内而戒勖子孙,外而戒勖同伦。又祈展转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获寿康。是所馨香而祷祝者。
寿康宝鉴题辞二
  人从色欲而生,故其习偏浓。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圣王以爱民之故,即夫妇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冀免误送性命之虞。其慈爱为何如也。及至后世,不但国家政令不复提及。即父母与儿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数少年,误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阅世数旬,见闻颇多,不禁悲伤。因募印此书,冀诸同伦,咸获寿康。所愿得此书者,各各详阅,展转流通。勿令徒费心思钱财,而毫无实益,则幸甚幸甚。
罗两峰居士正信录题辞
  堪叹世间人,多以己为智。自己真面目,尚不知名字。何况过现未,前生后生事。
  儒教古圣人,注重在经世。此种深道理,略示其大致。儒者不深究,遂谓无此义。
  佛既广发挥,如长夜灯炬。凡有宿根人,悉皆同归趣。致彼理学家,欲阻其进辔。
  特极力辟驳,以期咸关闭。不知大根人,决不受彼制。堪嗟庸碌者,便隳其正志。
  从兹破因果,及轮回理事。谓人一死后,永灭无神智。由是作恶者,大得其覆庇。
  以致至今日,乱极无法治。幸有大心人,种种诸行诣。罗君为录辑,以贡现未世。
  故特为排印,以期广流布。愿诸见闻者,知儒释正意。展转为流通,使遍现未世。
  庶几儒道明,佛道亦无替。人民得安乐,守道而居易。生为圣贤徒,没登极乐地。
  转此浇薄俗,同敦仁恕谊。如此区区心,智者谅不弃。
阳复斋诗偈续集题辞
  易园居士十余年来,专修净业,为一乡之善导。凡遇境逢缘,随机酬答,每为诗歌。颇能豁人心目,感发信心。去年曾为料理排印。今又有续集一本,又欲付排。寄光令阅,不禁欢喜感叹之至。惜光之精神目力不给,不能代为校对,不无遗恨。爰作俚语,以示我心。
  易园之诗直是话,妇孺闻之咸惊讶。佛意祖意悉融摄,最要尤在生净界。
  易园之诗直是画,心境性地彰纤芥。度厄普令五蕴空,归命愿王劝礼拜。
  易园之诗直是卦,祸福吉凶呈法戒。又令圆超祸福关,净念相继求西迈。
  若人常读易园诗,身口意直无瑕疵。现生优入圣贤域,临终定赴七宝池。
  我本寻常粥饭僧,除却念佛百不能。普愿法界诸贤哲,咸与海会结良朋。
甘肃定西县郭公子固暨德配冯孺人事略题辞
    为人子者,当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道劝亲。令亲于此生中,即得高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使与弥陀世尊,同其寿量光明。其为孝也,方为真孝。至于传布亲之行实,虽为孝行之一,曷若自行化他,普令见闻同修净业,同生净土,同证无生,以至同成觉道之为愈乎。然郭公夫妇竭力养葬,虽为世俗之孝,似亦大不易也。今为藉转人心,特书二十八字如左。
  一乡之懿范,两间之完人。普令见闻者,咸济乎真淳。郭公夫妇,懿德堪钦。
尘空法师创办莲社纪念题词
  老实念佛。
  尘空法师由苏至黔,创办莲社纪念,以勖莲宗同志数语。
  悲世众生,根钝业重,唯念佛定可克期生死。当观如囚赴市,步步近死。凡我念佛同志,必须念念屏息诸缘。决要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以四字洪名不离念,念佛声不断,佛心自然相契,三昧自成矣。(元月廿二日)
莫王智睿女居士哀挽录题辞
    智睿居士能一见文钞,即生信心,持斋念佛。为期未久,即能预知时至,念佛而逝。可谓女中丈夫,不愧智睿之名。愿世之须眉丈夫,闺阁淑媛,无让彼独得解脱也。则幸甚。(民十八 己巳二月十七日)
题高杭生居士所藏无量寿佛扇面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念佛随笔
    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吾人有志趣入,且请志诚恳切,专持阿弥陀佛圣号。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现生即可顿出五浊,高登九品,以至证无生忍,成菩提道。此语虽极平常,实为诸佛秘要。若是通家视之,必定为之一笑。(此文灵岩寺留有真迹,但无题目,此题由涛僭题。慧容识)
净土法门说要
   (王求是  龚云伯)记
  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
    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迷。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
  顾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界齐收。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位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佛之捷径也。
    又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贪瞋痴。了幻妄之生死,证真常之心性者。然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根利惑薄者,或可即生了生死,或二三四五生了生死。根钝惑厚者,十百千万生,或十百千万劫,犹不能了。此系依通途教理修持而论。乃仗自己修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惑者,其难也难如登天。任汝见地高,功夫深,功德大,智慧大。若三界内见思惑未尽,决不能出三界外以了生死。唯念佛法门,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若具真信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名号,求生西方者,无论根之利钝,惑之厚薄,皆可于现生临命终时,蒙佛慈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见思烦恼,不断而断。以西方极乐世界境缘殊胜,一一皆能增长人之功德智慧,绝无令人起贪瞋痴者。此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论。世有深通宗教,不信净土法门者,盖以通途教理,论特别法门也。使彼知是特别法门,则自行化他,莫敢或违矣。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按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生。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
张慧炳往生西方决疑论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但以从未悟故,迷而不知,起贪瞋痴,造杀盗淫。沉沦于生死苦海之中,从劫至劫,莫之能出,大可怜悯。张慧炳宿世固有善根。惜其生于无佛法之区域,及其读书之后,渐染于程朱韩欧之学说。(程朱辟佛之力,比韩欧为巨。)则于即心自性之理,更加锢蔽,无由发明矣。所幸者,阅世既久,常罹祸乱,不免常存厌心。恰遇常慧扬以念佛求生西方相劝。则如久旱之苗,忽逢甘霖,即得勃然发生,势不可遏。虽于佛法未能大明,而于程朱韩欧之心曲,固已灼知深见,反由此更加信心。自闻净土法门以来,刻论时日,不满二年,遂得正念往生,亦可谓勇猛丈夫矣。至于临终中风失语,乃宿世恶业。当在死后来生受者,以现生修持功德,转后报重报作现报轻报而了之也。死后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顶热炙手。此种景相,均为往生之瑞相。然面色光泽,尸体柔软,面带笑容,生天者亦可有之。唯顶热一事,生天者所无。经中说死后生各道之证据,有偈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死热气由下而上者,为超升。由上而下者,为堕落。若通身都冷,顶上犹热者,则超凡入圣。生西方,为超凡入圣之最胜者,故曰顶圣。若热在额颅及眼者,则生天。热在心者,则仍生人道。热在肚腹者,生饿鬼道。热在膝盖者,生畜生道。热在脚板者,生地狱道。以通身全冷,唯此处独热为准。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愿,临终又蒙善眷助念,不为恶劣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哭泣问事瞎安慰等所破坏,定规可以往生。慧炳临终失语,或有因此怀疑者。顶热一事,可以为证。况又有面色光泽等事乎。前年云南保山县郑慧洪死,其母爱子心切,服毒端坐,念佛而逝,绝无苦痛之相。其地向来不知佛法。其父名伯纯,乃一宿儒,不乐仕进,初研易经数年,继研丹经,后参禅宗。慧洪商于昭通,寄信求皈依,专修净业。屡劝其父修净业,请许多净土经书祈看。伯纯由是生信,自行化他,作念佛恳词,恳人念佛。民廿二年慧洪罢商回家,次年春死,无甚祥瑞。而其母服毒往生,较平常善终者,无所欠憾。由是一方之人,为之感动。以伯纯乃文行兼优之士,为之提倡,又得其子其夫人之奇异,虽固执邪见绝无信向者,亦不得不为感动也。宋儒读佛经,得其妙义以自雄,反从而辟佛者,恐后人识彼之妙义所从来,故昧心为之。以致后儒皆不敢讲因果轮回,以故善无以劝,恶无以惩。近幸修净业者多,犹可以稍挽狂澜。否则人道或几乎息。今由慧炳,令一方知往生西方之相。当有相继而往生者,愈久愈多也。因书此以明其实义。凡见闻者,各宜自勉。
谢绝函件启事
  印光庸僧也,无所知识。十余年来,多有谬认为善知识。乘邮政之便,函件纷投。光不自量,来即答复。去冬夜校书于电灯下,目大受伤。以后凡来信,皆戒之后勿再来,而又失效。至今来函件者,较前仍未减。因不得已,故今登新申两报,并佛学半月刊,以期周知。倘此后再有来信,决不开封,亦不答复。如属有关系挂号信,原函退回。平信则付字篓。以图静心养目,而可保守见天日之光也。若仍谬以光为知识者,祈直接向上海佛学书局,或苏州报国寺弘化社,请阅印光文钞,印光嘉言录。其所获利益,较信实多百倍。再进而阅净土五经,及古德净土著述。则定可以因地心,契果地觉矣。(民廿四年二月一日)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执彼斥此为得耳。
   (二十九)前年蒙慈示,谓弟子年近半百,不可研经,只可死心念佛,以祈往生,以后即不作研究工夫。惟近披览大智度论,紫柏集,颇得开拓眼界,警策身心之助。然于礼诵正课外,可否乘暇取此类论著,稍加阅览,抑一概停阅为妙乎。
  答,修持非钉桩摇橹之行,须活泼泼地。虽死心念佛,稍带翻阅经论,亦非不可。但以主行,作稍带,则成无所依倚之修持矣。紫柏集,虽警策,乃注重于参究。何不于净土十要中用心乎。将谓十要,不如紫柏集之益人深乎。
答卓智立居士问
   问,净土法门,既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我佛当日,何以不专谈净土,俾万法归一,一路同归,竟尔兼谈各宗,反启后人多歧之惑,且失净土之实益乎。(师于问辞中何以不专谈净土句旁,批云胡说巴道。)
    答,养人不止一谷,治病不止一药。由有各法门,方显此法门之妙。若止净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机宜,同入佛法乎。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念观音为保生,以故修净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临终多因恋世,念观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从其家属之意,因亦助念观音,不念佛。果病愈,固无憾,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办法,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当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寿未尽,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弥陀,即无量寿,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何可为念观音,又为祈寿乎。念佛,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则误事。非念佛定死,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即消灾。无量寿,即延寿。念阿弥陀佛,极功尚能成佛,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痴人二字旁,抹三笔以警,后死者,切勿自误也。)
   问,近有劝戒杀者,因杀难戒,遂教以麻醉杀,冀免物类惨痛死,如求减斩罪为绞罪,是法亦可谓方便法否。
    答,但能减苦,也好。
   问,太乙神针,针后须饮酒,持酒戒者,自宜勿用。但可以教人用酒否,并可用酒制药否。
    答,此亦非崖板法。有病,念佛念观音,也会好。况不用酒,就定规不好乎。
     问,糜谷为酒,变救饥之食品,为奢侈之饮料,实属暴殄天物之甚者。世界果能全戒酒,不知又多多少救饥粮,则饮酒不止乱性已也。果能全家全戒酒时,家藏之酒器,是否悉毁之。
    答,此亦不可死执。举世无用,则可。有用,则不妨与人。
   问,长素者,戒及酒与五辛,其宗旨不止戒杀一端也。未稔长素者,可代买五辛及酒与糟否,并可食酒制糟制之素药,及酒糟所烹调之素食品否。
    答,代买亦宜戒。酒制药,不乱性无碍,素食酒气太胜,则不宜食。轻则无碍,以不能醉乱故。
   问,用活物以作药,为其念佛以度脱,此举似有流弊,以彼等若杀及胎生卵生之动物为药品,亦以念佛解冤为口实,颇觉难解说。立愿凡遇此等方,置之度外,不必流传,未知可否。(师于可字旁加一圈,示许可。)
    答,然亦不能死执。吾人只守己之诚而已。
     问,医者如遇恶人,以及屠子渔翁猎人等抱病求诊治,教其改恶戒杀,彼不从,病愈仍作孽,是否任之,勿与医。
    答,此亦无理之谈。如汝所说,则于物有损之物,皆当勿救为是。医者果以诚感,彼或能改业。佛尚令屠人受别种戒,可知佛之随机化导之法。
     问,家藏外道书,或邪正混乱书,以及耶教书,三官经,灶君经,血盆经,并教人特杀之医书等,是否悉焚之。又朱注四书,有谤佛处,是否必须涂抹,或标改之,韩欧辟佛文,是否随所见扯出悉焚之。(师于灶君血盆二经,加旁抹。)
    答,朱注之讹,宜批之顶格。凡世间书,多有此种毛病。若大醇小疵,则于顶格批之。大疵讹说者,则不可存留。
     问,有字有佛像之衣服等,可作殓具否,(师旁批云不可。)经典可焚化以送亡人否。(师旁批云不可妄焚。)
    答,如焚当另备化器。不可以经灰归锡箔灰卖。宜另包,用净布作袋,内加净沙,有人过海,投之深处。否则勿焚。不加沙,恐不沉,仍漂岸边。
     问,神能诛恶于既然之后,何不诛之于未然之前。如白起坑降卒许多万之后,始受诛于冥府,何不于其将坑未坑时即诛之,俾其不得坑人乎。或是该降卒夙欠命债,固当坑,坑后旧怨甫平,新怨又结,始得冥诛以泄怨乎。或是作恶如服毒,必待既服入腹,始得中毒以自毙乎。
    答,未行事而即诛,乃千百万中之一耳。已行其事而方诛,乃天理人情常法耳。
     问,谓神能护法,则何至被某帝灭却许多寺乎,谓神不护法,则时有显应降魔之事迹。岂护与不护,悉由众生同分业力之浅深而行止乎。
    答,此事不可死执。盖法运通塞,亦如寒暑之互相资成其岁序耳。
     问,历代祖师,如莲宗诸祖等,身后须经何人评定,始得举世崇奉以为祖。
    答,有大德,人自肯尊。岂崖板要人评定乎。
     问,地理学说甚繁,精通此术靡易,地理不精,择地犹之未择,精择其地,而不精择其心,终至变吉为凶,虽得仍同未得,所谓若无心田,亦无福地也。世俗但讲地理,不讲天理,只虑风水有伤,不虑报应不爽,事有拂意,便咎地理之不精,虑彼碍此,无事生事,往往酿成恶剧,忘本逐末,比比皆是,较之不讲天理,并不讲地理者,为弊更甚。奉佛之人,为防微杜渐,力矫俗弊计,如遇造坟建屋,是否随缘相宜位置。但依佛理,存天理,不依俗理讲地理。
    答,虽不力讲,亦不宜完全不令地师一看。所谓先尽人事也。若长年养瞎眼之地师,皆是不依天理,不明地理之狂妄人。
答崔树萍居士问
   问,地藏王菩萨,为奉行佛法之人,在阴曹职司幽冥教主,系入六道度众生者。然常人每误为神祇,或灵鬼者,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奉行佛法的菩萨,与天仙鬼神,将何由判别耶。
    答,神祇乃业报所感,可云职司。地藏菩萨,以弘誓大愿,在幽冥度脱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可云职司乎。世人不识凡圣,一概视作神鬼,亦无怪其然。譬如小儿,只识其家之人,余一切人,彼皆完全不知,当谓一切人,皆不如彼父母之尊贵矣。既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方为小乘圣人。破无明,证法性者,方可谓之大乘菩萨。而未断烦恼,仗宿福力,得为神祇,尚与天人地位相去悬远。况已证法身之大菩萨乎。不知佛法,纵判也不能了知。已知佛法,用不著判。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鸣之有天然风味也。
     问,何谓五部六册。
    答,此外道妄著之书,分五部类,而有六册。故名五部六册。此种书,何须问之。问此,如不以五经四书为是,而欲研究里巷赤子所唱俚曲。枉费心神,了无所益。
     问,萍任律师处文牍,职司撰稿。固随时注意,免种恶因,然为人申抑白冤,每遇有犯罪证据充分,委提刑诉时,虽出诸委托者之意旨,然因我作稿而坐罪,于心究有未安。而今之操律务者,就沪上言,已八百余人,少存良心者,固不乏人,然多有不仅无此不安之心,甚至卑鄙不堪,直接间接蒙其祸害者,不胜屈指。敢乞开示,斯亦挽救人心之一端耳。
    答,此种事,要常常存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吾人之心,自可不造恶业。否则本为排难解纷立此法,实为敲诈良善,奖励奸宄之据,可畏之至。倘有别种生计,固当脱离此范围,为最上一著也。
答幻修学人问
     问,专修持名,愿得念佛三昧,期生净土,云何用功。
    答,以深信愿念佛。念佛三昧,亦不易得。然须常发此心。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耳。
     问,有云出声念追顶持,有云金刚持,有云默持,有云记数,有云随息等。欲得一心不乱,可是专持一法否。
    答,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致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
     问,时而金刚,时而默持,时而记数,时而随息等,不知于一心有碍否。
    答,一心在念,不在念的声音。何可云碍。记数,亦只可动时记。静坐时,只可默念。不可掐珠。掐珠必受伤。
     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
    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切耳。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云何行持。
     答,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信愿行三,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则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祈注意。但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业消智朗,心地开通。何愁不解经义乎哉。祈勉力。
答周文珊居士问
   兹有所询各节列左,敬求示答,功德无量。
   (一)老法师念佛,是发何大志愿。 
  答,愿生西方,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
   (二)人身求了脱到何处去。 
  答,到极乐世界去。
   (三)佛云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是包括信愿行在内否。 
  答,如来智慧,无法不包。在众生分上,只是理性而已。切勿错认。
   (四)娑婆众生妄想,是我见乎,非我见乎。 
  答,妄想包括一切凡情。我见乃其最甚者。
答俞大锡居士问
   谨将平时疑义,开列十四条于左,伏乞诲正。
   (一)修行人止恶行善,是分内事,允当加勉。惟功课及二六时中,过现未三心憧憧往来,总不能除。心业未净,于往生有无妨碍。
  答,功课宜专不宜繁。专易摄心。繁难归一。往生在信愿真切。倘无真信切愿,纵心能清净,亦难往生。不可不知。
   (二)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之宜除,固是理所必然。乃儿孙之间,利害之际,总不能漠然忘情,将何道以御之。
  答,爱儿孙,要爱之以道。令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信愿念佛。则爱便为净业助行矣。此又御害获利之大根据。
   (三)紫柏老人云,梦中作得主,则临终作得主,是梦境甚关紧要。乃上床欲睡,亦曾默念,至梦时,仍是纷乱与念佛无关,甚且有吃荤之时,或即觉,或不即觉,诚为可恨可愧。将何法以挽回之。        
  答,欲梦境相应,当于日间力求相应。若醒时常相应,梦中自可相应矣。
   (四)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皆是妄心所感。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不可不知。凡一切人,皆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持则有功德,犯则有罪过。持之及极,便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乃至成佛。彼发心受戒,无师可授。当志诚恳切佛前忏悔一七日,于佛前自誓受戒即已。固无须云好相。亦无须云已发心未发心。今之时机,非佛世之时机。然为往生西方受戒,当须真实受持。若徒求其名,则成戏弄,罪过实非浅鲜。
   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之义,似乎相违。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既不真实,又何须受。利益由真实持戒得。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如此所说,皆名戏论。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
   问,小女现年廿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今春其母亡过,伊哀思笃切,数日不进饮食。后经弟子嘱其为母念佛,以期莲品转高,伊自后对灵念佛,寒暑无间。惟其念佛至纯一时,往往见十方光明,内现佛像。曾记今夏文佛诞期,伊闭坐佛堂念佛,一日,亲觉神游净土,脚踏地软如毡,天花时坠,见佛及二大士掠虚而过,观音菩萨并对之微笑,以手执柳枝洒甘露水于其额,并见无数或坐或立修行之士,相均美好有光,后因送饭伊吃,此境即失。弟子思伊所见,虽多与经论相合,然伊前曾依同善社法静坐二年,(现对同善社坐法业已停止数年)当时亦见有光明境界。今此念佛所见不知是否净土境相,抑仍系前之坐功幻影,故特求我师判示。又此女对佛及观音诞期,及祖母父母与己生辰,多持一日夜不食清斋,弟子因阅诸经论,并无赞叹不食之文,即所立八关斋法,亦只制过午不食,弟子因此令其改持八关斋,不知持日,定要依法在佛像前受过否。又弟子阅经不多,不知竟日夜不食,与过午不食,有优劣否。再家慈长斋念佛,亦已数年,静中亦往往见有光明形像,如果不著此,亦得为善境界否。尚乞我师统一判示。
    答,令爱宿根颇深。立此志愿,实堪钦敬。所言境界,或是圣境,然不可以此为是。但取一心,勿慕见境。果到一心,境不见亦无碍。未到一心,或所见不真,或见之生欢喜,皆足误事。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误事。不可不知。所言清斋,经中未说,梁傅大士(弥勒示现居士身)每行之,亦非不可行。若勉强硬饿,则固不必行。若安然无损,自在如法,亦非不可。又今人只可按常行道修。不可特立异相。以杜好名显异惑众等弊。
     问,弟子研究佛学,自阅楞严圆觉起信等诸大乘经论后,颇知天地万物,及一切净秽刹土,皆依一真幻现,对于心净感净土,心浊感浊土等义,颇能谛信确切。故虽阅宗乘语录,不但于净土不至生疑,且适足以坚其信愿,此后似不至为禅净性相遮扬之语所惑。惟对于经论所说,佛界不增不减,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之语,时起疑情。盖就性体而论,诸佛众生,体本相即,诚无差别增减可言。至发为众生界,虽属纭纭众多,然就幻形而观,似不无数可言,既有数量,则诸佛应世,均度若干众生成佛。佛性譬海水,众生譬波泡,泡破归海,言水无增减则可,而此泡相显有数量,又何说无增减。或谓无增减者,为因一泡已平,一泡又起故尔。如此则诸佛发愿度生,似为徒劳,且于众生成佛不至再迷之理,亦为有违。若谓泡破不复起,而此性海众生,泡虽多,则一佛已度无量数,况后复有多佛应世,则所有众生,不但日见减少,且终有度尽之一日,果尔又不第与经论无增减之言相违,而于众生界最初究从何起之旨,(经云无明无始,若众生界有终,则无明即有始矣。)亦透不过去。此又圆觉金刚藏菩萨曾有请问,佛答对佛界则引矿已成金,不重为矿为喻,以明佛不再迷之理。至对众生本起无明,则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意谓非亲证圆觉,不能测度,此事并可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而起信义记亦引鸟飞虚空之喻,以显众生无量,故不可说有增减,究亦难使人决然无疑。(众生显有头数,何云无量。如真无量,除非一众生能化多众生,果此亦可免佛界不再起众生界之疑。然一众生一灵识,此理又说不过去矣。)然此义深远,佛尚因众生迷故,难以畅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即说而众生不知如故。弟子何人,何敢以凡夫知见,测度此事。惟敝处学佛士绅,以弟子学佛比伊辈颇早,意谓能解此理,多有质问者,弟子当虽援引经论以答,伊辈总不满意,且疑佛学说理,亦有不圆而堕信心者,故特录此一段,思求我师指示此理,可否另用譬喻,略为阐明。一免弟子再起此惑,二令有以酬答彼等质问也,则幸甚。
    答,佛界众生界,两俱不增不减,此是据理而论。汝何得据幻迹而论。不观金刚经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若以迹论,佛语便成矛盾。若知直显理体,则如示醉人迷人,谓屋转方移者,谓屋本不转,方本不移也。又何得以醉人之屋转,迷人之方移为是。而以不醉不迷者所言为非乎。如汝所说,俱属戏论。彼醉人迷人未悟之先,断不能死心信其不转不移,以亲见故。及至一悟,方知是妄非真。汝将以彼为准乎,抑以此为准乎。了此则何须辨论。汝作海波泡说,皆在迹上执著。以佛欲人知自己全体是佛,由迷而有众生之相。即此众生之相,全体属妄。屋转方移,汝执著于转移。可谓捨本逐末,将见常转常移而不息矣。佛为出矿之金,众生佛性,为在矿之金。在矿之金,绝未成金。不过明人知其有金,而始加烹炼令出,以得受用耳。佛恐众生不肯承当,故注重于发明本体。以既知本体,断不肯自轻而不修耳。若知从体上论,则无须疑。若捨体言迹,且请阁下另求大通家为之论判。光之庸僧,无此智慧辩才也。
批念佛居士书(顶格写者,均系印公批答之语。其低一格写者,则为永嘉念佛居士之原书)
   奉读慈谕,极谆切,极方便,数载泣歧,一朝知正。今后当一心念佛,普为众生回向净土。其余期图,若俗若真,皆已放下,唯此一著,确可安身立命,自利利他,上慰悲愿,而报鸿恩。乞赐加被,常行精进。兹拟来月或八月再事禁语,默持观音圣号,日期长短,随力随缘。所有关中礼念仪式,及诸疑问,谨陈于后,即请诲迪,只遵为感。
  心常存于修持,关与不关,皆无甚紧要。然须圆通,不可死执,或致心有不安,反为无益。观音慈悲广大,决定有感即应。但不可过于急躁求应。譬如种谷,今日下种,今日即望收谷,便成痴人。而菩萨固有一举念,即蒙加被者。但不可作此种崖板观念期望,则有大益矣。
   入关第一天
   早起念十气佛,盥漱毕,礼十方常住三宝,各一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西方教主四十八拜,净土经论三拜,观音三十二拜,势至海众各三拜,地藏莲宗诸祖(现在师僧)各一拜,念供养咒廿一遍,念莲大师西方愿文一遍,念观音赞一遍,继续专念圣号,于其中间,除眠食外,兼于近午过午,近晚正晚,礼观音三十二拜。
  仪节以简为妙。
   以后各天
   早起念十气佛,盥漱毕,礼观音三十二拜,继续专念圣号,于其中间,除眠食外,兼于近午过午,近晚正晚,礼观音三十二拜,如第一天。
   完满一天
   早起及近晚各仪如前,正晚圣号念毕,念西方愿文一遍,礼西方教主四十八拜,观音三十二拜,势至海众各三拜。
     又莲大师愿文中,专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句,自应改为专念观世音菩萨万德洪名,余句尚须改易否。
  宜酌量。
   愿文中首段,今于佛前翘勤五体,念至此句时,只须一礼便起,或须伏至以下某句才起。
  久伏或致伤气。不可不知。
   通行观音赞云,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十二大愿四字,恐系误引药师如来因缘,应改何语。
  十二大愿无出处。改为慈悲誓愿最弘深。亦可。
   临卧如不成寐,只管忆念圣号,以治之,抑须暂停圣号,静心以治之。
  静心念圣号。
   欲念起时,须作已死想,抑作将死想,关中尚有应须注意之事,统祈指示。
  事岂能尽指出,唯志诚恭敬,不急躁求灵应。但取心与圣号相应。不求感通,自获感通。否则或至著魔。
   平日屡梦,在屋内飞行念佛,惟被椽瓦盖住,不能冲升,又一日在某寺见一帧水墨画观音像,身眼巨大,至今尚觉怖畏,以上二缘,未知是何罪障。
  此梦系好境界。但尚未至业力大消,故仍有碍。见像怖畏,亦无碍。然不得常存念在心。
   又恩师尝谓行人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又谓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云云。然则行人见有境界,或因心想不周,或因文字疏拙,以致少说多说,亦有妨碍否。弟子曾蒙恩师三次示梦,当向某友等宣说,虽非欲自炫,亦非为证明,实为令其启信,不知仍属有过否。
  梦境尚无大关系。禅定中之境,切须慎重。修行人每每犯未得为得之病。
   居家处世,见人有不如法,既无威德,足资制服,又不善劝谕,使令感悟,只好忍耐随任,忆念观音,以祈慈佑得乎,并恳开示幸甚。
  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即彼不得益,自己却得大益。
修持偈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戒杀护生 吃素念佛 回向往生
  极乐世界 以此自行 复以化他 是名佛子 所应行者 若能如是 功德无量
复蔡吉堂居士书
  光四月二十六日,由扬州回申,见所寄桂圆及香,谢谢。观音大士颂稿,虽寄来,尚须详校,方可付排。恐今年不能出书。慈幼院随缘以办,能多亦好,少亦无碍。即不能助,空册寄回,亦无所碍。光于一切事皆任缘,断不以多少有无,起分别计度心也。真达师令附笔问好。尤惜阴居士,尚未动身,不久当南去。所住地址尚未定,待彼为光开出时,当为寄来。当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宜发诚心念佛,以祈覆庇,庶不负此好时光。否则如入大海,既无导师,又无指南。欲不沉溺,何可得乎。
致心净和尚书
  今日有从如皋来,代崔宗净之信,所说之钟,大小适宜与否。如其适宜当向党部买。尚有钟架,若非朽腐,亦当同买,以免另做。亦可即击,以察音声。大鼓若有人发心即已,否则令彼募造。然须合中,不宜太大。当示其尺寸大略,以便彼定做。钟鼓之费,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均须彼自己出钱。不须法云寺补助。当以此话说在前,庶不至或有难以应付之虞。
复葛启文居士书
  大家宿业,感此恶果。汝在护国寺能诵经礼忏,实为大幸。此时除念佛念观世音求加被外,别无良法。且莫妄想得好事,果能志诚恳切诵经礼忏,自己也得莫大利益。若只图了事,则欲佛菩萨加被,便难如登天矣。除志诚念佛念观音,及志诚恳切诵经礼忏外,别无第二方法。祈慧察。
复李觐丹居士书
  接手书,知阁下卫道之心,极其真切。而彼欲为千古第一高人之地狱种子,极可怜悯也。起信论之伪,非倡于梁任公。乃任公承欧阳竟无之魔说,而据为定论,以显己之博学,而能甄别真伪也。欧阳竟无乃大我慢魔种。借弘法之名,以求名求利。其以楞严起信为伪造者,乃欲迷无知无识之士大夫,以冀奉己为大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贤诸古德所说,与彼魔见不合,则斥云放屁。而一般聪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以为善知识。相宗以二无我为主。彼唯怀一我见,绝无相宗无我气分。而魔媚之人,尚各相信,可哀也。未受戒,不应著坏色五条之缦衣。此衣五条,不分块。(五衣,五条,每条一长一短。)亦非海青,海青即大袖之袍子也。今日法门无人,任意妄为。故凡受五戒者,皆著五衣,乃违佛制。而僧俗悉各相安,亦可慨也。
复康寄遥居士书一
  念佛会章程,甚好。但青年妇女,令彼安住家中念佛,勿来预会。以现在人情过坏,兼有兵士。恐或途中有不如法,则彼人及念佛会皆无光彩。此为避嫌远祸之要义。杨叔吉已于前月十三下山。现今天下纷乱,陕地更甚。何可无事,萌游行之心。岂非居安觅危乎。千万不可出外。即欲大家游观胜境,须太平无兵灾时方可耳。在家虽繁,不致别有他虑。当此乱时,身纵出外不逢殃祸,一日之中,心仍计虑家眷,岂能清净无事干心乎。希真之死,已属天罚。彼得一进步之信,便欲尽杀一切政界中人。所以未至京即病,至京便死。使此人不死,必致大乱。老天有眼,令彼先死。则不致凭空扰乱也。熊大冥得一极有善根之子。(未半岁,即知拉彼婆及父母令拜佛,若依之拜,则便欢喜。)以预北战,及胡憨之战,其子遂死。彼竟同狂痴,来信告苦。光乃直指天罚。若不改行,其罚尚不止此。汝等既信奉佛法,当以佛心为心,则有益。若大冥希真,所谓枉为佛弟子矣。光目不佳,非常发疾。
复康寄遥居士书二
  前寄本校所出书,即欲复说我意。以事须深思遂已。继而思之,游艺之说,不可如是办。且小儿知识甫开,即导之以作戏。恐不在行孝行弟上用心思,而向扮妆生旦净丑上做工夫,则成捨本逐末,弄巧成拙矣。光幼时闻老人云,吾乡三四十年前,各处皆调杂戏。(即平民子弟,及工农等人,于闲时唱者。)但不唱武戏,余与唱戏全同。有请唱者,须自具一切箱妆器具,但去空人。又须具全帖磕头奉请,以不受钱,当上客待。迎来送去,大家以此为乐。后以每调杂戏,必遭旱灾,从此遂止。可见游艺之说,不可即以作戏实之。夫凡夫之情,随物所移。土木形骸,妆饰美妙,即生贪染之心。况幼年子弟,妆作女身。虽云高抬教化,实有诲子弟入轻佻之咎。况欲其妆扮逼真,不下一番心思,岂能令人悦目。光本僧人,何问人教育之事。但以尔我有缘,不得不为尽一番计虑。行孝行弟之道,只可为彼讲说。若令彼做出,则勿道弊端。其旷误工夫,何可胜计。士子专习举业,尚不能变化气质。以好顽之机,令其扮戏,遂欲变化气质,恐变坏者多,而变好者少也。勿借圣人游艺之语,为子弟开一轻佻之端。数年前有游学生数十住法雨寺,夜亦做戏。教员一边坐视,彼便妆和尚,接香客,实侮僧。光闻之,不胜痛惜。堂堂学校,令生徒作此无益之事。不意汝皈依佛法,发心培植人材,亦极赞此事。光固不怕人谓固执不通,实为不取而特言之。至于学生著作,虽不妨浅近。而屁打马鸡等说,究何所益。徒令明眼人痛心耳。纵纸不用钱,亦不宜印此种废话。然此光之知见,是则依之。否则亦作屁话置之。汝自行汝之教育规章,光岂能必使汝勿行乎。文钞熊大冥有一千元,当作二千部,闻已寄九百于陕汴两处,祈打听大冥回秦否。彼若回秦,余千部当寄彼,令其分送秦地信心人。祈即示回音,以便令上海书馆寄也。现今时局,尚恐大变。当令家眷及一切有缘者,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及念观世音。庶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否则刀兵一至,其惨殆有不忍言者。
 
复康寄遥居士书三
  六月之书,已收到。以行踪不定,故不复。兹接手书而已,余皆未到。现今兵衅大作,民不聊生。当此时际,固宜一心念佛,以求出离。并以劝有缘。
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接手书,知汝与秦中人皆在做梦。秦地民不聊生,而欲开道场,宏法化,请谛闲法师,彼岂肯受此艰难乎。何云不得不恳请,用此曲折作么。某某师(其人断断请不得)会说大话,毫无真行持。请此种法师去宏法,欲人皆学空套子大话乎。抑欲真修实践乎。光前已与汝说过,将谓我屈抑贤哲乎。至于令光示人,光常处海上,绝无一人与光往来。知谁是发菩提心,欲普利一切之人乎。此事实为难中之难。若求吃饭穿衣僧,则诚有之。彼尚不愿到北方苦寒地方穿衣吃饭去,况曰宏法利生乎哉。秦中之僧,亦如秦中之儒。将何整理而使其一一皆依儒释圣人之道而行也。可胜浩叹乎哉。捐册公函,已于昨日寄回矣。
复刘观善居士书一
  接手书,知居士道念精纯,身安心泰,慰甚。江苏改庙宇事,光早与魏梅荪王幼农二公通函,祈其转旋。魏君将光书持之见韩省长,蒋教育长。蒋君幸是佛教中人,韩君允许撤消。蒋君与幼农商,此系翻案,非各丛林联名具呈不可。幼农遂拉出羊皮巷观音庵妙莲和尚,(此人颇有老成气概)令其联络。妙莲往各处通说,各处皆退缩不敢出头。后与毗卢寺和尚说,毗卢和尚力赞其事。妙莲往芜湖收租,经毗卢和尚,又复联络。遂订于二十四日同到金陵呈禀。其文系妙莲托友人作,经梅老改过。又令蒋君阅过。幼农以日期尚早,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子读书不达其道,夫当国破时,清师仗义入关,一战灭贼,为烈皇报仇,诚有德于大明者也。子如不事二姓之主,往请巢由之志,未必不许也。师即以僧服赴,果遂所愿。自是切磋厉行,究心生死大事。一夜闻钟声,碍膺顿释。有偈曰,此夜钟声恰异常,一椎打破臭皮囊,百单八下如雷吼,情与无情何处藏。遂旋密印以了夙愿,改创祖庭,事多玄感,具载重兴碑记中。师向留意宗乘,每得悟处,略不自肯,至是切慕遍参。偶昆阳余孔谦参雪窦云和尚归,述窦语曰,法幢禅者,若要参方,还是我费兄当,师闻之曰,真善知识语,吾有以见雪窦矣。遂之四明上雪窦,礼拜次,窦曰,只如老僧不在,礼拜是,不礼拜是,师欲进语,窦震威一喝,师不觉汗下,顿见雪窦用处。至晚窦蓦筑一拳曰,作么生,师曰,合取两片皮。窦又筑一拳,师曰,再犯不容。窦复掌师曰,不受和尚谩。次日窦举香严,我有一机偈征师,师曰,此处不消疑得,窦曰,毕竟作么,师出礼三拜而退,即呈偈曰,瞬目当机换话头,何如只用老拳酬,祖禅会得休轻信,一叶初飞遍界秋。一日茶次,语及当事,赠真觉再来额,窦曰,上座还承当得么,师曰,承当不是好手,窦曰,古人遂知是般事,便休唤甚么作是,师曰,尽力道不出,窦休出。师之武林,窦送以偈曰,乳峰刚两月,独步去钱塘,一句超方外,全机绝覆藏,临济正法眼,灭却瞎驴旁,只这破沙盆,待将为举扬。至圣果山,扫马居士墓,盖师不忘所自,遍谒诸方,还雪窦受具,典藏钥,一日窦落堂,忽打师一棒曰,道道,师曰,剜肉作疮,窦曰,却只道得一半,师曰,连这一半也不消得,自后箭锋相柱,脱落无余,中书君莫能殚述。癸巳春辞还东瓯,窦大书卷首曰,亲吃老拳,嘱以偈曰,别我春风里,临行一句亲,杖头宣大意,足底播芳尘,往复乃无事,纵横已绝伦,到家严面目,所以接嘉宾。窦之于师,犹应庵华之于密庵杰焉,甲午窦应密印之请,晋师西堂,解制后窦还乳峰,师复上省觐,适四明绅衿请住鄞之大梅保福寺,师以汉尉旧隐,且慕常禅师高风,遂欣然赴之。窦题其顶相,有青出于蓝谁似你,大梅峰顶看风雷之句。八百余年荒庭,师不惮与诸禅衲披霜立雪,本分提持,近远趋跄,渐成丛席。是以费隐容和尚有法门领袖荷人望,八万松杉记笑颜。牧云门和尚有峨峨太白祖灯传,众角虽多一麟足等赠。到天童,木陈忞和尚请师升座,见其提倡,大击节称叹,为序大梅录,举风穴慈明祖孙东山照觉父子相证,以为直令千秋振响,三尊宿又不啻妙喜之极口应庵矣。师住梅凡六年,以院事付日休寤首座,遂赴东瓯请,庚子冬开炉密印,较梅尤盛。丙午应括苍净觉请,复以密印付多子无西堂。丁未夏季示微疾,舟还陀峰,八月十五日对众说偈曰,七十五年闲打哄,总无奇特出常伦,而今撒手悬崖去,一任诸方说幻真。寂然而逝。师生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没于康熙六年丁未,世寿七十五,僧腊二十三。
复方家范居士书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汝信中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是志在开悟也。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然世绝少真开悟者。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而欲以此依稀仿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光老矣,不能为汝详说。今且为汝寄书二包,汝息心读之,当可备知净土宗旨。若或不能于此各书生信,又去求明心见性,求现身成佛,光也不怪汝。但恐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然欲了生死,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世间贤人善人。若伦常有亏,三业多愆,欲于临终蒙佛接引,以与佛气分相反,何有无感之应。凡遇有缘,皆当以此告之。今为寄净土五经,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了凡四训,印光文钞,嘉言录,历史感应统纪,观音颂,饬终津梁,念佛恳辞,初机先导合编各一部。至于受戒,当依文钞与徐福贤书,在佛前自誓以受。今为汝取法名为慧范。谓以佛智慧所说之净土法门,自行化他,以为世范。祈顾名思义而实行之,则幸甚幸甚。(七月十六)
   以后不许再来信。亦不许介绍人皈依。即向弘化社请经书,亦不许顺便与光书。以无力应酬故也。
复圆拙大师书
  接手书,不胜嗟叹。世人只知效迹,不究其是非利害。往往作福之事,反造大业。俗人且勿论,即僧人亦多如是。世所流通之西方公据,前刻法会图,后刻弥陀经,往生咒,后刻九品莲台,各坐一佛。傍刻○,令人点。点完之后,将此经烧之。友人欲重订而广印。光谓点完必烧,经佛亦随之而烧。以点得乌黎巴皂,亦不好受持。因商其办法,不刻经像,但列九品莲台,并○以备记数。其订正排印,皆光经理。何得云有大报恩塔之事乎。因往库房求其附本,果有其事,而其页数至二十而止。此塔之页数,乃另起一二。足知以后欲契合俗情,乃后所增,足见俗情之难转也。王大有所售之印度香,其盒四面共五十余尊佛。光不许人买此香,并与彼店经理说其利害。双挂号寄,祈其必复,然竟不复。吾人无权,将奈彼何。血盆经,寿生经,乃劣僧伪造以求利。令不知佛法之人,谓佛经都是劣僧伪造。无知之善信,非破血湖,还寿生不可。即为全国最有名之丛林,亦无一刹不许作此佛事者。以此是利源,而不计及为灭佛法之祸本也。现在书不能寄,一友以与李慧澄论焚经事,钞附信中。李据别人说有功德。开首即以有功德起,而说其罪过。切勿误会,谓光直许其有功德也。法门垂晚,讹谬太多。若常与人诤论,或致群起而攻之。则反致无益于人,有害于法与己也。即此几事,可以备知。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祈勿再来信,来决不复。祈慧察是幸。(十月初二)
与陈燮和居士书
  闻士牧将往云南,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老父已八十有二,不能常侍膝下,陪以念佛为歉。光决于九月灭踪,尔我有师弟之谊,不能不再与汝一番叙述也。人生七十古来已稀,况八十二乎。若其已得不生不灭之证,则固不必用光一番络索。若其未得,固当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以生真信,发切愿,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以求生西方也。现今世乱已极,为有天地已来之破天荒大乱。况当此衰年,朝不保夕,岂可如少年无知,因循过日,以致虚生浪死。虽遇佛法,仍莫由得其巨益乎。幸智育净英等,尚能认真念佛。当于此时立一规约,若至临终,切不可预为著衣洗浴,(详看嘉言录临终所示,此不备书。)及与哭泣。以致搅乱其清澄之心,令失正念。而与佛不相契合,莫由蒙佛接引,依旧轮回此三途六道之中。则所谓落井下石之孝,其为害也,莫能名焉。当看嘉言录示生死事大数章,自可悉知。倘于此时不努力,唯图逸适。则千生万劫,了无出苦之日矣。如其心力衰弱,当令子媳孙女等,轮班助念。此一事有多种利益。一则辅助己之正念。二则曲为彼等种最胜善根。三则开通风气,以期大家效法。四则若至临终,自不致张罗忙乱,破坏正念。临终一关,要紧之极。即平时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门之子孙破坏。则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义,子孙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虽平素功夫不甚恰当,亦能往生。是以光于老人,特为致意。切勿谓迂腐,则幸甚幸甚。
与罗铿端陈士牧二居士书
  日前接手书,知贵地佛法,将有复兴之象。所作缘起,不能令人感佛恩德。光另作一篇,文颇繁琐,用否任汝,光不强人。若用当做一木榜。请善书者,用恭楷书于八尺双宣纸上。或贴或刻于木榜上,则可久存。或作四块六块,(并文忠公发隐,或作八块。)以备时局不好,收而藏之。林文忠公行舆日课发隐,关系甚大,亦宜如此办法。此文将从前古大人之隐,通为发表,非止文忠公一人也。公乃闽人,有此一文,拘墟之士,便不敢妄加诽谤。所说林阳寺,照灵岩章程,万做不到。勿道别人来做不到,即令灵岩当家妙真师来,也做不到。汝等少阅历,故不知其难。光以五十余年之阅历,故为汝等直言之。念佛堂对联,明莲池大师之联好极,绝未见人用过。光屡为人抄令挂之,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令光写字,乃不知光一向不写大字。近来目力衰极,非手眼二镜并用,不能看字写字。本欲早为寄信,以纸昨日方来,今仍寄回。以后无要事,切勿来信,以无目力精神答复也。弘化社,前之三人,皆由时局大变,亦变得很合时宜,均已去了,光不过问。德森师住上海太平寺候校,大约今年恐不能了。他回来时,随他料理。所要之书,当可寄到。现在只照本一法,半赠全赠皆没有。此次仍作送,以后均以照本办。今寄童蒙须知,观音慈林集二本,以毒乳杀儿之广告,欲汝等为一切人说也。祈慧察是幸。(八月十二)  
    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
    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明莲池大师撰)
复智牧居士书
    接手书,不胜欣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无人提倡,则善根无由发现。如种子在地,不有时雨,则莫由发生滋长。汝父固宿有善根者,故一拨便转。从前之谬执,随之消灭。将来之往生,必可希冀。今为取法名为德和。以燮者,和也。若不知自心固有之明德,则不能上和诸佛之宏誓大愿,而决志忆念,以至心佛相应,如水乳和。亦不能下发起一切同人深信切愿,而一心执持弥陀万德洪名,以期现生出此娑婆,登彼莲邦,如母子和,永无背戾也。倘能悉心详看文钞,再看净土三经,普贤行愿品,净土十要,净土圣贤录等。则其自利利人之道,即可知其纲要。再加以恳切至诚,谆谆然与家属乡党亲戚朋友说之,则其益大矣。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则必高登上品。汝父多生之善根,由兹得其实益。汝之事亲之道,已得其大者。尚祈多方劝喻,令其信心增长,则其利溥矣。祈为洞察是幸。侄妇心芝,具有善根,一闻即信。且欲皈依。今为取法名心馥。以本有之真心,极其清净,亦极其香馥。由种种妄念,相续而起。则便成污秽景象,失其香洁之本体矣。彼既发心修持,又当以此心香,熏其丈夫与其儿女。俾彼各各去其污秽之心念,复其本体之香洁。而女人家第一功德,在孝翁姑,相夫教子。既为佛弟子,而不知孝亲相夫教子。则于自己本分之责任未尽,人或由此指斥其非,便不能令人相观而善也。若能笃尽己分,再加修持净业。远近见闻,皆生景慕。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匹夫匹妇若善,亦可移风易俗。若不善亦可移风易俗。今之学界不知此义,动以男子之职业,令女人习学。而不知以相夫教子为训。是学为乱,非学为治也。吾常曰,教子为治国平天下之根本。而教女尤为切要。盖以人之少时,日在母侧。受贤母之熏陶,未有不成贤人者。故于此覼缕言之,宜令亲友女人悉知之,则幸甚。
复丁福保居士书一
    接手书,并大词典样,不胜欣慰。阁下此书一出,令彼研究佛学者易于入门,直同指迷途者令得正路,其功德何可称量。但须过细考察,祈勿以讹传讹。一切经下所叙古昔及外国光皆不知。但其叙事,多有错谬。如明成祖作世祖,成祖永乐十八年刻大藏经,历廿一年,至正统五年方圆工,此明北藏也。南藏乃太祖时刻,但以未有题跋,不可考其年月。决非成祖时刻也。成祖虽有两京各刻并刻石之语,实止刻一北藏板耳。何以知之,以南藏规矩,函卷皆不次第,岂一人刻经,南藏另立一规矩乎。又北藏续者,南或未有,南藏续者,北或未有,可知是太祖洪武时刻无疑也。其石刻,并未施行。法珍尼刻藏事,人属元朝,藏属梵本。前藏藏下明,康熙二十三年,雍正六年,而我国清藏于雍正十三年开工,乾隆三年圆工,何全不提起。又京西石经山,晋琬公法师刻石经,贮封石洞,虑末法经灭净尽,企有大士乘愿开洞,印经以遍流布。自晋至明末,尚有人刻而贮之。外用铁条封其洞口,但能在外看,不能入其中。其石板皆实堆满洞,有好多洞。紫柏憨山文集,皆载其事。又词典二字,通而言之,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大藏教,皆可名为词典。局而论之,唯专发明名相等书,可以当之。如教乘法数,大明三藏法数之类。若宗门语录,乃以机锋转语,专阐向上一著之法,尚不可以名之为教,何可以名为词典。自马祖后诸大禅师,皆有语录,云门稍后,何在前者不名词典,而独以云门为词典。又云门说法如云雨,绝不喜人记录,故香林远,双泉宽,各以纸为衣,偷而录之,即今所传者是也。阁下叙之不甚清白,不知者,或当做云门自己私记,则成自禁而行之矣。祖庭事苑,乃载宗家言行之书,如林间录,宗门武库之类,亦不合名为二次改良之词典。以此二书,系记宗家直指人心之言句及事实耳。此第二篇序,似宜将宗改作教。叙如来说经,诸祖传宏,遍传中外,其中名相法数非读破全藏不易了知。因兹有著教乘法数,大明三藏法数者,乃此书之本源也。光目力甚衰,加以精神不给。初始至山,以舟中受风,十余日,颇不安适。自后虽好,日间或复书,或校书,略无少暇。六祖坛经,只看王柳刘三碑,余皆未看。阁下志期利人,以一书为诸经之总注,当多须三二年之考察研究力,俾阅者决了无疑,则其功德大矣。倘唯欲速以出书,断难无讹。通家则无所碍,初机便致不知所以。光宿业深重,不能为阁下稍效微力。但一念愚诚,唯恐举世之人,或有不蒙其益者,故为琐屑言之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
  昨接佛学之基础,并手书,不胜欣忭。知阁下唯企人各各皆修万丈高楼而速即成功,永无倾覆也。生脏者,食未化之部位。熟脏者,食已化之部位。故子在母腹,居于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阁下深通医道,剖腹图等悉曾熟悉,其部位自当知之,光但知其名义而已。佛学基础,排得颇的确。但光之芜语,列于琼林,气类不伦,不胜感愧。禅和尚序甚好,足可发人信仰,何须光之芜评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三
  昨接所惠佛学小词典一部,阅之不胜感激。(不过翻翻而已,一排亦未卒业。)孙继之居士发此大心,导利初机,功德无量。但其字过小,看久则必致坏目。此书久研佛学者,看不看皆无不可。窃恐素有信心,未曾入门,一见此书,便倚之为重城为泰山,势非目不受伤,不肯稍置。阁下与孙君,同以利人之心,由兹而坏人之目,虽结法缘,恐亦贻来生目婴痼疾之祸。印光生即病目,今则惜人之目,甚于己目。每见聪敏少年,多皆近视,问之,则曰看小书所致。窃谓书肆书贾,唯以稀奇炫异为求巨利,不问与人有利有害,瞒心昧理,力求获利之道,此种人何堪与语,只好任他去了。阁下孙君发大菩提心,亦效彼等之式,殊为光所不取。又以心交有旧,故不得不陈其愚诚。以期于一切同伦,肉眼法眼,同皆明朗。则阁下与孙君,当获五眼圆明之报,永绝目昏之忧矣。此书再版,当宜改式。大词典一部,万勿用此坏目字法,则印光受赐多矣。拣魔辨异录式,与南京扬州大小同。但内有双行,老人看之便觉吃力,印光通改作单行,企其得益而不受损也。春间所惠佛学指南,叱令酌订,光勉承雅命,擅自久许未及详阅。因蔚如居士有友人于日本藏中抄出十一面神咒经疏,以传之既久,颇有错讹。因去岁彼依日藏所刻随自意三昧寄光,光详阅之,心不自安,遂妄行修治,随即寄去。彼深加赞许,拟即重刻,又令作序详陈所以。其序,阅下当于时事新报已垂青盼矣。因是之故,又令修十一面疏,其字甚小,光但看十余纸尚未动笔,而目大受伤,廿余日中不敢稍用。至今佛学指南及十一面疏概未寓目。恐阁下待久,或致责让,故述其由。近来人事应酬外,尚有七百余页书未校,故不能速副雅怀。扬州刻工,托拉延缓。本期四月,即去料理,今拟七月初去,早则无益。
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顷接来书,知阁下既已博学,而又不耻下问。光实无知无识,不妨以己之所知者贡之。按大明重刻方册大藏缘起,第一篇陆光祖序云,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三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岂无胜心豪杰乎。不能倡而成之,而诿以为难,是丈夫之志,不如一女子也。第二篇冯梦祯序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又云,因记碛砂藏板缘起,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佛乘,空手入宝山,岂不愧死。陆云,女子崔法珍者,即冯所谓碛砂寺之弘道尼也。其法珍弘道二名,或一举字,一举号,并非二人。言女子者,优下文丈夫之志不如一女子之势耳。言崔法珍者,古者度牒书名,皆冠以俗姓,故或有并俗姓称之。如马大师,王老师,沈莲池之类,非谓此系在家女人,非尼僧也。下云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又按冯序,知人非明朝。何以知其非宋而是元耶。以刻板一法,始于五代冯道九经板,刻数十年始成。至宋虽愈刻愈精愈快,照以龙舒净土文之百余页书,于南宋之世,尚刻数月之久。以女子之倡首,三十年完全大藏,当在元朝无疑也。何以知其经属梵本,其第五密藏大师序云,太祖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复镂善梓于北平,盖圣人弘法之愿,唯期于普,故大藏行世之刻,不厌于再也。后浙之武林,仰承德意更造方册,历岁既久,其刻遂湮,此佛经方册之权舆也。古者凡属佛书,皆用梵本。光在京曾见楞严会解,华严疏钞流通本,皆梵册。不但此也,即沈士荣所著之广原教论,亦是梵本。可知古时佛典,概用梵册也。自方册流行以后,人皆图便,遂无论经律论著述,皆用方册,此刻藏缘起,阁下不知有否。今秋已令缮写刻板,明春当可出书,出则当以数册贡之阁下及一二知友,以结法缘,光所知止此,故即以所知贡之。其余事迹,则不得而知也。
   刻藏缘起共十八篇,各人各规矩,故有实写者,有空一格者,空二格者,以让抬头。十八篇外,有刻藏校对等规约共八十余页。光照现刻经款十行二十字,实写共成五十页。文系原文,法按现法,故省三十余页纸,庶易于流通耳。佛学大词典,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入佛法之初门,只可迟出三二年,不可欲速而有讹谬。虽阁下慧光普照,如日出遍照寰区,然在浅见寡闻者分上,不妨以浅见寡闻之见识贡之,以将其至诚向慕之愚忱而已。又法珍弘道,决非二人,若是二人,陆何以只说法珍,冯何以只说弘道,此种出格事,何可遗而不举,况欲借此以发起丈夫之殊胜荷法心乎。
复丁福保居士书五
  昨接手书,及佛教宗派注,不胜欣慰。光近来事务纷集,无暇详看,只看其总序而已,余皆随便一阅,廿六页第四行小字天册之册,讹作丹。武氏之武,讹作慈。此系排字者之疏略所致。万君久亲函丈,且受其指示,当不至有所剌谬也。安士书承阁下认收书资,并及流通,光当代为国民日向三宝前礼谢矣。安士先生,最初立法,亦未尽善。以训文与彼自立之征事论心等俱顶格,为主宾不分。阁下命改二号字实为至理名言。但恐行法难调,或不如法。光拟除载事迹之文外,余皆令其低一格,庶无相混。于公四句,去岁滇督发心刻板,光已将帝君及四句事迹录出寄去。唐君虽退,书当刻成,但未寄来,当另钞一分,附于卷首目次之后,并作一小序,以明所以。庶不动原文,而令若文若义皆无所欠,不知阁下以为何如。安士书乃挽回世道人心之要书,虽曰拟印万部,然多多益善,何可自画。又令人出钱有似割人之肉,即现已得六千有奇,纵绝无一人再肯出资,亦差可告慰诸位之婆心耳。万事随缘,不必执定,方为安乐法也。吴艺瑛女士所书之楞严,其夫为之流通。庄闲女士所书之法华,(即庄思之妹)其夫陆稼轩,亦欲与之流通。祈鹤年居士,以其经持来,令光鉴订,并求题跋。因略阅之,见其字迹猷劲清秀,始终一律,但以字体多有文人习气,或用俗,破,帖,变等体,或反以时行正体为非,而改用古体。光以随俗违时,不足为法,作书斥之。令其重写,兼须字迹稍大,庶受持者应赴者皆乐购请。其人见光书颇佩服,次日随其夫来拜见,光命如进士对策书之,则功德大矣。闻其人颇守女训,凡一切游戏场概不一去,而为盛杏荪夫人之所钦敬者。庄吴之书,不知为姊妹行耶,姑侄行耶。孰为姊姑,孰为妹侄也。倘若二次再书成,光不能不为一题,又恐仍烦阁下为之流通也。近来佛学风气大开,闺阁英贤,亦多奋起,亦聊以解忧国忧民者之焦思耳。
复丁福保居士书六
  前惠佛学起信编,其因果报应,足可震聋发瞆。因随便与一二友人言之,彼亦欣欣欲观,但以无便人去申为欠。光因拟随顺彼意,祈见字即寄佛学起信编一包来,其包止按邮局分两为准,不论本数多少。开一价单,一本请资几何,待光六月底至申,当即如数缴还,必不致误。
复丁福保居士书七
  前奉一函,谅已接到。昨日包玉堂君见访,持阁下手书并佛学撮要一包。此书由浅而深,因果事迹,轮回报应,以及往生西方,了生脱死,直是于暗室中与人一灯,俾身前身后之修因结果,皆可预决,以故为信心人所共好乐而不惜金资以流通也。伍君语删之亦好。凡欲断疑启信,不可用半信半不信,及发挥义理不依实理之语。以此等语,亦能启人信心,亦能开人疑窦故也。第八章,似宜加于其后,则于体裁亦合宜,亦可令人知有此等书可请而阅也。其该删该添者,祈君自裁之。光近来事务多端,日不暇给,祈垂原谅。包君来时,光已劝其在家即俗修真,无须出家。恐出家之后,日与懒惰懈怠僧同处,久而久之,但成一赖佛投生汉矣,未知彼肯依从否。
复丁福保居士书八
  兹接手书,并佛学起信编十八本,六道轮回录尚未来。每次寄书及信,常常作两次来。六道录光亦不能多看,所看皆无大谬。但此种书,当以发明因果报应为主。若末后所译外国灵学志等亦可证明,外国近亦信有鬼神。既有鬼神,则前生后世,当即不无,而了生脱死,尤为急务。但阅者推不及此,便觉浮泛不亲切矣。以后凡录古事,今事,皆以因果报应,彰灼著明,能令人若闻若见,无不毛骨悚然,生警惧心为主。至于泛论有鬼之语,当让小说家为之缀辑流布也。有谓阁下谋利之说,亦非无因。阁下以宏法利生为己任,不当效书肆,出一新书,便以新书订价,不论纸张工本。阁下所刊诸书,当于工本外微加少分赢余,庶大法流通,而亦不赔本,倘过于工本数倍,则人将功反议为过矣。(如佛学小词典,其价过为定多。)以叨认同志,故敢直言,祈垂原谅。
复丁福保居士书九
  光素无学问,兼盲于目,故于古今名人著述,皆未寓目。摩诘之碑未见其文,其上下文意语脉,皆不得而知。若不奉答,恐阁下致怪,今且按我盲人本分作摸象之说,以塞其责,是则未必全是,非亦未必全非,祈明眼者裁度而去取之,则幸甚。鼓枻海师者,殆指经中每言人入海採宝之谓。不知菩提之行者,殆指禅宗,即众生烦惑示诸佛智体之谓也。意谓入海採宝者,不识本有家珍,至尊至贵,而能出生无量众宝,向外驰求,何异怀宝迷邦,骑牛觅牛。须知贪瞋痴之实性,即是佛性。若能彻悟此之佛性,则觅贪瞋痴了不可得,当体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无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六祖所说大意如是。以此二句,为反显胜妙之文,此光之拍盲瞎摸也,不知阁下以为何如。又禅宗贵在参,不贵在讲。坛经虽有义路,若不开宗眼,不是挽宗作教,即是以迷为悟。故裴公美云,得其旨则疾成佛道,失其旨则速入泥犁。光教亦不通,何况乎宗。但二宗门庭,颇知入路。惜无足,又兼无目,故不能一涉藩篱耳。此经亦能利人,亦能误人。若能于法法头头,揭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又复不背教义,即谓六祖出世,亦非过誉。否则既不能令人见性,又或致因宗背教,则宗教两益皆失,应公美次句之义,固不如还他本来面目为嘉耳。阁下利人之心甚切,光防误人之心亦甚切,故不得不预白,而以尽知己之区区愚忱而已。
   禅宗语句,须另具只眼,若不善会其意,未免依文解义作三世佛怨。若或违背教义,只成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易则易如反掌,难则难如登天。非宗教具通,双眼圆明之人,固不宜轻易从事注解此经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光赋性愚戆,无所知识。兼以不解世故,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能曲顺人情,以故发愿毕生做一长挂搭僧。幸居士不以无状见弃,凡有所说,纵属狂悖,亦蒙奖誉,感愧无极。语云,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光之愚诚,由阁下之力,直令一切信心人,同生敬畏经像之心,庶几灭我罪愆,增彼福慧,推其本源,皆阁下乐道人之善心所成就也,感谢感谢。贵门人万居士,问宝华三昧传,法雨无有其书。贵局既无,则他处亦难搜求,宜问于宝华,则必得之。此人殆菩萨示现非常人也,系慧云馨公之徒,见月体公之师。见月于崇祯十年,在其座下受戒后,即嗣其位,至顺治十年,已在华山作住持,尚不知入院已几年矣。以此可知其为明末人。灵隐晦公所说,即此人也。
  颟顸佛性,笼统真如,乃斥见道不真者之常谈,何必问其出处。纵指出出处,亦未必即是最初之言,故不如不标出处为得也。 菩提达摩传衣钵于中国,凡五代。至六祖唯传法印,衣钵不传,当查六祖坛经,自知其因缘。吾人本有心源,皆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若能返照回光,直下看此幻妄情识,从何而起。则内不由心,外不由境,两头坐断,中亦不立,所谓情识,化为乌有。情识之障蔽既除,则心源彻底显露矣。此即宗门大彻大悟之景象也。  剿,灭也。从刀不从力,从力则非其义。后后逊于前前,亦教家常谈,不能指其最初之语,何人所说,不若不标。大凡一切事,前人创而后人继。虽在后之后,愈精愈妙,其功仍不能逾于在前之前,以前人系创立故。况佛法中著述前人之创者,多属法身大士,乘愿再来。后人继者,纵其法之精严胜于前人,而其入理深谈大纲要旨,何一非前人已发明者。即未发明,亦由前人语脉中推出。以故后后胜于前前,实逊于前前也。  光影门头,即指见道不真之象。盖以天月人形譬道,彼只见月光与人影,便以为得,其可乎哉。又即以天月譬道,以月光月影譬道之流露处亦可。月光月影乃月之流露处,但当由光影而仰视天月,不当即天月之光,及水中之月影,便为真月也。惠果事,宋僧传未载。自宋传后,无辑僧传者。明高僧传二本,只就己所知者录其一二,不足以名为接宋僧传之书。今北京道阶法师请人广为搜辑,拟续宋僧传之后以至于今,则其部帙当不下百十卷矣。  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虽然,此就密宗之本旨说,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宗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以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以问吉凶祸福,前因后果,则与灵鬼作用相同。是之谓败坏密宗,吾恐避罪不暇,说甚即凡成圣也。吾人但以净土法门为一座大须弥山,全身靠倒,庶几不被一切知识所夺,而现生可以了脱矣。否则随风倒浪,了无已时。哀哉。  大藏秘要,未见其书,想是东人所传。夺人境等四句,乃临济四料简语。夺即泯寂迹象之谓。不夺,即显示理体之谓。人境,即人法境智之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夺境不夺人者,显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为夺人不夺境者,显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为人境俱夺者,人境两寂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为人境俱不夺者,以人境双显故。虽有四句,只是事实有生,理实无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谓为人,去必有其境,故谓为境。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亲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矣。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一
  昨接手书,并观世音经,大著词典,不胜感激,谢谢。但以字迹过小,不能详阅,只略阅其序与凡例数条而已。如河伯望洋,不胜浩叹。自惭孤陋寡闻,空在佛门,了无所益,感愧无极。兹有恳者,奉化孙玉仙居士,近于佛学颇生信向。以弥勒菩萨示迹奉化,更切志流通其事迹,企启一切人信心。前年刻出锡六环一书,乃其先祖所著。去春来山送光一部,光阅之,其中所说,皆以凡夫知见所测度者,绝不知佛法之所以然,及弥勒之所以然。而且措意措词,直同里俗,谬妄亵渎,动人痛悼。光详陈其弊,谓此书流通,于尊先祖,于佛法,于众生,皆无益而有损,祈勿流通。彼一经光说,遂即劈板,后遂刻弥勒传。此书甚好,彼于春初即寄与光,谓于傅大士道场,得其语录,亦欲刻板。光曾见兴慈法师,令彼皈依弟子所刻之本,其错讹不胜其多,恐是此板,因问是否,彼即将其书寄来,系石印者,比兴法师所刻,错讹更多,因令缓刻。光前年劝兴慈师另刻,彼亦应许,彼若刻,则不刻亦可,刻则照彼此次刻本,庶少错讹。玉仙又谓傅大士碑记,系陈朝徐陵所作,文深义奥,阅者多不解了,令光恳求阁下为详注,则一切阅者,更能发菩提心,庶可现生往生西方,将来预龙华会。光谓注时,必须详看语录,庶知因由及与事迹并其提倡大略。现在所刻,错讹甚多,若不详察,难免或一致误。待兴慈师二次刻出然后再注,一省心力,二无讹谬,庶可引证的确,开人正眼,彼心甚殷,至昨又致书,意欲即成此举,以期与傅大士语录,并弥勒传共行。令光致书阁下,祈其为众生故,发菩提心,俾弥勒道奥,人所共知,不胜恳祷,光因将光所酌订之傅大士集,挂号寄来,并将玉仙之书,一并封于信函。谅必满玉仙与光之微愿,而以大笔为弥勒点出光明,令其照天照地于尽未来际也。
   傅大士道场,僻居山陬,近来绝少高人莅止。故其语录,频经抄写刻板,每次必增其错讹,或有赘疣,或有脱落。光见之,不胜痛惜。乃以下劣知见,为之配订。兴慈师重刻,当依此本。然世无善本,光无正知,未必一一皆能如法,其所改正者,当居多半,纵有改讹者,亦只居其少半耳。以世无善本,不能不为酌订。则死守慎重,不敢更换一字之例,则大士一片婆心,将封于错讹脱赘之闲文字中,而无由彰显矣。(此光自不量力行酌订之苦衷也。)按佛祖统纪卷七三纸后幅,天台六祖法华尊者,即徐陵后身。智者当陈朝,弘法京师,徐陵皈依座下,发愿来生弘法故也。傅大士语录,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书之中,有三四名。书签封面,皆作集,卷一二作传录,卷三作诗偈,卷四竟无正名。碑文则云附录碑文,余则只有附录二字。光酌立一名,通名傅大士集。初二卷旁书传录,三卷诗偈,四卷于碑文则标附碑文,各传则云附某某传。兴慈法师本,已与彼写样子,此系光所存本,故未标示耳。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二
  数日前,孟由之弟群铮,拟欲施送阁下所著诸因果书,及龙舒文,并光文钞。但以现世之读书人,绝不以恭敬圣贤经书为事,恐受者仍以读儒书之态度读之,则罪过无量。因致书于光,令作一劝告文,拟刊板印于皮面,庶有知者,不至仍以惯习为事也。光即作一篇寄去,但以学识短浅,殊难令人警省,然必有因此少改故习者。又念书已订好,加印实难,稍不留心,便可涂污。因思阁下若肯于所著诸经书之皮面,皆印此语,固于阅者大有利益,亦以法化人之一端也。今将其文另附呈。然此不过大致而已,倘阁下肯运大手笔,另作悚目惊心之文,则更为美善,固不必定用光文。但期人知敬畏,则人各得益矣。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此十方三世不易之常法也。惜今人多于此忽略,因兹只有虚研究之名,而不得亲断证之实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三
  光无知无识,迫不得已,效攒叶聚草之法以塞其责,蔚如谬为流通,亦不过暂时而已,久必湮没。蒙阁下录于大著各书中,决可遍及天下后世,真所谓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感愧无似。慧命经,前次尊札文略,光未得其意。今接手书,知阁下欲遍拔邪见之根,标其名而引光语破斥之,可谓深慈大悲,至极无加矣,谢谢。光芜钞由阁下过为赞扬,当流通遐方,于初机学佛者,大有裨益。待其已得门径,不妨以为刍狗,即仍为圭臬,亦无不可,以法无优劣,取益在人故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四
  接手书,谆谆以遍阅大词典为嘱,足征阁下虚怀无我,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了无足之日。光目力类盲,愧不能一效寻行数墨之劳,愧何如之。廿三日,方接到黄君所注之大士碑。窃思此碑文字典故,极难详悉,以故孙玉仙属意于阁下,拟为注出,以发起一切阅者之善根,俾现生得入净土,将来辅助龙华,其利益实非浅。今见黄君之注,凡人所不易知之典,悉一一指出,不但光与玉仙欣慰不已,即弥勒菩萨在常寂光及兜率天,亦当开颜而谓其能畅己出世本怀矣。此文一刻,必遍界流布,永永无已。光以无知,更欲助其流通,因将其中有彼此传写之讹处,及注中发挥不甚显畅处,用号码法标之,另书于纸,以期再为正订。古人著书,不嫌三四易稿,知黄君与阁下心交,断不以光之琐屑见怪,而乐于更订,以期于龙华会上,蒙弥勒世尊推为多闻智慧第一也。所惜者,山川遥阻,不能面晤于著时以尽朋友切磋琢磨之谊。其所标者,未必尽是,但以光之愚见,只如此耳。譬如野人献芹,童子奉沙,尽其自分,岂必欲人之见用哉。缅维阁下无我,黄君亦当无我,唯欲成就自他善根,当不以光为多事也。若黄君肯另修,则何幸如之,如其不肯,祈即将原稿寄回,即令玉仙刻之可也。  大词典七本,一○二九中层,印坏文成,下注谓熔蜡作印,置之泥土上,不的确。此殆指金泥,乃以蜡印印于熔化之金泥上。以金泥未冷,故软而能受印,以虽能受蜡印之印而成文,而其热力,随即化其蜡印,虽则化其蜡印,而印文一一显现,如是则印坏文成,同在一时。若作印于泥土,何能即令印坏。此虽不关紧要,聊表光之愚诚而已。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五
  适接手函,不胜惭惶。印光何人,敢当此誉。阁下欲初机易于入道,曲垂方便,光实钦仰不已。至于惠施大衍法财,极为感佩,但印光身不余钱,近以刻板刷印等亦不妨为阁下作功德。今日接蔚如函云,印光文钞,又于商务印书馆重排印。此款必须带来,待排妥,即用此款请光芜钞结缘。又祈邮至普陀数十部,以广阁下法施。又祈阁下交代商务书馆留板,省得二次有要者又复重排。又祈交代,勿用有光纸。仍照蔚如所印纸印。蔚如于廿四日已进京去,祈阁下费心交代。又观音灵感录,第五章第二十二页前幅,梁恭辰一段,观音告梵王咒心十种相貌名义,第一大慈悲心是,乃至第十无上菩提心是。前年佛学指南中作如此句法。以是字置于每句之上。光已详告,今又作如此句法,知阁下事多,绝未一一检点故也。此虽小故,然令通家见之,则见诮。不通家见之,则相效。光固直心直口,常欲以他山之砺石,为荆璧作资成之益也,故又白云。又十二行阿伽罗,罗字,系陀字之讹,乃阿伽陀也。友人以天台山万年寺图见赠,今转赠,以作心游之资耳。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六
  适接手书,知阁下志期利人,而又慎重其事。恐或有不当,则于法道有碍,可谓真心护法,真心益物。又以光贫于财,特寄邮票十双,谢谢。末世少真知识,每有无知俗僧,教人念佛,谓念佛一声,阴间即有一钱。而愚人见小,谓日念数万佛,即有数万钱,世间生意,辛苦艰难,绝无如此大得利事,遂发心念佛,作积钱计,并不知念佛之所以然。由其心心念念,以至诚心作积钱计,故随心随业现而为钱。张斌之事,的确不是妄造,所可惜者,未遇明眼知识,示其念佛所以耳。倘知其所以,以此恳切之心,发自利利人之愿,则斌将高登九品,果证无生矣,尚何积几仓金钱,以待至冥用哉。至冥君谓凡八斋戒至心念佛一声,亦注一银钱,足见世之以念佛作积钱用者多多矣。不知念佛功德,唯期死有钱用,如以如意宝珠,博贸一衣一食,岂不可惜。虽然,以尚书而因恳求织蒲鞋者,遂得还阳赎罪,其发大菩提心念者,其功德则非世间凡夫知见所能测度。故省庵云,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二语皆依经论所说而明,并非杜撰。凡录此等事实,当于其后,原其佛法正理。并阐明凡夫见小,只知念佛积钱,遂随心所感,随业所现,实有金钱几仓,贮于冥间耳。凡念佛者,当发普度众生之大菩提心,则现生诸缘顺适,临终正念往生,从兹出凡夫流,预圣贤会,承佛慈力,及己愿轮,回入娑婆,普现色身,度脱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岂区区一尚书而蒙恩灭罪哉。如此则令阅者断除下劣知见,开发真实信心。若止录本文,绝不评论,愚人谓念佛乃积冥钱之一法,从兹一唱百和,只期做鬼有钱,便失生西公据。智者见之,谓集录之人,绝无正眼。评其所以,则两得,否则两失。世间载籍,皆有与佛法互发明处,由其人未开正眼,故每致乖戾。如纪文达,袁子才,极欲令人深信因果,而自心未明,故每每自语相违。或错认消息,以魔境为佛境,况其他哉。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
  适接手书,并大士集,不胜欣忭。大士碑文,经黄君注出,则大士恩泽,遍沾群萌矣。随即与玉仙书,说其所以,并将阁下之信,一并寄去。注成刊板,固不必说,不刊,则彼何汲汲然欲祈阁下注也。但注成之后,当将原稿由光处转寄,待彼阅过,则刊木板,或排铅板,方可定夺矣。其万君所问,当书之于后。 大著大词典,字过小,光目力不能看,偶见一二则,似有可商酌处,亦书之于后。蒙佛接引一段下,所说不错。天亲论,即无量寿经论,亦名往生论。大藏目录,名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优波提舍,即论之梵语耳。隔阴之迷,阴谓色身,即五阴也。由此菩萨,未断三界内之见思惑尽。一经受生,犹有所迷,故云隔阴之迷。许多大根器人,最初亦与凡夫同一迷悖。或遇逢缘,或一闻开示,立地便悟,直同两世人一样。皆因宿世深植善根,未断烦惑。一经转世,便成迷悖矣。以未死为现阴,死而未受生为中阴,受生则为后阴。此后阴且约未死前说,若约受生后说,又名为现阴矣。隔阴之说,指此。拨置西方弥陀,以为心外取法,此参禅不得意人之通病。唯执有心不知有净土,与净土之教主也。意谓一切唯心,弥陀既在西方,即是心外取法。不知一切唯心,娑婆乃唯心之秽所感,极乐乃唯心之净所感。西方之阿弥陀佛,即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不达唯心,妄生取捨,其过可胜道哉。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以心净则佛土净,心秽则佛土秽,境之善恶,由心之善恶所感。断无有善心净心而感恶境秽境,恶心秽心而感善境净境者。以是之故,故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八
  接手书,知佛学撮要重修排印,广结法缘,不胜欣忭。所寄二十本,未曾接到。初恐包裹另行,或有迟一二日者,故拟书到方奉复耳。至今尚未到,恐邮局失落。然此善书,但有人看,即为得所,亦不必以光未见为憾。然邮局所寄物多,倘皆如此,不几误人大事乎。当与邮局说明,庶或留心耳。廿二史感应录刻本,阁下已有六七种,其诸史之奇闻异事,当无遗漏。阁下又肯并而排之,流通宇内,俾偏执断见,及唯信史鉴,不信余书所说因果报应者,皆得利益,是为不思议功德。不但于佛法有益,实为修齐治平之大法猷也。愿成书后,特赐一部,以舒愚怀。亦当不辞烦剧,遍向众有缘前宣说也。
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九
  适接所寄观音灵感录,佛学初阶,不胜感佩。光于戊午年,即受陈锡周纂修山志之请。光拟将大藏观音灵感事迹,一一搜集于志中,以作发明山主本迹实义。奈目昏如故,无由措手。今见阁下所集,不禁为娑婆无怙众生,得蒙依怙之庆。当藏之经厨。倘万一得遂,目力重明,重新修志之愿,当採用之,以答大士之鸿恩,以慰阁下之苦心,而令严令慈之莲品,当得转陟上上矣。佛学初阶,当相其有信心者送之,以广阁下法施。前所寄八大人觉经,当已收到。其所饬作初阶题词,文词鄙俚,不能发挥,所以不过塞责了事而已。
复丁福保居士书二十
    光本是毁谤佛法之地狱种子,幸承宿善,中道觉悟出家,修持净业,以期脱此苦恼耳。岂料契西,必欲令我入阿鼻地狱,将我之地狱种子,竟然做成了一个活菩萨。美则美矣,但是阎罗大王,决不许以凡滥圣。必要请我这个假菩萨,到那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等处显显神通,恐怕就将这付头面送掉了。不但西方不能生,恐怕在阿鼻地狱里常住不出了。你若怜悯我,快将此传焚毁净尽,令彼再不要做这号空套子事,则万幸万幸。
复丁福保居士书廿一
  接手书,及三藏法数,不胜欣慰。然光一向要书根印字,以后印书,通须书根印字,以便检查,而防遗失,此法乃保存书之良法也。高僧传尚待三年方刻板,五年始出书,其中错讹甚多,以喻昧庵身有职业,代为纂辑,写排之际,皆未详校。彼再三祈光校,而光直日不暇给。今日来信,言期缓三年,则不足忧。然其所阅书,多属各省府县志及所列种书固不甚多,其中遗佚当不在少。汝于群籍,颇称博览,凡有出格古德传中无者,当为抄出,按订年时,以备刻时随科前后附入。又此集无论。光欲请许止净居士作论。俾与前三集体裁一同。又梁唐宋三集,皆有遗佚,如于古书中见有出格高僧传中无者,亦抄出,附一补遗一编于后。许止净笔高万英,文雄一代。现为光作观音感应颂。正文已成,光令加注,明年三月当可告圆,则大士恩泽,普被寰宇矣。
复周群铮居士书
  了清和尚,以手书见示,深感居士为法真心,爱我至意,而不知其为爱之之道,故不得不略陈梗概,以去疑情。佛门汇载,乃欲以振兴法道,开导愚迷,非理致渊深,笔墨超妙如海阔天空,金声玉振,令人一见即能猛省,如暮夜闻钟,顿醒幻梦者,何堪凑入。印光一介庸僧,百无一能,兼以久婴目疾,不能遍阅经论,又以素无闻性,彻过彻忘,方寸之中,了无所有,何能预此嘉会乎哉。数十年来,无事不亲翰墨,蔚如搜其芜稿,为之刻板,已属过分,况今又作以贻时事新报馆乎。语云,无米不能炊饭,光非不要体面,但以无米之故,不能以土石糠[禾+会]假充佳肴,以贻人诮让。至于俗家族第,出家年岁,及所住之处,所作之事,乃大通家有功法道,后人录之以作标榜,发人景仰企慕之心,不得不尔。若光之庸劣,食息之外,了无所知,了无所能,何堪用此一套。用此一套,乃成刻人粪为旃檀,美则美矣,只是臭而不香。亦如以土木作金碧,华则华矣,但唯色而无光。光未出家,即以虚张声势为愧,况今欲从诸上善人,优游于安养世界,岂肯无而为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欺世自欺乎哉。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密法,又有何憾。一日念佛三十万,则是意根舌根俱利。然不可徒羡其所念多,当致力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已。又今之泛泛然修行者,多多皆是不修实行,止图虚名。光曾见许多日课十万弥陀者,皆属虚张声势,以自诳诳人耳。此种习气,染之则徒劳无功,小则无而为有,大则以凡滥圣,非徒无功,其罪有不可尽言者。 现今僧人虽多,能弘法者甚少,由请法师不易,故致如是。然听经如为修持净业,发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则其利大矣。若止求通达教义,不以净土为事,则断惑证真,恐无此力,带业往生,又以不生信愿,虽有佛力,莫由依仗,则成有因无果之业识茫茫人耳。须知一代所说,皆属自力法门,乃通途教理。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不能现在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 学道人事事从实,信札后何得空用百拜字,将以此虚套子为恭敬乎。以后不宜如此,但云顶礼而已。 林心莲信,问及李卓吾,此人盖亦似是而非者。观其出家而不受戒,便自说法,及地方人谓为狂悖邪说,则又加冠为儒。以卓吾之学识,何不能推陈儒释心法,而便率尔还俗,则其行为,无有定章,任己意见而为,尚得谓之为明理尽性之君子乎。居士传特为立专传,实为过举。恐林尚不以光言为是,故补书于汝书中。 汝久欲出家,不知若何恳切。今见汝在太平寺,盖亦悠悠泛泛之伦。其欲出家,乃图清闲自在耳。若果欲修持,断不至如此宽泛。 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凡研究时,必须息心静虑,凝神详阅,则如入大宝洲,必有所得。倘如赶路之只图快,恨不得一下看完,则不但经义莫得,久之或反受病,以致伤气吐血等也。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甘受损者,无往而非损。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己未具正眼,故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楞严贯摄颇明了,然释文最易明了者莫如指掌。但指掌大关节,多有与文句不合处,是在各人之善会耳。初须将净宗研究到无动惑处,方可泛阅各经论。倘净宗未能了明,一经泛阅经论,难免随经教知识语言转,反将净土置之度外。今人稍于经教有得,即注重于研究。稍于宗意有所发明,便注重于参究。其源总因不知自己是业力凡夫,不能自证解脱耳。极深妙者,即极平常者。譬如一句佛号,本极平常。念至及极,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均可悉得。又如树木,本极平常。而生根出芽,成干成枝,出叶开华结果,实有不可思议之妙。故知看做平常者,方能实有诸己也。若唯知其深妙,则多分难以措之躬行,只成深妙之说语矣。 令友患病,只宜劝其回家将养,万万不可令来普陀。以彼系大派头,食用须精,屋宇须华,供役须伶俐。一不如意,便生烦恼,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况彼自大自高,绝无信心。虽汝兄开名代祈归依,光至上海绝未一次礼拜过。(光非责彼不敬,由是知彼自大,兼乏信心耳。)何得令至山养病。若不将此种种说明,彼或受汝兄弟二人劝,冒然不思自己是甚么身分性情,法雨是甚么区处,或可即来,便成障碍,仍然不久即去,反成无益有损矣。千万不令来山,以致彼此不安。 弘一师只好作自了汉,万不能任事。以心行细微,任事必受伤,受伤则中辍耳,若自己用功,则自适其适矣。 买物放生,若依究竟自愍愍他而论,固当埋之不可仍倒于水中,以死物浮水,究非善策。若谓已死,与家人食,并施与贫人,亦无不可。当令食者多多为彼念佛,以此是放生物,否则食之有罪过。若能为彼念佛,则彼此各有利益。以此相劝,亦能诱彼食者少种善根。即非放生物,本属自己办来食料,为其念佛,亦于彼此各有利益。汝崖板如此,谓已说归依念佛者,便吃不得,则是令食肉者概勿念佛也。彼等吃肉之人,只知肉为美味,不知后来自己也做了美味教人杀的吃时心里难受。他既是这样不洞事,任他后来教人杀的吃便了,何必要费尽心思劝他,他要讨到教人吃,你教他不要讨此苦头,他心里反不安乐。尽他去,让他替人做菜吃,到了那个时候,心肝疼烂也无益。那时他自晓得今日之错,及我与汝之话,不是弄耸他,已迟了也。 药是治病之物,有业则药便不奈何。况要死,药岂能回生乎。即无业能志心念佛,病自不生。有病,药亦可用。若专靠药,则富贵人医生家,便皆无病长寿矣。 彼食肉者,贪心所使,欲令勿食,当从因果报应及被杀之生苦痛怨结上说,则易于动人。若但辨明是净非净,乃其末事。而且彼既要吃,那论涉及非净之事。前有一大居士,弘法数十年,尚日日食肉,(此人之名,光不说,汝可想而知之。)况泛泛然者乎。汝若真欲利人,宜流通古人极惨凄之成训。若汝所作之一人放生,十家获益,及此非三净说,乃讲家支离琐碎之义。有信心者,尚生善心。无信心者,或更诽谤。十种利益收到,送尽。详细思之,颇有令门外汉起异议处,祈送完勿再印为是。不谓汝所说不是,只为未能得其要领。要领何在,在于结怨联仇,生生世世互相杀戮。汝但至心念佛,为彼屠者及所屠之物作超脱计,则有大利益。若区区然以一文登于各佛报,究有几多人看。汝妻与妹定要用肉待客,此二人一死,定规要变猪羊鸡鸭鱼虾。若不变此种被人杀而食之东西,则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东行。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故。祈以光此语令彼看,或尚有可救。否则当常常作人待客之最好食料,不知他心满意足,或痛苦望救而万无可救之机缘耳。世之素食者多强健,肉食者多疾病。以肉食浊恶,易生欲心。素食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心轻微。愚人不明理,以肉食养人,系欲自他来生后世皆变畜生耳。可不哀哉。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头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缘。若特起一种之决烈心,必期于即去,则便成著魔之根,后来之祸,何堪设想。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素患难行乎患难。此行乎患难,汝今当仿而行之,为素疾病烦恼而行乎疾病烦恼。视己为常病之人,则无躁急求愈之心,而一心念佛,方能速愈。见所瞋所爱之眷属,即作此人乃我做工夫之试金石,偏要宜生瞋者不生瞋,宜生爱者不生爱,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转病苦为安乐也。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时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则病苦自能消灭,眷属自能调善,愿深思之。 病未大还原,断断不可近女色。 现在除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不可挽救。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刘池诸君,可谓知病知药。然未提及家庭教育,尚未能圆满具足,祈与诸君详言之。 如来说法,悉顺人情,不强人以所难。如受优婆塞戒者,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或具受之,悉随人意。即如淫戒,出家则须全断,在家则唯制邪淫。以男女居室,大伦所关,故不为制。然既受佛戒,必须节欲。若不为宗祀,唯图快乐,虽不犯戒,亦有大过,不过比邪淫为轻减耳。菩萨处俗既有妻室,虽无欲念,亦当俯顺人情,时行夫妇之事。以凡夫不能无情,若欲绝不与相亲,则或出怨恨,致起毁谤佛法之衅。不但不能增长善根,或致造谤业,堕落恶道。以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乃曲顺人情,巧设方便之大慈悲也。但当节欲,不必绝欲,一季一亲,庶不致妻有怨望之苦,于汝修持亦无碍,且可以诱令修持净业。当云,若不修行净业,即永与绝交,彼自会勉而行之。至于生子与否,固不须论。以汝兄弟子甚多,岂必自己有子,方为不绝先祖之嗣哉。良以夫妇相处,殆有夙缘。不能使其种善根,忍令致彼堕恶道乎。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孔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汝一意修行,断绝欲事,彼或长时怨望,或致抑郁而死。汝果上品上生,固无大碍。否则于亲有拂意之咎,于妻成怨对之人,亦属大累。较稍开欲事之累,深之多多矣。光为僧人,断不劝人造业。人既以身从汝,当尽夫妇之道。此实修行要义,伦常至情。祈发菩提之心,摄彼不知欲为苦本者,同生无欲之极乐世界,庶可不负夙生有缘,今为夫妇矣。 又妻若生子,则为大累,无子则安乐之极。而侄子一群,何一非子。刻实而论,汝之福,较汝兄汝弟为殊胜多矣。但世人多看不到此,遂毕生为儿女作奴仆。试一思之,实为大幸。此语虽违情,实至理至情。 令友七祖兄弟,乃一父所生。五祖儿孙,皆一曾祖遗胤。二间边屋之交涉三百余元之出纳,便欲经官理论,当必花钱。而诤讼一事,唯逞口辩,彼无理更欲反为有理。使彼起恶心,发恶言,俾旁人世人,谓彼家祖德已衰,故此等子孙同室操戈,阋墙见咏,其辱及先祖罪孰甚焉。家庭之间,屑小事体,当上顾祖恩,破格从宽,不得如同世人一样论。即属世人,尚有举行义务,唯欲人各得所,虽千金不顾惜者,况同一曾祖遗胤乎。且七房各有产业,其家中用度,固不靠此以为过活,何得彼此效尤,各不相下。为争此数十元之故,经官理讼,未必七房一元不花。纵一元不花,无如祖德已丧,其辱甚于破家败产。彼一房自己,尚自给足。以祖业公产,欲为独得,致六房群起不平之心,已是弃祖先于度外,唯欲为子孙谋富耳。夫背祖德,犯众恶,莫道三百余元,即三百万元,亦非子孙之福,乃为子孙招祸以企灭者也。读书明理,何暗昧如此。试观古今凡属济人利物,尊祖敦族者,其子孙莫不居高位,享厚福,世德相承,绵绵不绝。其唯知利己,不顾祖宗国民者,莫不三世而灭绝相续也。何以故。其根本心地已坏,如以毒水灌溉花木稻菽,不唯无益,而又害之。彼既如是,其他六房,何可效尤。而必欲所行相埒,绝不肯高占地步,而决定要同彼同厕足于卑污浊秽之中乎。当思先祖若不留此屋,将不复为人乎。又先祖幸有厚遗,若一贫如洗,其将共谁争乎。以此思之,让彼堂兄弟数十元,有何不可。范文正义田为周族人,况同堂乎。范氏从宋初至清末,科甲不绝。乃由文正公厚德,及子孙能世守以修祖德之所致也。令友同房兄弟等,皆是书香子弟。纵佛法甚深道理未闻,此等事想亦曾闻。何不见贤思齐,以培祖德为事乎。祈将光此书遍示令友各房,或可各念祖德,归于旧章。否则劝令友将己之资,为公用之,以期息事。渠无子女,亦当作为子女用之,则有光祖德,有光法道矣。过此以往,非光所知也。
复李觐丹居士书一
  接手书,不胜感愧。光粥饭僧耳,除著衣吃饭外,别无所能。幸尚肯学愚夫愚妇之派,不致徒叹奈何而已。阁下欲受皈戒,何不择道德学问高超者,而择一粥饭僧。然则阁下亦将欲逐愚夫愚妇之队,而不愿附于高超奇特之班耶。虽然,当兹时世,尚是愚夫愚妇之所行为有实际。倘高超奇特者,肯将高超奇特放下,其结局必有大高超奇特者在。若不肯放下,则其结局,亦只得高超奇特之虚名,决无高超奇特之实际可得也。念佛一法,理极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应,第一是志诚恳切,第二是听,反闻念佛声,诚听兼到,昏散自除。
复李觐丹居士书二
  接手书,知居士自任,及募任大士颂以二千部为准,不胜欣慰。居士慨人心之不古,善书之散出者绝少效力。然吾国之人近五万万。安士全书,光先刻付木板,次令中华排印,募止四万。中华带印与另印共一万二千部。若论效力,亦有一二。特人未详察,多不知耳。关絅之之相信佛法,乃因安士全书木刻本起。志圆为之讲说,从之生正信心。使沪无絅之,沪地之景象,恐远不及此。吾人但发一与人为善之心,其人之能奉行与否则任之。印光之于净土法门生信,由于龙舒净土文下卷,足知书之益人也,深且远矣。观世音为法界众生恃怙,倘人各知之,由冀消灾免祸,以迄了生脱死者,当大有其人。惜世之未有搜辑,致不习学佛法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6-29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皆不得知。此光之所以请许止净居士之著此(大士颂)书也。
复李觐丹居士书三
  日前明道师来,言汝之宋藏,送于显宁,功德无量。彼自不量力,杭州破寺接到四座,皆由沪上各居士佽助及彼师维持。后山上三圣堂被回禄,烧其一半,其师无力兼顾。现欠工匠及各货账三千多元,无法可设。光处之余资,多归灵岩寿量两寺,亦不能为彼设法。彼惟求前已出过功德者,各借三百元,然恐未能一一全付。居士若肯救彼燃眉之急,则明年尚可进行。否则便成半途而废,岂非功败于垂成乎。
复李觐丹居士书四
  宗门中语,只好置之不论。若欲知其所以然之意,必须要有点悟处。否则纵看其书,亦如与外国人说话,完全莫名其妙。况年已及耆,而时世如此,何可以最可宝贵之时光,究此无头脑语句。每有在宗门数十年,犹不知其话为何意。纵用意猜度,也是在梦中说梦。祈取消此念,一心念佛,念到心佛两忘时,一见此语,不禁好笑。即不能如是,但得往生,尚可亲证其理,况解其语乎。若不以光言为是,终日看宗门语录,则宗亦未能通,净也不注重,生死到来,便只好随业受生去。
复李觐丹居士书五
  昨接手书,知圣定已生西方。临终正念,殁后顶暖,面色愈好,酷暑不臭。即此数端,决可定其往生。至于生品,总在中品。以中品皆戒善世善所生,亦不必要好听,定其上生。即下品下生,业已超过三界诸天之上,况中品之下生乎。四十九日佛声不断,不但于亡人有益,于现在眷属大有利益。灵岩例不念经,拜忏,放焰口,做系念,做水陆,传法,收徒,讲经,传戒,做会。日常功课,与普通打七同,唯有信心,不务繁华者,求打佛七则允许。若广招亲友,及少年女眷,七先即来,七后方去者,亦不允许。十七年张鸣岐(系皈依者)打七七未去一人,十八年亦(系皈依者)打二十一七,亦未去一人。十九年有二十多七,不过五六家去人,然亦只住一二天二三天耳。二十年以人多屋小,大起修造,其七更多。今将碑记寄汝一张,阅之即知。汝若欲利济圣定,在生常素,丧期想不至于用荤酒。至于葬及后来之祭祀,当戒令郎勿效俗例。光于朝暮课诵回向时,称彼法名,回向三七,以尽师生之谊。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汝之功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工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 三轮体空,即不居其功,不以为德之意。如汝所说,便成混然无知,何名体空。所言体空者,了了分明,以分别其当施不当施。但不自以为有功德于人,亦不以为人受我恩惠而已。金刚经所谓不著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者,此之谓也。若好人坏人不分别,尽量施于坏人,令彼得之造业,则成罪过,不名功德矣。
复李觐丹居士书七
  佛法广大,无量无边。吾人以博地凡夫之资,欲于现生了百千万劫难了之事,当筹度己力之大小以修。且莫妄充通家,此法尚未真得,又去钻研他宗。致于此最易得益之事,反弁髦视之。以致仍旧百千万劫不能了耳。佛法犹如太虚,了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所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者,约自己所立之地位言也。既自己不能与太虚相契相合,须必按自己所立之地位以论。不妨于无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中约自己而定以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而禅宗,相宗,密宗,无一宗不好。然以年已半百之人,得仗佛力,能以具缚凡夫即了生死之法,而复致力于其仗自力之法门,虽能助净业而圆通见解,诚恐心力不及,则以彼为正,以此为稍带,必至难以得力。光并非拒人研究他宗,有不谅者,加以严厉之讥,谓禁拒人研究他宗。则光于冥冥中得福,而大众以光为佛怨矣,祈自裁度而定之。 又南京慈幼院成立后,汝出三百元,其年尚未开办,次年开办,故未再收。闻前年仍出三百元,去年去信云系特别捐,故今年亦不敢去信。前余峙莲说及,拟求汝任一长年捐。或数十元,或一百元,随意。法云寺自去年以来,学生蒸蒸日上。有王建屏者,一商人耳,家道不过三几万金。而闻法云之慈幼院,特往瞻察喜极。为各学生,缝衣,缝被。所有程度可以出而谋生者,彼包荐出于各行店。彼之门生,开行店者有二三十人,兼及朋友,故彼膺此重任。从去年至今夏,已为荐出四十八人,尚有要者。以程度太浅,不肯令去。故学生加额至一百六十名,所有旧屋不敷用,又修十余间作工场。而王建屏又令彼店中作纽扣师来院教之,不要学俸。学生学好即按货开工钱。此一宗,不须本钱,颇为有益。又法云寺所作器物,人皆争买,以坚实得受用故。近几年来,虽有加入任捐者。而先所任捐之人,或有移之远方者,或有去世者。而院中经费,比前较大,颇觉吃力。
复李觐丹居士书八
  法门秋晚,讹谬甚多。但能生正信心,持诸净戒,则根本已得。其余枝末,悉皆从宽。若一味依古,则今人既不深悉佛制,今时所行,一一皆不可依,便成拒人入佛法之言论矣。 若一一皆依佛制,今之僧人,皆属白衣道人,未必皆能合法合律,况在家二众乎。又佛制亦有随方俗所立之例,即如今日之僧衣,亦非佛国僧衣之制。然行之既久,固当为法。又佛制僧皆露顶,跣足。露顶夏则悉依,冬则能依者,便无有几。跣足,则更难见其人矣。是以不宜固执枝末以论,当从本源而修,则有利益。若一一要悉准佛昔日原制。则今日之经,皆不应受持。必取贝叶梵文者以受持,则方为不背佛法矣。
复李觐丹居士书九
  宋藏,灵岩系光为请。佛日系天津一弟子为灵岩请,已有,故归于佛日。福建一弟子,托光为其乡一寺请一藏。及请后,已交款,(预约先交清)彼查一友已为请之。故光为请之一藏,归于龙居。(在佛日之前)光已自出资请两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4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