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93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6-29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以法身为体。由烦恼故。不见果报体即法身。若断烦恼究竟尽时。便见身诸毛孔。量同虚空。遍含尘刹。不可思议。岂更有果报可坏。令其扩同顽空耶。问曰。设云果报坏时还归法身。亦有何过。答曰。有过。若烦恼未断。则果报坏时。复生异熟。何能证会法身。若烦恼断时。则幻化空身。本即法身。何俟更坏果报。问曰。此则法喻有不齐过。答曰。凡言喻者。只是少分相似。如雪山喻象。岂可责其尾牙。满月喻面。岂可求其眉目。今以虚空而喻法身。岂可责其灵知寂照。当知众生现前一念心体。即是诸佛所证究竟法身。绝待真常。不可为喻。但由烦恼自覆。有而不知。故不得已。须设众喻。欲明举体随缘。则喻以如金铸十界像。仍恐迷者谓有造作。谓有分剂。欲明对至即现。则喻以如镜写妍丑容。仍恐迷者谓有彼此。谓有内外。欲明迷悟无性。则喻以空华起灭。冰水互成。仍恐迷者谓迷能生悟。悟亦生迷。欲明智断不坏。则喻以如金出矿。如木成灰。仍恐迷者谓一分是常。一分无常。所以一切言诠。皆不能及。譬如盲人欲辨乳色。闻鹤谓动。闻雪谓冷。闻粖为软。闻贝谓坚。种种忆想。终不能见乳之真色。圆觉经云。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未证无为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此之谓也。今不得已。更助观心一释。令有智者。直下荐取。现前一念心体。悉能容受一切众生种种果报。以一切众生种种果报。皆依现前一念心体而有建立生长。住于现前一念心体之中。为现前一念心体所摄。以现前一念心体为体。无有能出现前一念心体界分者。当知一切众生身中现前一念心体。不可毁灭。若烦恼断坏时。还证现前一念心体。而现前一念心体本界。无增无减。不动不变。思之思之。问。若果报即是法身。不须灭者。则烦恼即是般若。亦何须断。答。若知烦恼即是般若。般若现前。无复烦恼。名烦恼灭。乃是非灭非不灭而论灭耳。岂真有烦恼实体而可灭耶。又问。若烦恼非灭非不灭而得论灭。则果报亦非灭非不灭。何不论灭。答。烦恼如形。果报如影。烦恼如声。果报如响。烦恼如目翳。果报如空华。故但论烦恼灭。不须更论果报灭也。问。以虚空喻诸佛法身。几义相似。几不相似。答。一无始终。二不生灭。三无处不遍。四包容无外。五无障无碍。六不可撮摩。此是似义。一虚空顽然。法身真觉。二虚空但名。法身有体。三虚空凝然不变。法身举体随缘。四虚空荡无一物。法身具无边德。五虚空与色为二。法身众生不二。六虚空但是心心数之相分。法身总摄心心数之四分。四分无非法身体故。此即不相似也。若能了达四分无非法身。则此虚空相分。亦即法身全体。非是法身少分。所以芥子中空。便同十方太空。便同十界众色。此岂烦恼情谓所计对色之空也哉。二就佛界明具九竟。
△三就迷悟明十界又二初明迷悟差别二明究竟平等初又二初约无明熏习有六凡二约法身熏习有四圣今初。
但从无始世来。与无明心俱。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习因缘故。起妄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说彼法身名为众生。
无明心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即根本住地无明。所谓界外同体惑也。由此根本无明痴心所故。令法身体。举体而为业相。即成诸心心数自证分及证自证分之内体也。痴暗因缘熏习力故。现妄境界者。即无明熏真如体。令彼心心数体。幻成见相二分也。依妄境界熏习因缘。乃至计我我所者。从根本无明法执。而起枝末无明我我所执。所谓界内见思惑也。造集诸业者。无明缘行。造于有漏善恶不动三种业也。受生死苦者。三界分段生死。乐是坏苦。苦是苦苦。不乐不苦是行苦也。即是法身流转六道。故名众生。设无法身。即无众生之名可得矣。
△二约法身熏习有四圣。
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槃道。信归一实。修六波罗蜜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
法身熏习者。即以本觉之性而为法身。由众生无不具此本觉性故。得受有漏闻思修等熏习。由熏习力为增上缘。资本觉性。令起无漏出世间智。更不资熏烦恼种子。故得烦恼渐薄。由烦恼薄。故能厌离世间虚伪果报。厌离虽同。发心有异。若其无始法执重者。则先求涅槃道。若其无始法执轻者。则能信归一实。若约发心差别。则求涅槃者。名为二乘。信一实者。乃名菩萨。若约究竟所行。则一是渐悟。一是顿悟。同名菩萨也。究竟离无明睡。即转名佛。设无众生。亦无菩萨.佛可得矣。初明迷悟差别竟。
△二明究竟平等。
当知如是众生.菩萨.佛等。但依世间假名言说故。而有差别。而法身之体。毕竟平等。无有异相。
法身喻如湿性。众生如冰。佛如纯水。二乘菩萨。如冰渐泮而未尽也。冰之湿性无减。水之湿性无增。故云毕竟平等。可谓但转其名无实性矣。二广释竟。
△三总结。
善男子。是名略说一实境界义。
合前心体心相及如来藏三义。乃可略显一实境界。以为进趣最初方便也。初示一实境界以开圆解竟。
△二示二种观道以显圆行二初正明二观即圆正行二曲为障缘即圆方便助行初中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料简今初。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二别释二初释唯心识观二释真如实观初中三初正示观门二观成胜进三结观功能初又三初观境唯心二善知心相三观门成就初又三初示所观境二示能观观三劝修简过今初。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
一切时。谓行住坐卧等时。一切处。谓见色闻声等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谓做作语言攀缘等业。以要言之。不出六行六境。一一无非所观境也。六行者。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五语言。六做作。六境者。一见色。二闻声。三嗅香。四受味。五觉触。六知法。于此十二事中。并须修学唯心识观。
△二示能观观。
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