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9|回复: 9

[佛教经藏] 吉祥人生——解读《佛说吉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会闲法师讲解的《佛说吉祥经》精炼而详尽,有缘细读者,必能获益。鉴于此经有裨补时世之失,造化人伦德业之功,实为人间佛教之本,堪称无上菩提之基。故载于博客流通。会闲法师,博士,现任普陀山佛协副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常务副院长、普陀山普陀讲寺监院。本文是根据法师2012年9月29日于普门讲堂开大座录音整理而得。
**吉祥人生——解读《佛说吉祥经》

**                                            会闲法师

**

**尊敬的诸上座、各位大德法师、大德居士:

**

**    大家下午吉祥!先请大家和我一起合掌念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声)!

**

**    非常荣幸能受我们惟老的邀请来普门讲堂和大家分享佛法。有点紧张、因为在座的有我的老师、我的学长、我的领导、我的同事,可以说诚惶诚恐。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特别深奥的佛法义理,而是来谈谈什么是吉祥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人生?这是我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何为吉祥?吉祥,其实就是人生的一个理想境界,怎样的理想境界才算是吉祥的呢?我想,这种理想的境界至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

**    (1)身体、心理、人格、社会关系等都得以健康;

**

**    (2)个人智慧、名声、谋生以及发展的才能等都得以发挥;

**

**    (3)有美好的居住环境、有理想的伴侣、有师长和亲朋好友;

**

**    (4)得到各类有形或无形的内外支持;

**

**    (5)有良好机会,以及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的运气;

**

**    (6)五福齐全: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

**

**    如果能达到以上这六种境界,你就拥有了吉祥的人生,生活当然幸福。那么怎么样去拥有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我们佛教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经典,叫做《佛说吉祥经》。这是一部非常受欢迎、非常受尊敬、并且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经典,说明什么是“幸福吉祥”的经典。

**

**    本人非常喜欢这部经典,原因是在上座部的佛教国家斯里兰卡呆了八年,他们不管在家出家,只要是佛教徒,每天一定会诵这部吉祥经。这部《吉祥经》又叫《幸福经》。今天我所参考的译本是由李荣熙居士在1935年从巴利文翻译过来的,发表在当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佛教日报》上。解放前太虚大师最早组织了五比丘到斯里兰卡留学,他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兰卡追随当时著名佛教学者VAJIRAPANNA金刚智长老受学。因为同在一个地方留学过,这是我喜欢的第二个原因;第一次听人讲这部经典的是我们的净旻法师,听了更受启发;平时断断续续听了最多的是明禅法师,他逢人便介绍这部经,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解释、讲解,津津有味。所以我也下决心推广、学习这部经典。

**

**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走进佛陀的世界,一起来解读佛陀诠释的吉祥人生的密码。每一件事情的产生都有他的因缘,佛经也不例外。那么这部经典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

**

**    相传,佛陀在传授这部经典之前的12年,当时的印度一直存在着一个什么是吉祥的问题,吉祥也就是幸福的另一种说法。这个问题在在家人之间引起广泛的讨论,他们彼此相问:“吉祥是什么?什么是吉祥?”有人说这个是吉祥,有人说那个是吉祥。一些人说看见想要看见的事物是吉祥:有些人则认为听到你想要听的声音就是吉祥。又有人说:闻到想要闻的;吃到想要吃的;碰触想要碰触的,就是吉祥。甚至还有一些迷信的说法,而且这些迷信不容易破除,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有它们的迷信,一些佛教国家也不例外。比如,在缅甸,人们认为猫头鹰的声音是吉兆。如果一只猫头鹰飞到你的家里,并且制造些噪音,那么你第二天就会得到某些东西,进财之兆,所以认为猫头鹰是个吉祥物。在斯里兰卡和新加坡,到处是乌鸦。在兰卡,出门碰到乌鸦叫是吉兆,若是被乌鸦屎击中,那是大吉大利的事情。我开玩笑说:“出门乌鸦叫,下来一泡屎,劈头又盖脸,是为最吉祥。”

**由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吉祥的看法,大家意见不统一,于是就争论不休。这个问题就一直被讨论着,并且很快被传到天堂,天上的神仙和天人都知道了。然而,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吉祥。他们又开始彼此讨论,互相问答,最后,还是没有一个满意的结论。

**

**    于是天神们便前往他们的国王—--帝释天王请教什么是幸福吉祥。帝释天王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个人肯定知道什么是幸福吉祥,我将去请问他。”

**

**    于是,午夜时分,他来到人间,化作普通天人,走近佛陀并询问什么是吉祥。于是,佛陀告诉天神什么是真正的吉祥。佛陀的回答就成为了《吉祥经》的经文,当中开示了种种最高的吉祥。这就是佛陀讲这部吉祥经的缘起。下面请听我先读诵一遍原文:

**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解经题:佛说吉祥经

    佛是梵文Buddha佛陀的简略,汉译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佛是最幸福、最自在、最完美、最如意、最吉祥的人。

    佛说是指本经乃释迦牟尼佛所说,佛是俱有说不尽的功德智慧的人,是最吉祥的人,因此“佛说”即是金口宣说。

    吉祥吉无不利,祥为瑞兆。对于人生而言,即是身康心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都处在最协调、最完美的境界。具体的说,凡是福德、智慧等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祸变烦恼等我们不该得的,我们得到了,那就不吉祥。

     经是释尊演说的教理。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吉祥经》理解为佛陀传授给我们的,怎样拥有最吉祥人生的经验和方法。

    如是我闻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说,记录佛一生所说的经藏,必须在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句,以区别于外道经典。(相当于现在的专利号、商标和防伪标志一样。)
佛陀兴教说法,必须六缘具足,又称六种成就或六事成就。即:

    如是为第一成就,称信成就。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佛陀亲口所说的教法。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这个法是佛所说的而不怀疑,故称信成就。我闻为第二成就,称闻成就。即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一时为第三成就,称时成就。即指说法的时间。 佛为第四成就,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在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为第五成就,称处成就。即指说法的地方、处所。舍卫国的位置,大概在尼泊尔境内。 祗陀园给孤独精舍的典故,在座的法师们都听了N遍了,这里不再介绍了。
时已夜深
    上面的一时,为机缘、期遇之时。这里指请佛说法的具体时间,是这一天中的深夜时分。帝释天王选择晚上的中夜时分谒见佛陀,是因为中夜是天神接近佛陀,向佛陀请教问题,或听佛陀说法的时间。根据《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一天是很辛苦的。在印度白天晚上一共是六时,我们常说昼夜六时恒吉祥,白天分初日、中日、后日,晚上则是初夜、中夜、后夜,这个时间概念相当于早上六点到晚上六点这是白天,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是黑夜,夜三时,昼三时。戒律里面讲到比丘的生活是初夜、后夜精进行道,中夜可以休息,要按这个指标来说,实际上就是休息四个小时,相当于晚上八点到十二点。一般,在家众可以在下午去见佛陀,下午的时间是属于在家人的。午后、傍晚和初夜时分则保留给比丘僧。比丘们在这段时间面见佛陀,并提出问题请教等。第二夜分或中夜是天神的时间,那时人们已熟睡,所以,佛陀的周围就不会聚集太多的人。据说,天神并不想到人间,因为他们无法忍受人类散发的味道,听说奇臭无比。他们大约在离人类100由旬—也就是几百哩远就能闻到人类的恶臭。

    有一天神
    为第六成就,称众成就。天神为当机者,请法者,又代表闻法大众,相当于学生代表的身份。天神为六道众生之一,是具有灵妙不测之德者的通称,持五戒不失人身,修十善才能感生天上。
  殊胜光明,遍照园中
    事物的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众天神由善业福报,而得光明神力。这位天神是具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这殊胜的光明就是他的身光与心光,是他的福德之光与智慧之光。他以身心光明,遍照整个祗陀园,代表人天大众,向佛请教最吉祥的事理,足够说明这场佛说吉祥经的法会本身就是一件最吉祥的殊胜稀有之事。

    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这位身心放光天神,来到佛的处所,缓步前进,向佛陀恭敬作礼并站立一旁。他将心中的问题,以偈颂的形式,向佛请教。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天神与人,是六道众生中的两善趣,地狱、饿鬼、畜生是三恶趣。我们要敦伦尽份,持守五戒才能得人身;广行十善,积功累德才能生天界。天道与人道的众生,虽然在六道中的品位最高,处的环境最好,寿命最长,福乐最多;如果拿天道与人道相比,品位、环境、寿命和福乐又有天壤之别了。但是,生在天道与人道最终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

    天神的不幸福表现在哪里?就是天神将死的时候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神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发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腋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神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同样,如果我们人类,违背了人伦道德,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等种种恶行,也将感受五种衰耗之果:(一)求财所愿不遂;(二) 如有所得,日当衰耗;(三)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即便在天道与人道,这种衰变、坏堕都无法避免,我们又怎能不忧愁思虑,以求幸福与吉祥呢?这位天神代表人天大众,向佛请示幸福和最吉祥。于是世尊如是答言:世尊就是这样回答的。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请问诸上座,世间最可怕的是什么?贫穷、饥渴、疾病、恐怖、绝望等等。其中,愚痴最可怕。愚痴,是人生三毒之一,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所谓愚痴人,是笨拙无知,心性闇昧,不通达事理、迷惑妄取,而做种种不当行为的人。愚痴的人不明理,不明理的人就颠倒、邪见、恶行,不但影响自己、影响当下,而且影响他人、影响后世。与这样的人来往有什么害处呢?

    俗话说:宁愿为有智慧的人撑伞,不可为愚痴的人出主意。这里说个奸臣与昏君的公案:宋康王问相国唐鞅:“为什么我对臣民这么宽厚仁慈,他们却不爱戴我呢?”唐鞅说:“主公,做君王的不该要臣民爱戴,而该要臣民害怕。你对有罪的人总是重罪轻罚,他们当然就肆无忌惮啦。只有重罚轻罪,主公才会有足够的威严。”于是宋王就开始轻罪重罚。不料轻罪重罚的效果不佳。因此再问唐鞅:“我杀的人已经够多了,但是臣民还是不怕我,这是为什么?”唐鞅说:“主公杀的人,都是有罪的人。只杀有罪的人,没罪的人当然不必害怕。主公想让臣民害怕,就要不管有罪没罪,时不时地滥杀一通。那样臣民就会人人自危,对主公敬而畏之了。”康王觉得有理,过了不久,他就把唐鞅杀了。这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典故。真可谓“昏君有过,奸臣有罪”。最终落得昏君丧国,奸臣丧命的可悲下场。可见亲近愚痴人,轻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重则破国亡家,丧身失命。亲近不得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则愚痴人畏影恶迹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赶路的愚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脚印。为了甩开脚印和影子,他越走越快。可是他不知道,无论走得多快,影子始终寸步不离脚跟;他不知道,自己走的路越多,脚印也就越多。他更不明白,只要走到树荫里,影子就没了;只要坐着不走,脚印也就没了。他还以为是自己走得不够快,未能甩掉影子与脚印,于是拚命狂奔,终于力竭而死。所以生活中不要亲近、接近愚痴人。

    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人生的幸福不外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心灵健康;第二身体健康;第三不缺财富。
    愚痴人就是心灵不健康的人,但一般情况下,除了有精神病的人,谁也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心灵有问题的人。用佛法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心灵是不是健康,就是看我们当下是不是有贪、嗔、痴等烦恼,如果有这些烦恼,就会被这些烦恼所障碍,佛法叫“烦恼障”,就算不上吉祥了。那要如何去除这些烦恼呢?用智慧来对治,怎样获得智慧?一是靠自己修学、觉悟;二是靠善知识引导。所以佛陀接下来教我们:“应与智者交”。

    我们平常为人处世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与智者交,就是求人和,是选择人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都不愿意与口是心非的小人相依为伴的。常言道:“勿友不如己”,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有个笑话:说的是从前有一个秀才喜欢卖弄才学。一天他看见有一位村姑手里拿着一个大篮一个小篮,便卖弄说:“大篮也是篮,小篮也是篮,小篮放在大篮里,两篮并一篮。”村姑很讨厌秀才的酸样,便挖苦道:“秀才也是才,棺材也是材,秀才放在棺材里,两材并一材。”秀才差点羞恼而死,说明有知识的、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有过人的智慧。

    什么是智者呢?智者,就有智慧的人,具有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俗话说:大的罪恶后面必有大的智慧。世人的智慧如果没有了道德内涵,仅剩下经验和知识,完全被欲望和贪婪所驱使,就会变成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不可告人的机谋和狡计。如果一个人光有智慧、能力、知识而缺乏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就会变成不近人情、自私粗野的“冷血动物”。这些经验和知识就会障碍我们的人生,佛法叫“所知障”。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高僧慧明长老和广钦老和尚,都是目不识丁,但他们却既有知识,又有智慧,而能成就一番道业。所以,佛陀教我们:尊敬有德者。

   “德者,得也”。认识了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称之为“德”。有德者,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了该得到的一切;佛教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并不要求我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因为在佛法而言,别人与自己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不可分开的,大凡毫不利己的事,也不一定有利于人,凡是利人的事必然利己,包括舍己救人的行为,在佛教看来则是同体大悲的精神。所以佛教的道德标准是自利利人,这是菩萨道的精髓,是双赢的处世方法,值得大力提倡。简而言之,凡举心动念对别人有所侵犯,对社会有危害的就是不道德。损人利己的行为不道德,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更不道德,损己不利人的行为也不道德。

    讲个“子贡赎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有人出钱把他们赎出来,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子贡有一次赎了一个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回来后拒绝了国家补偿给他的赎金。孔子说:“子贡,你这样做就不对了。你开了一个坏的先例,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收回国家补偿你的赎金,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你不拿,就破坏了鲁国的那条代偿赎金的好法律。”可见子贡的行为还没达到孔子所要求的不光利人还要利国、周顾一切的道德标准。事实上,鲁国那条代偿赎金的法律,立意非常好,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即便你的财力连预付赎金都做不到,也应该去设法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损失任何东西,只需要付出同情心。所以,道德的目的并不是要任何人去做损己利人的重大牺牲,而是乐于做无损于自己但却有利于别人的好事,道德观念是一种综合素质,是良好的修养形成的人生价值观。

    在我国古代官吏中,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人本来就屈指可数,而一个家族中几代为官者都能比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就更属不易。东汉名臣杨震及其子孙们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杨震的“畏四知”及其儿子杨秉的“去三惑”,更成了流芳百世的一段佳话。

    杨震是东汉安帝时的重臣,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要职,素以廉洁著称于世。有一年,他从荆州被调到东莱任太守,赴任途经昌邑时,恰逢当年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在昌邑做县令,从而留下了一段“暮夜却金”的千古佳话。据《资治通鉴》记载,为了感谢杨震当年的举荐,王密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杨震不仅自律严格,对子孙要求亦很严厉。《资治通鉴》上说他“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正是由于杨震的言传身教,其子孙后人几代为官,皆以清廉留誉当代与后世。其子杨秉,“少承父业,博通书传”,官至太尉,很受朝廷重用。其孙杨赐、曾孙杨彪等亦皆在朝中为官,且官位显赫,政绩良好。特别是杨秉,史书上说他一生效法乃父,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从不饮酒。夫人早逝,他终生未娶。他曾连任四州刺史,部下曾凑钱百万馈赠,他却闭门拒受,一时传为美谈。杨秉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后汉书》称赞杨氏父子说:“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这个评价,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地道中肯的,仍是我们修身进德的楷模。

     因此,佛开示我们,要拥有吉祥的人生,首先是要远离愚痴,做一个智慧与道德完美结合的人。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第一偈中讲人和,这里“居住适宜处”是求地利,就是选择地缘。孔子说过:“同仁义之人为邻里,是件美好的事。选住址不选在有仁义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明智呢?” 孟子早年丧父,他的母亲为了使他学业有成,曾经三次搬迁居处,最后在一所学校旁边定居下来,这是选择合适的社会环境。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身心、生活和事业都有不好的影响。

    居住适宜处,就是因地制宜选择好的自然环境。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风水宝地,是大自然为有德者造就的;反之,即使有所谓真龙宝地,没有道德的住在那里,也不吉祥。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更能影响我们的人生,就是我们的心理环境。儒家讲宁静致远,佛家讲因定发慧。“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的《饮酒》诗。他在这里强调,隐居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如果能在思想上超脱一切,那么即使仍然生活在喧嚣的世间人群中,仍能排除世俗的纷扰。

    有一个故事,可能有的朋友知道,就是在江西黎川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那家人非常善良,特别是家里的老太太,做善事真是不遗余力,修桥补路,接济穷人,做了大量的好事。话说有个天气炎热的夏天,一个外地的风水先生给人看风水后风尘仆仆地赶路,正好从这家人的门口过,风水先生因为非常热而且渴就上前敲门,敲了好久出来一个男的,就是那家的年轻人,他问风水先生你有什么事啊?风水先生说,我从这里过路,非常渴,能不能给我倒一碗水喝呢?这个人说好,你在这等一下,然后就进到里面去倒水了。那个风水先生就在门口等啊等,等了很久还不见人出来,就有点来气了,心想:不就是讨碗水吗?又不是冰啤酒!这是开玩笑啊,冰啤酒那时的乡下是不会有的。风水先生的意思是不就是讨一碗水嘛,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风水先生等得都有点不耐烦了,这时那个年轻人才端着一碗水慢吞吞地出来,风水先生接过水一看,上面还有糠呢。糠就是谷子脱粒以后的那个皮,麸皮。风水先生拿到这种水以后更来气了,因为有一层糠漂在水上面,他只能慢慢地喝,吹一口再喝一口,就这样把一碗水喝下去。喝完以后风水先生进到院里去还碗,还碗的时候他看见院子里放着一口棺材,一个非常慈祥的老太太在院里坐着。风水先生就问了,你们府上最近有人去世啊?主人说正是啊。风水先生又问,这么热的天,为什么不赶紧下葬啊?主人说还没有找好坟地呢。那个风水先生一听马上心生歹念,他说我就是看风水的,我能给你们找一个好地方啊。主人一听千恩万谢,说求之不得啊。老太太的儿子就带着风水先生到他们家的地上去转悠,风水先生因心里已有个坏主意了就找了个绝户的地方,按风水学讲就是葬到那儿的人的家族会断子绝孙死光光的,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绝户坟。他选好了以后那家主人很感谢,还给了风水先生好多礼金,他就走了。过了几年,风水先生又从黎川这个地方经过,他想起多年前曾在这里讨水喝给人家出过一个坏点子,他心里说,我倒要看看那户家人家怎么样了。他就又走到他原来讨水的地方,结果发现那家人的房子造得特别好,门庭高大,门口还张灯结彩的,外面还有人站岗,还有值班室。看起来那一家人很是发达呢。风水先生疑惑了,心想是不是原来那家人已经死光了又换了一家呀?他就上去向仆人问,一打听还是他原来讨水喝的那一家人。他便去见那家的主人,主人对他记忆犹新说:“非常感谢你啊,给我们找了个那么好的地方。”现在家里特别发达,做什么发什么,做什么都成功。风水先生心里更纳闷了,心想,怎么回事啊,我明明找的是一个绝户的地方嘛。他说你带我去看看吧,那家主人就带他去那个坟地看,他这一看啊傻眼了,他说哎这里怎么变成这样了?那里的环境全改变了。风水先生就问那家的主人,主人说,我们把老人在这里下葬后啊,当天晚上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然后在我们老人的坟的周围啊就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再冲出一条河,反正就成了一个非常兴旺的风水。这个风水先生听后一方面很惊叹另外也很惭愧,这时他就实话实说了,说实不相瞒我那时候啊心里面动了坏念头了,我原是想给你们添麻烦的,就给你们找了是个绝户坟,但没有想到你们家的人这么有德行,改变了这种风水了。那个主人很奇怪说:“你当时为什么要动那样的念头呢?”风水先生说,你还记得我上次在你这儿讨水喝吧?这个主人说记得呀。风水先生说,那天我敲门敲了很久你才出来,出来以后又磨蹭了半天才端出一碗水,我拿到水一看水上竟还浮着很多麸皮,使我不能很快地喝,所以我心里就动了嗔恨之心。主人一听就跟他解释说,你不知道,我这样做是按我母亲的吩咐做的。你不知道我母亲这个人有多慈善哪,修桥补路帮助邻里,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那天你来讨水喝的时候我进屋去倒水,她问起这个讨水喝的人的情况,我说天气很热正在外面气喘吁吁呢。我母亲听后就说啦,说这个人赶路这么热,你直接把一碗凉水给他,他一口喝下去肯定要生病的。所以她就叫我动作慢一点,好让你在外面先坐坐能够凉下来,另外再在水上面放一点麸皮,好使你喝的时候不至于一口就喝下去,落病。那个风水先生听到这里非常感动,他说,哎呀,难怪这一家人能够有这么大的力量把风水都能改变,因为他们行善已经行到了这种地步了呀。他们能够为别人着想,帮助人时又是如此的心细,不是说要水喝就给一碗水,而是还想到这一碗水可能对我造成的伤害,他们要想各种方法使这个被救助的人得以避免。所以你们想一想,这种心态当然能够改造环境了,佛教里讲“心能转境”,我想这个故事是对这话的最好诠释了。
所以,吉祥的人生,不是求来的,而是修得的,所谓“往昔有德行”,是过去世曾经广行众善,积功累德。然而,佛法讲的三世因果,我们凡夫俗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从目前这一生的因果中得到启示。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仲淹少年有德行,划粥割齑(音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终成大器,就是一例。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父亲因病去世,他随着母亲改嫁到了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啊!”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爽朗地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这是往昔有德行的最好说明。

    “置身于正道”。所谓正道,就是顺应天时的道业。佛陀先说人和(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后说地利(居住适宜处),再说天时,是顺应事物生成的客观规律的。要成就众事,第一是人,第二是地方,第三是时机。不过,这个天时不是黄道吉日,而是我们身、口、意三业的定位。我们心所想的、口所说的、身所行的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应时,就是天时,否则,你选个黄道吉日去抢个银行试试?

    那么,哪些是顺应天时的道业呢?佛教中有八条正道,是顺应天时的,不但通向世间的大吉祥,而且通向出世间的大解脱,通向成佛的大涅槃。这八正道就是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见和正思维。
今天就不详细介绍这八正道了,上次修定法师已经专题讲过了。

    如果我们能实践八正道,可以净化自己,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构成和善的、安乐的、幸福的和谐社会。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老百姓有句话,叫“业多好遮身”,佛陀教我们“多闻工艺精”。就是要博闻强识,勤学苦练,拥有广博的知识,掌握多种精湛的技艺,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大众服务。

    前面佛陀告诉我们要“尊敬有德者”,这里就是把道德规范具体成“严持诸禁戒”。俗话说,行有行规,客有客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切行规客体、国法政令、人伦礼仪,所禁止的做了就是犯,所提倡的和义务之内的事不作为也是犯。所以,佛制的戒律一是戒作恶,二是戒不作善。

    佛教最基本的禁戒是五戒,就是人生应遵行的五种道德,在这五种道德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和技艺,人生就得大吉祥。哪五种道德呢?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重义;三、不邪淫而有礼;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正智。这五种是做人应有的道德行为。在人群社会,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杀生”和“不偷盗”,那么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得到安全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邪淫”,那么每个人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了;如果大家能够做到“不妄语”,那么整个社会国家也都能够和平安乐了。所以,不但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必须实行佛教的五戒;就是人类世界要达到和平安乐,也得大家一起来实行佛教的五戒,推行人生应该遵行的五种道德。在这个世界上,如果到处都有杀人、偷盗、强暴、欺骗等不良现象,社会还能安定吗?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为了禁止这些恶行。只要有一人遵行五戒,社会上就会减少一分危机,增加一分安全。
 
    以上五种道德侧重在自身的修为,“严持诸禁戒”,即是以这五戒为根本,就是戒作恶;而“言谈悦人心”就是进而利及他人,更戒不作善。所以从五戒的不妄语戒中再引伸出: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与不妄言,合为口业四戒。具体不展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吉祥的人生不但无害于己,而且有利于人,将利益推己及人,则由自身的父母妻子推及社会大众,所以,佛陀教我们首先要“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人也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中华民族有着“孝顺父母”、“尊长爱幼”、“尊师重道”等传统美德。奉养父母亲一是养体,二是养志。养体,就是以尊敬的态度、和悦的颜色、快乐的心情、合乎礼仪的言行来奉养父母,“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使其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达到满意。养志,就是让父母生活得快乐、安心、自得。自己要爱惜身体让父母安心、不做坏事让父母放心、子承父业让父母顺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开心、规劝父母使之不陷于不义等等。也就是要照顾长者、经济上援助长者、尊敬长者、服从长者、关注长者以及慰问长者。

    小时候听家母讲过一个关于观世音菩萨教化逆子的故事:说从前,有个屠夫,嗜酒好斗,而且对自己母亲很不孝顺,举动非常粗暴,常常在外边吃醉了酒回家辱骂老母亲,有时还动手毒打母亲。这位寡苦母亲,生了这个忤逆儿子,竟对自己如此不孝,唯有自恨前世业障深重,嗟叹苦命而已。家中供有南海观音圣像,每当杀猪的儿子不在家时,她就跪在菩萨像前忏悔宿业,哀求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怜愍她的老苦,冥中感化她的忤逆儿子,使他回心转意,改恶向善,不要再打她骂她。

    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这个恶屠夫,虽然平时不孝老母,但开始对佛教渐渐有点信心,尤其对南海普陀山特别向往,因为他看见一批一批的香客前往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观音大士,如果菩萨没有灵感,哪里会感动这许多人?同时他还听到很多人从普陀山回来说,在山上看见活观世音菩萨。因此这个屠夫也发起道心来,随着一批香客,同往南海朝山进香,一路上晓行夜宿,走马行船,有一天终于到了普陀山。屠夫至山,各处遍访寻求,想见一见活的观音菩萨,可是跑遍了全山各寺院,也没有看见哪里有活的观音菩萨,大失所望,心有怨意。

    菩萨知他是一个忤逆不孝的恶屠夫,所幸还有一点善心,还知道来山进香,就是不知道孝养家中的老母亲,今天点化他一下,使他能改恶向善,做一个孝子贤孙,免得死堕恶道。因此就化现一个年老比丘,坐在潮音洞前。不孝子看见这位老和尚道貌岸然,想必住山有时,定能详知山上的一切,便打躬作揖的问道:“请问老师父!你们普陀山的活观音菩萨在哪里?我来寻访了几天,也没有看见,老师父您若是知道,就请相告。”老和尚说:“你要想看见活观音菩萨,现在赶快回去。菩萨已经到你家里了,赶紧回去拜见,切莫错过机会。”屠夫又问:“我就是回去,也不知道菩萨是个什么样子,见面若不相识,岂不当面错过了吗?”老和尚说:“观音菩萨是很好认识的,你回家看见一个反穿衣、倒踏鞋的老婆婆,那就是你所要求见的观音,要诚心诚意跪下拜见,不可稍有怠慢。”

    那位屠夫听了老和尚的吩咐,兼程赶回,想一睹观音的圣容。他到家时已经是夜间十二时许。他的老母亲自从儿子发愿要去朝南海,心中就暗暗的欢喜起来,不断的在佛前焚香点烛,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哀求菩萨显圣,感化这个忤逆不孝的儿子,她每天都在佛前求拜,拜上好久,才安心去睡。那天夜里,刚刚拜了佛上床睡去,万想不到她的儿子会在深更半夜的回来。屠夫回来看见双门紧闭,因为他一向对娘没有好声好气的称呼过,大声叫喊他娘赶快来开门,他的娘从睡梦中被他吵醒,一听是不孝儿子的声音,并且已经在外叫骂起来了,老太太一下子可吓坏了,自恨自己太大意,为什么如此熟睡,触怒了活阎罗(指其子)又逃不了一顿毒打!赶快起来开门,嘴里连连答应道:“来了!来了!”因为怕的心慌,所以来不及穿衣穿鞋,衣服反穿身上,鞋子倒踏在脚上,点了灯火,匆匆忙忙的来开门。老太婆战战兢兢地把门开,唯恐今天又逃不了忤逆儿子的毒打,哪知这位忤逆子,走进门来抬头一看,吓得他慌忙的对他的亲娘跪下来磕头便拜,嘴里还连称:“弟子某某,拜见观音老母!”
   
    他娘被他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说你不要认错了,我是你娘,不是什么观音老母。他说:“我在南海,有位老和尚告诉我,你回去看见反穿衣、倒踏鞋的人,就是活观音菩萨,我没有看错,您就是观音老母!”老太太这时看看自己,才知道真的衣服和鞋子都穿反了,也不觉哑然失笑,这时才知道观音大士的感应,教化儿子回头,现在儿子既然把她看成观音菩萨,老太太也福至心灵起来,理直气壮地教导她的儿子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你在家中不肯孝养自己的母亲,你哪里能得到好报呢?你还想到南海见活观音,哪里有忤逆不孝的人能够亲眼见到菩萨圣容的?你要知道:那个对你讲话的老和尚就是观音菩萨,因为你忤逆不孝,恐怕你死遭恶报,所以要你回来孝养老母,就如同拜见活观世音菩萨一样的功德。”儿子跪在地上经他娘这一顿教训,忽然良心发现,感觉过去完全不对,不应该对自己的母亲忤逆不孝,就在佛前发愿从此痛改前非,做一个孝顺儿子,改恶向善,并且再也不杀生当屠夫,改业做小生意,侍奉老母,以终余年。

    很多人只知道远庙烧香做功德,而不知孝养父母,和乐家庭,祖师大德说:“堂上双亲你不敬,远庙拜佛有何功?!”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我们人应该孝顺父母,动物也知道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感人的消息:
淮安城里有一户人家,主人宰杀了自家养的一条母狗,然后全家人就给烹食了…母狗有三只子狗,这三只小狗各衔着被丢弃的母骨走去一处有土的地方。但见它们各自挖土,随后将母骨埋进土中,接着它们便伏在母骨旁悲号不绝…往来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十分感动!大家都称叹这三只子狗为“孝犬”。很感人。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多年,后被人弹劾罢官,离开潍县时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人们请他留下一句话再走。郑板桥沉吟片刻,说道:“今后你们侍奉父母,能像侍奉自己孩子一样就行了。”“爱父如子”,言简意赅,应是天下作儿女的孝行吧。只有实行孝敬才能得到孝敬,只有实行孝敬和得到孝敬的人生才算吉祥的人生。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妻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始点,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如何建立美满和谐的夫妻关系,使家家成为菩提眷属,而不是冤家仇敌?如何使我们的社会有健全的男女来往,杜绝怨女旷男的问题?因此,佛陀教我们“爱护妻与子”。

   古人说“宁拆十座坟,不拆一桩婚”,拆祖坟是最缺德的事情,但离婚比这还要缺德。即是在今天,离婚虽然合法,但离婚给家庭、子女、社会造成的危害却是很明显的。佛教中理想的情感就是慈悲。佛教徒的感情生活,最好是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文学家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里试从佛法的观点提醒夫妻双方。首先,做丈夫的男士们如何才能博得妻子的欢心与信任?有四句话供大家参考:

    一、吃饭要回家。男人在外奔波了一天,晚饭家里吃,营造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增进和乐融融的气氛。回家和妻儿吃饭,就不会涉足娱乐场所,花天酒地,家庭自然不会闹风波。

   二、身边少带钱。金钱能够成就大事业,金钱也能毁灭好前程,先生身边不存很多钱,就不去打牌聚赌,不能金屋藏娇,一切偷鸡摸狗的事自然不可能发生。

   三、出门说去处。有些太太抱怨先生一出门,就好像迷失于大海一样,不知去向行踪。朋友打电话来找:“你先生在吗?”,“他一大早就出去了,我也不知道他到那里去了。”如果夫妻到了这种去来互不关怀的地步,表示家庭生活已经亮起了红灯。

    四、应酬成双对。有许多先生以事业需要交际、应酬为借口,瞒着妻子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后家庭“革命”,感情绝裂。如果真的需要应酬,应该带着妻子出双入对去参加,既可培养夫妻对家庭的共识,让妻子也参与你的事业,做一个贤内助,又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家庭纠纷。

    如果说上面对治先生的四点女士们听了大快人心的话,那么下面四点也要提醒各位如何做好人家的妻子?

   一、温柔慰辛劳。先生辛辛苦苦地在外面忙碌了一天,尝尽了酸甜苦辣,经略了世态炎凉,受够了委屈排挤,回到家来,为人妻子的应给予温柔慰问,帮忙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协助他从沮丧中站起来,而不是一进门就数落:“你到那里去了?这么迟才记得回来。你看!隔壁人家陈先生为他太太买了卡地亚的钻戒,爱马仕的皮包,就我嫁给你这个穷鬼,一个月赚不了几个钱,真倒霉!”让丈夫抬不起头来。女人埋怨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另结新欢,主要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到了另一个女人那里,看到的是盈盈笑眸,听到的是柔声细语,受到种种的温柔体贴;而回到家里是一张冰冷的脸孔,一顿粗恶的谩骂,好像进入地狱冰窖,他自然无心回家,一心向往外面的乐园了。女人不能只用美貌来赢取男人的欢心,唯有爱心爱语,体贴关怀,才能获得男人永久的感情。中国过去有个成语叫河东狮吼,这是形容妇女不好的,是个贬义词,意思是说在家里说话嗓门大,对自家男人特别狠,她一吼起来山崩地裂啊,房子都发颤,家里人也都害怕发抖,如狮子吼。的确有这样的人啊!所以作妻子的讲话一定要注意,特别是现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人和人的差别又是那样的大——有的人买汽车坐奔驰,有的人每天还骑着自行车,最多也就是骑个三轮车;有的人一个月就挣三万五万,有的人则一个月只有几百,多一点的一千两千。所以在家的女性一定要对男性表示理解和支持,要给他多加油打气,千万不要动不动就骂自家男人,“没用啊,嫁给你真倒霉啊”!据说解放前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对夫妻吵架,女的说“哎呀,嫁给你真是背时”,男的就说,“蒋介石很有本事,但人家不娶你啊”!话说回来,能做夫妻是种缘分哪,所以一定要“温柔好言”。

   二、饮食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先要控制他的胃。丈夫好不容易回家吃饭,做出来的饭菜老是清一色,顿顿快餐面,不能合乎他的胃口,他当然要借口在外吃喝不回家了。如果饮食有妙味,餐餐色香味俱佳,他在外面反而饮食不习惯,自然就会按时知归,何况良好的饮食是维护丈夫健康的要方。

   三、家庭是乐园。现代社会推行美化人生运动,美化人生不仅要美化容貌、美化身体、美化环境,也要美化我们的语言、心灵、家庭。客厅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先生回到家来,一杯温热的茗茶,一份喜爱的书报,好比活在乐园,焉有不回家的道理?同时,太太们应该把自己美化起来,每日云鬓光鲜;家庭美化了,人也美丽了,丈夫欢喜回到快乐的家园,卸下他一日的疲惫和辛劳。

    四、凡事应报告。女性总喜欢保留那么一点点秘密,有几个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个私房钱准备将来不备之用;做一件事,也要瞒着丈夫偷偷地去进行。夫妻是一体的同林鸟,关系最为亲密,彼此应该互相信赖和谅解,凡事应该坦诚相告、商议,没有一丝隐瞒,家庭生活自然幸福美满。

    男人和女人是构成社会的两大元素,必须男女之间彼此敬重,互相成就对方,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快乐,世界才会更可爱完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健康、向上、和睦、幸福的家庭对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因此,调适好夫妻关系,搞好家庭团结和睦就成了稳定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中,若论其影响之大,莫过于家庭中的父母。父母的人格,父母的品德,父母的情感,父母的心态,就像阳光、空气、水、土壤影响着一棵幼苗的成长一样影响着孩子的发展。童年时期的孩子,由于他们的无知和辨别能力差,在成长本能的驱使下,他们的学习经常表现为模仿。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无论你的职业,无论你的文化程度,无论你的兴趣,无论你有些什么想法,你都要尽力表现为一个大写的“人”,展现你美好的一面;否则,你就别做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有一则“曾子杀猪”的故事: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儿子哭闹着也要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从街上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她从街上回来,见曾子真的要杀猪,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不要跟我上街,你怎能当真把猪杀了呢?”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单纯无知,处处模仿父母的行为,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将来学你的样子欺骗人。做父母的欺骗自己的孩子,以后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父母,这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猪,煮了肉给孩子吃。圣人教子,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父母的第一要务是教孩子懂得天下第一等学问,即教孩子做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品德教育,一个心地善良、人格健全、品德优秀的孩子,肯定是一个上进的孩子,他会尊敬老师,他会尽力地学习。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那更多的和主要的是学校的事情。假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文化学习和考试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养成,那便是本末倒置。

    接着佛陀“从业应无害”的教导,在自然资源有限,人类物欲横流,“一切为我所用”的观念炽盛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首先是不从事与杀、盗、淫、赌、毒等恶业有关的职业,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还要注意不损害环境、不损害他人。若能人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把做这些小事情养成生活习惯,体现在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间,就会减少许多浪费与烦恼,从中得到无穷的受用,这就是修行。这样,我们的自然环境就会更加优美,我们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社会生活就会更加安稳、更加详和。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意思就是“施舍,依法生活,爱护亲属,行为无可指责,这是最高的吉祥。”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就帮助了自己。”这也正符合“为善至乐”的道理。

    如何培养高尚的人格而拥有吉祥的人生呢?佛教中有“六度”法门,就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彼岸的六种方法,也就是以布施为先的六种好品德。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

    布施好品德。所谓“布施”乃是指“布己所有,施与众生”。“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未成佛道,先结善缘”,无论是修人天福报,还是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都以“布施”为先。因此,布施在整个佛法和做人的品德中,是最重要的科目。布施大致可分为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
一个真正能舍的人,才是真正能得的人。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越舍得放下,就越能看得开,也就越能为众人服务,并且积功累德,所拥有的就更多。我们须知,要舍弃放下的,乃是一切的烦恼、妄想、分别、执着,只要是违反菩萨道(即舍己为人)的一切,统统都要舍,这样的人才有勇气面对一切的挑战,有智慧作最好的抉择,故大舍也不离智慧,大舍是完全放下一切的执着。如此,方能渐渐破除我执,拥有快乐自在的人生。

    帮助众亲眷,是讲布施的对象。布施是为自己种福田,有四种福田对象:一、功德田,即三宝。二、恩田,即父母。三、苦痛田,即贫困众生。四、怨害田,即敌人或伤害我们的人。这些对象都是我们的众亲眷。

    行为无暇疵,是要以清净心行布施。梁武帝广建寺庙,他问志公长老有无功德,志公回答:实无功德。梁武帝的行为使官税、劳役增加了好多,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他是以侵害大众的方式为自己积福,所以实在没什么功德可言。

    苏轼有一则劝世文:“凡作佛事,富者以财,壮者以力,巧者以技,辩者以言。若无所有,各以其心。”说得就是,人生在世,能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慧贡献智慧,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都是值得赞叹之事。若一无所有,仍可以“随喜”的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其随喜功德与布施的人,其实无二致,无分别。“万法唯心造”、“一切法从心想生”,只要我们能够各自“善用其心”,也可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此种种,可以获得大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意思就是“断绝罪恶,节制饮酒,努力遵行正法,这是最高的吉祥。” 凡不好的行为都要禁止。

    克己不饮酒。就是要节制少喝,尽量不喝。说到饮酒的危害,著名哲学家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某人因为饮酒的原故,将邻居的一只鸡盗来杀了,邻女来寻问,又妄语搪塞,后竟乘酒劲将邻女奸淫。由于饮酒的原故,杀、盗、淫、妄四罪俱犯。可见,饮酒的确关系到人的身心事业,关系到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如此说来,佛陀为了防微杜渐而厉行禁止,确实是为了呵护我们的人生、家庭和社会。

    佛教提倡以茶代酒,历代禅师们对茶的种植、焙制、烹煮作了大量研究,促成了我国民间饮茶风俗的形成。现在大部分出家人都在提倡喝茶。茶有清心、提神、疗疾、醒酒之功,百利而无一害。它作为一种健康饮料,具有佛教戒酒的精神,融入人们的饮食生活,形成了“诚、敬、清、宁”等等极为丰富的茶文化。

   美德坚不移。就是要做到坚心正意,“一以贯之”。有道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坚持美德而不移,就是我们的立身之志,能做到美德坚不移的人,就是“安而行之”的上根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恭敬,谦逊,知足,感恩,适时听法,这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与谦让”是知道自己“有限”的一种智慧。有一个聪明的男孩,有一天妈妈带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的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後,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很好奇的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得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明白别人比自己强。这是一种恭敬与谦让。

    我们的生命是个体的,而生活则是群体的,每个人都必须依靠家庭与社会而生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世。“恭敬与谦让”是人生处世的美德,这种美德表现在行为上是恭,发自内心为敬,谦让则是恭顺谨慎,推贤尚善。

    这里说个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食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吃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到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选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即使有些不平,也只能认了。最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公的风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

    知足并感恩 知,了了自觉;足,安于本分。知足,意味着不要把生命全部消耗在欲望追求上。把生命全部消耗在欲望追求上,就很难回归到本分上来,享受当下所拥有的。拥有对不知足的人来说反而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烦恼。

    感恩,就是能感知他人的恩惠。汉字中的恩字,是由“因”与“心”构成的,他的意思是无论何事,举凡促成今日状态的一切原因,皆须常存心内,深刻思念。世间的一切事物皆是依因缘相互和合而发生,相互依存、互为因果,这些因缘就是恩。知足就是惜福,感恩就是培福。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宋朝高僧法演禅师,也劝人福不可享尽。世界上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嫌不足,诸多要求;或不知节省,任意暴殄天物,为表示高贵大方,随便浪费财富,实在是在折福。

    及时闻教法 是闻、思、修的第一步。闻教法又作听法、闻经,就是听闻佛的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
 
    古人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是指有佛法的地方),佛法难闻,生死难了。闻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非常不容易得到,经典当中经常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

    当年佛在世时,有个城东老母,与佛没有缘,佛说法,她不听;佛现神通,她不看。城东老母从这边来了,佛迎面走过去,她马上转弯,找别的路走了,绝对不想与佛见面。佛有能力化身,佛到那边,她又拐弯。最后佛现四身把她包围,她低下头来痛哭,也不看佛一眼,这是没缘!众生与佛没缘,佛也没有办法。
因此,亲近善知识,寻求良师,是今天闻佛法的先决条件。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听闻吉祥经,就是非常有福报了。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忍耐,顺和,与沙门交往,适时讨论正法,这是最高的吉祥。”现实生活中,“忍”字常常被好多人奉为自己的座佑铭,佛法对忍有二种解释:一、生忍,又称众生忍。二、法忍,又作无生法忍。(公案一)中国有个百忍成金故事: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曾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大忍辱的事。他忍过了九十九次以后,第一百件碰上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工夫,竟开口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与自己做一夜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明摆着要给孙子送绿帽子嚒。但他宽心一想,我什么侮辱都忍受过了,这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于是劝他孙子,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再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跳个不休,嘴里不住的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新娘骇叫起来,大家来看时,道人已变成了一个金人,张家由此致富。所以说张公百忍成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张公忍辱的德行。

    (公案二)日本的白隐禅师所居住的禅寺附近有一户人家有个女孩,跟村里的一位男人谈恋爱,不慎怀孕了,而那位男人却吓得远逃到外地去了。女孩的父母大为愤怒,一定要女孩说出那位“肇事者”。女孩无奈,就用手指了指寺院,然后说:“这个孩子是白隐的。”女孩的父母跑到禅寺找到白隐,又骂又闹。白隐明白了怎么一回事,没有做任何的辩解,只是淡然地对女孩和她的父母说:“就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女孩的母亲又当着寺院所有僧人的面送给白隐,要他抚养。白隐接过婴儿,开始了漫长地抚养育婴的生活。他每天抱着婴儿到村里乞讨奶水,老是受到村民的戏弄和辱骂,他总是默不作声地承受着。几年过后,孩子也长大了,孩子的真正父亲也从外地回来了,他向女孩询问以前的亲骨肉。那位女孩便告诉他,因为无力承受这种压力,便说是白隐禅师的。两人受不住良心的折磨,跑到禅师那里,向禅师忏悔、赎罪。白隐仍然平静地说:“就这样吗?”

    这是对别人的忍,还有对自己的忍。有一个年轻的爸爸推着一部婴儿车,在拥挤的人行道上匆匆走着,车里面坐一个刚满周岁的小孩,正在大吵大闹,挥舞着双手放声大哭。年轻的爸爸急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不知所措。他边推着车子,边不停地说道:“大宝,不要发脾气,马上就到家了;千万不要生气,顶多再过五分钟就到家了,忍耐、忍耐,拜托忍耐一下哦!”路人纷纷停下来,观看这温馨的一幕。有一个中年妇女走向前来,对这位年轻的爸爸说:“你真是一位伟大的爸爸,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年轻,还能这么有耐心地哄着小孩。”“你是说我……”“是啊!一般年轻的爸爸,只要小孩哭闹不休,都会跟着发脾气。”“这位太太你弄错了,我不是在哄孩子,大宝是我的小名,我在哄我自己,免得自己受不了。”

    所以生活中修忍辱的机会很多,时时把握自己的心念,就不会受环境的干扰。佛教讲人人皆具佛性,都可成佛。也就是众生本来是佛,只是没有自觉自悟而已,因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存在。我们众生没能离这四相,却要从佛菩萨那里得到大利益、大吉祥。怎么得呢?

    佛陀教我们:“得见众沙门”。沙门是梵语音译,意译勤劳、勤恳修道等义。为出家者之总称。我们学佛修行,首先应该皈依三宝。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佛是救主,法是真理,僧是导师,三者都是令众生得度的重要因缘,缺一不可。所以要经常亲近三宝,亲近沙门。佛法大海,惟从信仰而入,所以,佛陀教我们:“适时论信仰”。

    信仰是人的基本需要。信仰,从佛教来说就是要知道归依处。知道了归依处,我们的心,就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精神支柱。这时候,你对生活中的一切,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知道怎么选择,怎么取舍。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之中,我们会比以前更有力量和信心。那么,佛教信仰什么呢?

    佛教相信因果轮回定律,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得到满足那样。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前前无始,后后无穷。所谓种瓜得瓜,中豆得豆,种菠萝不会得C罗。因果的道理听来简单,说来并不简单,所以,如果能及时谈论信仰,知因识果,就能得最吉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苦行,梵行,洞悉圣谛,实现涅般,这是最高的吉祥。”
佛陀是伟大的教育家,是无上的大医王,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根据众生心中种种不同的烦恼病,施以种种不同的法药。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佛陀先说人天乘的教法,让我们先得到人天福报,当我们在享受人天福报的时候,进一步就会发现,这些福报也如过眼烟云,就连享受福报的身体也无时不在徐徐老去,虽然得到了世间的一段或一世人生的吉祥,但还是无常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对于被给定的、既成的和一成而不变的生活不满足,我们就开始了探寻人生更高和更丰富的境界,有智慧的人还要进一步求得出世间的永恒的吉祥。

    唐代窥基法师是玄奘大师的上首弟子,俗姓尉迟,名洪道,是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敬宗的儿子,京兆长安人,自幼容貌魁伟,气概豪迈。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年),窥基十七岁,玄奘大师登门,要度他出家,尉迟敬宗说:“此子粗俗不堪,只怕难成大器。”玄奘笑说:“此子的学问气度,只有将军才能生得出来,也只有贫僧才能赏识。如果将军同意,便送给我做弟子好了。”尉迟敬宗便同意了玄奘的请求。但窥基却心有不甘,他觉得出家当和尚太苦了,不能饮酒吃肉,每天只许吃一餐,还要节制情欲,自己实在受不了。他就提出了三个条件:即不断情欲,不禁荤血,过午进食。唐僧见尉迟洪道受欲望所制,便答应其要求,待入佛门后再除欲障。同意用三辆马车满载歌妓美食,随其进寺,法名窥基。当时轰动长安,人称“三车和尚”。传说窥基出家后确实一度不断三事,出行常以三车自随,前车载经论书籍,中车自御,后车载家仆妓女及美味佳肴,确实是个“三车和尚”。他后来于太原传法,路遇一老丈,问车中所乘何人,窥基回答说是家属。老丈说:“你既然精通佛法,却带着家属上路,恐怕不合教旨吧。”窥基闻言羞愧难当,顿悟前非,遂独往传法,从此严守戒规,断除了三事。那位老丈,据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玄奘应用佛教“先以欲钓牵,后令入佛智”的教育原理,终于将窥基法师由不舍情欲、酒肉和夜食的“三车和尚”造就成一位唯识宗的百部论主,成为佛教思想史上的大师。

    自制净生活,就是要像窥基法师那样,因缘成熟,自觉地断除三事,坚持脱离生死轮回之因的清净生活。古时候人们修行出世法,就是坚持苦行和梵行。苦行,意即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苦,对衣、食、住等弃其贪着,借以修炼身心。梵行就是清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佛陀对在家弟子教以八正道为梵行。

    领悟八正道。关于八正道,在前面“制身于正道”一偈中也提到过。因有法师专题讲过,这里不再介绍。
怎样实证涅盘法呢?我们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去实践八正道,就能实证涅槃法。何谓四无量心?四无量心就是:与一切众生乐,能给人以快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能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生欢喜心,不生红眼病,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着,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以此四心普同结缘无量众生,就可以引生无量的福报,故名无量心。以此四无量心去实践八正道,即可实证涅槃。

    涅槃的本性即空,空绝对不像石头一样无情无义,如果像石头一样无情无义,那就是顽空,根本就不是涅槃了。涅槃法不可以说给大家听,也不能拿给大家看,只有各人亲证。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思想不因接触世事而动摇,摆脱忧愁,不染尘垢,安稳宁静,这是最高的吉祥。”

    八风不动心,就是说我们做人处世要有定力,要有原则,思想不因外部世事的影响而动摇。八风,即:利(利益),衰(衰灭),毁(毁谤),誉(赞誉),称(称道),讥(讥诽),苦(逼迫),乐(欢悦)。
苏东坡是宋代眉山人,嘉佑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并曾宦游镇江、湖洲、杭州、黄州等地。东坡在镇江时期,耳闻金山寺佛印禅师,深入经藏,器识非凡,便经常和佛印来往,研究佛学。由于受到佛印禅师的影响,东坡居士接受了佛法的熏陶。

    东坡居士身居显要,文名盖世,难免有些恃才傲物。有一天,他为了炫耀自己的学佛心得,写了一首偈,派书僮渡江送与佛印禅师。他写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禅师展开书函一看,心知东坡虽在字面上是赞佛,但骨子里却是在自夸。于是拿起笔来,在其原函上批了一个字:“屁”!

    东坡以为佛印禅师对他的大作一定会大加赞赏。那晓得书僮回来,他把书函拆开一看,竟是一个大“屁”字。这一来把东坡居士气得直发抖,面色铁青,马上就渡过江去,找佛印禅师算帐去了。

    东坡一进佛印禅师的禅房,立刻气冲冲地问道:“佛印!我刚刚的四句偈语,有何不妥?你竟如此藐视本官!”。佛印禅师从容地笑道:“仅用一个没有响的屁,就把你逼过江来了;还说什么八风吹不动呢!简直是一屁吹过江吧!”东坡一听,不觉面红耳赤,自惭形秽,谢罪而去。

    隔了一些日子,佛印禅师应邀到东坡住所,与当地百姓讨论佛法。东坡特向佛印禅师说道:“弟子之前修养的确还差,但近来虚心检讨,不断向上提升,如今总不致再被‘八风’所动了”!

    佛印禅师一听,发觉东坡居士的傲慢心理并未稍减,于是暗示在旁的小沙弥设法测试他。小沙弥虽然只十几岁,却是口齿伶俐,秉赋不凡。他领会师父的心意,对东坡说道:“我师父常说苏大学士到底是上根利智的人,一经点醒,便获果证,今日一见,果然不虚。”

    东坡信以为真,不禁又眉开眼笑,喜形于色,沾沾自喜起来。这时佛印禅师才正色说道:“东坡居士!我们小沙弥的几句赞美之词,就把你牵走了,你还能够抵得住‘八风’的煽动吗?”。东坡先生一听,省悟自己又失态了。

    上述公案,使我们体会到要真正做到“八风吹不动”(即对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四顺四逆都能不起心,不动念),实在需要一番修炼功夫啊!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切记:“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随时提高警觉,“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久而久之,必能逐渐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禅定境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主观是观,客观也是观,客观放在主观里,两观并一观。”告诉我们遇境要转,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一切音声为陀罗尼,世界一切皆可转成美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在一个“转”字。天无绝人之路,行菩萨道的人总会给人无限希望,佛陀教育徒众也就是秉持这般精神,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服务﹗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鞋。今天如果天好,出了太阳,老太太就很不高兴,因为她想到大女儿的伞今天一定是卖不出去了。今天下雨了,老太太还是很不高兴,因为她又为卖鞋的小女儿担忧。所以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天气,老太太总是不开心,总是唉声叹气。有位智者就问老太太怎么总是愁眉不展?老太太如实相告。智者笑了起来,说:“老太太,我保证你从此天天快乐。你这样想呀,天晴了,小女儿今天生意一定兴隆;下雨了,大女儿的伞肯定卖得很好。这么一想,你不就天天快乐吗?

    所以,命运操在我们每个人手中,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怨恨”是这一颗心,“喜怒”也是这一颗心,一个人的情绪起伏,甚至为善为恶,都是由于这一颗心在妄想分别。心随境转就是迷,就是众生;心能转境就是觉,就同诸佛。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就无忧无污染,就宁静无烦恼。这就是最大的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做到上述行持的人,无论在哪儿都不可战胜,无论去哪儿都安全,他们的吉祥是最高的。最后归纳一下,所谓依此行持,即依“三皈”、“五戒”以立身利己,依“四摄”、“六度”以处世利人。佛法讲“一切唯心造”,这里列出十二颗“心”送给大家:

    1、以美好的心,欣赏周遭的事物:能够以美好、欢喜的心来欣赏周遭事物的人,最为幸福;

    2、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以真诚的心待人、处事、接物,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亦是世出世间修身养性的根本;

    3、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并且有始有终,乃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4、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懂得谦虚的人,能够随时检讨并修正自己的缺点,更能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故能受教有地,取善无穷;

    5、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君子应有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心胸,若见到他人的成就,能心生欢喜,就是随喜功德;

    6、以喜舍的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能有机会与能力去帮助别人,是值得庆幸的,故应随时生起喜舍的心来服务众生;

    7、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对于正确的事情(如念佛、断恶修善),能够“择善固执”,以不变的心坚持到底,必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达到人生究竟成佛的目标;

    8、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由于凡夫(包括我们自己)没有不犯错的,只要知过能改,都是应当原谅的。因此我们应学习虚空大地的精神,以宽阔的心来包容对不起我们的人;

    9、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对于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要能惜福、惜缘,并且心中要常感恩,因为有了众生辛苦的付出,我们才能过安定的生活;

    10、以无私的心,传承成功的经验:能将自己成功或失败经验与人分享的人,使自己的经验更有价值,并且扩大自己的福德智慧;

    11、以平常的心,接受已发生的事实:由于世间的成败得失,都是缘生缘灭的,非一己之力所能掌握,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圆满,故应以平常心来面对外在已发生的事实;

    12、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的割舍:“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我们面对世间最难的割舍,若能放下,便能快乐、自在;

    这些“心”,就是“清净心”,“吉祥心”,“金刚不坏心”,“无挂碍的心”。心清净就吉祥,吉祥者的心就是金刚不坏心;有了金刚不坏心,就能练成金刚不坏身;有了金刚不坏身,就能无往而不胜,就能一切处得福。无论穷通得失、造次颠沛、顺缘、逆缘、少时、老时、病时、健时,我们的人生都是最吉祥的。

    欲达到这个境界,有一个最难信,而又最易行的方法,就是以一句“阿弥陀佛”来完成。因一句佛号就是代表无量觉悟的心,也就是一颗美好、真诚、负责、谦虚、愉悦、喜舍、不变、宽容、感恩、无私、平常、放下的心。“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念一句佛号,就能使我们的身心安住于无量光寿的大吉祥中。

    阿弥陀佛,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23: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