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0|回复: 3

[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智谕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2011-08-22 09:50:2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 佛教经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金刚经旨在显示法性。其实不只金刚经,七百二十多卷般若经,皆在显示法性。所以我们读金刚经,不可只解名相,而不求了悟法性。如果只知执相而求,可谓与金刚经咫尺天涯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释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不是佛所说的话,是阿难结集经时所说。此是证信序。晋道安法师把经的内容判为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序、发起序。佛临灭度时阿难伤心得不能自已,阿那律尊者告诉他,不要只顾哭,你应该去问佛,否则佛灭后便无人可问了。阿难听了他的指点,便请问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灭后,我们结集经典,一开始应如何说?佛答,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

这是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如是为信因缘,表示是佛所说。我闻为闻因缘,表示是我亲耳所闻。一时是时因缘,佛法要流通十方永世,无法用当时的年代记载,所以用‘一时’代表。佛,是说法主,故为主因缘。在某处为处因缘,表示有确实的地点。与某些人俱,为众因缘,既有说法主,即有听闻众也。

用这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名六成就。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是说法之主。经中有时说佛‘在’某处,有时说佛‘住’某处。住与在小有差异,久在曰住,暂住曰在。

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是说国土丰饶,并且人多贤德。舍卫本是城名,所以后文说佛入舍卫大城乞食。国名憍萨罗,因为当时南方北方,各有一个憍萨罗国。舍卫城这个憍萨罗国,是在北方。为别于南方的憍萨罗,所以用都城代替国名。舍卫国当时是波斯匿王所都之国。

‘祇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译为赈济无依,即给孤独长者也。园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于佛,故曰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以金钱布地向只陀太子买园供佛。但树上不能布金钱,只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太子)便说,这些树算我供养佛吧。并默默发愿言,我今以树供佛,愿佛先说我之名字。

佛知其意,于是便说园名曰‘祇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闻说后,心大欢喜。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怖魔者,比丘出家受具足戒,魔的宫殿震动。于是起大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恶有十项,杀、盗、淫、恶口、妄话、两舌、绮语这七项加上贪、嗔、痴,是为十种恶。菩萨戒是身口意十恶全破,比丘戒只破身三口四这七支恶。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讨。比丘乞食,是为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广种福田。

这些比丘,都是大比丘。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是果极位尊,于小乘七种学人中,极高极尊。七种学人者,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于其中最尊者,即四果无学也。

多者,是识见多。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

胜者,言其知见殊胜。胜过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其中有优楼频罗迦叶率领的五百人,那提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共计一千人。

舍利弗率领的一百人,目犍连率领一百人,共计二百人。另有耶舍长者子率领五十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随佛出家后,见佛闻法,均证成阿罗汉。因感佛恩故,常随佛左右,为佛之常随众。

现在回头再讲大比丘众之‘众’字。众是僧众,亦名和合众。比丘四人以上为众,三人以下不为众。因为比丘四人,可作羯磨故。故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均为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金刚经旨在显示法性。其实不只金刚经,七百二十多卷般若经,皆在显示法性。所以我们读金刚经,不可只解名相,而不求了悟法性。如果只知执相而求,可谓与金刚经咫尺天涯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释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不是佛所说的话,是阿难结集经时所说。此是证信序。晋道安法师把经的内容判为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序、发起序。佛临灭度时阿难伤心得不能自已,阿那律尊者告诉他,不要只顾哭,你应该去问佛,否则佛灭后便无人可问了。阿难听了他的指点,便请问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灭后,我们结集经典,一开始应如何说?佛答,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

这是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如是为信因缘,表示是佛所说。我闻为闻因缘,表示是我亲耳所闻。一时是时因缘,佛法要流通十方永世,无法用当时的年代记载,所以用‘一时’代表。佛,是说法主,故为主因缘。在某处为处因缘,表示有确实的地点。与某些人俱,为众因缘,既有说法主,即有听闻众也。

用这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名六成就。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是说法之主。经中有时说佛‘在’某处,有时说佛‘住’某处。住与在小有差异,久在曰住,暂住曰在。

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是说国土丰饶,并且人多贤德。舍卫本是城名,所以后文说佛入舍卫大城乞食。国名憍萨罗,因为当时南方北方,各有一个憍萨罗国。舍卫城这个憍萨罗国,是在北方。为别于南方的憍萨罗,所以用都城代替国名。舍卫国当时是波斯匿王所都之国。

‘祇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译为赈济无依,即给孤独长者也。园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于佛,故曰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以金钱布地向只陀太子买园供佛。但树上不能布金钱,只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太子)便说,这些树算我供养佛吧。并默默发愿言,我今以树供佛,愿佛先说我之名字。

佛知其意,于是便说园名曰‘祇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闻说后,心大欢喜。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怖魔者,比丘出家受具足戒,魔的宫殿震动。于是起大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恶有十项,杀、盗、淫、恶口、妄话、两舌、绮语这七项加上贪、嗔、痴,是为十种恶。菩萨戒是身口意十恶全破,比丘戒只破身三口四这七支恶。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讨。比丘乞食,是为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广种福田。

这些比丘,都是大比丘。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是果极位尊,于小乘七种学人中,极高极尊。七种学人者,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于其中最尊者,即四果无学也。

多者,是识见多。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

胜者,言其知见殊胜。胜过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其中有优楼频罗迦叶率领的五百人,那提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共计一千人。

舍利弗率领的一百人,目犍连率领一百人,共计二百人。另有耶舍长者子率领五十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随佛出家后,见佛闻法,均证成阿罗汉。因感佛恩故,常随佛左右,为佛之常随众。

现在回头再讲大比丘众之‘众’字。众是僧众,亦名和合众。比丘四人以上为众,三人以下不为众。因为比丘四人,可作羯磨故。故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均为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现启请分第二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时长老须菩提。德腊俱尊之比丘,尊称曰长老。这位长老名须菩提,译曰善现。解空第一,无诤第一。

**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段文是说明佛在世时弟子请法的仪式,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请法了。那时须起立,整理衣服,然后顶礼合掌请法。或者有人说,情形不同,向佛请法,自应具仪。向凡夫僧请法,方便可也。话不是如此说,人虽有高下不同,但法总是一般无二。所以向凡夫僧请法,虽可方便,但亦不得轻慢。

**

**偏袒右肩,是为了方便顶礼,方便作事。平时衣覆双肩,欲顶礼或欲作事时,即须偏袒右肩,为方便故。有人说西域风尚,以肉袒为敬,故偏袒右肩。

**

**右膝著地是互跪,佛制比丘互跪,尼众长跪。希有世尊,赞佛难值难遇。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诸佛法身,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诸佛报化二身,乘如实道而来,乘如实道而去,故名如来。法身无来无去,报化身有来有去。然三身本来是一身,报身者,报法身也。化身者,化法身也。故如来者,无来无去。无来而来,无去而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也。
护念即摄受之意,如世间父母之护念子女。时时护念子女去诸邪恶,奉诸贤善。护念子女,离苦得乐。佛亦如此,护念诸菩萨,不失菩提心。然相较之下,佛恩伟大难报。因为父母爱儿,仅此一世。佛念众生,世世不忘。
善付嘱诸菩萨,是以无上甚深微妙法,付诸菩萨,嘱其流通,续佛光明也。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正式请问,此是发起序。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因地为佛性,在果位是佛,佛性者,不生不灭,无得无失,无内无外,无增无减。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善根。而善根有生有灭,有得有失,有内有外,有高有下,有增有减。
所谓一阐提断善根者,是断其菩提心,而非灭佛性也。佛于大般涅槃经中,曾分别佛性与善根。经中有一位迦叶菩萨问佛。一阐提断善根有佛性没有?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佛性不是善根。善根有内有外,佛性无内无外。善根有大有小,佛性无大无小。一阐提断善根,但不断佛性。
须菩提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者,名为菩萨。菩萨行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此六波罗蜜者,即名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
文中先垂赞叹,然后俯允回答。有善现之启请,蒙佛允答,方有经法流传于世。致令后世众生,普皆获益,故致佛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2011-08-22 09:50:21)[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
[/url]


标签: 杂谈分类: 佛教经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金刚经旨在显示法性。其实不只金刚经,七百二十多卷般若经,皆在显示法性。所以我们读金刚经,不可只解名相,而不求了悟法性。如果只知执相而求,可谓与金刚经咫尺天涯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智谕法师主讲


释经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闻,不是佛所说的话,是阿难结集经时所说。此是证信序。晋道安法师把经的内容判为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又分证信序、发起序。佛临灭度时阿难伤心得不能自已,阿那律尊者告诉他,不要只顾哭,你应该去问佛,否则佛灭后便无人可问了。阿难听了他的指点,便请问佛四件事。其中一件便是,若佛灭后,我们结集经典,一开始应如何说?佛答,应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在一起。

这是以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如是为信因缘,表示是佛所说。我闻为闻因缘,表示是我亲耳所闻。一时是时因缘,佛法要流通十方永世,无法用当时的年代记载,所以用‘一时’代表。佛,是说法主,故为主因缘。在某处为处因缘,表示有确实的地点。与某些人俱,为众因缘,既有说法主,即有听闻众也。

用这六种因缘,成就证信序,故又名六成就。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是说法之主。经中有时说佛‘在’某处,有时说佛‘住’某处。住与在小有差异,久在曰住,暂住曰在。

舍卫国,舍卫译为丰德,是说国土丰饶,并且人多贤德。舍卫本是城名,所以后文说佛入舍卫大城乞食。国名憍萨罗,因为当时南方北方,各有一个憍萨罗国。舍卫城这个憍萨罗国,是在北方。为别于南方的憍萨罗,所以用都城代替国名。舍卫国当时是波斯匿王所都之国。

‘祇树给孤独园’。须达长者,译为赈济无依,即给孤独长者也。园是给孤独长者供养于佛,故曰给孤独园。

给孤独长者,以金钱布地向只陀太子买园供佛。但树上不能布金钱,只陀太子(波斯匿王之太子)便说,这些树算我供养佛吧。并默默发愿言,我今以树供佛,愿佛先说我之名字。

佛知其意,于是便说园名曰‘祇树给孤独园’。只陀太子闻说后,心大欢喜。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怖魔者,比丘出家受具足戒,魔的宫殿震动。于是起大恐怖,故曰怖魔。破恶者,恶有十项,杀、盗、淫、恶口、妄话、两舌、绮语这七项加上贪、嗔、痴,是为十种恶。菩萨戒是身口意十恶全破,比丘戒只破身三口四这七支恶。

比丘乞食,非同世人乞讨。比丘乞食,是为令众生舍悭贪行布施,广种福田。

这些比丘,都是大比丘。大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是果极位尊,于小乘七种学人中,极高极尊。七种学人者,即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及四果向。于其中最尊者,即四果无学也。

多者,是识见多。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

胜者,言其知见殊胜。胜过当时九十六种外道。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千二百五十人者,其中有优楼频罗迦叶率领的五百人,那提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率领的二百五十人,共计一千人。

舍利弗率领的一百人,目犍连率领一百人,共计二百人。另有耶舍长者子率领五十人,总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起初都是外道。随佛出家后,见佛闻法,均证成阿罗汉。因感佛恩故,常随佛左右,为佛之常随众。

现在回头再讲大比丘众之‘众’字。众是僧众,亦名和合众。比丘四人以上为众,三人以下不为众。因为比丘四人,可作羯磨故。故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乃至百千人,均为僧众。

今有一千二百五十僧众,俱在一起。





补充内容 (2016-6-11 12:39):
粘贴子功能时时出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4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