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2|回复: 3

[实修交流]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No. 837 [No. 838]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众百千人俱。复与无量阿僧祇不可说大菩萨众。所谓十方来集

尔时王舍大城有婆罗门姓大迦叶。于睡眠中。梦见阎浮提内。有大莲华其华千叶。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妙最胜七宝所成。于莲华内见有月轮。彼月轮内又见丈夫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此四天下所有众生见斯光者。生大欢喜踊跃无量皆受快乐。尔时迦叶婆罗门睡觉已。念所梦事心喜生疑。此何因缘竟有何事。于先现此未曾有相。昔所未闻如我梦见。作是念已生大欢喜未曾见有。复作如是念。此有沙门瞿昙。我从他闻六年苦行。降伏魔众证大菩提。转妙琺輪摧诸外道。为诸智人之所赞叹。聪明善巧知诸事相。我今应往诣彼沙门瞿昙问此梦相

尔时迦叶婆罗门。夜既过已。从王舍城往诣迦兰陀竹园往到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住一面已。如梦所见而向佛说。时婆罗门具说梦已。尔时世尊告迦叶婆罗门言。汝善男子。有四种善梦得于胜法。何等为四。所谓于睡眠中梦见莲华。或见伞盖。或见月轮。及见佛形。如是见已。应自庆幸我遇胜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睡梦见莲华  及以梦见于伞盖
 或复梦里见月轮  应当获得大利益
 若有梦见佛形像  诸相具足庄严身
 众生见者应欢喜  念当必作调御人 

尔时迦叶婆罗门闻此偈已。复白佛言。世尊。何者是大利诸众生等。若为能得此利益求菩提道。尔时佛告迦叶婆罗门言。大利者所谓一切智者是其利也。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一切智利者。有何因缘而可得也。尔时世尊为迦叶婆罗门。而说偈言

 我今说大利  婆罗门善听
 若有利和合  当作两足尊
 若作转轮王  自在四天下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若作梵天王  于众得自在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欲界及色界  无色及上界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若欲作商主
 为商主导师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作大光明
 破灭诸黑暗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诸颠倒
 及以三有等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诸盖障
 及诸恶法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于无明
 及断贪爱网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有及爱
 及灭垢无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于我慢
 及色使我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离于贡高
 无病命我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老我慢
 无常常住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多闻慢
 及以持戒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兰若慢
 乞食等诸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知识慢
 爱粪扫衣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神通慢
 一食以为净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一切慢
 所有有为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供养佛
 于先灭度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供养佛
 所有诸如来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得转琺輪
 世间无能转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应当灭
 当思所多思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行梵行
 初中后最上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摄诸精进
 往来诸有中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说诸行苦
 见众生受苦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诸法无有我
 欲为众生说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转于琺輪
 欲触上菩提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说寂涅槃
 当证胜菩提  须发菩提心
 如是等功德  发心者能得
 梵志当闻已  应行菩提道 

尔时迦叶婆罗门闻此偈已。复白佛言。世尊。发菩提心者应摄几许福聚。尔时世尊即以偈颂向迦叶婆罗门。说如是言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于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佛刹恒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复造诸塔如须弥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刹如恒沙  皆悉遍施诸七宝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铁围山高广大  造塔无量为诸佛
 如是求福众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众生具满劫  若头若髆常担戴
 如彼最胜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胜法  若求菩提利众生
 彼等众生最胜者  此无比类况有上
 是故得闻此诸法  智者常生乐法心
 当得无边大福聚  速得证于无上道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发菩提心者有退转不。是时佛告迦叶婆罗门言。如是发菩提心者。于解脱中无有退也。但就事别有三种菩提。何等为三。所谓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婆罗门。何者是声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为人广说其义。亦有亲近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而于彼所不生随喜。以此因缘心得解脱。婆罗门。是则名为声闻菩提。复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而不教他发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为说如是经典。不自受持亦不广为他人解说。亦不亲近如是富伽罗。而不承事供养所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不恭敬亦不随喜。以此因缘心证辟支菩提。是故名为辟支佛道。复次何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复教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令彼住。复为人说如是经典悉令受持。亲近如是富伽罗等承事供养。若有来者及不来者。亦悉恭敬亦生随喜。如此解脱自利利他。为多人利益故。为多人安乐故。怜愍世间利益安乐诸天人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以何义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上更无有胜可求。是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以偈颂曰

 自发菩提心  不教他受持
 因自心力故  于后般涅槃
 为自利勤劬  不教他受持
 是故名沙门  佛子最胜师
 彼发菩提心  教化生欢喜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摘自《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是故自得道  果报如是知
 自成不成他  诸仙中福田
 得名为缘觉  婆罗门当知
 自发菩提心  复脱多众生
 为世作利益  故名佛导师
 成就自利益  复令他解脱
 此彼无差别  故名不思议 

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解脱解脱有差别不。佛言。婆罗门。解脱于解脱无有差别。道于道无有差别。乘于乘而有差别。譬如王路有象舆者。有马舆者。有驴舆者。彼等次第行于彼路同至一城。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如是等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大德世尊。然彼诸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别。道与解脱无有差别。婆罗门。譬如恒河有三种人。有从此岸至于彼岸。其初人者。以草为筏倚之而度。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第三人者。造作大船乘之入河。于此船中载百千人。其第三人。复敕长子安置守护如此船舫。所有众生来者。汝从此岸度至彼岸。为多人等作利益故。婆罗门。于意云何。夫彼岸者有差别不。婆罗门言。不也世尊。佛复问言。婆罗门。于汝意云何。彼乘之乘有差别不。婆罗门言。所乘之乘实有差别。佛言。如是如是。婆罗门。然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实有差别。婆罗门。如第一人。依倚草筏从于此岸至于彼岸。独一无二。声闻菩提应如是知。第二人者。若倚皮囊及以皮船。从于此岸度至彼岸。辟支佛菩提应如是知。婆罗门。如第三人。成就大船共多人众。从于此岸至于彼岸。如来菩提应如是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路及解脱无有上  诸乘皆悉有差别
 智者如是应挍量  当取最胜最上乘
 诸法教如是  正觉说此言
 简择诸法已  胜者应当学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行云何念住。得至摩诃衍。尔时佛告迦叶婆罗门作如是言。婆罗门汝听是义。若诸菩萨摩诃萨。如念修行至摩诃衍。婆罗门。若善男子善女人。自发菩提心。亦教他人发菩提心。自乐修行劝他令修亦令他住。复为解释如是修多罗义。如是等富伽罗人。不来亲近承受接事。当以四摄而摄取之。何等为四。所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种种大布施  一切所有物
 欲摄受他故  菩萨无畏者
 示现引接道  众生不依来
 能以妙善语  数数当安慰
 为自他安乐  彼所生善处
 昼夜常随顺  如是众生等
 不信教令信  破戒令住戒
 悭吝令布施  一切巧利益
 教人行菩提  牢固常精进
 同于利益事  智者如教行
 如此智慧者  菩萨之导师
 智慧所行者  常乐大乘法
 勇猛是最胜  智者应当学
 以彼胜法故  最胜到彼岸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以偈颂而白佛言

 大德示彼行  菩萨诸导师
 当学彼所行  得至两足尊
 为我说彼行  及行行所依
 菩提深广大  慈愍愿为说 

尔时世尊告迦叶婆罗门言。善哉婆罗门。诸菩萨有三种行。何等为三。所谓天行梵行圣行。婆罗门。于中何者名为天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身业。以慈意业。以慈口业。遍满东方无量世界慈行充满。行此遍已。复能善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皆以慈身业慈意业慈口业普遍充满。是名天行。于中何者名为梵行。所谓四无量。何等为四。慈悲喜舍。是名梵行。婆罗门。于中何者名为圣行。所谓三解脱门。何者为三。空无相无愿。是名圣行。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勇猛行精进  菩萨之导师
 若有具天行  是人乐菩提
 圣行及梵行  是行圣所说
 若有修行者  是人得不动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以此偈。而白佛言

 我乐深菩提  今问大导师
 此等当来世  如何集诸行
 为后众生等  故我问世尊
 于佛菩提中  我意无分别
 令我发道心  利益众生故 

尔时世尊。复以偈颂报彼迦叶婆罗门言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梵志佛菩提  未曾有分别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能断一切疑  随顺众生问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能断一切疑  称彼众生欲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能行大布施  至于檀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护持戒无缺  至于戒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行忍为众生  至于忍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精进为众生  至于精进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常入诸禅定  至于禅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为众求胜智  至于智彼岸
 已曾作供养  怜愍众生者
 得闻此经典  后世到其手
 比丘住兰若  意欲佛菩提
 得闻此经者  于后最先得
 过去数亿佛  已持此经典
 为利诸菩萨  发起意欲故
 若有婆罗门  欲乐佛菩提
 彼时得信已  是经至其手
 我见彼众生  悉知彼所行
 亦知彼名字  我见悉无碍
 一切颇具说  恐迷未来人
 惧彼起诸过  是故少分说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以此偈而白佛言

 大德此善持  令生广大意
 此世大丈夫  不久我当作
 过去及未来  导师之所说
 为彼生善利  故住于菩提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婆罗门言

 彼等住此智  为谁之所说
 已知彼心行  我今当记彼
 所闻此经者  今现在我前
 彼等于后世  此经当现前
 若有诸女人  抄写此经典
 此经当在手  能生大菩提
 我于先已说  比丘乐兰若
 手得此经典  于后当现前
 比丘闻此经  悲泣而雨泪
 我先作何业  今世得此利
 我于如是经  未曾善思惟
 我已得受记  何业获此果
 我昔婆罗门  依于比丘活
 时比丘放逸  说此修多罗
 梵志于彼闻  时至而乞食
 泣泪已行出  是时心作愿
 我于修多罗  钞义及文字
 后世作证明  亦复作拥护
 以彼善业果  于后后末世
 得此修多罗  执持在其手
 彼时有比丘  悲泣泪满目
 当时作忏悔  后得此经法
 于先业灭尽  彼时有相现
 于其睡梦中  得此修多罗
 生死诸流转  欺诳大恐怖
 斯由阿弥陀  愿力如是果
 破戒诸比丘  为他所轻贱
 如是多诸过  流转大恐怖
 如是多诸恶  由得闻此经
 当至彼边际  于后常显曜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续-《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摘自《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以此偈而白佛言

 此大修多罗  令发大道心
 为我及未来  分别广宣说 

尔时世尊。复以偈告迦叶种姓婆罗门言

 未来诸音声  乃至我所说
 此是广经典  是故汝当知
 说此大经典  此当作阿含
 当作秘密藏  声闻所修学
 此处之所说  及余得道者
 此是诸经母  梵志如此知
 彼时诸比丘  于我灭度后
 杂及长阿含  复名中阿含
 彼时有阿含  具数名增一
 复说杂经典  箧藏声闻说
 复当作毗尼  亦作阿毗昙
 或于三箧藏  得名诸比丘
 八万有四千  法聚我已说
 一切从此出  名为最胜经
 于此说声闻  及说独一觉
 诸智之根本  不思议经典
 世间之所有  三界未现者
 诸福之根本  由发菩提心
 施戒等功德  忍辱精进行
 禅定胜功德  此经中善说
 智慧胜功德  解脱忍寂灭
 一切皆示现  此经中善说
 苦集及以道  寂灭于此现
 诸法皆佛法  此经之所说
 说诸苦无常  亦说无我法
 说寂静涅槃  在此修多罗
 此处说声闻  所住诸因缘
 大乘此经典  摄受一切法
 诸法甚广大  在于菩提心
 此为最胜典  普说修多罗
 现前见诸佛  及为彼说法
 当时现前闻  斯由此经典
 三界诸众生  少有闻此经
 闻已生爱乐  为求佛乘故 

尔时迦叶婆罗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若诸众生无有智慧。若闻如是无上无边。乃至如是等众生当无有智慧。若如是等无边无上修多罗。闻已不能于此法中不生坚固乐欲。大德世尊有何因缘既有如是妙法。然彼众生而当虚过也

尔时佛告彼婆罗门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俱致(凡言俱致者隋数千万)诸魔宫殿。彼一一魔有俱致数魔众眷属。围绕彼诸魔辈。常勤方便欲灭此经作种种因缘。因彼因缘随所在处作诸障碍。所以者何。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悉得于阿罗汉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修多罗已。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以是因缘。令俱致数诸魔。勤求方便欲灭此经。所以者何。婆罗门。此修多罗。是一切诸法种性根本。以是义故。俱致诸魔勤求方便欲灭此经。尔时佛告婆罗门。今有修多罗。名曰破魔众会。汝等受持读诵。即得破彼魔天众会。婆罗门。譬如日轮既出现时。能灭一切幽冥黑暗如是如是。婆罗门说破魔众会修多罗时。一切诸魔隐没不现。婆罗门。何者名为破魔众会修多罗。尔时世尊。即说陀罗尼曰

多(上)致他(一)阿[少/兔]谟大那(上二)菩提三摩陀波那多(三)伏哆(四)纡伏哆(五)怛怛罗伏哆(六)尼兴(蜎蝇反)伽魔(七)波罗破(八)多罗破(九)哆嘘(十)哆隆(洛中反)伽磨伽魔那(十一)毗唎磨(十二)磨素磨(十三)系(上声)履婆伽磨(十四)毗达啰魔(十五)大啰麴磨(十六)阿逻弥逻(十七)伊迦叉逻那喻(十八)

婆罗门。此陀罗尼。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同说此破魔众会修多罗。婆罗门。说此破魔众会修多罗时。一切魔宫皆悉震动。大动摇大摇。一切诸魔各各从彼本座颠倒堕落不能语言。所以者何。彼等常为多人作不利益。常为多人作苦恼事令失利益。以是事故。现得如是恐怖果报。如佛世尊常与一切众生乐故。乃至慈悲喜舍。是故令彼诸波旬等皆生恐怖。婆罗门。若复有人。当能转此发菩提修多罗者。于彼人所无有障碍。若诸天龙夜叉。若人非人。若魔魔子。若魔眷属。若水火刀杖。若恶行者。若诸恶兽。若身所恼。若意所苦。而有受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常为多人作利益事安乐故。常为多人作怜愍故。为诸天人等作覆护故。彼等诸善男子善女人慈行力故。应如是知。婆罗门。彼善男子善女人。不作身恶行。不作口恶行。不作意恶行故。彼等诸苦事。不逼其身亦不逼心。婆罗门。此因缘故能灭一切苦。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魔勤于此经  当欲坏灭之
 是故此经典  调御今为说
 令魔悉迷乱  丛聚坐战栗
 相视不能言  此恶行果报
 恐怖众生故  常怀作恶心
 颠倒而堕落  是故得现报
 慈悲和合者  喜心有所说
 平等说法时  恶心意悉散
 降伏诸魔王  及散魔军众
 夜叉诸鬼等  自然皆堕落
 彼力杖不害  水火不漂然
 言说咒诅毒  不能有伤害
 逼身及逼心  彼等不曾有
 常当所作誓  身口如是住
 闭塞诸恶道  远离一切难
 诸魔悉摧灭  为说此经故
 一切法巧智  若欲度彼岸
 须闻此经典  闻已即能学
 若能学此经  无畏诸菩萨
 最上觉菩提  是向菩提句 

佛说此经时。迦叶婆罗门及诸大会众。乾闼婆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出生菩提心经

发表于 2016-6-1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 白话译文 转自网络 仅供参考

我是这样听说的。

一天,佛在王舍城 —— 迦兰陀竹园,与百千位大比丘们一起。另有无量阿僧祇不可数算的大菩萨们,从十方前来集会。

那时,在王舍大城中,有位婆罗门人,名叫大迦叶。大迦叶在睡眠时,梦见阎浮提世界中,有朵大莲花。那大莲花,有千瓣莲叶。大莲花放出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大莲花由七宝合成,形象极其殊胜奇妙。只见莲花内,有轮月亮,月轮内有位成年男子。男子放出大光明,普照一切万物。四方天下的所有众生,看见这光明后,都心生大欢喜,踊跃无比,享受着快乐。

迦叶醒来后,想着梦中事,又是欢喜,又是疑惑:“怎么会做这种梦?之前,也从没见过这种场景?而且也没听说过,有这种梦境的地方?” 寻思过后,迦叶心生大欢喜,未曾见他高兴成这样。迦叶进而又想:“这里有个出家人,名叫瞿昙。我听人说,这位出家人苦行了六年,之后降伏魔众,证得大菩提。又宣扬奇妙的法,摧伏诸多外道,被许多智慧人赞叹。这人聪明,懂得用巧妙方法说法,知道一切事物的本相。我现在应该去这位瞿昙出家人那里,询问这个梦的意思。”

迦叶过了一晚,便从王舍城出发,前往迦兰陀竹园佛陀那里。到后,向佛足顶礼,退后一边。迦叶将梦景,向佛详细道来。世尊告迦叶:“善男子,有四种好梦,寓意着获得了殊胜的境界。是哪四种梦呢?即在睡眠时,或梦见莲花、或梦见伞盖、或梦见月轮、以及梦见佛身形。梦见这些场景的人,应当自我庆幸,自己遇见殊胜境界了。”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宣明这个道理,说偈颂道:

       若有睡梦见莲华  及以梦见于伞盖

  或复梦里见月轮  应当获得大利益

  若有梦见佛形像  诸相具足庄严身

  众生见者应欢喜  念当必作调御人

《偈颂意思》

若有人在睡梦时,梦见莲花、梦见伞盖、或又梦见月轮,这人必将获得大利益。若有人梦见佛身形,佛相庄严具足。众生见到这个做梦人,应当心生欢喜,要知道这人必将成为调御人。

迦叶听了这偈颂后,又问佛:“世尊,对一切众生来说,什么是大利益?或者通过这利益,能求得菩提道?” 佛告迦叶:“获得一切智慧,就是大利益。” 迦叶又问佛:“世尊,通过什么因缘,可以获得一切智慧,得着大利益?” 这时,世尊为迦叶,说偈颂:

       我今说大利  婆罗门善听  若有利和合  当作两足尊

  若作转轮王  自在四天下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若作梵天王  于众得自在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欲界及色界  无色及上界  众生欲作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若欲作商主  为商主导师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作大光明  破灭诸黑暗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诸颠倒  及以三有等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诸盖障  及诸恶法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于无明  及断贪爱网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有及爱  及灭垢无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于我慢  及色使我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离于贡高  无病命我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老我慢  无常常住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多闻慢  及以持戒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兰若慢  乞食等诸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知识慢  爱粪扫衣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神通慢  一食以为净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一切慢  所有有为慢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供养佛  于先灭度者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供养佛  所有诸如来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得转法轮  世间无能转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灭应当灭  当思所多思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当欲行梵行  初中后最上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摄诸精进  往来诸有中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说诸行苦  见众生受苦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诸法无有我  欲为众生说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转于法轮  欲触上菩提  须发菩提心

  若有众生等  欲说寂涅槃  当证胜菩提  须发菩提心

  如是等功德  发心者能得  梵志当闻已  应行菩提道

《偈颂意思》

我今日就解说大利益。婆罗门人,你好好听。所有利益聚合,这人就将成为两足尊者(两足代表三界人 —— 三界尊者,就是佛)。

如果想成为转轮圣王,随心自在统领四天下,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成为梵天王,在一切天众中随心自在,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向往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以及更高天界,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成为老板,并且成为商界中的领袖,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成为大光明,破灭一切黑暗,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除一切颠倒,出离三界,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一切障碍、一切罪行,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无明,断除贪爱网,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存有的观念’、‘爱恋’、‘污垢心’、‘无污垢心’,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骄慢,或者因为形象优势,缘起的骄慢心,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远离因为‘自己拥有的,胜过别人’缘起的高人一头念想,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远离‘自身无病,命好’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年长’缘起的应受尊敬骄慢心,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在无常变化世界中,自己所拥有的,长存不变’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多闻博学’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受持戒律’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寺庙(感觉地位高)’,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化缘(感觉出家人身份高,或在出家人中修行精进)’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知识’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喜爱打扫粪便,不嫌衣服脏’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神通力’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日中一食’以为自己清净,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一切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从‘一切作为’缘起的骄慢,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供养已经灭度的过去佛,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供养一切如来,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转动,世间无人能转动的法轮,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灭去,应当灭去的一切,思想应当多思惟的,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行为清净(远离男女事),从最初、过程中、直到最后,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保守一切精进修行,从过去到将来的一切过程,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看见众生受苦,想为他演说无常变化之苦,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对众生解说,‘自己不存在于一切境界中’这个道理,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转动法轮,并触碰菩提果,必须发菩提心。

如果想解说寂灭涅槃,要证得殊胜的菩提果,必须发菩提心。

以上这些功德,发菩提心的人能够获得。外道啊,应当听闻后,行菩提道。


这时,迦叶听闻偈颂后,又问佛:“世尊,发菩提心的人,能够得到多少福报?” 世尊即以偈颂,向迦叶说道: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刹诸众生  令住信心于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佛刹恒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复造诸塔如须弥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刹如恒沙  皆悉遍施诸七宝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铁围山高广大  造塔无量为诸佛  如是求福众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诸众生具满劫  若头若髆常担戴  如彼最胜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胜法  若求菩提利众生  彼等众生最胜者  此无比类况有上

  是故得闻此诸法  智者常生乐法心  当得无边大福聚  速得证于无上道

《偈颂意思》

如果能令这佛国中的所有众生,保持信心、受持戒律。所有这些最大福报聚合,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能令这佛国中的所有众生,保持信心,如法修行。所有这些最大福报聚合,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在恒河沙数佛国中,全都造寺庙,以此求福报。又造许多须弥山般高大的塔。这福报,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在恒河沙数佛国中,遍地施舍七宝。所有这些最大福报聚合,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造无量无数铁围山般高广的塔,以此求福报。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如果把所有劫数中的众生,或戴在头上,或挑在肩上。所有这些殊胜福报聚合,也不及菩提道心的十六分之一。

以上所说,各类殊胜造福的众生,如果能求菩提果(回向菩提),去饶益众生。那么众生将获得最为殊胜福报,无人能比,何况还会有更胜的。

所以听闻这些法理的智慧人,常当对佛法生起快乐心。当聚集无边的大福报,快速证得无上道。

《注释》
上篇偈颂 —— 个人理解:菩提心不光是发心,还要去行。怎么行,发心并且去实践上述功德,累积起来无边无际,然后再回向菩提,求愿成佛。

这时,迦叶又问佛:“世尊,这样发菩提心的人,还会退转吗?” 佛告迦叶:“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在解脱路上不会退转。但菩提心,有三种。是哪三种呢?即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是声闻菩提? 若有善男女,只是自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却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也不令他人保守菩提心,也不为他人讲说这些经典。自己不受持,也不为他人广说其中道义。这人虽然有时也亲近众生,但却不供养所须财物。对来客,或是没来之人,也不恭敬。对于众生的善行,不生随喜心。缘于此(自己发菩提心),心得解脱。婆罗门,这就是声闻菩提。

那么,什么是辟支佛菩提呢? 若有善男女,只是自己发菩提心,却不教他人发菩提心,也不令他人保守菩提心,也不为他人讲说这些经典。自己不受持,也不广为他人解说。这人也不亲近众生,也不供养所须财物。对来客,或是没来之人,也不恭敬,也不生随喜心。缘于此(光发菩提心),证得辟支菩提。所以,这就是辟支佛道。
那么,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若有善男女,不但自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还教他人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他人保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还为他人演说这些经典,令他们全都受持。不但亲近这些众生,还供养所需财物。对待来客,或是没来之人,也都恭敬,也生随喜心。像这样,不但解脱自己,获得利益,又去利益他人者。因为饶益多人的缘故,因为安乐多人的缘故,因为怜愍世间、饶益安乐许多天人的缘故,所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再也没有比这个菩提心更殊胜的了,所以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时世尊为了再次宣说这个道理,说偈颂道:

       自发菩提心  不教他受持  因自心力故  于后般涅槃

  为自利勤劬  不教他受持  是故名沙门  佛子最胜师

  彼发菩提心  教化生欢喜  是故自得道  果报如是知

  自成不成他  诸仙中福田  得名为缘觉  婆罗门当知

  自发菩提心  复脱多众生  为世作利益  故名佛导师

  成就自利益  复令他解脱  此彼无差别  故名不思议

《偈颂意思》

自己发菩提心,却不教他人受持。缘于自心的力量,在将来会般涅槃。

为了自己利益,勤加辛劳,却不教他人受持。因此这人名为沙门。

什么是佛子,最殊胜导师呢?

不但自己发菩提心,又教化他人,并且心生欢喜的人。这人因此得道,还获得以下果报:

自己获得成就,却不成就他人的,是一切仙人的福田。这人名为缘觉。

婆罗门,你要知道。不但自己发菩提心,又去度脱许多众生,利益世间的。这人因此名为佛、导师。

不但成就利益自己,还令他人获得解脱。在这人看来,自己解脱和他人解脱,没有差别。这人因此名为不可思议。

这时,迦叶问佛:“世尊,解脱和解脱之间,有差别吗?” 佛言:“婆罗门,解脱和解脱之间,没有差别。道和道之间,没有差别。乘与乘之间(大乘、中乘、小乘),却有差别。好比和国王同行,有乘象车的、有乘马车的、有乘驴车的。这些车依次行进在那条路上,一同到了一座城。 婆罗门,你怎样理解?这些座乘之间,有差别吗?”

迦叶回答:“大德世尊,那些乘之间,确实有差别。” 佛言:“是这样,是这样。婆罗门,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是有差别。但是道与道,解脱与解脱之间,却没有差别。婆罗门,比如恒河边有三种人,要从此岸渡到彼岸。第一种人拿草编成筏,依靠它渡河。第二种人或靠皮囊、或靠皮船渡河。第三种人造了艘大船,乘着它入河。在这船中,又搭载着百千个人。这第三种人又下令长子,安置守护好这船,为了利益多人,所有来这里的众生,你都将他们从此岸渡到彼岸。婆罗门,你怎样理解?就‘对岸’而言,有没有差别?” 迦叶回答:“世尊,没有差别。”

佛又问道:“婆罗门,你怎样理解?那些乘与乘之间,有没有差别?” 迦叶回答:“乘与乘之间,确实有差别。” 佛言:“是的,是的。婆罗门,声闻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确实有差别。婆罗门,就好像第一种人,依靠草筏从此岸渡到彼岸,独一无二。要知道,声闻菩提就是这样。第二种人或依靠皮囊,或依靠皮船,从此岸渡到彼岸。要知道,辟支佛菩提就是这样。婆罗门,就好像第三种人,造大船,和多人一起,从此岸渡到彼岸。要知道,如来菩提就是这样。那时,世尊为了再次宣明这个道理,而说偈言:

      路及解脱无有上  诸乘皆悉有差别

  智者如是应挍量  当取最胜最上乘

  诸法教如是  正觉说此言

  简择诸法已  胜者应当学

《偈颂意思》
道法和解脱,都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乘与乘之间,却有差别。智慧人明白这些后,应当自己掂量,去选取最殊胜、最上乘。一切法理的教导,就是这样。正觉者,精简了一切法理后,演说了这道理。殊胜的人,应当修学。

那时,迦叶又问佛:“世尊,大菩萨当如何修行,当保守什么心念,才算合乎大乘法?” 佛告迦叶:“婆罗门,你听一下这个道理。大菩萨们,应当依照这个念头修行,才算合乎大乘法。婆罗门,若有善男女,不但自己发菩提心,还教他人发菩提心。不但自己乐于修行,还劝他人修行。又令他人保持修行,又为他人解释这些佛经道理。若众生不肯前来亲近、接受佛法。当以四种方法,去博取众生的心。是哪四种方法呢?即所谓的布施、爱语、利益、同事。这时,世尊准备再次宣明这个道理,说偈颂道:

      种种大布施  一切所有物  欲摄受他故  菩萨无畏者

  示现引接道  众生不依来  能以妙善语  数数当安慰

  为自他安乐  彼所生善处  昼夜常随顺  如是众生等

  不信教令信  破戒令住戒  悭吝令布施  一切巧利益

  教人行菩提  牢固常精进  同于利益事  智者如教行

  如此智慧者  菩萨之导师  智慧所行者  常乐大乘法

  勇猛是最胜  智者应当学  以彼胜法故  最胜到彼岸

《偈颂意思》
大菩萨为了博取他人,用一切所有,去行各种布施。大菩萨无所畏惧。

大菩萨开示、显现、接引入真道。众生不因由什么,自愿前来。大菩萨能用美妙的善语,每每间安慰众生。

为了使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安乐,使他人生起良善。大菩萨在昼夜中,常随顺这些众生。

让不相信的人相信,让破戒的人保守戒律,让吝啬的人布施。大菩萨用一切巧妙的方法,利益众生。

教人修行菩提,牢固并且常精进。大菩萨看这事,和获得利益一样。智慧人应当依教奉行。

这样的智慧人,是菩萨的导师。智慧人的修行,常乐于依照大乘法。

勇猛,最殊胜,智慧人应当学习。以殊胜的勇猛,最先到达彼岸。

这时,迦叶又以偈颂问佛:

      大德示彼行  菩萨诸导师

  当学彼所行  得至两足尊

  为我说彼行  及行行所依

  菩提深广大  慈愍愿为说

《偈颂意思》

大德世尊,开示了那些修行方法。诸位菩萨导师,应当学习那些修行方式,以致成就两足尊者。菩提真是精深广大,但愿世尊慈心怜悯,再为我们演说那些修行方式,以及修行的依靠。

世尊告迦叶:“善哉,婆罗门。菩萨有三种修行。是哪三种呢?即天行、梵行、圣行。婆罗门。婆罗门,怎样算是天行呢?若有善男女,将慈善的身业、意业、口业,遍地充满东方无量世界。之后,又能将这些慈善行为充满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这就是天行。 怎样算是梵行呢? 即四无量门。是哪四种呢?无量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这就是梵行。 婆罗门,怎样算是圣行呢?即三解脱门。是哪三种呢?空门、无相门、无愿门。这就是圣行。这时,世尊准备重新宣明这个道理,说偈颂道:

       勇猛行精进  菩萨之导师

  若有具天行  是人乐菩提

  圣行及梵行  是行圣所说

  若有修行者  是人得不动

《偈颂意思》
勇猛精进修行的人,是菩萨的导师。若有人具足天行,那么便乐于菩提。圣行、梵行,是对圣人说的,若有人能这般修行,那么这人获得不动心。

《注释》

四无量心:白话解释就是,把身语意对众生的慈善关怀,逐渐扩大,以致到无量无边。 无量慈心,就是满怀让人得到快乐的心。无量悲心,就是满怀感受众生痛苦的心。无量喜心,就是见他人离苦得乐,满怀欢喜心。无量舍心,就是满怀舍下自己的心。

这时,迦叶又以偈颂,对佛说:

       我乐深菩提  今问大导师

  此等当来世  如何集诸行

  为后众生等  故我问世尊

  于佛菩提中  我意无分别

  令我发道心  利益众生故

《偈颂意思》
我乐于精深的菩提。今日想请问大导师,来世中的众生,将如何集合这三种修行呢?我为了将来众生,所以请问世尊。我对于佛菩提,没有区别心。世尊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令我发道心。(佛为了利益众生,令迦叶发起菩提心,代众生问佛)

世尊又以偈颂,回答那位婆罗门人迦叶: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梵志佛菩提  未曾有分别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能断一切疑  随顺众生问

  说此修多罗  令发大菩提  能断一切疑  称彼众生欲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能行大布施  至于檀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护持戒无缺  至于戒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行忍为众生  至于忍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精进为众生  至于精进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常入诸禅定  至于禅彼岸

  得闻此经者  彼于未来世  为众求胜智  至于智彼岸

  已曾作供养  怜愍众生者  得闻此经典  后世到其手

  比丘住兰若  意欲佛菩提  得闻此经者  于后最先得

  过去数亿佛  已持此经典  为利诸菩萨  发起意欲故

  若有婆罗门  欲乐佛菩提  彼时得信已  是经至其手

  我见彼众生  悉知彼所行  亦知彼名字  我见悉无碍

  一切颇具说  恐迷未来人  惧彼起诸过  是故少分说

《偈颂意思》

演说这部经,是为了令人发大菩提心。婆罗门,佛菩提未曾有过区别。

演说这部经,是为了令人发大菩提心。它能随顺众生的疑问,断除一切疑惑。

演说这部经,是为了令人发大菩提心。它能断除一切疑惑,称量那些众生的欲望。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能行大布施,到达施舍彼岸。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护持戒律无缺,到达戒律彼岸。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为了众生修行忍辱,到达忍辱彼岸。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为了众生精进修行,到达精进彼岸。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常入各种禅定,到达禅定彼岸。

听闻这部经的人,在来世,为了众生求殊胜智慧,到达智慧彼岸。

曾经作过供养,怜悯众生的人,得以听闻这部经。这部经在来世,必定会到他手中。

佛门出家的比丘,心愿佛菩提。听闻这部经后,在来世最先得着此经。

过去世中,有数以亿计的诸佛,受持过这部经典。诸佛为了饶益菩萨们,才发起意愿(让菩萨获得此经)。

若有婆罗门人,心愿佛菩提。他在听闻相信后,这部经就会到他手中。

我观将来世众生,全都知道他们的行为,也知道他们的名字。我观这一切,无所障碍。将来世中的一切事,我若是具体说来,恐怕会迷惑来世人们,恐怕会让他们犯诸多过错,所以少许解说。

这时,迦叶又以偈颂,对佛说道:

      大德此善持  令生广大意

  此世大丈夫  不久我当作

  过去及未来  导师之所说

  为彼生善利  故住于菩提

《偈颂意思》

大德世尊,受持这些良善教导的人,能发起广大愿心:‘不久我将作这世间的大丈夫。我要依照过去、来世导师的教导,为了使众生获得善利益,所以要安住菩提中。’

那时,世尊又以偈颂,回答迦叶:
       彼等住此智  为谁之所说  已知彼心行  我今当记彼

  所闻此经者  今现在我前  彼等于后世  此经当现前

  若有诸女人  抄写此经典  此经当在手  能生大菩提

  我于先已说  比丘乐兰若  手得此经典  于后当现前

  比丘闻此经  悲泣而雨泪  我先作何业  今世得此利

   我于如是经  未曾善思惟  我已得受记  何业获此果  

      我昔婆罗门  依于比丘活  时比丘放逸  说此修多罗

  梵志于彼闻  时至而乞食  泣泪已行出  是时心作愿

  我于修多罗  钞义及文字  后世作证明  亦复作拥护

  以彼善业果  于后后末世  得此修多罗  执持在其手

      彼时有比丘  悲泣泪满目  当时作忏悔  后得此经法

  于先业灭尽  彼时有相现  于其睡梦中  得此修多罗

  生死诸流转  欺诳大恐怖  斯由阿弥陀  愿力如是果

  破戒诸比丘  为他所轻贱  如是多诸过  流转大恐怖

  如是多诸恶  由得闻此经  当至彼边际  于后常显曜

《偈颂意思》

我向谁演说经文,他就在这智慧中。我知道这人在来世的内心和行为,我现在就预言他的将来:

现在我面前,听闻这本经的人。来世,这本经将出现这人面前。

若有女人抄写这经典。来世,这部经将在她手上,并能生出大菩提。

我刚才已经说过,若比丘乐于寺庙,手中有这经典。来世,这部经将出现眼前。

比丘听闻这部经,悲泣流泪:‘我在前世种下什么福报,以致今世获得这样的利益?

我从未好好思惟过这类经文,今日被授记将来得成就(参考再上篇偈颂,听闻此经的来世成就),是什么业力获得这果报?’

比丘前世信奉婆罗门教,是依靠了比丘,才得以重生。 那时,比丘打开心怀,说了这佛经。婆罗门人在比丘那里听了佛经,一直听到化缘时间。婆罗门人听了经文后,感动得流泪,然后才离去。婆罗门人当时许下心愿,我要在后世,证明拥护佛经、文字。因为当时的善良愿心,获得了善报。令他在末法来世,获得这本佛经,并且执握在手。

因为那时,比丘行忏悔,悲泣泪流满面。之后,他将获得这本经,先前的罪业由此灭尽。那时,有境像显现,比丘在梦中,获得了这本经。

生死产生了诸多流转,它欺骗着众生,甚是大恐怖。都是承蒙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获得这果报(获得这本经)。

许多破戒的比丘,被他人轻贱。犯下这么多的过错,将使自己流转在大恐怖中。

即使犯下许多罪恶,却由于听闻了这本经文,将使自己到达彼岸,在将来世常显现大光明。


这时,婆罗门人迦叶又以偈颂对佛说:

此大修多罗  令发大道心

为我及未来  分别广宣说

《偈颂意思》

这部大经,令众生发起大菩提道心。愿世尊为我以及将来众生,一一广加宣说。

这时,世尊再以偈颂告婆罗门人迦叶:

       未来诸音声  乃至我所说  此是广经典  是故汝当知

  说此大经典  此当作阿含  当作秘密藏  声闻所修学

  此处之所说  及余得道者  此是诸经母  梵志如此知

  彼时诸比丘  于我灭度后  杂及长阿含  复名中阿含

  彼时有阿含  具数名增一  复说杂经典  箧藏声闻说

  复当作毗尼  亦作阿毗昙  或于三箧藏  得名诸比丘

  八万有四千  法聚我已说  一切从此出  名为最胜经

  于此说声闻  及说独一觉  诸智之根本  不思议经典

  世间之所有  三界未现者  诸福之根本  由发菩提心

  施戒等功德  忍辱精进行  禅定胜功德  此经中善说

  智慧胜功德  解脱忍寂灭  一切皆示现  此经中善说

  苦集及以道  寂灭于此现  诸法皆佛法  此经之所说

  说诸苦无常  亦说无我法  说寂静涅槃  在此修多罗

  此处说声闻  所住诸因缘  大乘此经典  摄受一切法

  诸法甚广大  在于菩提心  此为最胜典  普说修多罗

  现前见诸佛  及为彼说法  当时现前闻  斯由此经典

  三界诸众生  少有闻此经  闻已生爱乐  为求佛乘故


《偈颂意思》

来世,在一切声音中,乃至我说的法中,这是涵盖广大的经典。所以你要知道,演说这部大乘经典的人,将成为阿那含,将成为秘密宝藏,使声闻弟子修学。

在这里听法者,以及其他得道者啊,这是诸多经典之母。婆罗门,你也要这样认知。  

在我灭度后,有许多比丘,汇集成《杂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

那时有部阿含经,因为名数齐全(三界﹑四谛﹑五蕴﹑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五位七十五法),所以名叫《增一阿含经》。

比丘又汇集了其他经典,那些经文是为声闻弟子演说的经藏。

比丘又汇集《律》,又著作《论》,或汇集针对声闻、缘觉、菩萨的经文。由此经文,修行人名成比丘。

八万四千法门,我已经汇聚演说了。一切法门出自于这本经,所以此经名叫 最胜经。

我在这里对声闻、缘觉弟子说,这本经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是不可思议的经典。

属于世间所有,但还未出现三界者(佛)。他的一切福德根本,都是缘于菩提心。

施舍、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这些殊胜的功德,已经在此经中很好地解说了。

解脱、忍辱、寂灭,这三种示现,此经文中已经很好地解说了。

苦集灭道、将示现于此的寂灭、一切现象都是佛法,此经中解说了这些道理。

这本经也解说了,一切痛苦无常变化,解说了‘无我’是什么状态,解说了寂静涅槃。

这里要对声闻弟子说,所处的一切状态,都是出自于因缘。这本大乘经典,包含了一切法。一切法虽然甚是广大,却在于是否有菩提心。这是最殊胜的经典,普广解说了佛经。

(发菩提心人)现世就眼见诸佛,为他说法,当下就在佛前听法。这都是由于这本经典。三界一切众生,少有听说这本经的。众生为了求佛乘,所以听闻这本经后,心生爱乐。

那时,迦叶又对佛说:“世尊,真是稀有。或许有众生没有智慧,或许将来世有众生没有智慧,在听闻这些无上无边的法理后,不能在这些佛法中生起坚固愿心。大德世尊,是什么因缘,导致这般奇妙法理,被那些众生虚妄错过呢?”

那时,佛告那婆罗门人道:“这三千大千世界,有百千万座魔宫殿。每个魔,有数十万眷属围绕着。他们常常勤加用方便方法,想要灭掉这部经。随因缘所在处,造出许多障碍。为什么要这样作呢?或者这部经,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全都获得阿罗汉果位。或者善男女,听到这部佛经后,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婆罗门,由此缘故,千万魔众勤求方便方法,想要灭掉这部经。为什么呢?婆罗门,这部经是一切佛法种性的根本。缘于此,千万魔众勤求方便方法,想要灭掉这部经。”

那时,佛告婆罗门:“现在有本经,名叫《破魔众会》。你们受持读诵它,就能破除那些在会的天魔们。婆罗门,好比太阳出现,能灭去一切幽暗。这本经也是这样。” 迦叶读诵《破魔众会》经时,一切魔众全都隐没不现。婆罗门人,为何此经名为《破魔众会经》呢? 那时,世尊即说陀罗尼:
(一)  夺致他   

(二)  阿耨暮大那   

(三)  菩提三摩陀波那多

(四)  伏哆

(五)  纡伏哆

(六)  怛怛罗伏哆

(七)  尼兴(蜎蝇反)伽魔

(八)  波罗破

(九)  多罗破

(十)  哆嘘

(十一) 哆隆(洛中反)伽磨伽魔那

(十二) 毗唎磨

(十三) 磨素磨

(十四) 席履婆伽磨

(十五) 毗达啰魔

(十六) 大啰麴磨

(十七) 阿逻弥逻

(十八) 伊迦叉逻那喻
 
《注释》

洛中反:唐朝时,流行客家话。所以翻译佛经,遇到咒语,无法准确表达发音,就只能借用两个客家发音的字组合起来,达到准确。比如按照现代发音:洛,取L。中,取ONG。组合起来的发音,就是LONG,第一音调,平音。


蜎蝇反:YUAN,YING,这两个发音,按照现在来看,组合起来就是YING。所以不知道唐朝时,这两个字用客家话,是怎么发音的。

婆罗门,解说下这陀罗尼。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共同演说《破魔众会》经。婆罗门,你读诵这本《破魔众会经》时,一切魔宫全都震动,大摇晃、大震动。一切魔众,各从本座上颠落下来,不能说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魔众,常向多人行不利益之事。常对多人行苦恼之事,令其失去利益。缘于这些恶业,所以现在得着这般恐怖的果报。就如同(对照)佛世尊,常施舍给一切众生安乐,乃至施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所以,这陀罗尼令那些魔众们全都心生恐怖。


婆罗门,如果再有人能够流传这部发菩提经的话,魔众对他造不成任何障碍。不论是天龙、夜叉、人非人、魔、魔子、魔眷属、用水火刀杖去加害,不论是恶人、一切恶兽,还是身体上遭受烦恼、思想上遭受苦楚。如果这人被这些痛楚加害,绝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那位善男女,常向多人行利益事,安乐众生,常怜悯多人,所以被天人们守护着。因为那些善男女们,慈心力量的缘故。


婆罗门,你要知道,那些善男女,因为身行不犯罪恶,言语不犯罪恶,意念不犯罪恶,所以那些苦事不能逼迫他的身心。婆罗门,由此缘故,这人能灭去一切苦。那时,世尊说偈言:



魔勤于此经  当欲坏灭之  是故此经典  调御今为说

  令魔悉迷乱  丛聚坐战栗  相视不能言  此恶行果报

  恐怖众生故  常怀作恶心  颠倒而堕落  是故得现报

  慈悲和合者  喜心有所说  平等说法时  恶心意悉散

  降伏诸魔王  及散魔军众  夜叉诸鬼等  自然皆堕落

  彼力杖不害  水火不漂然  言说咒诅毒  不能有伤害

  逼身及逼心  彼等不曾有  常当所作誓  身口如是住

  闭塞诸恶道  远离一切难  诸魔悉摧灭  为说此经故

  一切法巧智  若欲度彼岸  须闻此经典  闻已即能学

  若能学此经  无畏诸菩萨  最上觉菩提  是向菩提句



《偈颂意思》

魔勤于要破坏毁灭这部经。所以今日为你们演说,这部能调御心性的经典。令魔众们全都迷乱,聚在一起战栗,面面相觑不能说话。这些恶行的果报,缘于恐吓众生,常怀恶心。所以今日颠覆坠落,得着了现在这个报应。


慈心和悲心和合的人,欢喜宣说佛法。他平等地说法时,恶心意念全都消散。这人降伏了诸多魔王,散去了魔军。夜叉、鬼众,自然都颠落下来。


魔鬼拿刀杖加害不了他,水不能漂他,火不能燃他。即使有人毒咒他,也不能伤害。逼迫身心的痛苦事,这人不曾有过。他常发誓愿,要守住身口业,闭塞一切恶道,远离一切灾难。他为了摧毁灭去一切魔众,宣说了这部经典。他用一切巧妙智慧,救度众生到彼岸。必须听闻这部经典,听闻后即能修学。若能修学这部经典,就是无所畏惧的菩萨,趋向最上觉悟的菩提。


佛说这部经典时,婆罗门人迦叶以及诸位在会大众、乾闼婆、天、人、阿修罗等,听闻佛说法后,欢喜奉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