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8|回复: 12

[有关持戒] 济群法师:《瑜伽菩萨戒》要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瑜伽菩萨戒》要义


济群法师
    菩萨戒的传承可分为二大支:一为“梵网菩萨戒”,一为“瑜伽菩萨戒”。
    在汉传佛教地区,弘扬的主要是“梵网菩萨戒”,其影响远远大于“瑜伽菩萨戒”。但在藏传佛教中,盛行的却是“瑜伽菩萨戒”,有关译本和注疏约有八九种之多,如宗喀巴大师《菩萨正戒论》等,对于我们学习菩萨戒而言,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瑜伽菩萨戒”在中国先后有多种译本。
    最早为《菩萨地持经》,共十卷,由北梁昙无谶翻译,在南北朝曾经盛极一时,影响非常之大。
    其后,在刘宋时期又出现了求那跋摩翻译的《菩萨善戒经》,共九卷
    再就是玄奘大师所翻译的《瑜伽菩萨戒本》,是将《瑜伽师地论》中关于“戒品”的部分独立成册,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
《瑜伽师地论》的经题来看,“瑜伽师”即禅师,“地”即过程,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论述禅师修行过程的论典。
    本论共五分第一分即为“本地分”,以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为脉络,对发心修行乃至最后成就的每一部分都有详尽的叙述,囊括了佛法的整个修学次第
    其后出现的一些论典著述,如大家熟悉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成佛之道》等等,它们所建构的修学纲领,早在《瑜伽师地论》中就有明确说明。而《菩提道次第广论》在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之后所提出的止观部分,也是来自《瑜伽师地论》。由此可见,《瑜伽师地论》对学佛修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现在讲的菩萨戒,属于《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这一部分。
    《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其中三十五卷五十卷为“菩萨地”的内容,仅戒本就有一卷
    这之前的译本,如《地持经》十卷,《善戒经》九卷,即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异译本。
    如果仅仅想对“瑜伽菩萨戒”有所了解,学习《瑜伽菩萨戒本》也就够了;
    如果要对整个“瑜伽菩萨戒”作深入的研究,就必须结合《瑜伽师地论》进行全面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戒相
 
四重:
    “瑜伽菩萨戒”的戒条为四重四十三轻,这和“梵网菩萨戒”有所不同。

    在“梵网菩萨戒”中,重罪十条,那么,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如“杀、盗、淫、妄四戒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条,在“瑜伽菩萨戒”的四重内却没有包括这几点。

    圣严法师对此的解释是:
    “梵网菩萨戒”属于顿立戒不需要经由五戒、八戒的次第也不需要具备声闻戒的基础就可直接受菩萨戒自然要强调“杀、盗、淫、妄”这些基本要领
    而“瑜伽菩萨戒”属于渐式戒必须别解脱戒基础必须受五戒、八戒或沙弥戒、比丘戒之后才能进一步受持菩萨戒,而“杀、盗、淫、妄”这几点在别解脱戒已经包含了,
    因此“瑜伽菩萨戒”所强调的只是作为菩萨戒的重点,即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从对治凡夫的贪、嗔、痴制戒

1、自赞毁他戒
    【如是菩萨住戒律仪。有其四种他胜处法。何等为四】。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如果菩萨为贪求名闻利养自赞毁他,处处标榜赞美自己,甚至为抬高自己而别有用心地贬低他人,属于菩萨戒第一条重罪

2、悭不惠施戒
    【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给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
    这一条是关于悭贪吝啬的,其实还是属于的范畴。

    作为菩萨,看到贫苦无依的人前来求财求法出于悭贪的心理不愿慷慨地施与财物佛法,也是属于重罪
    因为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以众生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违背了菩萨的发心修学菩萨道的初衷

3、不受悔戒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这一条是属于的范畴,嗔心有着极其猛利的力量,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如果菩萨长养自己嗔恨,表现在行为上,对人恶言相向甚至使用暴力伤害他人;表现在情绪上,“内怀猛利忿恨意乐”,当对方道歉时还耿耿于怀,“不受不忍不舍怨结”,
    “不受”是不接受他人的歉意
    “不忍”是不能忍辱
    “不舍”是不愿舍弃自己的冤气不愿化干戈为玉帛
    这也是重罪之一。

4、说相似法戒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于像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如是名为菩萨四种他胜处法】。
    这一条是属于的范畴。

    “谤菩萨藏”就是毁谤佛法及大乘经论另建像似正法”,
    所谓“像似正法”即非佛法附佛外道
    “或自信解”就是自己建立一套
    “随他转”是信受并弘扬他人的邪说
    若菩萨如是而行,就是犯下了根本重戒
    太虚大师曾谆谆告诫学人:“此一条为菩萨最紧要之关头,学者其勿忽诸!”

    从以上列举的四点,我们不难看出菩萨戒和声闻戒的差别所在

    声闻戒判罪必须通过身业口业
    而菩萨戒侧重于对意业守持贪、嗔、痴诸种烦恼现行都属于犯戒的范畴。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一旦违犯声闻戒中的重戒立刻就失去戒体

    但违犯菩萨戒属于中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不会因偶尔的过失而舍去菩萨戒戒体
    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违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才是上品缠犯,才会因此失去戒体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四十三轻

       “瑜伽菩萨戒”的四十三轻根据菩萨所应遵循的“六度四摄”而制定。

       布施六度,在“瑜伽菩萨戒”中,关于布施的内容有七条

       关于持戒的内容也是七条

       关于忍辱的内容是四条

       关于精进的内容是三条

       关于禅定修行的内容是五条

       关于开发般若智慧的内容是六条

       另外十一条戒则结合了四摄法门的有关内容。

所以说,菩萨戒四重四十三轻

       一方面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烦恼

       一方面帮助我们广修六度四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1、不供养三宝戒

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
若于如来或为如来制多所
若于正法或为正法经卷所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
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下至身一拜礼敬。
下至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
下至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不恭敬懒惰懈怠违犯染违犯】。
       【误失念违犯非染违犯】。
       【无违犯心狂乱】。
       【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作为菩萨,时时都要供养佛法僧三宝
供养方式很多:
       以虔诚的礼拜来表达对三宝的恭敬
       以由衷的赞叹称颂三宝的殊胜
       或以清净心忆念三宝的功德;都属于供养的范畴,
不如是行,便属于犯戒

如果内心三宝缺乏恭敬不愿承事供养
       就属于有染违犯
       因为其中夹杂着个人的烦恼和杂染。

如果因忙碌而一时忘记,有所怠慢,虽也有犯,但属于无染违犯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是属于不犯的:
       在内心狂乱、精神失常的前提下,未能供养三宝不为犯;
       或已是登地菩萨,时时处于清净意乐之中,本身就属于三宝一体,不需要以这样的形式去供养,也不为犯。

点评

1、不供养三宝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 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 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 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0 09:2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5-20 09:20
1、不供养三宝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

1、不供养三宝戒

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
日日中。

       若于如来或为如来制多所
       若于正法或为正法经卷所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
       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若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下至身一拜礼敬。
       下至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
       下至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空度日夜。是名有犯有所违越】。
不恭敬懒惰懈怠违犯染违犯】。
误失念违犯非染违犯】。
无违犯心狂乱】。
已证入净意乐地常无违犯由得清净意乐菩萨。譬如已得证净苾刍恒时法尔以胜供具承事供养】。

作为菩萨,时时都要供养佛法僧三宝供养方式很多:
       以虔诚的礼拜来表达对三宝的恭敬
       以由衷的赞叹称颂三宝的殊胜
       或以清净心忆念三宝的功德;都属于供养的范畴,
不如是行,便属于犯戒

如果内心三宝缺乏恭敬不愿承事供养
       就属于有染违犯
       因为其中夹杂着个人的烦恼和杂染。

如果因忙碌而一时忘记,有所怠慢,虽也有犯,但属于无染违犯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是属于不犯的:
       在内心狂乱、精神失常的前提下,未能供养三宝不为犯;
       或已是登地菩萨,时时处于清净意乐之中,本身就属于三宝一体,不需要以这样的形式去供养,也不为犯。

点评

一、不供养三宝戒 (一)【有犯有所违越】的构成: 1.主体:诸菩萨。 2.主体的状态或特征:安住菩萨净戒律仪。 3.时间:于日日中。 4.对象或地点: (1)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 (2)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0 09:4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5-20 09:26
1、不供养三宝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

一、不供养三宝戒

(一)【有犯有所违越构成

1.主体:诸菩萨。
2.主体状态特征:安住菩萨净戒律仪
3.时间:日日中。
4.对象或地点:
(1)如来或为如来制多所

(2)正法或为正法经卷所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
(3)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5.条目或内容、表现形式:
       (1)若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2)下至身一拜礼敬。
       (3)下至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
       (4)下至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6.结果:空度日夜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不供养三宝戒

1.【不供养三宝】的相状

       不供养、礼敬、颂赞、随念三宝三宝真实功德

2.【不供养三宝】的数量决定

       (1)供养 或少或多诸供养具供养三宝

       (2)礼敬 至少"身一拜"礼敬三宝

       (3)颂赞至少语一四句颂赞真实功德

       (4)随念 至少心一清净信 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点评

一、不供养三宝戒 违犯的因由及违品: 1.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 染违犯。 2.误失念而违犯——非染违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0 10:2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5-20 10:16
一.不供养三宝戒

1.【不供养三宝】的相状

一、不供养三宝戒

违犯因由违品

       1.不恭敬懒惰、懈怠而违犯—— 染违犯

       2.误失念而违犯——非染违犯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贪名利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大欲无喜足利养及以恭敬生着不舍。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所蔽。数起现行】。

  作为菩萨,如果欲望强烈没有满足之时得到的供养贪着不舍,就是对这条戒有所违,因为有贪心在其中作用,所以属于杂染违犯。

  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无违犯呢?有的人贪心很重,自己也已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努力对治,但在对治的过程中,正念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未能有效克服自己的贪心,还是忍不住会去贪着,就不属于犯戒。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3、不敬有德同法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

       见诸耆长,有德可敬,同法者来。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起承迎,不推胜座
       若有他来,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称正理,发言酬对
       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憍慢制,无嫌恨心,无恚恼心。但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谓遭重病。或心狂乱。或自睡眠他生觉想而来亲附语言谈论庆慰请问。或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或复与余谈论庆慰。或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或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护僧制。或为将护多有情心而不酬对皆无违犯】。

  作为菩萨,如果出于骄慢嫌恨之心,对有德的师长同学不善加接待,不遵循通常礼节,属于有染违犯

  如果是因为懒惰、懈怠一时疏忽大意所致,则属于无染违犯

  还有一些情况属于无违犯,如生病、睡着或神智不清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4、不应供受戒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来延请。或往居家或往余寺。奉施饮食及衣服等诸资生具。憍慢所制怀嫌恨心怀恚恼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不至其所不受所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或有疾病。或无气力。或心狂乱。或处悬远。或道有怖。或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或余先请。或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或为引摄未曾有义。或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或复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或为护他多嫌恨心。或护僧制不至其所不受所请。皆无违犯】。

       作为菩萨,虽不能贪著名闻利养,但也不能无端拒绝他人供养。如果有人请你受供,而你因为对此人抱有成见,怀着嫌恨恚恼之心不受其邀,也是有染违犯。

       如果是因为懈怠或忘记,虽也犯戒,但属于非染违犯,罪轻一等。

       还有一些情况是属于无违犯:或是患病;或是要去的地方非常远;或是去了之后会有命难、梵行难,前者是有生命危险,后者是可能会破戒,如到一些色情场所与自身身份不合的地方;或是别人并非真心相邀,去了反而给人添麻烦。

       菩萨不仅要慈悲,还要有智慧,要懂得区分不同的情况。《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菩萨利益众生是有前提的,否则,一味恒顺众生,无论众生让你干什么都依言行事,让你干坏事也不加拒绝,众生倒是欢喜了,可结果非但害了自己,也害了众生,所以慈悲还要有智慧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5、不受重宝施戒

       【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上妙财利供具。殷勤奉施。由嫌恨心恚恼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舍有情故】。

       【若由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违拒不受。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

       【无违犯者。或心狂乱。或观受已心生染着。或观后时彼定追悔。或复知彼于施迷乱。或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或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或知此物劫盗他得。或知此物由是因缘多生过患。或杀或缚或罚或黜或嫌或责。违拒不受。皆无违犯】。

       作为菩萨,如果有人赠送珍珠、玛瑙、琉璃等各种宝物于你,而你因嫌恨恚恼心而执意不受,也是染违犯。因为菩萨对每个众生都应一视同仁,如果厚此薄彼,就无法体现对众生的慈悲

       如果因“懒惰懈怠忘念无记之心”没有接受,则属于非染违犯。

       还有一些情况是属于无违犯:或神智不清;或知道自己接受了这些供养会产生贪着,对修行不利;或知道对方供养之后可能后悔;或知道这些东西来路不正,是属于偷抢而来赃物,接受之后会引起诸多麻烦。

       前面两条戒都是关于接受供养的,菩萨不应以贪心受供,如果有丝毫贪着之心夹杂其间,本身就没有资格接受他人的供养。所以,不要以为有人供养就一定是好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是一种考验,若还贪心,接受就是犯戒;若还有嗔心,不接受也是犯戒

点评

窣堵波 [sū dǔ bō] 亦作“ 窣堵坡 ”。梵语stūpa的音译。即佛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4 09:38
 楼主| 发表于 2016-5-24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5-24 09:37
5、不受重宝施戒

       【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他持种种生色可染末尼真珠琉璃等宝。及持种种众多 ...



窣堵波  [sū dǔ bō]

亦作“ 窣堵坡 ”。梵语stūpa的音译。即佛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9 02: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