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4|回复: 5

[其它]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二、佛法概要

在场有许多佛法初学者,因此未正式教授主题之前,先介绍佛法大纲。





(一)缘起法则

龙树菩萨在六十如理论曰:

「为应依何法,能断诸生灭,敬礼释迦尊,宣说缘起义。」

一切法皆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导师释迦牟尼佛能够自在宣说,无自性甚深缘起的道理,因此龙树菩萨作了礼赞文。为什麽佛陀开示缘起的道理?如同此颂所云:「为应依何法,能断诸生灭。」无论是暂时的痛苦,或者永恒的痛苦,人人都不要痛苦,可是在不要痛苦的情况下,必须无奈的、无自主的承受众多的痛苦,是什麽因缘所感的呢?是无明愚痴所造成的,无明是痛苦的根源。

无论接触到任何外境,对於可爱的就产生贪,对於不可爱的就产生瞋,为什麽呢?因为我们看待事物,都感觉是从境上真实存在,从它本身自性而有;不但如此,内心更去执着它,好的觉得完全的好、真实的好,感觉不好的,就是真实的坏,因而产生贪瞋。透过缘起的道理,让我们认识一切法最究竟的性质,并不是那样的真实,不是从境上产生的好坏;了知那只是颠倒分别心的执取而已,因而不再生起真实的执着,贪瞋也就不会产生了。

缘起的道理分:因果缘起、观待缘起。当了解无真实、无自性之後,反覆持续地观修空正见的道理,慢慢地就能断除,认为真实有、自性有的无明颠倒执着,彻底的断除痛苦的根源。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诸法万相,都是观待因缘而有;由因缘的互相依赖、互相观待,产生一切的变化。所谓因缘是两种不同元素或因素,互相碰触之後会产生新的变化,此乃因果法!因果变化当中,有些与我们的意乐有连带关系,这种与意乐所产生的因果变化,称为由业力所产生的果,即业果。与我们意乐无关联的,是普通的因果变化,非业果。

外在的物质都是由它的固定因缘而产生,同样的,内在的感受也是由因缘而形成。以个人而言,每个人自然而然都有「我」的想法,都有离苦得乐的想法,不需要道理的认知。「我」非常的重要,地位也很高,虽是亦庄亦谐的说法,然而同样活在此世间的我们,每个人所居住的地方,都有每一个不同的「我」的世界。亚洲人认为亚洲就是自己的领域,在全世界的版图,亚洲是最重要的地方;西方人亦如此。其实并无特别的理由,只是因为自己居住在此环境下,理所当然自己的国土最重要。讲到中国,代表全世界的中心点,西藏人不一定会认同,觉得自己在全世界的最高峰,若有人来自福建、山东……,也都是以自己的地方为重心。就是因为我执,自然而然我的一种想法,自己居住在何处,就感觉与自己最亲切。探究其因,其实就是「我」的因素,因此「我」很重要。

诚然,当我们辨别何谓东西南北,何谓多数少数,何谓痛苦快乐,最主要的基础都在「我」上建立;彷佛三千大千世界的中心点,就在「我」上。因为「我」,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这是天经地义的、合理的、必须有的想法;而且每个人都有能力断除永恒的痛苦,让自己得到真正的究竟的快乐。我们不仅有此能力,也有此权利。





(二)离苦得乐

痛苦是否可以断除?快乐是否可以追求并使之永恒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一切的苦乐都是因缘形成,痛苦的根源是对真理的不认知,亦即错误的颠倒执着而产生。若能断除颠倒执着的无明,就能断除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安乐。佛陀第一次转四谛*轮时,讲到染污谛和清净谛的因果,染污谛是指痛苦的因和果,清净谛指永恒安乐的因和果。更详细则讲到十二因缘,由於第一支无明引发轮回的痛苦,如果了解真理的智慧——空正见,就可以获得永恒的涅槃安乐。由了解或不了解,有明或无明产生了涅槃与轮回。以外在物质而言,两种不同的物质本身,倘若会造成冲突及伤害,当一者力强时,另者必定削弱。此乃两种物质本身造成矛盾,引起伤害之故。想削弱一者的力量,必须寻求可以真正伤害的另一者;同样的,内心亦如是。若想消除造成痛苦的负面情绪,如何寻求正面的情绪与之抗衡,成为真正的对治力呢?如:冷和热是对立的,同在一处时,遇热冷度必减少。所以违害分为:续流违害和俱生违害。冷热是续流违害;光明和黑暗是俱生违害,有了光明当下没有黑暗,属於迅速俱生的违害。

内在的感受亦如是,当瞋恨一个人时,想尽办法伤害他、让他痛苦,这是瞋心的一种性质;但是也能对仇人培养真正的爱心和慈心,所谓慈心是让对方得到安祥快乐。对於同一境,一者想让他痛苦,一者想让他快乐,自然地造成违害,所以说慈心可以对治瞋心。爱我执和爱他执也是相违的,如果爱他心的力量强烈,太在意自己的爱我执力量会削弱。有明和无明,一者认为一切法真实有、自性有,另一者认为诸法无真实、无自性,正好形成相违及伤害。因为有明和无明是相违的性质,所以无明招感痛苦,有明成就涅槃。

佛法的原则和道理,是人人天生本能都想离苦得乐。追求离苦得乐,与我们内在动机和意乐,有极密切的关系。造成痛苦的情绪,称为烦恼;我们去追溯烦恼的因缘,应该如何断除烦恼?何种情绪与意乐,能令我们获得永恒的安乐?这种追求和观察非常重要。

所谓真正的佛法,是指涅槃;永远断除痛苦,是涅槃的性质。我们能体会痛苦是可以减少的,但重点是,痛苦是否可以永远的断除呢?解答问题之前,需先了解两大原则:心本身是无自性,烦恼和障碍是暂时性的。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若针对每一烦恼修对治力,不但需要耗费多时,而且无法找到最究竟的方法。因此,寻找一切烦恼的根源很重要,如果认识烦恼的根本,进而寻找源头,是否可以断除消灭烦恼呢?不断给自己出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观察。譬如砍树,若先折断树枝或树叶,费时又费事,倒不如砍断树的根本,枝叶自然乾枯。同理,应当对治烦恼的根本,才是善巧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烦恼的根本,称为无明,是颠倒的执着。从经验上认真观察,可以稍稍体会烦恼确实来自於无明。在此,无明的内容,主要依据中观的理论所安立无明道理。无论任何烦恼生起,可爱境或不可爱境,都是如此的真实独立;可见一切的烦恼,都来自过度真实的执着。如四百论云:「身根遍一切(眼耳鼻舌),而眼根只局限於眼睛。」同理;无明真实的执着遍及於一切烦恼,而各别的烦恼却各有其性质,如:贪心、瞋心属不同性质。因此若能断除无明,一切烦恼皆可断除。

无明愚痴不只是对事物的不了解,佛教四部皆有解释,而且对於颠倒的执着各派有不同的见解。四百论所讲的无明是指最究竟的颠倒执着。为何颠倒执着有粗细不同的层次?因为对於无我的道理和见解,其性质有粗细之分。烦恼的根本,就是认为诸法有自性和颠倒的执着;若能断除自性的执着,烦恼自然也断除。四百论云:「痛苦的根源,是对於真理的不了解,进而颠倒执着而产生」。想明了无明是颠倒的执着,应先了知实际的状况,以及真正的道理,才能辨别何者颠倒,何者正确。了解真理之前,需依据正理去观察,仅仅依靠佛陀的教法及经论所安立,很难辨别。因为佛陀对一些众生开示诸法有自性、真实有,又对一些众生开示诸法无自性、无真实,我们如何判断佛所教导的究竟意趣呢?依据正理,如果佛所说的内容,经过观察与正理无任何相违,则属正确合理;反之,则是错误的,由於众生的根器不一,佛陀依当时的状况善巧言教。

我们看一切万法时,总认为如此的真实独立,从境上本身产生。如果诸法都是从它本身而有,就不需要依赖因缘;如果是依靠因缘而形成,则是依他力而有,非自力所成。可是我们看待事物,总错误的认为是自力而产生。其实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也是互相依赖而产生,不是以手能指出的真实独立性质。因为有过去世,所以安立现在世的某人曾经做过何事,虽然今世他并未做,但某些特徵或特长,显示他过去一定做过;至於未来是他将要做的,目前并未做,现在只可猜测他未来会做。诸法若是真实独立,这种说法就很难安立了。

三世不是真实独立的,有现在才有过去和未来,什麽时间才算真正的现在呢?去寻找时却找不到;没有寻找时,大家都说现在过去未来。无寻无找、世间共许当下,有三世;有寻有找当下,一切又消失,变成不是那麽真实。平常看每一件事物是那样的真实独立,从它本身而现起,如果这是正确,寻找究竟性质时,应该越来越明显,但却是越来越模糊,最後找不到了。依此道理可知,诸法不是真实有,不是自性存在;进而体会到,长久以来认为好坏是真实有的观念,原来是颠倒的,可以断除的。

四百论云:「若能了解无我的内涵,一切的烦恼及烦恼所造成的痛苦皆可断除。」了解最究竟的性质是无真实、无自性之後,才明白过去的真实执着是颠倒错误的,此时应当反覆观修空正见。因为:一、空正见是合理的;符合实际性质而产生的智慧与认识。二、空正见的观修可以无止境的增长,力量也无止境的增强。当空正见力量增长的同时,认为有自性的颠倒执会慢慢的减弱,因为:一、颠倒执与实际性质不吻合,它是错误的认识。二、真实与无真实的执着是完全正相违,一者强时,另一者必弱。基於上述理由,无明一定可以断除。

另一原因,心是唯明唯知的性质;当内心生起唯明唯知的能力时,心识就会现起,如果贪瞋等烦恼是心的性质,每一次心的现起,烦恼岂不跟着生起。事实不然,心的性质没有贪瞋烦恼的污染,心的性质是非善非恶,无记的状态,否则当内心处於恶的状态时,不会生起可对治恶的善心。心的性质中对於事物的颠倒执着,与事实是不符合的,若了解诸法的究竟性质是无自性,就能以空正见对治颠倒执。烦恼定可断除,因为其根源的力量可削弱,既然无明可彻底消灭,烦恼就失去了基础,烦恼所造成的痛苦也将完全消失。

涅槃是指一切烦恼皆断除之时,也就是解脱;解脱是内心上断除障碍和烦恼而成就的。同理,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也能断除,当永远断除之时,称为一切遍智,即是获得佛果位。解脱的功德既是安立在心续上,修行过程中就要了解何种情绪和烦恼,将会造成痛苦;然後寻求对治力,慢慢对治,当内心的功德增长同时,内心的障碍也渐渐在去除。烦恼障碍我们了解外境,烦恼习气障碍我们了解一切事物,烦恼和所知障碍断除时,我们的心识就有能力了知一切的万法。亦即获得一切遍智、佛的智慧,自然任运成就一切,随着众生的根器及所需现身度化,细微的称为报身,粗的称为化身。总之,佛果位四身(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的功德都是从内心安立的。巴利文的经典裏并没提到四身,藏文的经典有讲到四身的内涵。只要念诵心经的佛教徒,就必须承认有四身。四身性质的佛果位,自利和利他都是最究竟的。虽说利益他人需要依赖许多的因缘才能达成,但当遇到与自己相应的众生,在修行上、经验上,能够无谬的、正确的、圆满的指导对方,此乃四身的功德。





(三)释回向偈

愿得一切遍智、佛智慧、佛菩提的希求心,加上他利的希求心,就是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具有二希求之发心。如果能自然任运地生起菩提心,称为佛子、菩萨。由此殊胜发心所作的一切身口意等业时,称为佛子行、菩萨行,故说:「世世常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提心所造的行为。了解烦恼对我们的伤害,视烦恼为仇敌,想彻底的消灭它,必须成就解脱,需有这样的出离心、希求解脱之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愿消三障诸烦恼」,策励我们、鼓励我们力断烦恼,希求解脱,希求无上菩提。要真正生起希求心,空性智慧的认知不可缺乏,因此「愿得智慧真明了」。这是属於佛法的修持。为圆满达成目标,希望修行过程中的一切障碍,皆能消除,因此「普愿罪障悉消除」。此回向文,浓缩大小乘教理的精髓,非常深奥而有意义。你们念诵时,能够如实地了解偈颂的内涵,才算最圆满。


(四)大悲心、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言归正传,早上讲到佛果位的四身功德,宝鬘论曰:「能成办佛四身功德的因缘,来自於大悲心、空正见、菩提心。」所谓菩提心是具二希求的发心,此二希求不是完全放弃己利,此中亦有说明应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以利他的希求为前提,让一切有情得究竟安乐而成办自利。全心全意爱护他人,希望他人早日离苦得乐,以强而有力之清净意乐发心,才是正确之道。只为自己成就佛果位,此种希求心无法成佛。因为佛果位最主要的障碍是所知障,空正见能够对治所知障,但必须具备广大的福德资粮,即菩提心。真心为有情牺牲一切,不分对象、无时无刻,为他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当生起如此强烈心力时,不会在意时间长短,怨亲贵贱。龙树菩萨说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依此强力能令我们在短暂时间之内,累积无量资粮。

爱他胜於爱己的菩提心,确实具有加持力,能成就一切利益,其重要性和珍贵性,非笔墨所能形容。空性的理论,各派见解不同,但菩提心的修持,无丝毫差别或争议之处。为何对於空性有争论?有些认为自性空是完全没有,堕入断边。有些对空性有兴趣也想学习,但在空性的认知上却产生畏惧。有位朋友对我说,佛法非常殊胜,尤其大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意义深远、耐人寻思,可是有一缺点,就是最究竟的内容,竟然是什麽都没有,这就是误解空性所造成的。空性的道理,诸宗有所诤议;但菩提心却圆融无碍,真正了解其价值和利益,纵使是微不足道的畜生,也会对菩提心产生信心和兴趣。无庸置疑,菩提心绝对无负面的意思。佛果位唯有菩提心才能成办,仅靠空正见的修持不可能成佛,因为空正见是三乘共同之因,非大乘不共之因。阿底峡尊者说:「如同太阳和月亮的菩提心,纵使花无量劫去修持,我也愿意。」我们也应该以这种心カ去修行。宗喀巴大师也曾说过:「所思惟都是他人,但全心全意为他人着想时,却能随顺成办自利;真是不可思议的善巧成办自利的方法。」入行论曰:「如果无始以来就修学菩提心,今日已不是凡夫身,早就成佛了! 」我们一直以为,获得究竟安乐的方法是爱护自己,以爱我执让自己得到快乐;可是今天却还是在痛苦深渊中的凡夫。

佛所说的教法主要是灭谛,断除一切烦恼的涅槃。若稍微了解涅槃的性质和内容,就会产生希求心——唯有涅槃才能获得究竟安乐。再加上,对如虚空般无量有情的爱心,希望他们安乐的慈心。当完全投入於利益他人的意乐时,我们也会安乐和温暖的。

我个人的经验,六、七岁时对於皈依具有信心,相信佛法僧三宝,可是不了解皈依内涵。十五、六岁时思惟菩提道次第广论,并非完全领悟,只是思惟。快三十岁时,渐渐对涅槃解脱产生了信心,强烈的感觉到解脱是可以成办。虽然涅槃的究竟道理,至今仍不是通彻理解;可是透过理路的思惟,对涅槃产生见理所生之信心;当时我曾说过,获得涅槃一切烦恼皆断了,再无痛苦恼人,可以睡的安稳舒适,所以我获得涅槃,一定先睡一大觉。那时,虽知菩提心殊胜可贵,可是感觉不易获得,与自己距离遥远;然而经过不断努力修持,三至四十岁之间感受到,如果真正认真串习及修持,理应证得菩提心才对,於是与菩提心越来越接近。有时在修菩提心时,会产生悲喜交加的觉受,让我有更多的勇气和心力,不但生活得更快乐,脸上也笑口常开。倘若当时我没有改变观念,只想着自己,我相信遇到小小挫折都无法承担,不但无法面对问题而且抱怨不断。由於菩提心的修持,激励我上进,渐渐增加了勇气,更勇敢地面对现实环境。我无法确定,对於他人是否有直接利益,但我本身的确受益良多。

基本上我们在思想与能力方面,无任何差异;我的内心充满了三毒烦恼,我想你们亦同,大家都是烦恼的凡夫。在同样的思想基础下,如果能努力修心、精进修行,心境必然会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届时真正获得利益的是个人。有位图康给利葛千的大师,是昂旺却登的主要上师,他曾说:「如能修学菩提心,观想菩提心,为他人讲解菩提心,如同肩上卸下重担般的轻松。」密勒日巴大师,在马尔巴大师座前,得到教授之後,回到自己家乡。由於父母亲已往生,无任何留恋之处,就许下了誓愿,到塔喀打山的地方,终身闭关和修行。当时密勒日巴大师,如同噶当派所立之誓言,唱颂了千古不朽的歌集:「修行者只求专心修法,不求富裕舒适之场所,只要一个小山洞就满足了。愿我像乞丐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死时也不贪着己身,将身体回归於大地,让众生尽情享用吧!」大师精神令人敬佩,诗歌如此动人心弦,我不禁感动落泪!歌集主要内容是,在杳无人烟的环境,发愿定心精进修行,希望所修功德利益有情。

平常传愿心仪轨之後,我会念诵:「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虚空未尽之前,众生未度尽之前,我愿永远在世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若能认真思惟,努力修学菩提心的教授,修心当下内心是充实快乐的。无论暂时或究竟利益都有帮助,而且是无伤害性的帮助,百分之百唯有义利而已。如果我们很幸运,在各方面皆成就非凡,称扬赞美来自四面八方,这时应思惟菩提心,就不会生起傲慢心、轻视他人、伤害他人。当内心情绪高昂时,思惟菩提心可以缓和内心的起伏,使情绪稳定,更安祥快乐。当陷入困境痛苦无助,内心沮丧失望、提不起心力时,思惟菩提心让自己产生极大心力,愿意承担众生无边的痛苦,这时,怎会在乎个人的一点小苦难呢?所以内心低迷时,思惟菩提心可以使之高扬。活着时,思惟菩提心,让我们每天过得更充实、有意义;往生时,思惟菩提心,可让我们後世获得暇满人身。生、老死、忧悲苦恼等,无论任何时刻思惟菩提心,都有极大益处,绝无负面影响。值得我们生生世世依靠和信任的朋友就是菩提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菩提心的生起,不是光靠发愿、回向、祈祷,也不是靠念诵菩提心的偈颂文,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净罪积资,以及反覆的观修。任何内心功德的证量,都必须先听闻,了解修学的内容,即闻所生慧。接着反覆思惟所听闻的道理,即思所生慧;由此智慧让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看到菩提心的利益和功德。透过反覆的修学,自己会感觉到,若努力持续进修,我应可以生起菩提心;之後,当我们专心仔细的观想,菩提心的觉受马上会产生,而且几乎每一次的观想,都能生起菩提心的觉受,称为蓄意、刻意所修之菩提心。从此,只要遇到因缘,不需理论、不必思考,自然任运现起菩提心的功德,称为自然成就之菩提心。这才是真正的生起菩提心之量。

菩提心的主要因缘,如同大乘庄严经论云:「极勤利众生,大悲为性故」。月称菩萨亦云:「悲性於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悲心的力量越强的同时,为了众生必须承担一切的责任感,即清净意乐就越强烈,所带来的菩提心也越坚固。菩提心的根源是,对众生的爱心、慈心以及不忍众生痛苦的悲愍心;亦即由慈心和悲心产生的。阿底峡尊者有次呵斥西藏人:「缺乏慈悲心,却可生起菩提心,只有你们西藏有。」如平时先持咒,然後念诵「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好像诵完马上可以生起菩提心,但在此过程中,却没有思惟及观想慈心悲心;这也是阿底峡尊者指责西藏人的原因。

如何使自己爱护痛苦的众生?如何让自己生起对众生的爱心?即悦意慈心。修学方法有二:七因果、自他换。七因果爱心的修学方法是,思惟今世与我们最亲近的应是母亲,因为有前世今生的缘故,观想一切有情也如同母亲般爱护过我。在西藏,大乘教法和精神非常兴盛,所以非常普遍的说一切如母有情;虽只是嘴边常挂的一句话,但其意义非凡,足以影响一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得以真正体谅他人的立场!前面叙述过,所谓爱他人,不是完全放弃自己,而是二希求的发心,包括为自己成就无上菩提的发心。

自他相换是将过份爱自己的心,转移至他人;将排斥他人的心态,转移至自己。太在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不仅不会体谅别人,甚至伤害他人,这种爱我执是痛苦的来源,罪恶的渊薮。但断除爱我执,不是把我的想法也一起去除。为自己离苦得乐天经地义,可是若贪执一己的短暂利益,这种爱我执只会造成伤害他人以及自己日後的痛苦。

悲心是不忍众生痛苦的怜悯心。首先应认识痛苦的真相,否则无法生起大悲心。在此所指之痛苦,非畜生道或一般身心的痛苦感受,这种连畜生都不要的痛苦,不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世间安乐的感受是人人梦寐以求,但可知道实为烦恼所生;被烦恼所掌控,故非究竟,终成痛苦的性质!倘真追逐这种快乐,无法满足我们永恒的安乐,烦恼形成的果,毕竟是痛苦性质,故说诸漏皆苦。仅认清世间乐是痛苦还不够;应彻底理解「行苦」,是轮回之苦,随烦恼而转无自主的痛苦。领悟之後,自己从中体会痛苦,就会产生希求解脱的出离心;从他人立场去体会,就会产生悲心。

对於痛苦的认知很重要,是体悟烦恼的过患才会生起的知见。当产生强烈的出离心,厌恶、排斥烦恼之时,就会厌离随着烦恼转的行苦;视烦恼为仇敌後,对烦恼所留之习气,也会生起厌离心。阿罗汉、八地菩萨虽已断烦恼,但犹有烦恼习气,产生「二相」等错误的幻相,即痛苦所残留之污垢障碍。为了让众生远离痛苦及所留之障碍,先了解痛苦行相,自己从内心生起厌离,进而从他人身上生起不忍的怜悯心。必须先生起爱他强烈的慈心,由体认他人的痛苦,再生起大悲心、菩提心;因此阿底峡尊者指责西藏人,追求无因缘,无基础的果位,是天方夜谭,确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啊!

经过上述简要说明之後,应知修心有固定的次第,由前前因缘造成後後的果位,有爱心才有悲心,有悲心才有承担众生痛苦之心,有强烈清净意乐才有菩提心。解脱或佛果位,需要强烈心力和智慧,才能成办。依显密双修有可能一世成就,但毕竟稀少难得。我们面对长远的目标,应计划生生世世修行。为了累世不断的往上修学,必须为後世修行的身体着想,即获得暇满人身。若後世不幸堕入三恶道,几乎没有机会行善及修正法,今世所累积的一点善种子、善习气,也会逐渐在恶环境下磨灭殆尽。後世的增上生,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应以圆满的佛果位为究竟目标,实践上需重视增上生,断十恶业、行十善业道。





(五)修行次第

四百论所云修行的次第:一、初学者应勿造作恶业。在无能力正对治烦恼下,应先防护烦恼之害,不随烦恼转。二、无我的认识,即无有真实的我和我所。透过观修无我,对治烦恼。三、不共的止观双运对治所知障。为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特别阐明十地的观修。初地时会生起不共布施波罗蜜多;二地时会生起不共持戒波罗蜜多;六地时会生起不共智慧波罗蜜多。由此智慧力量,令七地菩萨生起更深奥、更强力的空正见,在瞬间能入出定於空性当中。然而此不共空正见之量,尚不足以对治所知障,虽胜过声闻独觉,但仍需继续进修。至第八地时,则彻底断除一切烦恼障,空正见的境界更高深奥妙,足以对治所知障。清净三地(八、九、十)的菩萨们,需要广大累积福德资粮,使缘空止观双运发挥强力,对治所知障。此乃善巧正确的修行次第。





(六)依止善士

了解修行过程,依止善知识很重要。善知识的各各乘条件不同,在此指大乘善知识的条件,如宗喀巴大师引庄严论所云的十法:「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宗大师还作了总结,自己未调伏内心,无法调伏他人;为能调伏他人内心烦恼,须先调伏自己内心。宗大师很慎重的说明,调伏方式应依佛所说经论的教授及内容。佛的至言教法,是三学(戒、定、慧)的道理,在此慧学指的是人无我的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曾开玩笑的讲过,西藏佛教社会裏,所谓的活佛只是头衔、地位;活佛的名号,不代表内心有证量。因此,我说应该明辨上师和活佛的四种关系:一、上师;具备圆满条件和成就。二、活佛和上师二者兼备。三、活佛;徒有名号,无有成就。四、两者皆非。有位名为拓桠喇嘛的蒙古大师曾说过:西藏的活佛们,名号都很长,可是功德都很短。我觉得可再加一句,所坐的法座非常高,内心功德非常低。这是社会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依据那兰陀寺大论典的内涵,所产生的正面佛法修持和影响。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主要都是根据那兰陀寺大论师的论典推广教法,我们也应当追随和依止,才是正确之法。

不分派别的藏传佛教裏,有一种口诀的教授(口传),是从大论典萃取精华传授的,如:密勒日巴并没有在寺院长期研习经论,只是依止马尔巴上师而得到成就,马尔巴上师亦如是。但他们所修学的内容,以及内心所生起的经验,确实是依据那兰陀寺的大论典。因为透过觉受去修持,能够帮助领悟大论典,表示觉受与大论典的内容,毫无相违而且相应;反之,与大论典内容不相应的觉受,则无法圆满利益众生的。马尔巴大师的上师那诺巴大师,是那兰陀寺的大论师,称为顶严的成就者;那诺巴大师的上师帝洛巴大师,也是那兰陀寺的大成就者。整个传承和修持内容,确是依据那兰陀寺的大论典而建立。

萨迦派的大成就者,主要依止的上师是比丰巴,也是那兰陀寺的顶严成就者。宁玛派的寂护论师,当时到西藏时气候寒冷,但他怀着慈心悲心,为了利益藏人,忘却身心面临的困境,留在西藏弘法,他也是那兰陀寺的大成就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虽无直接依止印度上师,但黄教教法主要依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再融合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的教授,形成圆满的格鲁派教法。那兰陀寺有如此多的大成就者,追溯根源皆是依止龙树菩萨。

大乘善知识的条件,是精通三学。十法中第四德增:善知识应比弟子更具学问和智慧。第五具勤:精进说法,不懈怠。第六教富饶:学识渊博,通达教理。第七善达实性:虽然无法完全通达法无我,但其中的道理必须有所领悟,对於涅槃才能生起定解和信心。透过四谛的认知,对涅槃也可生起些许信心,然而想真正了解涅槃真义,必须修学唯识或中观的法无我内涵。第八具巧说:善巧教导弟子。第九悲体:对弟子慈悲与关怀。第十离厌:修持善行,不厌倦不懈怠。佛陀胜解善知识的重要,如实地教导我们,弟子们应当依止具十法的善知识。从戒学到无上密金刚乘之修持,都有善知识需具备之条件。十法中最主要是,善巧和成就两者的功德,亦即本身精通学问,精进努力於善行,秉性善良、持戒清净。

佛法是强调因果互相观待变化的道理,从中取舍;何者有益身心,何者伤害身心,由所取所舍的认知,调伏内心、改变内心,这就是佛法的修持。若不了解此原则,会认为佛法只是断恶行善的宗教信仰而已,不会产生不共的信心。以前在康地有座寺院,一天有位居士来访,适逢住持不在,居士问住持的徒弟:师父去何处?徒弟答:师父去恐吓在家人。因为弟子不明了佛法的道理,常听师父讲造恶业会堕地狱、畜生道等,全是痛苦之处,所以他以为是恐吓。佛法绝不是恐吓式的教法,而是对道理的认知、实际的运用、以及个人经验的累积。自己体会何谓暂时利益?何谓究竟利益?彻底明白其中的差别,由衷的想获得永恒的安乐,以欢喜心去依教奉行。

有位日本朋友告诉我,藏传佛法非常殊胜,特别强调慈心悲心的修,也以善巧的方式在教导。有次他到西藏仰鹧的地方朝圣,在居士家住了一天,看到面目狰狞的佛像,感到恐惧难安,心想:注重慈悲心的藏传佛法,为何佛像如此恐怖?当然,那个晚上,日本朋友睡不安稳。在西藏,佛法虽然兴盛,但从许多迹象研究观察,并没有深入教法的核心;如此殊胜圆满的教法,若变成一种习俗,成为习惯上的信仰,实在可惜呀!一般西藏社会以为,佛法只是卜卦的方法,或者供养天神、地神,养世间精灵鬼魅等(其实不只西藏如此)。如果从内心深处相信业果,就不会在意外表的仪式。当自己遇到困境或受伤害时,只会想:是否天神或地神的惩罚?於是马上供天供地,这些都是不当的行为。应该审慎观察内心,深信业果,努力的修持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处的。把该重视的搁一边,倒是听到某某上师传灌顶,挤破头也要去,此怪现象汉人圈裏也不少;可是讲经说法时,大家都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是佛法衰退的现象。

见到许多西藏的出家众,是否具足清净戒体,我不清楚。但是我郑重警告:你们要自制!不要佯装具有证量,不断地传灌顶,有多少才华诚实的展现,别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应诚实的传法,否则被揭发庐山真面目时,不但自己羞耻,对方从原本期望甚高跌落至谷底,将会酿成毁谤和伤害。因此上师需具备应有的条件,非常的重要。一般世间的知识是分级教授,教师需具该年级资格才能教学。同理;修行过程中,我们依不同的层次,去依止不同的上师,应该仔细观察是否具备条件,慎重依止。现代人注重外相的装饰,所以出现身着奇装异服,头戴怪帽的“上师”,异常的怪诞,勿随波逐流;应当了解佛法的内涵和精髓,从心底自然会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对教法也会产生不动摇的信心。

生起爱他甚於爱己的菩提心之後,接着应修学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佛陀在华严经裏广泛的开示,六度波罗蜜多的修持,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庄严经论、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都有详细解释菩萨行。龙树菩萨在宝鬘论讲到大乘道,及菩萨行的修持。龙树菩萨弟子寂天菩萨,先作集学论,引诸佛经阐明大乘的修行方法,再浓缩内容造了入行论。因此,集学论和入行论两部一起研读学习,各取精华,最能学到圆满的寂天菩萨的理念。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先解释广大行的教授,再依龙树菩萨、佛护论师、月称菩萨的观点,解释中观正见。菩提心和自他换的教授,最深奥、最实用的就是入行论。此次主题就是入行论的第六品安忍。





(七)愿心仪轨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传授愿心仪轨前,应自己许下承诺,好好守住这颗珍贵的心,不要让它迷失,更不要放弃它!当我们修学菩提心,生起了感受,应让此感受不断的持续,为了使菩提心更坚固,传授愿心仪轨。菩提心坚固之後,想修习六度万行之菩萨行,具此强烈的希求心时,则需受菩萨戒。廿一世纪时代,昨天讲授发心的次第,今天传授愿心仪轨,再讲入行论安忍品,即六度万行的修持,明天大家都成佛了?

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声闻是听闻佛说法而成就果位。佛果位是菩萨精进修学菩萨行而成就的;菩萨之正因,即大悲心、空正见、菩提心。学习佛法教理的修行者,尤其对无上菩提有希求心,必具备此三法。

所追求的最究竟目标是佛果位,能成办佛果位的主因是菩提心,因此一切成佛因缘都是菩提心的学处(教诫)。大乘的精髓即是菩提心。无常等十六行相、四谛的道理,是菩提心的前行、菩提心的基础。菩提心是由大悲心和清净意乐所生,唯有此心能入大乘之门。进入大乘修学六度万行,後二度静虑与智慧,必须生起缘空不共止观双运,主要依金刚乘成办;不共快速缘空止观双运,是由菩提心的学处,引伸金刚乘的密法。一切法都是属於菩提心的前行、基础、性质、教诫、学处,菩提心含括诸法及教理,此乃藏传佛法具大小乘、显密圆满教法的原因。

认识金刚乘很重要,因为有些人误解密乘,认为不是佛教的修持。平时讲到声闻乘、独觉乘、大乘、金刚乘,把大乘与金刚乘分开了。其实佛说的教法,都是依空正见和菩提心,缺此两大根基,则无圆满教法。观坛城或观本尊瑜伽,乃至拙火的修持或气脉的运用,外道也会。如何分辨内道与外道的修持呢?差别在於菩提心与空正见。有些人认为密教是念咒之法门;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入金刚乘可以延年益寿,藉灌顶的力量帮助今世享乐;不了解真正金刚乘的不共成就,来自於菩提心与空正见。贡当仁波切说:「如果修学的意乐,是为今世安乐或一己之权势财富,将使殊胜的金刚乘修持,成为堕入三恶道的因缘。」若不审慎思惟,以为自己不必努力修心,圣本尊就会赐予我们一切,这是危险的错误观念。

现观庄严论的渐次现观品讲到六随念,其中本尊随念,是随念出世间的菩萨,如: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度母等等。把菩萨当做证人,让自己止恶行善。在社会上,也许别人看不到时,偷偷做坏事,反正别人没看到,不觉得羞耻惭愧;可是大菩萨们是无形的,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我们,入行论详述此道理和内涵。虽然可以骗别人,但菩萨们骗不过啊!祂们随时慈悲的愍视着我们。金刚乘下三部(事、行、瑜伽)的修持,应视本尊为主尊作观修,即自生本尊的道理,为迅速成办不共止观双运,在空性当中把自己现为本尊相。并非在本尊前祈求得到一切,而是自生本尊修行。

藏人和汉人都有信奉财神的习惯,为了拥有更多的财富,拜财神、祈求灌顶等,这种修法是否真正与法相应呢?令人疑惑!一般担心车祸的危险,把佛像挂车上,顺应世情勉强有理。世尊教导的法,是要我们从内心深处,永远断除烦恼和痛苦,对於暂时利益一定有帮助,但非重点啊!故贡当仁波切说:「所修之法需相应於正法,不要成为堕落三恶道之因。」尤其穿着袈裟的行者,外在现修行相,内在随着名闻利养而转,所修之法就是堕三恶道之法。上师所修法要相应於正法,弟子所修法也要相应於正法。导师释迦牟尼佛、龙树菩萨父子、无著菩萨等,永远以慈悲心注视着我们,希望我们获得永恒的安乐。在祂们的慈悲眼底,不要做出欺骗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事。

为了坚定我们的愿心,需要净罪积资,念诵七支供养,其余则默默的观修。首先观想释迦牟尼佛的佛像,不只是一尊佛像,而是真正的佛陀安住在前方虚空;四周围绕着具善巧的印度大成就者;旁边遍满一切汉地历代的成就大师;以及藏传不分教派所有伟大的上师。观想忆念诸佛菩萨,以及先贤大德的功德恩惠的同时,再观想自己四周围绕着,同样想离苦得乐的,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为了他们的究竟安乐,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以此强烈发心念七支供养,受愿心仪轨。

诵七支供养时,以忏悔支洗涤过去一切业障;礼敬支增长福德。随喜支,是忆念世尊过去行菩萨道时,为众生不惜牺牲性命,如此艰难的菩萨行,我们要努力学习,以强烈心力随喜世尊的恩泽。随喜大地菩萨和声闻独觉阿罗汉。随喜一切贤圣。随喜一切入道的凡夫,如:资粮道、加行道的菩萨们;随喜未入道凡夫的善业,在烦恼如此炽盛之下,居然能生起利益有情的发心,非常难能可贵。

遍虚空如母有情与我们一样,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可是却随着烦恼障、所知障,堕入极苦边或极乐边。先观想资粮田,忆念诸佛菩萨的功德而生起信心,看着围绕自己四周的如母有情,不忍他们再受痛苦。为让一切众生早日成佛,我必须成就无上菩提;这种希求菩提的发心(菩提心),令它强烈的生起。诵受愿心文三遍:

「希愿度脱有情心,诸佛正法与僧伽,直至圆满菩提前,我於汝等恒皈依。」指皈依。

「具足慈悲与智慧,为利有情我精进,今於佛前诚敬住,发起无上菩提心。」

指发心的道理。

「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虚空未尽之前,只要有众生在,愿我住在此世间,断除众生的痛苦。

让已发起的珍贵的心,更坚固、更持续,自己许下承诺,即愿心仪轨。同时,请前方资粮田的诸佛菩萨,当我们的证人,我们永不放弃这颗珍贵的愿心,如同过去诸佛菩萨,为众生努力精进,我也要追随跟进。愿心仪轨有何义利?让我们今世愿心力量不退,後世愿心持续不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