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5-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法海集]法海集二第二:安忍品2佛法概要
续-《●[法海集]法海集二 第二:安忍品 2 佛法概要》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曾开玩笑的讲过,西藏佛教社会裏,所谓的活佛只是头衔、地位;活佛的名号,不代表内心有证量。因此,我说应该明辨上师和活佛的四种关系:一、上师;具备圆满条件和成就。二、活佛和上师二者兼备。三、活佛;徒有名号,无有成就。四、两者皆非。有位名为拓桠喇嘛的蒙古大师曾说过:西藏的活佛们,名号都很长,可是功德都很短。我觉得可再加一句,所坐的法座非常高,内心功德非常低。这是社会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依据那兰陀寺大论典的内涵,所产生的正面佛法修持和影响。藏传佛教的各教派,主要都是根据那兰陀寺大论师的论典推广教法,我们也应当追随和依止,才是正确之法。
不分派别的藏传佛教裏,有一种口诀的教授(口传),是从大论典萃取精华传授的,如:密勒日巴并没有在寺院长期研习经论,只是依止马尔巴上师而得到成就,马尔巴上师亦如是。但他们所修学的内容,以及内心所生起的经验,确实是依据那兰陀寺的大论典。因为透过觉受去修持,能够帮助领悟大论典,表示觉受与大论典的内容,毫无相违而且相应;反之,与大论典内容不相应的觉受,则无法圆满利益众生的。马尔巴大师的上师那诺巴大师,是那兰陀寺的大论师,称为顶严的成就者;那诺巴大师的上师帝洛巴大师,也是那兰陀寺的大成就者。整个传承和修持内容,确是依据那兰陀寺的大论典而建立。
萨迦派的大成就者,主要依止的上师是比丰巴,也是那兰陀寺的顶严成就者。宁玛派的寂护论师,当时到西藏时气候寒冷,但他怀着慈心悲心,为了利益藏人,忘却身心面临的困境,留在西藏弘法,他也是那兰陀寺的大成就者。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虽无直接依止印度上师,但黄教教法主要依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再融合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的教授,形成圆满的格鲁派教法。那兰陀寺有如此多的大成就者,追溯根源皆是依止龙树菩萨。
大乘善知识的条件,是精通三学。十法中第四德增:善知识应比弟子更具学问和智慧。第五具勤:精进说法,不懈怠。第六教富饶:学识渊博,通达教理。第七善达实性:虽然无法完全通达法无我,但其中的道理必须有所领悟,对於涅槃才能生起定解和信心。透过四谛的认知,对涅槃也可生起些许信心,然而想真正了解涅槃真义,必须修学唯识或中观的法无我内涵。第八具巧说:善巧教导弟子。第九悲体:对弟子慈悲与关怀。第十离厌:修持善行,不厌倦不懈怠。佛陀胜解善知识的重要,如实地教导我们,弟子们应当依止具十法的善知识。从戒学到无上密金刚乘之修持,都有善知识需具备之条件。十法中最主要是,善巧和成就两者的功德,亦即本身精通学问,精进努力於善行,秉性善良、持戒清净。
佛法是强调因果互相观待变化的道理,从中取舍;何者有益身心,何者伤害身心,由所取所舍的认知,调伏内心、改变内心,这就是佛法的修持。若不了解此原则,会认为佛法只是断恶行善的宗教信仰而已,不会产生不共的信心。以前在康地有座寺院,一天有位居士来访,适逢住持不在,居士问住持的徒弟:师父去何处?徒弟答:师父去恐吓在家人。因为弟子不明了佛法的道理,常听师父讲造恶业会堕地狱、畜生道等,全是痛苦之处,所以他以为是恐吓。佛法绝不是恐吓式的教法,而是对道理的认知、实际的运用、以及个人经验的累积。自己体会何谓暂时利益?何谓究竟利益?彻底明白其中的差别,由衷的想获得永恒的安乐,以欢喜心去依教奉行。
有位日本朋友告诉我,藏传佛法非常殊胜,特别强调慈心悲心的修,也以善巧的方式在教导。有次他到西藏仰鹧的地方朝圣,在居士家住了一天,看到面目狰狞的佛像,感到恐惧难安,心想:注重慈悲心的藏传佛法,为何佛像如此恐怖?当然,那个晚上,日本朋友睡不安稳。在西藏,佛法虽然兴盛,但从许多迹象研究观察,并没有深入教法的核心;如此殊胜圆满的教法,若变成一种习俗,成为习惯上的信仰,实在可惜呀!一般西藏社会以为,佛法只是卜卦的方法,或者供养天神、地神,养世间精灵鬼魅等(其实不只西藏如此)。如果从内心深处相信业果,就不会在意外表的仪式。当自己遇到困境或受伤害时,只会想:是否天神或地神的惩罚?於是马上供天供地,这些都是不当的行为。应该审慎观察内心,深信业果,努力的修持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处的。把该重视的搁一边,倒是听到某某上师传灌顶,挤破头也要去,此怪现象汉人圈裏也不少;可是讲经说法时,大家都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是佛法衰退的现象。
见到许多西藏的出家众,是否具足清净戒体,我不清楚。但是我郑重警告:你们要自制!不要佯装具有证量,不断地传灌顶,有多少才华诚实的展现,别自我膨胀,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应诚实的传法,否则被揭发庐山真面目时,不但自己羞耻,对方从原本期望甚高跌落至谷底,将会酿成毁谤和伤害。因此上师需具备应有的条件,非常的重要。一般世间的知识是分级教授,教师需具该年级资格才能教学。同理;修行过程中,我们依不同的层次,去依止不同的上师,应该仔细观察是否具备条件,慎重依止。现代人注重外相的装饰,所以出现身着奇装异服,头戴怪帽的“上师”,异常的怪诞,勿随波逐流;应当了解佛法的内涵和精髓,从心底自然会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对教法也会产生不动摇的信心。
生起爱他甚於爱己的菩提心之後,接着应修学菩萨行,即六度万行。佛陀在华严经裏广泛的开示,六度波罗蜜多的修持,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庄严经论、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都有详细解释菩萨行。龙树菩萨在宝鬘论讲到大乘道,及菩萨行的修持。龙树菩萨弟子寂天菩萨,先作集学论,引诸佛经阐明大乘的修行方法,再浓缩内容造了入行论。因此,集学论和入行论两部一起研读学习,各取精华,最能学到圆满的寂天菩萨的理念。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先解释广大行的教授,再依龙树菩萨、佛护论师、月称菩萨的观点,解释中观正见。菩提心和自他换的教授,最深奥、最实用的就是入行论。此次主题就是入行论的第六品安忍。
(七)愿心仪轨
|
|